求一个三D -顶制 -3d制定女仆2的去马补丁(1.1.2中文版) 发了测试可用就采纳

清华班答案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清华班答案卷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高中考前历史_在线翻页电子书免费阅读,发布_云展网
阅读云展网其他3D杂志
喜欢这样的3D电子杂志?您也可以在几分钟内把文档免费上传到云展网变成翻页书![点击上传我的文档]
高中考前历史
责任编辑:孙新文 崔龙健
《考前》大揭秘 助你高考夺魁! ………………………………… 1
装帧设计:世纪金榜工作室
第一篇 选择题拿满分·必须夯实的 12 个必考命题点 ………… 3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命题点 1 先秦时期·3
命题点 2 秦汉时期·6
考前. 历史 / 张泉主编.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命题点 3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9出版社, 18.1 重印)
命题点 4 明朝及清朝前期(1840 年前)·12
命题点 5 晚清时期( 年)·15
ISBN 978-7-
命题点 6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年)·18
命题点 7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年)·21
Ⅰ. ①考…Ⅱ. ①张…Ⅲ. ①中学历史课-高中-升
命题点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期(1949 年至今)·24学参考资料 Ⅳ. ①G634
命题点 9 古代希腊罗马·27
命题点 10 14-19 世纪的西方文明·30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4)第 021612 号
命题点 11 20 世纪上半期不同发展模式的探索·33
命题点 12 20 世纪中期以来的世界·36
丛书主编 / 张 泉
本册主编 / 刘占军
第二篇 非选择题拿高分·必须突破的 9 大必考命题点 ……… 39
编 委 / 张 伟 王凤鸾 史淑艳 孙 健
命题点 1 非选择题第一题常考点:关注经济发展中的各种要素·39
命题点 2 非选择题第一题常考点:儒学发展与近代西学东渐·42
命题点 3 非选择题第一题常考点:家国情怀及民族传承·45
本书著作权归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
命题点 4 非选择题第二题常考点:古代和近代中西方特定阶段的比较·48份有限公司所有,对相关侵权行为我们有依法
命题点 5 非选择题第二题常考点:近代西方的科技进步与思想解放·51追究的权利。
命题点 6 非选择题第二题常考点:古今中国的政治文明和经济文明·54
命题点 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57
封面条形码功能介绍
命题点 8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60
命题点 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63
1. 超值赠送 100.00 元教考资源下载服
务:条形码 16 位数字为充值序列号,
第三篇 阅卷人揭秘·必须牢记的 8 类考场满分答题规则 …… 66
,注 册 账 号 后
案例 1 全国卷高考选择题答题技巧·66
进入会员中心,点击防伪码充值,即可免费享受 100.00
案例 2 非选择题第一题(特点特征类)考场答题技巧与满分答题规则·67
元的超值服务——尽情下载精品资源,免费分享教
案例 3 非选择题第一题(背景意义类)考场答题技巧与满分答题规则·68
考信息……贴心服务,无微不至。
案例 4 非选择题第一题(对比分析类)考场答题技巧与满分答题规则·69
案例 5 非选择题第二题(信息说明类)考场答题技巧与满分答题规则·70
2. 辨别真伪:登录,输入16 位数字条形
案例 6 非选择题第二题(观点论证类)考场答题技巧与满分答题规则·71
码,每书各异,立辨真伪。正版保障,服务领先。
案例 7 非选择题第二题(补充修改类)考场答题技巧与满分答题规则·72
案例 8 全国卷高考选考题考场答题技巧与满分答题规则·73
客户服务: 400-060--1799
质量反馈: 1
第四篇 《考前》心理辅导·保你考场超常发挥 决胜高考 …… 75
服务投诉: 8
答案解析 ………………………………………………………… 77声明: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参阅并选用了一些著
第五篇 命题人特供·3套考前单科标准仿真预测卷(活页试卷)… 87作、网站资料及有关参考文献,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入选内容作者(译者)未能及时联系到,在此深表歉
考前单科标准仿真预测卷(一)·87意。请原作者(译者)知晓或见到本书后及时与我们
考前单科标准仿真预测卷(二)·89联系,我们将按国家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考前单科标准仿真预测卷(三)·91联系方式:1
答案解析 ……………………………………………… 93
考 前·历 史
出版发行: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 址:芜湖市九华南路 189 号安徽师范大学
花津校区 邮政编码: 241002
总 发 行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印 刷:阳谷毕升印务有限公司
版 次:2014 年 2 月第 1 版
印 次:2018 年 1 月第 5 次印刷
规 格:787×
字 数:480 千
书 号:ISBN 978-7-
定 价:38.00 元
图书出现倒装、缺页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当地销售商联系调换。????????◥????????????????????????????倄β???????????????β?????????????CR?????む?????????????????????????????????????????????????????む?a/c???も?????????β?????????倄??????????????????????????? ???????倄??????????????????????????????????????????????????????????? ???????倄??????????? ????????倄??◥??????????
?????????????????????????????????????????????????????????????????
?????????◥????????
??????????????????
倄??◥ ??????????????????
?????????????????
???? ? ??? ? ? ? ? ??? ? ?
???? ? ??? ? ? ? ? ??? ? ?
θ?????????????
?????????????? ? ??? ? ? ? ? ? じ ? ?
????????????じθ???????
???????? じ ? ? ? ? ? ? ? ? ? ? ??
??じθ????????????
????????????
???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θ ? ? ? ? ? ? ? ? ? ?
?????? ? ? ? ??? ??? ? ふ ? ? ? ц
???じθ? ? ? ??Б ? ? ? ? ? ? ? ? ? ?
?????????????β???????????
?????????????????????
?????????????????????
???????????
??????????◥?ц??????????
??D?? ? ? ? ? ◥ ? ? ? ??? ? ? ? ?
??????????㈧??◥?
????????????????????????
????????????Б????????
??????????β???ь???????
???????????????????㈧?ц
?????(23)?????◥?????
??????????????????????????
???????????????????????
???じ?????? ? ? ? む ? ? ? ? ? ? ? ??? ??? ? ? ? ????????????????◥
?????ガ????????ガ???????????????????
D????????????????????????じθ????D??
?????????????㈧??????????????????????????????
???????????????????????κ?????????
???Б??????????Б??????????????????
????????????????????????????????????????????????????
?????◥????? ? ? ? ? ? ? ? ? ? ? ? ? ??? ? ??? ◥ ? κ
??????倄?◥????????????倄κ???????????????????
?????????倄??◥???????????????????????
??????????????????◥?????????㈧???
?????D??????
???????????? ? ? ? ? ? ? ? ? ? ? ? ? ? ? ??? ? ?
?????????????????????????????????????????η???????????????????????????????
?????????????㈧???????????
?????????む?????◥
???じ??????? ? ??? ? ? ??じ 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㈧?????????? ????じ???????む?????????む?
?????む???? ????じθ???????◥??????????????
???????????????????
??????????倄???
?????????◥?????????????????? ?? ? ????? ??????
??じ??????◥?????????????? ? ? ? ? ? ◥ ? □ ≧ ?? ????? ? ??????? ? ? ????? ? mol ?
????????????????????????????????◥?????????????????????????ふ?
じθ??む????????????????倄?
?????????? ? ? ? ? ??? ? ?? ? ? ? ??? ? ??? ? ? ?
??? ? ? ??Б ? ??? ??? ? ? ??? ??? ??㈧ ? ふ ? ? ? ????≧∨??????????????????ふ?
?????????◥???????
じ???????????????????
????????D???????????????????????
む???????????呼???????????????????
??□≧????◥????????????????????む???侘?????????????????
?????????◥?????????????????? ?????????????????????第一篇 选择题拿满分·必须夯实的 12 个必考命题点
命题点 1 先秦时期
考向 1 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
高考·真题研磨
状元·满分秘笈
1(. 2017·卷Ⅰ·T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 3(. 2014·卷Ⅱ·T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
1.从史实角度思考
(1)历史概念:借助对分封制、宗法制内涵和
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 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
外延的描述,从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角度
回答先秦政治制度对当时社会及后世的长
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 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
(2)历 史 现 象 :借 助 青 铜 器 铭 文 记 述 个 人 业
北京)。分封
( ) 起源于现在的
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周代形成
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实质体现夏商周三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代文明的传承。
2.从素养角度思考18KQ-G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题眼:雅言形成于处于正统地位的周的
(1)史料实证:从文明的传承角度看,夏商周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核心区域,结合地理位置找核心区。
三代起到了从部落文化向奴隶制文明转变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的纽带作用。史料是文明的载体,夏商周三
4(. 2013·卷Ⅱ·T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
代文明传承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承:一是物
题眼:分封制不仅扩大了统治区域,还能把周文
关 于 黄 帝 的 记 述 内 容 不 一 甚 至 荒 诞 ,有 人
质的,包括文字、城址、遗迹等;二是精神的,
化传播到各地,有利于文化认同和交流。
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
包 括 传 说 、民 族 传 统 、政 权 结 构 、民 族 向 心
力、文化认同等。
2(. 2016·卷Ⅲ·T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 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
(2)家 国 情 怀 :夏 商 周 三 代 是 中 华 文 明 形 成
的 重 要 时 期 ,地 域 上 的 扩 展 、中 华 民 族 的 初
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 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
步形成、文明文字的延续等都能体现家国情
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 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题眼:青铜铭文是用来书写历史的,其作用是能
题眼:作者将口头传说整理编撰成书,说
够传承文明。
明传说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真实。
高考命题母材料
高考这样考
1.与商王朝相比,西周的统治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包括宗
1《. 礼记·王制》:“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
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古人喜欢用“周公制礼作乐”
来表述……其三,政治疆域和文化影响区域大大拓展,这与“分封制”的大规模推行密
士一”“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
切相关。可以说,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
畔。畔者,君讨。”材料表明西周礼乐制的特点是
——刘芃、杨宁一《历史学习精要》
A.威慑性、实效性
B.制度性、强制性
【命题角度】作者认为西周重视国家制度建设,周礼体系形成;分封制有利于
政治疆域和周文化的扩展,民族认同逐渐形成。
C.等级性、仪式性
D.规范性、持久性
2.东方奄和蒲姑两个大国,曾助武庚叛周。成王把奄国封给周公长子伯禽做
2.下表中不同史籍或历史人物关于分封的历史叙述,说明( )
鲁侯(都曲阜),又封外祖父太公吕尚做齐侯。吕尚都营丘(山东昌乐县),灭蒲姑
国。齐鲁两大国代替奄和蒲姑,商不能反叛了。召公的儿子封燕(故都在易,河北
《史记》说武王首封太公于齐、周公于鲁,恐不可信。武
易县。后迁都蓟,北京),成王弟叔虞封唐(都唐,山西太原县,后称晋国)。从远大
① 王、周公、成王先后建立七十一国,其中兄弟(周公的兄
处安设据点,抵御戎狄,掩护卫周两国,受封者都是周朝最重要的贵族,足见周初分
封确有政治上的远见。
弟)十五人(一说十六人),同姓四十人。
——《中国通史》
② 孟子说,周公灭五十国。
【命题角度】分封制首先从政治上考虑,确实起到拱卫王室的作用,从地理区
《逸周书·世俘解》说,自武王以后,周共灭九十九国,降
③ 服六百五十二国。
划上分析,有助于培养时空观念。
A.史籍比人物言论可信
B.吞并有利于天下一统
C.宗法血缘是分封基础
D《. 史记》需要重新考证
抓住必考热点,缩小复习范围,就等于抓住了高考分数。【必考热点】 3考前 历史
高考·真题研磨
状元·满分秘笈1.(2017·卷 Ⅱ · T24)下 图 为 春 秋 战 国 之 际 局 部 示 意
3(. 2015·卷Ⅰ·T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
1.从史实角度思考
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
(1)阶段特征: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图 。 当 时 ,范 蠡 在 陶 、子 贡 在 曹 鲁 之 间 经 商 成 为 巨
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 济、思想文化的变化考查社会转型期各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国发展状况及对传统社会的冲击。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历 史 比 较 :纵 向 比 较 生 产 力 的 发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展、文化的进步,横向比较各国转型时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期 变 化 的 程 度 差 异 、区 位 优 势 对 商 业
题眼:战国时期生产效率的提高,使一家一户的
耕种成为可能,促进小农经济形成。
的影响等。
4(. 2015·卷 II·T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 2.从素养角度思考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
(1)唯物史观: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
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是社会变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化 的 根 本 原 因 ,从 而 引 起 了 生 产 关 系题眼:两国接壤的便利交通,有利于双方贸易,就近
题眼:后世儒者称颂三代,是向往仁政下的社会 的调整(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随着贸易符合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秩序,是回不到过去的理想化设想。
经 济 基 础 的 变 化 ,上 层 建 筑 也 进 行 了
5(. 2013·卷Ⅰ·T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
变革。2(. 2017·卷Ⅲ·T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
②用发展的观点认识这一时期出现的
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
新 的 社 会 元 素 :郡 县 制 、儒 家 思 想 、小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
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
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 农经济、中央集权等对秦朝及后世封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建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2)时空观念:以历史地图为载体考查C.各国变法的实施
D“. 书同文”的推行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时空观念,这也是 2017 年高考出现的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新 现 象 ,将 文 字 史 料 转 化 成 更 为 形 象题眼:字形变简单,说明文字作为书写工具,使用频
题眼:秦君墓葬宏大,说明秦国君王权力加强,
生动的地图、图像史料,考查更全面。
秦国集权趋势明显。繁,这会促进书写工具向更简洁的方向发展。
高考命题母材料
高考这样考
1.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土地买卖的出现,打破
1“. 百姓”在先秦时期是贵族的统称,直到春秋后半期,宗族逐渐破坏,土了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时期“田里不鬻”的惯例。农民摆脱了氏族土地所有制的残存影响,成为独立的小土地所有者。他们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了巩固,
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代替土地嫡子世袭的领主阶级兴起,百姓才逐也就为他们有权出卖土地扫清了道路,同时也为军功贵族、商人和货币持有者通过买卖取得土地提供了便利条件。……至此,乡村井田制和宗族组织彻底
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普通庶民相似。这说明
()瓦解,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地主和农民为基本阶级的经济形态逐步完善。
A.先秦时期贵族因姓氏繁杂称“百姓”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命题角度】变法推动了土地制度、社会阶层等生产关系要素的剧烈变革,
B.地主阶级的兴起是贵族衰落的根源导致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的剧烈转型,例如不同阶层角色的变化。
2.春秋战国之时,“男耕女织”“五口之家”的家庭模式开始确立,中国古
C.土地私有及宗族观念使“百姓”质变代社会自此陷于耕织结合的个体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但是,小农的生产所得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其生活所需,为生计所迫,农民除戮力本业外,
D.“百家争鸣”与“百姓”都承古萌新以生产手工业品为补充。再加上“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门市”等价值观念的影响,农民趋利从商、求利经商至春秋战国形成勃兴之势。
2.下列是春秋战国时期记载经商的文段,据此说明这一时期 ( )
——《百度文库》
《国语·齐语》
“负、任、担、荷……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
【命题角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形态、家庭模式及社会观念的变迁
所无”导致工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3.诸子百家不承认“巫”有独霸天人交流或神人交流的权威。他们思想
“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的特点有,第一,将“道”——一种精神实体——代替了“巫”所信奉的“神”;
分庭与之抗礼”第二,用“心”的神明代替了“巫”沟通天人或神人的神秘功能。第一次“哲学突破”是“心”学取代了“神”学,中国思想上的一项主要特色便由此奠定了,
范蠡《计然》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后世程朱陆王都是沿袭。
吕不韦问曰“: 耕田之利几倍?”曰“: 十倍。”“珠玉之
——余英时《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
【命题角度】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解放的一大贡献是,使人的思考从“天”
《战国策》
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几倍?”曰“: 无到“人”。
数。”曰“: 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
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A.只能采取物物交换的形式
B.经商活动受到政府的限制
C.商品价格受制于供求关系
D.经商活动频繁并获利丰厚4 (世纪金榜官网) (教学资源网)第一篇 选择题拿满分·必须夯实的 12 个必考命题点
1.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这样,周人
由此可见,当时
使 用 的 文 字 首 先 传 播 到 了 周 的 各 诸 侯 国 ,不 久 便 传 到 了 楚 或 吴 、越 之
A.楚国率先发动兼并战争
B.各诸侯国之间攻伐不断
地。这说明西周
C.北方诸国政局相对稳定
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裂变
A.宗法礼乐制度文化的广泛传播
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
10.孟子以前的政治家,大多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
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者,始自商鞅。重农抑商政策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2.据研究,周代的王道,自洛邑向东分为二线。其南线由王城通向新郑与
A.私营工商业发展
B.秦朝统一全国
宋都商丘,远达鲁都曲阜。后来,又以洛邑为中心,东南修通至宋、徐、
C.铁犁牛耕的普及
D.井田制的瓦解
吴;南向修通至许、随、荆楚。周代修建道路网
11.下表为不同地区发现的战国晚期手工制品署名统计表。
A.方便中央向地方运输贡赋
B.方便王室派人巡视海外
C.方便诸侯定期朝觐天子
D.利于挑起诸侯之间的矛盾
陶器上大多刻有陶工私名,如文牛陶、爱吉
3.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
河北武安县午汲赵城
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
山东齐国临淄故城
陶文大多只署制作者的乡、里、名字
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礼乐制度日渐受到各诸侯的冲击
湖 北 省 云 梦 县 睡 虎 地 漆器注明了生产者的里名和人名,如钱里大
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湖南长沙湖桥 19 号楚
一件漆耳杯,器底漆书有“口里口”字样
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
4《. 通志·氏族略》记载:“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
A.官营手工者私造现象严重
B.国家已无力垄断商品生产
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C.民间手工业已经普遍存在
D.官营手工业注重品牌效应
A.姓与氏都是贵族专有的法权符号
12.春秋初期,黄河沿岸各国往往“壅防百川,各以为利”。公元前 651 年,18KQ-G
B.姓与氏的区分是为了强化宗族认同
齐桓公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主持诸侯会盟,盟约中有“无曲防”的规
C.姓与氏的产生源于分封制的实行
定 ,即 禁 止 修 筑 危 害 别 国 防 洪 安 全 的 堤 防 。 这 一 变 化 客 观 上 反 映 了
D.姓氏合而为一反映了贵族阶层壮大
5.西周之后,姬姓家族的统治灭亡,但其他家族的统治相继而起。秦始皇
A.各诸侯国之间争霸非常激烈
B.各诸侯国以农立国
统一中国,废分封、行郡县,建立公卿制度,但权力的核心仍牢牢掌握在
C.齐王称霸后有效治理了黄河
D.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
自己手中。据此可知
13. 下 面 是 关 于“ 马 ”字 写 法 的 发 展 演 变 图 ,促 进 这 一 变 化 的 主 要 因 素 是
A.分封制不及宗法制长久
B.中国的姓氏最早源于宗法制
C.秦朝时宗法制走向崩溃
D.宗法制的某些原则得以传承
6.商代的国家政体是方国联盟制,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
无上的权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与商代
相比,西周
A.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
B.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
A.文字书写工具的不同
B.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C.依靠分封以开疆拓土
D.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
C.经济和文化交流需要
D.书法艺术不断发展
7.周代宗法制“构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政治实体,使族权和行政权合二为
14.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
一,家与国在政治上紧密结合”。这
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
A.促进了统治方式的有序化
B.推动了国家的政治统一
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
C.开创了国家管理的新模式
D.导致了分封制度的形成
A.百家争鸣的结束
B.思想兼容的走向
8《. 史记》记载,黄歇(春申君)对楚王说:“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
C.思想统一的实现
D.各种学派的诘难
便。”又说:“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据此可知当
15《. 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
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
A.以郡统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B.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已成为定制
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
C.楚王善于纳谏确保了政治清明
16.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
D.郡制是特殊条件下的地方体制
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这反映了韩非子
9.史载楚国从武王熊通(前 740—前 689 年在位)时开始对外进行征伐兼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
并 ,先 后 吞 并 了 一 些 周 边 的 小 国 ,灭 国 所 得 之 地 ,直 属 于 楚 王 成 为 县 。
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
D.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
勇者,必以决斗之勇气与考场试卷一决雌雄。 5考前 历史
高考·真题研磨
状元·满分秘笈1(. 2017·卷Ⅲ·T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 2.(2016·卷 I · T25)如
1.从史实角度思考
(1)历史概念:汉代“田庄经济”,田庄面积广大,具有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 图 为 汉 代 画 像 砖 中
极强的自给自足性。实质上是大地产制,是土地兼
并严重的表现。在田庄内部,劳动者多为投身于庄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 的 农 事 图 。 此 图 可
园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庄主的同姓同宗。劳
动者在田庄土地上集体劳动,承担租赋等。郡 ,中 者 倾 县 ,下 者 倾 乡 里 者 ,不 可 胜 以 用 来 说 明 当 时
(2)历史现象:《史记》记载的西汉时期经济部门的人民
致富的现象,说明西汉初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史数”。这反映了当时
2.从素养角度思考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1)史 料 实 证 :“ 汉 代 画 像 砖 中 的 农 事 图 ”是 考 古 史
料,属于第一手史料,通过分析能够证实的是汉代田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庄经济中的集体劳作现象。
(2)历史解释:史书中描述的历史现象,反映了什么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实质问题,通过分析现象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题眼:西汉时期经济各领域内的人们勤劳致 题眼:汉代农业集体耕作的图示,反映出汉富的史实,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 代农业经济集体劳动的特点,但不是土地公和发展。
高考命题母材料
高考这样考
1.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国家则设官征税。一些大商人由此垄断了这些对于国 1.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计民生有着重大影响的行业,不但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汉 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武帝时期,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决定将这些行业收归国家经营。……解决了国家
()的财政问题,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命题角度】汉代的地方治理、盐铁官营、察举选官及思想独尊构成了国家治理的 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四大支柱,也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2.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开辟通道),丝绸之路形成且日渐繁忙,逐渐发展成为中西商 2.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中,驾车旅要道,开启了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丝绸之路使零星的、断续的、小规模的 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民间交流转变为大规模的、持续的、官民结合的交流,对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政 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丝绸之路是世界各大古代文明汲取营 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该文物养的通道。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植根于中华大地的土生土长的原生文明,在它发展 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来自其他古代文明的文化因素,并将其融入自身的文明体系之 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中。
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
——《社会科学报》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命题角度】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贸易规模的扩大和性质的变化;推动了沿线经 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 济和文化的发展;沟通了世界各区域文明;促进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和进步。6 (世纪金榜官网) (教学资源网)第一篇 选择题拿满分·必须夯实的 12 个必考命题点
高考·真题研磨
状元·满分秘笈
1(. 2017·卷Ⅰ·T25)
4(. 2015·卷Ⅰ·T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
1.从史实角度思考
(1)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
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的 开 创 发 展 时 期 ,着 眼 于 加 强
汉高帝十二年
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的措施。命题都比较隐
汉文帝十六年
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
蔽,多描述一些历史现象,希望透过历史现象
汉景帝中六年
认识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
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
(2)历史联系:汉代政治与思想的联系尤为密
切,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切合统治需
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要,天与人的关系隐含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3)历史概念:“外儒内法”既从思想上强调大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一 统 的 统 治 秩 序 ,又 从 行 政 运 作 上 兼 顾 依 法
行政原则。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①儒家崇“王道”,这包括“为政以德”的德政思
想,教民以德的“教化”任务,以及由精通典籍、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恪守德义的“士“”君子”来治国的“人治”思想。
②法家崇“霸道”,把秩序、强权和一个高度精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密可靠的巨大官僚专政政权的有效运作视为
至上的目标。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题眼:外戚干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许倬云说:“法家的理论本来只及于治理的方
法,未尝及于为政的目的;儒家的理论有为政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不断加强的结果,宦官专权亦是如此。
的目的,而未尝及于方法。两者结合,遂成为
帝国政治体制的理论基础。”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5(. 2015·卷Ⅱ·T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
2.从素养角度思考
(1)史 料 实 证 :已 考 过 的 试 题 中 ,此 类 型 试 题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
较多,提供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的相关史料,
证实汉代的一些历史结论。
题眼:汉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所能管辖的地方
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
(2)家国情怀:多次考到汉代地方治理对国家
稳 定 和 社 会 进 步 的 重 要 性 ;由 此 可 以 看 出 对
郡国数量急剧增加,说明中央权力不断扩大,这有
当今社会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这一话题的重
视,希望从古代政治统治中汲取智慧,对当今
利于解决边患问题。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国家治理有借鉴意义。
2(. 2017·卷Ⅱ·T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题眼:地方郡太守与皇帝共治天下,说明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地方对国家统治的重要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6(. 2014·卷Ⅰ·T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
题眼:修撰史书由私人转为官方,说明修撰史书是
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18KQ-G
政治事件。
举 行 祭 天 大 典 ,表 明 自 己“ 承 天 ”而“ 子
3(. 2016·卷Ⅲ·T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
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
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
映了秦汉以后
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题眼:古代皇帝的统治,要有一些说服力,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或 者 说 愚 民 政 策 ,使 被 统 治 者 从 内 心 顺
题眼: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使汉初得以平稳过渡。
高考命题母材料
高考这样考
1.秦统一六国,创建了突出君主至尊地位的皇帝制度,使天下之人尽为其臣仆……中
1“. (刺史)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
央的最高权力又操于皇帝之手。
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
继秦而兴的西汉王朝,全面继承了秦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故有“汉承秦制”之说
……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十三部(州) 刺史,标志着它实现了制度化。通过以上制度、政策的
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五条,二
继承与调整,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在汉代得到了完善和巩固。
千石子弟恃估荣势;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可见刺史
——《历史学习精要》
【命题角度】一方面汉承秦制,体现了政治文明的传承。另一方面,汉代在中央体制、
地方治理、监察体制及思想控制方面却“颇有所改”,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创新和与时俱进。
2.尽管地方封国的存在是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合理现象,但封国毕竟不等于郡县,它
A.不干涉郡国正常的行政权
与中央朝廷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斗争性。这种斗争性不表现在中央朝廷如何彻底消灭
和根除分封制,而是表现在中央朝廷及政治家在努力寻求两者间存在的“适度”上。调整
B.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这个度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央不断增加控制封国的各种办法和措施;二是不断削弱和减
少封国的实力,例如“推恩令”。
C.彻底解决了封国威胁问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D.严重威胁到了皇权
【命题角度】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宗法分封制存在的合理性,中央与封国矛盾斗争
解决的全部密码在于找到两者之间的“适度”。
2.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
千万世地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
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
A.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
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研读专家学者观点,抓准高考命题点,胜券在握。 7考前 历史1.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 9.《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县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三国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这反映了汉代
志·魏志·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毛玠传》载为“奉天A.倡导愚孝思想
B.强化宗法伦理
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表C.确立儒学正统
D.重视文化教育
()2《. 水心别集》卷二《民事上》记载:“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
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今 ,授 田 之 制 亡 矣 。 民 自 以 私 相 贸 易 ,而 官 反 为 之 司 契 券 而 取 其 直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
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值)。”这段文字实质
( ) 10.历史叙事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历史解释则是阐明历史发展轨迹A.说明宋代时期均田制开始瓦解
及其意义所在。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B.土地流转中政治经济因素的消长
A.(晋)六乡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C.反映了租佃制经营已占据主导地位
B.皇帝兼并天下诸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D.说明政府由限制到承认土地流转
C.(汉代)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3.史学大师钱穆认为:“在中国历史上,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应称之曰
D.叔孙通(为刘邦)设计礼仪,使君臣尊卑差别犹如天壤之别‘士人政府’。士人政府之正式确立,则在汉武帝之后。”“士人政府”的形 11.下图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中成主要影响是
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还出土了数量惊人和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铜A.武功增强
B.商业发展
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C.儒学受抑
D.政权开放
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4.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这种变化反映了
()A.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贵族社会的进一步解体C.西汉的统治基础是下层民众
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5.下面是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的部分截图,该截图内容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
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依然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从墓葬的规格可见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
C.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薪炭
D.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佛教思想精髓三月……可粜黍。买布
12.有学者认为,纵观二十四史,围绕皇位继承人而展开的争斗,几乎是所四月……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
有宫廷悲剧及大多数朝堂悲剧的源头。由于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五月……粜大小豆、胡麻。籴穬,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A.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这使得各皇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C.手工业生产规模大
D.无需同外部市场发生联系
恩宠。这实质上
()6.汉至隋唐,弹琴的儒者多是经过世族家教门风滋养、承续累世经学的贵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族,“琴者,禁也”和“以琴正心”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这表明
B.论证了古代中国宗法制的混乱A.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
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君权至上B.儒学实现了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C.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13《. 汉书·货殖传》记载富商罗裒以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D.世家大族是传承经学的主体
贷郡国,人莫敢欺。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同时期,丞相张禹7.“宰”和“相”原是封建贵族的家臣,到秦汉变成了政府的执政官,再后来
“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材料主要反映出
()宰相失职,又有另一批皇帝内廷私臣变成了正式执政官。这表明 ( )
A.盐铁官营制度开始实行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A.宰相制度起源于西周
B.中国古代家国一体
C.官商一体影响社会秩序
D.富豪专横威胁中央集权C.权力中心由政府转向皇室
D.官僚政治不断发展
14(. 汉武帝)建元元年,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8.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
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汉武帝采纳其建议。材料说明
()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
A.汉武帝开始推行察举制帝设置刺史
B.西汉政府加强社会思想控制A.旨在削弱国王势力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西汉政府废除了诸子百家思想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
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
D.汉武帝从无为而治转向有为8 (世纪金榜官网) (教学资源网)第二篇 非选择题拿高分·必须突破的 9 大必考命题点
考向 1(5 年 4 考)
【2016 卷Ⅰ·T40】晚清人口问题及认识
(1)考情盘点:命题贴近现实生活,关注国家大政方
关 注 经 济 发 展 中“ 人 ”的
【2016 卷Ⅱ·T40】近现代中国及西方人口迁移及认识
针的走向,以当年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为命题依据,
【2016 卷Ⅲ·T40】明清及英国近代的社会救济
体现史学的现实功能。2016 年高频度命制人口试
【2014 卷Ⅱ·T40】晚清时期东北移民特点及作用
题,与当年国家“放开二胎”政策有密切关系。
考向 2(5 年 2 考)
(2)预测考查:2018 年高考,关注中央提倡的“企业家
关注影响国计民生的经济
【2017 卷Ⅱ·T41】清代、近代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精神”,关注“十九大”中生态文明、保障和改善民生、
后的工矿业政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
【2013 卷Ⅰ·T40】古代及近代中国的海洋利用
考向 1 关注经济发展中“人”的因素
高考·真题研磨
状元·满分秘笈
(2016·全国卷Ⅱ·T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从史实角度思考
材料一 表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1)历史特点:借助对国际、国内移民或人口
问题的动态描述和静态分析,从人口变化的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原因、过程及影响等角度考查。
(2)历史脉络:以时间为主线,以人口问题为
主要移入地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主题,贯通古今,中外关联,涉及国家统一、
边疆开发、殖民扩张、全球化等。
人口迁移数量
至 1850 年,黑奴约为
年欧洲移出
1960 年迁移人口为 325 万,
2.从素养角度思考
1 500 万,为白人移民
4 800 万, 年
1974 年 为 947.5 万 ,1985-
(1)时空观念:从纵向看,国际、国内人口的18KQ-G
亚 洲 移 出 1 200- 3 700
1990 年年增长率为 2.59%
增长与移动随时间转移呈现不同的发展趋
势,从横向看,随空间转换国内外人口问题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具有不同的特点。
(2)家国情怀:中国国内、国外移民对祖国统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
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
一与发展的贡献,国际移民对世界文明进步
加, 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 32 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 1 500 万人左右,其中 90%移
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作用,体现对中华
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 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 25 510 家,投资总额约
民族的强烈认同以及宏大的国际视野意
63 271 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 2008
识。对人口、劳动就业、青少年犯罪和老龄
年,移民人数达 1 000 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化问题分析思考,充分体现历史责任感。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答题·满分术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 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 1.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早期资本原始积累,贩卖黑奴;工
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 分)
业革命推动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政府优惠
阅卷标准大揭秘
政策,如美国西进运动;工业革命引起人口
过 剩 ,如 第 二 次 工 业 革 命 后 欧 洲 移 民 美 国
(2)影响:增强民族认同感,如美利坚民族、
以不同时期国际、国内移民的状况为主题,概括移民趋势、(1)显性信息:表格内容及文字叙述——时
大陆向台湾移民等;加快列强对殖民地的开
拓;加快国家经济发展和边疆地区开发,如
提炼移民特点、分析形成原因、说明移民作用。
间、地点、数量、阶段变化。
【参考答案】
(2)隐性信息:不同时期国内外环境、政府
(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 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对移民的影响。
美国、中国东北移民;欧洲人口自由流动促
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 【失分·纠偏】
进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城市化进程,如沿
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每点 2 分,答 失分 1.没有紧扣设问:设问是结合材料一、 海城市崛起。
对 4 点以上得 8 分)
二及所学知识回答移民的特点及原因。如 2.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晚于 果不按此要求,仅仅结合材料二来概括特 (1)教材只在罗斯福新政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世界国际移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 点,那么回答原因时也会受影响。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两处涉及,体现资本主义
止;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每点 2 分,共 6 失分 2.没有结合所学知识:不能仅仅从材料 制度的调整和完善,体现尊重劳动者和弱势
分) “ 年 ,华 侨 投 资 国 内 企 业 有 群体。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 25 510家”这句话总结答案,从这句话只能得 (2)作用:纠正社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运行
出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具体答案
条件下的问题,如贫穷、失业、住房等。国家
的改革开放。(每点 2 分,共 5 分)
和社会主动对社会成员或公民提供层次不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 还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来回答。如
等、内容不同、水平有异的福利,提高社会福
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全民族的 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等分析。
利水平和社会融合品质,体现精准扶贫。
抗战。(每点 2 分,共 6 分)(以上总得分不超过 17 分)
巧用历史术语,规范描述历史现象,保你不失分,拿满分。 39考前 历史
考向 2 关注影响国计民生的经济因素
高考·真题研磨
状元·满分秘笈(2017·全国卷Ⅱ·T41)(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从史实角度思考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 (1)阶段特点:晚清由于政治制度弊端逐渐暴露,对工“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 矿业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近代早期受外来侵略的制。
影响,晚清政府从扩大收入的角度允许开矿。中华人
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 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从国计民生及发展经济角度,积极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 兴办工矿业。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2)历史脉络:以时间为主线,以工矿业为主题,贯通古今,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涉及不同时期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转变问题。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 2.从素养角度思考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 (1)时空观念:从纵向看,“雍正时期”“1872 年”“新中国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 ‘一五’计划”,这是三个明显不同的时间阶段,由此体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会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与当时的时代特征建立联系。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家国情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 ①工矿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财政、就
业、战略物资的产出之地,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异及原因。(15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 ②关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通过对比体现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卓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 分)
有成效的经济建设,以此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信念。
答题·满分术语
1.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及角色
(1)中国古代:重视小农经济的发展,但轻视工商业的
发展。这与中国传统经济形式、农本思想及统治者巩
固封建统治等有关系。结果是封建统治在中国异常漫
长,到后期逐渐阻碍社会进步,导致近代落后。
(2)中国近代: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影响,晚清从扩大
收入等角度,开始放开对经济的管制。但在近代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经济发展受时局的影响巨
大,经济难以独立发展。
(3)中国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
阅卷标准大揭秘
领导下,针对不同时期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经济发展策
略。不同的行业和部门也采用不同的政策,真正做到从答什么?
实际出发,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当然在探索过程中也出
现了一些失误,但总体上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以晚清、近代早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个时 (1)显性信息:三个自然段中政府对
2.关系国家及民族存亡的经济因素还有
(1)“三农”:期的矿业政策为主题,概括三个时期发展的不同特 工矿业的政策,提炼出关键语句。
①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
体、中国现代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不同时期劳动力的点,分析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2)隐性信息:不同时期国内外环境、重
束缚与解放以及现代的精准扶贫等均与“三农”有关。
②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农业政策与改革以及【参考答案】
大历史事件的影响,政府的经济政策。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政策也是以史为鉴的重要
素材。(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3 分)19 世 【失分·纠偏】
(2)商业及对外交往:无商不活,关注商业在各时期的
发展表现,对政治统治的影响。另外在对外交往中的纪 70 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3 分)
失分 1.只回答政府态度,没有回答此
典型事件,如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一
带一路倡导等。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 时工矿业的生存状态,题中只回答
(3)信息安全:伴随着当今世界交往的日益频繁,经济
领域的信息安全值得关注,涉及计算机技术、科技进步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每点 1 分,回答 3 点 “限制开矿”或者“允许开矿”,没有回
等。以上得 4 分)19 世纪 70 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 答“政府垄断”或“官商督办”,这样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分 6 分,但最多给 4 分。(每点 2 分,总得分不超过 5 分)(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 失分 2.没有结合社会制度谈意义: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 对经济本身的发展基本都能想到,但勘探。(每点 1 分,回答 4 点得 5 分)意义:奠定了新中 对于结合社会制度来谈意义的,往往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就会漏掉。如果少答“体现了社会主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 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会扣掉 2 分。的优越性。(每点 1 分,回答 4 点得 5 分)40 (世纪金榜官网) (教学资源网)第二篇 非选择题拿高分·必须突破的 9 大必考命题点
1.(2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到 1987 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 1 810 万人。进入 90 年代后,流动人口
材料一 元代江南政策的主体为“安业力农”“重商”和“重市舶”,四等人 的增长更是势不可当,其中 1995 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 7 073 万人,
压迫和诸色户计制的嫁接推衍,则是其局部。忽必烈等实行南北异制, 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 5.86%。人口流动的方向大多由内
维持和保护了江南“富民”农商经济且有所繁荣发展。明前期卫所军户、 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
“均工夫”配户、里甲“画地为牢”、移民徙富和抑商海禁等政策,起步和重
——摘编自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
点实施于江南且触动极大,几乎倒退至单纯自然经济状态……元明江南 (1)客家人寻根河洛,源于我们古代哪种制度?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社会发展,居然因宽纵豪富和管制农商二模式交替及忽必烈和朱元璋的 分析清朝以前客家人南迁的主要原因。(6 分)
个性,从开放繁华到锁国萧条,大起大落,而且成为 14 世纪中国经济由先 (2)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
进跌入落伍的转捩点(转折点)。
史背景。(6 分)
——摘编自《历史研究》2016 年第 1 期,作者:李治安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虽然党的领导在 1957 年后期面临着大问题,但是 1949 年以来 并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与历史上客家迁徙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的政绩是非常成功的。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多种 化。(13 分)
多样的。苏联的模式和领导的团结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将随着
“大跃进”而消失或削弱。还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取得服从时巧妙
地把说服、强迫和具体的要求结合起来,经常用党的观点大力说服民众
的做法,使许多个人和集团相信共产党的正确。应用了在革命时期十分
有用的战略和方法。最初八年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共产党
追求的目标或使用的方法中不存在任何可以见到的不相容性。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 3(. 2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兴起
年》 材料一 顾名思义,“富民”是占有财富的人。宋人曾说,富民“虽田连阡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和明前期江南政策的特点及其影响。(12 分)
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明清时期的人又说: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成就的原因。(10 分)
“夫所谓富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徭役者也。”这个新兴阶层,非常重视18KQ-G
(3)综合以上材料,为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从政策层面可以得到怎样的 文化教育,并把它看成是安身立家的根基。
启示?(3 分)
据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唐宋之际的人在总结富民之家不肖之子
破家败业的情况时曾说,不肖之子破家败业,第一步是变为蝗虫,言其出
卖田地,犹蝗虫食稼也;第二步是变为蠹虫,言其出卖家藏之书,犹蠹虫
食书也;第三步是变为大虫,言其卖人,犹虎蛇之食人也。
材料二 近代伊始,国人逐渐将“富”与“强”结合起来。李鸿章认为“古
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王韬认为
“商富即国富”;到张謇时则指出:“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
2.(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材料一 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富民”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古
有石壁村”。除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 代条件下,当时维持家道不变的主要做法。(12 分)
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迁徙运动。
(2)据材料二,概述国人对“富”的认识过程。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以来,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 “富强”成为国人主要追求目标的原因。(13 分)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
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
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
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
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清朝咸丰( 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
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材料二 1978 年至 1983 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 200 万人;而
审读材料题:把材料划分出层次,各层次说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把握住关键词。 41考前 历史
命题点 2 非选择题第一题常考点:儒学发展与近代西学东渐考向 1(5 年 2 考)
【2014 卷 I·T40】宋应星、牛顿的比较
(1)考情盘点:命题贴近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长效近代的西学东渐
【2013 卷 II·T40】对爱因斯坦热的认识
热点为命题依据,体现历史关注现实,为现实服务的
功能。2015 年的儒学发展、2014 及 2013 年的科技发考向 2(5 年 2 考)
【2015 卷 I·T40】汉代儒学、宋代理学及康有为对待
展题,都是这方面的体现。儒学的发展
儒学的态度
(2)预测考查:2018 年高考,关注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
【2015 卷 II·T40】孟子与苏格拉底的比较
统文化与民族复兴等,关注“十九大”中文化自信、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考向 1 近代的西学东渐
高考·真题研磨
状元·满分秘笈(2013·全国卷Ⅱ·T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从史实角度思考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 年,英国科学家爱
(1)阶段特点:20 世纪初的
年对世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
界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期。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
对中国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后期,都是处于社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
会剧变时期。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 1917 年到 1923 年,各种报
(2)历 史 脉 络 :以 爱 因 斯 坦 热 在 中 国 的 传 播 为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 15 种左右。
主线,链接中外史实,涉及同一时期中西方对
待科学文化的态度。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2.从素养角度思考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
(1)时空观念:从纵向看“,1919 年“”1920 年“”从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
1917 年到 1923 年”,这是三个时间词语,这提示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 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
我们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分析。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
(2)历史解释:利用有关爱因斯坦热及对西方科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
学的认识的材料,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对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
历史事件的认识。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
(3)唯物史观:坚持以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
评析历史现象,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
答题·满分术语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1.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的改造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 分)
的 统 治 地 位 ,并 且 推 动 了 中 国 自 然 科 学 的 发(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 分)
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
阅卷标准大揭秘
(2)后 期 传 播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为 中 国 先 进 的 知
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答什么?
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
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知识界对“爱因 (1)显性信息:材料文字虽然较多,但能直接作为
2.中国近代史上的西学东渐
(1)对 学 术 :许 多 在 传 统 中 国 不 被 重 视 甚 至 不斯坦成果”的态度的原因,并对态度进行评析。 答案的很少。材料信息只是引子,需要大量利用
存在的学科也在此影响下得到发展,传统学术【参考答案】
的基本框架“经、史、子、集”完全被打破,许多
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传统学术受西学冲击,有的逐渐没落,有的吸(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 (2)隐性信息:20 世纪初的
年左右,世
收西方学术加以改进。到民国时期,整个西方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
式的学术体系架构大致成型。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
界的政治经济形势是什么。对应的中国的形势
(2)对 思 想 文 化 :经 过 西 学 洗 礼 ,国 人 对 于 世
界、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等的看法剧变。而中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 是什么。
【失分·纠偏】(8 分)(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评析:西学东渐 失分 1.没有结合中外的时代特征回答: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 阴影部分的答案,是结合当时国际时代背景回答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6 分)
的,如果仅从科技本身的发展回答,只能得到一 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的标准态度:质疑“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西方文明。(4 半的分数,这样最多给 4 分。
重新评估,部分诸子百家思想重新获得重视。
(3)对政治: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议会制、政分) 失分 2.对此态度弊端的认识不足:
党 制 等 ,对 晚 清 政 治 发 展 产 生 重 大 影 响 ,包 括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第一次世界大
戊戌维新的发起、晚清新政的开展……一直到战教训;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
一般只从正面认为梁启超的态度值得肯定,但没
后来的辛亥革命等。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
有从辩证法的角度去认识,没有看到他的这一认
(4)经 济 观 念 、经 济 政 策 以 及 社 会 习 俗 等 都 产
生了广泛影响。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 识对当时新文化运动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样最多能得到本问 7 分中的 4 分。动的发展,助长保守思潮。(7 分)42 (世纪金榜官网) (教学资源网)第二篇 非选择题拿高分·必须突破的 9 大必考命题点
考向 2 儒学的发展
高考·真题研磨
状元·满分秘笈
(2015·全国卷Ⅰ·T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从史实角度思考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 (1)历史特点:孔孟儒家思想创立时期,由于时代背景,他们
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 的主张大部分与政治统治有关。到汉代,逐渐发展成关注人
《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 性,关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宋明理学时期,将儒学
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 思辨化,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到维新变法及新文化运动时
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 期,以批判、否定儒学为主,没有很好地区别开传统文化中优
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秀的部分以及封建糟粕的部分。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2)历史脉络:以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为主线,将不同时期
材料二 19 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 儒学的特点加以比较,并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考查。
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 2.从素养角度思考
“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 (1)历史解释:认识不同历史时期儒学发展的情况,理解其异
《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 同之处,对儒学作出客观的评判。
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 (2)家国情怀:儒家思想一直是汉族及中国其他民族等民众
“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 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指导着大多数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
(世),为民主。”
意识规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和民族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凝聚力,形成强大的心理认同。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
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18KQ-G
答题·满分术语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 分)
儒家思想的发展
1.春秋战国:
(1)儒学创立和发展,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战
乱的年代,这些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需要。
2.秦朝:受到压制,秦朝统一后,儒学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
郡县制,站在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
治者服务。
阅卷标准大揭秘
(1)董仲舒新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
(2)在 继 承 先 秦“ 仁 ”“ 仁 政 ”等 思 想 的 基 础 上 ,增 加 了“ 大 一
统”“天人感应”等,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以儒家思想的发展为主线,将孔孟儒学、汉代 (1)显性信息:材料中各时期对儒家思
儒学、宋明理学、戊戌变法时期的儒学的特点 想的认识。
(2)隐性信息:教材中所学及总结的,关 (1)儒学转型和成熟,发展为理学;正统地位依然如故,成为
【参考答案】
于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儒家思想继 官方哲学。
(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 承与发展的表现。
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 【失分·纠偏】
(2)汲取佛、道思想,儒学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体现唯心主
失分 1.没有从实质上把握两者的不同:
义。转型到心学阶段,儒家思想走向极端,更加适应统治者
常。(5 分)
孔孟思想主要探讨的是如何统治的问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
题,还基本没有涉及人性的问题。这是
(3)儒学由关注社会、关注统治者的统治向个人的修养方向
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 分)
两者的最大区别。这需要借助平时的
5.明清之际: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 总结归纳形成知识体系。
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 失分 2.没有结合所学知识:
阴影部分的内容是材料中所概括不出 (1)批判继承,儒学活跃,怀疑和冲击,但仍居于正统地位。
为现实服务。(8 分)
(3)应理智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 来的,要借助所学知识,即康有为的生 (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封建统治的腐朽。
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 活时代及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运动的 6.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借用、批判,社会变革、思想解放的需
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 分)
目的作答。
要,但存在绝对肯定与绝对否定的态度。
如果没有做到结合所学,只能得到 4 分。
高考真题透彻讲解,高屋建瓴返璞归真,真题真意真正助力。【讲解类例题】 43考前 历史1.(2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的,“君亦一民也”,民本君末,“非君择民,而民择君”,民可“共举之”,当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 然也可“共废之”。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 ——摘编自秦晖《从黄宗羲到谭嗣同:民本思想到民主思想的一脉相承》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主要主张及对近代中国民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 主思想的影响。(9 分)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谭嗣同对孔孟儒学的传承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 之处,并说明对儒学改造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16 分)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 近代中国百年忧患,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我们必须从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也曾向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但均未成功;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 3(. 2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使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这就以实 材料 哥白尼是一位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是太阳系日心说的创立者,践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 也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1496 年到 1506 年十年间,他到意大利求学,有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 主要攻读医学、法律、神学等专业,还钻研了大量的古希腊著作。哥白尼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葆活力。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中华 的天才在于体系的建构,他的伟大成就是《天体运行论》。在此著作中,文化体系有吸收、融合并消化异质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机制,也是中华文 他提出地球和其他行星每天围绕着它们自己的轴自转,同时每年又围绕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静 止 的 太 阳 运 转 。 明 末 清 初 ,随 着“ 西 学 东 渐 ”,哥 白 尼 的 学 说 传 入 中
——摘编自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国。成书于 1640 年的《历法西传》介绍了《天体运行论》的卷次目录及一(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3 分)
些观测结果,但对日心地动说没有提及。成书于 1643 年的《崇祯历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新变化,并 介绍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但没有完整介绍哥白尼的学说,并且对地分析其原因。(12 分)
动说进行了否定。当时的一些文人对哥白尼的学说持否定态度。如清
朝著名经学家阮元在其《畴人传》中说:“其(日心地动说)为说至于上下
易位,动静倒置,则离经叛道,不可为训。”所以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
国并未引起重视。
——摘自杨小明《哥白尼日心地动说在中国的最早介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白尼提出日心地动说的背景。(12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引
起重视的原因。(13 分)2(.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政治之所以腐败,人民之所以受难,最大的祸根就是专制君主。为此他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使宰相有职有权,能与天子“同议可否”。重视学校的作用,认为学校不但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应当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机关。并且要求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要把学校发展成含有近代意义的议会机关,要求将决定是非的最高权力从天子手中转移到学校。他还主张将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起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摘编自武树臣《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材料二 根据黄宗羲的学说和后来传入的西学民主理念,谭嗣同提出当前的改革不是要“反满”“反清”只和今天的统治者过不去,而是要根本改变几千年以来的专制政治。在黄宗羲、谭嗣同们看来,君民本是“平等”44 (世纪金榜官网) (教学资源网)考前 历史第三篇 阅卷人揭秘·必须牢记的8类考场满分答题规则
案例 1 全国卷高考选择题答题技巧1.特点:当题干呈现的是文字材料,尤其是材料信息较多时,首先需要提炼材料的主体
状元解题秘笈内容,然后再进行分析、排除,最后选取正确选项,这是当今做高考题的首要方法,也
第一步:找出材料中核心关键词句
如本题中“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
是采取其他方法的前提。
规定”“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2【. 典例】(2017·卷Ⅰ·T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 主旨:玉制器皿的使用,从严格限
第二步:由关键词句得出材料的主旨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 定到逐渐平民化,突出变化。
将关键词句进行准确解读,得出题干材料描述的主旨。
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以及其他方法分析选项用 玉 制 器 皿 等 。 到 明 后 期 ,连 低 级 官 员 乃 至 普
以材料主体内容为基础,结合所学以及其他方法,对选项
进行分析、比较、排除,最后选出正确选项。如该题的 C 就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因为“瓦解传统伦理”太过绝对而被排除。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 ) 结论:某些器皿的使用,刚开始政府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有严格限定,这体现了封建统治之下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的等级秩序;同样,如果这种限定被
冲破,则体现了等级秩序趋向瓦解。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1.特点:首先概括材料主旨,然后通过联系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时空定位,依据推理逻辑
状元解题秘笈作答。此处应注意两点,一是迅速将材料主旨和所学内容进行准确的关联;二是抓“主
第一步:准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内容
如本题康有为著作被官方查封的原因。
干知识”,即历史学习中所涉及的核心知识和重要
主 干 知 识 :康 有 为 的 著 作
第二步:迅速将材料的主旨和所学主干知识进行关联
的历史结论。
遭到清政府查封的原因。
如本题康有为著作宣传变法,所以才会被查封。2【. 典例】(2015·卷 II·T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
第三步:根据题干内容与所学知识,分析、对比选项
C 项倡导变法直接威胁晚清政府的统治,故选。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关联:结合所学知识,康有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为 著 书 立 说 ,宣 传 维 新 变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法,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1. 特 点 :要 求 考 生 能 根 据 题 干 提 供 的 相 关 信 息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逐 一 排 除 错 误 项 或 干 扰
状元解题秘笈
项。本方法一般与其他方法综合运用。
题干信息:古希腊诸神具有人的性
第一步:准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2【. 典例】(2017·卷Ⅰ·T32)在公元前 9 至前 8 世纪
情,这体现了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如 本 题 中 由 诸 神 具 有“ 人 的 七 情 六 欲 ”,甚 至 还“ 争 权 夺
利”,得出材料的中心内容。
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
第二步:由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项、干扰项
由材料内容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
除那些与现象、所学知识不符的选项。
补充:选项排除的几种情况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
不符合史实;与材料主旨不符;超出材料的信息范围(即所
谓“以偏概全”);表述不准确(比如过于绝对);是“表象”而在古代雅典
( ) 排除:A不符合古希腊时期的宗教信
非“本质”,因果关系不对应等等。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仰状况,也不符合材料主旨;C 应在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启蒙运动之后;D 观点错误。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主旨归纳法
排除法1.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 1.古代雅典城邦不允许公民只关心自己的私 1.秦朝的“书同文”“行同伦”政策,最早可以上
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 人事务,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 溯到孔子,子思在《中庸》中转述孔子的话说: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 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说明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 被 剥 夺 选 举 权 。 据 材 料 可 知 ,古 代 雅 典
()“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南宋
( ) A.儒法两家思想具有互补性时期
( ) A.直接民主导致派系林立
B.文化统一成为时代要求A.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B.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得到肯定
C.秦代奉行外法内儒的思想B“. 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C.将道德凌驾于自由之上
D.当时学术思想日益趋同C“. 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立法的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2.在威廉三世统治英国时期,“他不允许议会在D.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2.1984 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由 1950 他去国外时开会,并很少带英国大臣到欧洲2.咸丰、同治以后,当时无论是朝廷谕旨,还是大臣章
年的 3.5%上升为 6.8%,通货膨胀得到控制;
大陆去,他自己是自己的第一大臣(首相),指
奏、公文函牍中,都把指称士大夫的“绅”与指称商人
的“商”并举为百姓之首,亦即社会的中坚。无论何
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 1979 年的 10.3%下降
定他所信任的人担任要职”。材料表明,这一
事,首先推列“绅商”以为倡导。由此可以看出 ( )
A.政府开始放松了对民间资本的管理
到 1986 年的 3.4%。导致美英这种经济现象
出现的共同原因可能是
A.议会仍旧受制于国王
A.加大市场货币供给
B.责任内阁已经形成B.社会等级秩序有了根本性变化
B.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C《.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C.商人的地位有了较大提高
C.压缩政府财政开支
D.国王拥有行政实权D.民族资产阶级队伍有所壮大
D.坚持推行凯恩斯主义66 (世纪金榜官网) (教学资源网)第三篇 阅卷人揭秘·必须牢记的 8 类考场满分答题规则
案例 2 非选择题第一题(特点特征类)考场答题技巧与满分答题规则
(2014·卷Ⅰ·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技巧 1:明确考题问的是什么的特点或特征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 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
如本题是指“宋应星、牛顿两人科技成果的特
山。45 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
点”,实际上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传统科学与西
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
方近代科学的特点。
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
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 19 世纪传入欧洲
技巧 2:套用“特点特征类”答题模板
后,被誉为“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特 点 = 本 质 或 实 质 + 新 发 展 、新 变 化(两 者 比
较)+时间(早晚、经历长短等)+目的+过程+程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度(彻底、局限性)+因素+地位(最早、首创、领
材料二 牛顿()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 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
先)+作用或影响(广泛、深远)。
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
如本题回答科技成果的特点应考虑两者的内
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
容和过程的个性特征。
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
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
技巧 3:灵活运用材料及所学知识,不可仅机
作。18 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
械套用模板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 本 题 答 案“ 传 统 科 技 的 集 大 成 ;多 总 结 ,少
创造”等,这就是材料与所学知识的结合。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
景。(15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 分)18KQ-G
【参考答案】
评分细则大揭秘
满分答题规则
【其他答案】
规则 1:“分别指出”时,一定要在比
(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 (1)宋应星的特点答成“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
较 两 者 的 基 础 上 概 括 ,否 则 不 得 全
少创造。(3 分)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 《天工开物》一书”可得 1 分。牛顿的特点答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
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4 分)(言之 理》出版”可得 1 分。
如 本 题 ,既 要 指 出 宋 应 星 科 技 成 果
的 特 点 ,又 要 指 出 牛 顿 科 技 成 果 的
有理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 7 分)
1.不会概括材料信息,仅照搬材料原文,如上【其他答案】。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
2.脱离材料信息,仅以所学知识为依据作答,导致答案虽多
规则 2:区别“原因”与“背景”的不
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4 分)科学冲
但得分甚少。
同,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答题,拿高
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 宋应星的背景答成“科举失败后的转型”可得 2 分。牛顿的背景答成
如 本 题 中“ 背 景 ”是 历 史 人 物 的 经
历、环境等;而“原因”则要与“结果”
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4 分) “自幼喜欢钻研科学”可得 1 分。
有必然联系;两者有较大区别。
规则 3:回答“原因、背景”时,必然要
(总分不超过 8 分)
(2)宋应星的原因答成“处于封建社会末期,专制制度的阻碍”可得 1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 分。牛顿的原因答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并初步发展”可得 2
结 合 历 史 阶 段 特 征 及 社 会 环 境 ,否
则得分很少。
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分。
如 本 题 ,宋 应 星 处 于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末 期 的 环 境 中 ,牛 顿 处 于 近 代 西 方
文化专制。(5 分)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
向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过 渡 过 程 中 ,科 技
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认识世界
首先要弄清“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是什么,然后再联系二
的新方法。(5 分)
人生活的时代找原因,否则答案偏差会很大。
讲类题、破母题,以一当百;做一题、通一类,省时高效。【题型】 67考前 历史案例 3 非选择题第一题(背景意义类)考场答题技巧与满分答题规则
背景意义类(2016·卷 I·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
技巧 1:明确考题问的是什么的背景或意义 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
如本题是指“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
技巧 2:套用“背景意义类”答题模板 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 地民变此起彼伏。
(2)政 治 背 景 = 政 局 、政 策 、阶 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d制定女仆 去码补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