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岩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地球有几部分组成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答:地球是由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构成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地壳是内部圈层的最外层,由风化的土层和坚硬的岩石组成,所以地壳也可称为岩石圈. 地壳只占地...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 )三层。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_百度知道
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 )三层。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
)。地壳最(
),平均厚度(
);地壳最(
),位于2900天米以下,分为(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成长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题目残缺,不能作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软流层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地幔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dì màn]
地幔(Mantle)介于和之间,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为4.59/cm3,占地球体积的82.3%,占地球总质量的67.8%。地幔的横向变化比较均匀,根据速度的变化以1000km激增带为界面(雷波蒂面),进一步划分出和两个次一级圈层。
地幔主要圈层划分
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厚度变化在5-70km之间。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平
均约为33km;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平均约7km;总体的干均厚度约16km,约占地球半径的1/400,占地球总体积的1.55%,占地球总质量的0.8%。地壳物质的密度一般为2.6—2.9g/cm,其上部密度较小,向下部密度增大:地壳为固态岩石所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二大岩类:由十:地壳是当前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等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有关其详细情况将在下一节作进一步介绍。
地幔是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深2885km)以上的中间部分。其厚度约2850km,占地球总体积的82.3%,占地球总质量的67.8%,足地球的主体邵分。从整个地幔叫以通过地震波横波的事实看,它主要由固态物质组成。根据地震波的次级不连续面,以650km深处为界,可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次级圈层。
上地幔的平均密度为3.5g/cm:,这一密度值与石陨石相当,暗示其可能具有与石陨石类似的物质成分。从火山喷发和构造运动从上地幔上部带出来的深部物质来看,也均为超基性岩。近年来通过高温高压试验来模拟地幔岩石的性质时发现,用橄榄岩55%、辉石35%、石榴子石10%的混合物作为样品(矿物成分相当于超基性岩),在相当于上地幔的温压条件下测定其波速与密度,得到与上地幔基本一致的结果。根据以上理由推测,上地幔由相当于超基性岩的物质组成,其主要的矿物成分可能为橄榄石,有一部分为辉石与石榴子石,这种推测的地幔物质被称为地幔岩。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圈,约从70km延伸到250km左右,其特征是出现地震波低速带。物理实验表明,波速降低可能是由于软流圈物质发生部分熔融,使其强度降低而引起的。据地内温度估算,软流圈的温度可达700-1300℃,已接近超基性岩在该压力下的熔点温度,因此一些易熔组分或熔点偏低的组分便可开始发生熔融。据计算,软流圈的熔融物质可能仅占1%-10%,熔融物质散布于固态物质之间,因而大大降低了强度,使软流圈具较强的塑性或流动性。由于软流圈物质已接近熔融的临界状态,因此它成为岩浆的重要发源地。
下地幔的平均密度为5.1g/cm3.由于这里经受着强大的地内压力作用,使得存在于上地幔的橄榄石等矿物分解成为FeO、MgO、SiO2和Al203,等简单的氧化物。与上地幔相比,其物质化学成分的变化可能主要表现为含铁量的相对增加(或Fe/Mg的比例增大)。由于压力随深度的增大,物质密度和波速逐渐增加。
地核是地球内部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其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16.2%,质量却占地球总质壁的31.3%,地核的密度达9.98—12.5g/cm3。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可将地核进一步分为三层:外核(深度2 885—4170km)、过渡层(km)和内核(5155km至地心)。在外核中,根据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发生大幅度衰减的事实推测其为液态;在内核中,横波又重新出现,说明其又变为固态;过渡层则为液体一固体的过渡状态。
地核的密度如此之大,从地表物质来看只有一些金属物质才可与之相比,而地表最常见的金属是铁,具密度为8g/cm3,,它在超高压下完全可以达到地核的密度。地核的密度与铁陨石较接近,也表明地核可能主要为铁、镍物质。地球具有主要由内部物质引起的磁场,这说明地球内部一定具有高磁性的铁、镍物质非常集中的某个圈层,而地壳、地幔中均不仟在,那么它应存在于地核中。此外,人们用爆破冲击波提供的瞬时超高压宋模拟地核的严卞状态,并测定一些元素在瞬时超高压下的波速与密度,结果发现地核的波速与密度值与铁,镍比较接近。综合多方面推测,地核应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近年来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地核的高压下,纯铁、镍的密度略显偏高,推测地核最合理的物质组成应是铁、镍及少量的硅、硫等轻元素组成的合金。
地球圈层名称
(公里/秒)
(公里/秒)
密度(克/立方厘米)
12.8—13.5
液态—固态物质
10.0—11.4
液态—固态物质
10.9—11.2
表1-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地球物理数据
地幔划分依据
(1)根据各圈层密度和地震波速度与地表岩石或矿物的有关性质对比进行推测。
(2)根据各圈层的压力、温度,通过高温高压模拟实验进行推测。
(3)根据来自地下深部的物质进行推断。火山喷发和构造运动有时能把地下深部(如上地幔)的物质带到地表,为我们认识深部物质提供了依据。
(4)与陨石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 ,
陨石是来自太阳系空间的天体碎片,就获得的大量陨石看,按成分可分三类:
石陨石(stonemeteorite) 要由橄榄石、辉石等(铁、镁的硅酸盐)矿物组成,按成分大约相当于地表见到的超基性岩,金属状态的铁、镍成分很少,密度3—3.5g/em3或更大。
铁陨石(ironmeteorite) 主要由金属状态的铁、镍组成的天然合金,密度8—8.5g÷cm’或更大;
铁石陨石 为上述两类陨石的过渡类型,其中铁、镁硅酸盐矿物与金属状态的铁、镍成分各占一部分。
现代天文学及天文地质学的研究表明:①这些陨石应来自于太阳系内部的天体或小行星,当它们进入地球引力场时被地球吸引,廾有相当一部分被大气圈摩擦燃烧,其残骸成为陨石落入地表。而太阳系以外的物质穿过遥远的空间进入地球的可能性是极小的。②太阳系内部的物质成分及形成演化具有统—”陆,特别是人类登月获得月球表面岩石与地球表面的某些岩石类似的哜实,使太阳系物质统一性的信念进一步确立,因此,可以运用陨石的特征推断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
地幔上地幔岩石
上地幔的基底构造由不同厚度的难熔的橄榄岩层所组成,向下过渡到地幔岩(图5—1)。接近地幔岩成分的岩石的主要特性是它们能够以下面四种各自不同的矿物组合结晶出来 (Ringwood,1962a,b;Green和Ringwood,1963):
橄榄石十闪石 闪岩
大气温度压力下地幔岩矿物组合和纯橄榄岩、橄榄岩密度及P波速度
橄榄石+贫铝辉石+斜长石 斜长石地幔岩
橄榄石+铝辉石土尖晶石 辉石地幔岩
橄榄石+贫铝辉石+富镁铝榴石的石榴石 石榴石地幔岩
这些矿物组合具有的各自不同的物理性质(见右侧表格)清楚地表明了它们结晶和平衡时不同的P—T—PH2O条件。这就提出一种可能性,即在上地幔中可能存在由这些矿物组合的稳定区所控制的巨大的矿物分带。
地幔研究成果
地幔地幔端元
在地球发展演化的早期阶段,地幔不断地发生部分熔融,相当部分容易进入液相的元素随着熔融作用不断地移出地幔源区进入岩浆,从而使地幔亏损了上述组分,形成了化学上的亏损地幔。如Si、AL、Ca、Na、K等。如果地幔中加入了上述元素,则形成富集地幔。
据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组成,在地球化学上已划分为以下6种地幔端元或储源(reservoirs),通过这些地幔端员广泛的混合作用可以解释所有观察到的各种幔源岩浆岩的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组成。(不同学术门派有不同划分方案)
(1)DM,是洋中脊玄武源区的主要成分,主要特征是低Rb/Sr,高Sm/Nd;143Nd/144Nd比值高,87Sr/86Sr比值低,其&Nd(t)为高正值,&Sr(t)为负值。
(2)EMII型富集地幔,特点是Rb/Sr比值较高,Sm/Nd比值较低;Ba/Th和Ba/La比值高,87Sr/86Sr比值变化大;143Nd/144Nd比值较低。对于给定的206Pb/204Pb,其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高。
(3)EMII II型富集地幔,特点是Rb/Sr比值高,Sm/Nd比值低,Th/Nd K/Nb和Th/La比值较高。143Nd/144Nd和87Sr/86Sr比值均高于EMI。EMII具有壳幔相联系的交代成因。EMII与上部陆壳有亲缘关系,可能代表了陆壳 蚀变地大洋地壳或的再循环作用,也可能是岩石圈进入地幔与之混合。
(4)HIMU 高U/Pb比值的地幔,U和Th相对于Pb是富集的.HIMU的成因可能是由于蚀变地大洋地壳进入地幔并与之混合,丢失的铅进入地核,地幔中交代流体使Pb和Rb流失。
(5)PREMA prevalent mantle 的缩写,称为流行或普遍地幔,为经常观察到的普通地幔成分。特点是206Pb/204Pb为18.2-18.5,高于DM 和EMI,低于EMII和HIMU地幔;87Sr/86Sr低于EMI和EMII,高于DM.143Nd/144Nd高于EMI和 EMII,低于DM。
(6)FOZO地幔集中带。它在DM-EMI-HIMU所构成三角形底部,它是DM和HIMU的混合物,可能源于,由起源于核-幔边界的捕获。
地幔地幔弦动
地球不是一个固体球,而是由多层同心球层组成的
一个非常活跃的。因地球的公转和倾斜自转,与天体引力的存在,又引发了各层同心球层的自身运动,其中有圈、大气圈、液体、固体外壳的运动。地球的倾斜自转使液体外核的潮汐方向倾斜,又导致其“以上的层圈差速产生产倾斜(地幔弦动)”,地幔弦动的结果是;和地壳的在倾斜差速中两极换位以至板块线速度改变,也是造成地震频繁的主要原因。科学家们发现,地球内核的旋转速度每年要比地幔和地壳快0.3到0.5度,也就是说,地球内核比地球板块的运动速度快5万倍,新发现有助于科学家们解释是怎样产生的。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宋晓东教授是这项研究工作的负责人,他们的成果发表在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新发现也结束了一场为期9年的争论。宋晓东说:“我们相信我们得到 了确凿的证据。”
圣克鲁斯分校的地球科学教授加里·格拉兹说:“这是一项有意义的发现,它减少了一个领域 中的不确定性,你能从中学到新东西。”同期的《科学》杂志专门为这一发现配发评述文章,美国的《纽约时报》、《》杂志和英国的《物理学世界》等对这一发现进行了详细报道。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为这项工作提供了资助。
地核由固体金属构成,它包括一个大小与月球相当的直径为2400公里的固态内核,和直径为7000公里的液态外核。科学家们认为,内核在产生地球磁场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来自地球动力学的导 致内核相对于地幔和地壳旋转。
早在1996年,和保罗·理查德还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的地震学家,通过对 穿越地球的地震波的分析,他们第一次提出了地球内核的旋转速度比其它部分快的观点。但这在当时有相当 争议,部分地震学家怀疑推导出结果的数据有误,或是假象;也有科学家曾试图证明地球内核的并 不比其它部分快;部分科学家说,虽然内核在旋转,但它的速度比学者提出的速度慢多了;有人则说,他们没有发现迹象表明内核比地球的其它部分转得快。之后,宋晓东到伊利诺伊大学地质系做教授,他和仍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理查德共同领导了一项新研究,他们 的研究将消除人们对这个结论的任何怀疑。
说:“尽管还不能精确地测定出内核旋转的速度,但我们的论文表明这个速度不可能是零。”地球在 一天时间里自转一次,或360度,新研究表明,地球内核的旋转速度每年比其它部分快0.3到0.5度。这个更 为精确的发现比他们1996年提出的快1.1度慢一点。
通过对历史震波穿过地球液体核和固体内核的数据进行对比,宋晓东等发现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地 球的固体内核确实以不同的速度在旋转。从大西洋的南桑威奇群岛地区到海岸线,他们对18个相似地震进行了观察。相似地震也称为地震对(earthquake waveform doublet), 在同一台站记录的一对地 震的波形完全一样,说明这两个地震发生在同一地点。宋晓东等发现,这些地震对在及靠近的地 方的58个地震台站都有记录,地震对的间隔时间跨越0到35年,从而让研究人员能观察地震波随时间的变化 。
宋晓东说:“当地震对的两个事件的时间相隔大于几年时,穿越地球内核的相似在旅行时间和波形上 表现出系统性的变化。惟一可信的解释就是内核的运动。” 为什么地球内核会以不同速度旋转呢?宋晓东认为最可能的解释是电磁耦合,“在层产生的扩散到 内核层,并在那里产生出电流。电流与的相互作用导致内核旋转,就像电枢在电动机中旋转”。
地幔相关学科
地幔岩石学是以地幔为对象的一门岩石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上地幔的组成(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及其纵向横向的不均一性;上地幔熔融岩浆的作用及岩浆化学储源库;上地幔流变学及动力学特征;上地幔热状态;地幔的演化以及在地幔中发生的其他地质作用(如交代作用)等。在地表,可以从金伯利岩及碱性玄武岩中的上地幔包体、阿尔卑斯型侵入岩及蛇绿岩套中的变质橄榄岩获得上地幔样品,提供组成的资料。但要想建立起完整的模型还必须有地球物理学、物理化学、实验岩石学的相互渗透才能提供更多的约束条件。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汪新文.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1999
A.E.林伍德.地幔的成分与岩石学:地震出版社,1981
路凤香.地幔岩石学:中国地质出版社,1988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副教授审核
中国海洋大学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图文】地球的结构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地球的结构
&&高一地理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级地幔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