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主要组成物质由哪几部分组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详细示范教案(151页)-共享资料网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详细示范教案(151页)
前言三维目标走进地理学1. 2.引导学生懂得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怎样做?为学好地理课程指出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地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地理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2. 教学难点 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愿学、想学地理的思想动机。 教具准备 能反映地理学特色的图片、地理学科的体系示意图、介绍最新地理学科研究成果的材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新地理老师,首先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板书)。以后就叫 我#老师,不要叫我地理老师,更不要叫我“喂”。从今天起,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地理 这门课。 二、师生 互动 我首先提第一个问题。 请问:哪些同学喜欢地理课?请喜欢地理课的同学举手。 …不要太虚伪哦, 不要为了给我面子, 就举手哦, 那就太虚伪了哦。 我数数看, 1、 2、 3。 。 。 。 啊!?我们班居然有×个学生喜欢地理,太让我吃惊了,这已经是很不错的啦。 请大家安静,我想再问一个问题: 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地理?不要怕,我就喜欢听真话。 …我刚才看你没有举手,你肯定是不喜欢地理的哦,来说说看,你为什么不喜欢地理…哦, 是这样。(我继续点乙同学)你好象也没有举手,我一边听,一边点头附和… …其实你们说的都很正常,地理二字告诉我们地理学是围绕“地”和“理”两个字展开,初 中以“地”为主,即是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4 本书;高中以“理”为主,又 分为系统地理(必修模块)和应用地理(选修模块),初中――因为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 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故而你们的初中地理老师基本不“讲”“理”。就知道 要你们背诵。而高中老师则既会“讲”“理”,也爱说“地”的,所以地理学就变得有血有 肉了,学习地理便成了一种理性的享受。不过提醒你们高中地理可不像初中那样简单了,尤 其是我们的自然地理,不可小视之,要做好思想准备哟!1 我再提一个问题: 什么是地理?你知道地理是研究什么东西的吗? 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的一门科学。不过,严格说地理只研究地球表面,也就是说,地理是研 究地理表面的一门科学。地理表层通常是指与我们关系十分密切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生物圈以及土壤构成的。 地球表面这么多东西,我们具体研究什么呢? …对了,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大致分为自然的和人文的两大类(板书),他是一门自然科 学与社会科学的(文理)结合,在大学里与地理有关的专业很多,如勘探,科考,环保,城 市及道路规划,旅游,气象,经济,军事等等通常是文理兼招的。我们初中学习的中国地理 和世界地理都叫做区域地理(板书) …区域性或叫地域(差异)性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简单地说存在地区差异的东西我们才研 究。这里有,那里没有的东西我们才研究。例如刚才我们说的山,有的地方是山,有的地方 是平原,这就存在差异了,这个就是地理里的地貌学;赤道附近的气温高,极地的气温低, 这就存在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地理学的气候学研究的了;这里是森林,那里是草原,这就是 植物地理学了;这里有城市,那里没有城市,这里城市多,那里城市少,这就是城市地理学 了;我国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这就是农业地理学了;这里的工业发达,那里没有什么 工业,这就是工业地理学。再说咱我们周围吧,南大,阳罗,黄茅洲,草尾…哪里商店最多, 这就是商业地理学。但最牛的教育机构沅江三中和医疗机构沅江二医院却分布在黄茅洲呢, 这就是历史地理学…… 上面讲的这些例子,都是可以从地理角度说出原因。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只要是科学,就一 定能讲出道理,如果讲不出道理,让大家死记硬背,那就一定不是科学,地理是一门科学。 因此这就涉及到今后我们地理课的学习方法了,地理课的学习一定要把重点落在“理”上,一 定要注意分析每个地理问题的原因,如果没有弄清楚原因就不要去记。 今后的地理学习过程中,如果我讲不出原因,只有两个原因: 一、地理学家还不能正确的解释,需要大家以后研究, 二、我自己都搞不懂,我没有办法说清楚。 下面说一下我上课的纪律: 第一条纪律.上地理课不允许小声说话,但是可以大声说话。 在我的课堂上,大家可以随时打断我讲课提出问题,我很喜欢这样的学生,只要问题与我的 讲课内容有关就可以了。我们一起讨论,如果我能马上回答,我立即回答,如果你的问题太 难,我回答不了,我下课后查了资料在回答你。但是不准在下面小声议论哦,要说话就让全 班所有同学能听见。 第二条纪律,上地理课允许睡觉,但是不允许发出鼾声 谁要发出鼾声影响他人听课,我就影响你睡觉。 最后我郑重承诺: 一、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正如你们平等的态度对你的亲朋好友。 二、以虚心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意见和批评,正如你们以虚心的态度对待老师的意见和批评。 三、决不拖堂,除非我神志不清的那一天。2 我所讲的大家都记住了吗? 好,今天的地理课就到这里,下课!第一节 三维目标地球的宇宙环境1.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 因。 3. 1.运用教材相关插图、数据资料,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和九大行星基本数据表,归纳出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3. 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宇宙观,培养自己热爱科学的精神和教学重点 1. 2.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教师:制 学生:分组进行月相观察,通过互联网或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整理近年来的天文趣事,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盛夏的夜晚,我们坐在户外乘凉,仰望那满天的繁星,常听老人们讲“天上”的故 板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推进新课 生 学习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将自己所知道的宇宙知识或神话故事传说等向全班汇报。 师 总结学生回答,并讲述)人类认识宇宙的路程漫长而曲折,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范围越来越大,但对宇宙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 观测到的可见宇宙范围估计为 140 生 读 P6 活动材料,完成 1、23 生 (回答)1.光年是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由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12 30 /秒 ,所以可以计算出 1 光年约等于 94608×10 千米。目前人类已经观测 23 到的宇宙半径约为 140 亿光年,约为 135×10 千米。 2.面对以上天文数字,我们感到宇宙是巨大而深远的,人类是十分渺小短暂的,在天 文学上用千米这样的距离单位已经远远不能适用于天文学这一领域, 为此人们引用了光年这 通过计算,我们已经感觉到,宇宙是巨大的,各种天体之间的距离也是遥远的。请同学 们回忆,我们小时候唱的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从这一简短的儿歌中, 板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师 (总结)从刚才的儿歌中我们可能感悟到:天体是运动的,运动的天体之间相互吸 引而绕转,从而 1 2 生 1.天体系统可分为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等级别,主要由恒星、星云、行 2.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而总星系只是我们探测到的可 见宇宙部分,其空间范围不过是 140 师 师板 (一)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生 (学生自主探究后,回答)我们的地球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它由 2000 多亿颗恒星恒星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需以光年为最小单位,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为比邻星,它与 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 4 2 银河系外还有与银河系级别相同的恒星系统,我们称为河外星系。目前我们探测到的河 外星系超过 1250 亿个。它们都与银河系一样,包含着数十亿到数千亿颗恒星,如下图所示4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都是星系,所有星系合起来构成了最大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它 银河系中有 2000 多亿颗恒星,其中有一颗对我们人类来说特别重要,这颗恒星以及围 板 (二)太阳系和地月系 师 (播放课件“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让学生观察太阳系及组成,提出探究问题:问题 1:太阳系中行星为什么不能发射可见光?为什么太阳能够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 问题 2:太阳系由哪几大行星组成?它们有何共同特征?如何正确区分内地行星、地外 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及所包括的行星? 问题 3:小行星带位于太阳系的哪个位置?哈雷彗星绕日公转方向与九大行星绕日公转 问题 4 生 阅读教材 P8“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自主探究后,合作小组内各成员讨论解决本第一小组:恒星与行星的根本区别在于行星的质量和体积比恒星小得多,故不发出可见 光。太阳之所以能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因为其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 99.86% 第二小组:太阳系共有八颗大行星围绕太阳运行,它们按照距太阳远近依次为水星、金 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 西向东,它们都是沿着椭圆形的轨道绕日运行,并且绕日公转轨道大体在同一平面上。 地内行星与地外行星的划分是以地球的位置为界, 水星和金星叫地内行星, 火星、 木星、 木星和土星的体积和质量分别居第一、第二位,常常把它们称为巨行星,巨行星卫星数 量多,而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 第三小组:小行星是一大批质量小得多的围绕着太阳运行的天体,基本位于火星与木星 轨道之间,有时会运行到地球与火星之间,甚至闯入地球的大气层。很多科学家相信,65005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哈雷彗 星是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著名大彗星。哈雷彗星出现时,景色蔚为 壮观,彗尾横跨半个天空,与银河争辉。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 76 年。著名的狮子座流星第四小组代表:地月系是指由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地球与月球空间 师 (总结)以上各小组讨论得非常积极,小组代表发言简洁生动,有的小组还展示了 (承转)根据两周前的布置,同学们已经观察过了离地球最近的星体――地球的卫星― ―月球,看到了月亮的阴晴圆缺,并搜集到了如“嫦娥奔月,吴刚捧出桂花酒”等许多美丽 师 请同学们根据活动探究中的观察记录,并利用“三球仪”演示,以小组为单位,探 生 师 利用多媒体模拟日、地、月三者相对运动和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周期(注意提示观察天体系统的概念: 各种天体受彼此间的引力作用而相互绕转, 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完成后依次显示) 投影:总星系是最大的天体系统,它包括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所有的天体,宇宙在时间上6 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总星系仅限于目前天文学所说的可见宇宙,其半径 约为 140.52 师 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地球所在的银河系,是由 2000 多亿颗恒星组成的庞 大的天体系统,其直径约为 8 万光年,太阳系是银河系的普通一员,太阳距离银河系中心约 2.5 万光年。地球在太阳系中也是一颗普通的行星,然而又是太阳系乃至宇宙中的一颗特殊 板 三、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地球 投影: “太阳系示意图”、九大行星基本数据表(见教材),合作讨论分析地球上有生命物质生 阅读、合作讨论,完成 P11 活动 1. 1)(2)(3 师 ①地球上拥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即充足的液态水、适宜的太阳光照和 温度湿度范围及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被科学家称之为“金锁链条件”。产生这 a.日地距离适中(1. 496 亿千米),使地表平均气温为 15 ℃。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b.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 c. ②除具有优越的自身条件外,地球还拥有适于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即稳定的太阳光照 和安全的宇宙环境,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才促使地球形成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高 级智慧生命―― 经过科学家多年的研究和探测,我们已知在太阳系中,只有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在 太阳系之外的其他星球上,有没有智慧生物存在呢?自古以来,就有“天外来客” “外星人” 的传说, 是否属实?我们今后将如何在茫茫宇宙中寻找外星人呢?这些都是每个中学生特别 是天文爱好者所关心的热门话题,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及上网搜索材料, 据科学家预言:20一位科学家大胆预测,如果银河系中确实生活着其他智慧生命,那么计算机处理能力和 射电望远镜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地球人在 20 年内捕捉到外星人的信息并与其取得联系。据 科学家估计,银河系中大约有 1 万到 100 万个星球上的智慧生命也在发射无线电波,寻找生7 科学家预计, 10 年到 20 年的时间里, 地球上的观测者就可能得到足够多的无线电信号, 并发现第一个地外文明。但由于这些星球都距离地球 200 到 1000 光年。因此,对方收到地 球人的“回信”,也要经历数百年。上图为科学家推测到的可能存在生命的某行星假想图。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宇宙之大,认识了构成宇宙的各种天体及它们之间因相 互联系、相互运动构成的天体系统;知道了地球是银河系、太阳系的普通一员,地球与太阳 系的九大行星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差别,最显著的差别是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物――人类。随 着科技的进步,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兴趣更浓, 对自身的了解和对宇宙的认识必将进一步提高。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1. 2.可见宇宙:半径约 140 1. 2.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活动与探究 探究内容: 生命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寻找一颗什么样的恒星?在这颗恒星周围的什么 地方找一颗行星?这颗行星需要什第二节 三维目标 1. 2. 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通过讨论生活中常见的太阳辐射现象,了解太阳辐射在不同方面对地球的重要影响。8 2.学会从互联网、报刊上收集近年来出现的太阳黑子、耀斑、太阳风暴现象,分析归纳 三 教学重点 1. 2.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知道了宇宙中有各种天体,天体之间相互1.2.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说出八大行星的位置。 生 (承转)除上述内容外,我们还分析了地球上产生生命物质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和内在 板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推进新课 师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它与其他的恒星一样,是一颗巨大的炽热的气体星 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 6000 K,它能自己发光、发热,把能量射向宇宙空间, 也射向了我们地球。我们把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的能量,称为太阳辐 射。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约占太阳辐射能量总量的二十亿分之一。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 的,据计算,每分钟太阳辐射向地球输送的能量,大约相当于燃烧 4 亿吨烟煤产生的热量。 “万物生长靠太阳”,陆地就是靠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是太阳对地球最大,也是最重要 阅读教材插图,了解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并结合教材 P 121.太阳辐射、太阳常数 师 ①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在 0 15~4 微米, 可见光区波长范围为 0 占太阳辐射总辐射量的绝大部分,紫外区和4~076 微米,9 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②太阳常数是表示太阳辐射能量的物理量, 即在地球大气上界, 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 垂直于太阳光线的 1 平方厘米面积上,1 分钟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其数值为 8 24 焦/阅读 P13 板 2.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了解农作物对太阳辐射能利用状况, 生 “大棚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使光热水土有机结合,从而打破一年中作物 生长的时间限制,实行反季节生长,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农民获得最大的经 济效益。(1)山东省位于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 (2)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贫乏区在 (3)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区在 ,其成因是 。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 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 水循环等,10 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然而,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太阳给我们送来了光明, 带来了温暖,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但有时太阳的一些异常变化,也会给地球带来 麻烦。例如,2003年10月23日到11月5日,太阳风暴连续多次袭击地球,亚洲、 欧洲、 美洲的许多国家的短波通信受到干扰, 通信设施受损, 日本的一颗通信卫星信号中断, 一颗环境监测卫星已经无法恢复使用。 那么太阳活动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 板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外部师 生 师 生 (学生回答)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色球位于光球之上,呈玫瑰色。 师 很好。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就称为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类型有哪些 板 太阳活动的类型 生 师 我们这里主要介绍黑子、耀 阅读 P14 材料,了解太阳黑子的成因、周期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投影:师 太阳光球常出现一些暗黑的斑点,叫做黑子。黑子实际上并不黑,只是因为它的温 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太阳黑子有的年份 多,有的年份少,其变化的周期大约为 11 年。研究资料表明,黑子的活动与天气、气候等 有明显的关联性。(1)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为11 (2)A、B、C 三个测站中,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年变化与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全部为正相 关的是 ,全部为负相关的是 ,三测站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周期约为 年。 (3师 投影太阳耀斑及太阳风图,让学生阅读分析,了解两种活动对短波通信等人类活动 太阳色球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耀斑爆发从开始到高潮, 大约只需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然而,就在这段时间内,释放出相当于 100 亿颗百万吨级氢 弹的能量,其中包括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 射线、γ 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 耀斑活动的周期大约也是 11 年。通常,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 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 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 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板 太阳风 太阳的日冕层温度超过百万度,那里的许多带电粒子运动速度超过 350 千米/秒时,就 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在极地上空经常出现绚丽多彩的极光,特别在 太阳活动高峰时,太阳风格外强烈。 投影:师12 师 根据所学内容填表(表内“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以下空白待填) 投影: 概念 太阳光球上的暗 黑的斑点 太阳色球有时出 现的突然增大、 增亮的斑块 (简单介绍) 成因 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 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 暗一些 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 大能量造成的 特点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 志;活动周期为 11 年 耀斑爆发是太阳活 动的最激烈的显示 所处 位置 光球 对地球 的影响黑子耀斑 太阳风色球 日冕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影响到各地区 所获取太阳光照的多少,而太阳活动则改变了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大小,因此,对地 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由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报,以便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二、太阳活动对地球 1.2. 圈层 太阳活动 光球 色球 日冕 黑子 耀斑 太阳风 现象 对太阳活动的 指示作用 周期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光球上常出现的暗 黑斑点 一般以太阳黑太阳活动产生的短波辐射 和离子流对地球电离层、 色球层上有时出现的局 子数的增减作 地球磁场和地球大气状况 约 11 年 部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 为太阳活动强 均有影响,产生磁暴、极 光、 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日冕层脱离太阳引力的 弱的主要标志 气候异常等现象 带电粒子流 活动与探究13 探究内容:观察太阳黑子,思考黑子与耀斑的关系,搜集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实 探究过程、方法:观察要在黎明或黄昏时间,因为太阳在地平线附近时,亮度低,不伤 眼睛。选用一架放大倍数较大的望远镜,在物镜上放一块有色玻璃,以减弱阳光强度。对准 太阳,调整焦距,就会见到太阳清晰的光盘上有一些亮度低的“黑斑”,这就是黑子。如果第三节 三维目标地球的运动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 4.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 图分析全 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 1. 2. 3. 教学难点 1. 2.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4 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 表内容。概念 黑子 耀斑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光球 色球14 太阳风日冕 所处 位置 光球 色球 日冕概念 黑子 耀斑 太阳风 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 斑点 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 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成因 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 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 能量造成的特点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 志; 活动周期为 11 年 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 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层大气带电粒子流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师 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特点,如地球自转和公 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投影: 地球运动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生 师 投影表格,巡视检查指导学生自学情况,并板书课 板 书: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 生 分组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注意观察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各呈什么时针 师生总结,获取正确结论: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围绕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通过演示,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方向,那么地球自转一周(360°)所用的时间就是 我们平时所说的 24 生阅读教材,完成 P16 活动内容。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 课件显示:图115 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 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 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推进新课 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 地球的公转将会忽略不计。 某一恒星、 地面上某地点、 地心第一次 “三点共线” 到下一次 “三 如图 1 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的恒星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 P,设地球只 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 E1 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 P 点绕圆运动一周,360 如图 2 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 P 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 E1 向 E2 运动(公转), 当地球到达 E2 点停止,此时 P师从 E1 到 E2,地球自转了 360°。因为是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 E1 到 E2 的时间间隔就 是“恒星日”,时间长度为 23 时 56 分 4图2 图3 师若以图 3 中的太阳作参照点,则太阳日的长度应为 E1 到 E3 的时间间隔(显示太阳日 师指图分析,在图 2 中可看出,地球在 E2 处时,P 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 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 360 (演示动画) 地球继续自转 (即 P 点继续绕圆运动) , 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 E3 处时, 动画暂停,P 从 E1 到 E3 生 师观察得很仔细。(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 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 E1 到 E3 的时间间隔称 为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 360°5916 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 师地球自转的速度主要有线速度和角速度, 线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 转过的弧长, 角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读图提出探究性问题: (1 (2 (3)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有何特点?赤道上的地点自转的线速度是 60°N 上的几倍? 生 观察“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小组合作探讨以上问题,由小组推荐代表发 言。 生 1 地球自转一周为 360°,所需时间约为 24 小时,故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 360°/24 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为不同纬度的纬线圈长度除以 24 生 2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均相等,都是 15°/ 生3 师 关于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是 60°N 上的几倍问题,我们可用画图分析的方法寻找答案。 师画板图如下图,R 为地球半径,r 为 60°N 生到讲台,在黑板上证明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是 60°N 上的 2V=2π R÷24 60°N v=2π r÷24 r=Rcos60°=1/2R ∴V=2v 师 (承转)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17 师 请同学们观察动画“地球的公转图”,这是从地球的北极上空观测到的公转情况。 投影:问题 1 生 师 问题 2: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太阳是否位于这个轨道的中心位置?太阳的位 生 椭圆轨道图 投影:师 (简单介绍椭圆的基本特征:长轴,短轴, 生 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因而有了近日点和远 师 时间 远日点 近日点 7月 2月 速度快慢 平均角速度问题 3 生 师 问题 4 生 一个回归年,长度为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生 填表,完成自转、公转基本特点表格。 地球 运动 地球 围绕 中心 地轴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23 时 56 分 4 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 0,其18 自转极看:逆时针 从南极看: 顺时针秒地球自转的 真正周期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 15°/小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 北极点逐 渐减小,至 60°N、60°S 处减小为赤道 的一半;两极点处为 0地球 公转太阳在北极上空看地 球公转: 逆时针转 在南极上空看地 球公转: 顺时针转1 个回归年: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平均角速度:约 1°/日,平均线速度: 30 km/s 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 远日点公转速度最 慢课堂小结 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知识,学习时可采用列表对比法, 加以理解掌握。 第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请同学们根据投影表 格所列项目思考回答: 地球 运动 围绕 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 23 时 56 分4 地球自转 的真正周 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 0,其他任 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 15°/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 北极点逐渐减 小,至 60°N、60°S 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 两极点处为 0地球 自转地轴极上空看:逆时 针 从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地球 公转 生 师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据此, 生 师 地球自转运动除每日绕 板 (一)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推进新课 师 按教材 P17 教师用手电筒(假设为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假设为地球),关闭教室电灯或灯管,请 (119 (2 (3 (4)昼夜之间的分界线叫什么?它与太阳光线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录像和课件演示昼夜的形成;没有地球仪的学校,可用一不透明的 生 师 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白天; 未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背着太 阳的半球――黑夜。从而可以看出,昼夜形成的根本原因―― 师 由于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我们粗略地把太阳光线看作平行光线。太阳光线始终 与晨昏线垂直,并且晨昏线平分赤道(即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 6 时,昏线与赤道交点 的地方时为 18 教师课前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好几个点(如北京、伦敦、纽约等),作出了标志(彩色 (1 生 (2)将地球仪转动 180 生 (3)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的情况,昼夜更替的原因 生 连续转动地球仪,上述城市的白天和夜晚不断转换,引起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 (4 生 (5 生 (回答)为一个太阳日,约为 24 以上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可边演示边启发学生思考,也可分组演示,分组讨论,然后由 小组推荐代表回答。 投影: 判断图中 E、F、G、H学生回答:E、G、H 在晨线上,F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是否发现,家乡河流的右岸冲刷比左岸严重,厨房排水时,水是 逆时针方向排出的,为什么会产生以上现象呢?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后我们将获得明确的答 板 (二)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 师 拿一把雨伞,撑开,将其比作北半球,则伞顶端代表北极,伞的支架杆代表经线。 若雨伞不动时,从“北极”向下用水杯倒水,则发现水珠从布上沿“经线”向“南”流动;20 若将雨伞按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匀速转动时,用水杯从“北极”向下倒水,观察水珠 流动轨迹是否和刚才相同;如不同,水珠偏离“经线”的左侧还是右侧?若将雨伞逆地球自 生师 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规律时,可采用“左右手法则”,具体方法如下:北 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手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初始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即为物体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 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这种因经度而不同 的时刻, 称为地方时。 因此, 地球自转产生的另一个现象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板 1.地方时 师 (1)同一纬度上的东、西两地如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个先见到日出,哪个先送走落日? (2)地球上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多长时间?每 1 生 认真观察并回答以上问题。北京较乌鲁木齐先见到日出,也先送走落日,这是地球 自转的结果。地球上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每 1°相差 4 师 (1)画数轴如下图,计算经度差:A、B 两地的经度差为 118°+45°=163°(同减异加, 即同为东经度或西经度,两地经度数相减为两地的经度差,两地分别为东经度和西经度,两(2)确定东西方向:A 向东走可到达 B 地(采取此法时不能过日界线 (3板 2.时区和区时 师 (1)全球共分为多少个时区?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以东和以西, (2)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东京、纽约分别在哪个时区?从北京出发到伦敦的21 (3 (4 生 生 1 全球共划分为 24 个时区;中时区以 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 次划分为 12 生 2 伦敦中时区,开罗东二区,莫斯科东三区,北京东八区,东京东九区;纽约西五区, 从北京到伦敦后手表要拨后 8 生 3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 7 5 生 4 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不同,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 120°经线的地 方时,北京的地方时为 116°E 的地方时;两者相差 16 师生 完成教材 P22 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日期。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 以 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 板 3.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师师 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请 生 不吻合。日界线并不完全在 180 师 很好。这是为了照顾 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避开了陆地。由于在任何时刻, 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 24 小时,所以,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 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 投影: 1.一架飞机由我国上海(东八区)于 10 月 1 日 17 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 行 14 小时,到达目的地当地时间是( A.10 月 2 日 15 时 B.10 月 2 日 3 C.10 月 1 日 15 时 D.10 月 1 日 3 时 读下图,回答 2~322 2.若该图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判断甲地时间为( A.8 时 B.9 C.15 时 D.16 3.若该图中心点为地球南极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 7 月 6 日,其余部分为 7 月 7 日,判 断甲地时间为( A.3 时 B.9 时 C.12 时 D.15 4.关于日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B. C.东侧时区的钟点比西侧时区 D. 5.一架飞机于 10 月 1 日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应变更为( A.不变 B.10 月 2 C. 9 月 30 日 D.9 月 31 6.通过我国哪条经线的地方时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A.120°E B. C.120°W D. 116°E(通过北京的经线) 答案:1.C 2.B 3.B 4.D 5.C 6.A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了昼夜交替、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物体 产生的地转偏向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区时等知识,特别是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利用日界 按教材 P18~P22 板书设计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北半球右偏 ? (二) 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向 ?南半球左偏 ?赤道上不偏移 ?1. 2. 3.23 第3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考: 北京时间 2008 年 8 月 8 日 20 时,第 29 界奥运会在北京开幕,伦敦杰克先生要观看现 场直播,他应该什么时候收看比较合适? 1. 一大组的同学向西求结果。 2. 其余组的同学向东求结果。12时区0时区东8区12时区生 师 总结引出课题--日界线 推进新课 师 日界线走向及换算规律生 师 生小结:日界线大致经过 180 板书: 日界线 大致过 180 度 东减西加 师 日界线上的趣闻 从前,在日界线附近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某一年,有一艘客轮从西太平洋向东航 行。航行途中海上起了大风,船体剧烈摇晃。这时,一位孕妇耐不住轮船的颠簸而临产了。 她先生下一个女婴,5 分钟后船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她又生下一个女婴。结果,一对孪生 姐妹先后降生,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天。这种罕见的情况,也只有在日界线24 两侧才会发生。 难到就只能这样吗,你有何高见? 生 师 根据学生回答加以总结。 师 补充:自然自界线 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板 自然日界线 时间为 0 点 东加西减(自然过渡) 师 基训 P13 页 14 题:图为北极,阴影区为 3 月 21 日,非阴影区为 3 月 22 日。 读图回答 下列问题。 1)NA 的经度为___;NB 的经度为____。 2)此时,北京时间为 3 月__日__时。第 4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知道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在地 球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向一侧偏移。还了解了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时 板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推进新课 投影:“阳光花园”正午阳光变化示意图25 师 去年 6 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 1 月,全 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小院阳光充足,怎 师 地球上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是否取决于近日点或远日点距离的变化呢? 生 师 不是地球距太阳远近造成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请同学们观看地球公转状态的 图片和公转的动画演示。生 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平面, 通过地心与地球自转轴垂直的平面叫赤道平面, 师 黄赤交角的数值目前为 23°26′,在一定的时期内是保持不变的。请同学们看图中 生 66°34 师 地轴在空间上北端指向北极星,并且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保持不变,这样地球总“斜 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在轨道位置的变化就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 师 板书:师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太阳直射点? 投影: 图片26 师 平行的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表面上,只有一个直射点,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就是 太阳直射点。在图中的平行光线中穿过地心的那条光线为直射光线,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公转图中连接日地中心的线为太阳直射光线,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 师请同学们观察动画“二分二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中的位置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讨(1 (2 (3)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在哪条纬线上?过后它生1 生 2 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线为北纬 23°26′,最南界线是南纬 23°26生 3 春分日(3 月 21 日),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春分日过后直射点将向北移动,夏至 日(6 月 22 日)时移动到北纬 23°26′,即北回归线上。此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南移,秋分 日(9 月 23 日)阳光直射赤道。此日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到冬至日(12 月 22 日)移 到最南位置, 太阳直射南纬 23°26′, 即南回归线,此后直射点再向北移,第二年春分日 (3 月 21 师 我们把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 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其周期为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请同学们根据动画演示,填写下表: 日期 太阳直射点 移动方向 师 需要注意的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位置与夏至日和冬至日的位置有明显的区别。不 能混淆远日点与夏至日的位置,也不能颠倒近日点与冬 生 生 (回答)时间上夏至日比远日点早一些,冬至日比近日点早一些。夏至日过后很快 师 刚才我们重点分析了太阳直射点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这种回归运动, 3 月 21 日→6 月 22 日→9 月 23 日→12 月 22 日27 在地球上产生了哪些现象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 P22 活动和 P23 的阅读材料来解决这些问题。 生 合作探究,完成活动 1、2、3 题,阅读 P23 材料,结合前边地球自转现象产生的昼夜 交替现象,了解晨昏线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师 ①在地球公转过程中,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世界各地昼夜等长;夏至 日和冬至日是太阳光线直射点可能达到的最南和最北的纬度位置;当太阳光直射南(北)回 归线时,有的地方会出现 24 ②通过观察和绘制太阳光照射图, 我们能较容易找到一年中因地球公转导致的昼夜交替 现象消失的最大范围的界线为南北纬 66°34地球上的五带 图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球为热带,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为南北温带,南北极圈 以北、以 学生活动:(1)看图说出五带的界线和名称,各热量带阳光直射和极昼极夜的情况, (2)填表 北寒带 界线范围 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有无阳光直射现象 课堂小结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总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 置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其周期为一个回归年,并产生了五个不 板书设计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第 5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不仅产生了地球上的五带,还导致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28 太阳高度发生了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本节课第二个问 板 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推进新课 师生 师 生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 师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 度和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变化规律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看下图。 课件显示: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夜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师 生 师 生 师 请同学们看二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夏至29 冬至日全球夜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师 生 板 书: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生板 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师 同学们已观察了夏至日太阳光照图,请思考下列问题:地球上哪个范围正午太阳高 生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达到一年中的 最小值。因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此刻为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最近的时候。南半球此刻为 师30 生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师 生 除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其他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介于最大值和最 师 (1)地球上总有 2 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并且以直射纬 (2 生 阅读教材 P24 师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正午太阳高度总是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距直 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就越小,而且某地区和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该地的正午太阳高 度就和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相差多少。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就可以求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 度了。由于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纬度差,我们就可以以这样的公式来求 D 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H=90°-纬度差,即 H=90°-φ -δ 式中的 H 为正午太阳高度,φ 为当地地理纬度,δ 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任何一天的δ 可以在天文年历中查到),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投影: 分别求算出二分二至日时,北京(40°N 春、秋分日:H=90°-40°-0°=50 夏至日:H=90°-40°-23°26′=73°26 冬至日:H=90°-40°+23°26′=26°34′ 师 生 因为赵亮父母 6 月份去看的楼房,此时由于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赵亮家前楼 的影子较短,而到了 1 月份,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前楼的影子较长,所以遮住了赵亮 晨昏线是地球上白昼与黑夜的界线,既有日变化又有季节变化。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P21 板 书: 昼夜长短的变化 师 请同学们看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晨昏线的变化。思考:不同的季节晨昏线 生 春分日时,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所有的纬线被晨昏圈平分,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晨昏圈与经线圈偏离,夹角越来越大,到夏至日夹角达到最大,为 23°26′,因此晨昏线也 偏离北极 23°26′,故北纬 66°34′以北的纬线全部在白昼中。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 南移,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夹角逐渐减小,到秋分日晨昏圈与经线圈又重合在一起,此时晨昏 圈又平分所有的纬线,直射点继续南移,晨昏圈又偏离经线圈,到冬至日交角达到最大,为 23°26′,此时经线圈偏离北极 23°26′,北纬 66°34 师 请同学们看动画“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展示课件),总结出昼夜长短的纬度变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越向北昼越长,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昼长达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越向南昼越长,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昼长达31 师 (在学生讨论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总结)①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 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南半球情况相反;夏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 ②冬至日, 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夜现象, 南半球情况相反;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正午 ③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赤道最大,并由此向南北两侧递减。 师:由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 季节变化而变化,特别在地球的中纬度地区最明显,这样就产生了四季。在天文学上,夏季 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 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由于地球不停地公转,地球上春、夏、秋、冬也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课件演示,了解了黄赤交角的产生、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回归 移动、昼夜范围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五带和四季的更替等内容,建议同学们学习本节 板书设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夏半后,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至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 象 冬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至极点周围出现极夜现 象 2、季节变化规律 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北半球在夏至日那天昼最长,夜最短 冬半年,昼长小于夜长,北半球在冬至日那天昼最短,夜最长 南半球则相反 3、北半球夏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冬至日时该地的夜长 如:6.22 时 40°N 的昼长=12.22 时的夜长=14 时 51 分 同理,北半球冬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夏至日时该地的夜长 如:12.22 时 40°的昼长=6.22 时的夜长=9 时 09 分 4、同一天,南北纬纬度相同的地方,昼长相加=24 小时 或某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半球同纬度的夜长 如:6.22 时 20°N 的昼长+20°S 的夜长=24 小时 或 20°N 的昼长=20°S 的夜长=13 时 13 分 5、在某地,与夏至日(或冬至日)相差多少天,夏至日(或冬至日)前的这32 一天和夏至日(或冬至日)后的这一天昼夜长短大致相等、日出日落时间、正 午太阳高度角也大致相等。 如:在摩尔曼斯克,4 月 21 日与夏至相差约两个月,则夏至后的两个月 8 月 23 日,那么 4 月 21 日与 8 月 23 日这两天的日出日落时间、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都大致相等。这两天约 2 点日出,22 点日落,昼长 20 小时, 夜长 2 小时。 同理,在某地,与春分(或秋分)相差多少天,春分(或秋分)前多少天与 春分(或秋分)后多少天的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正午太阳高度大致相 等。 6、极昼、极夜的纬度分布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 纬度。纬度越高,极昼、极夜的天数最多。南北极点除两分外,要么是极 昼,要么是极夜。 如:某日,太阳直射在 10°N,则从 70°N 开始出现极昼,从 70°S 开始出 现极夜。 7、正午太阳高度为 0°的地方,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除外);午夜太阳高度 为 0°的地方,出现极昼现象。 如:夏至,66°34′S 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0°,则从 66°34′S 开始出现极 夜现象 某日,80°S 的午夜太阳高度为 0°,则从 80°S 至 90°S 出现极昼现 象 8、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昼长=24-夜长 昼长=昼弧÷15 二、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由直射点(此时太阳高度为 90°)向四周呈同心圆 状递减,至晨昏线上为 0 度。(1)图中圆心 O 点为直射点,左侧弧 CAD 为晨线,右侧弧 CBD 为昏线,且左 侧晨线的中点 A 点必在赤道上,地方时 6 时,右侧昏线的中点 B 点也必 在赤道上,地方时 18 时,OC 或 OD(视直射点 O 在哪个半球而定)地方 时为 12 时 ①若此时为两分,则 A、O、B 三点的连线为同一纬线,即赤道;C 点为北 极点,D 点为南极点 ②若此时非两分,则 A、O、B 三点不在同一纬线上 a、 若 O 点在北半球, 则沿 OC 线北极点在 C 点以南, 图中没有南极点, 且 C 点所在经线与 OD 所在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 b、 若 O 点在南半球, 则沿 OD 线南极点在 D 点以北, 图中没有北极点,33 且 D 点所在经线与 OC 所在经线也可组成一个经线圈 (2)沿着 COD 线,太阳高度与 O 点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 如,E 点与 O 点相差 30°,则两分时,E 点为 30°S 夏至时, E 点为 30°-23°26′=6°34′ S 冬至时,E 点为 30°+23° 26′=53° 26′S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由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如:北半球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由 23°26′N 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 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冬半年,夏至(北半球)时,北回归线以及北 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则达到最 小值;冬半年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夏半年,冬至(北半球)时,南回归线 以及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则达到最小 值 (3)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直射点的纬度 如:某日太阳直射 20°N,则 90°N 的正午太阳高度=20° (4)当极点出现极昼时,在同一天,极点的太阳高度终日不变 如,6.22 时,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23°26′,午夜的太阳高度也 时 23°26′,这一天,极点太阳高度终日不变 再如, 某日太阳直射 20°N, , 则北极点在这一天的太阳高度始终为 20° (5)某纬度出现极昼时, 该地午夜的太阳高度=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2 =直射点的纬度-(90°-当地纬度) =极点的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 如, 6. 22 时, 70°N 的午夜太阳高度=43°26′(90°-70°) ×2=3° 26′ =23°26 ′- (90 °-70 °)=3° 26′ 再如,某日太阳直射 10°, 则 85°B 的午夜太阳高度=15°-(90°-85°)×2 =5° =10°-(90°-85°)=5° 三、日出日落时间分布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夏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日出时间越来越早,日落时间越来越晚 冬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日出时间越来越晚,日落时间越来越早 2、季节变化规律 夏半年,日出时间先逐日提早后逐日变晚,但都是 6:00 前日出;日落时 间先逐日变晚后逐日提早,但都是 18:00 后日落 冬半年,日出时间先逐日变晚后逐日提早,但都是 6:00 后日出;日落时 间先逐提早后逐日变晚,但都是 18:00 前日落 3、北半球夏至日时某地的日出时间=12-冬至日时该地的日出时间34 如:6.22 时 20°N 是 5 时 23 分 30 秒日出,则 12.22 时该地的日出 时间=12-5:23′30″=6:36′30″ 4、北半球夏至日时某地的日落时间 =36-冬至日时该地的日落时间) 如:6.22 时 60°N 是 21:14′30″日落,则 12.22 时该地的日落 时间=36-21:14′30″=14:45′30″ 5、某日某地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24 小时 6、某日某地的日出时间=该日夜长的一半 7、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8、赤道总是 6:00 日出,18:00 日落 四、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判定 1、直射纬线的判定 (1)晨线(或昏线)与过晨线(或昏线)和赤道的交点的那条经线交角为多 少度,则直射纬度就是多少度 如 ( 2 ) 与 开 始 出 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纬度互余 (3)与正午太阳高度或午夜太阳高度为 0°的纬度互余 2、直射经线的判定 (1)地方时为 12 的经线 (2)过切点的那条经线,大部是昼 (3)与 0 时经线正相对的那条经线 (4)昼半球的中央经线或平分昼半球的经线 (5)俯视图上,与太阳光线平行或重合的那条经线 五、季节的判定 1、从春分日到秋分日为北半球的夏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为北半球的 冬半年 2、只要直射点在北半球,则北半球进入夏半年;只要直射点在南半球,则北半 球进入冬半年 3、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慢,则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则 为北半 球的冬半年 4、在北半球晨线随纬度的增大而西偏,或昏线随纬度的增大而东偏,则为北半 球的夏半年;在北半球晨线随纬度的增大而东偏,或昏线随纬度的增大而西 偏,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5、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则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在 北半球日出东南方,日落西南方,则为北半球的冬半年。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35 三维目标 1. 2.掌 3. 4. 1.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 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软流层的位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 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 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 的地理环境, 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 板 第四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课 师 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 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 生 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 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 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 师 回答得很好。出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能 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呢? 投影:36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生 合作小组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 师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 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 33 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 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 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 2900 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 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板书:(一)地壳 师 提问:什么叫地壳?地壳的厚度怎样?主要由什么组成? 生 对照“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阅读教材,画出要点。 投影:师 利用地球仪和“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指出: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一层很薄的 师 出示“地壳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空间分布和厚度 上各有何特点? 投影:37 生 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地壳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 33 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 60~70 千米,海洋地壳平均约 6 师 生 (总结回答)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师 地壳主要是由 90 多种化学元素组成, 这些化学元素组成了多样的矿物并最终形成了 生 阅读教材“组成地壳的元素”及“地壳结构示意图”,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回答①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8 种元素的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 98 04%,其中氧几乎占 1/2,硅占 1/4 强,硅酸盐类矿 ②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衡,除氧之外,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较大些,密度相对较小 些,被称为硅铝层;其下地壳中铝的成分减少,镁和铁的比重相对增加,密度也较硅铝层增 ③通过读图观察我们可以看出, 地壳的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是地壳结构的突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地壳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回答有关地幔和地 核的 板 (二)地幔 师 (提问)(1)什么叫地幔?厚度怎样?地幔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其含量从上到下怎 样变化? (2)地幔可分为哪两部分?下地幔的物质性状有何特点? (3)上地幔顶部还存在一个什么层? (4 生 对照教材“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自学课文,画出要点。 投影:38 地球内部的分层 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示意图 (1)地幔是国内外科学界十分注意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国际上召开过多次有关地幔 问题的科学讨论会,对地幔的物理性状和分层结构问题等进行探讨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最新 的科学 (2)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处在地壳与地核之间,又叫中间层。深度从 5~70 千 米以下到 2900 千米。它仍是固体,主要物质成分是铁镁的硅酸盐类,由上而下,铁镁含量 (3)以地下 1000 千米深处为界,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在地下 50~250 千米范围内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是地震波不连续的低速带,根据推理,它 可能是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而形成的高温异常、局部是熔融状态的圈层,称为软流 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增大,温度约为 3500~ 4000 ℃,压力约为 150 万大气压,平均密度约为 5.6,物质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呈现可塑性 固体状态。 (4 板 (三)地核 师 提问:什么叫地核?地核可分为哪两部分?各自的厚度和物质性状怎样? 生 (1)从古登堡面到地球核心,为地核 (2)地核的情况是推断性的。在地下
千米深处的外核范围内,地震波的横 波消失,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物质接近液体。在地下 5000 千米以下的内核,地震 (3)为什么地球的外核接近液体面内核为固体呢?这是因为在地核里,由于压力随深度 而增加,物质的熔点随深度而增加,温度随深度而稍有增加,比较起来,地核物质熔点的增 加较快,而温度的增加较慢。在地球外核,物质的熔点较低,温度稍高于熔点,物质就熔化 了。在地球内核,物质的熔点已经显著升高,而温度的升高是很有限的,温度就相对低于熔 (4)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据推测,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铁和镍,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具有同心圈层的特征,这种同心圈层不仅表现在地球的 内部,同样也出现在地球的外部,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地壳表层 生 板书:39 (一)大气圈 师 地球上大气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生命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大气的厚度有多大呢? 生 阅读教材,明确范围:在
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 1 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即大气的厚度 约为
板 书: (二)水圈 师 生 (讨论回答)①按形态可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三类;②按空间分布可分为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③按水的性质可 师 总结评价,并转入生 板 书: (三)生物圈 师 生 (合作讨论回答)①生物圈不仅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即 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②生物圈的界线不像大气圈、水圈、地壳那么分 明,它同大气圈、水圈、地壳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③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生物绝大部 分集中分布的区域, 即地面以上 100 米, 相当于木本乔木植物的大致高度; 海面以下 200 米, 相当于阳光能透射到的水深,因为这一部分能获得充足的太阳光能,具备最适宜生物生命活 动的温度、水、氧、二氧化碳及营养条件。总之,生命的产生是在地球漫长演化过程中产生 课堂小结 地球在结构上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圈层构造。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突然变化的两个 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地面 以下,莫霍面以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的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 是岩浆活动的物质来源,下地幔为可塑性固体。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一般认为外核近于液 体,内核是固体,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铁镍,称为“铁镍核心”。地球的外部也呈圈层结 构,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正是因为地球上有了生命,才能 够说四大圈层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是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1. 2. (二)地幔:软流层40 活动与探究1.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附近地震 2. 3.1. 2. 3.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 3 4 1. 2. 3 教学重点 1. 2. 教学难点 1. 2. 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地球内部大致可分为三个圈层,从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哪些?地球的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生 师 很好。你知道吗?地壳是不断变化的,祖国的宝岛台湾在恐龙称霸地球的侏罗纪、 白垩纪(1 亿年前),与祖国大陆是连为一体的。当今地球上最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和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41 形态各异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物质运动与能量循环,贯 穿大自然运动和演化的全过程。 本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 板 第二章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过渡)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 元素组成的。推进新课 师 (课件展示“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了解氧、硅、 铝、 铁等主要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然后指图强调)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 生 阅读教材 P30 板 书: (一)矿物 师 生 物是有确定的化学成分、物质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 师 回答得很好。矿产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目前约有 150 种,而矿物超 过 3000 生 师 很好。矿物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基本的存在形式,大多数矿物以什么形式存在? 石油、天然汞呢?自然界中 生 绝大多数矿物是以固态的形式存在。石油、天然汞是液态矿物,自然界中最多的矿 师 正确。矿物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几十种,请阅读教材的小栏目“矿物的分类和常 师 生 常见的金属矿物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金属矿可进一步 师 对,常见的非金属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 要在石灰石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磷石等。关于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三类岩石, 你能辨认出是哪一种矿物吗? 课件展示:42 生 师 生 师 (强调)不同的矿物,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和条痕等多不 相同。刚才我们看到的石英晶体呈透明的六棱柱,两端为六棱锥状,它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 物,用途广泛,如玻璃的主要成分就是石英(二氧化硅)。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可以识别 一些常见的矿物。 投影: 学生用约1分 矿物名称 滑石 石膏 方解石 萤石 磷灰石 长石 石英 黄玉 刚玉 金刚石 等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简要说明 多为乳白色块状,指甲能轻易地在其上划出痕迹 多呈白色束状集合性晶体,指甲能较容易地划出痕迹 多为透明或半透明晶体,指甲划不出痕迹,曲别针可以划出痕迹 常为多种颜色的半透明晶体,小刀可以轻易地在其上刻划出痕迹 小刀可以在其上刻划出痕迹 一般小刀很难刻划,但玻璃可以在其上刻划出痕迹 能够在玻璃和普通钢铁上刻划出痕迹 多为晶体,宝石类矿物,能在石英上刻划出痕迹 多为晶体,宝石类矿物,能在黄玉上刻划出痕迹 自然界最硬的矿物,宝石,能在所有物体上刻划出痕迹甲组: 实验一, 用观察颜色和对磁铁的反应方法, 区分磁铁矿 (Fe3O4) 与赤铁矿(Fe2O3)。 乙组:实验二,有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和石英等几种常见矿物,你如何将它们快甲、乙两组代表师(承转)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板 (二)岩石 生 师 谢谢同学们搜集了这么多的岩石标本,自然界中的岩石种类很多,形态各异,每块 岩石都有自己的故事, 同学们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请大家先来欣赏老师搜集到的岩43 (展示三大类岩石标本,并用多媒体展示三大类岩石的代表性岩石标本) 投影:师 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三大类,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实际的标本,及刚才 看到的图片,完成下表。 投影: 岩石种类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生读教材 P31~33 师指导学生,并检查做题情况。 投影: 岩石类型 成因 常见岩石 主要特征 侵入岩:结晶度好,晶体颗粒较大 喷出岩:具有气孔等构造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具有片理结构,重结晶作用明显 成因 常见岩石 主要特征岩浆岩 岩浆活动 花岗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沉积岩 外力作用 变质岩 变质作用 石灰岩、砂岩、页岩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师 同学们填得很好。那么三类岩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课件显示:师 岩浆岩是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其晶体颗粒比 较明显,质地坚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我国许多著名山岭,如华山、黄山、北京 八达岭等多由花岗岩组成;岩浆喷出地表(火山活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常见的有流纹 岩、玄武岩、安山岩等。流纹岩在我国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分布很广。玄武岩多气孔,这是 识别玄武岩的重要标志,玄武岩分布广泛,海洋几乎全部为它所盖。 沉积岩和化石的形成模拟动画44 沉积岩和化石的生成图 师 (1 (2 学生回答:(1 (2)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 形成化石的主要条件:生物的遗体、遗骸、遗迹等在未腐烂时被沉积物埋没,隔断了与 师 (强调)沉积岩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层理构造,并常含有化石。根据岩层 和化石可以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如:有丰富的植物化石的含煤岩层,表示当时 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沉积物的特点不同,因而形成的沉积岩也不同。常见的沉 积岩有哪些? 投影:生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师 回答得很好。地壳中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先的结构成分、矿物成分发生 变化,形成变质岩。 投影:45 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 师 生 师 生 师 回答得不错。地壳的物质组成学完了,这部分内容你掌握了吗? 投影: (学生单独回答)1. (1)图中①②处常见的岩石是:① ,② (2 2.作为重要建筑和装饰材料的花岗石和大理石在成因上分别属于岩和岩。参考答案:1.(1)侵入岩 喷出岩 (2)从形成条件上来看,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逐渐冷却形成的;喷出岩是岩浆 喷出地表急速冷却而成的。从分布位置来看,侵入岩一般分布在地下,喷出岩分布在地表。 2.岩浆 变质 (承转)研究表明,我们生活的地球已走过了她 45 亿年的漫长历史。在这 45 亿年中, 她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其中规律 板 书: (一)地质循环 师 生 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推动地质循环 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 师 生 在地质循环中,在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 师 对。在漫长的地质时期,有些高山被夷为平地,有些地方则隆起成为高山。如:雄 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地质循环使得地壳表面形态不断变化, 生 会。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石灰岩、页岩、砂岩都是沉积岩,花岗岩是 师 板 (二)岩石的转化46 生 结合教材 P33~34 的文字,认真观看动画,并 师 生 1 岩浆岩主要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中上升, 侵入或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而成。 师 回答得很好!大家看动画,因地壳上升和剥蚀作用而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 师 生2 师 不错。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地壳中的 岩石就这样处于永不停止的循环转化中。下面请同学们参照岩石转化循环动画,绘制地壳物可能有:师 同学们画得很好,说明你们已经理解了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地壳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有很多种,同学们可以用课外时间尽可能画出更多的图来。 投影:47 (1(2 A ; B ; C ; D 。 (学生单独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补充或强调) 参考答案:(1 (2)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 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被高温熔化,又成为 岩浆 课堂小结 地壳物质循环需要的时间很漫长,往往需要几十万年,有的要经过几亿年,远远超出了 人类历史的长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要提倡保护和合 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刻也不停地进行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地壳的物质循 环一段时期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 因此, 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 探究内容: 1.你所居住的地区有几种岩石?岩石的名称是什么?辨认它是三类岩石中的哪一种? 2. 探究结果:以小论文的形式,同学间互相交流48 第二节 三维目标地球表面形态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因素,识别地质构造通过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能 教学重点 1. 2.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2 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播放录像(丰富的地表形态: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平坦的太湖平原、富饶的四川盆 生 师 很好。 地表形态真是丰富多彩。 那么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吗? 板 第二节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推进新课 师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地表形态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 媒体显示:49 生 师 板书: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师 地质作用分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 生 师 同学们填得很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 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两种作用长期共同作用 的结果。 生 师 对。内力作用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是地表形态的主力塑造者,那么它是怎样塑造 板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师 大家看到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和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是 地壳的运动引导了地表形态的变化。 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其运动的呢?近几十年来对大地构 板 书: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投影:50 大家看图,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 (如 生 师 生 1. 2. 师 同学们的速记效果不错,说明找到了规律。另外,从图中还可看到符号“→←” “←→”,这是板块的运动方向,说明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板块运动是内力作用的 重要表现之一。喜马拉雅山形成示意图 阿拉伯半岛卫星影像 师 请同学们观察两图,并结合板块分布示意图,思考并讨论 P 37 题 1、2 生 分 A、B、C 1 题:(A (1 (2)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将其挤压、抬升,形成高大的山脉――喜马拉 雅山。 (3 师 你们的结论很正确,只因板块的这种运动才使地表形态发生海陆的变迁,所以科学 家才在 2 题:(B 组回答) (1 (2 (3 师 你们的结论也很精辟。现在请 C 组同学选出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举手补充,看 生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板块为什么会运动?②板块运动有什么规律?③板块运动对地表形 师 (再次展示板块示意 从图中可见,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运动关系有两种:“→←”“←→”,它们的含义 是不一样的。“←→”箭头指向两边,说明板块在扩张,这种边界正在形成,称为生长边 界,也就是张裂区。这种边界出现在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是不同的。请看图,当 生长边界出现在海上,形成的是海洋或海岭,如红海、大西洋;在陆上常形成裂谷或断层,51 如东非大裂谷。“→←”箭头是相对的,为板块消亡边界,说明两边的板块在碰撞挤压, 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洋板块因为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 块之下,在海上会形成深邃的海沟,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 弧或弧形列岛, 如亚洲东部的日本群岛等; 在陆上会形成海岸山脉, 如北美西部的落基山等。 师 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请同学们做一个训练。 投影: 表格―― 板块移动 对地貌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陆陆 相碰 板块碰撞形成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消亡边界陆 海 陆地板块交界处形成海岸山脉,南美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 消亡边界 相碰 陆上形成岛弧, 海洋板块形成深 屿 海沟 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和海洋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和红海 生长边界板 板块移动与地貌 师 (精讲)在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但在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较为活跃,多火山、 地震,如印度尼西亚处在三大板块交界处,是世界上火山、地震最多的国家。2004 年 12 月 28 (承转)由上可见,内力作用会引起地壳运动,我们到野外去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 地壳运动的“足迹”。这些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位、变形常常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 生 师 大家搜集的材料真丰富。从搜集的材料可以看出,地表岩层并不都是平坦的,而往 板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根据录像,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投影: 褶皱 成 因 类 型 特 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 生弯曲,形成褶皱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断层 岩层在地壳运动时,受强大压力和张力的作 用,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形 成断层52 征 地 貌 一般成山岭(如喜马 一般成谷地,两 拉雅山脉、阿尔卑斯 翼被侵蚀成山 山、安第斯山脉等) 常被侵蚀成谷 师 请同学们看图(出示褶皱示意图)。 投影: 断裂上升常形成断块山 (如华山、 庐山、 泰山) , 断裂下沉常形成凹陷、凹地(如东非大裂谷、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生 背斜中 师 对。在地貌上背斜常成山岭,向斜常成谷地或盆地。那么,是否都是这样呢?请看生 师 (指图总结,突破难点)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 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风力、流水等外力侵蚀而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岩性 坚硬,不易被侵蚀,反面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 生 师 我们了解地质构造规律,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胜利油田的发现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探测到的。向斜盆地中容易储存地下水,建大型工程时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促使其变化的力量分别来自地 球的内部和外部,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 地质作用塑造地表类型,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多姿多彩。而其中的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又让我们知道了地表形态的形成既有其一般规律,也存在着特殊变化,如背斜成谷、向 斜成山等。对这些内 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探究过程、方法:小实验。胶泥用水搅拌,并制成两个长 50 厘米、宽 10 厘米、厚 5 厘53 米的方条,分别晾至五成干和八成干。在五成干的方条两端用力挤压,在八成干的方条的两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其中内力作用是地表形态的 主力塑造者,板块运动、地质构造等分别对地表形成了不同的影响。而内力作用的表现除了 地壳运动以外, 还表现为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下面我们再来探讨它们是怎样影响地表形态的。54 板 (二)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推进新课 师 今年是唐山大地震 30 ②火山喷发和地震对地表形态各有什么影响?生 看 ①岩浆喷出地表为火山喷发;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现象,称为地震。火山喷发 ②火山喷发后,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如:日本 的富士山、 东北长白山、 五大连池等都是由火山作用形成的; 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师 同学们理解得很好,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它们能在较短生 师 火山喷发吞噬了大片土地森林,毁坏村庄和城镇,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但同时也 供给人类有益的礼品,如火山岩是多种金属或非金属矿产,火山灰是肥沃的土壤,火山喷发 的气体是很好的工业原料,巨大的热能(地热)可用于发电、取暖,火山风光更是当今的旅 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提供了“粗毛胚”,而外力作用(如 风、海浪等)就像雕塑师,每时每刻都在对这个“粗毛胚”进行雕塑,使地表形态变得多姿 多彩:出现了肥沃的平原、壮美的峡谷、神秘的沙漠、秀丽的梯田等 板 (一)外力作用 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P4155 生 (阅读教材,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外力作用有多种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 师 (激励性评价后,精讲)外力作用有多种表现形式,其关系也很复杂。首先裸露在 地表的岩石受到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等风化作用,会逐渐变为砾石、砂子和泥土。这 些被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等外力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河流流速降低、风力减 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较凹处沉积下来。在侵蚀―沉积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 的侵蚀―由此可见,外力作用有多种表现形式,那么它们对地表形态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我 板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师 (播放模拟动画―― 生 师 冰川的力量真是巨大,它的刨蚀作用,会在地表形成冰蚀谷地,如冰川 U 形谷、冰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多种表现形式,除了冰川以外,我们常见的还有流水、风 力、海浪等。它们对地表形态又有什么影响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做个实验,并 师 实验一,流水作用实验:在一个斜坡上,堆放 5~10 厘米厚的大小、轻重不均的砂土颗 实验二,风力作用实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 动吹风机向里吹风。注意观察风力大小不同时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观察 生56 (结论)流水和风力都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坡面上形成沟谷;而当水流到达平缓地 带、流速变慢时,所带泥沙又会沉积下来。同样风力作用的影响也很大:当风速很大时,能 将砂粒悬于空中,而当风速变小时,空中的小砂粒又会落到地面,并堆积形成一个个的小沙 师 同学们的实验很成功。可见,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请大家看一 组投影片,思考,这些地貌分别是由什么作用形成的。生 A B C D 师 如:横断山地山高谷深,可以说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 典型例证。青藏高原在抬升的同时,流水不断下切,造就了“水拍云崖”的雄奇壮丽的景观。 我国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也是风积黄土经内力抬升后,受外力(流水)侵蚀切 师 请同学们做一个巩固练习。 表格(表中画横线部分为学生填写内容) 作用因素 侵蚀作用 沉积作用 形成地貌 举例 形成地貌 举例 流水作用 沟谷、峡谷、瀑布等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 新疆的“魔鬼城” 沙丘、沙垄等 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生 师 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流水、风力等自然力量塑地表形态的同时,人类活动也对地表 板 书: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师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如:平整田地、修筑 堤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填海造陆、毁林开荒等等。人类对地表的这些改造有些是合理57 想一想,在梯田上进行耕作,与在坡地上进行耕作,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发展生产?为 生 在梯田上耕作更有利于农业生产。这是因为:①在梯田上耕作比在坡地上耕作更方便; 师 由以上实例可见,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时,一定要趋利避害,注重对生态环境的 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地表是不断变化的,海陆的变迁使沧海桑田和海枯石烂已不 再是传说中的神话;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破坏也提醒我们, 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 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地貌形态的研究 探究内容:调查本地的典型地貌形态,并进一步搜集资料,了解这种典型地貌类型在近 探究过程、方法:可以访问老人,请他们讲一讲近几十年来当地地表形态的变化情况。 除文字外,更要注重图片、相片资料的搜集,尤其是野外考察时,要注意自己拍照,以获取 第一手资料。整理搜集的资料,分析引起地表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要特别注意人类活动 探究结果:整理成文,在班内开研讨会。湘教版地理必修 1 模块期中练习卷一、单项选择题 1、天体是指 ( )58 A、所有恒星 B、所有行星 C、彗星和星云 D、宇宙中存在的所有物质 2、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 ) A、水星 B、地球 C、金星 D、木星 3、未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系统是 ( ) A、太阳系 B、河外星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4、小行星带位于 ( ) A、水星与金星之间 B、火星与金星之间 C、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 D、木星和土星的轨道之间 5、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是 ( ) A、耀斑 B、黑子 C、太阳风 D、黑斑 6、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 ( ) ①引起潮汐现象 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③产生“磁暴”现象 ④诱发降水量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发射到宇宙中的同步卫星应与 ( ) 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相同 B、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C、地球公转的线速度相同 D、地球公转的角速度相同 8、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 ( ) A、90?W 89?S B、80?E 40?N C、10?E 1?S D、180?W 71?N 9、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A.惟一有水的行星 B.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 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适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10、当汕头欢度元旦时,地球公转位置在 ( ) A、近日点附近 B、远日点附近 C、春分点 D、秋分点 11、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 ) A、重合 B、每天重合一次 C、在二分日重合 D、在二至日重合 12、某地,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一年中只有一天太阳直射,该地位于 ( )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赤道 D、南纬 30? 13、关于地方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B、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 C、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D、相对位置 偏东地点的地方时要晚一些 14、 国家足球队于 2001 年 4 月 22 日 18 点 55 分在我国西安 (东八区) 和马尔代夫队进行 “2002 年世界杯亚洲区小组预选赛”揭幕战,正在美国的中国球迷准时收看比赛的时间应该是纽约 时间(西五区) ( ) A、4 月 23 日 7 点 45 分 B、4 月 22 日 6 点 15 分 C、4 月 22 日 5 点 55 分 D、4 月 22 日 20 点 45 分 15、关于太阳直射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地球表面上,每一个地区都有机会接受到太阳光的直射 B、只有南北回归线上及其之间的地区才能接受到太阳直射的光线 C、直射点就是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D、直射点所在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 16、对于我国来说,下列节日白昼最长的是 ( ) A、元旦 B、春节 C、儿童节 D、国庆节 17、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59 18、北半球某城市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 45?,为保证建筑物底层居室有良好的光照条件, 南北两幢楼间距与楼高关系至少应是 ( ) A、楼高的2倍 B、楼高的3倍 C、与楼高相等 D、楼高的4倍 19、当 23.5?N的昼与夜等长时,说明正值什么时期 ( ) A、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B、太阳直射在 23.5?N C、冬至日 D、春分日或秋分日 20、 下图表示夏至日或冬至日四个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 四地纬度从低到高的正确排序是 ( )01224012240122401224(小时)① ② ③ ④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21、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下列日期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 A、5 月 1 日 B、 7 月 1 日 C、8 月 1 日 D、10 月 1 日 22、如果黄赤交角变大 ( ) A、五带范围不变 B、热带、寒带的范围将变大,温带的范围变小 C、热带、寒带的范围将变小,温带的范围变大 D、热带、温带范围不变,寒带消失 23、当 120?E某地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时,伦敦(0 时区)是 ( ) A、12 时 B、8 时 C、0 时 D、4 时 2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 A、氧 B、硅 C、铝 D、铁 25、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 ( ) A、元素 B、矿物 C、矿产 D、岩石 26、一般认为岩浆岩的主要发源地是 ( ) A、地壳 B、下地幔 C、软流层 D、地核 2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级地幔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