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男生城管科长沉迷网游游,别人还教了他怎么看a,但父母管的严,现在成绩较好,住校,以后会怎么样?会不会完

sing a song的推荐 | LOFTER(乐乎) - 每个人的理想国
LOFTER for ipad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sing a song 的推荐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this.p={ dwrMethod:'querySharePosts', fpost:'277c6b_5682980',userId:2081593,blogListLength:30};2011年小升初之西安五大名校冷眼旁观、西安名校四大元素和择校乱弹系列文章
2011年小升初之西安五大名校冷眼旁观、西安名校四大元素和择校乱弹系列文章
西安名校冷眼旁观之一 --白庙一中(西工大附中)
西安名校冷眼旁观之一
白庙村一中
  白庙村第一中学,故名思义,座落在西安市西南郊白庙村;亦故名思义,白庙村内,有一中学。为何又称为第一中学,因为白庙村虽然村子很小,但这里不止一所学府,有某个民办女子技能学校(现在好象迁了),也有个人的补习班性质的学府。而如果以友谊路为界,路北的西北工业大学被排除在这个区域之外的话,那么,在白庙村全村的领域里,这所中学,名气是最大的,规模也是最大的,因此被人称为白庙村第一中学。当然,官方正式名称是,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西工大附中。
  白庙村第一中学,其实是一个非常形象、非常生动、具有传统民族文化气息(包含阴阳学)、并能描绘出该校历史和外貌的一个通俗准确的呢称。这里面包含了老人们对它的朴素的感情。
  改革开放以前,所谓“附中”、“子校”,故名思义,主要是为解决本单位子弟而设立的。80年代及以前,这一带都还都是农田,基本上可以说是人烟稀少。那时我印象中唯一能通这里的汽车就是6六路车。每次车一过边家村,就无论车上车下,都难得见个人了。年轻姑娘此时心中可能都会有不踏实的感觉。
而在这荒僻地区,上学自然是件难事。因此大约在70年代初,办起了这所白庙村一中。地址就在其大学南门口的对面。占地面积很小,一栋小楼,一个比天井院落大一点的操场。当然,只要能把教师的子弟装下就行了,也不需要多大。
  以致多少年后,我经常从它门前过,但就是不知道这所学校在哪。后来问朋友,她笑着说,你整天进出大门,对面就是啊。我实在想不出来这个学校是怎么装进白庙村西北角的。学校的大门临着友谊西路,东面是白庙大街。南面是省建八公司,而西面是几个小单位。本来很小的一个街区,我当然想不到学校还能挤在这里面。现在条件好一点了,白庙大街东边超市大楼好象是从二层起,属于学校。这部分校区是整个封闭在这座大楼里的,只不过上不着天下不挨地,进出口路是像火车站的天桥一样从校区里凌空侧伸到超市大楼里的。
  这栋楼的造型还是很规矩的,四四方方,再加上它的顶上用铁栅栏封着,因此很像国外那种监狱大楼。为什么要把顶上封起来呢,因为学校没操场,只能在大楼的顶上搞个操场,为了怕蓝球排球(没有足球,因为地方不够)从楼顶飞落。如果丢在村子里,肯定会被村民捡回家不还的。
  学校的周边环境还是不错的,其中特别要提的就是现在横断在现校区中间的白庙大街。白庙大街即白庙村西边的一条主干道,就相当于北京的长安街一样,不过它是南北走向的。这也是村子里最繁华的一条街。在80年代中后期也就是改革开放火热时期。村子被大量征地,村民们拿着当时算是巨额的补贴纷纷做起了生意,因此白庙大街上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搞得最多的是录像厅、台球厅、卡拉OK厅。现在,这类行业不太景气,因此卖CD碟片的租碟的还有就是网吧游戏厅很多。因为靠着学校,生意还算不错。
  大家一定有个疑问不,就是这么一个学校,又是如何发展成为五大名校中名气几乎是最大的呢?说来话长。
  前面说了,一开始学校规模极小。学校再小对一所大学老师的每一届子女来讲那还是绰绰有余的。再说,学校已经建起来了,各科老师也都差不多凑齐全了,几只羊也是赶,一群羊也是放。生源太少,于是除了子弟,也招收村民的子女。所以说在当时,无论当时成绩怎样,但是孩子们至少都是贫下中农的孩子,根正苗红。
  八十年代初,在经过恢复高考制度和一段时间的教育体系恢复后,西安有几家中学率先创出的名气,比如西安中学(有空我也要好好讲讲这个学校)、师大二附中(八十五中)等。谁都想把学校办好,可是,要办出名气,就要提高高考升学率。而升学率直接、主要取决于生源。要想挖生源,那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尤其是学校如果本来就没什么名气,谁愿意来。这可真是个不好解决的难题。
  就在这困难的情况下,霹雳一声春雷响,来了救星J校长。不知道J校长是不是受白庙村贫下中农子弟的启发,不是本地学生已经被当时的名校都吸引走了吗,没关系。到农村去,到广阔的天地去。她坐着车,到贫困地区,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跑。这里细节我就不多讲了。因为在那些地区,有着大量的上不起学但是异常聪明的孩子......大约90年代初J校长成为了省级优秀校长。
  于是,升学率上去了,北大清华生上去了。这就是牌子,这就是名,有了这一切,一切就有了.....
  不过问题是,一开始对于家长来讲,学校的教学情况并没变,只是生源有了奇特的变化。别人家孩子考不考北大清华,和你家的又有多大关系呢?所以在当时,我看着大量的家长把孩子从大老远送到白庙一中来,心中感慨:牌子就这么简单,名气就这么简单。这个名太真是太厉害了。
  现在可能有人有问题,资金问题对学校现在来讲已经不成什么问题了,为什么不迁校找一块好地方搞得大一点好一点的校区呢。这个问题嘛,具体进展情况对如今这几届学生来讲不必管他。但迁校问题,我猜测会不会西安中学的教训让人记忆犹新。搞不好坏了风水。毕竟这白庙村是个风水宝地。
  不过要说阴阳风水问题,倒还真有个当地人和我聊起过。情况让我很惊异。我不是本地人,不了解本地的风土。但我知道,80年代以前,白庙村南面有很多荒冢,特别是在当时的防洪渠边上(现在已经被二环路封盖住了),特别多。朋友问我:你知道白庙是什么意思吗?我后来才知道是那个意思。
  以上纯属饭后谈资,接下来有空再把其他学校也用另眼看上一看,纯属玩笑,不可当真。
出去办事回来,把贴子再一读,感觉怎么味不太对,没讲清我的原意,相反意思有些偏了。想再编辑,超过二十分钟了。
估计大家不容易看明白我的意思,我直说吧,该校至少高中是目前西安名气最大的学校了。论实力当然也是一流的。但是,不管哪所学校,不管名气多大,都不能迷信它,特别是在今天,任何一所学校都已经是市场经济、教育产业化大前提下的产物了,都有它的不足的一面,当然别的学校也如此,甚至问题更多。不能觉得只了到了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有空我再把其他学校也用另眼看看。其实,换一种角度去看,会有另一种经验。这并不是说名校不好,名校当然会强于一般的学校。但是,换换角度,人会更冷静、理性、客观、全面,会有更好的心理准备。
说的再明白一点,就在昨天,和别人谈论一些学校的情况,尽管我能想像出今天的中学生会是什么样子,学校可能是什么样子,但是听到一些具体的事例,仍然是心惊不已。也都是名校啊,家长怎么可能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在校外是什么样呢。或者,初中的孩相对好一些,单纯一些。大环境大潮流如此,哪里又能幸免呢?
西安名校冷眼旁观之二--西西西西......西部中学(高新一中)
不要以为我口吃,高新区的选址是很有说道的,大概因为它代表西部,为了突出西部这个象征性的标志,所以选在了中国西部的陕西的西安的西郊的还要偏西,因此高新区和它孕育出来的中学是很西很西的了。
  我认为不管是当初筹办高新一中的,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都想不到高新一中的发展能如此之快。要讲清高新一中,必先讲清西安西高新区的来龙去脉。
  稍微关心一些当初改革开放历程的人,都知道,西安高新区,并不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ZZ需求的产物,有着很大的政策性。这个我无法深讲,只能靠大家去理解了。那么很简单,既然不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那么它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起步阶段,当然也就是政策性的了。
  高新区大约是在90年代初经批准,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详细情况我不讲,只讲一个现象,就是在它刚刚建立不久时,我经常到那里去,高楼兴起,厂房崭新。还有别致的街心花园等。今天看那个环境也许不觉得怎么样,但在当时,倒还是挺突出的。以致于我曾在高科花园看到很好笑的一幕:一天一辆大巴载着满满一车人停在花园边,车下来的人很兴奋地就象到了旅游胜地一样。后来知道,他们是秋林公司的。那么大老远跑到这里来旅游,可见在当时在人们的心目中这里是多么吸引人。因此后来我有点怀疑高新一中的发展也与此有关--人们在心里有个误区,以为这里真是高科技、是文化的聚集地。
  与崭新的设施、高楼相比,这里难得见个人影。我每次来,都有一种感觉.....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一部美国的恐怖片,某个城市病毒暴发,有一个人有着天生的某种抗病毒血液。于是他带着他的狗留在了一个空无一人的城市。当时的情景就有点这样,只见高楼,没有人烟,在这里像《上海滩》歌里唱得那样“楼奔”,没人看得见。
  那么,资金投下去了,设施建起来了,没人运作怎么办呢?前面讲了,政策.....高新一中,就是在这么个大前提下弄起来的。我们知道,西安中学有它的历史、师大附中有它的师承,白庙一中至少还有它的古冢(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在古城长安凡是有墓的地方都有风水和文化。秦俑、乾陵、茂陵昭陵等等都如此)。而这西西西西却什么都没有,没名气的木塔寺又离得太远。怎么办呢,于是就只能叫高新中学了。这就如同剑桥大学,如果当初没有剑河之桥,可怜的学校可能只好叫钢筋混凝土桥大学了,那成什么样子。也就是说,叫高新并不是它水平高技术新,只能说它没历史传承缺文化淀积。这事如果放在我身上,我不会让孩子去一个连教育体系才刚刚起步的学校。所以说,它能发展如此之快,实在出乎我的预料。
  我打个比方,如果你在美国哈佛大学旁边,搞一个外表挺酷的“哈神”大学、“哈仙”大学。那么,原来已经向往哈佛的人,不会因为仅凭外表、仅凭宣传、仅凭着新奇的名称、仅凭着一届升学率而改变自己的志愿的。短期内“神”是无法成“佛”的。但是,这事在中国,在西西西西西部就可以。说得更直接一点,我想不到,那个当初不仅有着百年传统的西安中学,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崛起,又经过发展充实的顶尖名校,会在短期内被一所新建才几年的学校超越,我实在找不出一个合适的理由。世界上的名校,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
  可能会有人说,这一切都是因为那个点石成金的皎校长,那个把白庙一中带成名校的皎校长,那个霹雳一声春雷响,来了救星皎校长的皎校长,事情如果是这样,如果仅靠一个校长神能变成佛,那么,皎校长就不是一个搞教育的JQP了,而是赵本山。
  更让人震憾的是,西部中学在成名之后马上就开始扩招、搞分校,动作之大,速度之快,远超西安中学,但是结果却与西安中学截然相反,这个细微的原因,我以后讲,专门讲讲西安中学。如今西部中学初中至少有30个班,一个学区根本放不下,有本部区、糜家桥区、唐南区,学生转着圈学。可能随后会像播种机一样把扩招的种子播撒到唐东西南北了,播撒到比西西西西更西的地方。这一系列举措,和它最后的效果,都把我震得一楞一楞的。今天在高新区,即使只有西部中学的学生出没在这里,其人员之密集,也绝对不能“楼奔”了。
  最近,西部中学校领导向现在的本部学生家长称,本部的八个重点班不扩招,这我相信,因为这是关系到学校牌子的问题。可是是否言外之意,其他的班呢,其他分校呢?可以说,西部中学是最经济化、市场化,商业化、最特色的学校。有人说这里的学生攀比风严重,也有的说不怎么攀比。其实,人都有攀比心理,家长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和不同的环境下,表现的差异很大。人都是一样的,但环境和条件会使人表现出来并被强化。高新的重点班,因为学习风气使然,不攀比。但是其他班的风气强于其他名校。还在十多年前,家用汽车不普遍时,我一位朋友有一天就专门调单位的车去接孩子,因为孩子说别的同学是汽车接送的,她也想。开始家长不同意,但后来发现孩子因此自卑......
  如今,我不止一次听人讲,在西部中学高中,不少女学生已经装备AQ套了。我过去曾经对铁一中严苛的管理持不同观点,但是在如今,看来西西西西西部中学应当引进西安市区东东东东东边铁一中的办法了。
西安名校冷眼旁观之三--师大姊妹两附中(师大附中)
今天的师大附中以前也叫师大一附中,还叫八十四中。它的姊妹学校,如今的八十五中,当时被称为师大二附中。而在那时,真正的交大附中,是现在的八十三中。83、84、85,都曾是名校。而且有意思的是,三所姊妹学校,最优秀是老小,85中,即当时的师大二附中,其次是84,最后才是83中。
  七十年代后期恢复高考制度后,经过短暂的恢复,在八十年代85中创造出了一个辉煌,当时高考升学率仅次于西安中学列陕西第二。而且,西安中学当时挖尖子生的情况好像比85中更严重一些。当时85中有个“火箭班”,我第一次就是从这里听到这个名词的。它们在快班的基础上又选拔出一个尖子班,据说这个班的升学率好象是100%。后来我认为当时讲升学率可能是高考加中专升学率。因为当时能考上中专也很不错,我记得西安中学升学率是65%,85中是百分之三十多。而西中感觉并不是一大半的人都是大学,这个时间太久远了,我也记不确切了。
  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即使是西安中学的学生和老师,也是对85中敬畏三分的。尽管当时也有挖尖子生的现象,但是没有今天这么严重,也没公开的择校这个概念。所以绝大多数学校考上大学的好则三五个,差则推光头。因此当时一个学校如果能有几十个大学生中专生,那成绩真有些吓人了。
  八十年代及以前,师资是很紧缺的,填高考志愿时必须要至少填一个师范或农林。而附大两附中在这方面近水楼台,因此据说师资力量一直很好,所以说这些老牌的名校能率先崛起是很正常很合情理的。至于为何当时的二附中强过一附中,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二附中虽然至今也有约六十年的历史,但是一附中,也就是今天的师大附中却已经刚好百岁了。
  我对师大附中和今天的85中等都不了解,不过,可以从一些数据来分析一下,而且我认为结论也是吻合的。85中就不再讲了,这里只讲师大(一)附中,即过去的84中。
  我们知道,师大附中在绝大多数人们的心目中是五大名校里的老末缺,其实很少有人真的了解它,都是看高考的清华北大生。因此它的生源,在五大里面难免是平均最差的。那么它真的就是五大里面教育水准最差的吗?我不这样认为。别说是五大之间比,现在就是一个好的二类,比如说西中,在教育水准方面是否差于五大,都不一定(这个我后面讲)。而根本的原因就是生源问题。
  师大附中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情况,就是真正在获顶级的国际级大奖方面,那几乎是最多的。只不过,是人们不重视的生物科。讲到这里,我必须先讲一个概念,就是,当一个学校某一门成绩突出,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是这个科目的老师出色吗?不是,是管理的问题,是教学重点分配的问题。这个问题以后我们再交流,里面有很多讲究。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推论:一、师大附中正如人们传说的那样,属于比较注重素质教育,比较注意学生全面发展的,而不是全力数、英、语。西安中学在社会活动中获奖最多也是同样道理。二、师大附中的教学质量并不亚于其他名校,因为师大的生源情况在五校中是最差的,能取得这个成绩很不错了。
  其实,这本来是一个很正常,正合乎情理的结果。我讲过,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名校,成为名校本来应当是一个发展缓慢的过程,同样,一个名校哪怕是没落也要有一个过程,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因此说西安中学的成绩表面急剧下滑这里面也是有说头的(下一篇我就打算好好讲讲它)。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强化型的应试教育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考分效果,这个道理不要说一个老牌的名校,就连家长都懂。那为什么像西安中学、师大附中、交大附中这样老牌名校还要相对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呢?因为,老校的学生已经经历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在这方面有着宝贵的经验,知道把眼光稍放远点会是什么情况。同时,他们想为长远做打算,想长期经营。因为,经历一代人的实验之后,很多人会明白的。所以我记得交大附中有个口号,大意是:“按教育规律办事”,西安中学有个口号,大意是: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考虑。
  我们知道,经济发展有规律,教育发展也有规律。我们同样知道,过去我们在经济上因急功近利,因单纯的利润、产值,因GDP,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所以后来讲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不深讲了。同样,教育也是如此,即便是站在我们家长个人的角度也是如此的。这些口号可不是随便拍脑袋想出来的。只有有着切身体会有着类似经历的人,才能体会这其中的意义。这个问题讲起来太复杂,以后再详细交流。反正,我第一次听到这两句话的时侯,心中是为之震动的--时间所限,这里留个尾巴,以后再讲吧。
西安名校冷眼旁观之四--铁心铁腕之钢铁中学(西铁一中)
铁一中的铁并不是钢铁的铁,也不是铁了心的铁,而是,铁路的铁,因为它本来是西铁分局(原属郑州铁路局)子校。不过,叫它钢铁中学很是恰当,因为这里的管理和纪律,如钢铁一般。
  现在铁一自称创建于1929年,这样算来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了。不过,铁一的80多年和百年西中、师大附中相比,略有些牵强。因为这是把解放前辅轮中学作为起点算的。西中是完全的延续,特别是教育体系的延续。但有的学校只是利用了前校址,教育体系全变了。我听到的消息,当初的辅轮与如今的铁一还是有区别的。辅轮这个名字怎么听怎么像是一个补气打胎的车行(要么是补胎打气?),大概是因为火车也有轮子,尽管火车轮子不需要补胎打气,但总归是有轮子的,或者于是乎辅轮后来就成了铁一。不管怎么说,铁一的历史也还较长。
  不过,就我的有限了解,90年代以前,铁一的情况并不理想。以前铁一有个溜冰场,我一位朋友那时常去,据他所讲,由于当时铁一的风气很不怎么样,所以铁一和东郊的另一所中学私底下竟被他们称为“liumang中学”。或者因为这个原因,到了90年代,校方下狠心对学校开始了整治和严管,从此铁一走上了军营式管理的模式。比如当时人们都知道女生必须清一色的红色娘了军式的短发等。所谓“‘乱世’须用重典”,鉴于当时的情况,和后来市场经济大潮下其他很多名校高中出现的问题来看,铁一的做法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在当时,这种军营式的管理引起了一些疑议,不过铁一的主意很正,凭你们怎么说,我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还真有点那啥吃秤砣铁了心的意思。
  西铁一中的教育风格与白庙一中、高新一中类似,都是强化的应试型。到底应试型好还是素质型好,这个几句话是没法讲清的。这里我们只拿铁一与工大做类比。
  铁一就生源平均来讲不会超过西工大,因为大多数家长还是盯住高中部高考的清华北大生人数的。但是铁一升学率却是一流的,特别是在理科方面的顶级获奖情况很不错,后者的原因大概归功于它们的淘汰制的奥数班,因为这种重点班对尖子生最有利。
  都知道铁一的奥数班是很有名的,是这一种“末位淘汰”式的滚动式重点班。是铁一的一大特色。关于重点班问题,我曾简略地讲过。从情理上讲,从对一部分人来讲,分重点班确实有不利的一面。但是,对于尖子生来讲,并且是从顶级学校的升学率来讲,无疑是十分有效的。特别是,如今即使是五大名校,都是由三特生组成的,分重点班的意义不言而喻。
  而且,如今任何一所学校的教师都是有好有差。而且差距不会小,这个原因很多。比如,特种教师的问题(和特种生一个道理),教师行政待遇、住房、职称工作环境等等问题。事实上,站在任何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其手下的员工都是要高低搭配的,天底下没有一个单位要求清一色的专家或博士后。这主要还不是运作成本的问题,而是易于建立管理系统的问题。所以说普通班当然是无法和重点班相比的,有点撞大运的意思。因此,铁一的整体生源或许稍弱于工大,但是其奥数班的生源和条件自然要强于工大的(平行)班。当然,普通班自然也就弱于工大了。
  铁一的管理严,学校的压力也大,而学校的课外活动听说也还听说比较丰富。
  可能有人听过,有的说工大作业多压力大,但也有的说作业并不多。是的,我了解到的情况也是这样,每个班的情况差异是很大的。为什么会这样?我以前讲过一个问题,就是工大不分重点班除了内部子弟的平衡问题,主要的就是为了强化老师之间的竞争。铁一与工大总体来讲同样强度大,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铁一是执行学校统一的教学方针,即符合军营式管理。而且老师的工作量很大,工作非常紧张,要做得很细致全面,方式方法基本都一致。相比工大却不同,只是给老师定下指标,至于白猫黑猫,主要是老师看着办。这就是为什么工大每个班的情况差异大;这就是为什么传说工大有的班的班主任会对后进生劝退;这就是为什么工大的学生紧张家长也紧张,因为老师把相当一部分事情和压力转嫁到了家长那里,而铁一则不同,家长不需要也不必使太大劲。
  尽管在当今这种大环境下铁一的军营式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这只是中国特色的。希望中国的学校教育模式有一天也能回归本色,我还没听说过世界上哪个国家的中学搞得像军营。
西安名校冷眼旁观之五--无名名校之交大附中(交大附中)
大约在90年代末,有一天,在某个会上,当有人问起交大附中领导为什么对北大清华的升学率不高时,回答是交大附中注重素质教育。话音一落,旁边其他一些学校的领导不屑地嘿嘿哂笑。当初朋友给我讲这个故事时,我只感觉无比的痛心和悲哀。如果是学生家长如此,也不奇怪,但作为搞教育的领导,我不相信他们不知道其中的道理。那么仍然如此而为之,其心理就有问题了。
  最早的交大附中是现在的83中,也曾经是一所很不错的学校。现在的交大附中可能是80年代初建的。我看过不少人讲这所学校时都说它比较神秘,公开的信息很少。我以为这话有些奇怪,好象他们只是在交大附中的官网上查不到学校高考升学名单,尤其是没有对清华北大的毕业人数,于是乎神秘的帽子就戴到了交大附中的头上。由此可见人们是多少关心清华北大生的毕业人数,而且可以讲,仅仅关心的是绝对人数,甚至不管与总人数的比率。
  记得大约至少在2000年以前,交大附中高中一共才有5个班,其中一个还是什么陕西省的特招班,也算是重点班。5个班中还有一个文科班。这让我想起我的小学一个年级只有两个班,校长几乎认得每一名学生。大部分学生是个什么情况她都大致了解,今天谁捣蛋了,批评他的可能不是班主任而是校长。有一回我在学校受伤,校长在全校大会上(一共没多少人)点着我的名字讲安全问题。今后,中学名校只有5个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和西安中学一样,学校确实搞的是宽松的素质教育,而且当时是相当地宽松,从来没有课外辅导课,成绩处在后三分之一的学生才上晚自习。学校注意的是提高成绩差的,而并不是强化尖子生。朋友讲,下午一下课,老师就带着他们去打排球,学校重视体育与85中(师大二附中)很相似。所以后来我听到一则消息,有大学喜欢要交大附中的毕业生而非工大的,这个不意外。别人告诉我的粗略情况大致是,交大附中高中当时的整体成绩比较好,当时看不出三特生。但初中情况相对比较一般,但话说回来,五大名校初中比高中差是共性,倒是五大之外有一个例外,这个以后专门讲。
  其实,真正衡量一所学校的成绩,即使从应试角度看,也是要看整体成绩的。一个状元,一个获奖生,都有着很大的偶然性,偶尔出了一个连爷爷,怎么就能一夜之间成为名校呢?
  现在不谈素质教育的问题,就事论事来讲讲清华北大的录取率,如果讲绝对人数,交大附中是不多,因为本身他们的学生人数基数就小。而且,更重要的是另有原因。如果有人花些力气能查到过去交大毕业生的高考择校志愿,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像,就是,普遍地,不管学习多好的学生,大都报的是交大,一些足以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也是如此。一个班的第一名和第十几名报的都是交大。为什么会这样,不用深讲,只提一个情况,就是交大附中的子弟不少,一些学得好的子弟只选交大。这才是清华北大生人数少的主要原因。考生或者家长的这种选择方式本来算不上什么秘籍宝典,就像我们那个年代,一些考生的志愿常常与父母的单位或专业有关。可是,现在在清华北大生这个单一的干巴巴的数据面前,一切道理都显得苍白无力了。就这么一个数据,就足以左右生源的主流。
  我曾经在某个贴子里讲过,往往,越没有经验,越盲目的人,越容易跟风。不过,交大的子弟只选交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很多人知道,现在即使一个名校的本科学历可能照样找不好工作,照样卖肉做小生意。甚至本科也只是一个跳板。
  然而,在当今这个大环境下,真正的素质教育注定是命不久矣的。听说今天的交大附中也在变,也必须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注重眼前,搞一定程度的应试教育,听说现在他们的作业也比较多。一个校长要想让自己的学校保持住“名校”,需要的不是教育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不需要懂多少教育方面的知识,不需要讲什么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不再需要讲什么教育规律,不需要管学生出了这个校门后会如何,而只要管好前眼,只需要揣摸透家长的心理并且去迎合它。因为现在不是对家长讲百年树人的道理,而是搞推销,就像商店里的售货员对顾客的推销一样。美国的校长如果来管理中国的中学,一定会砸锅的。
  大家觉得交大附中的遭遇是不是最悲哀了?不是,在当今产业化教育下,只有更悲哀,没有最悲哀。就在西安,还有比交大附中更悲哀的中学。
(特别说明,本文讲的只是只有高中部的西安中学,并不包括爱知中学。这篇文章本来写得太罗嗦太细太长,因此删掉一些,有些地方可能有些不连贯,后面需要再缩编一下,加上文章过长,这里先发一部分。)
2011小升初最新信息:西工大附中大李老师超常教育实验班辅导的学生创造录取奇迹,五大名校录取率名列前茅(不断更新)
(授课地点:西安高新李高奇培优学校&
,一对一辅导,成绩快速提高,效果显著,命中原题多)
西工大附中大李老师超常教育实验班的学员
被高新一中通知录取的2011级新学生:(分数线为:190分)
209分(数语英)高新一小&&&
212分(数语英)西电附小&&&
208分(数语英)高新一小&&&&
216分(数语英)西电附小&&&
202分(数语英)高新一小&&&
198分(数语英)高新一小&&&
190分(数语英)高新三小&&&
西工大附中大李老师超常教育实验班的学员被交大附中通知录取的2011级新学生:
远东二小&&
高新一小&&
西电附小&&&
西电附小&&
海伦斯诺&&
王芙蓉&&&&&&&&&&&&&&
崔力丹&&&&榆林清涧城关小学&
高新一小&&&&&&&&&
榆林清涧城关小学&
汪子钰&&&&&
行知小学&&&&&&&&&
邵俞萌&&&&
&后宰门小学&&&&&&
乘&&&&&&新知小学&&&&&&&&
白阳萱&&&&&
大雁塔小学&&&&&&
西工大附中大李老师超常教育实验班的学员被市一中通知录取的2011级新学生:
大庆路小学&&&&
远东一小&&&&&
贺靖轩&&榆林清涧城关小学&&&
西工大附中大李老师超常教育实验班的学员被高新国际通知录取的2011级新学生:
高新三小&&&
任汉杰&&高新三小&&&
高新三小&&&
高新四小&&&
西工大附中大李老师超常教育实验班的学员被远东一中通知录取的2011级新学生:
庆安小学&&&
远东一小&&&
西工大附中大李老师超常教育实验班的学员被庆安中学通知录取的2011级新学生:
庆安小学&&&
庆安小学&&&
西工大附中大李老师超常教育实验班
西工大附中、西铁一中、师大附中等学校成绩还未公布
小升初重点培优提高班教材:(为考取重点班开设)
1.国家级金牌教练朱华伟:《多功能题典:小学数学竞赛》华东师大出版社
2.国家级教练、命题专家刘京友:《奥林匹克训练题库》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北京人大附中刘彭芝:《仁华学校奥林匹克数学思维训练教程》(五、六年级)
4.北京学而思教育:《小学奥数总复习教程》(上下册)
5.蒋顺、李济元:《小学升初中数学压轴题》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授课地点:西安高新李高奇培优学校&
,一对一辅导,成绩快速提高,效果显著,命中原题多)
西安名校冷眼旁观之六--一校两制西安中学(高中)
  曾经我们有个伟大的理论发明,一国两制。不过,伟大的理论方法并不都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国两制放在HK问题上可以,但是教条地套用它在办学问题上,可能就不灵光了。
  世界上的名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西中有着漫长的历史,成为名校非一朝一夕。可是它被人们排出五大名校之外,几乎是一瞬间的。西安中学是一个很值得分析研究的对象,从它的兴衰过程能读出很多文章。
  都知道西中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且是实实在在的一百多年。因为有些学校的历史是把一些关系不大的老校也联系上。就我所知,西中过去一直是在西安西七路。老西中的校园面积比现在爱知中学,也就是北迁前西中的面积还大。大约在七十年代初,西中校园的西北角还有一片自己的麦地,同时西北边还有校办工厂。教室是早期的分散的二层小楼和稍后的一些平房,有两栋楼还是木地板,楼梯上镶嵌着铜带,学校礼堂里还留着古旧的帷幕。老建筑是以大门为南北中轴线对称的,东院和西院是教师住宅。传说从空中俯瞰是“西安中学”四个字,根据当时的建筑我想像不出来。从这些能看出它早期的豪华。到了七十年代初左右,这些设施遭到了破坏,铜带被一些学生拆走卖钱了,帷幕被扯掉了。同时,学校西边操场区被割去一块地,即现在红会幼儿园。但尽管如此,西中现在的面积也不小。我认为西中过去一直是注重全面发展的,最让西中老教师引以为自豪的是昔体育的辉煌。特别是棒球,可能在五六十年代开展得最好,有过战胜日本大学生棒球队(不确定是某大学的队还是大学生联队)的历史,当时据说国内为之振奋,我们知道过去日本的棒球是很厉害的。即使在文革后期,西中仍然坚持着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我小时侯有个很深的印像,每天一大早西中的学生戴着红卫兵的胸牌,围着西七路和顺城巷跑早操。
  我个人以为在正常情况下,讲一个学校崛起,主要是讲它的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不是靠短期的生源,真正收效是个慢夫。我记得81年的升学率是百分之六十多,这在当时很多学校“推光头”的情况下简直是不可想像的。排名第二的听说是85中(师大二附中)升学率是西中的一半,但那也是奇迹了。就在80年高考之后,由于西中的奇迹,它获得了350万元的(追加?)拨款(这个数目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足以建起一所不错新学校)。这让西中第一次硬件设施有了质的飞跃。而我当时在西安日报看到一则消息,那年ZF对教育加大投资,对西安市(陕西省?)所有学校的拨款(追加?)一共是700万元。但不知这350万是否包含其中。
  高考制度恢复以后,在陕西,西中是第一个崛起的,因为有着老牌学校的底子,这个很正常。但特别要提出的是,在今天,升学率取决于生源。而当时西中的情况还不完全在于生源,这个讲起来复杂一点。79级及以前,可以说,还根本没有“挖”来的生源,完全是本学区的。而西中当时的周围大环境很一般,道北(过去的这个地区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西小街(过去也有名)、西七路、西八路(总之都离火车站很近)的基本都在这里上学,幸运的是这个区的东边还有几个设计研究单位,为当时的西中提供了较好的生源,但先天的环境不如85中、84中(师大附中)。但是西中动作快,很快就开始了大幅度的教育改革,对教育体系强化,特别是强化了对学生的管理,这里面有一些类似后来铁一中的那种铁腕式的强制措施,这个后面讲。这样高考刚恢复后的头一两届,尽管升学率没出现后面那种奇迹,但毕竟相对于其他学校,已经是很不错了。到79级成绩已经相当好了,而此时全是“本土”学生。80级西中的升学率已经遥遥领先,我记不清总人数好象不到一百人,而当时很多学校还是“推光头”,而据我所知,这一届至少还基本是本土学生。而81级更是暴涨,我记得升学率是百分之六十五左右。但这个数据当时就让我有点怀疑,因为我觉得考上本科的人数不到二百(三个理科快班加一个文科班大部分考上),而当时总人数则超过400。后来听说可能是以参加考试的人数为基数算。不过81级里已经有不少挖来的学生了。这里解释一下,当时还不能用“挖”这个字眼,就我所知道的,西中似乎并没主动“出击”,而是凭借着名气吸引来了很多人,那时转学很容易。既然好学生愿意转,那西中肯定愿意要。但是好的生源遍布各地,而那时交通很不方便,自行车路程半小时以上就要考虑住校了。学校当时的条件比较差,根本没有正规的宿舍,只能将礼堂后台地下室和教室楼的楼梯间开辟成学生宿舍,食堂条件也不好,当然那个年代也只能如此了。
  可以说,西中81级的辉煌达到了顶峰,不光是升学率高,后来在这一届出了不少人物。人们熟悉的可能就是张朝阳,不过,真正在各种能力上胜过张的可是大有人在。西中管理型、各种类型的人材都有。张也不是纯粹的本土学生,好象是高一时从东郊转来的。那一届的状元是一个女生,也不是本土的,北郊来的,每次考试都是第一,高考分数离总分差不了几分,极其强悍。还有一些怪才,东郊转来的一个学生被称为“百科全书”,你问他天底下的事情几乎没他不知道的。那时尖子生还没有非北大清华不上的概念,因此包括状元在内,好几个顶尖的学生都没上清华北大,而是选自己喜欢的专业。最有意思的是,在状元转来之前,年级每次考第一的也是一个女生,也没上清华北大。我感觉那时人们都很执着,选自己喜欢的专业,而不是图学校的名气。这一届考生选择西安交大的人最多,远远多于其他高校,原因可能源于一件事。高考前交大派车把三个理科班的学生都接去参观,安排得热情周到。那个年代人们还不懂广告和推销,很容易受宣传的影响,西安交大能放下西北老大的架子低姿态招生,真是难得,而且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如果说西中成绩最显赫是80、81、82这三届的话,那么西中教学体系最完善、师资力量最雄厚、硬件设施最好,是9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其实即使到了学校北迁之后,它在教学体系方面仍然是很强的,尤其在统招生这一块,水平是顶级的。因为前面我讲了,短期的升学率的暴长,那是生源问题,而教学体系还未完善。别的学校我不了解,但是和比较了解的西工大当时比,尽管工大在90年代也开始暴长,但那完全已经是生源因素,当时其教学情况相比要差很多。
当时带领西中步入辉煌的,是一位张校长。这位张校长很有意思,刚上任时表面上什么也没说,一点没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样子,只是每天一大早一个人在校园打扫卫生。他瘦瘦的长得有点象个老农比较显老,感觉是快六十的人了。试想如此一位老人又是校长什么也不说一个人默默地扫地,那对别人而言是一种什么感觉和影响。我猜想,他最先做的只是冷静地观察,看看学校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好对症下药。
  西中当时一个重要的举措是分快慢班,我有点怀疑这是不是恢复高考制度后西安第一个搞快慢班的学校。当时的划分是,二个快班(后来扩到三个快班),四个中班,两个慢班。这个举措在当时引来争议甚至指责,好在张校长铁心铁腕,坚持自己的做法。后来铁一的一些做法与此有些类似。所谓“乱世”须用重典。说到这里,讲一句带有感情色彩的话,我经历过从各类学生混杂的平行班到分快慢班的历程,我深知“混合班”会对爱学习的学生能造成多大的干扰和伤害,我经常见到被坏小子欺负的学生,我也见过因得罪了恶少不敢上学的学生(而且是瞒着家长),我还见过被打得头破血流的学生。从平行班到快班,那真是一种地狱到天堂的感觉。可能会有人问:学校不管吗?那么我要同样要问:你以为这种事情只是发生在校园里吗?你以为学校能管到这么具体吗?你以为被欺负的学生能和老师家长讲吗?讲了又有好的结果吗?所以,对于今天铁一中的滚动式奥数班和它的铁腕管理,我深深地认同。只有从当年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学佼,才知道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这里再讲一个现象,上课不捣乱、不欺负别人的学生不一定就学习好,但是学习好的一定不捣乱不欺负别人,而且欺负别人的一定学习不好。
  西中晚上要求学生上自习,而且就是自习,任何老师不得占用这个时间补课。记得有的老师实在因为有急事要通知,也要解释一下就说几句话。但是老师可以到自习室看看。看什么呢?就是看看学生有什么问题要解答。为什么这样,我想原因可能是出于一种理念--就是那位张校长曾讲过一番话,原话记不住了,大意是,不能给学生“粮食”,而是给他们“猎枪”教会使用,自己去找食物。这个理念是现代西方的教育方式,70年代末这位校长可是够超前大胆的。所以今天我孩子的学习我不管,晚上我上网,老婆看肥皂剧,孩子一边写作业。有问题孩子查书或是上网查也很少问我。孩子经常让我签字我也搞不清自己到底是签的什么作业。所以我们家一派和谐!但是有一点我得说明,这种方法可能不通用,当时快班的效果好而普通班不好。就像每个孩子的习惯也不同。在优培群里我曾讲孩子学习自主性的问题,结果引来一位家长的笑话。自主学习的孩子是有的,只是少。
  讲到这里,旁插几句。可能有人会问:西中不是强化管理吗?这种自习方式,或者说自己“打猎”的方式是不是有些松管娃,岂不与西中的严格管理方式矛盾。不是这样的,西中当时的特点是宏观的教学体系、纪律等是紧管的;但对于学生各自具体的学习方式,则是松管的。对老师也是,虽然要求很严,但每个老师的具体教学方式,也是各有特点五花八门。有个物理老师很有意思,能让你觉得再复杂的东西都很简单,讲柴油发动机,说:“这个柴油滤清器,其实不过是一个垫鞋的烂毡片”;地理老师常把要点编成顺口溜,因此记起来很容易,比如讲拉美国家时,“......中美地狭有六国,......,最北有个墨西哥,地势高原产银多.....”,  政治老师十分的陕西,讲政治党史,一口标准地道的陕西方言:“......莫想到,孙中山把事业交给了蒋介石和汪精卫,让这两哈怂,把给命给弄湿塌咧”。历史老师是个神人,上课不带教材课本一支笔一片纸,上下五千年滔滔不绝从不打绊,最调皮捣蛋的学生都爱听他的课。还有个语文老教师可谓学问渊博,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早期课堂捣乱的多,次序一乱,教师不批评,而是冒出一段英语,大家全被震住,然后他再解释他刚才讲的是什么。所以后来有人讲二三十年代老北大里面各式各样的奇材怪材,我感觉怎么听着有点像西中啊。
西中当时最强的科目是语文,只不过那时学生普遍重理轻文,因此理科成绩更显突出。但也有弱项,比如化学。后来恰巧我知道了一件事,一位名气不算大但很有能力的化学老师被西中延揽到帐下。说来巧,我正好认识此君。他本来是在一所很一般的郊区学校任教,而且是一个很低调的人。因为我对他比较熟悉,知道他讲得很好。所以我想,西中能把这么一个藏在深巷子里的好酒搜罗出来,不知是怎么打听出来又费了怎样的功夫。同时可以得知,西中为了弥补有些科目上的不足,是下了一番力气的。
  西中一直是坚持很明显的素质教育,这和它的老传统有关。北迁后硬件条件的飞跃,又让它有了这方面更便利的条件。比如提倡学生在图书馆阅读,组织各种社团和活动等。这些举措,很象我大学时的风格。讲到这里,我想引伸几句,今天的大学生活我不了解,感觉相当内容是被计算机游戏、网络、娱乐明星所占据。如果若干年以后你问如今的大学生,大学生活给他们留下了什么记忆,我很怀疑他们能说出什么有意义的事。但是,80年代不是这样,那时上过大学的人一定有一种体会,就是,今天你回忆起来大学给了你什么,恐怕绝大部分人都不是说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或经历,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课堂,恰恰就是这类社团活动。当年我也参加过,甚至我们也组织过活动,当时觉得也没什么,有时觉得有的活动组织的不成功。到了考试前甚至觉得耽误时间,可是毕业以后回想起来,这类活动非常重要,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即便是在应试的大潮下,也应当适当搞一些,它带给你的是一种甚至说不清道不明的视野和能力。所以我竭力主张学校要适当搞些这样的活动,有人可能以为就是搞了也不会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效果,这样想就全错了。西中的有的社团只有十来个人,不管它最终的表面效果如果,但这都是一种经历体验或者说就是偿试。就象有一次我听到一位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我希望你好好学习能上大学,没上大学不是说你就比别人差,而是你缺少了一种经历,我就遗憾我没有这种经历......--这位家长没读过大学,可是她的观点我很赞同,从人生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大学是一种特殊的经历。但是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果在几年里一个学生的生活轨迹始终是家(宿舍)--学校--食堂(吃饭),那么几年下来,这个学生综合能力必然会退化,视野必然变小。这个问题最终会扯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根本问题上去,几句话讲不清,以后有机会专讲。这里先下一个结论:在当今,无法象国外那样搞绝对的素质教育,但也不能搞过头的应试教育。
  都知道在新校区建成后,学校为了偿还巨额贷款,开始扩招(扩招毁了中国高等教育)。从此西中开始走下坡路。其实,真正的情况还不那么简单。一开始也不能简单地因总升学率而结下论为“下坡路”。西中当时的如意算盘是搞双轨制,统招加民营。即公开以录取线取300名,另外靠收高额的赞助费参考成绩取700名。预想的是这样既能保证一定量成绩,又可以还清贷款。其实是以民营养统招。理论上,对于成绩好的考进来的学生,可以不去管民营生,你只管在快班里安心学习就是,有人养着你,如果把新校区高昂的投资和运作成本按年限平摊到每个生头上,那对平民而言可是巨额学费。统招与民营(表现为重点班和平行班)的住宿是分开的,学校给你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何乐而不为呢?记得统招生只交食宿费。而对于有钱人反正不怕花钱,学校硬件又好又能有个牌子,也是不错的选择。其实这和别的学校搞分校,搞国际部、唐南部是一个道理,仅仅不同的是,前者是在一堵围墙里,而后者或许只是因为地方不够,另行择地。由于西中只有高中,因此当时20个班除以2就远比五大名校平均班少很多,但它的规模、面积却是别的学校的几倍。这个条件,是非常难得的。要说这种一校两制还是有根据、还是理论根据、而且是伟大的理论根据的。
  但是,学校可能高估了家长们的判断力,绝大多数家长都是跟风的,眼睛里只盯着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而且是绝对人数。一看你有着一千多名学生的西中的清华生少于只有几百人的西工大附中,就认定你西中不行了。结果很快越来越多的好苗子转向工大。西中吃了个哑巴亏还不能明说,还总得照顾民营生的情绪吧。事实是,如果论完全考上的统招生,当时西中的清华北大生比例列第一,而且,对基础很差的民营生来讲,教学成果是很不错的,毕竟是有底子的学校啊。特别要提的是,所谓300名统招生,其实真正考入的只有二百多名。原因是,西中是省教育厅唯一直属重点学校,享受了一些好处,但也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那就是每年必须要招几十名定向生。如果留心一下会发现,西中的重点班设置只有四个班,也就是200多人。而且,西中在毕业前会有一些尖子被香港大学等提前录取,因此也会造成清华北大生的减少。而就在今年,又有学生提前被哈佛录取(不过其家长放弃哈佛而选择了另一美国名校)。但是,家长们却不这样看。家长们并不关心这个学校真正的教学情况是怎么一回事,并不关心一个真正的名校要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是要时间要实践的,并不关心这个民营与统招是怎么一回事、学生的基数是什么情况。
  西中是在一个围墙里,而别的学校是在不同的围墙里。差别就这么一点,结局却截然不同。世界上的事情就这么好笑。揣摸家长的心理、迎合其心理是至关重要的。我感觉中国的择校升学问题就和股市一样,你不管家长的观点对不对,只要一形成潮流,就是主要的力量。就像股市,哪怕这个时侯经济有着严重的问题,但是如果所有的股民都觉得经济形势很好,都想买入,那么股市就会一个劲地猛涨。就能左右一个学校的兴衰,左右主流的教育方向。
  其实如果你注意一下西中的高考录取名单,那么,北迁伊始前二百多人都是在西安交大以上的学校,其实就是现在这一块平均也不差于五大名校。对于有能力考上统招的学生来讲,西中仍然是个不错的选择,很难说就比五大名校差,优秀的教师在学校都有一定的事业基础了,不可能因几届生源一下降就都跑到别的学校了,这个道理我早讲过。一个老牌名校在长期的实践和发展中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今年在五大名校都扩招的情况下,西中明确表示不扩招。当年扩招的教训太慘痛了。[这里临时补充一个信息,刚刚得到一个还未证实的消息,今年高考前300名里,西中的人数仍然高过师大附中与交大附中接近。要知道,如果以统招生论,西中只有四个班,按效率看,这个数据今年高过铁一很多,在如今这种生源条件下,在素质教育前提下,这个成绩,是很说明问题的]
  可怜的西中,他们可能很懂教育,可是他们偏偏不懂,当今中国的西部的陕西的西安的中学的校长不需要懂什么教育,只要懂得揣摸家长的心理并且紧紧抓住它。因为这是一个市场,是教育产业化的市场,市场经济中的因果关系不是有市场才有需求,而是有家长的需求就有市场。所以你已经不是在搞教育了,而是做广告搞推销。现在人们经常用一句话形容某类人知识与精神的贫乏--穷得只剩下钱了,同样,套用这句话可能形容今天中国很多中学的教育的贫瘠单调--肤浅得只有升学率了。
  西中是寄宿制,这样好不好,我认为也是有利有弊,对不同的学生情况大不一样。对重点班的学生,特别是对自制力强的学生来讲,本身住宿条件优越,好处不用多讲。但是对普通班自制力差的,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生熄灯后躲在被窝里玩游戏。对于寄宿制,一旦管理不到位,问题就出来。西中的特权生似乎不少。本来,特权生、主要集中在五大名校,而且是名气最大的两所中。西中可能是因为它的硬件环境优越、学习又相对轻松的原因而造成这个现象的。
  如今的西中,也存在问题,我认为主要的,还不是他们的清华北大生的问题,而是民营生的质量有所下降,风气不好。这个问题在其他五大名校的分校也一样存在。但是,问题同样也是那一堵围墙的问题。毕竟在同一个校区里,多少都是会对统招生有影响的。
  今天一个能把学校升学率带上去的校长,不需要在教育方面有多少水平,不需要搞什么百年树人,只要摸清、抓住家长心理就行了,就像赵本山。有人把如今的教育问题归罪于教育部,其实,教育部很可怜。造成问题的主因我们都知道,不多讲了。第二个原因,就是包括你我在内的家长的推波助澜,至于教育部,只是跟着潮流和政策走罢了。
  西中走到这一步、中国的教育走到这一步,真是可怜、可叹、可悲。
  愚以为,与其说择校,不如说择班,因为所在班的好坏比所在校的好坏更重要。对你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学校的牌子,不是别的重点班或凑数班,而是你所处的班、班上的学生、好友对你的影响,老师的情况甚至都在其次。从这方面入手,我们来分析一下名校及其名班的特点。并特别说明,此观点仅为一家之饭后谈资,供大家消遣。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现在的名校都由三特学生组成:特有才、特有权、特有钱。每个学校都如此,没有例外,甚至越是名气大就越不能幸免,越是牌子亮三特生就越极端。但是,名校的重点班通常很纯粹很整齐,因此择班十分重要。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讲的是学校的初中部,它和高中部并不等同。不管你对它了解多少,有个放之名校而皆准的道理,就是,一个学校初中的质量和它的规模往往有关,不是成正比,相反有点成反比。特别是重点班,重点班越少,通常质量越高。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类校班。
1、铁一中奥数班:铁一的奥数班是最重点班,而且数量少。学生不断补充不断淘汰,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你是怎么进去的,不管你是三特中的哪一特,成绩不过硬就会给T出去。加上铁一的管理几乎是最严苛的,因此这个班可能是最适合姿质拔尖又心理素质好的学生,或者更适合男生。从这个班出来的,估计个个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对大多数家长来讲,有些可望不可及。
2、高新重点班:高新的重点班可能是最多的,高新的整个班级也是最多的。可能有人也听过不少传言,反正我听过很多。有的说高新不错、学风良好,也有的说高新最差的就是学风,攀比严重。其实,说穿了还是重点班和普通班甚至分校班的问题。高新的硬件设施好,相对比较重视英语。可以说,高新重点班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铁一英语班:我们知道,凭着一次分班考试,不可能把不同成绩(不是能力)的人分的齐齐的。但是,经过几轮下来,层次就慢慢地变得清晰起来。这个层次并不是孩子的聪明程度,更不是能力程度,仅仅是应试能力程度。因此这个班虽然比不过奥数班,但仍然是一个不错的班。
4、西工大班:西工大不分重点班,并不是因为它的学生质量普遍高,而是--强化老师之间的竞争。这有优点也有缺点。很多人都知道,西工大同样是强化应试教育,但与铁一中不一样。它是搞题海战术,老师普遍的做法是:布置的多,讲的和改的并不算多。这等于把强度完全转嫁给了学生和家长。西工大学生有一个优势,由于它的高中部的上清华北大的最多,因此初中的学生走在路上,也可以把胸挺得高高的,别人一见会说:“哇塞,人家考上了西工大了耶”。因此这种班也不错。
择校乱弹(二)
8、爱知双语班
  这里,先对考入爱知双语班的学生和家长表示祝贺。而且只要能坚持下来的,都应当感到欣慰,都有收获。我几乎半途退出。
  几个月前我就写了《择校乱弹(一)》,但一直没贴出第二部分。本来,如果仅凭我的一番瞎白话能影响一些人,那我也太不自量力了。但是,在英伦学校,很多家长和学生为了考取爱知已经付出了快一年的极其艰苦的努力。对于处在边沿状态的学生和家长,如果刚好因为我的原因哪怕对一个人造成影响,就有些不公平了。所以一直等到现在爱知录取结束,我才把这个早已写完的贴子贴上来。而且,都知道今年爱知招生方向突变,让人对它的政策充满不解,对它的未来产生疑虑。我只好在原贴上零零散散加些如今的解说,后面再讲讲爱知的大变和今后可能的情况。
  其实,我在这里既不鼓励大家考爱知,也不主张放弃它。原因是考这个学校也是有利有弊,下面详细分析,因为这其中涉及一些典型问题。
  所谓五大名校是怎么来的,很简单,高考升学率。而且人们已经不关心总体升学率,而是直接看哪个学校考入清华北大的最多。至于这些个学校是收罗什么起点的学生,没人关心,透支了学生多少精力,没人关心,是老师用心还是把负担转嫁给学生和家长,更没人关心。而且,初部中是罩在高中的光环下的。在当今教育产业化和市场经济大潮下,五大名校都是以全力保证高中的尖子生为目的的,初中是为高中服务的。这是不可避免的,优秀的老师肯定都集中在高中,而且是毕业班、重点班。初中部恐怕难以长期拥有突出的教师资源。想解决这个问题,有个办法,初中部独立运作。
  估计在很多人心中,西安中学是五大名校之外的第六,而它的初中部,爱知中学,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大多数家长们心中的初中第六了。爱知虽然被看作西中的初中部,但据我所知它是独立开店的,并不真的是西中的初中或分店,只是有一定的联系。爱知以前有20个班,现在是不是有22个了?但也说得过去,因为它只有三级初中。独立经营的好处就是,它不必为高中部服务,不必被动扩招。我最欣赏的是爱知的双语班多少年来都只有四个(今年扩招到六个,这个情况后面单独分析),而且公开招生,公示名单。说到这里,爱知双语班乃至整个该校的学生都应当感谢以前的朱校长,在几乎所有学校都扩招时始终不为所动。这样的结果就是,不管别的平行班如何操作,双语班总能保证人员相对齐整。而从公示的名单和最终人数看,特种生可能有,但情况还说得过去。这一点太重要了,这样的小环境在今天是少的,也许铁一奥数班的“纯度”最高。我的感觉是,爱知的双语班在今年以前,绝不亚于五校的平行班。
  在这些学校里,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个班。早就听人讲过这个二类学校的重点班并不好考,但总觉得是当事者的感慨而已。可是我自己的孩子经历过、并且看周围的情况之后,我认为这种说法一点不夸张。尽管爱知和五大名校的录取途径不同,一个是主考英语,其他是主考奥数,可比性差,但还是可以在实际中作相关的比较的。从一些学生考入名校的情况和在英伦考试情况看,爱知双语班的难度我感觉可能超过五校的中等难度。也许是今年交大附中、铁一等五大名校好考,相比爱知就更显得难考。目前从好几例情况看交大附中和铁一要比爱知双语班好考很多,高新工大等还没实例比较。为什么会这样,我没仔细调研过,或者是西安市北部区只有一个爱知可选,大量的生源为了就近的原因。
  (这个结论是假设仍然是四个双语班,而且是过去的出题方式,但是今年,对英语不强而奥数强的学生很容易考,相反对英伦的“本土”学生--也就是一开始专心考爱知的人不利。英伦有不少非本土学生--即考上五大名校之后反过头来再上英伦双语班的学生,这类学生这次不仅能考上爱知,而且成绩都非常突出。另外还有一些落选于五大名校的“奥训”生,这类学生在过去回过头来考爱知通常是很难的,因为爱知过去是中考英语难度,不经这方面强化训练是考的。但这次这类学生只要英语不是太弱,再凭借不错的奥数,也能考上爱知。这些都是今年招考后的后话,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讲开始爱知的情况。)
  讲到这里,大家一定不要忘记一件事,那就是向我提出质问,那就是,生源决定升学率,既然难考,生源就应当好,那成绩就应当好。爱知及其双语班的升学率是个什么情况,我没详细数据,这里只提供三个信息。第一是好友子女的经历,大约五年前从爱知毕业参加中考,该生在爱知排名平均在100名左右。中考时发挥正常,成绩是超过西工大录取线。从这个情况看,至少那一届学生入五大名校升学率很高。第二是爱知的官方信息,整个爱知中考升学率,对“老五大名校”(不包括师大附中,加上西安中学)的升学率是78%以上。第三是今年有一个数据,我不细讲原因了,就是,凡是通过考试考上爱知双语班的,中考就能入五大名校。那么单就爱知双语班来讲,它的升学率恐怕就和铁一的奥数班差不多了,而远远高于普通五大名校平行班。这,或许也是爱知双语班难考的一个原因。另外朋友子女的情况证实了一种说法,爱知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至少对双语班如此,因为这名学生的成绩排名波动范围经常是一百名之多。
  很多人知道06年中考的状元和第二名都在爱知,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出一两个状元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重要的是那一年,爱知总成绩平均第一名(不仅是双语班)。近一两年我没有详细资料。只不过由于高中西安中学名气下降,爱知的毕业生相当一部分没上西中,去了五大名校。
爱知双语班有个重要的特殊性,什么特殊性?本来,五大名校等也有设立英语班之类似名称的班,但是那些是重点次重点的一个别称,课程设立并无特别之处。而爱知双语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有一门课是合外语教学,是不是全外教我不知道,只知道它们有外教。几年前我听到这个情况,心中是很有共鸣的,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上学时有一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我上大学时,我们专业对外语要求严,而且是二外。从大一起英语课程就是两线同时进行,中教重点语法;外教全外语重点听力和口语。就是这个全外语课,给人印象太深了。
  提到学英语,我必须讲讲这个存在争议的问题。确实,中国人在学英语上是高投入的。但是,以我的经验讲,没办法,英语这门课太特殊了,不要说今后更加国际化,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很多人来讲,英语在工作、生活中非常有用。十几年前我的工作变动,我以为我从此不再用英语了,当时工作上的一位前辈还叮咛我不要丢了英语,我不以为然。可是,我发现英语永远有用,直到现在,虽然没机会说了,但是阅读是少不了的。
  我们知道,英语和(汉)语文虽同为语言课,但是有着根本的不同,就是每人在学语文时是有极熟练的听说基础的,英语则不同,一个人如果去了美国生活一段时间,英语自然过关,可是在国内却没有这个环境,所以创造一个小环境很重要。而这个环境必须有一定的逼迫性。我们也知道,少儿时期是学语言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最佳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听说能力过关,那么终身受用!如果每天能有一节这样的课,也不需要任何作业,那么坚持三年下来,英语听说能力基本过关。而且,小学阶段搞全英语教学难度太大,但大学时已经有些错过人的语言敏感期,因此我个人觉得初中的这种偿试很有必要。
  所以当时我们的双语课就是这么一个环境。而且,外教给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他们教学方式生动灵活,老师极其敬业。但是,要上好这种课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学生必须一开始就达到一定的听说能力。否则,一点儿听不懂的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而我们那个年代,很多学生虽然考上了大学,英语也会做些语法题,但是不少人的听说能力太弱。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后来我们那门课整体不算成功。到了后期学生英语出现两极分化。早期底子好的,坚持下来的,后来英语没任何问题,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英语始终没过关,很多人后来干脆放弃。
  直到今天,我都在懊悔当初没有好好利用这门课。因为这种小环境太重要太难得了。有人可能会说,那我现在在课外班一周一次不行吗?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一周一次,哪怕你用很多时间,和一天一次天壤之别。不过爱知是几天一次我不知道。
  所以我说爱知双语班的特殊性,而这正是让我心动的地方。当初爱知为重点班在奥数和英语之间选择后者,我想原因或者是不与五大冲突而另辟溪径,或者正是决策者看到未来会有更多的家长们重视英语,同时,我以为过去考爱知之所以英语题是中考难度,也正是为了双语班的实际要求配套,原因我前面讲了。我当时甚至预测,五大可能也会效仿爱知搞双语班(高新今年是不是要搞?)。
  但是今年爱知的大变让人疑惑不解,因为大大降低英语录取难度,加上同时扩招,必然会对双语班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有重大影响,这样也就必须影响到双语教学。而且,一旦较多的人听不懂,那就又直接影响这门课的进程和效果。因此,双语班和这一届学生将来情况如何,很难讲。通常可能认为爱知之所以今年大变是为了让双语班学生更全面。这个问题我曾经讲过,这里不再多讲了。再补充一句话,世界上没有十分十美的事。
我们来分析一下爱知双语班和报考的难度情况。
  我早就有个观点,就是上五校的平行班甚至还不如上好点二类的重点班,五校的初中和高中是两回事,当今五大名校的初中大都不停地扩招。而一些好的二类,我们从它们的招生简章上可以看出他们的班级设置是很合理的,规模适中。况且像爱知这样的学校你又该把它算几类,与它有关联的高中--西安中学本身一会儿低了一会儿高了就难说是一类二类,爱知就更难明确一类还是二类了。
  问题是考入五校后分班考试往往在最后,一开始难以保证就能上重点班。考爱知双语班有个好处,就是直接面向考取,成与不成就这一次定了。不存在先考入爱知学校,事后再分班考组成双语班的情况。这样的好处除了前面讲过的人员整齐之外,就是一开始方向明确。而且,考爱知双语班的人都知道,要上爱知,必先提前一年考入英伦学校双语班。因为英伦双语班专门针对爱知作强化训练,对爱知的升学率极高,去年囊括百分之八十三的名额。因此提前进入英伦后,从每月的总排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估计出孩子考入爱知的概率有多大。这是考爱知的好处。--我这里要特别做一个更正,前面讲的英伦的情况是以前写的,今年英伦的情况复杂。英伦的模拟考试排名已经和爱知的排名完全是两回事了,因为各自的试题方向、英伦的训练方向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关于这个问题,我稍后会专门讲解,五年级想考爱知的,需要做一些比较全面的了解,因为情况已经有很大的变化,这是后话。
  英伦是强化教育,要在一年内把小学六年级的英语水平提高到中考水平,甚至更高。现在很多双语班的学生做中考题很少有错。我曾听过这么一件事。英伦的某个班(不是双语班,记不清是哪种班),主要以初一、初二学生为主。但是考试考第一的却是双语班的小六学生,而且考的是高考题。从英伦公布的PET'S1和2的成绩看出,中考水平90分以上的人多了去了。从这看出一个问题,不光双语班的学生水平很高,而且,恐怕是一届胜过一届。现在很多家长越来越重视英语,孩子的英语水平越来越高,这大概也是爱知(今年以前)难考的一个原因。
  选择爱知有它的好处,但是,也有很不利的一面。而且是十分不利。
  (过去--)选爱知最要命的不是它好考难考,而是,有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第一,它是以英语为主,加少量智力题;第二,爱知考试是每年六月底。先说第一。学英语相对于奥数,固然有它的好处,但是,毕竟现在五大名校通用的是奥数为主,只有爱知以英语为主。因此奥数是通用粮票,考五校可以有很多次机会。英语则不同,只能用它考爱知,而且,机会只有一次,一次失误就决定结果。而更要命的就是第二点,爱知考试最晚,如果失手,此时已经没机会再考五校了。不要想着英语和奥数同时学,对绝大多数人,都只能选择其一作为重点。--这里也再更正一下,由于今年的变化,对于参加五大名校考试的奥训生,考完五大再回过头集训英语考爱知一下子变得很有利了。
  爱知的学费很高,今年考上的是三万五出头,高于五大名校同比学费。
  所以对于五年级以下的学生家长们而言,报考爱知双语班之前要有所了解和准备。而对于已经考上双语班的学生和家长来讲,它仍然是个很好的环境,请珍惜。前面讲了,这个贴子本来是几个月前写的,由于情况突变,我只能做些删改和解释,文章有些乱了。后面,我有空单写一个供五年级的家长参考。
(说明,这篇文章本应放在小升初版,但是我为了不断补充方便,所以暂时先放在这里。文章提出个人粗浅看法,旨在抛砖引玉)
择校应当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现实中,常有人会问:A学校和B学校哪个更好?这个问题太笼统了,而且关键是好的标准是什么。如果问哪个学校的高中一本升学率更高或是清北生海外名大学生更多(总人数),答案就是唯一的不容质疑的。如果稍考虑得细一点,还要看学校的总人数,生源情况,是否有分校分部等等。但是如果去衡量一个“好”学校,情况就复杂得多,如果是实际考虑择校,因素就更复杂了。这里试着列举一些能影响择校的因素,我粗浅做个简析,主要还是供大家探讨。特别说明,次序不一定按重要程度排,而是为了便于叙述。
1、决策者和教师管理
  这个问题很重要,主要是对学校的发展、命运影响很大。一旦决策有误,或者说理论没错但没适应市场大潮,那么一个名校就会沦为公认的二类学校。
  本来,这一项至少应当分成两项来讲,即决策者,和教师管理,但是因为都不便深讲就放在一起随便提一下。
  先讲一个实例,不知道大家可看到过一则新闻:某学校校长因为运用奖励基金不善,被很多教师联名举报。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今天校决策者和老师的关系已不同过去。我们只要看看周围各种单位公司机构,最高层与员工的关系,甚至中间管理层与员工的关系也就能明白了。这个就不深讲了。
  这两个因素影响面很大,不光会影响到学生的素质,还会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有位老师说得好:教师工作是个良心活。在当今中国,不管是传统的侧重人性化的宽松的管理,还是现代的侧重指标考核的严苛的管理,其实都有其不足的一面,问题是如何具体运用取长补短。而此时,决策层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也不深讲了。
2、教学管理
  我们知道,所谓软件硬件也是相对的,对于校园建筑设施设备等,教师属于软件。但是,教师也可以当作硬件,而这时教学管理就属于软件了,比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等。教学管理受什么影响,简单地讲,有下面几个因素:宏观大潮(这一点因为对每个学校都一样,可以不去管它)、学校决策层的水平能力与观念、教师的观念等也起一点因素,还有一点很重要,学校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这个又与学校的历史传承有关。
  举个事例分析一下。我们知道,某一中是一个管理严格有点军事化的学校。这是有历史渊源和经验的。很多人都知道早期的该校可实在不怎么样,甚至被人私下里称为LM中学。但是,学校就是根据实践经验订出管理措施,先不谈理论,先说实际是怎么回事。
  其实,我们知道,初中生的心理行为是最叛逆的,相对而言小学生比较听话,高中生较为明理。而初中阶段,说得直白一点,是最需要“管”的。可能有的家长会说,我孩子什么阶段都听话。没错,人和人不一样。但那是很少数,而且,大环境管理不好,好学生也会受影响,而且是很大的影响。我以前讲过我赞同分快慢班,讲过混合班对学习的学生影响有多大。这个时期,其实也包括整个小学到高中,如果讲应试,讲出成绩,主要的不是带课老师教的怎样,而是学校管得怎样,至少对大多数,都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拿10届中考成绩看,某G附中领先,但与T一中差距很小。如果以人数比看,该一中稍领先,表面的差异不大。但是,反推三年前,G附中的生源优势巨大,T一中生源则明显不如。因此,即使以简单的数据看,该校的教学效果则是很不错了。至少初中是比较突出的。所以,这种管理方式,对大多数初中生出成绩是很有效的,其实,即使是成人,能偷个懒都想偷懒,何况孩子,尤其对于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这一段时间里,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从应试的角度来讲,要想提高成绩,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校管出来的。这就是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有时我们讲学校的历史传承,也就是这些积累的经验。
3、FB问题引发的各种问题
  这个问题通常包含在前两个问题中,但必须单独讲一讲,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不为人所注意,但却影响很大的一个因素。在当今中国,FB问题无处不在,越是利益冲突的地方FB问题就越严重。学校当然不例外。这个问题我不细讲。
  可能有人看到某名校在学校网站上公示该校2010年所招的整N百名新生。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名单注明了统招生、定向生和民营生。还需要特别留心的是,全部统招生中所含的48名定向生。而且就我所知,定向生人数没变。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么一张普普通通的表格。要知道在这背后,学校的决策层付出了多大的努力,顶住了多大的压力,最后为普通家庭的学生赢得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机会和环境。
  大家知道,这两年,特别是今年,名校不停扩招不断膨胀。它们的目的是为了多收钱吗?至少主要原因不是。学校比家长更明白,扩招是会影响招牌的,招牌砸了什么都没了。现在,越是名校,就越是各种特殊XX利益交汇的焦点。比如,越来越多的特种生无法平衡,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扩招。
  大家同样知道,某个名气很大的学校十几个班却不分重点班,是它的生源整齐吗?绝对不是。我以前曾讲过是强化老师之间的竞争考核,其实这也不是根本原因。主要的问题是,名气越大,特殊问题越严重,重点班问题越难办。因为,要不了多久,重点班就会蜕变为特权班。与其那样,还不如不搞。就在昨天,我得到一个未确认的消息,某名校一下子搞出了十个以上重点班。原因不言自明。
  所以当初我在写《择校乱弹、一》那个贴子时,尽管当时比较随意,但首先想到的是某校的奥数班。这么多年它们保持下来,而且是滚动制,很不容易。也能看出它的这方面的情况相对还比较好,真希望它能一直保持下去。
  这个因素还会制约名校和好的二类学校之间的马太效应。我们知道,名校和二类马太效应造成的差距在加大,但这是生源的差距。真正的教学体系却不是这样。因为,越是名校,运作越复杂。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今天一些名校的教学计划管理安排,会受到各方利益代表的影响。甚至有些问题是家长们想像不到的。其结果是,一些二类学校受的影响相对却小很多,学校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管理和安排。我一直在讲名校的普通班甚至不如好的二类学校的重点班,这其中的原因太多了。好啦,这个问题不深讲了。
4、师资力量 
  师资是一个学校的基本要素。通常,条件好,待遇好的学校相对师资力量要强,其实还有一点影响师资,就是上面讲的,教师管理情况。一般来讲,名校的师资相对要好一点,但是,由于地区、工作环境、职务职称、老教师的年龄、工作适应性等等问题,任何学校都有好老师。而且每次来名校积极应聘的,很少有有经验的老教师,大都是年轻的、刚毕业的,或在原单位工作不顺的。尤其是,不要说学校,任何一个单位,人员都是高低搭配,这样不仅是因为运作成本,更重要的是便于管理形成一个稳定的体系。所以,哪里都有好老师,这是名校的普通班很难说就比好的二类的重点班强的一个原因。而且,我们知道在当今,名校都是由三特生组成。对于学生是这样,其实对于老师也有这种情况。这个就不细讲了。
  举个例子,五大中某个名气很大的学校,该校高中部的数学老师主要是女教师。有人认为,数理更适合男老师,文科则适合女教师,这个观点对否我们不管它。事情发生在大约高中09级毕业生。有一天一名学生回家给家长讲:今天我们花了一堂课终于把我们老师教会了。听起来有点好笑,事情是这样的。课堂上,数学老师讲课,不知是没备课还是一时犯晕,讲着讲着不会了。反应快的学生已经看出答案,就给老师提示。老师没明白,但这时越来越多的学生明白了。于是都想给老师提示,本来老师也不是不如学生,但人多七嘴八舌,越说越乱,整了好半天老师才明白过来。但不管怎么说,不止一次犯这种错误是不应该的。
5、教育方向和办学方向
  这一项与第2项有些类同,但这里讲的教育方向主要就是素质与应试的问题,大致分别对应宽松与强化;办学方向主要问题是扩编问题、初中或分校为高中或本部服务的问题。
  我以为教育方向也许是如今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可是这个问题也实在难讲,要讲清可能够一篇论文篇幅了。这里只能尽量简述。首先我讲结论,我个人以为,在当今大气候下,既不可能搞国外那种完全的素质教育,而从稍长远一点的角度看,也不能搞完全的应试教育,尤其是不能搞高强度的教学方式。因为人在中学以前,大脑尚未发育完全,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那么将来影响可能当事人根本体会不到,但是实际上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方面稍后我会举个国外有名的例子。其实,国外也有高强度的教学,但那仅仅局限于大学以上,中学是绝不搞的。这方面最有名的大概是麻省理工学院,以学习紧张而闻名。
  如果我说我对这一点体会很深,可能会挨一顿板砖,因为大家都上过学。而且现在读过研读过博、博士、博士后、博士后后后.....多了去了,如果我讲个人体会感觉很可笑。不过,我还是要说,由于特殊的原因,经历了与现在的学生相似的过程。这个以后细讲吧。
6、生源素质所造成的环境
  不同的生源,形成的环境不同。其实本来大环境稍差一些也无大碍,孩子终归是要走向并融入社会的。孩子在步入中学以后,逐步接触社会上各种事情和现象,也没什么,而且是一种必然。但是,学习和生活,最好不要受到明显的影响。因此,我们讲环境,主要是讲小环境。对于大环境,整个社会都如此,不要说一个学校的环境了。甚至,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他周围的好友同桌。小环境也就是说所在的班级比其学校更重要。其实,重点班的老师还不能说就一定比平行班的高出很多。但是,今天的任何一所名校生源都不齐,重点班和平行班的小环境还是明显不一样的。
  这里提一点,我们在讲这些因素时,大都是相对的、笼统的,有时还有一些具体的因素要考虑。我举个例子,西安有两所高校A校和B校离得很近。A校附中名气很大。中考时,B校有位子弟成绩很好,考上了A校。但是其家长却为孩子选了B校附中。当时我认为从他家到A校也不过一刻钟左右的步行时间,距离不是问题,完全可以选A附中。而这位家长的观点我不能说正确,但也有一定的道理。这位家长是个博导,可能是把研究生的教育理念用到了中学生身上。他认为A校高手如云,他孩子去了也显不出什么,不会受到老师的重视,但在B校却是大熊猫一般的宝贝,可以得到更好的辅导。所以,有很多因素都是相对的,也都有两面性。
7、硬件条件
  通常人们觉得硬件条件不是很重要。也可以这么说,不过,那是差异不大时看不出什么。一旦差异巨大,必然对教学造成影响。现在的问题就是名校之间的硬件条件差异也是很大的。
  我为什么比较看重这个因素,有点感情因素。上大学时遇到一件事,刚进校门,负责后勤的老师满自豪地说我们的条件好,比XX名大学还强,其中一条是每个小班有自己的小自习室。当时我想这算什么。后来才从同学那里知道,那个年代很多名大学里都没有学生专用的自习室,只能早早去图书馆等地占位置。也许是在自己的环境下呆惯了,想像着他们的占位子,真觉得耽误事。
  居所到学校的距离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很实际很实在的问题。初中高中都是三年,三个三百多天,一千多次的来回奔波。而且,如果一天来回多花半小时,三年下来是多少时间,这些时间能做很多事。租房或买房是一个弥补的办法,但对大多数人和大多数情况下,难以达到原来的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条件,所谓安居才能乐业。
  有人认为资质好的学生应当上名校,中上的学校则选二类好的。这个观点我也有疑问,我见过很多(仅指)学习上聪明的孩子,越是聪明的,往往受老师的影响越小,他们甚至上课做别的事或睡大觉。而反应慢的,倒有时需要老师深入浅出地讲。
  为什么看重这个问题,其中一个原因,如果你用我前面讲的几项重要标准去衡量现在的五大甚至包括一些好的二类学校,如果你对这些学校真的很了解,就会发现,很难把它们之间排出先后顺序,而距离问题,则是实实在在很现实的问题。
9、学校表面成绩
  对于初中来说,中考是一项最直观,最简单,最易被人接受的指标(其实很多人择初中看的是其相关高中的高考成绩);对于高中,自然是高考成绩。而且,对于名校,人们更看重清北生的总人数。也正是这一点,现在的学校,包括二类,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清北生人数,被认为是清北苗子,就必然会得到重视。这可以叫作“清北战略”,就象当年我们搞“奥运战略”一样。
  用考试成绩辨别学校,除了简单之外,还有两个好外:一个是,通过心理暗示来提高效果,我不是开玩笑。比如给某人一杯清水,告诉他这是灵丹妙药。那么他服下之后,就真的多少有些作用,因为心理暗示可以提高人的信心。听课学习也有这个因素。第二,一个人择校,如果选择不合主流,也就是往往是表面成绩不突出的学校,那么以后,会有很多人象祥林嫂一样地问:“你当初为什么选这个二类学校,为什么不选XX学校?”这样问得多了,大多数人真的会很后悔,会否定他当初的选择。大家不要笑话这个现象,其实这是很影响人心情甚至能影响人学习态度的的因素。所以主流的因素,坊间名校的排名,学校每次的成绩,也不能不考虑。
10、个人情况
11、其他诸多因素
  还有很多因素,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仅举几种。
  其实,所谓名校,或者说“五大名校”,是江湖排名,官方不会这么搞,他们只讲省级示范之类。民间排名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掺杂ZZ因素,数字说话,很纯粹;但第二,也只是数字,即简单的表面不等式的计算。前面讲了,如果用上面几项标准去衡量,就会发现很难排出名校的次序,甚至难以划分名校的界线。
  即使是从简单的清北生来排,名校和二类之间也是没有明确界限的,很难讲是几大名校,三大名校?五大名校?六大名校?八大名校?有的名校只是在最近两年里清北生稍落后,但今年又提高了不少。你很难说它是一类二类。如果再以综合论,以班级论,那结论就大不一样了。但现在家长们基本公认的就是五大,因此五大的内和外就成了一个名气的分界线。就这条线,让五大内和外的学校的管理问题有了明显的区别。恰恰也正是这个名气小的原因,也让二类学校所受的干扰小得多。在当今还算是比较像个学校样。这其中的苦辣酸甜个中滋味,不深入其中是不可能体会的。
  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一位特优生被某名校邀请。该家长在看了该校校园后说:这个破学校连个象样的操场都没有。于是选了家附近的一所二类学校。我绝不相信一个家长会真的因为一个操场择校。操场项多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位家长肯定事先就有想法,只是了解的更多更深,没随大流而已。
  有一次一位网友说因为住在某个名校附近,所以希望它能再次崛起、好起来,我当时说如果真想上这所学校,那就不要盼着它名气太大,估计网友可能怪我胡说。只要教学体系保持稳定,“不一不二”的学校只要校风不是不三不四,那就是好的学校。如果突然因为生源的因素学校成绩暴涨,那名气就大增。但此时教学体系是不会在短期内明显提升的。对绝大多数家长讲,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写这个贴子,对我来说有些难了。除了我的能力和了解的信息有限之外,还有些问题难以讲清或难以深讲,只能靠大家去多了解了。下面打算再在上次《择校乱弹》的基础上,讲讲现在几所学校的特点。不过,观点是建立在这里讲的这些因素的前提下这个标准的。
2011年铁一中真题赏析(三)
有一个周长1600米的正方形跑道,甲乙两人分别从正方形相对的两点AC同时出发,按ABCD的顺序行走,甲追乙,已知甲的速度为50米/分,乙的速度为46米/分。问甲乙两人在出发后多少分后在同一条边上行走?可以行走多少分?
2011小升初最新信息:西工大附中大李老师超常教育实验班辅导的学生创造录取奇迹,五大名校录取率名列前茅(不断更新)
(授课地点:西安高新李高奇培优学校&
,一对一辅导,成绩快速提高,效果显著,命中原题多)
西工大附中大李老师超常教育实验班的学员
被高新一中通知录取的2011级新学生:(分数线为:190分)
209分(数语英)高新一小&&&
212分(数语英)西电附小&&&
208分(数语英)高新一小&&&&
216分(数语英)西电附小&&&
202分(数语英)高新一小&&&
198分(数语英)高新一小&&&
190分(数语英)高新三小&&&
西工大附中大李老师超常教育实验班的学员被交大附中通知录取的2011级新学生:
远东二小&&
高新一小&&
西电附小&&&
西电附小&&
海伦斯诺&&
王芙蓉&&&&&&&&&&&&&&
崔力丹&&&&榆林清涧城关小学&
高新一小&&&&&&&&&
榆林清涧城关小学&
汪子钰&&&&&
行知小学&&&&&&&&&
邵俞萌&&&&
&后宰门小学&&&&&&
乘&&&&&&新知小学&&&&&&&&
白阳萱&&&&&
大雁塔小学&&&&&&
西工大附中大李老师超常教育实验班的学员被市一中通知录取的2011级新学生:
大庆路小学&&&&
远东一小&&&&&
贺靖轩&&榆林清涧城关小学&&&
西工大附中大李老师超常教育实验班的学员被高新国际通知录取的2011级新学生:
高新三小&&&
任汉杰&&高新三小&&&
高新三小&&&
高新四小&&&
西工大附中大李老师超常教育实验班的学员被远东一中通知录取的2011级新学生:
庆安小学&&&
远东一小&&&
西工大附中大李老师超常教育实验班的学员被庆安中学通知录取的2011级新学生:
庆安小学&&&
庆安小学&&&
西工大附中大李老师超常教育实验班
西工大附中、西铁一中、师大附中等学校成绩还未公布
小升初重点培优提高班教材:(为考取重点班开设)
1.国家级金牌教练朱华伟:《多功能题典:小学数学竞赛》华东师大出版社
2.国家级教练、命题专家刘京友:《奥林匹克训练题库》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北京人大附中刘彭芝:《仁华学校奥林匹克数学思维训练教程》(五、六年级)
4.北京学而思教育:《小学奥数总复习教程》(上下册)
5.蒋顺、李济元:《小学升初中数学压轴题》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授课地点:西安高新李高奇培优学校&
,一对一辅导,成绩快速提高,效果显著,命中原题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防沉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