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名词解释钮钟内铭文解释

您现在的位置:>
一段深埋的帝王之梦---探寻海阳嘴子前春秋古墓群
& 08:41:17&来源:水母网&
    明天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6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阳嘴子前春秋古墓群赫然上榜。在嘴子前的地下,到底埋藏着怎样一段历史?本报记者
走近这座千年古墓——
  8日上午,记者沿着招虎山北麓曲曲弯弯的乡间土路,来到大山深处的嘴子前。穿过村前一条自北向南的无名河,一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平坦、宽阔的土台上,两间高大的简易房赫然在目。海阳市博物馆前馆长、副研究馆员王志文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古墓遗址。”
  小山沟大墓群
  国宝,浮出水面
  公元前500年前后,齐国一位权贵死后,他的后代选择远隔都城千里之遥的胶东海阳嘴子前,按照国王级的规格为其下葬。
  有谁敢冒着满门抄斩危险如此嚣张?随着海阳市盘石店镇嘴子前春秋古墓群的抢救性发掘,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终于浮出水面。
  1977年秋,嘴子前村整修大寨田,村民在平整土地的过程中,发现并出土了一部分箭镞和车马器,后来文物工作者依据出土文物分析,这可能是一处车马坑,并将此坑编号为5号墓。1978年2月,村民挖土填地,先后发现挖掘2座墓葬(后编号为1号墓、3号墓),其中陶器、木器悉被破坏,青铜器大部分被博物馆收入馆藏,共计40多件。
  1985年夏,海阳市博物馆对暴露严重的2号墓进行了挖掘和清理。出土文物120多件,其中大部分是陶器,铜器仅有3件。2号墓是一座长方形土圹墓,填土为黄沙土,椁盖板上封有青膏泥、椁室四周有夯筑的熟土二层台,单椁单棺。人骨已朽烂,不见痕迹,铜器有鼎、盆,陶器有簋、宽沿簋、罐、豆等,仿铜礼器的木器有壶、盂、勺、俎等。此后,该墓群先后被公布为烟台市和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4月、 2000年7月,市县两级文物部门先后对已裸露的4号墓和6号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先后出土了陶、木、铜、玉质等各类文物共400多件。1997年全国文物精品展,山东共调展了24件文物,4号墓就有12件,其中3件当即被列入“中国文物精华”,一件被认定为国宝,全国不少知名专家慕名前来考证研究。
  帝王?将相?
  墓主身份扑朔迷离
  墓群的发现,不仅当地人连连称奇,考古学界的目光也开始投向这片历来被专家们忽视的偏远之地。特别是随着4号墓发掘出很多出人意料的珍稀文物,引起举国震惊。这座墓中出土了包括“七鼎、九钟”在内的260多件文物。其规格之高、出土文物之多,在全国也属罕见。
  一个巨大的疑问,开始拷问考古学界:墓的主人是谁!?
  烟台博物馆副馆长林仙庭说,西周时期统一形制,强调森严的等级差别,将鼎的不同数量组合赋予特殊含义,标明官次、等级。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宴会或祭祀,有“列鼎而食”和“钟鸣鼎食”之说。这七件列鼎,除一件盖鼎外,其余六件形制一致,大小依次递变,颇具列鼎之势,如按七鼎视之,其规格应是列国诸侯。
  同时出土的一套编钟共九件,七个甬钟、两个纽钟,陪葬在椁外的二层台上。出土时黑漆朱绘的钟架还历历在目,但钟锈蚀较重。这九钟经专家鉴定已校过音,说明墓主家中有音乐家能够对编钟校正音律。出土编钟,全国校过音的很少,这就更增加了墓主的神秘感。
  通过对墓葬考古断代,4号墓属春秋晚期早段,这个时代山东大部分地区属齐国的疆域,是姜家统治齐国的后期。七鼎九钟,即使在这一时期,礼崩乐坏,以越礼僭制看待,墓主身份也略同于诸侯。但姜齐后期的国王大都葬在齐都临淄,有史料可查,那么八百年齐国,到底是哪一位国王葬于此地呢?
  宫庭故器揭开
  陈妫后裔帝王梦
  专家开始从随葬器物中寻找打开秘密的钥匙。
  王志文说,墓中出土了一件有铭炊器“甗”,铭文大意是:姓陈的大夫做了这件器物,世世代代相传使用。铭文中陈字右边的“攴”旁,是典型的陈国特点。墓中青铜大盂口沿上的铭文“圣所献妫下寝盂”,意为“圣”进献给妫氏的下寝之盂。史书载:妫“陈姓也”。西周初,封舜的后人胡公满在陈国当诸侯,陈国在河南妫水流域,当时习俗以地为姓,地姓“妫”、国姓“陈”,上述两种有铭器说明,墓主既姓陈又姓妫,无疑是陈国的宫庭故器。
  那么它们怎么来到东方齐国了呢?
  这与陈国的两次宫廷变乱有关。公元前696年,陈国诸侯陈历公生子完,号敬仲。完一出生即被封为太子。后来陈历公的侄子陈庄公杀叔篡位,废太子完,立自己的儿子御寇为太子,庄公去世,其弟宣公继位。宣公21年,一宠妃生子后,宣公杀太子御寇,封宠妃生的儿子为太子。完对宣公的残暴非常惧怕,在公元前672年,连夜逃奔齐国。
  完奔齐后,做了齐国工正(工业部长)。到封邑后,完改姓田,决心扎根田地百姓,夺取齐国天下。从此,田氏家族处心积虑,承前启后,拼搏创业,实施施德于民、散财聚心的谋略,家族势力越来越大,到五代田乞时,升为齐景公的大夫。
  专家们推断,嘴子前古墓群的时代是春秋晚期,与田乞、田常的时代相符,墓葬所在地又属于田家的封邑范围,这一诸侯葬墓的主人姓陈、妫,非田家莫属,嘴子前4号墓很可能是田乞的墓葬。在当时,田家只是相,用了诸侯的丧葬规格,是应受到满门抄斩处罚的。为掩人耳目,到天高皇帝远的东方封邑选择墓地,说明田家的世代帝王之梦,至此已经看到了曙光。
  保护遗址
  守护精神家园
  沧海桑田,千古英雄浪淘沙。从田完奔齐,田乞、田常擅政,威王、宣王争雄,孙武、孙膑兵法,田单火牛阵,直至田横五百义士殉难……田氏家族前赴后继,在齐国这片土地上为华夏文明谱写出许多壮丽的篇章,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老百姓是最通情达理的。”王志文说,嘴子前春秋墓群遗址,一直以来保护良好,得益于嘴子前村民最朴实的历史文化认知和对文物保护坚定的国家观念。
  在墓群遗址,记者遇到嘴子前村一位姓王的村民:“知道这座墓群的主人吗?”
  “知道一点,好像是齐国田家的。”
  “了解他吗?”
  他憨厚地笑了:“说不好。但俺知道他是个对老百姓好的人。”
  王志文介绍,1978年当地村民第一次在耕作时误挖1号和3号墓葬,出土了大批文物后,除了不小心损坏部分,几乎全部上缴给当地文物部门。
  “村民的国家意识、法律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嘴子前村支书王富亭告诉记者,几十年来,不断有盗墓者前来盗墓,都被村民及早发现、及时制止。有的盗墓者想重金收买他们,不仅阴谋没有得逞,反被村民送进了公安机关。
  烟台博物馆副馆长林仙庭说:“保护遗址、保护文物,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记者 权立通 柳昊杰 通讯员 高爱东 张真
  相关链接
  嘴子前墓群历史背景
  陪同采访的考古专家向记者讲述了嘴子前春秋古墓群的历史背景。
  田齐代姜齐,实际是奴隶领主与封建地主斗争的一个缩影,它标志着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也是春秋与战国历史分期的标志。
  景公时期,齐国宫室横征暴敛,百姓民不聊生,姜家的统治摇摇欲坠。尽管有相国晏婴极力维护,但田家作为封建社会一种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受到人民的拥护。齐景公、晏婴去世后,田乞灭掉了高昭、国夏两大贵族,杀了新君晏儒子,立齐悼公为王,自己为相,专擅齐国政务。此后其子田常继为相国,到田常的儿子田盘为相时,安排家族兄弟全部担任齐国重要城邑的行政长官,实际已掌握齐国政权。公元前391年,田盘的儿子田和将姜家最后一位国王齐康公废掉,贬到海上,自己做了国王,“妫为田昌”,田家终得齐国天下。 记者 权立通
  嘴子前墓群青铜器精品
  嘴子前先后发现6座东周贵族墓葬,出土大量器物。1994年发掘的4号墓,出土文物之多、规格之高在胶东地区当属首次,其青铜器精品尤为可观。
  大直口,宽沿外折,口沿外缘又为窄矮的立沿。方唇,深腹,弧壁,大平底,底周缘略高起。腹上部设4只大耳,两两相对。耳略似圆柱体,中空,向内开口。耳前端为兽头饰,兽圆目张口,齿舌毕现。兽角变形为宽大的枝形花冠。盂颈、腹遍布繁缛的蟠龙纹,分为四道纹带。龙目及躯体交接点有圆窝球状高乳钉,其余均为减地平面浅浮雕,盂口沿刻有铭文7字:“圣所献为下寝盂”。高37厘米,口径69.5厘米,重36公斤。
  考古学中,此类器物一般称鉴,盛水后当镜子用,此器自称为盂可能另有它用。大盂出土后,1995年赴台湾展出,1996年赴日本展出,1997年参加全国文物精品展,世人瞩目,成为一件国宝。
  7件。1件有盖,其余6件无盖,大小相次。直口,方唇,浅腹,立耳外侈,圜底近平,三蹄足内敛。上腹部饰一周变体龙纹。最大的一件高37.2厘米,口径42.8厘米。盖鼎是7鼎中最小的一件。平盖,斜折沿。盖面设有四只对称的板状钮,钮立面呈缺角方形,一端高起作下卷角羊首状,钮侧面饰勾线纹。盖面中心饰一周双行勾线纹。鼎口为内敛的子口,口下设一对方耳,圆腹,圜底,三蹄足。鼎腹饰三条纹带,中间主纹带为垂鳞纹,上下为三角勾线纹。高26.3厘米,口径21.6厘米。
  9件。7件较大的为甬钟,2件较小的为钮钟,均为合瓦式。甬钟的形制花纹一致。最大的1件,舞部饰四组屈体S形双首龙纹,鼓部为一对卷体龙纹,篆部饰重环纹,柱状枚。高34.5厘米,铣间16.8厘米。2件钮钟形制花纹一致。最小的1件钮钟无枚,双面均饰浓密的S形勾线纹,舞面由龙纹变形为窃曲纹,高15.7厘米,铣间9厘米。    记者 权立通
【责任编辑:亦木】
·····
·····
········
········
········
········
增值许可证:鲁B2-号&&&&&广告经营许可证:鲁工商广字08-1685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电话:12377&&&举报邮箱: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
水母网官网微信
水母网官网微博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烟台星云信息传讯有限公司 本站官方网址古玩鉴赏知识-青铜器(11-6)-青铜乐器
古玩鉴赏知识-青铜器(11-6)-青铜乐器
青铜乐器,按用途可分为两类:祭祀、宴会、举行典礼时使用和军队中使用。从现存的古钟和句鑃上的铭文:“以乐父兄,以宴宾客”上看,证明是宴飨的乐器。从现存的钲的铭文:“余以行吾师,余以故吾徒,余以伐除”来看,证明它是军队中使用的乐器。但这只是大致的分类,因象钟、鼓既是宴飨中的乐器,也用于军队。古青铜乐器大致可分铙、钲、句鑃、铎、铃、钟和鼓等七类。青铜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据考古发现,早在河南龙山文化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就已率先进入青铜时代,从而孕育了夏商周三代建立在青铜文明基础之上的洛阳古代音乐文化,并肇始了中国传统音乐最早的辉煌。迄今为止,在洛阳地区发现的青铜乐器有铜铃、钲、铙、鎛、编甬钟和编钮钟,几乎包括了青铜乐器所有的种类,构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青铜乐器的系统,使我们得以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客观地观察在长达约2000年的历史阶段中,洛阳先秦三代青铜乐器的面貌特征及其发展和演变过程。
(一)铙:基本形制似铃,但有圆柱形空甬与体腔相通,使用时铙口朝上,将空甬植于木架之上,这时的铜铙已是早期青铜钟类乐器发展成熟时期的产物,其不仅确立了合瓦形的结构,出现了系列性的成组编铙,同时也奠定了青铜乐钟“一钟二音”的基础,成为专用于音乐,有固定音高,能够演奏六声甚至完整七声音阶的具备旋律性表现的青铜类乐器。铜铙为商代晚期流行的王室重器,是宫廷中地位显赫的礼仪乐器。商铙多集中出土于殷墟,常以大小三个为一组的编铙出现,著名的安阳妇好墓出土的五个一组的编铙即为年代最早、件数最多、断代最为可靠的一例。商代以后,殷墟以外的地区,铙的出现就都较为罕见。
(二)钲:与商铙形制最为接近的是钲,钲体形制为合瓦形,舞平,腹平,于内曲,圆管柄两端封闭,上部前后两面对穿一个圆形孔。钲的用途多是军乐器,也用于平时的祭祀宴享。上村岭虢国墓地的三例铜钲,出土时同墓共存的均有编悬乐器,因此也可证明这些钲又是属于军、乐两用乐器。
(三)句鑃(gōu diào,音“勾掉”):句鑃(音gōu diào)是古代盛行于春秋时期南方吴越等国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形状与编钟有些相似,一般一套由若干件组成,其形似钲,有柄可执,口朝上,以槌击之而鸣。句鑃这个名字古籍五记载,鑃这个古字作为乐器的读音、考古界还未确定,现发现的句鑃上多用“择其吉金铸句鑃,以享以孝”的铭文,说明这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用的乐器。句鑃盛行于春秋时期南方吴越等国。
(四)铎(duó,音“夺”):
铎是一种古代乐器,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为古代乐器。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木铎。铃铎。铎舞。古代铜制打击乐器。多用于军旅。其形制略近于甬钟,但比钟小。柄短而呈方形。体腔内有舌或无舌。有舌者可摇击发声。舌分铜制与木制两种。铜舌者为金铎,木舌者为木铎。《左传·襄公十四年》:“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注:“遒人,行令之官也。木铎,木舌金铃”。
(五)铃:铜铃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有舌青铜乐器。常挂在车上、旗上或犬马身上,形似钟而小,平口或凹口,上有环钮。
(六)编钟:
(1)甬钟,西周时期的青铜乐器,属打击乐器类,合瓦形结构,因最上面的平面"舞部"之上立有"甬柱"而区别于舞部上立有悬钮的钮钟而得名。
(2)钮钟,出现晚于鎛和甬钟。与甬钟相比最大的差别即是改变了甬钟侧悬的甬。以钮代甬,使钟由侧悬改为直悬,从而可以更加保持钟的稳定性,提高和改善演奏的音质。由此可以看出钮钟不仅继承了甬钟的体制,而且吸收了铃或鎛的钮制,因而从整体形制上典型地表现出甬钟的钟体与鎛和铃的钮制相结合的特征。
(八)鎛(bó):
镈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不像钟口呈弧状,为平口。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现在发现的镈有三件铭文上自名镈,即素命镈(春秋中期,齐国),叔夷镈(春秋晚期,齐国),邾公孙班镈(春秋晚期)。其他的镈形制像镈而铭文中称为钟。
(九)鼓:青铜鼓最早发现于商朝,鼎盛于汉代。用于指挥战争或宴会、乐舞中,有横放的两面鼓,也有筒状鼓。
(十)錞于(chún yú,音“纯于”):
亦作錞釪、錞。我国古代铜制打击军中乐器。现发现最早的作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汉代。《国语·吴语》:“鼓丁宁、錞于、振铎”。《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錞于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郑玄注:“錞,錞于也”。《淮南子·兵略训》:“两军相当,鼓錞相望”。多用于战阵。《国语·晋语五》:“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 韦昭 注:“錞于,形如碓头,与鼓角相和。
泄露他人隐私
请选择举报类型!气势恢宏 春秋战国编钟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
曾侯乙编钟
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曾侯乙编钟
这套编钟出自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同期出土的还有其它乐器近百件。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
曾侯乙编钟
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另有一件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
曾侯乙编钟
器表亦作蟠虺装饰,枚扁平。镈钟上有铭文,记述此镈钟乃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 此外,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件种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这套编钟深埋地下二千四百余年,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是我们研究先秦音乐的重要资料。春秋战国编钟气势恢宏,后世多有仿制。
曾侯乙编钟
宋徽宗崇古尚古,仿照当时出土的六件春秋时期宋成钟铸造了一组编钟,称&大晟&编钟。钟为椭圆形,扁体双夔钮,饰多层蟠虺纹,其形制呆板,纹饰模糊,是典型的宋仿铜器。后因战事,这套钟散落民间,至今可知有十余件流传于国内外,博物院、省和省博物馆都有收藏。市文物工作队曾从废铜中挑选出一件宋代小钟,钟钮明显是后续的,乃&大晟&编钟之钮,此钟则可能是制假之人拼凑而成的一件伪器。
&&()&这个王莲比床要大得多!&昨日,西安植物园水生植物区,20多个王莲叶片漂浮在水面,吸引了许多游客。该园两名工作人员深入池中用尺子量了量,有的叶片直径达2.5米,最大的一个叶片直径约2.63米。
西安植物园水生花卉研究人员李淑娟说,一般王莲..&&()
懿德太子墓
懿德太子墓,位于乾县东南隅的韩家堡北,是乾陵的陪葬墓。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1971年7月懿德太子墓至1972年5月,对其墓进行发掘。墓全长100.8米,由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8个小龛、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等8部分组成。出土各..&&()有近400年历史的铜川药王山&第一石牌坊&&&&方授龙宫坊&,最近不幸被一卡车撞毁。目前当地警方已对此事立案调查,药王山管理局已将涉事车辆的车主和司机起诉到耀州区法院,要求法院判令两被告承担撞损这座明代珍贵石牌坊..&&()
周原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心在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这一地区北倚歧山,南临渭水,形如高阜,海拔900米。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
周原..&&()千年历史的青铜器交到了派出所 5年后青铜器却下落不明
央视《今日说法》报道,一位观众致电《今日说法》,反映5年前陕西韩城一位农民在自家的地里他发现了一件宝贝,据说是2000多年前西周时期的东青铜器,当时他就把它上交给了当地的派出所,没想到不久前他..&&()
宝庆寺塔在西安市南门内书院街北侧。据《咸宁县志》、《关中胜迹图志》载&隋文帝仁寿初年于大兴城安仁坊内建宝庆寺,五代初年迁塔于寺内。
塔始建于唐太 和、开成年间,以五色砖筑成。后寺毁塔存。明清屡经重修。现存宝庆寺..&&()&曹操墓&真假已成近期&学术&热点,在曹操墓几乎已经被认定为&周老虎第二&的时候,倒曹派的23名&专家&名单曝光、考古队要告上法庭等等新信息又让局势几乎逆转,而倒曹派所谓&三国文化研究中心顾问闫沛..&&()这是巧合吗?两个都姓曹的历史名人,曹雪芹、曹操。我有一个朋友也姓曹,曹操墓被发现后,有关单位找过她,说是要从很多姓曹的人那里采集DNA样本,以确定曹操的真假。曹操墓的真伪最近又起波澜,质疑它是假的。对于曹操墓的真假,我说不上什么。但是,它让我..&&()
埙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吹奏乐器。从考古发现证明: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后,已出现了埙的初形,如半坡、河姆渡等古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陶埙在历史上的出现很早,而且为数不少,并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至今。最早的埙只有一个吹孔,经过了很长时间,..&&()
淳化大鼎属于方鼎
鼎是我国古代一种饪食器,既可烹饪亦可盛食,形状有圆鼎和方鼎两种,圆鼎为鼓腹,两耳,三足;方鼎为四足,长方形腹。鼎的形制因时代而异。鼎的另一重要作用是古代重要的礼器,是统治阶级最高权利的象征,也是&别上下,明贵贱&rdq..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最新】繁盛期青铜乐钟的编列研究下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最新】繁盛期青铜乐钟的编列研究下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9|
上传日期: 20:12:5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最新】繁盛期青铜乐钟的编列研究下
关注微信公众号您的位置:您的位置:>>>
中国乐器之编钟
&& & &&导读:中国古代汉族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 & & &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中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 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 3 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 9 枚一组的和 13 枚 一组的,等等。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太空。
& & & & 一、基本简介
& & & & 编钟是中国古代要的打击乐器,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 & & & 二、击打原理
& & & & 汉族古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 & & &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音乐家随即用此演奏歌颂当代领袖的颂歌《东方红》;195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把这首《东方红》定为开播曲,从此城阳城编钟的声名随着无线电波响彻太空传遍世界。
& & & &1978年,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曾侯乙墓编钟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钟共65件组成。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直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斜悬在中下层的5组叫甬钟,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4厘米、质量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达153.4厘米、质量为203.6千克,全套编钟总质量在2500千克以上。
& & & & 钟架是铜木结构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长10米以上,上下3层,高273厘米,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整套编钟和梁架气势宏大、壮观无比。演奏时乐队由几个人组成,用6只丁字形木锤敲高、中音,用两根长形棒撞低音。经声学专家研究,编钟中的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现在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
& & & & 材料: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锡、铝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 & & & 三、起源
& & & &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 & & & 四、象征
& & & &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近代,在中国云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贵族的墓葬中,曾先后出土了许多古代的编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现的曾侯乙编钟。这套编钟工艺精美,音域可以达到五个八度,音阶结构接近于现代的C大调七声音阶。另外,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编钟,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 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乐曲《楚殇》。乐曲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被流放时的悲愤之情。
& & & & 五、西周编钟
& & & & 日杨家村出土了西周时期编钟一架。这架大型编钟,总重量为340公斤。它在西周考古发现中是不多见的稀世文物。这架乐器,共为4组,铸造的时间各不同,可能为一个家族数代人的制品。它对我们研究西周&钟&,&&的演变规律将有很大的帮助。从器物的用途看,既有编组使用的,又有单独使用的。从&&来看,以前出土实物不多,传世的有&克&,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四虎&等,但都是单个出现。杨家村&编&,属于西周晚期遗物,是目前已知资料中最早最完整的一套。另外,从&钟&的铭文看,对研究西周社会史和官职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充分证明编钟无愧为我国古代众乐之首,击之耳边荡漾着雄浑凝重的&金石之声&,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力,使人大开眼界,惊叹不已!
& & & & 被誉为&国宝&的编钟古乐器,从1954以来,在我省出土过多次。《隋书&音乐志》载:编钟&各应律吕,大小以次,编而悬之。&编悬的木架,西周时叫&(xuān)&,呈&月&形。演奏时用小木槌敲击,&音色纯净,旋律优雅,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高音昂扬,惊天动地;低音浑厚,沉雄飞扬,演奏起来八音齐鸣,古音神韵娓娓动听。
& & & & 编钟是西周时代祭祀、朝聘、宴享、歌伎的主要和声乐器,尤其适合于伴奏,富有中国古乐的独特风貌。西周时还以此礼乐制度规定名位、等级。编钟是王公贵族权势的标志。
& & & & &西周编钟,距今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那时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还是荒无人烟,有些地方虽有人群,却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那时,我们这里的祖先不但越过了钻木取火的时代,而且已达到了能用火冶炼青铜铸造编钟的先进时期,它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晶。
& & & & 六、历史故事
& & & & 战国早期著名青铜乐器。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曾侯乙,是战国时代曾国(今湖北随州、枣阳一带)一个名叫&乙&的诸侯。此人死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1978年曾侯乙墓被发现并开掘,使得许多埋藏地底的珍贵历史文物得以重见天日。现存湖北省博物馆。关于古代乐器,在曾侯乙墓中有着惊人的发掘。墓的东室有琴(十弦)、筝(?)、五弦(?)各一件,瑟五件,笙两件和悬鼓一具。沿北墙放有编磬,靠东南角放着巨大的建鼓。此外,还有篪两件,排萧两管,瑟七件和⒐牡鹊取F渲凶钗曰停俺&国之瑰宝&的,要数庞大的乐器组合&&编钟。编钟共有六十五件,全部为青铜铸造,制作精美。钟架呈曲尺形,铜木结构。钟列在钟架上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钟十九件,中、下层钟是编钟的主体部份,分为三组,这三组钟形制各异。一套称为&琥钟&,由十一件长乳甬钟组成;第二套称为&赢司(音s&)钟&,由十二件短乳甬钟组成;第三套称为&揭钟&,由二十三件长乳甬钟组成。每件钟体上都镌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的钲间部位均刻&曾侯乙乍时&(曾侯乙作)。琴它体的铭文,基本是关于五声音阶名与八个变化音名;敲击每一只钟的正、侧都可以奏出升、降两个音。曾国其他五均调高铭文,曾国与晋、楚等国律名的对应文字等等。这些铭文是研究我国古代乐律极其宝贵的材料。
& & & & 七、最大的编钟
& & & & 一九七八年发掘的举世闻名的我国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我国古代最庞大的乐器,它共六十四件,(计钮钟十九件,角钟四十五件),分三层悬挂在满饰彩绘花纹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每层的立柱是一个青铜佩剑武士。它们的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最小的一件重二点四公斤,高二十点二厘米;最大的一件重二百零三点六公斤,高一百五十三点四厘米。它们的总重量在二千五百公斤以上。钟架通长十一点八三米;高达二点七三米。气魄宏大,场面相当壮观。这座墓的下葬年代为公元前四三三年,距今二千四百一十余年。它的出土引起国内外的重视,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 & & & 八、历史评价
& & & & 编钟虽作为一种较为古老的打击乐器,但其音质、音准、音色等方面,绝不逊色于:排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钵等民族打击乐器,也不逊色于:定音鼓、马林巴、铝板琴、大军鼓、小军鼓等西洋打击乐器,更不逊色于架子鼓等爵士打击乐器。其地位已在世界打击乐界中根深蒂固。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延伸阅读:
Copyright & 2006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QQ: 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宣德炉铭文识别与判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