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命大侠祭祀的地址

本视频由声明原创。若讲用兵,“钦命大祭祀”是最厉害的【反腐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0,000贴子:
若讲用兵,“钦命大祭祀”是最厉害的
若讲实力,“紫风恨千年”是最雄厚的 若讲无厘头,非“公子翼玄”莫属 若讲权术,以上3人加起来都不是“ ≮血染≯1219”的对手
回复:4楼应该这么说若论吹牛,“星火纵队”是最厉害的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清代的长白山山祭
我的图书馆
清代的长白山山祭
◆ ◆ ◆主编 | 王季平选自《长白山志》  清朝把长白山尊为“长白山之神”,修望祭殿,建神祠,立碑文,岁时望祭。  清朝祭祀长白山,始于康熙朝。《清实录》载:武默讷奏,康熙十六年四月十五曰上谕,“长白山系本朝祖宗发祥之地,今乃无确知之人,尔等四人,前赴镇守乌拉地方将军处,选取识路之人,导往详视明白,以便酌行祀礼。尔等可以大暑前,驰驿速去。”同年夏天,萨布素、武默讷等人登上了长白山。秋天回到京师后,康熙皇帝谕:“长白山发祥重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永著祀典。以昭国家茂膺神贶之意。著礼部会同内阁,详议以闻。”康熙十六年:“十一月庚子,礼部等衙门遵旨议覆:长白山系本朝发祥之地,祀典从崇,但民舍辽远,不便建庙。请封为长白山之神,初次往封,遣大臣诣山择地,设帐幄,立牌致祭,其每年春秋二祭。凡遇恩诏,差京往祭者,亦如之,得旨是。又,十七年正月庚寅,遣内大臣觉罗武穆纳、一等侍卫对秦赍敕封长白山之神,祀典如五岳。”(①《奉天通志》,大事29,圣祖上。)此后,每年交由宁古塔官员,在大乌喇地方望祭。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月二十五,康熙皇帝第一次东巡到吉林,亲自望祭长白山神。《康熙起居注》记载: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癸酉。午时,上至乌喇吉临地方,乌喇将军、副都统以下武职官员跪迎。上率皇太子及扈从诸王、贝子、公等,蒙古诸王、台吉等,内大臣、侍卫,京师、乌喇文武官员诣松花江岸,东南向.望秩长白山,行三跪九叩头礼,以系祖宗龙兴之地也。”此次望祭,康熙皇帝作有望祭长白山诗文。  雍正十年(1732年),经礼部议复,宁古塔将军常德请于乌喇望祭长白山处“盖选亭殿,以肃祀典,从之。”次年(1733年),望祭殿在吉林乌喇城(今吉林市)西南的温德亨山(小白山)建成。因长白山处其东南,故殿为西北向。《奉天通志》记有:“正殿五楹,祭器楼二楹,牌楼二座,雍正十一年建,每岁春秋,将军率属望祭。”由于望祭殿系皇帝钦命所建,吉林将军倍加维护和修葺,并在山上种满铃兰花。铃兰花被满族称为捻紫香,开花早,花期长,呈紫蓝色。满族人采摘这种花叶,晒干后碾成粉末,每在日常祭祀时,把粉末捻在祭器上燃作香火,这种习俗一直延至清末。  从望祭殿建成后,每年春分和秋分各备青牛20条、肥猪20口、羊20只、鹿1头,做为祭祀的牲品,由将军、副都统率领官员,在这里代替皇帝望祭长白山神。此外,每月朔(初一)望(十五)两日,还由将军和副都统轮流到望祭殿拈香致祀。从雍正十一年(1733年)望祭殿神案上立起用满汉文字书写的“长白山之神位”(黄色木牌,黑字)起,小白山得天独厚,成为月月冠缨往来,岁岁香烟缭绕的圣地。  乾隆十九年(1754年)八月乙卯,乾隆皇帝巡幸吉林期间,到温德亨望祭殿望祭长白山神,此次望祭“祀典弥隆”(②《永吉县志》,卷23。),并留下诗文。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闰七月,修望祭长白山神殿。清实录:七月辛卯,工部议覆:盛京工部侍郎兼管奉天府尹雅德疏称:望祭长白山神殿,柱木烂,墙院倒塌,栅栏柱木亦俱朽损,业经委员勘估,恳请动项兴修。应如所请。从之(①《奉天通志》大事34,高宗3。)。  清代自建造望祭殿后,每年都由盛京派员祭祀。如有重大事件,就由清廷派员前来,表示御祭。《清实录》中对此有许多记载: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四月丁卯,遣一等侍卫觉罗外山祭长白山等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癸酉,遣散秩大臣觉罗诺尔逊祭长白山;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癸未,遣翰林院侍读学士保良,致祭长白山等处》;乾隆十四年(1749年)五月己酉,遣内阁学士世臣,致祭长白山等处》乾隆十六年(1751年)十二月己酉,谕:长白山等处遗赫赫致祭。乾隆二十年(1755年)六月己已,谕:长白山等处,遣世贵致祭。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一月丁卯,礼部奏请遗官告祭岳镇海渎。得旨:长白山等处遣储麟趾致祭。  清代祭祀长白山,留有许多祭文。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祭长白山文:维神天作锺祥,地灵启运。肇基王迹,诞锡鸿休。朕勤恤民依,永期殷阜。迩年以来,郡县水旱间告,年榖歉登,蚤夜孜孜,深切轸念。用是专官秩祀,为民祈福。冀雨旸之时若,庶稼穑之屡丰,惟神鉴焉(②《钦定盛足通志》(一),卷5。)。  雍正元年(1723年),祭告长白山文:维神天作崇高,地锺灵异。发祥有自,延祚无疆。朕纘受丕基,新承景命,窃念皇考。膺图以来,百灵効顺,四海从风。坐享升平,六十余载。兹当嗣位之始,宜隆祀享之仪,特遣专官,虔申昭告。惟冀时和岁稔,物阜民安。淳风遍洽乎寰区,厚德长敷于率土。尚其歆格,鉴此精诚(③《钦定盛足通志》(一),卷7。)。  乾隆八年祭长白山神文:维神天作崇高,地锺灵秀。巍峨有象,自著神奇。寥廊无垠,独涵清淑。缅发祥之所,自知延祚以无疆。朕缵受丕基,抚监寰宇,每切悬冰之惧,时深水之思。兹当御极八年,聿展渴陵鉅典。维庶徵之协应,爰群祀之交修。特遣耑官,用昭殷蔫。神其默鉴,来格来歆(④《钦定盛京通志》,卷11。)。  乾隆十九年祭长白山神文:维神极天比峻,镇地无疆。象著巍峨,表神奇于瑞应,势雄寥廊,秉清淑于扶舆。锺王气之鬱葱,休徵毕集;奠坤维而巩固,厚德弥贞。缅帝业之肇基,荷山灵之笃庆。朕缵承丕绪,临抚寰区。念凝命之无穷,溯发祥之有自。肇称殷礼,时已越乎十年,载考章,礼更行于兹岁。恭展谒陵之鉅典,兼修望秩之隆仪。躬蔫明禋,用申祗敬。惟冀根蟠灵壤,冠五岳而毕集庥嘉;彩焕鸿图,亘万年而永安磐石。神其默鉴,来格来歆(⑤钦定盛京通志》,卷11。)。  乾隆四十三年(1778),祭长白山文:维神安土常敦,极天比峻闼门。府注鸭江,实濬灵源,布库东蟠鹊果,宏昭瑞应。仰坤维之式,奠悠久无鼯。缅王迹之肇基,诞兴有自。朕寅承统绪,永忆艰难。抚兹磐石之模,敢忘作山之烈。仪隆望祀,曾展敬于重临。慕切深禋,已淹时于二纪。爰卜清秋之吉,载抒盥蔫之忱。祗告灵岑,聿循令典。惟冀贞符丕焕,并五岳以延祥;景祚遐冒,亘亿龄而翊运。神其默鉴,尚克来歆(①《钦定盛京通志》卷11。)。  乾隆四十八年(1783),祭长白山文:惟神德秉安敦,功参峻极。坤维式奠,灵长疏鸭绿之原,王迹肇基,纯固护龙兴之脉。溯作山之余烈,效顺无疆;隆望祀以密麻,默钦有相。忆昨銮经三驾,典饬司存;迨今瞬阅五秋,忱殷仰止。明禋申蔫,尚克欲承(②《钦定盛京通志》,(―),卷11。)  《钦定盛京通志》祭告长白山文:惟神杰歧东维,协抉景运。疏江汇海,荐瑞凝祥。著灵异于万年,溥蕃滋于庶类。精英永播,秩祀常新!时惟春秋,谨具牲礼庶品,用申专祭。尚飨!朕惟国家,受命疑庥,则山川百神不协瑞!矧溯兴亡之迹,惟翊运之拜,尤宜维举明禋,诞加显号!盖自天作高山,形于歌颂,其来旧矣。  惟神秀结束,垂泽均厚,载濬发三江三脉,广延千里之区,极敷云泄雨之奇,弘济利民之用,神山异迹,莫有与东。仰缅列祖龙兴,实基此地,殊祯萃于盛世宝历,莫于万年!爰念灵符,应申照极。朕兹博采彝章,折衷礼制,特封为长白之神,载诸祀典,神其益彰,英爽丕赞,昌期尚歆,时享于春秋,永集鸿禧于宗社!专官告祭,惟神鉴知。  淸代,祭长白山有一套礼仪。《吉林通志》卷26记载了祭长白山之礼。春秋致祭:长白山之礼,前期省牲、视牲,文武各官俱穿常服挂珠。祭日,承祭、执事各官均穿朝服。地方官陈设登一、铏二、簠二、簋二、笾十、豆十、牛一、羊一、豕一、爵三、烛二、镫十盏(祭品由盛京礼部颁到)毕,赞引官引承祭官至盥洗所盥洗毕,引至行礼处立。典仪唱:执雍官各司其亊。赞引官赞:就位。承祭官就位立。典仪唱:迎神。司香官捧香盒跪香炉左,赞引官引承祭官就炉前立。赞:上香。承祭官上炷香炉内,又三上瓣香毕。赞引官赞:复位。承祭官复位立。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陪祀官行三跪九叩礼,兴。典仪唱:献帛。行初献礼。捧帛官跪献毕,三叩头,退。执爵官立献爵于案上正中,退。读祝官至祝案前一跪三叩头,捧起祝文(祝文读祝官例由盛京礼部来)立。赞引官赞:跪。承祭官及陪祀官、读祝官俱跪,赞读祝文。(祝辞系满文)读祝官读毕,捧祝文跪安案上帛匣内,三叩头,退。赞引官赞:叩,兴。承祭官行三叩礼,兴。典仪唱:行亚献礼。执爵官献爵如初献仪,献于案左,退。典仪唱:行终献礼。执爵官献爵如亚献仪,献于案右,退。典仪唱:送神。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陪祀官行三跪九叩礼,兴。典仪唱:捧祝帛恭诣瘗位,棒祝帛官至案前行一跪三叩礼,捧祝帛依次送至瘗所。承祭官转立西旁,候祝帛过,仍复拜位立。赞引官赞:诣望瘗位。承祭官至瘗所,望祝帛瘗毕。赞引官赞:礼成。各退。(乾隆四十一年六月礼部咨)  淸代,从奉天或京都到吉林乌拉望祭长白山,路途遥远。春秋致祭都通过驿站往来。道光朝以后每年两次从盛京派员往祭,有读祝官一员,典仪官一员,对引官一员,每人可随身带一名役从。他们由盛京部领到通行驿站的火牌,用以在长途跋涉中休息和更换马匹。对此,《奉天通志》有较详细记载:“道光元年:谕盛京派祭长白山人员准其驰驿。清实录:九月甲戌,谕内阁:升寅奏,春秋致祭长白山,执人员请给驿马一摺。向来派员告祭长白山执事人员俱准驰驿。其每年春秋二季致祭,由盛京派往执事人员则系自备马匹,长途跋涉易形疲乏。著加恩嗣后由盛京派往吉林之读祝官一员、典仪官一员、对引官一员准其照告祭之例,往返一体驰驿。并准每员随带跟役一名,由盛京兵部填给火牌,沿途更替以示体恤。”(①《奉天通志》,卷38,大事38,宣宗上。)  淸王朝灭亡后,昔日备受清王朝重视的望祭殿所在地一小白山,也由铃兰花蔽地、冠盖云集的名山秀野,转捩成乱石咸集,无人问津的荒山野谷。日伪统治期间,傀儡皇帝溥仪,日“巡幸”吉林市,登小白山望祭殿焚香叩拜,遥祭长白山。这是爱新觉罗氏家族最后一次亲临望祭殿。国民党占领吉林期间,为筑工事,将小白山参天古树全部砍光,望祭殿和牌楼全遭破坏。仅存的祭器楼,在十年浩劫中被拆除,如白山虽山石依旧,但已景物全非。  天池旁边曾建过一庙,关于此庙,丁兴旺编著的《白头山天池》记载:“在乘槎河的左岸,还可以看到一座古庙。这是一座木质结构的庙宇,人们叫它八卦庙,又叫宗德寺、宋德寺、崇德寺、尊德寺。八卦庙外形呈八角形,故而得名,据说是1929年建成的。从八卦庙的规模来看,当年这里一定有过钟磐齐鸣,香火鼎盛的时代。”  《安图县文物志:》(②《安图县文物志》,1985年版。)  记载:“八卦庙,又名崇德寺或尊德寺。此寺庙结构为八角形,因此俗称八卦庙。庙址在天池出水口东北侧岩石台地上。东为火山锥、天豁峰下的缓坡地,至山根约200米,南距天池100米,西与龙门峰相对,与补天石相距约150米。此台地的西、南、北为高约40—50米的悬崖。台地上长有高原灌木草本植物,为地毯式苔原。  “八卦庙为木质结构,均用较细的方木和薄板而筑,近年已完全倒塌。庙址从平面看,为三重壁,最外层为不等距的八角形,长边为11.40米,短边2.5米,东西、南北各宽14.60米。门址在南墙正中。此层内又有一方形墙壁,边长11.20米,门址在南、北二墙中部,壁内侧各有一长方形础石,础石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30厘米,顶部有长28米、宽6.5,深11.5厘米的凹槽,当是立柱的基石。此方形墙壁内,还有正八角形墙,各边长2.6米,宽6.3米,门开在南墙偏东处。此八角形内置有8个础石,排列成八角形,间距1.9米,础石呈方形或长方形,长40—50厘米、宽30—40厘米、厚约20厘米。  “在寺庙西南角外侧,相距约3米处,有一住房遗址,为土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6.7米,东西宽1.9米,门址在西墙偏北处,屋内铺有火炕。”  据《白头山天池》一书记载,此庙于1929年建成,主建人曹周奎;一说建于1931年。又据1964年曾调査过此庙的原长白山保护局局长李柱哲同志记录,此庙最里面立有两个高70厘米、宽40厘米、厚3厘米左右的圭形木牌,上面楷书汉字,背面为篆字。右边正面碑文,竖向三行:  道根载源舍堂更造地于灵宫本无币寺北接法大道主张宇白氏月氏善愿文  左边碑文,上部横书“康”、“严”二字,下边竖写二行:崔氏时玄功德戊辰四月五日立碑。戊辰年为1928年,从立碑的时间看,此庙最晚建于1928年。  淸末,东三省总督锡良曾奏请建长白山神祠,得到清廷批准。但因淸朝被辛亥革命所推翻,故未实现。《安图县志》中载有锡良为建长白山祠所撰碑文,兹录如下:  长白山神祠碑文奏为恭请勅建神祠于长白山,以保灵区而昭圣迹,并将山景全图进呈御览,恭折仰祈圣鉴。事窃长白山乃国家发祥之地,鸭绿图们松花三江皆导源于是,北达俄而南连韩,为今日中外国界所关,我朝诞膺景命,备迓天庥,神鹊朱果纷纶葳蕤之符,天池龙冈磅礴蜿嬗之气,声灵有赫,冯冀无疆,旧传天女降临,神圣载诞,浴池灵迹实在布勒瑚里,居中位而定一尊,绝地通天,人迹罕至,自奉圣祖仁皇帝谕,遣内大臣觉罗吴木讷(①亦称武穆纳、武默讷等看验,遥祭之后,百年神秘,攸久莫宣,近以筹边设治,长白安图分设府县,臣前委员勘査国界特饬调査山境,摄影全图,嗣经安图设治委员刘建封具图帖说,呈送前来,臣敬谨捧观,详稽神圣,良非偶然,谨将全图恭装成册,近呈御览,臣伏念太皞降生,红彩绕华胥之渚,姬周受箓房心,应苍帝之精,自昔兴王恒征瑞应我朝发祥基业,媲美豳歧,天女神灵,万年作佑,臣下曷取妄议禋祠,窃考金时封长白山神为兴国灵应王,即其山北地建庙宇,又册为开天宏圣帝,本朝康熙十七年尊为长白山之神,岁时致祭,崇报特隆,今拟恭请勅建神祠于布勒瑚里,拟名为勒建长白山之神之祠,以保灵区,而昭圣迹。査东省边防,孔亟国界,待勘黑水白山,正天之所以限中外,今诚建设神祠,立碑正界,既明主权之有,而亦足为界务之先征,如蒙谕允,当由臣饬令兴工修建,早观厥成,庶皇图巩固,合神契在耀祥符,圣奥庄严隆上都,而光万国山川毓秀,河岳效灵,一祠千秋,与国家亿万年有道之基,并垂百世矣,所有请建长白山神祠,并恭呈山景全图,缘由漢恭折具陈,伏乞皇上圣鉴训示 谨奏。宣统二年十一月初九日奉到硃批:著照所请,该衙门知道,图留览,钦此。东三省总督 臣锡良 立- 方志吉林 -修志问道 以启未来【微信号:fangzhijilin】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曾氏宗祠楹联记春秋——以清代《潮郡九邑曾氏宗祠》为例(终定稿)
曾氏宗祠楹联记春秋
潮郡九邑曾氏宗祠(下称宗祠),地址在潮州市西马路中段(今市中医院院址),清光绪十五年(1889)先任潮州知府后任惠潮嘉道曾纪渠(曾国藩胞侄)倡建,潮州府九县及厦门曾氏贤达宗亲鸠工建筑。宗祠占地面积2664平方米,折合4.036亩。宗祠系横列两院式建筑,左院为“宗圣祠”(主院),右院为“曾氏书院”。主院三进两天井,两拜亭及两廊从屋;书院亦三进而无从屋,以区别主次。内设有戏台、两水井、厕所等设施。在潮汕众多宗祠中是一个特例,既是祭祀场所,又有公馆功能,兼有族内公益组织的特征。宗祠众多的匾额、楹联、灯笼字画精心设计,巧妙布置,既是宗族兴旺发达的写照,亦是崇高的精神家园。
曾氏宗祠平面图
现择要记述:
大祭过年通用联
孔为师,颜为友,子思近列及门,当年继往开来,一脉相承薪火在;
唐封伯,宋封公,国朝特称宗圣,若论崇儒重道,百王莫比布衣尊。
此联无署名,是过年大祭专用联,上下联结构对称,前句叙事,后句抒情,远观近眺,平仄协调,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更重要的是联文叙事命意深远,突出了大祭之日,深切缅怀始祖特定的主题。上联述当年孔子设教授徒,曾参拜孔子为师,颜回是学兄。孔子临终时,将其孙孔伋(孔鲤之遗孤)托付于曾参,为其门生。曾子承上启下是儒学的正宗传人。又点名儒学文化与曾氏宗族一脉相承,薪火相传。下联溯曾参从唐代开始,历代受到封赠,元代至顺元年(1330),元文宗加封为郕国宗圣公,二年进封为宗圣公。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明世宗改曾参为宗圣曾子,并封曾参之妻公羊氏为郕国一品夫人。又点明其以“兴学育才”为己任,布衣出身的孔子及其门生,在孔庙“玄衣纁裳”,享受世人供奉,比王公大臣还尊贵。“国朝”指本朝,曾子至明代封号方不变,所以这里的“国朝”应指明朝。
吟诵此联,联想到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文化被确立为主导思想,主流文化,既是历史性决策,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及后孔子及其门生一荣俱荣,孔庙祭祀供奉由遗物到画像,再到塑像。塑像由布衣服饰到王者冠冕,孔子及门生由布衣至享受帝王尊贵,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儒家源于收徒讲学,是由个人思想智慧成为群体智慧,由群体智慧演变为民族精神,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成为超越时代、超越地域、超越民族的人类共同精神财富。尊师重教,兴学育才,是国富民强的重要保证,具有普世价值。
一脉相承薪火在,在粤东城乡,“宗圣世家”、“三省堂”、“鲁国堂”的家号、堂号、郡望等标识,既是曾子血脉的流布,又是忠恕、仁爱理念的延续。曾氏族振粤东,古今留下不少生动的故事。
曾夏拒吴护汉据《潮州市志 大事记》载:距今1733年前,汉朝将分裂为三国时(赤乌五年,242),原南海郡揭阳县民曾夏聚集数千民众抗拒孙吴割据,历时10年之久,强烈表达了忠于汉室,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决心。当年南海尉钟离牧派员安抚,曾夏等才接受招安。曾夏继承了先祖曾据忠于汉室,耻事新莽,带领族人离乡背井渡江南迁的忠恕家风。
曾氏忠孝泉据康熙《潮州府志 曾井记》载:程乡城西一里有曾井,曾芳先为广州刺史,南汉为程乡尹(梅县令)以清简仁爱为民所敬仰。其时岭南地区常出现疟疾,曾芳施医赠药,远近患者接踵而至,请求医治。为救治患者,曾芳以大剂药投于井内,让患者自取治病,民众称颂曾公井之功德。至宋仁宗朝(),西南边陲侬智高反,自立政权。皇佑五年(1053),宋仁宗命狄青带五万官兵平西南边陲,路经程乡,军士患疟疾,狄青祈曾公井水溢,为军士治病。此说法虽有点神化,但曾公施药是不争的事实。当狄青平叛凯旋回朝,以曾公井治疾之事奏皇帝,仁宗皇帝降谥曾公为“忠孝公”,并赐“曾氏忠孝泉”五大字以旌表。至咸淳七年(1271),为官俭约不妄取的梅州知州蒲寿晟敬仰曾公品格,立石亭于曾井上,每日汲二瓶水置于座右。时有贡生杨圭题石亭曰:“曾氏井泉千古冽,蒲侯心地一般清”以赞之。
窃以为,所谓曾芳以大剂药投井,自取治疟疾,虽然历代志书均记述史实,而没有记载药名及服用方法。经查考确定是一种名为“青蒿”的特效中草药。曾芳用药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记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治疗方法相似,曾芳熟谙道家医术,以“青蒿鲜汁”专治疟疾秘方,这同现今或诺贝尔医学奖屠哟哟发明的“青蒿素”的药物功能相一致。宋代曾芳继承中医秘方,实施治病救人,而事迹载入史册,流芳千古。
曾汪建康济桥(今潮州广济桥)据明《永乐大典 桥道》载:南宋乾道七年(1171)潮州太守曾汪首建康济桥,“造舟为梁,八十有六只,以接江之东西两岸,且峙石洲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济桥”。曾汪开创性建简陋康济桥,以解渡江困厄,是以后潮州建桥之滥觞,其功不可没。后代丁允元等继建丁侯桥、广济桥,皆在曾公之后。而世人只知丁公而忘曾公。曾汪埋名立德,有始祖潜德幽光之遗风。
宗祠落成日联
(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一月初三)
行在孝经,溯明堂宗鲁东国,传心道贯天人,辟席独承先圣教;
述垂大学,自晦庵补遗西山,衍义治隆今古,全书永作后王师。
钦命惠潮嘉道湘乡裔孙纪渠谨撰
宗圣祠后堂联
东鲁溯遗徽,当年泗水弦歌教泽依然宗国盛;
南瀛澄淑景,今日海滨童冠风光犹似舞雩归。
中堂宗圣公神龛上横匾
后堂莱芜侯神龛横匾
钦命惠潮嘉道纪渠谨撰
曾纪渠(),字静臣、寿人,号修源,湖南湘乡县铜梁乡人。二品国子监荫生。光绪十五年(1889)41岁任潮州知府,后钦命惠潮嘉道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治潮6年。其任职期间,是清朝覆灭前夕,粤东府道政权出现危机,官场生态恶化,社会矛盾激化多年。在此背景下曾纪渠需要贤达宗亲支持,宗亲也簧缘相拥。当年潮州府各县曾氏宗谱已统修完成,但大宗祠尚未兴建,在社会将大变革的背景下,兴建大宗祠成为敦亲睦族的纽带。
为建成大宗祠,曾纪渠以府宪名义任命经元述经(经元,省乡试第四名)、举人习经、兆态等贤达宗亲负责营建(主要决策者)。并任命贡生受传、生员步青、秉谦,职员传经为董理(监督与理事)。他们的名字,在宗族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当年乡试科举,曾氏族振粤东,揭阳棉湖曾氏兄弟述经、习经同科同举,享有盛名。此时筹建大宗祠是天时、地利、人和具备,水到渠成。让潮汕曾氏敬祖、敬贤、敬善的优良传统,有一个新的平台,让始祖风范长留人间,永垂青史。
宗祠落成后,曾纪渠撰写匾额、楹联,可见其饱读诗书和对宗族的深厚感情,及治理潮州的新气象,现今潮汕地区曾氏宗祠仍有其撰联,民间也有流传其撰联手迹。如2009年春节潮州文化长廊举办《古代潮人书画藏品展》,市区许雄斌先生收藏娟纸,边托八宝图案对联。联曰:“得山水情,其人多寿;饶诗书气,有子必贤。”上款:铭初兄同年嘱。下款:静臣曾纪渠,及釿二印,系手书真迹。
曾纪渠书写联
著录历唐宋始忘,幸戴记十篇借延家学;
及门视颜闵稍后,闻吾道一贯端赖传人。
裔孙揭阳述经拜题
曾述经(),字撰莆,一字月樵,后更名彭年,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揭阳人。宗祠筹建主要决策者之一。此联见解独到,含蓄而富锐气。上下联各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西汉《大小戴记》保存了《曾子十篇》等原作。原曾子著述甚丰,因远古文字著述大多依靠竹简白娟书写,难以永久性保存。其原文本,往往被后代人整合、改编,甚至被篡改。至唐宋时期,曾子的著作已基本消亡。而值得庆幸的是由《大小戴记》收录了《曾子十篇》等著作,才得以流传后世。二是,说明曾子是儒学品端学优的元臣。考孔庙享受配祀的四大弟子,颜子,姓颜名回(前521—前490),享年31岁,仅因居苦乐学而得孔子赏识,而居四配之首。曾子(前505—前436),名参,字子舆,孔子学生。子思,姓孔名伋(前483—前402),系孔子之孙(孔子只生孔鲤,孔鲤只生孔伋)。子思年少,孔子去世,受业于曾子。孟子,名轲,字子舆(前372—289),受业于子思。从儒家宗统而论,曾子是子思的师父,孟子的师公。因唐代韩愈称孟简先祖“孟子功不在禹下”。而让曾氏感叹“世无曾子”(见《祠簿序》)。曾子儒学元臣的地位被埋没,而楹联揭开了历史的隐蔽。
记当年本是同根,幸凭香火因缘,更向名城分坐席;
合子姓长依馀荫,正值岁时伏腊,各斟盃酒话先芬。
裔孙揭阳习经拜题
曾习经(),字刚莆,号蛰庵居士,揭阳棉湖(今属揭西)人。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翌年中试为贡士,光绪十八年廷试为进士,官至度支部右丞。以诗名世,称为“岭南近代四诗家”之一。丘逢甲诗评曾习经曰:“四海都知有蛰庵,重开诗史作雄谈”。对其评价甚高。曾习经饱读诗书,有雄才,受曾纪渠重托。当年建祠,于光绪十五年(1889)始建,至光绪十七年(1891)落成,仅用二年时间,速战速决。从集资、购地、施工、装饰、落成祭礼、撰写祠簿等各项周密有序进行,曾习经功德无量。其联讴歌了宗祠落成的深远意义。“九邑之高曾祖考合祀于一堂;九邑之伯仲叔季联欢于一室”。其敦亲睦族的初衷溢于言表。
曾习经光绪十六年(1890)联捷举进士中试为贡士。按惯例不久应参加廷试,再决名次,授予官职。但因宗祠建筑进入关键期,曾习经为顾全大局而推迟两年参加廷试。为何暂缓廷试?有两个充足理由:一是奉府宪之命,责无旁贷;二是落实部颁规定,实现“各省州府城内均立庙奉祀”,以尽忠尽孝。另外,还有兄弟合力的因素。当年述经、习经兄弟均为社会名人,受知府曾纪渠重托建宗祠。当年亦兄亦师的述经举进士落第,难免有失落之感,而此时习经淡泊名利,兄弟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宗祠大业,更体现了兄弟情深,兄友弟恭的理念。试想当年建祠形势,时间紧,事物繁。要在散布潮郡九县100多个曾氏宗族乡村中发动捐款,筹集大量资金,并非易事。同时要制订一套行之有效,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规制,更要精心策划,严密组织。故需要曾习经来鼎力相助。至光绪十八年(1892)曾习经参加廷试中了第181名进士,已是宗祠落成首年值年轮祭,可谓两全其美。
宗圣祠戏台联
陈鼓乐以从事蒸尝,肃肃雍雍岂等逢场作戏;
荐馨香而安排歌舞,洋洋洒洒何殊饮蜡吹幽。
书院戏台联
左始祖右列祖,辟建双祠念先泽绵长,洵是兴歌起舞;
此夸胜彼称强,平分两局看登场声色,可能异曲同工。
此两联无署名,据“祠规”记载,宗祠大祭两祠各演戏一台,戏金由公支出(即从蒸业中支出,不在值年的祭费之内)。原因是演戏费用较大,单独列支。自光绪十八年(1892)起,潮州府9县(揭阳、惠来、普宁、海阳、潮阳、丰顺、大浦、澄海、饶平)曾氏,以“仁、义、礼、智、信”五字分五股按年轮流祭祀,周而复始,演戏长达40年之久。至民国21年(1932)因社会动荡,政局混乱,蒸业收入出现危机而修订祠规节约开支。其中大祭演戏,改为演影戏(即木偶戏)。
蒸业是支撑宗祠运作的重要支柱,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蒸业完全崩溃,翌年宗祠祭祀功能开始丧失。1939年6月潮州沦陷,祠内驻日军。1945年侵潮日军投降,祠内又进驻潮安县警察局。1949年以后祠产充公,多次作为医院机构,1985年宗祠拆毁,新建为五层综合大楼,现称潮州市中医医院。
昔日“三省堂”祭祀活动,已无法重现。然而,当年留下遗物可见证宗亲活动的细节。现澄海图濠乡(渡头)曾子第七十七派裔孙曾守波有先祖两件文物,一是刻字竹签。正面直书“三省堂”,旁边小字“光绪拾柒年”(1891).背面:横书“澄海”,直书“图濠乡纪??公派下席位”。旁边小字:“胙肉一斤”。二是椭圆形铜牌。“三省堂”(正面铸文),“潮州九邑曾氏书院”(上端),“派下席位”、“民国念壹年重刊”(下端)。背面手刻文:“澄海图濠乡纪??公中龛”。(纪??系曾子七十一世,牌位在书院中龛)
三省堂竹签及铜牌
虽然竹签斑驳,铜牌锈蚀,但字迹可辩。说明了宗祠落成祭祀时用竹签,21年后改用铜牌。而铜牌设计巧妙,正面统一共性标识用铸字,美观大方。背面体现具体姓名(当年宗祠有神牌合计643位)。
学力冠七十贤,吾道一呼独喻传心奥旨;
孝行高廿四氏,事亲三必永垂养志徽声。
董理裔孙兴通、传熙、步青、秉谦等敬立
先贤格智治平矣百世,王道圣功不易十章大学;
我辈发肤身体尽一生,临深履薄毋忘数軼孝经。
董理裔孙兴通、传熙、步青、秉谦等敬立
当年建祠,可能设立两个机构运作,一是董事会,一是监理会,既分工又合作。董理职事,既监督又理事,劳力又劳心,功不可没。经查考此四位宗贤在去世之后,入宗祠供奉。据《祠簿 书院左龛牌位》记载:
兴通(名述轩)(六十八世),考例封武略骑尉,登仕佐郎,董理。潮安陇美祖。
传熙(七十世),考岁进士(岁贡别称)。潮安陇美祖。
步青(七十二世),考邑养生,董理。澄海图濠祖。
秉谦(七十四世),考邑养生,董理。揭阳五经富祖。
撰写祠簿又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其中《序言》著名董理等谨识。《禀请府宪示谕建庙呈》及庙图、祭礼、祭品、祭器、七节、蒸业、祠规、捐款、经费、牌位共十章由集体分工撰写。是一部《祠簿》精品,如按记录,完全可以复制当年建筑,复活祭祀盛典。可见当年宗贤的良苦用心及智慧。查考《祠簿》系1932年续编、补编后重刊出版。至1996年潮安县凤凰镇康美村宗亲曾伟潮将珍藏《祠簿》捐赠“潮州市三省堂公益事业筹备会”并眷印。
1、记载曾夏拒吴护汉的《潮州市志 大事记》系1995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潮州市志》上册第15页。关于揭阳县,学界有争议,一说是南康郡吉阳县(今江西南部)。
2、记载曾氏忠孝泉的康熙《潮州府志 曾井记》系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翻印本中第514页。关于曾井查考嘉靖《潮州府志 程乡 古迹》有记述。清顺治《潮州府志 古迹 艺文》均有记载。
3、“曾氏井泉千古冽,蒲侯心地一般清”系清康熙《潮州府志》,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翻印本第336—337页。
4、“造舟为梁,八十有六只,以接江之东西两岸,且峙石洲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济桥”系《永乐大典》,潮州市志方志办公室翻印本第514页。
5、唐代韩愈称孟简先祖“孟子功不在禹下”见唐 韩愈《与孟尚书书》。
6、曾氏感叹“世无曾子”见潮州三省堂公益事业筹备会翻印的《潮郡九邑曾氏宗祠祠簿》第1页。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钦命大侠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