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的头胸甲脱不了壳

查看: 5842|回复: 17
。。。。。。。虾病大全。。。。。。。
本帖最后由 1121 于
23:14 编辑
虾病(一)
病毒性虾病:南美白对虾以病毒病为主,造成的损失也最大,当以预防为主。1.白斑综合症:白斑病毒感染。病虾胃空,头胸甲和腹甲易剥离,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看可见白斑(与细菌性白斑不同),体表粘附污物。& & 本病也可能是细菌(弧菌)或其它原因(如营养缺乏造成应激)引起。症状上略有区别:细菌性白斑的头胸甲剥离后,对着光线看,甲壳完好;病毒性白斑的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可见白点。虽然二者可能同时发生,但病灶很少重叠。
2.红体病(桃拉病毒病):体表淡红色,尾扇变红色,游泳足浅红(有的不红);胃空,甲壳变软,大多在蜕壳时死亡。慢性期则虾贶表面出现多重损坏性黑斑,能正常摄食。
3.黄头病:黄头病毒感染。不规则地游动于水面,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为淡红色。此病多发幼虾及50~70天龄虾。
4.杆状病毒病:感染对虾杆状病毒。生长缓慢、厌食、不脱壳,鳃部附着污物,肝胰腺变白。5.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病虾上浮或悬挂水的表面,游动缓慢、厌食,虾体翻转、腹部朝上,体表甲壳出现白色或褐色斑块,肌肉不透明,多在蜕壳或蜕壳后死亡。慢性期病虾额剑变形弯曲,体表及鳃上粘附污物。(二)细菌性虾病1.红腿病: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感染。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呈红色,头胸甲及鳃区呈黄色,多在池边慢游或打转,厌食。2.烂鳃病:弧菌或柱状曲桡杆菌感染。鳃丝呈灰白,肿胀变碎,然后从尖端基部溃烂,坏死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呼吸困难而亡。3.烂眼病:非01群霍乱弧菌感染。行动迟缓,常潜伏不动,眼球首先肿胀、由黑变褐,随后溃烂脱落,仅留眼柄。4.荧光病:弧菌感染。发病初期病虾的鳃、头胸部、腹部的腹肌在黑暗处发荧光,断触须,摄食少或停止,池边缓游,反应迟钝。5.肠炎病:感染嗜水气单胞菌或摄食某些藻类中毒引起。消化道明显变粗,呈红色,肠胃空,有液体或黄色脓状物。6.褐斑病(甲壳附肢溃疡病):弧菌或单胞菌感染。体表和甲壳上有黑褐色溃疡斑,溃疡边缘呈白色,中央凹陷,严重时可侵蚀至甲壳下的组织。7.丝状细菌病:丝状细菌侵入引起。病虾体表或鳃表面伸出许多丝状体。8.肌肉白浊病:由高水温、低溶氧或弧菌侵入引起。病虾腹部有白色斑点,或整个腹部皆为白色,行动反常,在水面活动或跳出水面。(三)
真菌性虾病1.黑斑病:由真菌及细菌感染引起。由真菌引起的鳃为深黑色,传染性强,大量死亡;细菌引起的鳃为黄色或鲜褐色,以后慢慢变黑。2.水霉病(白毛病):多因受伤感染水霉菌。体表着生白毛,成棉绒状。3.霉菌病:多发淡水虾的虾苗阶段。初期尾部及附肢基部着生不透明的白色小点,逐步扩大到全身。发病高,死亡严重。(四)寄生虫病常见寄生虫,除虾疣虫、切头虫分属甲壳动物和扁形动物外,其他都是单细胞的原生动物。
1.虾疣虫:甲壳动物,雌雄异体,雌虫略呈扁椭圆形,雄虫比雌虫小数倍,附着雌虫腹部。虾、蟹都易感染,寄生鳃腔中,使鳃部隆起如疣状,揭开鳃盖可见虫体。2.切头虫:扁形动物,寄生虾的腹部沟缝和体节的缝穴处,有时寄生鳃部。在低倍下可见虫体的5个触角、精巢和吸盘,运动时可伸缩,拉长时如线形或月牙形,遇附着物吸附变短。此虫主要寄生淡水青虾、螯虾,遇盐水即脱落。3.微孢子虫(白浊病):孢子呈球形、卵圆形或茄形,寄生血液、肌肉组织、内脏中,使病虾呈乳白色、不透明,俗称牛奶虾、棉花虾。4.波豆虫:鞭毛虫类,虫体近三角形或近球形,寄生幼虾全身。5.虾簇虫:常见原虫,种类多,,主要有线簇虫和头叶簇虫,一般危害不大。常寄生消化道中,肠道可变白色,在高倍显微镜下可见虫体,线簇虫由2—8个连成并子体;头叶簇虫呈不规则叶状突起。6.拟阿脑虫:纤毛虫类,虫体呈葵花籽形,前端尖,后端钝圆,多寄生越冬亲虾的血淋巴液中,使血淋巴呈乳白状混浊。7.吸管虫和莲蓬虫:均为纤毛虫类。吸管虫前宽后窄,前缘中部凹下,左右两角各伸出一束透明的吸管;莲蓬虫呈莲蓬状或球状,前端有20—50根放射状触手,柄很长,柄基固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p id="rate_51"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我很赞同&小鱼币 + 3 ^
经验 + 30 点
" class="mtn mbn">
(六)营养性疾病
1.蜕壳障碍症
2.痉挛病:缺乏钙、磷、镁和B族维生素,水体透明度过高引起。病虾躯干弯曲,背部弓起,僵硬,无力弹跳。
3.软壳病:投饵量和换水不足,缺乏磷、钙,蜕壳异常。甲壳薄而软,体色灰暗,活动力差。
1.螯虾瘟疫:感染真菌Aphanomyces astaci。腹部两侧壳较薄的部位、附肢关节处的肌肉组织产生白色的斑点,有的个体表皮和肌肉变为棕色,肉眼可发现病灶周围有棕色的菌丝延伸至水中。菌丝体产生游动孢子,感染其它个体。
& &2.霉菌病:伤口周围和受感染的卵上有大量的菌丝生长,部分病灶部位有黑色斑点。
3.红点病:一系列真菌感染引起,入侵虾体表和鳃,可见火烧样的斑点,直径1厘米左右,中间呈棕黑色,具鲜红的边缘,造成螯虾大量死亡。
4.腐壳病:由分解几丁质的细菌感染,使甲壳变黑,被逐渐侵蚀,有时病灶深入组织内部。
5.假单胞菌病:受感染个体反应迟钝,附肢不停抖动,造成大量死亡。
6.诺卡氏菌病:虾尾部肌肉结节黑化,为革兰氏阳性菌。
7.原生动物病:Psorospermium以阿米巴样或孢子样阶段的形态感染螯虾,外壳呈现橙色斑点,显微镜检查可在肌肉和消化管内发现大量的厚壁孢子。
8.吸虫病:主要由复殖吸虫Paragonimus等感染,一般不会造成死亡,可使生长停滞,造成的伤口引发细菌感染。无明显外观症状,通过切片可发现大量虫体节片。防治办法主要是消灭螺、蚌。
9.涡虫病:涡虫寄生在淡水甲壳动物附肢的关节、头胸甲与尾部的连接处、鳃部和口器等部位,肉眼可发现5毫米左右的水蛭样的虫子。一般不影响生长,但其它病原体更易感染,也影响商品价值。
10.白尾病:感染微孢子虫,尾部肌肉逐步变为瓷白色,尾部僵硬,造成大量死亡。操作过程受伤和亲虾投放时引起。投放时可用盐水消毒。
11.杆状病毒病:无明显外观症状,仅使生长迟缓,肝脏内可发现大量病毒颗粒。
1.幼体暴发性疾病:感染细菌。趋光性减弱,腹部弯曲,体色发白,后变红沉于池底。在幼体表面或附肢上粘附许多聚缩虫及污物。
2.烂尾病:相互残食受伤,感染细菌。尾扇有水泡,边缘溃烂,残缺不全,甚至整个尾扇被噬掉,还出现断须、断足。多发生于越冬亲虾池。
3.丝状细菌病:毛霉亮发菌和发硫菌附着虾体附肢、附肢刚毛、鳃丝,使呼吸受阻。常与聚缩虫同时发生。
海水对虾疾病
一.病毒病
1.白斑病毒病:虾停食、胃空,甲壳内表面出现白斑,后期腹部变白,有的体色微红,甲壳易剥离。180C以下为隐性感染,水温20~260C为急性暴发期,流行于我国沿海和东南亚各国。
2.肝胰腺细小病毒病:甲壳表面有大量黑色斑点,有的甲壳变软,腹部肌肉变白。严重时肝胰腺变白、萎缩、坏死。主要危害中国对虾(感染率70~80%)、墨吉对虾、斑节对虾、万氏对虾等。我国和东南亚、墨西哥湾、澳洲都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二.细菌性虾病
& &3.红腿病(红肢、败血病):弧菌感染。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头胸甲鳃区多呈黄色。多在7~10月发病。
4.幼体菌血病:感染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体色不透明,趋光性差。急性感染群体,在静水中沉于水底,死亡快;病程慢的群体,其体表和附肢上可黏附许多单细胞藻类、固着类纤毛虫或有机碎屑等污物。
5.烂眼病:病原为非01群霍乱弧菌。眼球肿胀,逐渐由黑变褐,随即溃烂,严重者整个眼球烂掉,仅剩眼柄。细菌侵入淋巴后,变菌血症而亡。
此病多见于河口低盐区或未进行清淤消毒的虾池,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易感染,7~10月发病,8月最多。
6.甲壳溃疡病(褐斑病):感染弧菌、假单胞菌和黄杆菌。甲壳发生溃疡,形成褐色的凹陷,凹陷的周围较浅,中部较深。越冬亲虾病后除体表的褐斑外,附肢和额剑也烂掉,断面也呈褐色。
镰刀菌病的病灶主要在头胸甲鳃区,且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本病的位置分散。中国对虾的越冬中后期最流行,危害较大。
7.黑鳃和烂鳃病:感染弧菌和假单胞菌。头胸甲鳃区呈黑色,揭开头胸甲肉眼可见鳃丝呈灰色或黑色,质地脆、肿胀,从尖端向基部坏死,有的发生皱缩和脱落。7~9月高温期多发病。
三.真菌性病
8.丝状细菌病:病原为毛霉亮发菌、硫丝菌、屈桡杆菌(细菌)。严重侵害的虾,头胸甲鳃部变为黑褐色,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
9.镰刀菌病:镰刀菌寄生在头胸甲鳃区、附肢、体壁和眼球等处,被寄生的组织因黑色素沉淀而呈黑色,鳃组织坏死,故称“黑鳃病”。中国对虾越冬亲虾的头胸甲鳃区感菌后,甲壳坏死、变黑、碎裂、脱落。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和分生孢子,与细菌引起的褐斑病、黑鳃病相区别。
10.幼体真菌病:病原为链壶菌、离壶菌,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细长、弯曲、分枝、不分隔。寄生在虾卵和幼体,引起大批死亡,已死的虾卵和幼体很快长满菌丝。
四.寄生虫病
11.微孢子虫病:不同种类的病原感染,症状各异。墨吉对虾、中国对虾肌肉上寄生的微孢子虫,使肌肉变白浑浊、不透明、失去弹性,称为“乳白虾”或“棉花虾”;墨吉对虾卵巢感染后,背甲呈橘红色。在高倍镜下可见到孢子或孢子母细胞,与病毒、弧菌和肌肉坏死病引起的肌肉变白相区别。
在广东、广西是一种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虽然是慢性病,但整个养殖周期感染率达90%,累计死亡率达50%以上。
12.拟阿脑虫病:病虾无特殊症状,仅在额剑、第二触角及鳞片的前缘、尾扇的后缘和其它附肢有不同程度的创伤,有的有褐斑。晚期,血淋巴中充满大量虫体,呈白浊色,鳃和其它组织可受到严重伤害。在显微镜下可见虫体呈葵花籽形,前端略尖、后端钝圆。发病和死亡高峰在1月,从12月到次年3月亲虾产卵前都可发病。
五.楔形藻病:一种附生的硅藻—楔形藻附着于虾卵和幼体的体表,肉眼可见金黄色绒毛状物,失去透明性。
六.非生物性疾病
13.幼体畸形病(棘毛萎缩病):在虾卵孵化过程中,水温过高过低,或在短时间内水温变化大于50C以上;或因重金属中毒、溶氧不足,使幼体变为畸形。用烧杯从育苗池幼体游动异常或不活泼,或下沉水底;附肢变形,刚毛、尾棘弯曲,有的萎缩或残缺不全。
14.白黑斑病:对虾腹部每一节两侧甲壳的侧叶上对称地出现一个白色斑块,斑块近椭圆形,但不规则,有的白斑变为黑斑或白黑斑共存;有的虾头胸甲两侧、第二触角鳞片、额角、尾扇等也会出现白斑。
本病可能是环境或饲料引起的虾体自身的生理性反应。主要危害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也曾感染。
15.肌肉坏死病:对虾腹部第4~6节肌肉变成白浊色,不透明,严重者坏死区扩大到整个腹部。病因可能是水温、盐度等环境异常,溶氧长时间不足,或水质污染等。
微孢子虫和弧菌也可引起肌肉变白和不透明,应注意区别。
16.痉挛病:开始肌肉痉挛并向腹部弯曲,严重时尾部紧贴在头胸部的腹面,身体僵硬,失去游泳力,侧卧池边水底,有的伴随腹部肌肉变白,不透明,这类病虾会死亡,轻者可治愈。7~9月发病,可能是环境异常或高温季节投喂腐败食物。
南美白对虾1.
病毒病(!)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又称侏儒畸形综合症)病原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为平均直径22微米的含单股DNA的细小病毒。症状 典型的慢性病。初期,幼虾触须红色,摄食量少,生长缓慢,大小不整齐。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短沟对虾等易感染。2)单核膜多角病毒病病原 为具包含体的杆状病毒,不同地理品系的该病毒体的特性和大小不同。厄瓜多尔南美白对虾的该种病毒大小为79纳米×337纳米。症状 摄食量锐减,生长缓慢,肝胰脏和中肠腺中有四角形或多角形的包含体(见于粪便中)。流行 为急性高死亡率疾病。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幼体和幼虾,尤其是糠虾期。(3)呼肠类病毒病病原 呼肠弧科水生呼肠弧病毒属的REO-I至REO-IV型病毒。常见的REO-Ⅲ和REO-Ⅳ为双股RNA的二十面体,直径50纳米~70纳米。症状 呼肠类病毒病常伴有其他病(如霉菌和细菌等)。病虾行动迟缓,抗应激性差,附肢尖端破损发黑,鳃发黑,有镰刀霉斑,体色灰白。流行 REO-Ⅲ见于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REO-Ⅳ仅见于中国对虾。4)淋巴器官液泡化病毒病病原 为披膜病毒科包膜的RNA病毒—淋巴器官液化病毒(LOVV)。该病毒体直径52纳米~54纳米;核壳约30纳米,含4个多肽,分子量分别为70、60、38、37。 症状 无明显外部症状。电镜观察发现,淋巴细胞质中有大量病毒颗粒,使细胞内呈液泡化。流行 美州和夏威夷等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地方,都有这种病。(5)弹状病毒病病原 为对虾弹状病毒。它呈弹型,含ssRNA,45纳米×160纳米, 形态类似某些鱼类的弹状病毒,可在鱼类细胞株上复制。症状 淋巴器官肥大,为正常对虾的8倍~10倍。流行 只从蓝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体内分离到该病毒,但斑节对虾也有类似病症。(6)桃拉综合症(又叫红尾病)病原 为桃拉综合症病毒(TSV)。它为直径30纳米~32纳米的二十面体,壳体有3个主多肽(分子量分别为49、36.8和23)和2个次多肽(51.5和52.5)。症状 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恢复期)。亚急性或急性期:病虾体呈淡粉红色,尾扇和腹肢发红。亚急性期:对虾多在蜕皮时死亡(这可能是蜕皮时大个体对虾死亡多的原因之一)。壳薄坏死,肠空而无食,蜕皮时易患此病。慢性期:壳发黑,具多个斑点。流行 为幼虾期的疾病。主要出现在放养14~40天(0.05克/尾~5.0克/尾)之间,但也感染大个体虾。2.
细菌性疾病(1)弧菌病病原 弧菌属,革蓝氏阴性,氧化酶阳性,具运动性,呈杆状。育苗期间主要为哈氏弧菌,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和解藻元酸弧菌等。幼虾和食用虾养殖期间主要为副溶血弧菌、解藻抗酸弧菌、哈氏弧菌和创伤弧菌。症状 病虾的症状类似缺氧,常游动水表面和池边,海鸟常到水面捕虾,池中有发光的虾。副溶血弧菌和解藻元酸弧菌引起病虾附肢变红(又称红腿病)。弧菌还引起鳃丝肿胀、变脆,然后从尖端向基部溃烂。溃烂鳃丝和尚未溃烂的组织交界处形成一条黑褐色分界线(又称烂鳃病或黑鳃病,但不同于铁离子沉积引起的黑鳃病)。有的病虾体变白,尤其是头胸部、腹部发荧光,又称弧光病。可用CBS培养基(蛋白胨10克、柠檬酸铁1克、氯化钠10克、蔗糖20克、牛胆盐8克、柠檬酸钠10克、硫代硫酸钠10克、酵母浸膏5克、麝香草酚蓝0.04克、琼脂15克、蒸馏水1000毫升)选择性培养弧菌来诊断。流行 所有养殖虾都患弧菌病。
本帖最后由 1121 于
10:54 编辑
2. 细菌性疾病
(1)弧菌病
病原 弧菌属,革蓝氏阴性,氧化酶阳性,具运动性,呈杆状。育苗期间主要为哈氏弧菌,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和解藻元酸弧菌等。幼虾和食用虾养殖期间主要为副溶血弧菌、解藻抗酸弧菌、哈氏弧菌和创伤弧菌。
症状 病虾的症状类似缺氧,常游动水表面和池边,海鸟常到水面捕虾,池中有发光的虾。副溶血弧菌和解藻元酸弧菌引起病虾附肢变红(又称红腿病)。弧菌还引起鳃丝肿胀、变脆,然后从尖端向基部溃烂。溃烂鳃丝和尚未溃烂的组织交界处形成一条黑褐色分界线(又称烂鳃病或黑鳃病,但不同于铁离子沉积引起的黑鳃病)。有的病虾体变白,尤其是头胸部、腹部发荧光,又称弧光病。可用CBS培养基(蛋白胨10克、柠檬酸铁1克、氯化钠10克、蔗糖20克、牛胆盐8克、柠檬酸钠10克、硫代硫酸钠10克、酵母浸膏5克、麝香草酚蓝0.04克、琼脂15克、蒸馏水1000毫升)选择性培养弧菌来诊断。
流行 所有养殖虾都患弧菌病。
(2)坏死性肝胰脏炎
病原 为α-Proteobacteria属中的杆菌。这种杆菌个体小、革蓝氏阴性、感染肝胰脏 上皮细胞,具两种不同的形态:一为杆状立克次氏体型,大小为0.3微米×9微米,无鞭毛; 二为螺旋型,大小为0.2微米×2.6微米~2.9微米,基轴有8根鞭毛,螺旋顶端有1根~2根鞭 毛。
症状 厌食,肠空,生长慢,壳软,肌肉松弛,鳃黑,腹肢和尾肢黑色,肝胰脏灰白色,软而水肿,中央充满水。
流行 仅见美洲对虾、南美白对虾、蓝对虾、加州对虾、褐对虾、白对虾。长期高温( 29℃~31℃)和高盐(20~40)时发病严重。
(3)分枝杆菌病(对虾结核病)
病原 为瘰疬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
症状 肌肉、卵巢、心、鳃等具黑色区域,甲壳上具突出不规则的黑点。
3. 真菌病
病原 主要为卵菌纲链壶菌目链壶菌科的链壶菌属和离壶菌科离壶菌属。前者的菌丝长 而分枝,不分隔,有许多弯曲。菌丝吸收虾体营养,很快长满虾体,待吸收殆尽时,宿主体 表的菌丝形成游动的孢子囊原基,生出排放管寄生宿主体外。排放管顶端形成顶囊,内形成 游动孢子,排放到水中。游动孢子具有两条鞭毛,在水中游动片刻后,即附着在对虾卵或幼 体上,失去鞭毛,生出被膜,成为休眠孢子。休眠孢子经过短时间休眠后,再萌发成新的菌 丝。离壶菌的排放管顶端开孔处直接放于水中,不形成顶囊。有时, 和海壶菌属也引起对 虾幼体的真菌病。
症状 主要寄生在卵、幼体和早期仔虾上。受感染者游动不活泼,之后下沉于水底,不 动,停止发育,24小时后突然大批死亡。死亡者身上长满菌丝(毛状),并感染弧菌等细菌 。& && &
流行 感染各种对虾,在育苗期尤甚。
诊断 用病体做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要鉴定真菌的属名和种名,必须观察孢子的 形成方法和排放管的形态。方法是将患病者在PYG液体培养基(胰蛋白胨5克、葡萄糖1克、 酵母粉2.5克、蒸馏水1000 毫升、pH 7,使用时每毫升培养基加500 IU青霉素,500微克链 霉素)中在25℃下培养。将培养的菌丝移入过滤和煮沸后冷却的海水中,观察游动孢子和排 放管的形态。也可直接将病虾放入无菌海水中培养一天再观察。
  4.寄生虫和共生体
(1)& &微孢子虫病(棉花虾)
病原 主要为3属4种:八孢虫属、微粒虫属和匹里虫属。寄生在南美白对虾中的为孢子虫。桃红对虾八孢虫母孢子直径8.5微米~13.6微米,内含8个孢子,鲜孢子梨形,(4.7~6.8)微米×(3~4.2)微米,极管粗细一致。寄生于肌纤维间、心脏、生殖腺和神经组织。对虾八孢虫母孢子直径7微米~12微米,小孢子(2.5~4.7)微米×(2.0~3.5)微米,大孢子(5.5~8.2)微米×(3.5~4.2)微米。极管近端粗,远端细。寄生于血管的平滑肌、前肠、生殖腺、心脏。奈失微粒虫鲜孢子2.5微米×1.5微米,寄生于横纹肌。对虾匹里虫母孢子内含16至几百个孢子虫。主要寄生于横纹肌中。单孢子虫主要寄生在肝胰脏中。
症状 有3种微孢子虫感染横纹肌,使肌肉变白、混浊,不透明,失去弹性(又称棉花虾)。对虾八孢子虫使卵囊肿胀,变白。单孢子虫使肝胰脏肿胀,发白。
  流行 流行广,各种对虾均可感染。
  (2)固着类纤毛虫病
  病原 为缘毛目固着亚目中的纤毛虫,如钟形虫、聚缩虫、累枝虫等。虫体后端有柄,柄的基部附着在对虾体上。
  症状 固着类纤毛虫以细菌和有机碎屑为食,以对虾体表和鳃作为生活基地(属共柄动物)。待大量附生时,对虾体上具一层灰黑色绒毛状物,游动缓慢,摄食能力低,早晨常浮于水面,不易蜕皮,严重时大批死亡。这些毛状物中,除了纤毛虫外,还有藻类、有机污物等。
  流行 世界性流行。传播途径有二:沉淀物多的旧蓄水池中有大量纤毛虫,用水时,进入虾池;卤虫等活饵料中有大量纤毛虫,投饵时带入虾池。应采取消毒措施,把住以上两关。
这是我能找到的最全的虾病大全,还有什么这里没有的望大家补充我好完善它。
补一:黑斑病:主要是水质和底质败坏导致分解青虾甲壳几丁质的 细菌大量繁殖所致,其特点是传染快、死亡多、危害大。发病初期虾体病灶呈较小的灰斑或 褐斑,然后逐渐扩展到鳃、腹、附肢等处,严重时斑点中部凹陷,呈溃疡性黑斑,直接殃及 甲壳以下组织。病虾活力极差、食欲减退甚至停食。
& && & 还有一种说法是底层水质有大量腐败物产生硫化物(硫化氢)致使虾类中毒,在养殖中主要还是建立完善的水质循环和微生物体系(有益菌),
& && &黑斑病的治疗方法:
用呋喃西林———————————————效果不稳定不推荐
降低虾的密度隔离病虾——————————降低密度,减少传染几率
洗底床—————————————————用洗沙器洗泥,有可能泥里有为吃完的残食和死虾导致坏水的现象
换底床—————————————————如果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换泥比洗泥对于坏水的原因去除更加彻底
换水——————————————————换水是必须的,1/3即可,水晶对于水质敏感,一次换太多不好,如果水的问题太严重就适度多换点
加入硝化菌———————————————尽快建立硝化系统
取出缸内物品——————————————取出缸内的物品,如沉木,繁殖屋等,以便第一时间发现死虾
加大供氧量———————————————个人认为增大供氧量,可以帮助虾延长得病后寿命,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最好放上水妖精,顺便起到过滤作用
加大过滤量———————————————用上尽可能多的滤材,没有最多,只有更多,把出水口调好,避免直吹,多放些莫斯,让虾不至于被吹跑
喂食VC————————————————增加自身抵抗力,减少应激性。如果换水现在水里撒点VC过几小时后在换水,免得应激大。
为什么总是审查审查的,害得我还得做图片
插队···再细看·············
没有人我踩
oooO ↘┏━┓ ↙ Oooo
( 踩)→┃你┃ ←(死 )
&&\ ( →┃√┃ ← ) /
  \_)↗┗━┛ ↖(_/
没有人我踩
oooO ↘┏━┓ ↙ Oooo
( 踩)→┃你┃ ←(死 )
&&\ ( →┃√┃ ← ) /
  \_)↗┗━┛ ↖(_/
学习了。楼主辛苦了。
要是有相应的治疗方法就好了.
好文!学习了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好贴,学习了
学习&&怎么没看到黑斑病啊...
站长推荐 /1
近日盗号日益猖獗,大家也看到每日都有大量的垃圾贴充实着论坛影响鱼友的浏览,请各位鱼友务必配合论坛的工作将论坛密码尽快修改的复杂些并务必加上一个安全问题,这样才能确保您的ID安全,为了使大家有个良好的浏览环境请务必配合。由于夜晚垃圾贴较多所以我们将系统审核设置的比较严格,给大家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谢谢。
观赏鱼之家管理团队
Powered by&&&&&&正文
罗氏沼虾常见病的防治
  1.黑斑病病原:该病主要由于池底淤泥过多,水质变坏,一些分解甲壳质和腐屑的食物引起假单胞杆菌、极毛杆菌大量繁殖,侵害虾体所致。
  病状:早期患病处呈较小的褐斑,逐渐溃烂,最后由于细菌腐蚀破坏甲壳下面的组织变成黑色,患处通常在鳃、腹部。
  防治:主要是保持池水水质良好,加强饲养管理,使用水质改良剂,适当施用生石灰,或用0.3-0.4克/米3富氯全池泼洒。
  2.幼体沉池病病原:病因未明,可能与水质有关。也有可能由于亲虾带菌,在水质环境恶化时而诱发疾病。
  病状:在幼体后期或幼体脱不了壳,在短时间内大量沉池或浮于池面呈昏迷状,体色由淡红色变成淡蓝,黑身、烂身,出现大批死亡,此现象多发生于培苗期培育到10-15天。
  防治:
  (l)对亲虾检疫,减少亲虾带菌传染的机会。
  (2)注意水质情况,控制好pH值和温差,不要变动太大。
  (3)注意保持水中适宜的钙离子含量,以免由于钙离子的不足影响脱壳。
  3.虾苗白浊病病原:未明。
  病状:该病最早发现于由泰国进口的虾苗。初期只是头胸甲表皮失去色素,外壳逐渐变软,中胸腺发生萎缩。病虾肌肉变乳白色或呈棉絮状。多发生于放养1个月左右的幼虾,具传染性。
  防治:尚未有理想的治疗方法,有些养殖场试用过虾康、虾健康2号进行治疗,有一定效果。建议投喂全价优质饵料,改善养殖环境。定期内服虾健康2号、虾康,外用活性酵素、底净调控水质,有一定的疗效。
  4.烂尾病病原:未明。
  病状:感染初期病虾的尾扇有水泡(充满液体隆起)导致尾扇边缘溃烂、坏死、残缺不全,严重时整个尾扇被蚀掉,还表现断须、断足,体表面有黑色斑点。该病常发现。
  防治:
  (l)将茶粕浸泡小时,用15-20克/米3(立方米)茶粕浸液全池泼洒。
  (2)用5-6千克/亩生石灰溶液全池泼洒。
  (3)用0.2克/米3富氯全池泼洒。
  (4)内服虾健康1号,以1.5%比例,拌料投喂1周。
  5.黑鳃病病原:未明。
  病状:病虾的鳃部颜色由红棕色变成黑色,虾体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防治:
  (l)清除池底污泥,泼洒15-20克/米3底净,改善底质状况,减少病原体繁殖机会。
  (2)用0.2克/米3甲壳净泼洒。
  (3)在饵料中添加充足的水产专用维生素C。
  6.软壳病病原:主要可能是池塘水质老化,有机质过多,或放养密度过大,PH值低及营养长期不足,水质恶化等原因引起。
  病状:病虾甲壳明显变软,体形消瘦,活动减弱,生长缓慢,并有死亡现象。
  防治:改用优质全价罗氏沼虾颗粒饵料及改善水质等措施。
  7.硬壳病病原:可能由于营养不良,水草大量繁殖,水质中钙盐过高或池底水质不良,或疾病感染,附生藻类或纤毛类等引起。
  病状:全身甲壳变厚变硬,有明显粗糙感,虾壳无光泽,呈黑褐色,生长停滞,有厌食现象。
  防治:
  (l)用5克/米3茶粕浸浴,再调节温度、盐度以刺激蜕壳。
  (2)当水质或池底底质不良时,应及时大量换水或换池。
  8.寄生虫病病原:纤毛虫包括累枝虫、聚缩虫、钟虫等附生在虾的体表、附肢、眼和鳃上。
  病状:虾常显得烦躁不安,在池边频频移动,阻碍摄食蜕皮,在鳃上大量出现时,引起缺氧死亡。
  防治:
  (1)适量投饲,保持水质清新。
  (2)用0.4克/米3鱼虫情2号全池泼洒。
  (3)用25-30克/米3(立方米)福尔马林浸浴,24小时换水1次,连续2-3次。
(责任编辑/罗伟)
现在已有0位网友对此新闻发表了看法
[评论内容限定在200字以内]
匿名发表&&申请加精
为配合农业部在全国实施优质农产品竞争力提升计划,今天我向大家介绍弱筋专用小麦节本栽培技术。近年来,小麦生产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麦品种由兼用型向专用型过渡,栽培技术由高...[]
首先介绍了小麦产量与光合作用、生长环境、品种的密切关系,再从播种、苗期管理、返青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成熟期等关键生长期的管理技术要求和病菌虫害的防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头胸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