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德存麦1号能发图不留种菊花万人捅吗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 >> 周口市2015年麦播技术意见
周口市2015年麦播技术意见
&发布时间:&责任编辑: 周口市&文章来源: 周口市农技站& 自定样式:
文字颜色 黑色 白色
红色 灰色 绿色
蓝色 青色 黄色
背景颜色 白色 黑色
粉红 灰色 绿色
蓝色 青色 综色
&&& 为认真落实麦播技术措施,提高麦播质量,种足种好小麦,打好明年夏粮丰产丰收基础,现提出2015年麦播生产技术意见。
&&& 一、正确认识麦播形势,高度重视麦播工作
&&& 今年麦播工作有诸多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夏粮连年丰产增收等,进一步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农田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丰产高效集成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高产创建示范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秋粮生产进展顺利,秋作物成熟收获期与去年相比略有提前,利于小麦适期播种;四是当前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供应充足,市场价格平稳。但生产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较多,势必对秋收、腾茬、整地及麦播带来不利影响;二是受种粮比较效益偏低,人工和农机作业成本不断上涨等因素影响,部分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资金不足,麦播生产投入会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三是麦播生产长期积弊下一些突出问题。连年旋耕面积大,农机农艺相脱节,整地质量普遍不高,不利于小麦生产的抗灾、增产;受群众自留种因素的影响,品种多乱杂现象有所抬头;以全蚀病为主的小麦根、茎基部病害和地下害虫等危害呈加重趋势,对小麦生产威胁很大;大播量高群体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十分突出等。对此,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立足当地生产实际,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措施,努力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切实打好麦播基础,确保种足种好小麦。
&&& 二、狠抓综合技术措施落实,全面提高麦播质量
&&& (一)推广优良品种,合理布局,充分发挥良种增产优势。各地要综合近年来小麦品种在当地生产中的表现,引导农民因地制宜选择优良品种,进一步扩大主导品种种植面积,坚决杜绝小麦品种越区种植和&多、乱、杂&现象,做到主导品种突出,搭配品种合理,良种良法配套,最大限度地发挥良种增产潜力。在品种选用上,早中茬品种以周麦22、周麦27、周麦26、众麦1号、矮抗58为主导,搭配种植周麦28、周麦24、百农207、泛麦8号、周麦16、丰德存麦1号、豫农416等品种,示范种植周麦32、存麦8号等品种。中晚茬品种以周麦23、众麦2号为主。各地要加大对种子质量监管力度,重点抓好小麦种子质量抽查监测、市场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严禁不合格种子下地,确保麦播用种质量安全。
&&& (二)扩大机械深耕深松面积,提高整地质量。&麦收胎里富,整地是基础&。各地要按照&秸秆还田地块必须深耕,旋耕地块必须耙实&的要求,做到科学精细整地,提高整地质量。一是扩大机械深耕(深松)面积。要搞好大中型农业机械的统一调配,在秋作物收获后,抓紧进行机耕,耕深要达到20-25厘米,并保证做到机耕机耙相结合,切忌深耕浅耙,确保耙透、耙实、耙平、耙细。二是针对旋耕田块容易造成深播弱苗、缺苗断垄和透风跑墒、易旱易冻等问题,所有旋耕地块一定要耙实;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必须深耕(深松)一次,以加深耕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墒和供肥能力。三是实施秸秆还田的地块,要充分粉碎切细秸秆,结合深耕,掩埋秸秆,耙耱压实,切实提高秸秆还田整地质量。要加强对农机手的作业前培训,使其真正掌握整地质量标准和技术要领,提高田间整地作业的质量。
&&&& (三)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夯实肥力基础。测土配方施肥是实现小麦稳产高产的关键技术。各地要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总体原则是:氮肥总量控制与分期调控相结合,氮、磷、钾合理配施,针对性补施微肥。亩产600公斤以上的麦田,每亩施纯氮(N)16~18公斤,磷(P2O5)7~8公斤、钾(K2O)5~6公斤;亩产小麦500-600公斤,每亩施纯氮(N)14~16公斤,磷(P2O5)7~8公斤、钾(K2O)4~5公斤;亩产小麦400-500公斤,每亩施纯氮(N)12~14公斤,磷(P2O5)6~7公斤、钾(K2O)3~4公斤;保水保肥能力好的高产麦田氮肥40-50%底施、50-60%返青期至拔节期追施,中产麦田氮肥60%底施、40%返青期追施。对保水保肥能力差的沙性土壤底追比例控制在4:6为宜;质地粘重的砂姜黑土底追比例控制在7:3为宜。在微量元素缺乏或不足区域,底肥一般亩施硫酸锌1.5-2.5公斤,硫酸锰2-3公斤,拌砂拌土,施用均匀。拌种每公斤小麦用4克硫酸锌或硫酸锰。
&&& (四)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小麦播种期是预防和控制多种病虫害的关键时期,也是压低病虫发生基数,减轻中后期防治压力,降低防治成本,保证小麦安全生产的最有利时机。根据近年我市小麦病虫害发生流行变化趋势,今年我市麦播期病虫害主要防控对象是: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黄花叶病毒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兼防锈病、白粉病、蚜虫、灰飞虱等苗期病虫害。具体措施:一要搞好种子检疫,防止含有检疫对象的病虫害通过种子传播扩散;杜绝在疫区,尤其是全蚀病发生区安排种子繁殖田。二要搞好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预防多种病虫害。全蚀病严重发生区,应全部使用专用杀菌剂硅噻菌胺(全蚀净)悬浮剂拌种,一般发生区可采用苯醚甲环唑(敌萎丹)、苯醚甲环唑(敌萎丹)+咯菌腈等药剂处理种子。对于纹枯病、根腐病、黑穗病等发生区,可选用戊唑醇(立克秀)、苯醚甲环唑、咯菌晴、苯醚&咯菌晴等高效悬浮种衣剂等进行种子包衣预防病害,并兼治秋苗期锈病、白粉病等,用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包衣预防虫害、黄矮病和丛矮病,二者混用可兼治病虫。三是对多种病虫混发区,要大力推广杀菌剂和杀虫剂各计各量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特别严重的田块,药剂拌种的同时,选用对路药剂进行土壤处理。各地应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制定混配方案或选用复配型种衣剂,坚决杜绝&白籽下地&,以有效控制病虫危害,确保小麦安全生产。要充分发挥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以乡、村或供种企业为单位,统一组织、统一购药、统一配药、统一拌种,扩大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 (五)科学确定播期播量,提高播种质量。足墒适期适量匀播是培育小麦冬前壮苗、防止旺长冻害、构建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要根据常年气候变化规律和今年麦播气候特点,严格把握播期,科学确定播量,做到适时适量足墒播种。一要足墒播种。在适播期内,应按照&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若墒情不足,要提前浇水造墒,如遇阴雨天气,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进行晾墒。二要适期播种。半冬性品种适播期为10月10~20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5~25日,要做到精细整地保墒,确保适播期播种,严禁过早播种。三要适量播种。在适播期内,要因地、因种、因播期而异,分类确定播量。一般高产田每亩基本苗为15-20万,中产田每亩基本苗为20~25万;晚播麦田,应适当增加播量,每推迟一天播种,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但每亩基本苗最多不宜超过30万。四要严格掌握播种深度。要大力推广机械播种技术,积极示范推广宽幅匀播技术,播深3-5厘米,避免因播种过深出现弱苗现象。
&&& (六)搞好秋播种植结构调整,提高综合种植效益。麦播是做好全年种植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各地要立足于全年增产增效,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切实搞好种植结构的调整工作。积极推广麦田间作套种,各地要按照当地种植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科学规划,留足留好预留行,积极推广各种高效间作套种模式,发展高效作物,实现全年增产增收。 &&&&&&&&&
&& &三、加强组织领导,搞好技术服务
&&& 为确保麦播生产工作顺利开展,各级农业部门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搞好麦播技术服务。一要开展好&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活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种麦生产第一线,掌握麦播动态,落实关键技术措施,指导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二要抓好麦播技术培训宣传。采取召开麦播现场会、层层举办培训班、电视广播专家讲座、12316三农服务热线、网络宣传、发放技术资料、科技直通车等形式,达到&家家都有明白人,户户都有明白纸&,切实提高麦播技术的到户率、到田率。三要深入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各地要以高产创建为载体,强化组织领导和技术队伍建设,落实好行政领导和技术人员责任制,切实抓好麦播关键技术的落实,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四要继续抓好农资市场监管工作。要加强化肥、种子、农药市场的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杜绝假劣农资上市下田,损害农民利益,危害秋播农业生产。
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电话:5 地址:郑州市农业路27号 邮编:450002
网站维护: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版权所有:河南农技推广网 本网站由北京农信通设计制作丰德存麦1号_中华视频大全
时长:04:25
时长:01:15
时长:04:05
时长:11:01
时长:02:06
时长:04:25
时长:02:10
时长:02:10
时长:01:30
时长:01:15
时长:02:29
时长:01:13
时长:02:06
时长:06:37
时长:02:06
时长:00:05
时长:01:39
时长:06:37
时长:04:05
时长:01:15“国审‘丰德存麦5号’、‘存麦8号’信息发布暨丰德康后续小麦新品种观摩讨论会”圆满召开
&农以种为先&、&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现代农业生产实践证明: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作物产量、提高粮食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能够加速农业产业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小麦育种上普遍存在着&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世界性难题,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是丰产性好的品种,而优质品种则因产量不高推广面积不大。因此,如何选育出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的小麦新品种是诸多小麦育种家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任务。全国劳动模范、著名小麦育种家、丰德康种业首席育种家郑天存研究员,经过二十余年的艰苦努力,通过上千个材料的组配、筛选,终于选育出了不仅高产抗病、而且面白好吃的优质&存麦&系列小麦新品种--丰德存麦5号、存麦8号、丰德存麦1号,特别是丰德存麦5号已稳定达到国家一级优质小麦水平。河南省农业厅特此做出批示:要求各地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为粮食安全生产作出新贡献。
5月的中原大地,麦浪滚滚,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5月20日,由河南省种子管理站组织的&国审&丰德存麦5号&、&存麦8号&信息发布暨丰德康后续小麦新品种观摩讨论会&在郑州召开,来自河南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洛阳市农科院、各地、市种子管理的领导、专家和丰德康种业公司董事长、首席育种家郑天存、总经理、高级农艺师谷登斌及各地经销商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参会人员在河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汤其林处长、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了丰德康种业公司荥阳育种站,参观了丰德康&丰德存麦5号&、 &存麦8号&、 &丰德存麦1号&新品种及后续小麦新品种(系)的试验示范田,听取了郑天存研究员在丰德康种业优质小麦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情况介绍,最后省农业厅副厅长魏蒙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的基础地位尤为突出,&农业要发展,良种需先行&,优良品种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他对全国著名小麦育种家郑天存先生攻克了&小麦高产与优质矛盾的难题&给予了充分地肯定与赞扬,同时希望丰德康种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种业领头羊作用,再接再厉,选育出更多高产、优质、多抗的小麦新品种,为促进河南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文/图 邹风庆 陈芳芳)
(c)&2014&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版权所有&详细内容 - 河南省农业科教信息网
欢迎光临:河南省农业科教信息网&&今日时间: 天气预报:
您当前的位置: > 信息详情
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行动计划工作简报(2015年第12期)
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行动
2015年第12期
河南省2015年麦播技术意见
秋分将至,麦播在即。为高质量、高标准种好小麦,打好明年夏粮丰产丰收基础,现提出2015年麦播技术意见,供各地参考。
一、认真分析形势,全力搞好小麦播种工作
今年我省粮食生产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夏粮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首次突破700亿斤,秋粮生产形势总体良好,全年粮食总产有望再创新高。从今年小麦备播情况来看,有利因素较多。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各地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管理,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为粮食生产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二是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十二五&期间,我省通过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在全省粮食核心区建成高标准粮田4182万亩,使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抗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三是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各地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增产增效并重,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项目作用,集成组装了一批适宜不同区域、不同产量水平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 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使小麦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四是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五是底墒较好。今年秋季我省降雨时空分布均衡,预计麦播期间全省土壤墒情较好,对小麦足墒播种较为有利。
但今年麦播还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近年来农民自留种现象普遍,商品种子使用率逐年下降,如果控制不好,明年品种混杂、种性退化现象可能更加严重。二是部分地区秋作物成熟期较常年有所推迟,&三秋&农时紧张,整地备播时间短,对整地质量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三是今年小麦市场价格偏低,可能影响农民麦播投入和种粮积极性。对此,各地要高度重视,早动手,早安排,早准备,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措施,努力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切实打好麦播基础。
二、落实关键技术,切实提升麦播质量
针对今年秋播形势和气候特点,今年秋播总的要求是:立足于抗灾夺丰收,在稳定麦播面积的基础上,优化品种布局,优化品种结构,优化栽培方式,开展优质订单生产,落实节本增效技术,切实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为明年夏粮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一)优化品种区域布局,选用推广优良品种
今年秋播品种布局利用的总体原则是,以稳产、高产为目标,以抗灾、避害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做到主导品种明确,搭配品种合理,良种良法配套,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突出稳产高产、多抗广适品种的主导地位,根据优质麦订单的需要,积极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加大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为实现稳产高产、优质高效奠定基础。
豫北麦区:早中茬以矮抗58、周麦22、郑麦366、周麦18、周麦16为主,搭配众麦1号、平安8号、丰德存麦1号、新麦26、豫麦49-198、周麦26、周麦27、中育9398、郑麦7698、洛麦23、 豫教5号、百农207 等品种;晚茬种植众麦2号、周麦23、偃展4110等品种。
豫中部麦区:早中茬以矮抗58、周麦22、周麦18、豫麦49-198、郑麦7698为主,搭配种植郑麦366、西农979、丰德存麦1号、平安8号、 周麦16、豫教5号、豫农416、百农207、周麦26、周麦27等品种;晚茬种植平安6号、周麦23、兰考198、洛麦24、开麦20等品种。
东部麦区:早中茬以矮抗58、周麦22、郑麦7698、众麦1号为主,搭配种植西农979、豫麦49-198、洛麦23、新麦26、周麦24、泛麦8号、汝麦0319、中麦895、豫教5号、百农207、周麦27、周麦28等品种;晚茬种植众麦2号、周麦23、兰考198、怀川916、开麦20等品种。
南阳盆地麦区:南部地区以先麦8号、郑麦7698、兰考198、漯麦18等弱春性品种为主,搭配种植西农979、许科316等半冬性早熟抗病品种;北部地区以西农979、衡观35、许科316半冬性早熟抗病品种为主,搭配种植郑麦9023、郑麦7698、兰考198、宛麦19、先麦12等弱春性品种。
信阳稻茬麦区:主导品种以偃展4110、郑麦9023、扬麦15为主,搭配种植西农979、衡观35、豫麦70-36等品种。
旱作麦区: 以洛旱6号、中麦175、洛旱7号为主,搭配洛旱8号、洛旱10号、偃佃9433等品种;旱薄地种植洛旱6号、洛旱7号、西农928等品种。
&(二)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切实提高整地质量
各地要突出抓好以深耕(松)、镇压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规范化整地技术,全面提高整地质量,打好麦播基础。一是要努力扩大机械深耕面积,特别是对于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今年力争深耕或深松一次,以打破犁底层,耕深要达到25厘米以上;二是对旋耕地块,旋耕深度要达到15厘米以上;三是对秸秆还田地块,粉碎后的秸秆长度应&7厘米,均匀抛撒地表,努力做到&切碎、撒匀、压实&;四是全力做好播前镇压。无论深耕或旋耕地块都要做到镇压耙实、踏实土壤;五是注意整地保墒,力争足墒播种,出苗齐匀。同时,要加强农机手作业前培训,使其真正掌握整地质量标准和技术要领,提高田间整地作业的质量。
(三)推广测土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各地要牢固树立 &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的理念,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以&推进精准施肥、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替代化肥&为抓手,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安全。今年全省秋作物长势普遍较好,地力消耗较大,再加上秋季雨水较多,土壤养分淋溶比例增大,必须高度重视麦播基肥的足量施用,千方百计挖掘肥源,增加有机肥施用面积和施用量。在做好有机肥替代的同时,基施化肥依据不同产量水平和土壤肥力,按照&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磷、钾肥依据土壤丰缺适量补充&的技术要求合理施用。一般亩产6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块,每亩总施肥量氮肥(纯氮)为15~18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6~8公斤、钾肥(氧化钾)3~5公斤,其中氮肥40%底施,60%在拔节期施用;亩产500公斤左右的田块,每亩总施肥量氮肥(纯氮)为13~15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6~8公斤、钾肥(氧化钾)3~5公斤,其中氮肥50%做底肥,50%起身拔节期结合浇水追施;亩产400公斤以下的田块,提倡氮磷并重,适当补充钾肥,一般亩施氮肥(纯氮)为8~10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4~5公斤,其中氮肥70%底施,30%返青起身期追肥。旱地麦田一次施足底肥,春季趁墒追肥。在施肥技术上,要做到氮肥深施,磷、钾肥分层匀施。在施肥量的选择上,同一产量水平,土壤肥力较高的麦田可采用推荐施肥的低量施肥,肥力较低的麦田,选取推荐的高量施肥;另外,连续三年秸秆全量还田的地块,钾肥施用量可酌情调减。
(四)加大麦播期病虫害防治力度,提高防治效果
小麦播种期是预防控制多种病虫害的关键时期,也是压低病虫基数,减轻中后期防治压力的最有利时机。今年我省麦播期主要防控对象是纹枯病、全蚀病、茎基腐和根腐病、地下害虫等,各地应把推广应用种子药剂处理特别是种子包衣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因地制宜,科学选药,分类指导,狠抓落实,力争包衣、拌种全覆盖。
小麦全蚀病严重区,应全部使用专用杀菌剂硅噻菌胺悬浮剂拌种,一般发生区可采用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药剂处理种子。南部条锈病早发区和越冬区重点采用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进行包衣或拌种,其它大部分麦区以纹枯病、根腐病、黑穗病、地下害虫为主要防控对象,兼防秋苗期锈病、白粉病和蚜虫,可根据病虫发生情况选择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三唑酮、三唑醇、多菌灵、苯醚甲环唑等药剂进行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预防病害,用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包衣预防虫害及其传播的黄矮病和丛矮病;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要实施药剂土壤处理。对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配方,进行混合拌种,可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进行药剂包衣拌种和土壤处理时,必须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范进行操作或在植保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防止药害和人畜安全事故发生。同时,充分发挥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大力推广以乡、村为单位,统一实施大中型机械包衣拌种或土壤处理,扩大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杜绝&白籽&下种,确保小麦苗全苗壮。
(五)切实做好规范化播种,提升麦播质量
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搞好规范化播种,全面提升播种质量。一是水浇地要足墒适期适量播种,确保苗全、苗匀、苗壮。若小麦适播期当0-40厘米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5%时,应按照&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先造墒再播种。对不能及时造墒而在播后浇蒙头水的麦田及时划锄,防止土壤出现裂缝,减少土壤水分散失。豫北麦区半冬性品种适播期为10月5~15日,弱春性品种10月13~20日;豫中、豫东麦区半冬性品种为10月10~20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5~25日;豫南麦区半冬性品种为10月15~25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20日至10月底。一般高产田每亩基本苗为15-20万,中产田为20~25万。中高产麦田提倡宽窄行播种,做到播量准确、深浅一致,播种深度3-5厘米,不漏播、不重播,播后要及时镇压。雨养农业区,若小麦播种时口墒不足,可采取浇蒙头水的方式助苗出土。二是稻茬麦田对收获腾茬及时,土壤墒情适宜(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80%以下)、适耕状态好的麦田提倡采用少(免)耕条播机,一次作业完成浅旋、开槽、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当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80%以上时,应采用带状条播机播种;或在水稻收获前7~10天撒播,基本苗一般为30万左右。稻茬麦田播后要注意开好田间厢沟,降湿排渍。三是晚播麦田,应适当增加播量,但每亩基本苗最多不宜超过30万。各地要积极示范推广小麦播种新技术,在高标准粮田示范区要大力推广宽幅匀播,在保护性耕作示范区,推广机械沟播技术。
(六)因地制宜开展种植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种粮效益
各地要立足于全年粮食增产增效,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切实搞好种植结构调整。一是优化小麦品种品质结构,积极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巩固我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成果,实现品种优质化、管理规范化、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增加小麦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搞好间作套种。有条件的地方,要按照种植结构调整的要求,科学规划,留足留好预留行,积极推广各种高效间作套种模式,发展高效作物,实现全年增产增收。
三、切实加强指导服务,确保技术落实到位
明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今年麦播工作对明年粮食生产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全力做好麦播各项工作,提升麦播质量。一要组织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二要搞好麦播技术培训宣传,通过召开麦播现场会、举办培训班、电视广播专家讲座、12316专家咨询热线、网络宣传、发放技术资料、农技110、科技直通车等形式,将麦播关键技术落到实处,努力做到&家家都有明白人,户户都有明白纸&,提高麦播技术的到户率、到田率。三要抓好小麦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继续把高标准粮田建设与小麦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紧密结合,以规范化、高质量整地播种为重点,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打造粮食生产高产示范区,示范带动全省小麦均衡增产。四要开展好&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掌握麦播动态,搞好技术服务,落实关键技术措施,指导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五要做好防灾减灾预案。各地要树立抗灾保麦播的思想,早谋划、早着手、早准备,及早制定防灾预案,强化防范措施,确保麦播顺利进行,为夺取明年夏粮丰收打好基础。&&&&&
河南省农业厅科教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农信通科技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年国家黄淮南片小麦区试参试品种产量稳定性分析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年国家黄淮南片小麦区试参试品种产量稳定性分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48|
上传日期: 07:36:1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年国家黄淮南片小麦区试参试品种产量稳定性分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转基因作物能留种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