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全面战争胜利条件已经达到50个城池,胜利了,还要玩下去吗?

(编辑: angeltear )
没有相关文章
您可以使用“← | →”键快速翻页,或者进入模式!
事件进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标签“tuijian”无效}
热门新闻排行本周本月&&(337)&&(0)&&(0)&&(12394)&&(11041)&&(10747)&&(6900)&&(5213)&&(3905)&&(3449)罗马全面战争为什么胜利条件是提示要占领超过200个行省啊
罗马全面战争为什么胜利条件是提示要占领超过200个行省啊
09-09-10 &匿名提问
胜利分两种,一种是你在帝国会战界面里点了短期会战,那么你只要占领15个城或灭掉那里要你灭掉的派系就赢了,但还可以继续玩;还有一种就是不点短期会战,那么你必须占领50个城市,那么就赢了,如果是罗马那么还要灭掉元老院。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谁能告诉我罗马全面战争怎么修改50个城池获胜的条件_百度知道
谁能告诉我罗马全面战争怎么修改50个城池获胜的条件
谁能告诉我怎么去游戏文件里面修改我打了50个城池了想继续打下去,网上下载的修改器都有毒,50个城池打下来不容易啊,不甘心啊,可是只能点那个对勾,不敢用
我有更好的答案
周末在家一天的时间就够了。 不知道帖主用的什么势力,如果是罗马或者希腊系的话50个城不难吧个人不是修改党,只是作为全战爱好者来挽尊的
我也不知道!!!!!!!!!!!!!!!!!!!!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罗马全面战争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罗马全面战争巨型城市内的士兵为什么出不来?_百度知道
罗马全面战争巨型城市内的士兵为什么出不来?
是某个兵种?还是别的什么
如果全都不能生产的话那就只有一个问题你城市里没可用的平民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弟问的不明确啊。如果有什么问题再详细问吧。至少要说一下是哪个势力的哪个兵种出不来吧? 我只能推测是你还没有马改
这得看看是什么兵咯!!!罗马禁卫之类的得马略改革以后才可以《马略改革前最高只能招罗马精锐步兵》,还有一个问题就是 你的城市没有人口了 想要招兵是从城市里的人口招募的!!
耐心点,多等一会就出来了,他们在列队。战略面的话就是移动点数不够了
你是指生产不出呢 还是攻城时不出来 如果是第1种 说明你钱或人口不够了
如果是第二种 敌军是守城的 它是打死都不会出来的
望采纳!!!亲
可能门口有收费站吧。
罗马全面战争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兵法简述(论军事)_罗马全面战争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7,286贴子:
兵法简述(论军事)
原作者:弗拉维乌斯·韦格蒂乌斯·雷纳图斯 [古罗马]
请说出理由
行星饭说EXO黄子韬武术...
在曰本动漫中,军人往往...
《舰船知识》2004年
在谈到有关古典时期军队...
帝国主义兴风作浪,我吐...
说说谈个军人的好处和不...
说是分析贴,其实也想吸...
说实话我玩兵人只能说是...
卷一卷一所述系有关新兵之募选、训练和操习等内容;韦格蒂乌斯坚持认为,训练必须非常认真、非常细致地进行。“没有任何一种训练课目对于士兵来说比之作战时无比准确地保持队形更加关要的了。”他讲述了许多种兵器,罗马士兵都被要求成为使用这些兵器的能手。这使我们想起当今步兵无数职责中的一种。新兵应当努力锻炼,以求初期,在夏季时日,能达到半天行军20英里,继而提高到24英里的水准。古时的规章是每月必须进行此等距离的拉练三次。 —— 英译本卷前提要  古时,有一种惯例,人们把自己潜心研究的成果记载下来,纂写成书,呈献给他们的君主。研究工作除去祈求上苍保佑之外,务必争得皇帝的恩护,否则断无成就可言。再则,任何人都不该比君主懂得更多更好,只有君主博学才会给臣民带来莫大的裨益。屋大维·奥古斯都及其后的列位英明君主,都乐于披览此等呈文献卷,佐证此情的实例枚不胜举。如是,在统治者的鼓励之下,崇尚辞令之风大盛,除非因失慎而遭贬责。我亦深受各种实例所激奋,且察觉到比任何别的君主更能容忍我从事著述的勇气,以致对我的身份较古时那些著作家低卑的事实无所顾忌。这个小小的卷本既不特别要求典雅的辞藻,也不刻意于思维之敏锐,只需勤奋而诚实地去劳作即可。故此,我决意将传授我们兵法的各派史家的观点以及夹杂在他们的著述之中迄今尚鲜为人知的内容整理出来,服务于罗马。   我在叙述有关新兵的募选和操练时,竭力遵照定规分部分编地展示出古时的风貌。但这决非表明,您,战无不胜的皇帝,对此抑或不尽了然;我祈望陛下明察,即在古时,的缔造者们亦已十分认真地垂注于您如今为造福国家所做的一切,我也祈望陛下能在这个小小的卷本中找到您认为在处理有关至要至切的事务时不可阙如的内容。 [ 注:本节内容俄英两种译文无大异。英译本在文前冠有Preface(导言)的标题和To the Emperor Valentinian(呈瓦伦丁尼安皇帝)的副标题。 ]
  一、战争的胜利并不完全取决于人多势众,或者说作战凶猛;只有武艺精湛,熟谙兵法,训练有素,才能确保胜利。 [ 注:这句话俄译文稿中没有,英译本有;俄译文稿前的内容提要中有。我在这里将其补入,因为这是本书正文开篇的第一句话,是反映作者观点的一句重要的话。 ]
  据我所知,罗马人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靠的是,靠的是机巧地安营扎寨的技艺和自身的军事素养。在较少兵力的罗马人与众多的争战中,罗马人表现出巨大的实力,难道有别的缘由吗?矮小的罗马人英勇地迎战高大的日耳曼人,难道能依仗什么别的诀窍吗?西班牙人不仅在人数方面,而且在膂力方面都强于我们,这一点显而易见。无论是机智善谋,还是物质财富,我们从来无法与阿非利加人相提并论。谁也无法否认,在兵法运用和理论知识方面我们不如希腊人。但是,我们常常能够打赢。个中原因就在于我们擅长募选新兵,教他们如何使用兵器,坚持每天操练;在操练时、在军营生活中能预见到行军和交战时可能发生的一切;对怠惰者严惩不贷。   熟悉整军经武之道使人在战斗中勇气倍增。一个人只要坚信对自己的事业完全在行,他就会无所畏惧。实际上,一支人数较少,但训练有素的队伍在作战时往往更易于夺取胜利,而庞大臃肿、缺乏训练的乌合之众是注定会大败溃输的。 [ 注:本节英译本的标题是Roman discipline the cause of their greatness(严格训练是罗马人业绩辉煌之根本)。 ]
  二、从根本上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从哪些省份、从哪些民族招募青年士兵更相宜。任何地方,人都有懒惰和勤奋之分。不过,某些种族的人在武事方面要强于其他种族,而且不同的天穹之下的气候条件对于人的体力和精神力量影响颇大。 [ 注:英译本第二节的标题是Selection of recruits(新兵之募选),含俄译文稿第二、第三两节的内容,俄译文稿此处以下一段文字英译本无。 ]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追记一下某些大学问家曾予肯定过的看法。所有住得离太阳近的地方的种族,能沐浴到阳光的辐射。诚然他们的天资比较聪颖,但有人说他们体内的血液比较少,因而在白刃格斗中缺乏坚毅和顽强精神;他们害怕负伤,因为知道自己体内少血。反之,北方诸民族远离太阳炽热的光线,尽管他们并不那么敏慧,可血液充沛,精神饱满,生气勃勃,而且总是特别热衷于厮杀。因之,应当从那些气候温和的地方去招募新兵,应当招募那些血液充沛,不怕负伤,甚至视死如归的人来当兵。当然,他们也不应该是失去理智的人,理智可以使他们在军营生活中保持节制,而在战斗中会有助于他们定下合理的决心。
  三、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哪样的新兵更加有用,是农村兵还是城市兵?我觉得,在这方面从来不曾有过疑虑:农村出来的人对于搞武事说来要合适得多。因为他们头顶辽阔的蓝天,是在劳动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能够忍受阳光曝晒,对于夜间的湿度并不在意,没有澡洗也不在乎,更不知奢侈为何物;他们心地纯良,有点小惠就很满足;有一副能够承受各种劳动的身躯,农村生活使他们养成了操持铁器、挖壕掘沟、肩挑背扛的习惯。   不过,有时候也有必要吸收一些城里人参军。城市兵一旦注册入伍,首先要让他们学习干活,跑步,负重,经受阳光曝晒、风尘吹扑,能满足于粗茶淡饭,能在露天或者简易帐篷里留宿。要在学会这些以后再去教练他们如何使用兵器。在进行远距离行军时,要让他们到边远的兵营去,多派他们去巡逻放哨,让他们远离城市的诱惑,以此发展并加强他们的体力和精神力量。   应当承认,在建立城市之后,罗马人总是从城里走上战场的,但那时他们并未受奢华生活所腐蚀[年轻人在野外跑步和操练之后往往汗流浃背,于是便到台伯河里去游泳,洗净汗水] [ 注:英译本这几句话未加方括号。 ] ;同一个人,既是军人,又是庄稼人,不过掉换一下手中的工具罢了。这在当时是很平常的;大家都知道,当人们规劝昆图斯·辛辛纳图斯实行专制独裁时,他还在地里耕作呢。可以认为,军队的主力应由农村(的兵员)来补充。我说不清道理,但现实确是:品尝过生活乐趣越少的人,越是不怕死。   四、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应征人伍的新兵的年龄问题。假若要保持古老的传统,那谁都清楚,应当在人们发育成熟之初就将他们招募入伍。学东西从年轻时期就起步,不仅掌握起来快,而且会学得更好。再则,军事上的敏捷和机灵,跳跃和奔跑的熟巧,理应在躯体随着年龄增大而变得衰弱之前练就才好。机警是指经过一系列持续的训练使战士变得刚毅而精力充沛的一种素质。所以,一定要挑选年轻人来当兵。正如萨卢斯特所说:“年轻人要想在战争中经受一切,就必须在兵营生活的实践中学习军事。”一个青年在受完训练教程之后仍未满战士所应达到的年龄,他若为此感到懊恼,那要比他为已经过了这个年龄因未受到训练而伤心好得多。   整个训练教程应当有一段持续的期限。但愿人们不要以为掌握武器的本领是一项不起眼的或者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或者射手,或者持盾兵,就必须研习各种兵器和使用兵器的方法,以便能在原地,不紊乱队列,不妨碍战友,用大力把金属矛投向指定的目标,能挖壕沟,学会灵巧地使唤矛,操持盾,挡掉迎面飞来的标枪,能预先避开袭击,也能勇敢地承受来袭。对于学会了所有这些本领的年轻军士来说,同任何敌人厮杀就不仅不会感到恐惧,而是乐于去与他们搏斗了。 [ 注:英译本中本节的序号为1-3,标题是Proper age for recruits(新兵的恰当年龄)。 ]
  五、我们知道,对于新兵的身高从来就有按精确尺码规定的一定要求。兵阵两翼的和军团前列大队的,他们的理想身高是6英尺,至少也要达到5英尺10英寸。当年,挑选的余地比较大,因为希望从军的人比较多,即使在城市居民中公民的责任感使一部分最强壮的年轻人仍保持着选择军事职业的志趣。据此,假如真的有什么要求的话,应予注意的与其说是身高,不如说是膂力。[认为(见《伊利昂记》,卷五,第801行),这个说法是对的。他说过,蒂德乌斯尽管个子矮小,他使唤兵器的本事可大得很。] [ 注:英译本这一段文字未加方括号。 ]
  六、担当募兵任务的人在挑选兵员时,一定要特别关注他们的脸部表情、视线眼神、整个体态都能配得上补充军队所需人员的条件。这一点不仅在人,即使对马和狗也是可以根据许多表征予以鉴定的。有些大学问家对此理解深切。[比如曼图亚的诗人 [ 注:指,他出生于意大利曼图亚附近的农村。 ] 曾说过,这种情形同样可以比照的状况观察到(见《农事诗》,卷四,第92首):   它们有两种不同的类别:   一种强些,一眼就能辨明,   浑身熠熠发光;   另一种惰怠,令人憎厌,   拖着鼓鼓的肚腰,丑陋不堪。] [ 注:这段方括号内的文字,英译本无。 ]
  但愿将要献身于马尔斯事业 [ 注:马尔斯是宗教所信奉的战神,国的守护神。献身于马尔斯事业,指从事军事职业,请参见书后注释。 ] 的年轻人有这样一副外相:活泼的双眼,笔挺的腰背,宽厚的前胸,肌肉强健的肩膀,有力的双手,长长的指头,恰到好处的腹部;他们的下半身应当干瘦些,小腿肚子和两脚不能因食肉多而过于肥大,而应该是肌肉发达,强壮有力的。如果你发现一个新兵身上具有这些特征,那就不必拘泥于他的身高。强壮有力的军士比之大高个子军人会更有用处。 [ 注:俄译文稿第五、第六两节,在英译本中合为一节,序号为1-4,标题是Qualitie of recruits(新兵的素质)。 ]
  七、下面我们再探讨一下,在挑选军人时,哪些职业的人应当被选中或者被否弃。我认为,垂钓者、捕鸟人、糖果师傅、纺纱织布的,以及所有从事同女人柔情有关的差使的人,都应该从兵营里轰走;而铁匠、制车能手、屠夫、追捕鹿和野猪的猎手则应当募选来担任军职。国家的福祉整个说来取决于募选的新兵不仅应该在身体方面,而且应该在精神方面都是最优秀的;帝国的实力,人民的稳定和安全都是建立在募兵时认真细致地进行如是筛选的基础之上的。不能认为这件事很容易做到,不可随随便便将其委托于初出茅庐之辈。大家知道,古人在这方面有许多突出的优点,其中塞多留便以擅长募兵著称。承担守卫行省和决定战争命运的年轻人(如果兵源充足,有挑选余地的话),在出身门第和个人德行方面都必须是无可挑剔的。荣誉感使军人成为优秀分子;责任感不允许他们遇难而退,使他们成为胜利者。如果说大部分时间只是在兵营里闲散虚度,到头来培养出一批胆小鬼,那有何裨益可谈?延长军中服役的时间从来无法弥补募兵工作中对新兵进行初试时犯下的失误。这一点,不管从自身的体验,还是从历史实例中我们已深有所悟;最惨的败北都是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使募兵工作缺少应有的认真细致态度,以致越来越多的杰出年轻人争相去民事岗位就职所造成的。有时候,有些原本属于大庄园主名下的新兵,由于负责募兵事务的官员徇私情或者故意疏怠,被招募之后又配给了原先的主人。所以,应当让大人物出面,而且要极其认真细致地把那些适合军队需要的青年人选拔来从军。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序号为1-5,标题是Occupational background(职业背景)。 ]
  八、被招募来的新兵不应立即取得军人标识 [ 注:英译本在此处有一方括号,其中的文字是:[这标识是烙印在战士手上的,用热铁烙,也可以用别的方法烙,但那是无法去除的。] ] 。起初,他们应当接受试练,看看是否真正适合从事此种职业。我认为应当检验他们的机敏性和膂力,看看他们能不能学会操持兵器,有没有作为一名战士所不可或缺的勇敢精神。虽然许多人乍一看似乎完全符合条件,但一经检验就会发觉根本不合格。应当将不合格的人淘汰掉,再挑选强有力的人来替代他们。要知道,一旦发生冲突,真正起作用的并不是军人的数量,而是他们的勇敢精神。   如是,当新兵注册登记之后,就应该通过日常的训练培养他们掌握兵器的本领。但由于长期的安定环境所造成的疏怠使日常训练显得松弛。怎么能让自身对整军经武之事昏昏然的人去教人操习武事呢?我们应当从历史上或者(专门的)书卷中去发掘古时有关的规则和习俗。可是,古人为我们叙述的仅仅是某些军事事件和战争的结果,而我们现在十分需要的东西,恰如众所周知地那样往往被他们搁置一边。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序号为1-6,标题是Military mark(军人的标识),但在英译本目录中未列入。俄译文稿本节自此以下的文字,英译本无。 ]
  诚然,无论是拉西第梦人 [ 注:斯巴达人的另一种称谓,详见书后的注释。 ] 、阿非利加人或者希腊人都曾写过整本整本有关许多战术原理方面的书籍。但是我们还是应当研究人自己的兵法:正是罗马人在原本很小的地盘上扩展成一个大帝国,其疆域几乎达到太阳升起的地方,达到世界的尽头。着重研究罗马兵法的必要性迫使我读遍许多著述家的作品;我将在这个小小的卷本里尽可能准确地来叙述著名的监察官加图对兵法的见解,大著作家科尔内柳斯·塞尔苏斯和弗龙蒂努斯坚持不懈地反复阐明的观点,勤奋的军事法规的化身和捍卫者帕泰恩在他的作品里所记叙的内容,以及可以从、和的敕令中引申出来的精髓。我自认我本人在这方面不具备任何特别的威望,但我在这里提及的那些人物的见解却是流传极广的。我以一定的格式将其转述出来,也可以说是对之进行一番简述。   九、对新兵实施的第一堂军事训练课应该是走步伐。无论是行军还是在兵阵中,首先要注意使全体军士在运动时保持正确的队形。而要达到这一步,只有依靠坚持不懈的操练,使大家学会既快捷又均衡地运动。一支部队如果遭分割,而又不能保持严整的队形,那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一般说,夏季走步5个小时可达20英里;如更快一些,所谓走大步,同样时间内可走24英里。快于这个速度,就是跑步了。跑步的时间距离很难确定。青年军士尤其应当勤练跑步,善跑有以下几点功效:能够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必要时能迅速抢占有利地形,以赶在同样准备如是行动的敌人前头;能迅速而大胆地前去侦察敌情,并飞快地折返回来;进而更易于突击溃退中的敌人的后方。   军士还应当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学会跳跃,学会跃过沟壕,翻越任何足以成为障碍的高地;一旦遇上类似的困难,能够毫不费力地予以排除。此外,在战斗进程中,在刀枪如林、箭似飞蝗的战场上,一名战士若能以跑步、跃进而运动,那他就能杀伤敌人,使之丧失视力,震撼其神经,并在其未及作好准备进行自卫或击退对手之前,即令之受到沉重打击。萨卢斯特曾这样描述过伟大的格奈乌斯·庞培的习武,“他跟机灵鬼比跳跃,跟飞毛腿比跑步,跟大力士比杠铃”。否则,要是不持之以恒地坚持习武,即使他自己,又使他的部队得到这样的锻炼,他又怎敌得过塞多留呢? [ 注:苏拉死后,社会各阶层对其独裁统治的不满,很快就暴露出来了:在,公元前78年的执政官李必达提出废除苏拉宪法,恢复保民官权力的法案;在伊特鲁里亚,在意大利境外各行省都有反抗运动,运动中心在西班牙,其主要领导人是马略派的重要成员塞多留。塞氏曾任西班牙总督,在那里经营多年,享有很高威望。他在土著居民中组建一支军队,治理极严。前77年罗马派庞培征讨,结果遭失败,庞培自己也险些被俘,后因罗马援兵源源不断,庞培又是一名骁勇善战,长于谋略的将领,加之塞氏军内部不稳,致庞培有了取胜的机会。本节在英译本中的序号为1-7,标题是Initial training(基础训练)。 ]
  十、一般说,每个新兵夏季时节都应当学会游泳术,因为并非所有的河流上都架有桥梁;部队无论是在撤退中还是在进攻中,经常不得不泅水渡河。有时由于突然下雨或者遇上积雪融化而爆发山洪。在这类情况下不会游泳会使部队陷入险境,危险不仅来自敌人方面,也来自这些洪流。古罗马人经历过太多的战争和接续不断的险情,使他们学会了各种各样的作战本领,他们选择台伯河畔的马尔斯教场进行训练,就是要让年轻人在持械操练之后能够在这条河里洗净身上的汗水和尘土,并通过游泳驱除奔跑引起的疲劳。不仅是步兵,就是骑兵,甚至他们的马匹,还有随军商贩和被称作加利阿里的辎重差役也都要学好游泳,以便一旦发生情况时不致因为缺乏经验而招致不测。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序号为1-8,标题是To learn to swim(学游泳)。 ]
  十一、在古人的书卷里记载着他们训练新兵的方法。他们用树条像编制篱笆那样做成盾,这种“篱笆”样的盾的重量要比国家规定的普通盾重一倍。同样,发给新兵的不是真的剑,而是比剑重一倍的粗木棍。就这样他们不分清晨还是午后坚持朝木制的人形靶练习刺杀。   利用人形靶进行训练不仅对军士很重要,就是对角斗士来说也会得益匪浅。无论是在竞技场上还是在战场上,一名军士要是从未刻苦地在人形靶上下过功夫和学过技艺,那他就不会成为不可战胜的高手。每个新兵都必须亲自把木制的人形靶打进地里去,要让它直挺挺地稳稳地立在那里,其高度有6英尺。新兵应该对着这种人形靶就像面对真正的敌人一样,用自己的“篱笆”盾和粗木棍,就像使用真的剑和盾一样进行训练。他应当时而竭尽全力去刺伤它的头和脸,时而攻击它的两肋,时而向它的小腿刺去,尽力砍伤它的胴窝;一会儿倒退,一会儿跃进,一会儿扑过去,就像对付真正的敌人一般。他应该在这个靶子上做尽所有的攻击式样,练就各种军事动作的所有技艺。在操练这些动作时,要时刻特别注意让新兵在杀伤对方的同时力避暴露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以免被对方击中。
  十二、此外,古人练习厮打时重视操练刺杀敌人,而不是乱砍一气。对于那种战斗时只会乱砍乱劈的人,罗马人不仅很容易战而胜之,而且往往拿来取笑。如果一味砍劈,不管你用多大的力气,往往不会致命,因为对方对身体的重要部位总会用武器进行护卫,骨骼本身也会起到保护作用。反之,当刺杀时你可以把剑刺进去起码2英寸,这就足以使其伤重致死;当然此时必须把利器刺及十分重要的部位。另外,当你砍劈时,你的右手和右肋都呈暴露状态,而当你刺杀时,则身体各部位都是不暴露的,而且可以在对方尚未发觉时即将其杀伤。这就是为什么罗马人在交战中主要使用这种办法的道理;平时新兵训练时使用重一倍的这种树条盾和粗木棍,而战时他们手中的真家伙却是轻了许多的武器,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很轻松,因而作战起来就会更加镇定自若,更加精神抖擞。 [ 注:俄译文稿第十一、十二两节,在英译本中合于一节,序号为1-9,标题是Sword practice(习剑)。 ]
  十三、再,新兵还应当深入而认真地做好战术演练,这是由专门家相传给我们的学问,这一做法部分地保留至今。众所周知,即令如今,在所有交战中,那些长于部署兵阵的人总要比别人更善战。由此可以理解,受过训练的军人要比未受过训练的人强,因为懂战术的人在作战方面总归要超过其他同伴的。我们的祖先严格遵守这样的训练制度,对此非常看重,以至对于学习过操持武器的人要奖励双倍的薪饷,而那些在这类演练中成绩欠佳的人,则不发给谷物,代之以大麦。若要重新领取那份小麦,就必须当着军团长、指挥官和高级军官的面用事实证明他们确已能够完成兵法的一切要求。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是否幸福、是否光荣,要看它有没有足够数量的经过训练的军人。要知道,无论我们的衣装多么华贵绚丽,金银首饰多么光彩夺目,这些东西无法强使敌人敬畏或者喜爱我们,只有慑于我们的武装,他们才会驯从我们。加图所言极是,他说,在别的事情上犯下某种失误,那是可以在随后加以改正的,惟独在交战中败北,则是无法改正的,因为惩罚会立即随着失误而至,结局无非是两种:要么参与交战的人由于怠惰和未经训练而即刻身亡;要么趁机逃窜,进而他们也就永远失去了与胜利者较量的勇气。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序号为1-10,标题是Special drill and discipline(专门的操练和演练)。 ]
好玩的游戏不会腻,
  十四、现在让我回到开头的题目上来。新兵在接受用粗木棍向人形靶进行刺杀训练时,还要练习像对付真人那样朝人形靶投矛,这种矛比以后使用的真正的矛要重。这时,操练掌握武器的人会注意到要把这矛投掷出去是必须花很大力气的。一个新兵在把矛投掷出去之前一定要先看清目标,要练习投中靶子,至少也要投到靶子附近。经过这样的训练会增强臂力,掌握投矛的经验和熟巧。
  十五、对于募选时被认为最适合于当弓箭手的第三等级和第四等级年轻的新兵 [ 注:按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的军事改革,军事组织和财产等级密切相关。第一等级应提供98个百人队(centuria),其中18个骑兵百人队,80个重装步兵百人队;第二、三、四等级各出20个步兵百人队;第五等级出30个轻装步兵百人队。不同等级的百人队的人数是不相等的。凡17至60岁(一说17至46岁)的有产公民,皆有自备武装和给养服役的权利和义务。装备随财产等级而有所差别。比如第一等级的公民备有头盔、胸铠、胫甲、圆盾、短剑和长枪等全套武装,以下等级依次减少。第三、四等级公民备有弓箭和投掷矛,因而适宜于当弓箭手和投矛手。关于按财产标准将罗马人划分成五个等级的情况请参阅英文本译序“衰落的原因”一节之脚注,第24页。 ] ,应当让他们坚持使用竞赛用的木制弓箭操练射靶技术。为此,应当选拔干练的专职教头去培养弓箭手掌握最佳的机敏性,训练他们如何端正地执弓,如何有力地开弓,以求左手保持平稳,右手按规范拉曳,同时将视线和意念集中于射杀对象。总而言之,无论是骑射还是步射,都要使他们练就一手百发百中的硬功夫。要想使功夫达到如是程度,必须勤学苦练,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优秀的弓箭手在交战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加图在其论述兵法的著作中曾说得十分明确;克劳狄乌斯则在他的军队里组建了庞大的弓箭手部队,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并终于打败了过去远比他强大的敌人 [ 注:俄译文稿认为此处所指系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因攻克卡普阿而名噪一时的执政官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英译本则认为是公元268-270年在位的罗马皇帝克劳狄二世,并认为这里的敌人指高卢人。 ] 。努曼蒂亚人曾强使罗马军队屈辱地从牛轭下钻过 [ 注:类似的情况也曾发生在公元前二世纪的朱古达战争中,请参阅卷三第十节(120页)之当页注。 ] ,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在与他们交战之前认定,只有每个百人队都配置一部分经过选拔的弓箭手才能击败对方,否则断无取胜之可能。
  十六、还应尽力训练年轻人学会投掷石块,用手投或借助投石带。据说,首先发明投石带的是巴利阿里群岛的居民。岛民都要认真练习投石本领。如果孩子们不能使用投石带将指定的石块击中食物,母亲就不许他们进食。对付头戴盔胄,身披铠甲的战士就常常用投石带或投射器投掷大石块,这些石块比任何箭矢重得多,尽管打下来只能伤及身体的某个部分,但却可以在不见大量出血的情况下致敌于死地。大家都知道,在古时的一切交战中都有投石手参加。全体新兵都要通过单个训练学会这项本领,因为携带一条投石带不会增加任何负担。有时战事会发生在布满石块的地形上,有时则必须守住一个山头或者一块丘阜,或者需要用石块或投石带击退包围城堡或城池的蛮族人。 [ 注:俄译文稿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节在英译本中合在同一节,序号为1-11,标题是Use of bow,sling,javelin(弓、投石带、标枪之使用)。 ]
  十七、必需向年轻的新兵传授怎样使用一种叫做马蒂奥巴布利 [ 注:俄英两种译文处理此字均取音译,汉译随之,其意思是“大力神投手”。 ] 的铅球。古时,在伊利里亚有两个各有6000人组成的军团,因为他们非常擅长而且力大无比地使用这种投掷器具,人们便以马蒂奥巴布利(大力神投手)称呼之。大家也都知道,长时期来他们参与了历次战争,战绩辉煌。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两位称帝后觉得应当给这两个马蒂奥巴布利军团封号;于是一个军团被命名为朱比特军团,另一个军团则被封为赫拉克勒斯军团。两个军团比其他军团受到两位皇帝更多的钟爱。他们的盾上都带有五颗这种马蒂奥巴布利铅球。只要士兵们适时地投掷这些铅球,那么持盾兵(重装兵)就同样能履行弓箭手的职责。他们能够在白刃格斗之前,甚至能在标枪和箭镞飞抵之前便重创敌方的人和马。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序号为1-12,标题是Loaded javelin(铅镖),但在英译本目录中未列入。 ]
  十八、不仅对新兵,即使对基干人员也要不断加强马术训练。很明显,这种训练课目尽管如今已不大受重视,但却仍然保留着。通常架置一些木马(“鞍马”),冬天搭上个棚子,夏季就露天进行练习。起初,年轻的新兵只是徒手练骑术,以便先掌握熟巧。随后再持械操练。训练时还要注意使新兵从左右两侧上下马,同时要手持马刀或矛。必须坚持不懈地在和平时期尽力加强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受训者在一旦战斗突发时能毫不迟疑地跃身上马。   十九、还必须严格训练年轻的新兵在负重60磅的情况下健步行军。在艰难的路途中负重行军是由于有时必须随身既携带粮秣,又携带武器的缘故。只要养成这种习惯,就不必顾虑这会有多大的困难了。事前坚持不懈地加强训练便能使任何难事变得轻而易举。[古时军士们就常常这样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维吉尔的作品(《牧歌》第三章第346首)中得到证明。他写道:   罗马人酷爱自己的武器,   任重而道远;   他们会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   队伍齐整,营垒森严。] [ 注:俄译文稿第十八、十九两节,在英译本中合为一节,序号第1-13,标题是Vaulting,burden carrring(骑术和负重)。第十九节最后一段文字,英译本未加方括号,也没有标明维吉尔诗句的出处。 ]
  二十、写到这里,我要进而言明,应当让新兵通过操练掌握一些什么武器,或者说给他们装备些什么的事了。在这方面古风几已荡然无存。我所指的是:尽管骑兵的装备由于仿照哥特人以及阿兰骑兵和匈奴骑兵的模式有所改进,但步兵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他们的防护装备已全都没有了。从建立城邦之初到格拉提安皇帝统治时期,步兵一直是披铠甲、戴头盔的。但随着怠惰之风和贪图安逸自在的陋习滋长起来,野外训练中止了,有人还认为装具太笨重,于是军土们也就很少再穿戴护具了。渐渐地有人向皇帝提出免穿铠甲,后来又提出免戴头盔等等诸如此类的要求。可是在与哥特人争战中,由于我们的军士胸前毫无防身之物,脑袋也没有什么遮护,他们的伤亡极其惨重,敌人如雨般的箭镞夺走了他们的生命。而即使在连遭如此重大的失败,这些失败又使如此多的城市遭致毁坏之后,居然还是没有人去关心让步兵战士重新穿戴上他们的铠甲和头盔的事。
   [ markgraf注:图1-11是全盛时期的军团战士,大约1-2世纪;图1-12是帝国晚期的军团士兵,大约4世纪。 ]
  一支部队布好阵势,而军士们几乎毫无防身护具,处在敌人的攻击之下,连连有人负伤,这时他们脑子里所想的与其说是怎样作战的问题,不如说是如何逃命的事情。实际上,身上没有铠甲,头上没有头盔的步兵弓箭手,如果他们使用弓箭,无法持盾,那他们又怎样来防护自己呢?那些龙标手 [ 注:带有龙的画像的标记是从图拉真时代由安息人那里传入的,后来成了罗马大队的标志。 ] 和旗手,左手执着标杆和旗杆,而胸前和头上全无护具,他们在交战中又能做些什么呢?对于那些很少进行操练,很少接触武器装具的步兵军士来说,铠甲和头盔实在是太沉重了。当然,假如他们每天都使用这些相当沉重的武器和装具,甚至能随身携带着,久而久之也就不会感觉到它们的重量。谁要是承受不了携带古老的防护装具的劳累,那就会使自己的身躯处于毫无防护的状态,进而将不可避免地遭到伤亡,甚至冒被俘或者叛国逃跑的危险,那岂不更悲惨得多了吗?所以,他们拒绝训练,不愿吃苦受累的做法实际上使自己蒙受到极大的耻辱,这就无异于绵羊任人宰割一般。   古人之所以称誉步兵部队为铜墙铁壁,并不啻是因为军团战士手执标枪和盾牌,而且还因为他们身上和头上闪烁着铠甲和头盔。这一身护具十分考究:弓箭手的左袖上有护臂,而步兵持盾手除去铠甲和头盔之外,在右腿的膝盖上还必须佩带铁制的护膝。在交战中配置在第一排的主力兵、第二排的剑矛兵和第三排的后备兵 [ 注:公元前五世纪至前二世纪古罗马军团作战时用以布阵的三种重装步兵的称谓。主力兵装备有盾、盔、铠甲等全套防护装具,并配有木杆长矛,自前107年起改装为铁铸短标枪,由富有阶级出身的、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老练军士组成;前五世纪末前四世纪初开始改为配置到第二排,即配置于剑矛兵之后。剑矛兵(亦称枪兵)是组成第一排中队的年轻士兵,装备有头盔、皮短上衣、盾,武器有双锋剑式短矛、两把投掷矛,战斗开始时将投掷矛投向敌人,随后突入敌人队伍用剑矛厮杀。后备兵由40-50岁的公民中最富有经验的军人补充,装备有重矛、重剑以及护身器具,在军团战斗队形中配置在剑矛兵和主力兵之后,即配置在第三排,后备兵在决定关头投入战斗,以增强前两线的突击力或阻止敌军的冲击。公元前二世纪,由于装备差异的消失,罗马步兵的这种剑矛兵、主力兵、后备兵的划分逐渐废止。 ] 都拥有全套的防护装具。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分为两节,此以上序号为1-14,标题是Arms of the ancients(古人的兵器);自此以下序号为1-15,标题是Troops in action(作战部队)。 ] 后备兵一般盘膝坐地,用盾遮护着身体,避免遭到飞来的箭镞和标枪伤害;必要时,比如在歇息过后,他们也取站立姿势,以便能迅捷而有力地向敌人冲去。众所周知,在会战中常常在剑矛兵和排列于他们之前的军士牺牲之后由他们去夺取胜利。   古时,在步兵中还有称作轻装兵的投石手和标枪投手。他们主要被配置在两翼,战斗往往从他们那里打响。不过,机动性大和训练有素的军士也常常朝这里集中。他们的人数不很多,如果交战进程迫使他们后撤,他们通常能够在军团的前两列之间实行互救互助,而且这时战斗队形不会混乱。   似乎直到最近还在通行的一种惯例是,所有军士头上都戴着用毛皮缝制的叫做帕农帽的帽子。这一惯例之所以能延续下来,乃出于使军人养成脑袋上始终有东西顶着的习惯,而在交战中又不致像头盔那般过于沉重。   步兵部队所使用的投掷标枪(称作“比鲁姆”)有9英寸 [ 注:英译本此处为11英寸。 ] 或1英尺长的尖尖的三棱矛头。如果标枪扎透盾牌,要把它抽回来已不大可能,标枪是很容易穿透铠甲的。在我们这里这种标枪已不多见。持盾护身的蛮族步兵则主要使用这类标枪,他们称其为“别布拉”,交战时每人配有2-3支。   此外,还必须经常记住,当你使用投掷兵器时,必须左脚在前,取这种姿势投掷时用力得法。至于说到举矛以及手持刀剑进行面对面肉搏时,你就应当右脚在前,这样做部分是为了防止侧面受到敌人刺进,使你不致负伤;部分则是使你那足以致敌伤害的右手更靠近些(敌人)。显然,应当为新兵装备各种古代兵器和护具,因为在战斗中谁的头部和胸脯受到防护,谁就会有更大的勇气,谁就不会惧怕受伤,这是人之常情。
  二十一、新兵还应当学会怎样构筑营地:在战争中再没有比这种本事更加重要,更加不可或缺的救生之道了。的确,营地构筑得规范,军士们就能安心地在工事里度过日日夜夜,即使在遭到敌人围困时,他们也会觉得似乎是处在一座四周有城垣护卫着的城市里一般。可是,这种功夫现在可以说整个儿被人遗忘了,很久以来已没有人再讲究挖堑壕、架栅栏、构筑营地的技能了。因此,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我们的许多部队或于白昼或于深夜经常在突然出现的蛮族的袭击下溃不成军。遇到此类情景的不仅是没有坚固营地的军士,而且还有因某种原因在战斗中开始撤退的队伍,他们找不到可以隐蔽藏身的地方;就像一群无力反击的,只有当敌人失去了追击他们的愿望时,才得以幸免被戮。   二十二、要始终注意将营地建在;如果敌人就在不远处,那就尤其要注意这一点。还要注意附近能否充分保障柴薪、草料和水的供应。要是在这里停留的时间较长,选址时还要考虑气候是否正常的问题。必须警觉周围不要有山岗或高地,否则这些制高点一旦被敌人控制,后患无穷。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平时这一带会不会爆发山洪,如是则部队不得不耗花许多精力去对付它。营地的规模应当建造得与部队的人数、辎重的多少相适应,要防止大量的部队拥挤在一个不大的空间里,或者相反,统共没有多少人却要展开在比应有面积大得多的土地上。   二十三、营地有时可建成正方形,有时为三角形,有时则成半圆形,这要依地形条件或按需要而定。一般称为“普里托里”门的营门应该朝东开,或者朝敌营驻地开;若部队处于开进中,则应朝拔营后继续前进的方向开。门后是位于前列的几个百人队,即大队的营帐,同时也是龙标手和旗手的驻地。“普里托里”门正后是“狄可曼”门,是在营地的另一端,这是为惩治触犯条规的军士时将其押解出营的通道。
  二十四、构筑营地通常有三种形式。如果时间不太紧迫,应当从地面上挖土垒起3英尺高的墙来,这样在墙前,也就是起土的地方就会出现一条壕沟,随即趁势很快地挖成一道宽9英尺、深7英尺的堑壕来。要是敌人的实力强大,那就必须在营地四周都挖上堑壕,而且要像兵法规定的那样,使这道堑壕达到宽12英尺,垂直深度9英尺的水准。要把挖出来的土在堑壕的两边各垒成一条4英尺高的土堤。如是,一道宽12英尺的堑壕的深度可达到13英尺。在堤上要打上木桩,所用木头要坚实,材料通常由部队负责运抵。为此军士们还常常需要事先准备好铲子、耙子、筐子以及其他的工具。   二十五、当敌人尚未出现时,构筑营地的事比较简单。一旦敌人发起攻势,所有的和一半的就要列阵迎战,以打退敌人的冲击。其余的人则在他们后面挖壕掘沟,加固营地。这时命令发布官要明确宣示,哪支百人队是第一批,哪支是第二批,哪支是第三批,轮流上岗作业。嗣后,百人队长们要去察看挖就的壕沟,量一量宽度和深度,对于那些工作不经心,草率马虎的人要给予惩处。必须教会新兵这门课目,以便必要时他们能够迅速而认真地按全部要求去构筑营地。 [ 注:俄译文稿第21-25共五节相应于英译本中的1-16,后者的标题是Entrenched camps(构筑营地)。 ]
   [ 注:凡驻扎部队的营地,其规模皆划一。四周有为驻军备用的栅栏、壕沟和土墙。在外部防御工事和营地主要部分之间有一200英尺宽的空间,以作伙房、厕所和其他公共事务之用,也用于集会以及万一遭到敌人攻击时可以作为防御用的机动场地。由圆木做成的沉重的大门是现成的,每个营门都有壕沟和城垣防护。按惯例,壕沟宽5-12英尺,深3-9英尺;城垣最高最宽均10英尺,而且都有圆木、篱笆和柴捆等加固。有时城楼建在城角处和顺着营地边沿,应能俯视到壕沟内外的情景。 ] [ 注:这段文字系图1-13(英译本插图)的图注。 ]
  二十六、在会战中,最要紧的事莫过于军士通过坚持刻苦训练而掌握能保持严整战斗队形的本领,以及一旦队形遭破坏任何部分都不致出现拥挤成堆或兵阵稀拉的情形。如果大家挤成一堆,就会失去进行交战所需要的自由空间,从而在自己人中间造成相互妨碍的局面;而在兵阵呈现稀疏的地方,敌人就有机会穿越接合部实施突破。这种情况的必然结果往往是整个兵阵由于恐惧而陷入混乱之中,因为敌人一旦突破过来,便会出现在部队的后方。据此,必须常常把新兵带到野外去,按照花名册让他们布阵。起初队伍可简单地排成一线,但要拉得开些,不要有任何弯曲和圆角,使军士间保持均衡和规定的距离。随后,要操练他们能迅速地把队伍转成两行,也就是要他们在运动中保持编就的队形。再则,要教会他们能迅速地布成正方形队形(方阵);继之再变此为三角形,也称楔形队形。通常这类布势在战争中会带来很大好处。军士还应该学会布成圆形(环形)队形,这也十分重要:这样布阵在敌方突破我兵阵时,训练有素的军士一般能够挡住他们,从而不致发生整个部队溃散逃跑,一败涂地的惨状。如果年轻的军士们能够通过日常的训练切实掌握好这一切,那他们在交战时也就比较容易保持严整的战斗队形。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序号为1-17,标题是Evolutions and marches(布阵和操练)。 ]
  二十七、此外,从古代的遗风中还保留并依然遵奉着和的圣谕:无论还是每月必须有3次拉练。这所谓的拉练是指一种训练的方式。按规定步兵要全副武装,手持,行军10英里,再返回营地,途中有一段行程要快跑。骑兵不管是区分成骑兵小队还是携带全部武装同样必须进行近似的训练,而且有时还要转而操练骑术,有时则要练习后撤;随后绕骑一圈,再准备进攻。此类训练不仅要在平坦的地形上实施,而且步骑两个兵种都应当在陡峭险峻的山地和起伏地形上演练爬上爬下,以求在交战时不致遇到(哪怕偶然地)作为优秀的军士事先在刻苦训练时所不曾研习过的任何状况。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序号为1-18,标题是Marches(拉练),但在英译本目录中未列入。 ]
  二十八、啊,战无不胜的皇帝陛下,我对您充满忠心和虔诚。我把许多著作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叙述整军经武问题的全部精髓集中在这部篇幅有限的卷本中,旨在使希望努力去从事募选和训练新兵工作的人能够比较容易地加强部队的实力,并使他们的部队具备古时的英勇气概。在人们心里战神马尔斯的战斗热忱并没有完全泯灭,他的光辉照耀着大片土地,这片土地滋养着拉西第梦人、阿非利加人、、、,而且还有咱们罗马人。曾几何时,的人民难道不是最强大的军事奇才吗?难道说马其顿人和色萨利人战胜波斯人后,不是用武器为自己开辟了到达境域的道路吗?至于达西亚人、莫西亚人、色雷斯人从来就极善战斗的事实,从许多故事中已经看得很清楚,这些故事还证实战神马尔斯本身就出生在他们之中。   如果我要数说每个行省各自的兵力状况,我就有说不完的话,因为所有这些行省现在都是隶属于的。但是,长期的和平环境致使有些人一味追求享乐,贪图安逸自在;也有的只是热衷于民政事务。这样,有关部队的训练问题起初是不受重视,后来渐渐地松懈下来,最后完全被忽视,而终于彻底废弃了,这难道还值得费解吗?   其实,这毫不足怪,类似的情形在古时也曾发生过。比如,在之后,和平年景延续达二十年之久,由于贪图安逸自在,疏怠而使当时的罗马人的国力大大地削弱了。在此之前他们曾经一路风光,无往而不胜。可是到时他们却无论怎样也无法同相匹敌。他们只是在丧失了那么多的和军事将领之后,在丧失了那么多的军队之后,才悟清要学习军事实践,要操练使用,而且只有学会了这一切之后才又重新开始打胜仗。所以说,必须时时刻刻重视募选和训练新兵的工作。众所周知,教会自己人掌握武器的本领总要比出钱雇佣别国的士兵更便宜吧。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序号为1-19,标题是Conclusion(结语),但在英译本目录中未列入。 ]
求精,如果吧友还有需要,我再转卷二到卷五
我记得我一年多前发过
国家球……   My enemies are many,my equals are none. In the shade of olive trees,they said Italy could never be conquered.In the land of pharoahs and kings, they said Egypt could never be humbled.In the realm of forest and snow,they said russia could never be tamed.Now they said nothing.They fear me ,like a force of nature,a dealer in thunder and death.I say I am Napoleon,I am emperor.!
本书作者成书时间是公元四世纪末,马上就要东西分裂的时代,说实在是胡扯。
像马基里维里的语气
另外,作者是依据一些资料添加了臆想写作的本书,并不能体现时代的实际情况。
忘川你是不是在这上面找的。。。
感觉我是不是有发过这个←_←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提拉全面战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