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什么非语言行为评价来强化儿童行为方式

根据相关语言习得的知识,你怎么评价现在市场上外语学习方法类的书,包括中国儿童怎么样学习英语之类的?
来源:网络转载
责任编辑:张俊
默认中大特大
宋体黑体雅黑楷体
&&为了解决用户可能碰到关于"根据相关语言习得的知识,你怎么评价现在市场上外语学习方法类的书,包括中国儿童怎么样学习英语之类的?"相关的问题,突袭网经过收集整理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解决办法,请注意,解决办法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同意其意见,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根据相关语言习得的知识,你怎么评价现在市场上外语学习方法类的书,包括中国儿童怎么样学习英语之类的?"相关的详细问题如下:RT,我想知道:根据相关语言习得的知识,你怎么评价现在市场上外语学习方法类的书,包括中国儿童怎么样学习英语之类的?===========突袭网收集的解决方案如下===========用户提供的回答1:
我们认为市面上的外语学习类的书实际作用不大,只能作为理论参考,寻找适合自己的孩子的方法。加拿大著名语言教学专家Mackey在《语言教学分析》一书说写道,“如果我们考察语言教学的发展,首先就会看到在古代及中世纪,拉丁语言教学方法从积极地运用口语教授转变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法教学,后来又回到夸美纽斯所倡导的口语教学,再后来又是普洛茨的语法规则,最后又是直接法所提倡的口语优先。”回顾一下市面上流行的外语学习也是符合这个观点,前些年流行的李阳疯狂英语到新东方英语再到单词类app(扇贝、不背单词、百词斩等),所谓新的方法,只不过是给现有方法涂上一层新鲜染料,借以用新潮术语来掩盖本质相似性的做法,因此这些外语学习类书籍只能参考,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 =====================================================================以幼儿早教英语教学《我的第一套自然拼读故事书》为例。这套丛书通过自然拼音法的学习,可以让孩子建立起字母与发音之间的直觉音感。 具体说来,英语是拼音文字,大部分英文单词中的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都有规律可循,例如,在cat, hat, mat, rat, bat,等单词中,字母a都发短元音a;在dog,log,fog,flop,lost,off等单词中。只要掌握了这些拼读规律,日后见到类似的单词就能自然而然地拼读出来,这就叫做自然拼读法。(截自书的某几页)优点:1.《我的第一套自然拼读故事书》作为面向儿童的绘本,其图文并茂并附有音频的形式是优点。首先,语言结构的二重性表明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此书在表达语言意义时用生动的卡通图画使儿童便于理解,又同时配以发音的音频指导,这样使儿童在习得语言时准确性有了保证。另外,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语言的特征首先是说,而不是写,说是写的前提条件,说话则包含着模仿和类比。此书主旨也在于锻炼儿童的拼读、阅读能力而非书写,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一共八十个故事中,每个故事都出现了一些高频词汇和句式,如在故事《the city》中,每一句话都是“I see the……”这样的句式,这使儿童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反复从而达到模仿其句式,并运用在生活中的效果。2、这套书的故事排列有序,从易到难,逐层递进是其优点。根据儿童习得语言的顺序,通常是由发音简单模糊的牙牙学语,到单词,到句子,再到形态。本书在排列上也遵循了从难到易的顺序,使儿童在习得时循序渐进。如在第一阶段的十个故事中,第一个故事的只出现简单的单词和短语,第二个故事出现有系动词的主谓陈述句,第三、四、五个故事则分别出现包含与不包含动词形态变化的句子,第六个故事的句子中出现了地点状语,第七个故事出现“to do”的形式,第八和第九个故事则分别出现了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最后一个故事中出现了句子的倒装。这样根据语言习得的难度来设置故事顺序,是儿童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3.这本书单词和句子的设置都符合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的观点”The Input Hypothesis”(可理解输入)。学习者是通过接收“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来逐步推进自己的语言学习的。他将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定义为“i+1”,其中“i”表示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i+1”表示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通过提供略高于学习者当前水平的可理解性输入激活学习者的LAD,促进习得。以《My Little Baby》这篇故事为例,bear是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单词,cub属于学习者在故事上下文或教授者帮助下能够理解的范围(即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
Krashen 在”The Input Hypothesis”中也提到:输入应该是有趣的(interesting)、关联的(relevant)。同样以《My Little Baby》这篇故事为例,通过故事中动物妈妈向自己的孩子表达爱意这一吸引学习者的有趣情节,引导学习者在现有词库基础上(dog)学习理解关联的生词(puppy)。4.每册书后都配有一个“趣味游戏”,这个游戏的部分包括孩子与父母的互动和孩子自己的发挥,这一内容的设置符合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当然缺点也比较明显:1.该书针对第一语言为英语而创作,目前中国市场都是简单的中译本。该方法是否适用于第二语言为英语的学生还未知。因为母语环境有着强大的纠错机制,身处于这个环境中的人会不断帮你纠正发音中的错误,而外语环境却没有,刚出生的孩子有着辨别语音细微差别的能力,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无法仅仅通过拼读来确定一个单词的准确发音,这就使得自然拼读法看似简单有效却无法在中国作为一种单独的学习方法运用在英语学习中,必须配以音标等标准化语音教学才能够发挥其最大功效。2.只有简单的互动,如果父母没空与幼儿互动,幼儿根本不会完成互动。TED上有个视频 【TED中英字幕】婴儿的天才语言能力,华盛顿大学大脑与认知科学系主任 Patricia Kuhl 提到他们做的一个实验:对四组年龄相近的美国宝宝分别进行中文训练,按照不同教学方法(纯互动、视频教学、音频教学和对照组),还有一组相同年龄台湾宝宝,不做任何训练作为对照组,最后这个实验证明和人的互动,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而视频和音频是无效的。最后我们小组得出结论就是,这本书并不一定适合幼儿启蒙。首先,国内缺乏纯英语环境的熏陶,再加上老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包括培训机构、早教班、双语幼儿园),发音水平更是难以评估,启蒙阶段要求孩子建立声音和词义的联想非常困难。另外,作为非母语者,如何保证孩子们接受拼读法学习之前已经熟悉那么多种字母组合的声音?不熟悉这些发音,所谓的声音和拼写的关联就毫无意义。因此学习语言首先强调一定要从真实的语言环境出发,去培养孩子,尤其是在早期,孩子还无法理解太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的阶段。就像很多音乐家不识谱,不看谱一样可以作出传世的作品。语言学习的最自然的规律就是大量的语言环境的浸泡和阅读的积累,无论是听、说、读还是写。不管是什么样的方法,前提一定是“量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此基础之上,再谈方法才不会舍本逐末。
===================================================================我们小组在讨论的时候也思考一个问题,那么作为非母语者的家长,培养自己的孩子学习英语障碍是什么呢?综合相关语言习得理论,我们总结一下中国幼儿学习英语的障碍:1.语言关键期中缺乏大量“输入”或者“刺激”2.学习(培养)方法错误,应以浸入式语言环境,人与人的互动为最佳3.长期坚持,并且使用该语言的概率要高。以上三点中,第三点是最难做到,现在很多幼儿英语启蒙中,缺少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如果在平时不使用,即使前期培养再好,也会发生“语言磨蚀”。 ===================================================================我们的小组成员:黄婕妤、杜嘉颖、区梓君、王静雯、陆晔、蔡妙龄、黄晓丹、陈乐怡、井小闻、邓佩珊如果喜欢我们的小组回答,给我们点个赞吧(^-^)V
用户提供的回答2:
整合者:LIANG JINGYU===========1 绪论============不邀自来。先来看几组数据。(数据来自家长帮和艾瑞咨询共同调研的《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者图谱》。家长帮,中国规模最大的最活跃的家长教育社区。)归纳如下:1、70、80后已成为K12阶段儿童家长的主力。2、网络和图书成为家长获取教育类资讯的主要渠道。3、产品是否符合孩子身心发展阶段、是否健康有益、孩子是否喜欢已成为中国家长选择早教产品的主要考虑因素(显著突出)。4、英语仍为最主要学习的外语,特别是在早教阶段。5、中小学阶段,与K阶段相比,升学择校、中高考政策变动及教辅机构的选择方面信息显著进入了家长的考虑范围。素质教育类信息也占一定比重,但中小学阶段家长最重视的还是应考和升学的问题。评价市场上外语学习方法类的书(K12阶段)不得不谈及国人目前正处于转型中的“科学育儿”的教育思想。与封建时代的教育方法不同,现在主流思想已不大可能会认可鲁迅父亲强迫鲁迅背诗经、背不出就动用棍棒这样的情节(虽然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仍不下少数,但这更说明了家长之于教育本身的认识缺乏,以及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前应先对自身进行教育的先行性和必要性)。所幸的是,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家长年龄层的更新迭代、随着家长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中国第一代享受义务教育的对象已逐渐为人父母),个人层面上,家长们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吸取科学教育的理论和经验,于K阶段而言以“教育必须与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相适应”为最高准则,于12阶段而言,考试与升学是家长最重视的问题。国家层面上,2012 年10 月9 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分析比较了13个国家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相关内容,着重强调了要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对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建议。因此,科学教育思想的转变也与市场上家庭教育书籍的观念导向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早从孔孟时代就有“因材施教”,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提出儿童教育的年龄分期。因材施教不只对因个体差异而作出个性化教育提出要求,更对相同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提出阶段性要求。道理大家都懂,但当教育走进不同领域面对不同要求加之孩子年龄阶段差异和孩子个体差异和环境差异时,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教育问题。其中,外语习得作为家长教育的一个重要诉求目的之一,相关产业一直在蓬勃发展。图书、音像、机构、讲座、活动……遍地开花,应接不暇。应题主要求,这里我们主要关注市场上外语学习方法类的书(K12阶段)。笔者及teammate认为,市场上外语学习方法类的书从针对的受教育者年龄阶段方面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K阶段的英语启蒙,另一类是12阶段的外语学习,其中K与12的划分不必然以Kindergarten和中小学的划分为界,而以受教育者是否具备进行读和写的能力为界。其实还存在另一种划分方法,理论和演绎的划分。但一般来说,市场上的外语学习方法类书为了兼顾读者受众的理解能力、接受度和销量等,会采取比较通俗的语言文字和经验案例教学,这样一来,一个个的个案经验就堆砌成浩如烟海的外语学习方法类书,也让家长在选购时不知所措。例如最火的三大主流英语启蒙体系,吴敏兰《绘本123,用五感玩出宝宝的英语好感度》、廖彩杏《用有声书轻松听出英语力:一年52周100本英文绘本阅读计划》和汪培E《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廖彩杏、汪培E、吴敏兰三大英语启蒙哪家强-搜狐母婴),前两位妈妈作者都是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方面的专家,而第三位汪培E则是MBA毕业的。但无论是科班出身还是非科班出身,三者的英语启蒙观念和方法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或许能给不知所措的家长们启示:什么书都不重要,把握了语言习得的本质(当然还要加上教育心理学)、结合自己孩子的特质和环境差异,就能作出最具可行性的最有效的教育方案。换句话说,把握本质,比看一万本演绎类教育书籍都强,演绎类教育书籍只是提供可供参考的实践方法而已。下面由我的Teammate对汪培E《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一书进行评价。=====2 汪培E《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第一章《为英文故事书长大的孩子》 GAO WAN《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第一章节中,作者就表明了整本书的主题――利用给孩子读英文故事的方式,来给孩子打造一个英文环境。作者介绍了她女儿的成长和学习的历程,来说明此方式的有效性。婴儿时期,孩子对语言的并没有什么意识,但在此时为之后读故事做准备也是很重要的。幼儿时期,孩子的成长十分迅速,大脑不断发展,家长此时要注意故事书要随孩子长大而“长大”。入幼稚园前(大概四岁),他在这个时期为孩子加入了英文故事书的原版磁带,妈妈念加上孩子自己听。她也惊奇地发现孩子仅凭听,就可以跟着录音带的速度完整同步地跟读故事,可以背诵很多,此时孩子还不识字。到了幼稚园时期,孩子听英文就像听国语一样轻松。同时作者也做到随孩子年龄增长,故事书字数增加,内容也更丰富多样,而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持续地为孩子读故事。在孩子小学一年级时,此时孩子的认知、阅读、理解能力全面发展,选书时,可以适当增加难度,不要低估孩子对书本的接受度。在小学二年级时,孩子不仅仅只听故事只看绘图,已经可以做到主动阅读文字。小学三年级,孩子便可以听懂哈利波特的英文原著磁带。从作者孩子的学习历程来看,作者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功。这离不开作者正确的理论基础。作者认为不论生来是什么人种,孩子置身在某种语言环境里,就会自然习得这种语言。这是完全正确的。根据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专门学习语言的器官叫做“语言官能”(language faculty),有一个学习语言的机制叫“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小孩对任何语言的学习能力都是一致的,“普遍语法”机制就像收音机,而外界的不同的语言学习就像信号。接收了不同的信号收音机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小孩在外界接触了什么语言,就会学会什么语言。作者同时提到,如果准备让孩子学习一种语言,愈早接触愈好。语言习得中确实存在关键期(Critical period),在关键期内,如上文所说,收音机才可以接收到不同的信号并发出声音。错过了关键期,孩子就失去了这种能力,无法习得语言。这种关键期也存在与其他方面。外国学者用猫做实验,在猫刚出生时将它的眼睛遮住,一段时间后才让它接触光,此时,猫已经失去对光的感知能力,再也无法看到东西。所以,虽然不是“越早越好”(因为过早没有作用)把握住孩子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是十分重要的。而故事书的如何选择,作者也已经提出了建议,要随孩子成长而成长,随孩子接受能力的增强,难度要有所增加。在难度的选择方面,在语言的监控模式(Krashen)中的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i+1”原则是输入假说的重要部分,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才是核心,就是说输入的内容要比原有的水平稍微高一点。因此,故事书的难度要比孩子能够听懂理解的水平稍微复杂一点,生词稍微多一点,这样每天读故事才可以成为有效输入。第二章《怎样为孩子念英文故事书》 YI QIANYUAN《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第二章谈论了如何给孩子念英文书。确实,现在很多父母听到这个提议的时候第一反应是紧张和犹豫,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在这本书里作者就分享了他的一些经验和想法。第二章共分为七小节。一到五小节着重介绍了念英语书的注意事项。在我看来,作者的一些方法适应了孩童学习的输入模式。如果父母们选择将英语作为自己孩子学习的第二外语,那么给孩子念英语书就是一个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第二语言不断输入孩子的头脑的很好方式。这种方法是营造了一种外语学习的环境,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对二语学习的能力和兴趣。父母在念英语书的过程其实是对孩子进行不断输入英语的过程,如果父母长期坚持下去,孩子学习二语的过程就迎合了自然习得顺序假说所提出的学习要求。该假说认为语言的获得可以在一个可预测的顺序下进行,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管有没有进行专业的授课或课程培训。父母在给孩子念英语书的时候其实已经在培养孩子的英语水平,长期以往下去孩子的英语水平就会顺着这个进程下去不断发展。所以这里也映证作者最后一小节的观点:持之以恒才是成功的关键。自然习得也是要在一段时期的坚持下才会显现出成果。作者提倡父母给孩子念英语书的建议有几点,要一句英文一句中文地念,按着书中原汁原味的英语念给孩子听,翻译成国语的时候要口语化,好理解,而不是生硬地逐字逐句翻译。孩子在聆听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兴趣,对二语的学习渴望会更加强烈。同时作者也强调在翻译的过程中父母不要随意自己添加大段解释,不然会弱化孩子关于中英字句的对应关系,使得孩子在听解释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对比,这样就不利于二语的习得。念书时父母可以适当加以动作、语气、音调、神情的配合,来引导孩子更好地理解书本的内容以及英语语句的意思。这里的试验研究就符合了二语习得中的输入假说。Krashen认为,如果把一个人已有的知识写作i的话,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新学习的知识就是i+1.但是这一切建立在你对原知识已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套用到作者提及的方法上,父母对一本书要一遍英文一遍中文地念至少三遍以上后再对同一本书只念英文。而且这本书还要在以后的时间里时不时被再次读一下,直至读熟。这个反复的过程就是让孩子在不断聆听中理解书本的内容,从而吸收到知识。朗读是一种获得的结果,它不是能直接被教导习得,但它有助于在孩子头脑中形成一个综合的输入,孩子以后可以自动自觉在脑海中浮现这些由朗读习得的语言。如果孩子接受了父母朗读的过程中带来的语言输入,那么有关的语法也在潜意识地被接受。所谓语感也是在不断地听读过程中得到的。在幼年时形成正确的语感在日后的语言学习中非常有利。我个人认为,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不断锻炼提高的过程。现在的学校教育多是先培养读写的能力,特别在日后的应试考试中,听说能力更是比例比读写方面少了许多。《培养孩子的英语耳朵》鼓励了家长在孩子小时候着重培养了他的听说能力特别是听的能力,我认为这才是正确的学习策略。我认为在听说读写四方面上我们要先学习自己听懂外语的能力以及敢于大胆表达的能力,由外在的交流向内在的读写发展。第三章《孩子听的是故事,不是英文》
LIN QIHONG在《第三章:孩子听的是故事,不是英文》这一章节中,作者引用《绘本之力》中松居直的一段话来表明了其核心观点――用耳朵听应该比用眼睛读更能逼近语言的本质。作者在书中提出,引发孩子听英文故事的动机和兴趣在于故事,而非英文,才进而培养出孩子的英文耳朵,所以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会不断检视小孩子的动机和兴趣。在二语习得中,动机是一个重要的非语言因素,如果故事足够吸引小孩子,就会有想要快点知道故事发展的这个动机,驱使小孩子去努力地听、理解英文,从而起到培养英语耳朵的作用。所以在第三章提供的故事里,有不少故事都刻意在提高对孩子的吸引力上下功夫,比如《Stanley》故事结局很开放,虽然剧情好像戛然而止,但有时候对于孩子来说,故事结局不重要,而文字一定要简单,每页不超过三行,再以丰富的插画体现文字的内容,有助于孩子理解,也能让孩子更专注在故事上。又如《Winnie in Winter》故事情节很魔幻,有很大想象空间,很吸引小孩子。而且书的绘图很丰富且仔细,而一页的文字则不到三十秒就念完。这样子小孩子自己看书时,会还没把图看够就翻页,但每次再读的话,都会指指点点从绘图中找出之前没注意的新发现,让这本书百读不厌。不少家长会陪同小孩一起看绘本,并在一旁将英文读出来,这时候便显得图书的插画以及简单的文字极为重要了。但这些都还属于比较外在的手段去调动孩子兴趣,产生听英语的动机,很多故事还会专注于情节的幽默性,《Fox All Week》《Alexander, Who used to be Rich Last Sunday》便是如此,讲述很日常的故事,但十分幽默,让小孩子能捧腹大笑。这章中还提到朋友的小孩听完故事后,一直跟着重复其中的一句英文,还跟妈妈讨论了其中的行为(故事中的小猪学大人抽烟)。可见,在培养英语耳朵的过程中,由于内容是带动孩子听英语动机的首要因素,所以内容的启发性也是要有的,这样才能留给孩子正面的影响,激发孩子思考。这一点,我觉得作者选取的三个故事就特别能作为例子《Here Comes the Strikeout》《Big Bad Bruce》,会教育小孩子,要成功,是需要勤于练习的;人们不应该以大欺小;有些人的劣性是难以根除的。甚至在《Harry in Trouble》中,作者表示这个故事就连对家长,也很有启发意义,故事中的Harry经常丢东西很挫败,妈妈便和他说,自己小时候也爱丢东西,长大就好了;奶奶也和Harry说,他的爸爸小时候也爱丢东西,长大就不会丢了。从而打消了Harry的挫败感。
Gardner提到二语习得中的动机有四方面:a goal, effortful behaviour, a desire to
attain the goal, favourable attitudes toward the activity in question. 本章举例的故事,迎合了孩子学英语的动机四方面。在读故事中,孩子的目标即为听懂、理解故事内容,因此故事文字应简洁,同时加以插画辅助理解;孩子为了听懂故事,会去努力捕捉听到的英语内容,去消化和理解进而提高听力水平;当故事情节设计得引人入胜时,孩子就会有更强烈的想要听懂英文内容的欲望;当故事内容幽默有趣,启发人思考,故事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更深刻的影响,孩子就会被故事吸引,会喜爱这个故事,也就不会抵触听英文故事,甚至爱上听英文故事。
总而言之,英语故事的意义就在于让孩子由故事产生练听英语能力的动机,因而故事的设计应注重满足Gardner的理论中关于动机的四方面。第四章《听说读写,请按照顺序》 WU JUNYU听、说、读、写是儿童自然习得语言的正确顺序,也是儿童进行语言学习所应该遵循的自然法则。无论是习得母语,还是学习一门外语,听、说、读、写都应该作为习得或学习的自然次序,违反或颠倒这一次序则是违反自然常态,会给儿童习得学习语言带来压力,不利于语言自然习得达到的良好效果。听、说、读、写这四个关键节点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也就是说要想从前一阶段跨越到后一阶段,中间的间隔时间必须充分用来完成前一阶段任务。小孩出生后首先是要接收来自外界的声音,即“听”,这个过程中不断有语音信息被婴儿接收,经过大概2年后,有足够的“听”作为基础,小孩开始可以“说”,而从“说”跨越到清楚地认字“读”甚至“写”,至少到小孩七岁才能开始,过早进入到“读”“写”并不利于父母为儿童创造相对轻快的语言习得的环境条件。处于语言关键期的儿童语言习得更关键的是“听”和“说”。作者以坚持给孩子读英文故事为例子,表明了即使处于非英语环境,孩子也能通过长期轻松地“听”英文故事来初步习得英语,进而能自然而然地“说”一些“听”来的英语,并且对这类英语故事书产生感情。这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语言知识的自然输入的过程,即使到了“读”“写”阶段孩子犯语法方面的错误,也很容易被纠正过来,因为在这之前已经有充分的“听”“说”作为基础。当然,“听”“说”不应该因为过渡到了“读”“写”阶段而终止,而应该渗透进后半段的语言习得中,用以维系对英文读物的感情。史蒂芬.平克在《语言本能》一书中提到“语言是孩子自然发展的一项复杂技能,“听”可以说是起到刺激作用,“只要从耳朵听进去的东西,将化为语言讯息停留在脑袋里,只要听得多,就会自然习得一门语言”,也就是说,儿童从语言空白发展到完全习得一门语言,“听”是基础,也是语言知识不断丰富的途径,与“读”“写”这类技巧性习得方式不同,“听”和“说”是在非刻意且长期潜移默化情况下进行的,习得效果是基础性、关键性的。第五章《送全美语幼稚园,孩子的英文就没问题?》 YE HUILIN“在全美语学校,老师会帮孩子念故事书,锻炼其听说能力。但是,就读全美语学校并不能让孩子的英文口语能力在短时间内就衔接上去。”作者的孩子的口语能力有所提高是因为入学前五年听了大量的英语故事打下了基础。孩子进入全美语幼稚园之后,要保证孩子在学校以外的时间听说中文,奠定学前中文基础。Krashen在语言习得假设中的输入假说理论(the input hypothesis)提出:要实现语言习得, 学习者必须通过阅读和听力吸收语言材料,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 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结构的理解时, 才能习得语言。 此外, krashen还指出, 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可理解性、既有趣又相关、非语法程序安排和足够的输入量 。全美语学校老师帮孩子们念英语故事书,没有按照语法程序输入,输入的语言材料有趣易懂,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而且,语言的输入量一定要足够,孩子们需要有很长时间的对感兴趣的所学内容广泛的阅读和许多的听力练习才能够实现语言的习得。短时间的英语故事输入没有办法让孩子迅速语言运用能力,孩子在运用语言之前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可理解的输入量。此外,即使身处汉语的母语环境也要保证孩子在校外时间能够有足够的可理解输入量,这样才能实现汉语的习得。“光靠念英语故事书,只能锻炼孩子的英语耳朵,并不能锻炼英语嘴巴。”Krashen的输入假设中有一个“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他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时,才可能说话。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所以光念英语故事书只能锻炼英语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要来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孩子有优于大人的听说能力,但忘记速度也超乎想象。幼儿园毕业之后语言的听说能力一定要持续。”Lenneberg提出的“关键期假说”。他认为,儿童语言发展存在关键时期: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puberty)到来之前,即2岁至12岁之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习得能够自然而轻松地进行。这时语言的理解和产生涉及到大脑的两个半球,整个大脑都参与语言学习。在关键期,孩子在习得自然的语音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孩子的长期记忆能力较差,遗忘速度快,因此要持续二语的习得。另外,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很容易混淆母语与外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因此他们的外语学习特别需要好的条件,如双语的社会生活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将外语作为思维工具、游戏工具和交际工具,或者具有非常好的师资条件及完备的教学设施。“全美语学校让孩子有说英语的环境,让英语变成学校中的一部分。孩子从老师身上学到是听,口语能力是跟同学互相学习的。”语言环境分为自然语言环境和课堂语言环境,实验证明身处自然语言环境和课堂语言环境都有助于二语习得。全美语学校既提供了自然语言环境和课堂语言环境。Krashen曾指出, 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可理解性、既有趣又相关、非语法程序安排和足够的输入量
。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语料输入具三个特征:自发性、可理解性以及无序性。孩子们在学校里相互用英语聊天,其输入语料是可理解的,忽略了语言习得的自然顺序。孩子们在聊天过程能够相互接触学习语言新的结构,从而提高自身口语水平。【本观点参考文章:陈三东的《语言环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第六章《我的私房英文书单》 略第七章《学英文,所为何来》&第九章《念故事之前,父母先做好心理建设》 KE MEILIN
第七章主要讲的是家长不应盲目地让孩子学英文。虽然是小孩子去学英文,但家长也应该认清方向。只有家长明确了方向才能让孩子真正学到东西。作者认为学英文的原因是要为了和世界沟通。“英文虽不比其他语言高贵,但它在时代的演进中,跃升为国际性的第一语言、共同语言。”英文是一种语言,一种沟通工具。而语言的沟通对象则有人和书本。所以我们学习一门语言,就要会听、会说、能读、能写。不能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英文。这里我认为作者说的话无可厚非,开头就直接点出了有些家长崇洋媚外,认为英语十分“高贵”的心理,希望家长们可以剔除这样的心态,不能因为虚荣心去学英文,应当真正意识到选择英文的理由和学英文的用处。还有有些家长让孩子多练习英文,是希望孩子考试成绩好,应试地去学习,而不关注自己孩子的听说读写实力究竟如何。然后作者便引入了她给小孩习得英文的方法:用故事书学英文。书中提到:“语言是一种工具,既然是工具,就必须与生活结合;再看看我们的生活环境,孩子能接触英文的机会其实不多,这样又如何能让孩子感觉到,英文和生活是有所关联的,而不只是课本或者补习教材上的死东西。”作者以此作为铺垫,引出“故事书是孩子英文启蒙教育最好的运用媒介”的主旨。理由如下:①“故事书给孩子的不只是英文,还有无穷的人生乐趣。”②“为了想听懂、看懂眼前的故事书,孩子自然而然就必须学会那座中间的沟通桥梁――英文”③“父母在家里布置英文情境,每样东西都贴上英文标签,和孩子玩英文游戏、或是夹杂着跟孩子说些英文……如果要我大费周章,汲汲营营地填补生活中任何可以让孩子学习的空隙,我只想大喊‘救命!’”能看出作者十分推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但单凭这些来判断“故事书是最好的教育媒介”,个人认为理由不够充分。游戏不能给孩子带来乐趣吗?孩子要如何“自然而然”地学会英文呢?既然要“让孩子感觉到英文和生活是有所关联的”,那布置英文情境有什么不好呢?
在第六章的最后,作者提醒父母不要只顾孩子的英文能力、忽略孩子的母语水平。认为这是本末倒置的现象。希望父母重新审查让小孩学英文的目的,不要本末倒置,亲情最重要,再者是母语能力。英语只是一个沟通工具,它不是唯一的竞争力,因此不要为了培养小孩的英语能力而让小孩失去该有的童年。“学习英语不是一蹴可及的事”“生养孩子,是过程,不是目的”作者在第九章章的一开始告诫父母不要一开始做就想着结果,否则生养孩子将没有了乐趣,孩子也不会乐在其中。然后作者开始介绍一些送孩子去读书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学校的教学内容、学校对孩子的心理教育、学校是否因材施教、老师是否恩威并施等。她认为“学习应该是充满乐趣的,尤其在这启蒙教育的阶段,如今变成压力,这不是很伤父母的脑筋吗?”“父母的焦虑心理移转到子女身上,往往就变成学习的压力”“如果不希望对子女的‘爱’,会演变成帮倒忙的‘压力’,就必须自己先做好心理建设,才得以抵挡外来的不必要的压力”作者在这里强调当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或者在学校成绩不好时,家长不应当焦虑,而是应该冷静分析,不要一昧地担心自己孩子是否出现了问题。告诫家长不要太在意结果,而是注重过程。家长的焦虑容易转化为孩子的心理压力。作者介绍了培养孩子英文能力的重要原则:1.中文永远排在英文之上,中英文故事书数量维持平衡2.中英文故事书,不要重复(让孩子建立听故事书的乐趣)3.中英双语故事书,效果有限
(中文的被利用率会占上风)4.英文不是学来表演的。“因为父母花了钱,就要看见成果,而且成果还要可验证,进而可炫耀。”“太早接触考试,可能扼杀孩子的大能力”“孩子不会天生就有英文优越感,只有大人才有。如果父母能以很中立的立场,来看待孩子学英文这件事,通常孩子的态度不会偏离正道太远。”5.不考试,不怀疑,不问听懂了没(让孩子自己提问题,才是教育的首要目的)6.相信孩子,相信自己作者首先认为语言不是最重要的,故事才是最重要的。她多次强调中英应平衡。这样孩子才能在建立了听故事书的乐趣的基础上,接受听不熟悉的语言的故事。后面三条原则是端正父母的心态。我认为她分析得很有道理。首先父母可能会有虚荣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表扬而脸上添光。其次,考试有标准答案,在启蒙教育阶段就被答案所负数,童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能会被扼杀。再者不要把读故事当作是考验孩子的方式,否则会让孩子对听故事产生压力。但我认为父母只需撇除自身的攀比和焦虑,所谓“很中立的立场”这样的表述是不恰当的。第八章《故事录音带,是听英文的好帮手》 ZHOU RONG作者认为故事录音带对孩子学英文有很大帮助的原因:1、
故事录音带富有感情,能够吸引孩子。2、
帮孩子念英文故事书,如果纯粹是以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为出发点,父母念得再标准,也标准不过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所录制的原版录音带。3、
听故事录音带能训练孩子的英文听力。听故事的原则:一卷听熟了才加入新的一卷,等两卷都听腻了再放入第三卷。4、
有助于练习英文,学习纯正的英文腔调与发音。5、
听大量纯正英文发音的故事录音带,营造很好的语言环境,即使孩子一时没有环境说英文,只要机会来临,他也能比别人更快地从已经听取的语音中爆发出语言的潜力来。对于听故事录音带,作者建议父母:1、
先念几遍故事书,等孩子熟悉故事后再听录音带,否则孩子可能会觉得太难而排斥。2、
选择自己喜欢孩子也会喜欢的故事书。3、
购买国外出版社的原版产品。4、
只要故事,不需要添加歌曲、中文版的故事等其他内容。5、
较短的故事合成一卷,充分利用空闲时间,也不会因为故事太短换另一个而打断孩子听故事的兴致。6、
不可以让孩子边游戏边听录音带。利用二语习得理论分析其中的优缺点1、Krashen提出的二语习得理论“监控模型”分为5个部分:语言学习与习得假说,监控假说,自然习得顺序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我认为,该书作者其中的一些观点符合了其中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理论。(1)“输入理论”中Krashen提出“可理解性输入”是有效的方式即“i+1方式”,将学习者现在的知识状态视作i,下一阶段则为i+1,所以了解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状态很重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才是有效的。作者在建议中提到,要先念几遍故事书等孩子熟悉故事后再听录音带,这是有效的输入方式,对于孩子来说直接听录音带是有难度的,不符合其现有的知识水平,所以父母先念故事,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再让孩子听录音带,让孩子具备了能听懂理解故事的能力后再听原版录音带才能有助于孩子的英文听力和语音能力等其它能力。以及听故事的原则,作者是逐步地加而不是一股脑全听完,一卷听熟才加下一卷,符合可理解性的输入。(2)“情感过滤假说”认为情感因素直接影响第二语言习得。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接受可理解性输入是习得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情感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情感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动机、态度、自信心、焦虑等。Krashen认为情感屏障妨碍语言输入,当情感屏障强时,输入则不能进行从而不能习得语言,而当情感屏障弱时,如果输入是可理解性的则可以习得二语。作者提到要选择自己喜欢孩子也会喜欢的故事书,故事录音带富有感情能够吸引孩子,将短故事合为一卷等都是在增强孩子学习英文的兴趣,减弱孩子学习的情感屏障,有利于二语的习得。2、根据Bloomfield的刺激―反应理论的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理论,儿童通过听到父母说话而获得语言的听觉刺激从而通过模仿来学会说话。从这一角度看,作者认为听原版故事录音带可以让孩子学到纯正的英文,应该是让孩子通过模仿录音带的语音从而获得纯正的英语语音。3、作者让孩子大量地听原版录音带是为了营造好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形式主义语法天生主义者强调了环境的刺激性作用,它能触发和激活人们先天具备的UG来处理周围语言环境所提供的材料。当孩子能够处理周围的语言材料并将其内在化,便可以从语音库中提取使用。4、语言学习是一个含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规则通过置身于广泛的真实话语中,尤其是置身于对听者而言有适当难度而又可理解的话语输入中而内在化了。经过加工的输入将提高学习者的理解力,而增强了的理解力将反过来促进语言的习得。但是靠单纯的听力输入不能很好地习得语言,只储存于短期记忆中,还需要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如自我监察、推理等对听力信息进行理解处理。(J.M.O’Malley,A.U.Chamot,L.Kupper,1992)作者在让孩子听录音带之前先通过父母念故事让孩子理解故事,这减轻了孩子在听录音带时进行理解处理的压力,有助于更好地二语习得。参考资料:J.M.O’Malley,A.U.Chamot,L.Kupper,潘裕高译,二语习得中的听力策略,[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9925、但是,二语习得还与语言学习的个人因素有关,包括情感、年龄、学习能力、动机、个性、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等,其中学习风格中将学习者分为3种类型:视觉型、听觉型和运动型。可能作者的孩子们都属于听觉型的二语学习者,所以听录音带而不看文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而对于另外两种类型的学习者效果可能没那么好。从学习能力方面说,作者的孩子们语音敏感性强,适合于听录音带的学习方法,而如果孩子的语法敏感性、推理能力或者学习记忆能力强的话则应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所以学习二语的方法要因人而异。第十章《父母最想知道的Q&A》
DENG JIE在第十章中作者列举了一些家长的问题和担忧,并给出了建议。虽然只列举了11个问题,但从回答中不难看出作者所持的一些理论观点。1.强调无意的语言习得而不是有意识的语言学习Krashen 提出“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二语学习者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二语知识:习得和学习;二者的差别在于:习得是无意识的(subconscious),学习是有意识的(conscious)。这本书作者让父母每天都给孩子读英语故事,给还以一个充满英语的环境,孩子通过听英语故事来理解英语句子,熟悉英语从而自然习得英语。作者认为英语故事书对于孩子是阳光之于小草,补习班对与孩子应该越少越好。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自己的小儿子十分钟做完了外籍英文家教带来的一篇不到一百字的英语小短文作业,而同样的作业补习班上的孩子却花了整整一节课。孩子在补习班学到的只是填空和选择,只是怎么应对考试,并没有真正掌握、习得英语,也不能运用英语。2.二语习得是一种习惯的养成书中强调父母每天给孩子读英语书来帮助孩子学习英语,培养孩子听英语、读英语的习惯。通过日复一日英语外部刺激的积累,形成孩子的英语运用习惯,提高英语水平。3.强调语言输入的正确、完整性认为父母真的一句英文也不会,那么这一套“培养孩子的英语耳朵”的方法便不适用,父母也不可能为孩子读英语故事。父母在给孩子读英语故事的时候应该一句英文读完,而不是用中英夹杂的读法,不完整的句子对孩子英语整体理解能力的提升没有帮助。4.强调语境的重要性“不论是英文还是中文,如果不在文章里,都是死的,对孩子不具任何有趣意义”孩子理解、掌握英语单词要在完整的句子里掌握,而不是单个词的学习,在语境中才能真正掌握单词。5.强调孩子的兴趣选择什么故事读本、什么时候给孩子念英语故事、要不要念英文故事都要根据孩子的兴趣,不要让听故事变成一种压力和负担。这一观点体现出了Affect和Motivation这两个影响语言习得的Non-language Influences 。首先从“Affect”上来说,如果孩子把听英语当成了一种负担或压力,就会对英语产生排斥,这样的学习效果肯定不好。Krashen 提出的“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对二语抱有消极的情感态度,就会对二语有更强情感过滤,最终达到脑中语言习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就会很少,即使输入得再多也没有效果;相反对二语抱有积极的态度,情感过滤器的阻碍会很小,习得效果也就非常好。其次从“Motivation”上来说,学习一种语言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其中内在动机的作用更大。孩子的兴趣无疑是学习一门语言最强大的内在动机,在孩子有兴趣、愿意听英语故事的时候念英语故事,这时孩子对英语的理解和学习效果是最佳的。6.不提倡死记死背单词,孩子准备好了再记忆孩子第一次见着一个新单词,连听都没听过就让他们死记下来,记忆效果不佳、很容易忘,而且并不会运用。作者认为要在孩子准备好了再记忆,即孩子已经有一定的听力和阅读经历,听过并且见过这些词以后再记忆。这体现了Krashen的“comprehensible
input”的理论假设。二语输入应该是可理解的输入,即循序渐进的“i+1”,而不是急于求成。在已有基础上增加一点点难度是利于学习者掌握新知识的,而忽略可理解性陡然提升难度,效果不佳还打击了二语学习者的信心、磨灭学习者的兴趣。7.语言环境对使用语言的影响在影响语言习得的“Non-language Influences”中,“Filed dependence(场依存)”是其中一个因素,二语学习者在二语环境中会更多地使用二语,因此得到练习从而更好地习得二语,而在母语环境中,没有说二语的必要,说得少、运用得少,掌握的也就少。书中家长提出了孩子在全美幼稚园学了很久英语去,在家却从不说英语的担忧。作者的回答是孩子会根据语言环境和说话对象选择适合的对话语言,在家里无需使用英语孩子也就不说英语,而在学校孩子能够用英语与老师、同学交流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8.语言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作者在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强调母语的重要性。认为孩子没必要时时刻刻说英语,特别是回到家说母语也很重要。“母语说得好不好、词汇基础稳不稳固、表达能力完不完善,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思考模式和逻辑推演能力”,不得不说汉语独有的特点,影响了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的辩证思维模式。9.为孩子读英语故事可以运用到教学中作者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提到:书中提到的方法不仅父母可以用,老师在课堂上也可以用,通过每天读点儿英语故事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将书中的方法向教学法方向推进。个人认为作者有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该书作者强调孩子的兴趣,“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听故事,也不要用威胁利诱的手段让孩子听故事”但在给家长提出的建议中,确实与此有相悖之处(虽然是温柔的“威胁利诱”,不至于让孩子厌恶听英语故事)。比如:父母和孩子约法三章,睡前故事由父母选,如果孩子不喜欢父母选的书,那就只能关灯睡觉,而孩子不愿意关灯睡觉,勉为其难接受父母选的英文故事,这也是一种威胁吧;另外就是睡前直接拿出两本英文书,让孩子二选一,在用热牛奶和软枕头作为“利诱”,孩子也就乖乖选一本英文书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语言也不例外,所以《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强调尊重孩子兴趣、培养孩子兴趣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而选择句子简单图案丰富的英文故事书,从小的时候就培养孩子对英语的兴趣,对以后孩子的英语学习和掌握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3 中国儿童应该怎么样学习英语=====
对于K阶段(0-7岁)的儿童,英语启蒙很重要,而这一阶段以习得Acquisition为主。家长要把握语言习得的本质(当然还要以教育心理学指导实践)、结合自己孩子的特质和环境差异,作出最具可行性的最有效的教育方案,机构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并进。
对于12阶段(7-18岁,中小学阶段)的儿童,如果在K阶段已经经历了良好的英语启蒙教育,那么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学习转变会很轻松。而对于K阶段没有受到足够外语刺激的儿童,以乔姆斯基的原则理论和参数理论来看,此时儿童已经较为完整地习得其母语,掌握了一门语言、掌握了人类语言共有的某部分共性,具有习得or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可能(区别于关键期内未受语言刺激的人类),但在心智、学习方法、学习动机、自我控制方面尚未成熟(特别是针对低年级学龄儿童而言),其外语学习困难是由生理机能以外的原因导致的,具有完全的可改变性。因此笔者认为,此阶段的儿童的外语学习应更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面对市场上浩如烟海的外语学习方法类的书,这就要求家长们有一双甄别的慧眼、批判性吸收、因地制宜地适用、更需要耐心与恒心。育易,而教从来不易。
用户提供的回答3:
以李阳疯狂英语为例来分析外语学习方法,并结合理论提出第二语言习得的策略一、什么是“李阳疯狂英语”疯狂英语是李阳发明的一套独特的英语学习方法,他提倡疯狂地说英语,疯狂看英语,以一种夸张的表现方式去学习英语。这种方法有别与传统的死记硬背,着重于表达和使用,并且以夸张的方式来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不走弯路的速成法。其学习方法主要是主要有以下几点:1.口语的突破口,创造了“一口气、三最、五大发音秘诀”的口语学习方法,总结了英语的发音方式,大幅提高口语的学习效率,而且这种方法学习的口语是标准的美式发音。总结和归纳口语的特点是疯狂英语学习法的主要一环。2.以“句子量”代替“单词量”的理论基础,疯狂英语学习法提倡掌握句子,而句子是单词构成的所以熟悉使用句子的话也等同熟悉使用单词,甚至还有更好的效率。在句子熟悉的运用中,同时也攻破语法难关,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3.以口语突破听力,理论基础为先保证口语发音标准,掌握了发音就会听得懂别人的口语。以口语练习听力。4.口语支配写作、阅读、翻译层面,疯狂英语的“三最法”提高了英语口语的表达效率,因此在使用英语的时候英语思维速度相应增加,因此带动写作阅读和翻译层面的提升。5.建立自信理论。疯狂英语的学习法以夸张来作为学习基础,强调学习英语的表现,在这个情况下增加了学习者对英语的信心,在这个情况下更容易掌握这种语言。二、成果及不足(一)成果1.语音训练与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理论将语音看作是语言处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李阳的疯狂英语对语音训练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他将复杂的语音规则总结成五大发音要点,使一般人都能迅速掌握。它们是长元音双元音饱满;短元音急促;连音;略音和咬舌头。2.语言输入与句子中心论李阳所提倡的英语学习单位是句子。他认为在学习精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把课文中实用的句子总结出来,并脱口而出。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教学的主要精力应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以促进语言习得。最佳语言输入包括四个必要条件:(1)可理解的;(2)密切相关的;(3)不以语法为纲的;(4)大量的。其中,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中不可缺少的环境因素。研究证明,背诵输入是一种有效的抗母语干扰的输入方式。3.焦虑消除与情感过滤假说根据情感过滤假说,情感是介于语言输入和语言习得机制之间的屏障,决定着学习者接触语言输入的多少以及有多少语言输入转化为吸收的语言。焦虑在语言学习领域是指学习者需要用外语或第二语言进行表达时产生的恐惧或不安心理,可能是外语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要提高学习主体的学习效率,显然要降低来自学习主体的情绪焦虑感。李阳深知怕丢脸是中国学生练习口语的一大障碍,提出了“I enjoy losing face”的口号,这句话鼓励了许多因胆怯而不敢开口的学习者。(二)不足1.中国式口音“三最法”的“最高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式口音”,反而容易造成“中国式口音”,引起语言交流的困难。通过对疯狂英语学习法中五大发音秘诀和对汉英语音体系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式口音”主要是母语的“负迁移”对英语语音的干扰和影响。要摆脱“中国式口音”,首先要学好英语的每个音素,了解发音原理和发音部位,坚决杜绝用汉语语音代替英语,尽量克服和避免汉语的干扰,尽量避免母语的负面影响。只有掌握好英语的语音规则、节奏和语调,才能摆脱“中国式口音”,说一口纯正地道的英语。2.过于偏重“听说”疯狂英语过于偏重外语学习的“听说”方面,有忽视“读写”之嫌。疯狂英语法能将“听说”发展到极致,并与外语教学的交际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是非常有效的。但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知识与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听说读写各具特色,互相配合,缺一不可。即使有学习的先后,但它不能相互兼容,顾此失彼。三、结合理论对“李阳疯狂英语”的评价李阳输入法与SLA理论有一定相通之处,但也有其不可忽视的缺陷。(1)李阳的输入法遵循的是“熟能生巧”的原则,强调反复输入,有声输入。这种有声输入法早已有语言学家提出,李阳的有声输入法就是对前人总结出的二语习得理论的一种印证。(2)另一输入方法是背诵。背诵式语言输入是一种最佳的、可理解的输入,符合Krashen的语言输入原理。能促使学习者注意目的语的语言形式,又能让学习者注意到自己所要表达的与所能表达的内容之间的差距,从而强化有关语言输入,并促使输出的质量。也有观点认为“reciting”虽有助于“speaking”,但它终究不是“speaking”。Speaking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生理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行为过程。疯狂英语把“说”归结为一种体力劳动,则有可能陷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模式之中。(3)对口语的绝对重视,机械操练,“一口气”,“三最法”等强调形式流利,忽视了语言内容,也没有考虑学习者必要的逻辑思维,毕竟不利于长远的学习和提高。(4)不可否认疯狂英语是弥补了现有英语教材的部分局限之处的,也强调了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而这也正是影响语言学习个人因素中的重要之一。但当学习者逐渐认识到语言学习并非朝夕之功时,便会发现不能靠一时激励完成这个漫长的外语学习,相反,可能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和方法的不断调整。(5)李阳强调“不怕丢脸”( enjoy losing face) ,一方面帮助英语学习者克服心理障碍和学习焦虑,满足了英语学习者的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增强学习信心,与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情感过滤假设”相吻合,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迎合了某些学习者急于求成的需要,意志不坚定的人是不能坚持学下去的。四、第二语言习得者的习得策略“策略”是一个有些模糊的概念。在整个语言习得和使用过程中,一个策略包括与特定阶段相关的精神和行为活动。所谓习得策略是指习得者在用目的语进行表达遇到困难时,试图解决所面临的学习问题而采取的策略。此处将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分为认识、入门、基础、提高和应用五个学习阶段,并提出这五个学习阶段的学习策略。(一)认识阶段习得策略。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对目的语的兴趣,尽可能多地接触与相关的各种信息,使得学习者对目的语有全面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不需要对任何知识点进行强记,否则会失去兴趣。英语学习资源有PETS、CET、雅思、托福SAT、GRE、GMAT、ESL、BEC、沪江英语网、星火英语、李阳疯狂英语、新东方、VOA等。通过观看美剧(如:Gossip Girl;Desperate Housewife;UglyBetty)或者学唱英文歌,提高对英语的喜爱程度。(二)入门阶段习得策略。这一阶段是指目的语的语音语调,简单日常单词记忆,简单语法学习,目的语的语序特点的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难点是目的语语序学习。例如:英语中,The basicconception of the Genetic Algorithm is introduced. 此句的语序与中文语序是有差异的。培养用目的语语序进行思维,显得格外重要。用目的语语序进行思维不仅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良好的语感和口语基础,而且有助于学习者融入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目的语的语音语调学习。目的语的语音语调学习以模仿为主,在不考虑具体词汇意义或语法的情况下,强制自己模仿跟读,尽量达到语音语调的标准。这一阶段着重记忆目的语的“旋律”,而非记忆目的语的“乐谱”。可以播放英文的音频和视频,在忽略意义的前提下,疯狂跟读,不同的语言需要舌头做不同的运动。第二语言的习得中语音语调的习得是在比较初级阶段形成的。有些习得者在学习第二语言很长时间后,可以很流利地用目的语表达,但由于语音语调的缺陷,造成用目的语交流的障碍。(三)基础阶段习得策略。基础阶段学习是指目的语的语法学习,以及记忆所有可以进行日常无障碍交流的词汇。单词和语法达到可以认知的程度,不需要再现。可以无障碍地进行写作和阅读,在听说方面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词汇、语法的习得过程:(1)脑中记忆单词形式及意义,见到之后可以朗读,但在别人说出此单词时,脑中没有搜索源,并无法以目的语进行会话(形态记忆类型);脑中记忆单词发音及意义,听到之后可以朗读,但在文本中出现时,没有搜索源,无法辨认,在别人说出此单词时,了解其意义及在会话中可以应用此单词,但是出现应用不准确现象(包括发音不准确),使用此单词时,出现犹豫和不确定的心态(语音记忆类型)。(2)脑中记忆单词形式及意义,见到之后可以朗读,但在别人说出此单词时,脑中有搜索源,但反应时间长,进行会话时,搜索时间长(形态记忆类型);脑中记住其记忆单词发音及意义,并听到之后可以朗读,在文本中出现时,有搜索源,但反应时间长,在会话中可以应用此单词,并应用得比较准确,并有比较自信的心态(语音记忆类型);(3)脑中记忆单词形式及意义,见到之后可以朗读,但在别人说出此单词时,脑中有搜索源,可以及时反应单词形态和意义,进行会话时,灵活应用(形态记忆类型);脑中记住其记忆单词发音及意义,并听到之后可以朗读,在文本中出现时,有搜索源,可以及时反应,在会话中,应用准确,并有自信的心态(语音记忆类型)。(四)提高阶段习得策略。这一阶段是指把上一阶段中记忆的词汇和语法进行巩固,到达可以重现的程度,并可以灵活应用。在此基础上,扩充词汇量和表达方式(包括俗语、谚语等)。这一阶段习得策略是利用媒体学习语言。利用媒体学习语言的优点:(1)提高学习兴趣;(2)学到的是真正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有用的词汇和表达。(3)因为电视剧和电影是有主题的,与主题相关联的词汇会多次出现,容易对一类单词进行记忆。(4)电视剧和电影中的话语都是地道的目的语,可以学到很多地道的语言表达。而且其中说话者都是以目的语为母语的,可以模仿到很标准的语音。(5)除此之外,也可以慢慢领悟,在不同的心情和情况下语调的变化。选择媒体的方法:a)选择只有中文字幕的电视剧或者电影观看,了解大概内容和主题。b)选择有中文和目的语的双字幕的电视剧或者电影观看,对照中文以及目的语的字幕进行仔细的学习,包括词汇及常用表达。c)选择只有目的语字幕的电视剧或者电影观看,巩固所记词汇和常用表达。d)选择没有字幕的电视剧或者电影跟读。(五)应用阶段习得策略。这一阶段是指在已获得知识和技巧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目的语,缩短语言反应时间,包括听说读写,使自己的思维上升到用目的语进行语言思维的阶段。采用Coulter(1986)提出的“交际策略”,当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表达,特别是由于语言水平的限制,表达意义发生困难时采取某种策略以解决交际问题。对音节、新词、词汇、对人脑记忆句中词汇能力进行实验的 The procession of Memories:Forgetting and Retention(Norman E.Spear,1978)一文的结论是融入句中的词汇比单独词汇记忆更多。而Meinen und verstehen(H H?rmann,1978)一书中的图表与交际现实中的意义和理解说明了“不能在语言中寻找意义,而是在某个人对谁讲什么的所欲之言中寻找意义”。因此,这一阶段的重点是,与以目的语为母语的讲话者进行尽可能多的交流,留意和模仿以目的语为母语的讲话者在语言交流中的思维方式。最后我们想说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创新的过程,中国人学习英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学习方法也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且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我们会发现一门外语的学习不仅涉及到它语言的学习方法,更多的还有这门语言背后的国家的历史文化民俗社会等多种多样的语言本身之外的元素,也都是需要我们去了解的,毕竟语言是在这些元素的沃土上生长壮大变化发展而来的。以上便是我们小组的整体分析呈现,由于篇幅原因参考文献书籍暂不在此列出,若有任何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
用户提供的回答4: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以《我的第一本情景英语单词书》为例一、单词从易到难的顺序来分析
《我的第一本情景英语单词书》是利用日常生活的场景,同时充分的运用色彩丰富的插图来教学,提高了儿童的学习兴趣,便于儿童的理解和学习。同时,我们知道,儿童在学习外语的时候,学习单词的顺序都是从易到难的,学习外语的时候循序渐进,所以我们对《我的第一本情景英语单词书》进行分析,了解它有没有根据这个顺序来编写。1.
《我的第一本情景英语单词书》这一本书中,分成不同的章节,每一个章节都代表着儿童生活中的面对的不同类型的单词,基本符合了单词从短到长的顺序,使得儿童的学习循序渐进,比如说在第一个章节中从eye,nose,mouth这个顺序是符合儿童的学习过程的。2.
但是也有一些章节在单词从易到难顺序不那么正确,比如说第二个章节my family里面先是,father mother grandma grandpa之后是friend,然后是uncle和brother
sister,这一节的单词顺序就显得有些杂乱,不适合儿童的学习单词的顺序。3.
同时在第三个章节中也明显出现了单词不符合从易到难的顺序,第三个章节叙述的是食物,食物没有明显的归类信息,所以更应该依照单词从短到长来,更符合儿童的认知顺序。4.
单词安排顺序并不完全合理,例如:第12章里的,先介绍喷壶watering can,再介绍水water,并不符合我们一般的习得顺序。对于有相同词根词缀的单词,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介绍,这样可以方便孩子从中自觉发现规律。例如:第18章里,篮球basketball,足球football,棒球baseball,排球volleyball可以放在一起介绍。这样介绍意义相关的,同时兼有类似结构的单词,可以方便孩子自我发现规律,也减少了记忆难度。5.
单词总表后面的字母及相关配图,通过图片来引起孩子的记忆,可以加深孩子对单词的掌握和识记,而且选取的图片代表的单词都是各字母开头比较典型的单词。二、从简单到复杂字词句的分析1.
首先,单词的音节从少到多,这使得单词的学习从易到难。例如在第一章“我的身体My body”中,学习的多是“ear”、“face”、“arm”等简单词汇,从第三章“美味的食物Delicious foods”开始出现复合词,但也只是“orange juice”这类两个简单单词的拼接。其次,这本书在单词的长度选择方面也是从短到长,前几章大多是“hat”、“vast”等较短的单词,第十章出现“refrigerator”、“watermelon”等较长的单词,最后一张出现“Hercules beetle”等较难的复合词汇。再次,这本书在例句的选择方面也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第一章关于“mouth”的例句是“Open your mouth”,第三章关于单词“one”的例句是“There is one bag here”,前几章基本都是简单句,循序渐进之后,后几章出现结构较复杂的句子,时态也出现多种变化,如“Zebras have stripes on their body”、“When it rains we
can hold up a umbrella”、“Is clarinet very heavy?”。2.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由词语转换到语句,而在转换的过程中,儿童会开始组合词语,这一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是:组合所用的词全是实词(即名词和动词),没有诸如冠词、介词或语法词尾等功能性词。但在《我的第一本情景英语单词书》中的第一章第一个词“ear”的例句就是“A ear looks like a dumpling.”(耳朵像是饺子),在这一句子中,“like”充当的是介词,这学习内容显然是有点超前了习得顺序了,而且“like”更常见的用法是作为动词,对初学英语的儿童来说,这样的句型会容易造成混淆。另一方面,这本教材选取的例句难易度也很跳跃,比如第一章的例句会有“Washing hand before eating and after toilet.”(饭前便后要洗手)这种结构比较复杂,包含大量连接词的句子;但在第五章却有“A tangerine is orange.”(橘子是橙色的)这种简单的陈述句,这些例句的选用明显违背了从易到难的规律。三、从图文、单词搭配分析:1. 排版方面:该书的开本大小合适,字体清新,排版有秩序,较为简洁清爽。主要是以大图、单词展示、句子展示搭配小图来排版的,其中小图是大图的组成部分。从幼儿学习的角度来讲,简洁与通俗是比较方便理解的。2. 图片方面:该书图片精美,插图内容与例句结合贴切。设计别出心裁。巧妙地呼应了书名“情景”这个主题。该书是由大的一个场景作为每个学习小节的开始,然后分局部介绍各个场景中的细节部分,引出每个部分的单词以及释义,设计得十分巧妙。图片内容也包括了整体的插图和图案,色彩丰富,仿佛一出静态的动画片,结合光盘学习将更加生动有趣。3. 单词、句子方面:该书单词选取主要是结合生活中不同场景易用到的简单单词,配合图片解释,作为初步入门的少儿书籍来讲,该书的单词难易适中,但不足之处是在于第一次单词出现时缺少重复与练习,如果能与具体场景图片结合重复运营将会更好。该书的句子主要以陈述句为主,描述图片场景,运用准确恰当。同时标明了句子中的重点单词,结合中英释义,旨在更加便于理解。但若是给水平较低的儿童阅读则容易因难度较大而被忽略,如果结合光盘,声音与视觉两者结合,再加上辅导阅读,效果会更佳。4. 总体搭配:总体来讲,该书图文搭配秩序感强,条理分明,趣味性十足。同时明显地突出了场景、单词这两者的结合,但两者结合的形式仍可以再多样化,再丰富一些。四、用二语习得理论做整体分析
首先从整本书的编排形式来说,该书主要强调的是在特定的情景中学习英语单词,因此它将英语单词进行归类分成了“我的身体”、“美味的食物”等25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有相应的适合儿童学习的英语单词,每一个单词都有相应的配图和例句,因此我们小组认为这本书更加适合视觉型的学习者使用,并且从单词的整体难度来看,比较适合5~8岁的儿童。接下来我们将用一些二语习得的理论对该书进行整体上的分析:1.“对比分析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而形成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不同时,学习者会借助第一语言的一些规则,这会产生负迁移作用,也叫做干扰。而且他认为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学生最难掌握,相同的、类似的地方则比较容易掌握。我们小组认为该书的部分单词设置没有考虑到中外差异,比如书中将uncle简单地解释为“叔叔”,将aunt解释为“姑姑”,这样的解释其实并不全面,应该让孩子认识到中外亲属称谓的区别,让孩子更好地全面地理解这些词的意思。2. “习得-学习假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通过一定的讲授,辅之有意识的练习和记忆,才能了解语言和掌握语法概念。《我的第一本情景单词书》每一部分的开始都会有情景介绍,这样可以使学习者有带入感,加上情景图片和例句,可以起到一个讲解的作用,是一个传授的过程,练习和记忆则需要传授者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操练完成,该书如果能够加上课后习题会更加完美。
3.克申拉“监控模型”的一个重要假说是“自然习得顺序假说”,即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有些语言结构先习得,有些后习得。《我的第一本情景单词书》以一个供学习者学习的语言材料的角色出现,单词情景设置依据该情景是否常见,即从离学习者生活较近的情景到离学习者生活较远的情景。另外先学习各种名词,最后才学习动词和动词性词组。这两大亮点都能体现该书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编制的思想,符合儿童习得第二语言的特征。但是该书的动词性词组涉及得十分有限,仅在最后一章“我的一天”当中出现了几条,且没有做出特别的用法上的说明,可能会让儿童无法理解其要如何使用,可能会与先前出现的大量名词的使用方法混淆,建议要么删除这些短语,要么设置更多的篇幅去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从单词到短语的渐进式习得过程。4. “i+1”模型认为在学习者原有基础上再加一点点,是最好的。从编制内容上看,《我的第一本情景单词书》也能体现符合这一观点,每个主题有10个左右单词,根据不同的主题设置级别不同的单词,让儿童在原有基础,主动增加单词量,扩充知识储备。5.“情感过滤假说”认为,语言的习得效果与学习者本身的情感态度有密切的关系。《我的第一本情景单词书》里每一章节都有提起孩子兴趣的引言,每一个单词都配有生动可爱的图片,且色彩比较丰富。这些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以上为我们小组分析,期待大家的分享,共同交流)(小组成员:蔡芮、何颖雯、王彦、温鸿幸、吴文倩、颜顺仪、张志茵、赵晨羽、朱莱茵)
本文有多页,请至分页导航点击下一页继续浏览声明:突袭网提供的解决方案均由系统收集自互联网,仅供参考,突袭网不保证其准确性,亦不代表突袭网观点,请自行判断真伪,突袭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温馨提示:您还可以点击下面分页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
24小时热评
热点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狗的行为语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