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航空母舰视频浅间号航空母舰上哪有汽艇

日本帝国海军04
5月27日早晨5时05分,联合舰队司令官东乡平八郎从镇海湾向大本营发出了有名的电报:“接到发现敌舰队警报,联合舰队立即出动击灭,今日天气晴朗波浪高。”这是秋山真之起草的。秋山真之挺有文学家的风采,当年是被他大哥秋山好古从的大学预备门(帝国大学的前身)里愣抓到海兵来的,这封电报有时也被人解释成秋山文学家迷梦不散,遇事就要贩点私货。这有点冤枉秋山,这句话不是秋山的,而是气象台那天发表的天气预报,经大本营转到镇海湾来的。秋山在这里用这句话告诉大本营:看来今天诸事顺利。波浪高,舰船颠簸得厉害,大炮不好瞄准,但是俄国舰队的射击技术比联合舰队更差,所以对日本有利。这时候的日本人还不像太平洋战争时候的日本人那样喜欢胡说八道,这个“日本人的射击技术比俄国人强”是有证明的。第二舰队参谋长佐藤铁太郎中佐统计了日俄战争的数据,得出了黄海海战中,俄国舰队的舰炮命中率只是日本舰队的26%的结论。联合舰队被远东舰队消灭后,在接下来的训练中又将命中率提高了三倍,就算远道而来的波罗的海舰队的命中率没有降低,也就只相当于日本舰队的8.6%了。事实上,和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战中表现出来的命中率相比,旅顺的俄国远东舰队的炮手们可以算“神射手”了。三笠号在黄海海战中有95个部位中弹,连后主炮的少佐分队长皇族伏见宫博恭王(后来的军令部总长)都被打进了医院。再加上日本舰队使用的下濑火药的爆炸破坏力量,其威力就算只是俄国人使用的黑色火药的一倍的话,这个百分比就会变成4.3%,而现在还可以加上波浪的影响。现在正往这儿赶路的联合舰队主力各舰都忙成了一团,首先船上堆的一包包昂贵的“英炭”得全部扔到海里去,这些威尔士无烟煤原本是准备万一俄国人不走对马海峡,联合舰队临时要赶到去用的,现在用不着了,全舰上下除了炮手全部参加扔煤炭。炮手为什么不参加?那是怕煤灰跑眼睛里去了影响瞄准。扔完煤炭,全体官兵全换上里外三新的军装。日本舰队打仗之前换新军装也是从英国人那儿学来的,这倒并不仅仅是为了鼓舞士气,而是换穿新军装多少能够减少一点受伤时的伤口感染。在没有抗菌素的20世纪初,这是个很有效的拯救战斗人员生命的措施。俄国舰队没有这条规矩,反而是从司令官开始都穿旧工作服,说是开打了肯定会弄脏衣服,先换旧衣服可以避免浪费。后来第三太平洋舰队向联合舰队投降,上去受降的日本人半天见不着内博加托夫少将,人家在洗澡刮胡子换将军礼服呢。就这么乱乱哄哄忙忙碌碌地到了中午13时39分,旗舰三笠舰桥上的人们,终于看到了俄罗斯舰队。三笠号的炮术长安保清种少佐后来说第一眼看到俄罗斯舰队的印象时用了一句怪话:“就只见俄国舰队威风堂堂地像一群章鱼似的挤成一团”,五十几艘军舰的大舰队当然威风堂堂,但是这五十几艘军舰排成的队列却没有人看得懂,似乎是纵队,但不知道是两列纵队还是三列纵队,反正就是在急急忙忙向北赶路。早在早晨9时整,铃木贯太郎带领的归属第二舰队第四驱逐队的四艘驱逐舰朝雾、春雨、朝潮、白云也赶来了。如果说信浓丸和和泉号是傻大胆的话,铃木贯太郎中佐就是疯子了。这几艘驱逐舰的速度快,能开出29节,而俄国舰队当时的速度是12节。铃木认为在俄国舰队的边上看不清楚俄国人的进路,得赶到俄国人的前面去对着俄国人看,于是领着人马超过俄国舰队以后做了一个横切运动,从俄国人的左舷跑到右舷去了。这一个横切运动把站在苏沃洛夫公爵号舰桥上的罗杰斯特温斯基吓了一跳,他认为日本驱逐舰是在前面路上撒水雷,于是赶紧升起信号命令各舰同时右转90度,从纵队变横队,然后再左转90度成一路纵队来避开日本驱逐舰撒下的“水雷阵”。谁知道第一个左转时就出了问题,跟在旗舰后面的亚历山大三世号看漏了信号,没转头就跟到旗舰屁股后面去了,随后的军舰马上怀疑起自己是不是看错了信号,大家都只能跟着前面走。但是后面的第二舰队和第三舰队又没有看错信号,完成了一起右转的动作,这样两个弯转好以后,就从原来的一路纵队成了两路纵队。罗杰斯特温斯基气得破口大骂,再升起信号说改两路纵队为一路纵队。舰队绝不是单纯军舰的集合,而是受过良好训练的军官的集合。两路改一路谈何容易,首先第一舰队要加快速度,其次几乎平行的第二舰队和第三舰队要减速,可现在大家都知道大战就在眼前,心急火燎地想走快点,谁也不肯减速,到最后,罗杰斯特温斯基只好认了这个两列纵队的命。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战时的队列问题不单单是心理问题,俄国海军的操舰能力也是一个问题,这决不是在说俄国海军是支二流海军,而是波罗的海舰队的情况在当时有点特殊。罗杰斯特温斯基率领的四艘战列舰全是崭新的战舰,亚历山大三世号舰龄最长,1903年8月建成;苏沃洛夫公爵号和鹰号则分别是在1904年9月和10月建成,波罗的海舰队则是在10月15日出发的,也就是说,当时的苏沃洛夫公爵号和鹰号连内装都没有全部完成!军舰是机械,但机械是有生命的。它本身需要时间来磨合,操纵机械的水手们也需要时间去熟悉、调试和掌握机械。但沙皇没有给他们时间,罗杰斯特温斯基司令官也不知道还需要这种时间,波罗的海舰队的水手们光是让这四艘战列舰走完了这18
000海里就已经是了不起的奇迹了,他们没有办法掌握这四艘新战舰的微妙特性来完成队列变换。实际上这个章鱼集团还不止两列纵队,还有巡洋舰编队在右边护送着武装商船,工作船什么的,也就是说大致是三列纵队,实际上弄不清楚到底应该算几列,所以安保清种干脆懒得去算,知道挤成一团就行了。
中午13时55分,东乡在三笠号上升起了“Z”字旗,旗语是“皇国兴废在此一战,全体奋发努力”。为什么用“Z”?“Z”是26个英文字母的最后了,之后就没有了,也就是说这个信号如果失败,这个“皇国”就真的被废掉了。赌博已到最后关头。
14时02分,东乡的右手高高举了起来,又往下劈了下去。参谋长加藤友三郎(原来的参谋长岛村速雄这时候已经到第四舰队当司令官去了)向舰长伊地知彦次郎大佐大喊一声:“左满舵”。当时三笠和苏沃洛夫公爵号的距离是8
000米,已经进入射击距离。俄国舰队由于全部装备了测距仪的原因,一般在12
000米左右就开始射击,今天的罗杰斯特温斯基实在无心恋战,所以进入10
000米以后还没有下达开火命令。但是就这个无心恋战的罗杰斯特温斯基也发现东乡“发了疯”,居然在俄国舰队的射击距离之内做这个几乎是145度的左转弯。那时候的军舰在做转弯行动的时候是无法进行射击的,而且东乡的一字纵队又决定了所有的舰只都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转弯,这是一个固定不动的靶位,东乡这是想干吗?俄国人只要对着那一个位置开炮就行了,不管日本人有多少战列舰,也能把它们送到海龙王那儿去。确实这种“丁字战术”是一种极端危险的战术,危险就危险在这个敌前大转头的时机,由于战舰都在做相对运动,时间前后差一分钟,距离就是1
000米。太远了不但压不住敌人舰队反而给敌舰队以逃跑的好时机,太近了就是对方的活靶子。但是罗杰斯特温斯基没有掌握好这个机会,一直到三笠完成了转弯运动的14时08分才醒悟过来下令开火。首先是苏沃洛夫公爵号的12英寸主炮,接着是各主力战列舰的主炮副炮全部吐出了火光。三笠号没有回击,因为无法回击,后继舰只的转弯运动还没有结束,这段时间里三笠号承受了俄罗斯舰队的全部炮火。最初的三四分钟里,从俄罗斯舰队飞来的炮弹足有300发以上,在一天的海战中,三笠号右舷中弹40发,左舷8发,绝大部分是在这十五分钟里被击中的。司令塔都被击中,参谋饭岛久直少佐、鱼雷长菅野勇少佐、副舰长松村龙雄中佐受伤,弹片甚至从东乡身边只有十几厘米的地方飞过。东乡实际上做好了三笠被击沉的精神准备,只要这个“敌前大转弯”能够成功,联合舰队能够压住俄罗斯舰队,哪怕是旗舰被击沉,整个战斗也已经成功了一半。当然中弹的并不只有旗舰,后继的敷岛、富士、朝日、春日、日进都被击中了,连更后面的上村彦之丞的第二战队的巡洋舰都被击中,浅间的舵机被击中,不能操作,立即退出了战斗序列。但是俄国舰队的低命中率、俄国炮弹的低破坏力以及罗杰斯特温斯基错过了两分钟宝贵的战机,使得联合舰队坚持过来了这几分钟,没有舰只被击沉。
14时10分,三笠的炮术长安保清种下达了开火命令,此时双方距离6
000米,顿时三笠号全部炮火朝苏沃洛夫公爵号倾倒过去,接下来敷岛完成了转弯动作开始开火,然后是富士,然后是朝日
完成了转弯动作的日本军舰都开始了炮击。炮击的对象是俄罗斯第一舰队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和第二舰队旗舰奥斯利亚比亚号。三分钟以后,双方距离接近到5
000米,对战列舰来说这已经是白刃战了。
14时15分,联合舰队开火仅仅五分钟,奥斯利亚比亚就起火了,接下来是苏沃洛夫公爵号和亚历山大三世先后起火,奥斯利亚比亚于15时07分沉没。
14时50分,已经起火的苏沃洛夫公爵号舵机被击中,舰首一直往右而无法操作,整个军舰在划一个很大的右弧。看起来像要摆脱联合舰队的“丁字战法”而向右行动。这时,东乡犯了日本海大海战中最大的错误。
15时整,三笠号升起“一起左转”的信号,然后在15时06分三笠的信号再次为“一起左转”,这样第一战队经一路横队变换回一路纵队,只不过变后列为前列,行进方向相反,准备继续拦住罗杰斯特温斯基。此时已经头部及全身身负重伤的罗杰斯特温斯基并没有做出任何指令,只不过是无法操作的舵机带着苏沃洛夫公爵号在转圈。
15时08分,亚历山大三世舰长布夫沃斯托夫上校判断出苏沃洛夫公爵号的行动是由于舵机发生故障,而升起了信号旗“跟我前进”,维持着原来的航向。这样一来,联合舰队已经转了180度,现在是朝着波罗的海舰队前进的相反方向,成了两支舰队各走各的路。等到联合舰队发现不对后再转回来,波罗的海舰队肯定已经逃之夭夭。和黄海海战非常相像,命运之神到最后也没有忘记照顾一下俄国人,但是联合舰队的运气还是和黄海海战时一样好。跟在第一战队后面的第二战队参谋佐藤铁太郎中佐做出了“苏沃洛夫公爵号只是舵机故障”的判断,边上的司令长官上村彦之丞也同意这个判断,于是上村果断地做了一个“抗命”的决定,他没有跟第一战队一起转弯,而是直接插了下去,还是压在了波罗的海舰队的前面。由于以上的舰队行动,苏沃洛夫公爵号就算成了“退出战列”。“退出战列”是古典海战时特有的名词,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继续作战的军舰都可以挂起“退出战列”的信号旗退出作战队列,故障解除以后也可以重返作战队列,作战中悬挂了“退出战列”信号旗的军舰一般不受攻击,对于没有悬挂信号旗,而其实际情形是已经退出战列的军舰一般也能得到这种待遇。所以现在事实上离开了波罗的海作战队列的苏沃洛夫公爵号就属于“事实上退出战列”,没有受到联合舰队的继续攻击。实际上也不需要继续攻击了,舰长伊格纳契乌斯上校已经战死,苏沃洛夫公爵号现在仅仅是浮在水面的一个铁盒子而已,军舰的所有上层建筑几乎都被破坏殆尽,全身受伤的舰队司令罗杰斯特温斯基将军躺在右舷中部炮塔内等待着与已经左倾了的军舰一起沉没。
17时左右,驱逐舰普鲁努伊赶到了苏沃洛夫公爵号旁边,接受了罗杰斯特温斯基司令。离开旗舰是一种逃跑行为,要受到军法审判,所以罗杰斯特温斯基司令带上了参谋长科隆少将和航海参谋菲利普斯基上校将换乘驱逐舰作为一种“指挥部转移”的行动。但是,罗杰斯温斯基向苏沃洛夫公爵号发出的最后指令是:“不要降下将旗”。让联合舰队认为罗杰斯特温斯基还在苏沃洛夫号上,被舰队司令抛弃了的苏沃洛夫号上还剩下800余名俄罗斯海军军人。
17时30分,罗杰斯特温斯基乘坐着普鲁努伊号驱逐舰离开了苏沃洛夫公爵号,开始逃往海参崴。而苏沃洛夫公爵号上的俄国水兵们在舰长战死、舰队司令官逃跑以后,又重返战列,继续战斗。苏沃洛夫公爵号最后于19时左右被联合舰队的鱼雷艇击沉,在最后沉没之前,苏沃洛夫公爵号上最后一门三英寸尾炮还朝日本军舰开了最后一炮,舰上水兵几乎全员和军舰共存亡。
东乡平八郎和所有日本联合舰队军官们对远东舰队在内的俄国海军军人的勇气和顽强给予了高度评价:“俄国海军军人决不是孬种”,但是他们的指挥官,最受沙皇陛下宠爱的那些指挥官们则不在此列。被上村第二战队挡住了去路已经起火倾斜了的亚历山大三世号不久被击中机舱,退出战列,19时左右沉没。接下来的波罗季诺号就处在第二战队和转了一个360度圆圈的第一战队的全部炮火之中了,19时20分,富士的一颗12英寸炮弹直接击中了波罗季诺号的弹药库,引起大爆炸,三分钟后波罗季诺号葬身海底,这样在第一天白天的海战中,俄国人就损失了四艘世界上最优秀的战列舰中的三艘,只有一艘受了重伤的鹰号还浮在海面上。为什么波罗的海舰队这几艘号称世界最强的战列舰,如此不堪一击?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前面提到的波罗的海舰队要自带干粮,满载而又不能抛弃的煤炭,不但给自己布置了一个火葬场,而且使战舰的吃水加深,把原本应该在吃水线上下的装甲带压到了水底,因此这几艘战列舰其实已经不是装甲舰了。
19时10分,在波罗季诺号沉没以前,东乡就已经挂出了停止战斗的信号,战场交给了一直在旁边虎视眈眈地准备随时冲上去的驱逐舰和鱼雷艇。那边,罗杰斯特温斯基中将司令官坐上了普鲁努伊号驱逐舰以后,精神好了很多,下的第一条命令就是“将舰队的指挥命令权移交给内博加托夫,同时命令苏沃洛夫公爵号战列舰不准降下将旗”。他不知道舰队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已经沉没了,或者仅仅是认为或者希望还没有沉没?可是现在怎么个移交法?谁都不知道内博加托夫到底在哪儿,甚至到底是死是活都没人知道,普鲁努伊号只好找到一条偶然遇到的,也在拼命逃往海参崴的驱逐舰,用手旗发出信号:“罗杰斯特温斯基中将在我舰上,现在指挥权移交给内博加托夫少将,命令你舰赶快回头去寻找内博加托夫少将,传达这条命令。”毕竟是世界第三大海军,俄罗斯舰队的指挥系统还是管用的,就是在这种全军混乱的形势下,那条倒霉的驱逐舰也乖乖地掉过头来,再重新回到那个好不容易才逃出来的战场上,去寻找内博加托夫少将传达命令。这时候正好有一艘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路过,普鲁努伊号立即用灯光联系上了他们,准备把罗杰斯特温斯基及其随从们转移到巡洋舰上去,但是罗杰斯特温斯基拒绝去巡洋舰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而是挑选了驱逐舰彼得维号,理由很明显:驱逐舰的速度比只有17节航速的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要快。
罗杰斯特温斯基中将上了彼得维号之后的第一句话是:“舰上有没有白旗?”
日后,彼得堡的军事法庭上有一名传令兵和一名信号兵证明中将司令官的确问了这句话。
就这样,到第二天的28日下午,扔掉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巡洋舰后单独快速前进的两艘驱逐舰好不容易到了郁陵岛附近,却被在前一天的战斗中掉队的日本驱逐舰涟号和洋炎号发现。俄罗斯驱逐舰也发现了日本驱逐舰,走在后面的格罗斯娜号驱逐舰做好了战斗准备,但是前面的彼得维号打来的信号却是:“全速向海参崴前进。”从国际法上来说,一艘军舰代表着一个国家。现在双方都是驱逐舰,都是两艘,一炮不放就逃跑实在太耻辱,格罗斯娜号的舰长谢夫斯基中校决定不管它,自己单舰独斗,但正当格罗斯娜准备调过头来和日本人拼命的时候,彼得维挂出来的信号却是:“舰队司令命令:跟在我后面。”格罗斯娜号只好重新跟在彼得维号后面,两艘日本驱逐舰在后面追。追着追着就分了开来,那边洋炎在追格罗斯娜,这边涟在追彼得维。涟号开了火,但彼得维没有还击。刚开始相羽桓三舰长还在佩服俄罗斯人沉得住气,因为在6
000米的距离上驱逐舰的炮击几乎没有意义,所以有可能是俄国人不屑于回击,但不久相羽恒三少佐看出蹊跷来了:彼得维根本就没有准备回击,他甚至连炮衣都没有脱掉。盖上炮衣是罗杰斯特温斯基的主意,说因为船上有伤员,可以把它说成是一艘医疗船,这样,日本军舰就不能攻击。可是当时哪条船上没有伤员?这根本就不是不受攻击的理由,于是罗杰斯特温斯基中将就想出了一个用炮衣罩上大炮以表示“本舰无武装”或者“本舰没有使用武装的用意”。在日本驱逐舰开始攻击以后,又严格按照国际法中有关在海战中确认军舰投降方法的规定,停止了轮机,挂起一张用白台布做的白旗的同时,再挂起一面信号旗:“我舰有伤员。”塚本克熊中尉带了10个人登上了彼得维号,在检查到一个船舱的时候,守卫的俄国水兵先是不让他们进去,见日本人根本不加理睬的时候,改为了哀求的语气。塚本不懂俄语,但是里面一个类似于“阿米拉尔”的发音引起了他的注意,塚本大着胆子指着舱里躺着的人问了一句:“Is
he the admiral Rozhestvensky?(那位是罗杰斯特温斯基将军吗?)”
回答居然是:“Yes。”
不敢相信自己耳朵的塚本中尉赶快冲到甲板上去打手旗,相羽舰长的回令是:“再确认”,因为相羽恒三少佐根据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认为,俘虏一个国家的舰队司令是不可能的,一个舰队司令可能被打死,可能自杀,怎么可能被活捉呢?事实是俄国海军的舰队司令确实很耻辱地做了日本人的俘虏。内博加托夫少将带领的第三太平洋舰队在第一天的战斗中似乎被联合舰队遗忘了,而内博加托夫少将也很自觉地带着他那些“浮动熨斗”老老实实地赶自己的路,没有跟上去掺和。苏沃洛夫公爵号的沉没,内博加托夫远远地看见了,按照常理,他推断罗杰斯特温斯基中将已经殉职,虽然还没有接到正式命令,但自己必须担负起舰队司令的职责。日落之前,内博加托夫还捡到了浮在水面上苟延残喘的鹰号,带上它一起往海参崴走,到了晚上,无法无天的日本驱逐舰和鱼雷艇满世界乱转,见灯光就打,而内博加托夫带着第三太平洋舰队从波罗的海出发以后,晚上就一直是实行灯火管制的,所以头一天晚上,内博加托夫毫无损失地走了过来。内博加托夫少将一边感谢上帝,一边继续祈祷上帝让日本人不要在第二天的白天发现自己,熬过了第二天白天,基本上就能赶到海参崴了。28日的白天到来了。以严岛为旗舰的第五战队一早就发现了俄罗斯舰队特有的劣质燃煤所产生的滚滚浓烟,立即电告了全舰队。正当内博加托夫站在亚历山大一世号战列舰的舰桥上,皱着眉头看着不紧不慢地围上来的日本第五战队、第六战队、第一战队、第二战队,几乎日本人所有的战列舰和巡洋舰都来了。
内博加托夫少将喃喃自语:“三笠在,他们都在,甚至都没有受伤的,全像新舰一样闪闪放光,俄罗斯海军昨天一天的奋战,好像没有给他们造成一点伤害。”
10时30分,距离8 000米,三笠号开火了。但是俄国舰队没有还击。
10时43分,亚历
山大一世的桅杆上升起了意味着“我们投降”的X、G、E三面旗和用桌布代替的白旗。
秋山真之看清楚了白旗,向东乡说:“长官,他们投降了。”
但东乡平八郎没有停止射击的表示,秋山又说了一句:“长官,别忘了武士道的精神。”
东乡回过头来,指着俄国舰队:“他们的轮机没有停止!”
这时俄国人也意识到了,停止了轮机。日本人的炮击也停止了。
这时排水量3
103吨的绿宝石号突然开动,加快速度往东冲了出去,离它最近的第二战队殿后的磐手号舰长川岛令次郎大佐急忙下令:“追。”
舰桥上的司令官岛田速雄摆了摆手:“算了,放了他。”
第二舰队旗舰上的参谋长佐藤铁太郎也对大喊“追上去”的上村司令官说:“那是内博加托夫司令官给沙皇送去的信使,算了吧。”
10时53分,秋山真之作为军使,前往亚历山大一世号战列舰上受降。
日本海大海战,俄国舰队包括6艘战列舰在内的19艘军舰被击沉,包括2艘战列舰在内的5艘军舰被俘。巡洋舰奥列格、阿芙乐尔、珍珠和一艘驱逐舰,两艘工作舰在马尼拉被解除武装,巡洋舰绿宝石在逃往海参崴的途中触礁沉没。最后成功到达海参崴的就只有巡洋舰金刚石和另两艘驱逐舰。
俄罗斯有三支舰队,其中黑海舰队受克里米亚战争后的巴黎和约限制,不能驶出达达尼尔海峡,其余的远东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至此全军覆没,所以说俄罗斯从此没有了海军也不过分。
而日本联合舰队的损失仅仅是3艘鱼雷艇,其中1艘还是自己不当心触礁沉没的。
5月30日,东乡平八郎带着联合舰队回到了佐世保港,除了带出去的几乎全班人马以外,队伍还壮大了不少,因为拽了亚历山大一世号、阿普拉克辛海军上将号和谢尼亚文海军上将号这3艘战列舰回来。真的是拽回来的,本来能够自己航行的这三艘军舰,是由磐手等巡洋舰用缆绳拽回来的,在通常飘着海军军旗的舰尾,怪里怪气地飘着两面海军军旗:日本海军的旭日旗和俄罗斯海军的圣安德雷旗,只不过圣安德雷旗是在半旗杆有气无力地飘着。
远东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的覆灭,使沙皇尼古拉二世不得不现实地来看在远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是一件在尼古拉二世看来无法解释而在其他人看来又极其容易理解的事情,不管俄国的国力和陆海军武力是如何比日本强大,也不管俄国军队是如何善战,俄军士兵是如何英勇,但俄国军队的将帅由于沙皇本人的干扰从而根本无法指挥作战,甚至有时候俄国将领根本就不想作战。可是尼古拉二世弄不明白这些情况,他不能理解为什么俄国军队不能胜利,因此也就一直拒绝日本通过美国发出的媾和建议。其实从日俄战争一开始,列强各国就在掺和媾和谈判这件事。法国在名义上是俄国准盟国的友好国家,但法国非常不愿意看到的是俄国和德国的接近,所以,一直对在日本和俄国之间保媒拉纤非常有兴趣。法国在旅顺舰队被歼灭后,就开始了日俄和谈的调停活动,但那个努力当时就被日本拒绝了。日本认为在俄罗斯还拥有能够东来的波罗的海舰队,俄罗斯陆军也还没有受到毁灭性的重创,依然能够威胁日本的时候决不是和谈的时机,因为这时候不可能从谈判桌上得到日本所希望的东西。另一方面,尼古拉二世的表哥、“黄祸论”的极端信奉者德皇威廉二世又在图谋联合美国、法国一起对日强行干涉,想再重演一出十年前甲午战争时的“三国干涉”,逼日本停战。但是俄国所表现出的对中国领土的极度露骨的野心,本身就不合主张“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美国人的胃口,美国可不希望看到俄国人全身而退,因此德国人的努力也没有成功。但是美国人对介入远东事务抱有浓厚的兴趣,拒绝德国人的邀请并不意味着美国不过问这件事,美国人只是在等待介入的最好时机。反过来,对于日本人来说,美国人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中介人。除了美国人当时在远东的存在还比较稀薄之外,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当时的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还有日本前一届内阁(第四次伊藤博文内阁)的法务大臣金子坚太郎均为哈佛大学同学,他们在学校时就保持着良好关系,因此在日本人看来,西奥多·罗斯福本人就很可信赖。而西奥多·罗斯福也确实没有辜负日本人的期待,1905年3月的奉天会战结束之后,他就开始了日俄间的媾和斡旋。
1905年7月,日本首相桂太郎和访问新获得的亚洲殖民地菲律宾途中路过日本的美国陆军部长霍华德·塔夫脱(三年后成为美国总统),达成了被后世称为“桂
-塔夫脱协定”的默契。说这个协定是默契,是因为它没有经过什么换文签字的手续,仅仅是一个会谈纪要而已,而且这个会谈纪要在很长时间内是不为人所知的秘密,直到1924年才被人无意中在西奥多·罗斯福的外交档案中发现。
-塔夫脱协定”的主要内容是,日本承认美国为菲律宾的宗主国,以换取美国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属国。这个协定是两个后起的列强在瓜分殖民地问题上进行的肮脏交易,现在几乎已经被人遗忘。除了日本人在谈到朴茨茅斯和谈时会在介绍背景时谈一下外,就是韩国的历史教科书的批判了。不管怎么说,俄国人不知道日美之间的交易,不知道美国人在谈判开始就已经决定要帮日本人的忙了。尼古拉二世在一开始根本就不愿意和日本人谈判,和黄种人谈判也太有伤伟大斯拉夫民族的感情了。一直到日本海大海战结束,波罗的海舰队樯橹烟灭,沙皇尼古拉二世才开始认真考虑媾和问题,派出了以财政大臣维特伯爵为首席代表的和谈代表团,和以外交大臣小村寿太郎为首的日本人在新罕布什尔的朴茨茅斯谈判,其实真正谈判的会场却是在缅因州的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
漫天要价,指望着俄国人就地还钱,日本人先提出的主要条件是:
1. 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特殊利益;
2. 俄军从满洲撤退;
3. 转让辽东半岛的租让权;
4. 转让从哈尔滨到旅顺间的中东铁路南满支线;
5. 逃往中立国港口被解除武装的军舰,
一律归日本所有;
6. 赔偿军费;
7. 割让库页岛及其附属岛屿;
8. 容许日本渔船在俄罗斯沿海捕鱼;
9. 限制俄国在远东拥有海军军力;
10. 海参崴改为不设防的商港。
尼古拉二世真是悲愤满腔,这也太不把俄罗斯当玩意儿了,当即表示第5条、第6条、第7条和第9条丝毫没有谈判的余地,要不然双方重整旗鼓再打一场。小村和国内商量,对维特说如果俄国人能在第6条和第7条上让步,日本可以放弃第5条和第9条。
维特上奏尼古拉二世以后,尼古拉二世的回答是:“具体怎么谈都行,你说了算,反正本皇帝不赔款,不割地”,维特也肯定郁闷万千
能够不赔款不割地那还要谈什么?你那些有能耐的大臣呢?哦,全部投降了,被那些黄皮猴子关在战俘营里呢。
日本虽然把沙皇的心爱大臣给抓过来了几个,但自己也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再熬下去估计俄罗斯那边没事,日本可要全部垮了。于是山县有朋、桂太郎、大山岩们一商量,就是沙皇不赔款不割地也签约了,没捞到别的也算换来了个耳根清静。但是正当小村寿太郎准备咬牙说出“让步”两字时,俄国人先同意了让步。尼古拉二世也坚持不下去了,他的坚持不下去和日本人不同,不是国力上的问题。俄罗斯地大物博,这场在俄罗斯人看来只能算小规模战争的日俄战争难不倒它。尼古拉二世的问题,出在国体发生了危机。俗话说攘外必先安内,他的那个“内”现在变得一塌糊涂,本来就一直很激烈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日本参谋本部派到欧洲去的特工天才明石元二郎一挑拨,顿时,芬兰人、波兰人、犹太人和社会革命党人全部在明石大佐周围大团圆了。
日本人对明石大佐的评论是这样的:“没了乃木大将,最终也肯定能拿下旅顺;没了东乡大将,日本海大海战可能也能赢;但要是没了明石元二郎大佐,日本决不能赢得日俄战争。”
这位明石大佐整出来的社会动荡已经足够让沙皇准备自杀了,哪还腾得出手去再和那些不信上帝的黄种人打仗呢?于是尼古拉二世像以往一样快刀斩乱麻,很容易地做出了决断:“割地,先图个耳根清静再说。”就这样,在日,日俄两国在美国总统的斡旋下,签订了《普茨茅斯和约》,和约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特殊利益;
2. 俄罗斯从满洲撤兵;
3. 俄国征得大清的同意后,将辽东半岛租借权转让给日本;
俄国征得大清的同意后,将长春宽城子至旅顺的南满铁道及附属权利不受补偿地转让给日本;
5. 将库页岛北纬50度以南的一半割让给日本。
这样,在花费15亿日元军费,死伤12万人,损失舰艇16艘以后,日俄战争这场大赌博,日本又赢了。参加战斗的三方全部死亡数字不到700名,这场攻防战的规模很小,但在战争史上却挺有名。这是因为日本的第二舰队中有一艘叫“若宫丸”的怪舰。这艘军舰原来和第二舰队的大多数军舰一样也是俄国人的,是日俄战争时日本人在对马截获的一艘6,000吨级的商船。日本人在1914年把这艘原来是海军运输船的若宫丸改装成了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可以算是航空母舰的前身,比世界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雷霆号只晚3年,也能算是最早一批航空母舰。若宫丸装了4架法国制法尔曼水上飞机,需要时把飞机推下水就能用了。在青岛攻防战中,这四架水上飞机除了侦察之外,出动了49次,向德军阵地投弹190颗,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从海上实行的空中对地攻击。所以扯到在战争中使用海军航空兵力,一般都从青岛攻防战的若宫丸开始扯起。可是若宫丸扔的190颗炸弹中命中目标附近的据说只有8颗炸弹,最后的战果是炸沉了一艘小汽艇,而目标应该是那艘击沉击伤日本高千穗号的德国鱼雷艇S90号。这种战果的出现也是很无奈的,因为那时还没有航空炸弹,把舰炮用8英寸或者12英寸炮弹绑在飞机翅膀上,到了目标地上空用小刀割断绳子扔下去,其实不如说炸沉了那艘小汽艇才是绝对属于歪打正着的奇迹呢。空战就更加没有了,德国人在青岛就只有一架75马力引擎的小飞机,驾驶员波尔舍中尉,主要执行侦察任务,大家在空中照了面就是挥舞着手枪破口大骂,因为距离远,手枪够不着就只能打口水仗了。第二舰队在胶州湾苦战的时候,日本海军组建了旗舰为鞍马,包括筑波和浅间的“第一南遣支队”,后来又陆续组建了“第二南遣支队”和“特别南遣支队”,由萨摩、矢矧、平户、伊吹、筑摩和日进等巡洋战列舰、巡洋舰组成。任务是为从澳大利亚运往欧洲战场的军队护航,因为这一带一直有战争开始时从青岛逃出来的原德国远东舰队的巡洋舰在打海上游击战。
南太平洋这一带本来就是德国的殖民地,为了帮英国人运兵,防止德国人打劫,攻占德国人可能作为根据地的南洋诸岛就显得很理直气壮,因此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等就都被日本人占领,除了一直把拉美看作后院,太平洋看作门前池塘的美国人以外,谁也顾不上看日本人的小动作。而这才是日本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正动机所在。英国人倒也不是不管不问,听任日本人在太平洋上扩张,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顾不过来。德国人发动的无限制潜艇战,已经把英国逼上了悬崖,不夸张地说,对于大英帝国,死亡就在眼前。而美国小兄弟在这种时候还去扯什么日本人在搞小动作,真有点太不看大局形势了。美国是兄弟,而日本只是喽啰,英国人在让日本海军再加把油、更卖点力的问题上倒没伤多少脑筋。日,在美国正式参战的两个月以前,德国开始无限制潜艇战刚刚一周,日本海军就编成了三支特别任务舰队,第一特务舰队去往南非,第三特务舰队去往澳大利亚新西兰,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派去地中海,参加欧洲、非洲战场,主要担任护航任务的第二特务舰队。第二特务舰队一开始是由巡洋舰明石带领第十驱逐舰队的梅、楠、桂、枫和第十一驱逐舰队的杉、柏、松、榊共八艘驱逐舰,6月份以后又增派了巡洋舰出云和第十五驱逐舰队,司令佐藤皋藏少将,以马耳他为基地,主要任务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和法国的马赛间执行运输和运输护航。那时在地中海护航不是一件容易差事,岛屿密布的地中海是潜艇战的天堂,潜艇有无数的地方可以躲藏,趁对方运输船只不注意时发动突然袭击,从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以后,协约国船只平均每天被击沉4
000吨,换算下来一年就是150万吨。那时没有用来发现潜艇的雷达和声纳,也没有什么深水炸弹等反潜专用武器,就只有靠人员不间断地瞭望,一发现有潜望镜出现,立即赶上前去用炮打,用炸弹炸。这种反潜作战的关键就在于不间断的认真瞭望,正好符合日本人做事认真的脾气,所以日本特务舰队干得不错,先后为788艘船只、75万人护航,加上和协约国其他海军共同护航作业,这个数字可能还要翻倍。和德国潜水艇交战36次,13次将对手击沉或击伤。一次战斗中,驱逐舰榊号舰首被德国鱼雷击中,舰长上原太一中佐和其他59名官兵魂销地中海。欧洲海军在护航时只管打仗不管救人,而日本海军在被护航的运输船遭击沉后是先救人后追敌,或者分出兵力来救人,这样在协约国军队里就有了好名声。但这个好名声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一有了好名声,点名要日本驱逐舰队护航的人越来越多,日本人也就越来越疲于奔命,日本特务舰队里面对于协约国的不满也就一日甚于一日,认为白人,特别是英国人种族歧视严重,凡是危险的地方和辛苦的活儿总支日本人去。这样一来,参加过地中海远征的日本海军军官们都变得有点厌恶英国人。其实,日本海军的好名声,只是在小兵当中流传,在协约各国上层,日本海军和日本陆军一样名声很坏,因为越打越吃力的英国人后来要求日本人派遣金刚级的重型巡洋舰去大西洋助阵,被日本人拒绝了,日本只肯派驱逐舰为英国人护航。没有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日本人是不会动的。但完全拒绝又不是日本人的做派,所以日本人经常会弄点这样自认为是两全其美的方法来行事,到最后弄得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现在日本人在美国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的表现和当年日本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如出一辙,结果是伊拉克人和阿富汗人认为日本也是侵略者,而美国人也不很感激日本人。日本在第一次大战中的表现就是这样。对于现在不以政治大国自居的日本,打点小算盘,争点眼前利益都不是什么大事,而当时的日本,以列强自居,在要和美国甚至英国争一短长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斤斤计较、鼠目寸光、欲壑难填和不负责任。后来日本和欧美的关系急速恶化,除了在中国大陆的利益冲突之外,日本在一战时的表现也让英美人觉得日本是一个无法信任、无法交往的古怪国家。带着巡洋战列舰伊吹号和轻型巡洋舰筑摩号去澳洲执行任务的第三特务舰队司令官是加藤宽治大佐,据说在澳洲受足了气。受气很自然,英国人看着这艘1909年服役的14
636吨标准排水量的巡洋战列舰就有气,你不去大西洋帮忙,跑到印度洋来躲闲来了。战后加藤宽治晋升少将,是赴德调查海军技术代表团的团长,日本海军后来的亲德、反英美和他有很大关系,海军内部的亲德派能够大行其道,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密切相关。但也不能说日本人在一战中一点活儿都没干。所以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赤道以北德国所拥有的南洋诸岛殖民地全部归了日本,就连根本不是什么殖民地的胶澳租界,也就是青岛的租借权和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也被那些列强们自说自话地移交给了日本。但是日本人没有认识到的一点就是:时代已经不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已经开始不是他们所错认了的殖民主义年代。巴黎和会的消息传到中国,立即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引发了“五四运动”,就是北洋政府也不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日本能弄到这个南洋诸岛可确实是海军的功劳,都说美国是假想敌,如果美国真要进攻日本,日本就是一个大门敞开的地方,而日本现在有了南洋诸岛也就相当于在夏威夷前面筑起了第一条防线,有了缓冲区间。可是陶醉在胜利中的日本人那时根本没有想到本身这个“假想敌”就是生造出来的东西,这条“防线”其实是没必要存在的。巴黎和会以外,大家把德国人留下来的东西坐地分赃,日本人由于也算参了战,分来了七艘潜水艇,从此揭开了日本海军史上另一页令人哭笑不得的篇章,那是后话了。既然是阔起来了,名列“BIG
FIVE”了,总应该有和“五强”相称的出客衣服才行是不是?再穿打补丁的衣服出门就不合适了。海军就又想起那个歇菜了的八八舰队计划来了。这时没有人来反对海军添家什了,人家打下了这么大一片,不得犒劳犒劳?再者说了,那么大一片不还得有船去守吗?家什是得添,可是添家什的钱呢?1894年到1914年被日本人称为“苦难的二十年”,因为在这二十年里,正好隔十年日本人就打一仗,1894年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1914年一次大战,连年的军费战费把小国日本压得抬不起头,好容易盼到世界大战结束,能安心过日子了吧,可是军部还要扩军。日本在1919年到1922年这段和平年间,每年的海军军费开支都占了国家预算的25%以上,再加上陆军军费,军事预算占到了国家预算的将近一半,这完全是战争时期的财政预算。政治家、财阀和军阀们挂出来的一个“富国强兵”的画饼,忽悠了几乎所有日本人。他们真的相信什么有了强大的军队就能怎么怎么,就没有人去问一下,为什么要保持一支强大的军队和这支强大的军队到底想要干什么。山本权兵卫离开海军以后,海军的大佬就成了加藤友三郎。加藤友三郎和岛村速雄都是海兵七期毕业,岛村是首席,加藤是次席,这位日本海大海战时的联合舰队参谋长也是个八八舰队的热心人,在他的努力下,到1920年,八八舰队已经稍显雏形了。当时,日本拥有的主力舰只是这样的:
战列舰:扶桑(1915年,29 330吨),山城(1917年,39
154吨),伊势(1917年,38 662吨),日向(1918年,38 872吨),长门(1920年,39
120吨),和正在建造、预计1921年下水的32 000吨级的陆奥,39 900吨级的加贺和土佐。
巡洋战列舰:榛名(1915年,26 330吨),雾岛(1915年,36
668吨)和准备在1921年动工的36
500吨级的天城、赤城、爱宕、高雄,再加上舰龄超长,准备退役的比叡、金刚,数字上也有了8艘。
到最后,日本海军中没有了巡洋战列舰这一分类,没建成的除了加贺和赤城改成了航空母舰之外,其余全废弃了,建成了的榛名和雾岛后来也归到战列舰里面去了。为什么这个分类没有了?已经开始建造却为什么中途而废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世界航空母舰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