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能找到净界法师视频?想去参访~

净界法师谈信愿持名
念佛人能够往生净土,其实是需要准备三种资粮:第一个是「信」,你对阿弥陀佛的加持力要有信心;第二个要有「愿」,要有往生的愿力;第三个要有一定的时间来「持名」,这是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所以整部经的修行重点,简单说就是「信、愿、持名」。
「信愿」和「持名」的相互关系,到底是什么呢?
一、「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
「信愿」:是一种智慧的观照,所以蕅益大师说:「真实的信愿,来自于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是你对经典透彻的了解之后,断除心中的疑根而产生的。如果说:你对于净土法门完全不了解,你就去念佛,这样能够信愿具足,我不相信。换句话说:你对于你所归依的境,完全不了解,而能信愿具足,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修净土,不是一种盲目的冲动,而是很真实地了解真相──净土法门的特色是什么?你要很清楚,然后开始发起信心、发起愿力来念佛。所以说「信愿」是一种智慧的观照力。
「持名」:是一种「行行」。其实「持名」就是一种禅定力、专注力,是你对佛号的专注力量。
一个是「观照力」,一个是「专注力」,这二种力量在整个净土法门当中,功能是不相同的。
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如果我们想要判断这个人,是不是有资格往生?主要就是看他的「信愿」,就是你对这句佛号、净土的归依是不是具足?你对阿弥陀佛归依的心强与弱,决定你能否往生。至于往生之后,品位是上品、中品、下品,那就靠你念佛的「深浅」;佛号的功夫是从「专注」到「成片」、到「一心不乱」,一心之后有很多种层次,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是说明「信、愿」跟「持名」,一个是决定你能否往生,一个是决定品位的高下。
我曾经接触过一贯道的信徒,他们也有念佛,后来我跟他们谈:「你念『阿弥陀佛』,那你相不相信『阿弥陀佛』对你有救拔的力量?」他完全不相信!「那你念『阿弥陀佛』做什么呢?」他说:「我一天忙碌下来,心里很散乱,我觉得念佛可以马上把心静下来。」他念佛的目的,只是希望把心静下来。其实,如果你只是要把心静下来,那你念桌子也是一样!他把念佛当是摄心的工具,忽略了佛陀本愿的摄受力。我问大家:像他这样念佛,他对阿弥陀佛归依的心,根本就不足够,他可以往生吗?不可能的!所以印光大师说,这样念佛只能得到人天的果报,等于把摩尼宝珠换成糖果吃掉了!
虽然说他念佛也有功德,但是跟往生没有关系。我们讲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阿弥陀佛对你释放出加持力,那你也要把手伸出来。你把佛号拿来当摄心的方便,怎么能够往生呢?「信愿」根本就不具足!所以我们对佛号一定要了解,才能够真实的通身靠倒,就像三岁小孩子,自己站不起来,只能将整个身体依靠在父母的身上。
一个人会把整个生命交给这句佛号,对佛号一定要有彻底了解,否则做不到的!
我曾经去参访一位老和尚,这位老和尚是净土宗的大德,他已经打过四十八次的佛七。我去参访他,问说:「老和尚啊!你老人家打了这么多佛七、念这么多佛号,你有什么心得?」他说:「念佛容易,信愿难!」内行人讲内行话。诸位在做晚课的时候,嘴巴也是在念佛,但是你内心当中,真实能够放下万缘,一心归命,这种人不多!这是说明「信愿」的理观是很难的,而事修是容易的。
诸位要知道:「信愿」是一个根本,它决定你是不是能够往生;「持名」是一个枝末,它是决定你的品位而已。这句话是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讲的,印光大师的文章也有讲到这句话,他说:这句话是三世不疑的铁证,很重要!
三、「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慧行」:是信愿的观照,也是生命的指导者,让你清楚来生要去哪里;而且让你心中对现前的佛号,产生真实的归依,这是一种方向的指导。「行行」:当你在念佛的时候,专注力就是一种实际的行动。所以「慧行」和「行行」,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和脚一样,一个是看清楚方向,一个是实际的行动,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印光大师文钞选读-课程讲记 净界法师主讲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课程讲记 净界法师主讲
当前文档过大,建议您在wifi环境下观看当前位置: >>
佛法修学概要讲记 完整版(简体)
佛法修学概要 讲记净界法师主讲净土教观学苑 主讲佛法修学概要开学典礼000净界法师今天是我们净土教观学苑的开学典礼, 学人代表整个净土教 观学苑的工作团队,来跟诸位报告我们创办净土教观学苑的宗 旨。 我想诸位看到这个标题,首先注目到的是净土两个字。净土 就是我们心中,一定有佛的功德,因为它是佛力加被的法门,所 以听到净土,就知道是要提起佛号的。那为什么在念佛的过程当 中,要加一个教观呢?因为我们的佛号,假设没有智慧的观照、 没有智慧的引导,这样的佛号是很难到达净土的。 一般人的佛号,他的活动范围,只有在三界活动,所以一般 人的念佛,是很难超越三界的。如果我们很深入的去了解历代的 净土宗祖师,会发觉在净土宗的祖师的开示当中,尤其是q益大 师的《弥陀要解》 ,他明显的把念佛分成两个层次的念佛:一个 是善念式的念佛、另一个则是善根式的念佛。 我们刚开始接触净土,主要的内心世界就是一种信仰,我们 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相信阿弥陀佛,他一定可以 救拔我们,所以我们愿意在心中把佛号提起来。但这个佛号,它 完全靠信仰的支持,它是很难坚固、很难究竟圆满的,这种念佛 ──善念式的念佛,它只会在我们生命当中,创造一种安乐的功 德,所以我们应该从善念式的念佛慢慢的提升到善根式的念佛。 你必须有个根,佛法只要讲到根,那就是一种智慧的觉悟、 对真理的观照。 我们透过智慧的观照, 就可以把这个佛号的力量, 完全表达出来,而能够究竟的解脱──所谓的临终正念往生西 方。 所以我们今天创办《净土教观学苑》 ,其实是希望帮助所有 念佛的人,我们希望你能够从善念的念佛,而提升到善根式的念 佛。这个过程我们会有三年的时间来做个教育,今天利用开学典 礼的过程简单的说明一下。 第一个先说因地的修学,再谈果地的功德。先看因地: 在净土宗当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 我们生命当中是会出现两 种力量,一个是佛陀的加持力,一个是我们心灵的开创力,佛力 跟心力的交互作用。先看佛力: 当然我们要有佛力的加持,一定得有个所缘境。我们想一心 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谁代表阿弥陀佛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 音声。因为它最容易进入到我们的世界,音声跟我们的关系最为 直接,而观想、观相相对就复杂。所以当我们提起一个音声时, 要能够达到佛力的加被,必须有专注力跟相续力两种力量出现。 一般人很容易做到专注,所谓:一句弥陀念诵听对不对?当 你提起佛号──念从心起,然后你创造一个音声──声从口出, 第三个你把它听回去。所以当你听得到你的声音的时候,阿弥陀 佛的光明在你心中已经出现了,这个时候你背后的力量,是什么 支持你的佛号呢?信仰,一种信仰。 但这种信仰是很难抗拒无始的妄想,所以我们刚开始在心 中,只能够创造点状的佛号,就是念念佛打打妄想、打打妄想你 还念念佛。 在妄想的隙缝当中创造佛号, 因为你没办法抗拒妄想, 你只有趁你没有打妄想的时候提起佛号, 你不能跟妄想直接抗拒 的,没办法!因为你念佛的时间是今生才开始栽培,因为你的妄 想是打了无量劫,是熟境界。 所以我们刚开始的念佛, 必须在佛堂、 必须在没有人干扰你、 没有人刺激你的时候,你在佛堂当中把冷气打开,心平气和然后 提起佛号。 刚开始是在没有敌人的状态之下去提起佛号, 正常的。 但是我们可以再进步,我们可以从专注力,而提升到一种相续的 力量,让点状的佛号,变成片状的佛号。心于佛号专一安住,提 升到心于佛号相续安住,这个时候就不是只有信仰而已,信仰的 力量已经不够创造相续的佛号,你就必须有智慧的观照了。 你的佛号跟你的心理的水平是有关系的。你心理的素质不 够,你是创造不好坚定的佛号的!因为你的佛号是谁在念呢?不 是嘴巴念佛,那个佛号是那颗明了的心在推动佛号,能念的心不 可思议,所念的佛才会变成不可思议。所以你如果要提升你的佛 号的水平,就必须要提升你心理的素质,因为这个佛号是你的心 在忆念它,是能念的心,是那个明了的心在念佛的,不是嘴巴念 佛。 那怎么样来提升我们的心理素质, 让佛号更坚定呢?当然必 须有历代祖师的传承, 这当中善导大师讲的最简单, 就是修皈依。 你不是只有信仰而已,你必须要通身靠倒。我们必须观想,自己 是生死罪障凡夫,无量劫来常没常流转,没有出离的力量。第一 个你要观照,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一个人要先了解自己,我 们的定位只有八个字,就是业障深重、求出无门。 第二个我们要相信阿弥陀佛,有广大的加持力,他一定可以 救拔我,弥陀大愿必定救拔,这两种智慧。一个对自己的了解、 一个对佛陀的信解,佛陀是怎么回事?弥陀的愿力广大,他必定 救拔。 印光大师又加了一个,他说这两个还不够,就是无常迅速, 早作准备。印光大师把善导大师的这个思想又加了一句话:你要 把死亡这件事情放在心中,就是你没有太多时间了,你没有太多 时间打妄想了。 他说一个人要把佛号念好, 要把死字挂在额头上, 就是说你的生命不多了,你必须有一种危机意识。 我们再把善导大师跟印光大师,这两个智慧的观照,把它加 起来就是三个智慧:第一个你观想你自己业障深重,求出无门; 第二个你观想阿弥陀佛,本愿广大必定救拔;第三个你要知道你 自己无常将至,必须早作准备。你说,诶,我还年轻,是吧?怕 啥!不可以这样讲,年轻人往生的多的去了! 所以透过智慧的观照,我们对阿弥陀佛的佛号,就不是只是 一种点状的信仰。点状的信仰就是说,它只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它只是在你做完工作、去旅游,你把生命的时间都扣掉以后,剩 下的时间才给阿弥陀佛,他只是你生命的一小部分,这个叫做信 仰。 你这样子是很难把佛号念好,因为你的心态,佛号在你心中 的定位,只是你生命的一小部分,它没有足够的力量来产生对你 生命的改造,不可能!但是它会让你生命当中,活得快乐一点, 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加持是相互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关系。 诸位要知道,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你对阿弥陀佛的付出 有多大,他会给你多大的回应。所以我们透过智慧的观照,就会 知道其实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全部,叫做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句 佛号你是怎么想的这很重要! 你念佛的时候你是怎么想?这就是 你的智慧水平,你对人生的理解有多深了。你认为它是一部分, 它就表现一部分的力量给你;你认为它是全部,它就给你全面的 加持,所以你想在心中创造佛号,那就要有智慧了。所以印光大 师把念佛再加上智慧的观照所产生的信心就叫做真实的信心, 而 不是一般的信心了。 有些人念佛,他也不观照的,就是一路念,念到时间到就出 来,该干啥,就干啥,就这样子。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回事、也 不知道阿弥陀佛怎么回事,他也不知道这个死亡什么时候到,不 管,完全靠信仰,点状的念佛、片段的功德。 所以念佛的人第一件事情,先完全接受弥陀全部的光明,就 是你必须把心态准备好,这个是需要教育的。你必须了解自己, 你为什么流转,你为什么会在三界生生世世的流转,这个事情一 定有原因的。 第二个,阿弥陀佛为什么在十方诸佛当中,能得到十方诸佛 唯一的赞叹?凭什么释迦牟尼佛讲完阿弥陀佛的时候, 六方诸佛 会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 凭什么?他在诸佛当中有什么样的特 色,你都必须了解的。你对佛陀不了解,你不可能把生命交给他 的,不可能!不合逻辑。我们不可能把我们所有的生命,交给一 个陌生的东西,不可能,完全凭信仰是做不到的。 所以我们在念佛的过程当中,除了一念的信仰以外,智慧的 观照就变得很重要了。它会让你的信仰更加坚固、更加的广大, 让你的生命能够完全的投入,无所保留的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 都是要教育的。而关于这块,净土教观学苑安排的净土学,就是 在培养大家怎么样能够创造一个全面的佛号的功德, 而不是只是 片段佛号的功德。 这个地方是佛力不可思议,这一块我们会有一些相关的课 程,提升大家念佛的水平,让佛陀的光明,在你的心中全面的开 展出来,当你心理准备好了,佛陀的光明会全部在你心中散发出 来。 我们再看第二点, 这个是净土宗最弱的一块, 心力不可思议。 心力从佛法的角度,我们心里是没有什么力量,当然我们本 来有力量,但是后来被很多的问题障碍住了,所以我们必须把很 多原来的力量表达出来。如果看《弥陀要解》你就会知道,在净 土宗临终的人要达到正念,需有三种的力量出现且缺一不可,这 三种力量都跟智慧有关系,你不可能天生就有,都是经过后天的 教育,首先我们看第一个,安住力,这最根本。 在《楞严经》里面说,每一个人都是不安住的、有攀缘心, 这是习惯不要教育的。 攀缘心有什么问题呢?它让我们的生命不 得自在,我们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攀缘外境,我们就住 在外境心随境转。心随境转有两个过失,如果你没有在打坐,那 就你感觉不出攀缘心有什么过失。 第一个你在禅定当中, 我们过去的业力, 会出现很多的影像, 只要你仁者心动你就完了,这第一个过失,破坏你禅定的功德。 第二个最可怕的是临命终时,诸位!临命终它不是一个风平浪静 的景况,绝对不是!古人说:腊月三十算总账,那是算账的关头。 我们先不谈过去的业力,这一块太复杂了,就谈谈今生的业力、 谈谈你今生从小到大这几十年所做的事情就够了, 算这笔帐就够 了。 唯识学上说, 你从小到大, 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你可能忘掉了, 但是临终的时候都会现前,你一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一 瞬间都会让你重新看到,所以你的心是百感交集。只要你的心看 到这个所缘境、只要你动个念头,你的佛号就没了,因为心随境 转,你就去投胎啦,中阴身就是这样,一念差池全体惨,你才知 道生死业力的可怕,所以这个生死关不容易过。 为什么呢?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它不是风平浪静。我们要 怎么样训练我自己,不随外境的干扰,这个是很重要的,你才能 够很自在的,忆念你的佛号,然后跟弥陀的本愿接触、跟弥陀的 本愿感应而往生西方,不受这种外在业力的干扰。其实光是生死 业力,它不可能让你投胎的,那是一种因──亲因,你一定要动 念头、你要动爱取,你只要不动念头,这个业力它没办法影响你 的。所以你跟业力也是感应道交,你要不感应它,它有跟没有一 样的,有地雷我不去碰它,就等于没有。 所以临终的正念,诸位你要知道,我们不是今生才来到人世 间,我们在人世间打滚太久了,这个因缘业力错综复杂,谁都不 知道临命终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景像来刺激我们。但是,我们可 以做好准备,就是你心中必须有个机制、有个系统,在遇到境界 的时候,能够保持不迷、不取、不动。 那怎么办呢?这个事情迟早要发生的,别担心!佛陀有的是 方法。佛陀告诉我们说,你应该要了解,什么叫做诸法因缘生, 这句话很多人不懂,嘴巴讲诸法因缘生,其实你不一定懂什么叫 诸法因缘生, 不了解空性、 你就不了解因缘, 这两个是有关系的。 佛法的空性, 它不是讲现在是空, 不是这样子。 佛法的空性, 从《楞严经》的解释就是说,你本来是空性的,本来是空的,佛 法的空性是建立在你的原点──你生命的原点,你本来是清净, 它没有说你现在清净,没有说!你本来是清净的,我们本来是清 净的,这说明什么事情呢?说明这些都是妄想创造出来的,你本 来不是这样子的。 所以《楞严经》讲,你要能够在临终的时候,当你人生的所 有的遭遇境缘现前的时候,能够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你首先 要了解,你的人生是怎么回事?我们的人生,只有一句话就可以 说完了来无所从、去无所止,人生没有开始,它也没有结果。 你说你那有开始?我们了解人生,佛陀最喜欢用做梦来譬 喻,你把做梦了解了,你就了解人生了。你做梦有开始吗?你一 个晚上做五个梦:第一个梦梦到你是国王,从什么地方开始的? 没有开始!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业力成熟了,啪!无中生有现 出来; 你今生会跟谁结婚、 你今生会做什么工作, 那是你过去生, 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方,造了一个业这个业成熟了,啪!这个 大海里面的水泡冒出来了──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没有开始, 人生是无中生有,是从空性中显现出来的一个假相,那是一种业 力的释放, 就跟做梦一样, 完全是你的梦心显现出来, 没有开始。 你说你做转轮圣王做完了,诶,第二个梦变成蚂蚁,因为你 福报享尽了。 你说我前一个梦, 我是国王的, 我买了很多的珍宝, 我上辈子做转轮圣王,买那么多的珍宝跑那里去了呢?没有了! 因缘和合,虚妄名灭,人生没有结果,没有一个人有结果的。你 福报大住在豪宅, 最后也没有结果; 你福报很差, 你也没有结果, 所以人生只是个过程,是一种业力的释放,那是一个因缘的假相 而已。 人生,主要是来还债的,当然我们还债也在创造未来,但是 主要是还债──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只要跟生命的果报, 跟结果有关系的,都是跟业有关系,只是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它 而已。 诸位你要知道,你临终要能够不随境转,你平常就要训练你 自己不随境转,你不可能说你平常没有这种功能,临终突然间出 现这种功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佛法不讲无中生有,一定有因缘,你现在要栽培它,它以后 才会出现,如果你现在的心,别人嘴巴一动、别人讲一句话,你 的情绪就很严重,你临命终的时候,你一定会受到外境干扰,一 定的!这是等流性嘛,你上游的水流是黑的,流到下游自然是黑 的, 除非你在过程产生了修学、 产生了变化, 否则你上游是什么、 你平常是什么,你临终就一定是什么。 所以佛陀要我们不要把现在的假相看得太重,你要想一想, 忆念真如、想想你本来面目,你本来是清净的、你本来无一物, 你何必去惹这个尘埃呢?既然人生只是个过程, 你何必多事呢? 弄得你通身的业力,弄得你临命终这么被动,因为你到最后什么 都带不走! 所以真正的觉悟,是你平常就必须培养的,我不相信你平常 是颠颠倒倒的,临终突然间有正念,我不相信!这个不合乎佛教 因缘观。那你那个正念谁给你的、你怎么有这个正念呢?上帝给 你的,不可能!福报是可以,佛陀可以送你福报,福报可以透过 回向,相互的受用,大家可以分享;智慧不能分享,智慧这一块 不能分享、善根不能分享不能取代的。 所以这个安住力,对净土宗人来讲很重要,虽然临命终你可 能只需要三分钟、五分钟的安住,因为你只要冲过临终的时候这 个妄想的现前,你只要熬得过去,阿弥陀佛就现前了。 可能你临终只需要五分钟的正念,但是,你临命终五分钟的 正念, 你平常要花很多很多时间来栽培, 因为你别无选择。 当然, 这个也看你的善根,有些人善根深厚,他听了几遍他就懂了,因 为你有一个美好的过去,你过去很用功;有些人善根差,也没关 系也不要自暴自弃,只要你肯努力,你就会改变。你说书到今生 读已迟,你今生不读更迟,是吧!所以不管我们的过去,反正过 去已经过去了,关键是能够把握的是现在。我们一定要在临终的 时候,培养一个向真如、空性安住的力量,就是至少你看到一个 因缘假相,不要马上就动,这样你什么事都办不好,这样子念佛 的话,你人生完全是充满了不确定。 修行不是把自己的功德,创造出来就算了,你要面对很多很 多的考验的,我们第一堂课讲到佛陀的成道,你就知道了。你自 己要有一些对治力、 调伏力, 因为你过去的业力、 你过去的妄想, 它绝对不会放过你的,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这一块我们会 花很多时间,来说明什么是空性,让你的心慢慢慢慢的往内收, 把心带回家。 其实人生你攀缘这个东西,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它不会因 为你的攀缘,而变得更好,你只要做你该做的事就好,不要打太 多的妄想,这都没有用的。我们总是觉得说,我想的越多,就会 把事情做得好,不是这个意思,你错了!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 给业力,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就好。 所以我们要花很多时间来教育, 虽然临命终你可能只需要五 分钟的安住,但是我们要花三年的时间,教育你怎么样安住,一 个思想的改变不是简单的!教育只能够潜移默化,除非你是六祖 大师, 你是顿悟的, 这种人很少,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慢慢改变的, 今天改变一点点,今天走三步,然后退两步,明天再走三步,再 退两步,慢慢、慢慢累积,点点滴滴,滴水长流则能穿石,我们 的根性不够,只能这样子,透过教育慢慢的改变。 第二个, 调伏力, 就是有些人说我们念佛, 念佛干啥要调伏, 问题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很强大的生死业力,其实空正见只 是根本,调伏力跟引导力是别相。 我先讲生死业力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投胎,都是由业力而 来的,但是业力形成的因缘,每一个人都不一样的。在《楞严经》 上说,什么叫生死业力?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这个外 境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一个事情,我们先有感受,这个时候没 有影像只有感受,如果是满我们心中的希望的,则出现快乐的感 受,如果它是违背我们心意的,那就出现痛苦的感受。但是感受 过去,马上经过想象,就会创造一个影像出来,这个影像第三个 就是受想行,我们就住在这个影像了,而且就深深好乐。 如果这个影像是来自于痛苦的,问题不大,痛苦的经验对我 们不会产生一种牵引的力量,最可怕的是,它曾经让你感受到快 乐、 让你感受到幸福的感受, 而这个影像你就会产生坚固的执取, 叫爱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死了以后,如果你没有经过佛法的训 练,你一定会来三界投胎,一定会再来的,因为你内心的深处, 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有一种坚固的影像,这个影像就是爱 取。 也就是说其实每一个人,对生命的了解都是片段的,没有一 个人看到人生的全貌,只希望我心中的影像再出现,其实人生苦 多乐少,我们付出太多得到的快乐太少,佛陀说,就像刀上的蜂 蜜,为了要舔那个微少的蜂蜜,我们被刀子给割伤了,但是却没 办法记取教训,每一次都愿意来轮回,因为我们被心中的影像骗 了。 我们为什么认为人生美好呢?因为, 你根本不在乎外境是怎 么回事,你在乎的是你心中的妄想,问题在这里。当你在回忆人 生的时候,你是把过去的影像拿来回忆,所以你被你的妄想严重 的误导,这叫做无明,或者叫盲点,如果你在临终之前,你没有 成功的把心中的影像给化掉,你不可能往生。 你说我往生的愿力很强,诸位,你念佛的愿力怎么强,你不 可能强过你无始劫来那个数数现行、深深好乐、那个多生多劫栽 培出来那个业力强,你不可能的,就像憨山大师说的,你念佛是 今生才栽培,扣掉工作、吃饭、睡觉,念佛顶多四个小时,你一 天二十四个小时,打了二十小时的妄想,连睡觉都打妄想,你用 四个小时的佛号,去拼二十小时的妄想,而且你也不见得能够念 四个小时的佛号,你就知道了。 所以解决问题不是靠行力,要靠善巧智慧,你要转,要转识 成智。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要思惟苦谛,其实你心中的影像,虽然 给你快乐,但是它也给你很多很多的痛苦,它让你生生世世的轮 回, 让你每一世的轮回, 都深受老病死的折磨, 甚至于严重一点, 它把你带到三恶道去,你付出的代价太多,你得到的快乐太少, 你划不来的,你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我们到极乐世界也是快乐的 境界,而且快乐五尘也是有影像,不过这种快乐没有过失,你喜 欢吃蜂蜜,这可以理解,但是你不要吃刀上的蜂蜜,你吃玻璃杯 里面的蜂蜜,多好呢! 所以我们要透过智慧来化解心中的问题,你今天会坐在这 里,仁者心中,必有一物,这个是六祖大师说的,你心中或多或 少,一定有一个影像在牵引着你。在世间法说,这个是一种追求 物质的动力──欲望。他为什么辛苦的去读大学、他为什么辛苦 的工作呢?他心中一定有个东西在支持他,就是一种妄想、一种 影像,每一个影像不同,有些人要买房子、有些人是想干啥,这 个都跟他过去的生活经验、他的遭遇有关系,可能今生也可能前 生,但不管是怎么来的,已经不重要,重要是要把它消灭,这个 要靠智慧。 你必须跟自己沟通,告诉你自己,放掉它对你是有好处的! 我们的心中是要有寄托的没有错,凡夫不能无住。但是你有更好 的寄托, 你可以把你的心, 寄托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 八功德水、 宫殿楼阁,它也会让你快乐,但这个快乐没有过失,是不是?你 不要把影像寄托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你都要付出代价的,你何 必呢? 所以我们从内心的安住开始调伏,我们透过教理的学习,你 开始检查你内心,你那里出了毛病?你今天会轮回,你一定有问 题,你没有问题你不可能轮回,除非你乘愿再来。仁者心中,必 有一物,那个东西你没有消掉,临命终的时候,多大的念佛都没 有用,真的,你不是它的对手。 我希望大家不要低估你无始劫来,所留下的那些妄想的力 量,不要低估了它们,它生生世世陪伴着你。所以我们必须透过 教育来调伏,我们只能提供观念,当然做还是诸位要去做,但是 我们把方法告诉你,怎么去检查你的妄想,怎么去做一些修正、 调伏你的爱取,把你生死的业力斩断,临终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去 束缚你了,你才能够轻松自在的往生。如果三界的业力,把你绑 得死死的,你临终是跑不出去,所以为什么要厌离娑婆才能够欣 求极乐?你要把你这个三界的绳子,先把它解开来,你才可能去 的,假使不处理我们生死问题,那祖师讲直接欣求极乐就好了, 干嘛要厌离娑婆呢? 你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把这个三界的绳子解开来、第二个 才跳得出去。所以这个调伏力,这也是我们教育的重点。从苦谛 的思惟,告诉你自己,老是执着你心中的影像,虽然它会给你短 暂的快乐,但是你想一想它背后那把刀,你为了这个付出了多惨 痛的代价,你想一想,你值得吗? 第三个引导力。忆念净土、欣求极乐。 从小乘的角度,他只要做前面两个就够了─安住力;安住空 性、调伏爱取,就是空正见跟出离心。大乘佛法要多一个引导, 他要趣向净土、 欣向菩提。 佛号必须有一个愿力来引导──发愿。 前面都是消灭的、 都是在破坏过去, 这个引导是在引导未来, 不过引导力,很多净土宗的修学者,他的佛号的引导,只有到净 土,我只能够说非常可惜,你可以做得更好! 诸位你想想看,你为什么到净土去,你不是享受快乐,你看 《阿弥陀经》前半段,用快乐来引导你,七宝池、八功德水,但 是你看到, 《阿弥陀经》的中半段的时候,佛陀口气一转,众生 生者皆是阿@跋致,开始讲圣道的功德,你往生是因为不退转。 诸位,如果只为了快乐,你不用大费周章到净土去,到诸天 去就好了,诸天就够快乐了;你到净土去,是为了成佛而去的, 为菩提道求生净土。阿弥陀佛花了五劫的时间思考出来的净土, 如果只是为了快乐,需要思考五劫吗?他把诸天的快乐,复制过 来就好啦!身体健康、神通自在、宫殿楼阁,这个诸天都已经现 成的东西,难就难在这个快乐的背后,它有圣道的力量,这个就 是需要他思惟、为实施权,表面是快乐,背后是圣道的功德。所 以阿弥陀佛创造净土, 他的内心真正的意思, 是要让我们成佛的, 快乐只是个方便法门。 因此你必须把成佛,纳入你的生命的规划。我再讲一次,你 是为了成佛才到净土去的,净土不是你的终极目的,它只是你一 个过渡。诸法因缘生,诸位!你现在的规划错误,你以后一定会 后悔,你少做这个动作到了净土,你就会觉得进步比别人慢,成 就比别人小, 因为你刚开始没有做好规划。 所以我必须教育大家, 你必须有往生净土的愿力、你必须有成佛的愿力,这两个不冲突 的,你可以一次做好,为什么要分两段呢? 佛陀法华会上说, 舍利弗尊者在以前的经典, 那是多么威风, 智慧第一,佛陀什么事都叫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去做,到法 华会上舍利弗尊者是羞愧得,那实在是感到非常的后悔。他说我 一个阿罗汉,我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证得空性、我也证得 空性,他有安住力、调伏力,我都有,为什么文殊菩萨能够坐千 叶宝莲,到十方世界转大法轮,我现在只能够在山上思惟空、无 相、 无我, 我们产生的作用为什么差这么多?他甚至于怀疑佛陀, 是不是有所偏心。 佛陀说, 这跟我没有关系! 我的说法就像雨水, 雨水是平等的,但是如果你是棵小草,你心中的水分少,如果你 是棵大树,你自然吸收的水分多,这个是你们自己的根机,跟雨 水没有关系, 你不能够说雨水吸收的水分少, 你怪雨水, 对不对? 你自己没有准备好。 诸位!你与其到了净土再来后悔,为什么现在不多做一点? 所以我们要强调发菩提心,除了求生净土还得发菩提心,这两个 是缺一不可的,因为你迟早要成佛的,这两个是没有冲突。 引导力有两种引导,第一个引导你趣向净土,第二个引导你 成就佛道。 虽然现在还做不到, 但是我们必须把这个愿力放进去, 这个就是种性,因为你必须有这个种子,才可能会出现这个水果 的,你不能到了后面再做,有点来不及了。 所以《法华经》上说,直接成佛的是最好的,那些小乘的学 者,一开始因为对三界的痛苦感受太深了,所以他们就赶快跳离 三界,到涅的地方,然后再回小向大,那这很折腾。你看法华 会上说,这种回小向大的人,虽然回小向大,他过去的习气观三 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不喜欢跟人家接 触的习惯性, 还有就是法执, 对清净法的执着, 都不断的干扰他, 其实很多事情你可以一次把它做好,一次到位这个最好。 总而言之,我们教育除了让大家提起佛号,还希望你们心中 产生三种力量: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你的心力必须要做好 准备, 我们不知道, 临命终你会发生什么事, 有些人福报好善终, 他在很多人助念当中往生,这个人他多生的福报够;有些人可能 发生车祸、有些人可能在加护病房等等,临命终的所缘境是不可 预测的,这个跟业力有关系,但是有一点是你可以做好,你可以 做好全盘的准备,这个是你可以做的──做好心态的准备。 所以我们必须要透过佛法的教育, 因为你没有透过佛法的教 育,从世间的经验是得不到这三种力量,不可能的!如果可以的 话那佛陀就别出世了。所有的智慧都必须从佛法的学习而来,叫 传承。世间上没有这方面的传承,不可能。 从佛力跟心力的结合, 一句佛号三力具足有什么好处呢?我 们看看第二个,果地功德──临终的正念。 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把净土的善根,一心归命阿弥陀佛,把佛 号提起来,然后我们那个能念的心,具足安住力、调伏力、引导 力,就能够成功的解脱一切业力、妄想的干扰,而跟弥陀感应道 交往生净土, 这个就是我们净土教观学苑, 三年的目的就在这里。 虽然临终的正念可能只需要五分钟、十分钟、三十分钟,但是我 们要花三年的时间教育大家,但是值得。 身为一个法师,我知道诸位不容易,你们在生活当中,你要 工作,有家庭、有休闲,压力很大, 但是我告诉大家你别无选择, 因为你只有透过佛法的学习,如果我能够把善根直接给你,那就 最快了。但所有的法师不可能把善根送给你,我们只能够把自己 走过的路,我是这样过来的,我把这个路带大家走一遍。我们经 过佛学院的教育,我们这样走过来的:如是我闻、如是我修,很 多的过程是不能取代的,你要亲自去走,我们愿意把这个过程, 重新带大家走一遍,但是诸位你们得到多少,就看你的用心程度 了。不过大家不妨想一想,你得到人身不容易,出世的时候遇到 佛法的住世,不容易,你是不是应该把握呢?你错过了这次的机 会, 你以后还会有机会吗?难啊! 哪一个人愿意再陪你再走一趟, 不容易啊! 所以与其你生生世世,糊里糊涂的流转,你是不是应该做些 改变,把握机会从这个地方跳出去,所以我希望大家珍惜这个机 会,陈会长的慈悲,他促成这个因缘,我们感谢陈会长,也希望 大家能够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 好!在开学最后我简单讲几句话,就是说我今生办了几个僧 团的教育、也办了几个居士的佛学院,在我印象里面,第一届都 是很殊胜,第一届,真的!这个很奇怪,这个道理是什么我还没 抓到,但是每一次只要第一届,不管是净律学佛院第一届,或者 是北斋的,我以前在忏公师父的慈命之下,在台湾办的一个法界 学院、莲因北部斋戒学会,可能有些人听过就是北斋,也是第一 届很多人受益,第二届、第三届慢慢就差了。所以诸位有幸成为 第一届,我预测三年后,你们会告诉自己不虚此行,我只能够说 你会觉得值得, 这三年的辛苦是值得的, 绝对不会让大家空过的。 我们经历过很多的生命,但是过去已经不能改变了,因为它 是一个既成的事实,过去只能当回忆。但问题在哪里呢?因为每 一期的生命, 都会留下些东西下来, 当然有好的, 我们也不否认, 过去有美好的一面,但是从唯识的角度,大部分都是生死业力、 都是障碍的多,我们留下的痕迹,坏的比好的多太多了。 我们今生开始要处理生死问题了,这问题就来了,如果你学 佛只是让你自己增加福报、来生活得快乐一点,那你这个问题都 不要去碰,你该干啥,还干啥,你就糊里糊涂过下去,反正来生 做个大国王、大富长者,享受一下快乐的美梦就算了,但是如果 你要了生脱死,这个问题就严重了,你要把这个隐藏无量劫的水 沟要打开来,去面对两个问题:第一个业力、第二个思想,就是 你的妄想。 如果你今天是走圣道门,走难行道的、藏传佛教的,它两个 都要做,叫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们要处理业力的问题,也要 处理思想的问题,因为他要生生世世在三界流转,慢慢的忏除罪 障、积集资粮。 净土宗我们占了便宜,只要处理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暂时不 处理生死业力,叫带业往生。但是没有一个人,可以带着妄想往 生,不可能。你一定要正念,净土宗你可以先不碰你的业力这一 块,但是你思想这一块要处理,因为它要求临终的时候,你的烦 恼、妄想,不能在现行位,必须在种子位,它是在一种调伏的状 态。这问题就来了,净土宗对于思想问题,要求非常严格,你只 要一念妄动,你说我就动这一次,对不起你就没有机会了,因为 一念妄动你就投胎了,你哪还有机会说:诶!我后悔了再给我一 次机会,没有了!你只要一念妄动,你就要付出几十年生老病死 的代价。 所以临终的时候,你只要做错了事情,你就要付出代价,要 用一生的生命,去偿还你当初的错误,再来一次。但是我要提醒 你,来生再来的时候,可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如果你有志于往 生,你最好把握住现在,你最好把握现在。 从佛陀的预言, 我们现在是在一种下坡的阶段, 叫末法时代。 它一代不如一代──魔强法弱,正法的力量慢慢薄弱了,干扰你 的、诱惑你的,邪法力量会越来越强。当然这个趋势有多大,不 知道!可能是直接下来、也可能是缓慢,但是大方向我们是走在 佛法的下势的阶段。如果你今生不往生,你来生更难往生,你最 好早做准备,不要把希望放在来生,你最好有背水一战的决心, 后面没有退路了,你才能够提起精神好好学习。 如果我们今天不接受教育,我告诉大家,按照正常情况你不 可能往生了,因为你生生世世所留下的功能,不可能让你创造安 住力、调伏力、引导力,不可能的。你要可以的话,那你根本就 不要学佛了,你自己有本事能够面对生死,那佛陀出世干啥呢? 当然,你没有学佛法,你也是不知道怕,问题在这里。你没 有学唯识、没有学《楞严经》 ,没有学很多佛法,你根本什么都 不知道,因为你整天跟妄想打在一起,你也不知道你出现什么问 题,你也不知道你到底哪里生病了,你完全不知道,你就傻不愣 登的过一生,到临终的时候就随业流转了,就这样子。 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怕,问题就在这里。我们是需要教育才会 改变的,我们现在是走在一种顺生死流的阶段,你必须要教育才 能够产生反转的,修行是要作改变的,不是顺其自然。你没有资 格讲顺其自然,现在还没有资格,你现在要作出改变的,因为你 的问题太多了。 在净土宗你不一定要修很大福报,关于业力断恶修善这一 块,你起码的五戒要守好,因为重大的罪业会干扰你的正念,它 会产生障碍, 你起码的戒律持好。 但是思想这一块是非常重要的, 临终你不能起一念的颠倒的,当你提起佛号的时候,它经不起一 念的颠倒,而且你没有第二次机会了,你只要念头一动就没了, 就投胎了,你不可能再回到临命终状态,不可能的。临命终的时 候,你没有第二次,只能够百分之百的成功,所以你一定要在思 想改造这一块不要轻忽,就是我们说的正念分明。 很多净土宗的人,他以为不需要改变,他就能够正念分明, 他低估了妄想的势力, 以为只要把眼睛闭起来, 你什么都没看到。 你想想看,你为什么生生世世会轮回,这难道没有原因吗?难道 这些东西你不处理它,它就可以放过你吗,所以我们叫做逆生死 流啊!我们现在是鱼,是逆生死流,你要改造你内心的问题── 颠倒妄想。 所以诸位,按照佛法的定义,我们现在是生病了,你不吃药 它不可能好的。当然我们不要断根,我们不要断烦恼,但是起码 你必须让那个烦恼在调伏的状态、在你的控制范围。它的确可以 带业往生,但是你必须要正念分明,那表示说你可以不断烦恼, 但是你必须调伏烦恼,这个就必须要有一些智慧的观照,不是你 强压得住的,你压不住它的。 所以佛法为什么要事修跟理观,提起佛号一定要智慧观照, 否则你过不了你临终的妄想关的,妄想关、烦恼关、生死关,三 关你都过不了,最后你还是被打回来了。你不能怪阿弥陀佛不帮 助你, 有些东西他是做不了主, 他没办法给你的。 身为阿弥陀佛, 他该做的都已经做了,他能够做的已经做到极限,问题是我们准 备好了没有?阿弥陀佛准备好了,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有些 事情阿弥陀佛没办法做的,所以我相信事出必有因。 诸位,今天能够坐在这里,你跟三宝的缘结得很深,我只能 告诉大家,诸位很幸运,我们今天能够开六个课程,找这么多台 湾的法师在百忙当中,过来陪大家学习这个课程,就好像我经常 讲,一个大学生教国中生一样,陪你们走一趟。因为这个课程我 们都太熟悉了,所以这是诸位的福德因缘,要好好珍惜,还有陈 会长的发心,提供大家这么好的环境,总言之,我们准备要上路 了,就这样子,好,阿弥陀佛。 第1集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学员,阿弥陀佛! 今天是我们佛法概要第一堂课。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想要说明 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佛法修学概要这个课程,它的目的何 在?每一个有情众生在我们的内心的深处都有一种天生的本能, 那就是离苦得乐。为什么我们会努力地学习,为什么要辛苦地工 作, 为什么我们要很忍耐的去维持一个家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 我们希望我们的生命离开痛苦得到安乐。 这种本能是不需要学习 的,乃至一只蚂蚁它都知道去找它的饮食和洞穴。为什么呢?因 为它要离苦得乐。 也因为这种离苦得乐的动力使得我们的人类不 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直到有一天佛陀出世了,佛陀以大智慧的 光明来观察我们众生所追求的快乐原来是有过失的, 这个必须佛 陀出世以后我们才知道怎么一回事。 那么以佛陀的智慧来观察我们生命当中所追求的快乐有两 种过失,第一个从今生的角度来看是无常败坏的,它不是一个稳 定的状态,是变来变去的,它是有得有失的。所以古人说世间的 快乐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你得到了世间的快乐你心中是恐 怖的,因为你知道你随时会失掉,当你失掉的时候你心中是伤心 忧恼的。 所以我们追求世间的快乐让我们自己活得非常不寂静不安 稳,因为我们老是活在怖畏活在担忧中。这是第一个过失,让你 今生不得安稳。 第二个是最严重的,来生的过失。它会带动我们无量劫的生 死轮回,因为我们在享受世间快乐的时候,不管这个快乐是来自 物质的享受或者是感情的交流, 只要是世间的快乐你一定会产生 爱取, 你一定会陶醉在这个快乐的感受当中, 深深好乐不愿舍离, 而这种爱取的烦恼就触动了生死业力,就带动了烦恼障,报障, 业障,就把这个生死轮回的开关打开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生 生世世在三界轮回,因为我们想得到快乐。而不幸的是这个快乐 充满了陷阱,你只要享受世间的快乐你就要付出轮回的代价。可 以这样讲, 你为了短暂的快乐你就要生生世世在三界里面深受老 病死的折磨。 但是你不会记取教训的, 你来生还会做同样的事情。 佛在世的时候,有几位刚出家的比丘,在作完功课的时候聚 在一起大家聊天,诸位都知道佛世的时候的弟子有外道出家的, 比方说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因为外道有禅定,所以他一旦 接受佛法的正见很快成就阿罗汉,善根深厚。但是佛世的弟子也 有一些企业家,政治人物出家的,这些都是有大福报但是他也有 善根。跟佛出了家以后,当然跟佛平常做早晚课,下了殿以后在 家里面闲聊, 有些企业家谈他过去作的荣耀的事情, 辉煌的事情, 讲完以后大家就哈哈大笑。佛陀在寮房当中天耳遥闻,听到这件 事,就缓慢地走出寮房,到了这个比丘讨论的地方来,佛陀就明 知故问说,你们在干什么呢?比丘就如是如是跟佛陀报告,佛陀 就呵责这些比丘,佛陀讲一个偈颂,他说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 乐?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他说你们以前觉得世间的荣耀的快乐, 其实是有过失的是有 障碍的,常在燃烧中,我们看到快乐的假像我们没有看到后面是 有火,有烦恼火,有业力的火,有老病死的火,所以这样的快乐 值得你们哈哈大笑如此的光荣吗?那么怎么办呢?这个快乐是 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个快乐就会带动生死业力呢?因为我们心 中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不是依止智慧的,而是一种直觉式的无明。 由暗之所蔽,这个暗就是每一个人都有盲点。我们每一个人 追求快乐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觉得买一套房子就是快乐, 有些人对房子不重视他认为买一辆车是快乐,各式各样。但是总 而言之,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去追求自己认为的快乐,这个 佛法角度跟着感觉走就是你的愚痴, 你无始劫来熏习的这种习惯 性的思考就是直觉性的思考。 那么我们愿意追求快乐, 但是在快乐中我们陷入了生死轮回 的陷井,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很大的悲哀,我们别无选择,我们 喜欢追求快乐但是在快乐中又陷入了轮回。 那么这样我们到底有 没有其他的选择呢? 何不求光明!其实我们是可以从快乐中跳出来,我们可以追 求一种没有过失的快乐,我们是可以做到的,这就是佛陀为什么 要出世,就是说你可以换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愿意追求快乐这件 事可以理解,这是每一个众生的希求,但是我们在必须在追求快 乐过程当中除了你的感受直觉之外,请你加一道心中的光明,你 的快乐的本质就大大提升, 你会把你生命当中有过失的快乐转成 一种没有过失的解脱的快乐,我们叫作万德庄严,你可以把有漏 的福报转成无漏的万德庄严,是没有过失的快乐,这是可以能够 做到的。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主要是改造我们的生命的本质, 我们没有 必要生生世世轮回下去的,我们是可以作出选择。所以何不求光 明,就是说当我们在生命当中我们学习佛陀的教法,我们从教法 上去思维,我们的内心当中就会从黑暗转为光明,由这个光明的 判断我们再去追求快乐,而这个快乐就是一个功德庄严的快乐 了,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为什么要研究佛法概要?就 是把你这种带有生死轮回痛苦的快乐转成一种功德庄严的快乐, 它可以引导你的生命的改造。 那么我们要感恩赞美佛陀的出世, 赞美历代祖师把佛陀的法 做以整理,赞美历代祖师把这个法代代的流传,让我们在末法时 代还能够得到这个教法,让我们能够好好的学习,也能够点燃心 中的光明。这个是一个简单的说明佛法概要的一个目的。 好,我们看今天的讲义的第一页。 佛法修学概要,将述此义大科分三, 我们这次课程有三个 主题。 第一个甲一前言,前言当中有三小段。第一个先解释标题, 我们把《佛法修学概要》这六个字简单的解释一下。第二个教主 略史。世间上所有的佛法都是因为有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我们身 为佛陀的弟子我们应该对佛陀的一生的历史有所了解的, 这是一 个应该做的事情。第三个主要教义,那么我们从第二堂课开始就 会发觉佛法是甚深广大,佛陀的法不像圣经只有一本圣经,它是 一百本的大藏经。那么我们在深入法海之前,我们先抓住核心思 想是什么,佛法有一个核心思想,有一个根本法宝,由这个根本 法门再开出枝末法门。所以我希望我们在深入广大的法海之前, 先掌握到底佛陀的根本思想,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先掌握住, 那么就是第三个主要教义,我们谈谈佛法的根本思想。那么这个 是整个在进入主题之前的一个应有认识,前言。 第二个正文。那么这个是我们佛法概要探讨的四大主题。 第一个谈谈发心,佛法是先有目标,才有过程的,没有一个 人是走一步算一步的,这个就不是佛法了。你要先发愿,然后再 以愿导行,你要先知道你想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才可以 启动的。因为佛法的内容太多了,你的人生有限,我们生命有限 佛法广大,你发愿来生要做一个大国王,那么你怎么做才能让大 国王的果报出现。你来生要到净土去,你要积集什么样的资粮让 你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其圣众现在其前。 所以我们只能够选择 性的修学佛法,因为佛法广大而人生短暂,所以你必须要先知道 你到底要什么。先有目标,然后你可以选择哪些东西是急迫的? 哪些东西是暂时不急迫的?所以这个发心篇,首先设定目标。 第二个正见,这个是很重要。一种如实的智慧关照,这个就 是心地法门,了解生命的真相。 第三科是修行篇,从这个智慧的观照,还有我们所设定的目 标,观照力,誓愿力产生的一种实际的行动力,修行篇,那么我 们广泛的说明这个修行的方法,付出行动。 最后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功德出现,证果篇。 前面的三科发心、正见、修行是一个因地的修学,是我们要 做的,最后的证果是我们未来来生的果报。 那么这佛法概要总共有四个主题发心、正见、修行、证果四 个主题。 最后我们看甲三的结劝。 那么我们讲完正文以后我们把佛法 的整个概念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这整个发心、正见、修行、证果 的相互关系。我们前面都是个别的解释,最后我们把这个相互关 系把它连结起来,来作一个说明。最后总结劝修,我们以古德两 个偈诵来跟大家互相勉励。 那么这个就是我们这一次大概有二十四堂课所要上的三大 主题。前言,正文,结劝,这三个主题。 好,首先,我们看第一个,甲一的前言。 前言。先看第一个解释标题,佛法修学概要有六个字。 我们先解释佛。我们说学佛,学佛,那么佛陀跟我们众生到 底有什么样的差别, 什么是佛陀?可不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方式 来做一个定义。好,我们看这个释名的地方,请合掌: 所谓佛者,梵语佛陀,译云觉者。如《佛地经论》云:于一 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 莲花开,故名为佛。 好,我们把这个经文作一个简单的消释。佛呢,他的原来的 印度话叫做佛陀,那么这个佛陀把他翻成中文就是觉悟,他是一 个彻底觉悟的众生,当然这个觉悟就是他心中有智慧,他做什么 事情是先有智慧的判断然后才有行动,他有观照力、誓愿力,才 有行动。 那么在 《佛地经》 上说呢, 什么是佛呢?他能够对一切的法, 这个法当然包括凡夫的杂乱法和也包括了圣人的清净法, 那么一 切的种相,这个种就是它的因地,这个相就是它的结果,对一切 染净诸法的因缘果报,他自己能够了解,他也能够以种种方便法 门来开导一切有情,使令众生了解。就好像一个人在睡觉当中, 迷迷糊糊的他醒过来了,又好像莲花,打开莲花,如睡梦觉偏重 在破恶,如莲花开,偏重在生善,破恶基本上偏重在自力,我们 修行有内观外慈,内在的观照是破恶,外在的慈悲这个是偏重在 生善。 这个地方是说明一件事情,就是说,佛陀他也是有生命现象 的,诸位我们看到佛陀的历史,他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他也是有 一个明了性的,他也是有感情的,他也有眼耳鼻舌身意,他有六 根的作用的,只是说我们这个明了的心,当然本体都是一样的, 都是清净的空性,但是作用不一样,我们的明了心性是比较情绪 化的,我们容易受自己的感觉来引导;佛陀的心它跟外境接触的 时候,他不受自己的感觉引导,他是一种智慧的判断,完全由真 理来引导,该怎么做,他就怎么做。 这个地方就说明一件事情,好人和道人是不同的。你看这个 外道,或者说慈善事业,他也做很多慈善事业,但是你学了佛法 以后,你行菩萨道,你也做慈善事业,但是结果不一样,为什么 呢?因为一般人在做慈善事业那是一时的感动,他有恻隐之心, 他看到悲悯众生,也触动他的这种恻隐之心,他会做一些利他的 事业,这个叫做善念。善念它是由感觉来触动的,所以一定要有 外境的刺激。所以他的心是不决定的,他有时候造善,但是有时 候就不一定造善。 换句话说, 只要你用恶因缘刺激他, 他就造恶。 但是,佛法的觉悟就不一样了,佛法的觉悟,他的断恶修善度众 生是决定性的, 我一定要断恶, 我一定要修善, 我一定要度众生。 我希望我们净土宗人慢慢了解一个概念, 我们心中所发的愿 是有不同的,有些人他发愿求生净土,是我很想要往生,那么你 这种情况是感情的,你这个是一时的相应一时的冲动,你不一定 会往生。但如果你是经过佛法的训练,对三界生死如实的观察, 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如实的了知,而做出一种智慧的选择,智慧 的判断,你说我一定要往生,不管什么情况发生,就算来生给我 做国王什么,通通没有用,这个就是善根啊。所以宗教师跟慈善 家是不同的,慈善家是我很想要做善事,这是一个慈善家,菩萨 的道是我一定要做善事。所以,你看受了戒跟没有受戒就是有不 同,你有戒体。这个包括了你的智慧的观照,包括了你心中的愿 力,誓愿力,观照力。 所以我们学佛刚开始可能我们有些行为跟世间人看起来是 相同,但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完全不一样。我们经过教育过以后我 们心中是有观照力,有誓愿力。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就是说,身为 一个佛陀,他的内心是有一种决定的力量的,如睡梦觉,如莲花 开,因为他已经对宇宙的真理,产生了觉悟了。 好,我们再看下面的。那么我们前面讲到佛者觉也。那么到 底觉悟是觉悟什么事情呢?这从两方面和三方面来说。 先看两方 面的二义,那么二义当中先看觉察,然后再看觉悟,这两个一起 念一遍: 一、觉察。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 其害,故名为觉。 二、觉悟。对所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 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 那么这个佛者,觉也。其实应该知道我们的内心世界是有两 个不同的观照,有对内跟对外两种观照。所以佛法的光明有内观 跟外观。从对内来说呢,叫做觉察。它能够觉察烦恼的障碍,就 是这个贪嗔痴的烦恼,经常在我们内心当中活动,就像贼,就是 因为这个我们好不容易做了很多功课,我们好不容易布施持戒, 有很多的珍宝,但是你这个脾气一发了以后,你的这个善根功德 就受到破坏了,就像盗贼把你的珍宝偷走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有 一个方法,要把这个烦恼的障碍把它消灭掉,否则你永远都是在 积集资粮,然后又把资粮给破坏掉,又积集资粮又破坏掉。所以 我们就不能把功德加以累计起来,这个叫做觉察。 觉察的智慧是内观的,我们跟别人没关系啦。就是不管你遇 到什么事情,第一件事情,这个很重要,先观察自己,这个次第 不能错。诸位,我们之所以很多痛苦,就是我们对人生的操作有 问题,操作错误,这个很严重啊!我们最严重的错误就是遇到事 情我们先看别人对不对,这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这就是为什么我 们永远常在燃烧中,这个操作方式你不改变,你一辈子都没有希 望,你的正念永远培养不起来,因为你永远是向外攀缘,你顶多 是个好人,你不可能变成一个道人。 佛陀告诉我们,人生的操作,第一件事情,发生第一件事情 先内观,观察自己的烦恼是不是在活动,这是空观的智慧。把自 己的自我意识空掉,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内调,你要内观才 有资格外慈, 对众生的帮助跟度化。 所以这个觉察是第一件事情, 你先把你自己的烦恼贼调伏了,这是第一件事情,这是空观的智 慧。 那么当然身为菩萨我们不能只是把自己安稳下来而已, 我们 开始外观,这个观呢就观所知障,所知的一切的现象,所知本非 障,因障障所知。就是说,人事的差别这个不是障碍,但是我们 没有假观的智慧,我们自己产生障碍。所以这个觉悟是一种假观 的智慧,我们没有好好的学习一切法的差别的事相,就好像一个 人在睡梦当中,糊里糊涂的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只有透过假观的 学习,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 我们在菩萨道的过程当中要学习两种智慧: 一种是内观的智 慧,第一道光明先照自己,第二道光明照别人,怎么样去帮助对 方,但是第二道比较复杂,第一道比较深妙。空观的智慧比较深 但是它比较单纯,你懂就懂,不懂就不懂;假观就不一样了,法 门无量誓愿学,那甚深广大,你要学心理学,学科学,学人际关 系,那菩萨道的所知障太广了,尘沙惑啊。如果你是走小乘的路 线,你只要做一件事,内观就好。所以小乘佛法它不重视假观, 因为小乘以出离心为根本, 所以它生命的诉求以赶快自己离开三 界为根本,所以小乘法是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事情越少越好;大 乘佛法除了空观的内调以外,还要假观,调他,安住在多事多业 多希望住。菩萨戒就是这样讲,你要广学无量法门,你不是让你 自己离苦得乐,你还要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当然,净土宗它偏重在内调,它的确偏重在内调,因为净土 宗的诉求,净土宗啊,我发觉,它前半段走得有点像小乘,前半 段,在娑婆世界这一块,你看印光大师说生死没有把握之前,少 管闲事,是吧。所以净土宗在没有求生净土之前,他的行为跟小 乘有点类似。但是他不完全一样,因为他心中有希望,他把利他 的希望规划在到了净土以后,然后再怎么样回入娑婆度有情,他 把利他这块往后,把那个往后延迟。 所以在净土宗这一块呢,它偏重在空观的智慧,它对于利他 这一块相对于藏传佛教,这种生生世世在三界里面转世的,你看 藏传佛教他们那些菩萨不得了,你看看他们的佛学院内容,他们 要学风水,学打卦,学算命,因为他要接触无量众生哪,因为每 一个众生的口味要求不一样,法门无量誓愿学。在净土宗,你学 这个就杂修了呗,是吧。但是呢,诸位你要知道哦,我要提醒净 土宗所有的菩萨你要知道一件事情,藏传佛教所做的每一件事 情,总有一天这条路你要走。所以我们不能够去毁谤人家,你要 随喜赞叹。为什么我们在修学佛法当中我们所需要的法不多,但 是你学习要广,就是扩大你的胸量,你要先随喜赞叹,你要把未 来的路先铺好, 如果你毁谤了某一个法门, 其实对别人没有影响, 你障碍你自己啦。你说唯识学跟你没关系,你总有一天要成佛, 你可以不学唯识吗?你可以不学中观吗?你可以不学华严吗? 你学佛要通达无量三昧啊,那样不得了,那假观的智慧不得了, 不是解脱道而已,你要菩提道啊。所以我们无量法门,我们可以 不涉入,但是我们所有功德皆随喜。我们到了净土以后啊,我们 自己内心当中随喜所有的功德,到了净土的时候,你亲近十方诸 佛的时候啊,你的学佛的道路是畅通的,因为你随喜赞叹。十方 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 喜。 所以这个地方要很注意啊,我们今生走的路可能很短,但是 我们必须为未来布局啊,你未来的日子还很长,成佛之路还有很 长的路要走,所以你最好是先把这个道路先打开。所以我们在修 学当中偏重在佛法概要,我们这次的主题,站在净土的角度我们 也偏重在觉察这一块, 怎么样善调其心, 怎么样达到临终的正念, 所以怎么样帮助众生这一块我们可能轻略的带过, 我们只希望大 家保持随喜赞叹就好。 那么这个是讲到觉悟的内涵, 接下来我们谈谈这个觉悟的次 第,它的修学次第有三个次第。 一、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 二、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众。 三、觉行圆满,穷源极底,行满果圆。 我们在追求心中的光明智慧有三个次第: 第一个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这句话太重要了,这两 句话是我们这一次佛法概要的重点中的重点。 主要就是让你了解 这两句话,你现在可能不很懂,没关系。但是你三个月以后你再 来读这两句话,我希望你是真的懂了。我先简单的讲一下,悟性 真常是开显真实,了惑虚妄是破除虚妄。所以整个佛法概要从净 土宗的临终正念的角度来说,我们是要做两件事,一个是破妄, 一个是显真。 破除颠倒妄想, 开显真实的心性, 这个是最根本的。 那么这样的一种内调以后呢, 我们如果还是有时间再来做觉 他, 以大悲心跟善巧方便来度化跟自己有缘的众生, 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就是觉行圆满,把前面的自觉跟觉他两个都做到了 这个就是功德圆满,当然我们偏重在第一个破妄显真。 那么到了佛法概要的正见篇主题以后啊, 我们先讲因果的善 恶的概念,因果的思想。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因为你不能造太 多的罪业,我们不可能永远离开所有的过失,但是你不能去碰这 些,有些重大的过失是你不能碰的。净土宗虽然是随念,它不谈 业力这一块,但是业力会影响你的心念,这两个它有关系。如果 你罪业太重,如果你临终的时候障碍太大,因为罪业会让你身心 世界产生极度的痛苦跟伤害,会破坏你的正念。所以我们先谈谈 业力,我们怎么样趋吉避凶先减少过失,尤其是有些重大的过失 你是不能碰的,杀、盗、淫、妄的根本重罪,你千万不能碰,否 则你光是业力这一关你就过不了。所以我们在正见篇,先谈谈怎 么样断恶修善,怎么样趋吉避凶,先谈这一块,基础。 那么接下来就谈到真妄的问题了。善恶是基础,那么真妄的 问题就是整个我们的主轴,怎么破妄显真。破妄偏重在空观,就 是消灭我们心中的我执,法执,来消除我们生命中的对立,所有 的烦恼跟妄想都来自于一个根本的思想, 就是你的自我意识太重 了,我们跟众生有对立,才会产生烦恼的,你没有对立不可能有 烦恼。所以遇到问题消除自己的自我意识。 有三个朋友,三个好朋友要出家,那么他们三个就选择一个 很有名的禅宗道场去出家啦。当然古时候出家是要考试的,这个 是要考试的。三个人,第一个人就到知客寮啊,知客师就问他说 你为什么要出家呢,我爸爸要我出家,知客师,啪!打过去,你 爸爸要你出家,你这个人一点主见都没有。第二个看了,第一个 被打了,第二个就进去知客寮啦,说你为什么要出家呢,说我自 己要出家的,啪!目无尊长,你爸爸都没有要你出家,你就自己 要出家。那么第三个,第三个想两个都被打,第三个进去,你为 什么要出家呢?我爸爸想让我出家,我自己也很想出家,啪!油 头滑嘴。我想这个公案诸位在禅宗经常看到啦,其实会看禅宗公 案的人啊,他会了解它的真实义,而不是那个假相,因为禅宗打 你重点不在你说什么,他看你的念头有没有动,有没有对立心, 有没有自我概念在里面。我们看禅宗的公案,往往他前面讲一句 话是挨打的,后来他心静下来他要讲同样的话是没有挨打,是赞 叹的。因为祖师会看到你内心,是不是仁者心动,你是不是安住 空性不随妄转,他打的不是你的行为,打的是你的自我意识。 所以这个悟性真常了惑虚妄,就是说啊我们先经过破妄,诸 位,我劝大家,你如果你空观的智慧自我意识的这种杂染没有慢 慢调伏啊,你就一开始修福报啊,对你非常不吉祥啊。但是这句 话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 这样不对, 佛法的次第你搞错了以后啊, 你是越修越糟糕,因为你自己的自我意识没有调伏,你福报修了 老大,你福报越大你就越有自在力,你说什么都算,你的自心中 的这个我啊,也慢慢的养得又肥又大,对你非常不利,因为你这 自我意识是一切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这是轮回的根本,你怎 么处理你的自我意识呢? 你心平气和的看看佛法,其实佛陀教育弟子啊,刚开始修学 佛法,你要先静下来,先大死一番,先做内调,不是要你马上去 做善事,不是,虽然善事要做但是你不能马上做,你要先内心有 某种程度的安住力,调伏力,然后才有资格从空出假,随缘去做 你的慈善事业。 但是你这样子以后, 你有这种心地法门的摄持啊, 你所做的善法那就不是善法啦,那叫波罗蜜,到彼岸啊。 所以,印光大师讲一句话说,福报越大生死业力越大!为什 么呢?因为你修福报没有做观照力,福报越大,别人对你恭敬越 来越厉害,你那个自我意识就越肥大,临终的时候你就完蛋了。 因为你自我意识很容易产生人事因缘的对立, 一对立就带动了烦 恼,烦恼就带动了业力,业力就带动了生老病死,你等于是触动 了生死轮回的重要开关。 佛法的修学,你要先内调,你才有资格去做善事。所以说为 什么他要先自觉才觉他,这个次第是不能错的。好,那么我们把 这个觉悟的内涵跟修学次第啊,简单的把这个纲要说一下。好, 这一堂课先到这里,休息十分钟。 第2集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面。 我们这科讲到解释标题,先解释佛。佛陀的生命是万德庄严 的,我们的生命呢,是充满着痛苦。当然这个都是有原因的,因 为佛陀的内心世界,他比我们多了一道智慧的光明。我们缺乏智 慧的光明,虽然我们有一种离苦得乐的动力,但是我们在快乐当 中却陷入了轮回的生死果报, 恶性循环。 我们在享受快乐的时候, 带动我们的烦恼,由烦恼启动了生死的杀盗淫妄的业力,由业力 创造了老病死,在老病死当中我们又寻求快乐又带动了新的烦 恼,这个就是生死轮回的恶梦,我们很难醒过来的。 直到有一天佛陀出世了,那么佛陀当然他是没有生死轮回, 他是以愿力来到人世间。那么佛陀跟我们的差别,他心中有三道 光明是我们该学习的。 第一个空观的智慧, 佛陀遇到事情, 第一件事情用空观自调,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他观察他的身心世界是无我无我所 的,佛陀的生命只有一种菩提的愿力,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说我 怎么样,我怎么样,没有这种概念,他没有对立心的。 第二个, 假观的智慧, 佛陀照了自己以后, 开始照一切众生。 他知道众生差别的根基,知道每一个众生烦恼的厚薄,善根的浅 深,他知道怎样去教化每一个人,这个非常不容易。假观的智慧 是最难的,因为甚深广大。我们看佛陀成佛三大阿僧祗劫,空观 只要修一大僧祗劫就够了,我们要花两大阿僧祗劫来修假观,广 学无量法门, 通达一切无量的三昧, 才可以成就万德庄严的佛陀, 要花三分之二的时间来学假观。当然从往生净土的角度,假观的 智慧是不着急的。我们要做的是第一件事情,先求往生。所以在 凡夫位你以空观智慧内调,是我们修学的重点。人生短暂,你不 能什么都去学的,因为你没有太多时间了,你要抓紧时间去学习 跟临终正念有关的,而这个就是我们的上课主题,怎么样破妄显 真,怎么样消除颠倒,就是以空观为根本,那么当你空观的智慧 跟假观的智慧达到平衡的时候,就是顺入中观了。所以我们成佛 之道,从长远的布局来说,我们应该具足空假中三观。但是就着 今生的重点, 偏重空观, 因为以了生死为第一要务, 是这个意思。 那么空观的智慧是我们的目标, 那么它的过程呢?方法呢? 我们来谈谈方法。 这个法就是让我们达到智慧的一个过程,就是法门,我们来 看看这个解释, 什么是法呢?是一种轨持, 这个轨呢是轨生物解, 第二个任持自性。一个法的安立,它必须两个条件,第一个,它 有它自己的体性。比方佛陀说生死法它就不是涅,说涅就不 是生死,它有它的独立的体性。第二个,它必须要对方理解,它 必须要有一个解释的规范。那么这个规范让众生能够理解,这样 子才构成法, 它有它的特性而且它这个法描述出来让每一个人都 能够了解,原来这个是杂染法,原来这个是清净法,原来这个是 生死,这个是涅,我们能够很快的把它区分出来,它能够让大 家产生理解的,这个叫做法。 那么, 简单的说佛法就是宇宙人生我们怎么成就觉悟的一个 过程,它的法门,这个地方开出来天台宗的法,有四个次第:教 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法引生我们的信心,那么教法当中所 诠释的道理,业果的道理,这种空假中的道理,是一种让我们理 解。 那么透过这个理解我们付诸行动就是修行, 有这个三皈五戒, 这个六波罗蜜等等修行的法门,最后成就功德的果证。那么当然 这个地方我们刚开始要注意的就是这个教法,这个最重要教法, 如果你对教法不理解你就不会珍惜,你不珍惜,你修行就没有力 量,你悠悠泛泛了。 每一个宗教都有它的教法, 那么佛陀的教法跟一般的教法有 什么差别呢?其实这个世界上很多宗教, 它的教主都安立了很多 的教法。 那么从佛陀的解释来说, 一般外道的教法是没有传承的, 他们往往是在禅定当中自己的一个概念, 然后他在禅定当中有所 觉悟,那么他自己就讲出来了。比方说,外道很多的持牛戒,持 狗戒,外道有的向牛学习,向狗学习,为什么呢?因为他在禅定 当中,看到牛死了以后升天了,看到狗死了以后升天了,他不知 道这个牛跟狗是因为过去的善业起现行了而升天, 他以为是牛跟 狗的行为使令它升天了。 所以他要他的弟子向牛学习, 向狗学习。 那么佛陀的教法绝对是要有佛陀出世才能够宣说出来的。 所以你 看所有的经典,第一句,如是我闻,这些道理不是阿难尊者我能 够有这个能力的说的,是我听闻而来的,那是一种传承。 那么这个教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在唯识学讲的比较彻底。 它说,佛陀的教法叫做清净法界等流正法,是佛陀的清净的大般 涅的心中透过他的善巧方便流露出来的语言文字,它等流嘛, 佛陀的大般涅,清净法界是佛陀自受用的,佛陀觉悟的真理是 不能形容的,所以这个道有两种:第一种道是离言说相的,道可 道非常道,佛陀的道是不能描绘的,不能解释的。但是不能解释 那我们大家都不知道啦,所以佛陀必须要善巧方便,透过语言文 字来加以形容。比方说,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 什么是打妄想?佛陀说,真实的心性像大海,是广大的,我们打 的妄想像一个水泡是狭隘的, 我们只在乎眼前的生活, 那种执着, 所以就叫水泡,你放弃了水泡,你得到了更大的大海。所以佛陀 很多的譬喻的语言文字让我们了解到原来我们放弃我们心中的 欲望,我们是可以得到更多东西的。那么这些教法就是从佛陀的 大般涅的心中流露出来的,叫清净法界等流正法。 佛在世的时候,诸位可能知道有一位很有名的护法,叫做须 达长者,他是佛教里面的大护法。那么他生前就证得初果了,证 得初果他有四不坏信,他对佛法僧三宝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所以 他就宣布所有出家的僧宝只要你有所需求来到我的庭院, 我一定 满你的愿,那么这个比丘如果有需要,他就走到这个须达长者的 门前,那么他说我需要一个杯子,这长者就送他一个杯子;我需 要一个钵,长者就送他一个钵;我需要一件袈裟,长者就送他一 件袈裟。 但是这个须达长者是一个大富长者,他的庭院广大好几个 殿,所以这个比丘在这个须达长者门前一站的时候,他门前有一 棵大树,大树上有一只鹦鹉,这个鹦鹉就赶紧飞到内院去,跟长 者说,比丘来了,比丘来了。那么长者知道了,比丘来了,就赶 紧出去,你需要什么就给你什么。所以每一次,比丘往长者门前 一站的时候呢,这个鹦鹉就负责通风报信,做这件事情,一方面 也随喜赞叹,赞叹这个长者对三宝的护持。 那么,有一天大智慧的佛陀他观察这个鹦鹉的业报将尽,他 就跟阿难尊者说,你早上托钵的之前先帮我做一件事情,你赶紧 去这个大富长者的家里, 跟那个鹦鹉开示四句话, 此是苦汝应知, 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讲这个四圣谛的 法门。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衔佛陀的慈命,就到了这个大富长者的 门前一站,这个时候那个鹦鹉又要去通风报信了,阿难尊者说来 来来,我有事跟你说,你们先下来下来,不着急。他就跟鹦鹉说 啊,佛陀要我告诫你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 修,此是灭汝应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个鹦鹉听到这个法以 后, 起大欢喜啊, 在树上绕树七次, 七次以后再飞到长者的面前, 通报阿难尊者来了。 那么这只鹦鹉后来没多久在中午休息的时候 被狐狸吃掉了,比丘都很伤心,说我们当初啊去长者门前托钵的 时候,要东西的时候,都是靠它通报的,感他的恩啊。 那么这些比丘就跑到佛陀那里说, 那这个鹦鹉死了以后到哪 里去了?佛陀说这个鹦鹉在死亡之前,听闻佛法心生大欢喜,赞 叹,所以他呢先到四天王天,再到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乃 至于到他化自在天,在欲界诸天七次的往返,七次的往返。四天 王天死了以后到忉利天,忉利天以后到夜摩天,夜摩到兜率,那 么七次往返诸天以后,最后一生投生在人世间,在一个没有佛法 住世的地方,自己觉悟成就辟支佛。 也就是说我们听闻一个世间的概念,你学心理学,学科学, 听完以后就会变成一个知识,但这个知识它到你的心中呢,它并 不能产生一种灭恶生善、破妄显真的效果,没办法。但是你把佛 法听进去,诸位你来这个地方学习佛法,即便你今生非常懈怠, 你都没有如实的去做但是你也功不唐捐, 因为你把佛法的道那个 种子种进去了。佛法的功德它会产生一种乘,它会运载你,你总 有一天你的善根发动的时候,它会产生一个强大的力量,它让你 不得不学佛,你不学佛都没办法,如果你的善根成熟以后是没有 烦恼能够抗拒的。 所以这个教法它为什么有这种力量?因为它是从佛陀的涅 的心中流露出来的,是佛陀施舍出来的,它有引导你趋向涅 的力量,这个叫做清净发界等流正法。那么我们透过这个法门的 修学我们就能够达到全面的觉悟,所以佛是一个目标,法是趋向 目标的一个过程。 我们再看第三个修,我们晚一点讲,学,因为这个次第要先 学才有修。先看学,我们先把这个学念一遍: 释学,研真穷妄,达理生信,名之为学。 好,把这个修也念一遍: 释修,磨练身心,对治习气,名之为修。 那么佛法的修学它有理观和事修,理观就是学,研真穷妄, 达理生信,学主要的是学习两个事情,第一个什么是真?什么是 妄?如何破妄显真?这个叫做学。 那么这个学当然是一种智慧的 观照了,透过智慧的观照,我们能够安住空性,调伏爱取,最后 导归菩提, 安住力、 调伏力、 引导力这个是我们整个学习的重点。 那么你的心地法门成熟以后,我们就有资格从空出假来修,修六 波罗蜜, 那么修六波罗蜜呢, 一方面忏悔业障, 一方面积集资粮, 在历事练心当中,一方面消除我们无始的罪障,一方面积集广大 的福德资粮, 这个叫做修。 所以它这个次第是先有理观再有事修, 先学习做好内心的调伏,引导,然后再有所谓的付诸行动。 我们把最后的概要做一个总结,先把它念一遍: 释概要,概,总括大纲,要,删繁取要。 那么当然佛法很多,我们说佛法是甚深广大,我们希望对一 个初学者,提起它的大纲,找出它的扼要,那么我们把整个佛法 分成四个主题:发心,正见,修行,证果。那么发心、正见这两 科是基本功, 它里面都没有牵涉到任何的行动, 就是还没有行动。 佛法说,就打开你的眼睛,先有目标。发心就是设定目标,第二 个正见,就是作好智慧的观察。你遇到什么事情,第一件事情不 要反应太快,记得,在反应之前先想一想佛法的道理。 学佛,你要进步,真的你反应要慢一点。因为你的直觉都是 习气嘛,你的直觉都是错的,而且大部分都让你后悔,因为我们 就是没有智慧,才会流转生死嘛。所以在佛法的角度里面,在菩 萨戒呢,第一念的差错,它不怪你,菩萨戒第一个直觉上的烦恼 不怪你,你第一个念头起烦恼不怪你,但是你第二念,你的光明 没有观照,这个就是你的问题了,你懈怠。因为直觉性的犯错不 能怪你,因为你没有办法控制啊,但是第二念你没有对治,表示 你没有做好心地法门。所以佛法是从第二念开始对治的,我们没 办法就做到第一念,第一念一定是你的习气。所以这个发心和正 见这两科,是一个理观,把你的基础打好,然后修行就是付出行 动,就是你这个基础打好以后,那就是个人选择,你喜欢修什么 法门,这个基础打好了,你把它喜欢盖一个茅棚或者一个豪宅都 可以,就看你的人生规划,看你的时间长短。所以这个修是有选 择性的,但是发心跟正见是共同科目,你要好好学习,这两科你 要学会了,你从今以后你就知道怎么样面对人生了,你的态度不 一样了,而这两科也是成败的关键,发心篇和正见篇。 诸位我们要知道一个事情,这个事情就是说,其实我们无量 劫来我们经历过很多的生命,其实我们也做了很多事情,我们看 看我们的过去,我们做过很多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但是为 什么我们现在还是这样的一种轮回的一种生死情况呢?因为我 们没有作好理观的智慧。 所以我们所有的善业都没有办法超越生 死,不能达到波罗蜜,我们的心理素质太差了,所有你不要小看 前面两科的心理建设, 那个发心跟正见, 这两科是所有的基本功, 这两个基本功你建立起来,你修六波罗蜜,修六度法门,每一个 法门变成波罗蜜,你建立这个基础,你提起佛号叫做临终正念。 前面两科是重点,发心跟正见,观照力跟誓愿力,这个理观太重 要了。 好,那么我们等于删繁取要,把整个佛教的理观跟事修删繁 取要的跟诸位作一个简介,到这里等于是解释标题。 我们看第二个教主略史,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历史。 这个地方有三大段,我们先看第一段的总标。 无量寿经云: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我们先把这段文消释一下。那么佛陀来到人世是怎么来的 呢?佛陀是依止清净的法身,那么同时在无量的世界示现成佛。 那么这个地方最重要的关键,在这个现,示现。 佛陀度化众生有两种方法:第一个佛陀成就一个净土,然后 把众生接到净土去。比方说阿弥陀佛采取的方式就是这样,他先 创造一个净土,他提出一些条件,怎么样能够往生,他把条件提 出来,然后把众生接到净土去,然后慢慢地教化,这是在净土成 佛,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是在秽土成佛,这个就很困难了。比方 说释迦牟尼佛他采取的手段是这样子, 释迦牟尼佛是来到人世间 陪我们流转,陪我们也是有生老病死的过程,也有娶妻的过程, 我们待会会看到佛陀也是娶妻,那么示现所谓的八相成道,然后 曾经在我们成长过程当中,佛陀宣扬他的道理让我们觉悟。所以 佛陀的度化众生有两种方式,第一个佛陀主动来到娑婆世界,来 到秽土;第二个佛陀把我们接到净土去。 那么释迦牟尼佛采取的方法是在无量秽土当中示现成佛。 这 是我们要注意的几种情况,他不是乘业而来,他是乘愿而来。众 生善根成熟了,佛陀从法身当中变化一个应化身来陪我们成长, 那么在成长过程当中,佛陀把它的道理讲出来,然后记录下来流 通后世,是这个方式。好,这是总标,我们看别明,别明当中有 八段,先看第一个入胎相: 入胎相 父净饭王,母摩耶夫人。经云:处兜率天,弘宣正法。舍彼 天宫,降神母胎。 那么佛陀的出世,当然就有一个父亲和母亲,因为他既然要 示现, 那么为什么佛陀要有一个父母呢?其实理论上佛陀来人世 间,他不需要父母,理论上,因为他没有那个业力,没有业力就 没有入胎的问题。那有人就问祖师说,为什么佛陀要出生呢?要 纳妻呢?这个是这样子,如果佛陀没有经过母胎的出生,这有个 严重问题,就是佛陀不是正常人。假设佛陀能够从石头跑出来的 话,那么我们会觉得他跟我们不一样,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会质疑 他说的法我们做得到吗?他如果没有感同身受的陪着我们示现 从母胎里面出来,就会连带的我们对他的法产生质疑,说这个法 太高深了我们做不到。所以佛陀他必须遵从,遵守凡夫流转的规 则,还是有一个父亲母亲,因为他要让我们知道他跟我们完全一 样,他当初是一个凡夫的时候,他也是从这个过程而来,也是颠 颠倒倒。后来学习佛法,出现了光明,然后才做一些生命的改变 的。所以佛陀必须有一个父亲母亲,那么就告诉我们他跟我们的 过程是一样的,他也曾经流转过。 那么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我们看经典上说处兜 率天,弘宣正法。凡夫他有入胎,但是凡夫在胎中,这十个月是 什么都做不了,但是佛陀在摩耶夫人的母胎当中,他表面上住在 母胎,但是他同时他是在兜率天为众生说法。他那个时候还没有 出胎之前,他也不是只是在母胎待着,他同时在兜率天为诸多的 天人、菩萨来宣说佛法,那么等到他入胎的因缘成熟以后,舍弃 了兜率天宫才降神母胎,从母胎里面那么才真正的出来。 这个为什么处胎都在兜率天?我们解释一下, 因为欲界天太 过放逸了,下天,欲界天,四天王天,兜率天,夜摩天,忉利天 都太过放逸。那么三乐天呢?色界无色界太过骄慢,因为他禅定 高深所以很难教化。那么在三界的诸天当中,只有兜率天稍微好 一点,他没有下天的这个欲望的放逸,他也没有上天的虽然清净 但是高慢心太重,所以兜率天相对是比较好的。所以贤劫千佛, 我们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千佛第四尊佛嘛,对不对,所有的贤劫千 佛都是在兜率天等待降神母胎的。 因为他的这个兜率天相对来说 比较好一点。好,我们看出生相。 出生相 约西元前六二三年,中印度迦毗罗卫国,岚毗尼园,无忧大 树。姓释迦,名悉达多。经云: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耀, 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 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 那么释迦牟尼佛的出生的时间,在西元前六百二十三年,这 是根据南传上座部的说法。那么这个时候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 代, 春秋战国时代是西元前七百年到二百年, 这个五百年的时间。 而这五百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在历史学家叫做轴心时代, 又叫做黄 金时代。为什么呢?因为这五百年当中,世界各地同时出现了他 们的精神文明的导师。比方说,中国的孔夫子跟老子,古西腊的 柏拉图跟亚里斯多德,古以色列的犹太先知,印度的我们的本师 释迦牟尼佛,都是在这五百年同时出现。所以这个五百年叫做轴 心时代,这个是人类的文明的一个启动的时代,那么释迦牟尼佛 也正是在这个时代出现,在西元前七百年到二百年,这五百年时 间是人类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时代。 那么他出生以后,是什么地方出生的,在中印度的迦毗罗卫 国,这是个小国家,因为那个时候印度有十六个国家,他们是分 裂十六个国家,那么其中一个小国叫迦毗罗卫国,那么他出生的 是在岚毗尼园,就是摩耶夫人在花园散步的时候,她走到一棵大 树叫无忧大树,那么她把手放在这棵树上,这个时候她的右胁就 出现一个白色的气体就出生了。那么他是姓释迦族,他的名字叫 悉达多,悉达多太子。我们看这个经典的描绘,先看他的出生情 况,从右胁生。生为一个尊贵的佛陀,当然不能从产门出现,他 就是从无忧大树,摩耶夫人她的手靠在,她说她要去采一朵花, 那么采花的时候把这个手一举, 这个右胁就出现了白色的气体就 出生了,从右胁生。 出生以后发生什么事?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 量佛土,六种震动。那么佛陀出世以后出现三个很特殊的情况, 走了七步,第一个出现强烈的光明,听说在周朝的时候,那些太 史有看到在印度这个地方有出现一个很大的光明, 在历史上有记 载。那么这个我们合理的推理应该就是佛陀出现的时候,光明显 耀,普照十方,那个光明佛陀的身体出现强烈的光明。第二个无 量佛土,六种震动。这个世界,这六种震动,他的本意是六个方 向,东西南北中间还有边缘,它的表法,表示六根的震动,眼耳 鼻舌身意即将改变,所以产生震动。 那么这段是说明释迦牟尼佛出生以后出现的三种瑞相, 现行 七步,光明普照,六种震动三种瑞相。那么出现三种瑞相以后, 佛陀就说话了, 佛陀会自己作预言我为什么出生呢?佛陀是有明 确的目的的,我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他有 说我来得人世间我要陪一切众生流转, 那么最重要的是我要在这 个地方示现成佛,来宣扬佛法,来教化众生。那么讲完以后,释 提桓因跟大梵天就侍奉在佛陀的旁边,诸天产生归仰。 我们凡夫肉眼什么也看不到,但是天人不一样,天人是有天 眼通的,在经典上说天人看到佛陀出世,他不一定知道他是一个 佛陀,但是天人会很清楚的知道这个人是不可思议的,这个人是 大功德的。但他当然不知道这是佛陀,所以他看到这种大功德的 人出现, 诸天跟我们凡夫最大的差别, 你不是修善就能够升天的, 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到了六波罗蜜会说,修善可以保住你做人, 你要升天要有德行的,你要有点修持。诸天一个很最要的德行, 他是随喜赞叹,诸天不太会嫉妒别人,你比我好我就尊重你。所 以你如果只有修善,你没有德行你升不了天的,你连欲界天都上 不去,所以天人看到佛陀出世,他们很自动的供奉,这个人是个 大功德的境界, 所以就供奉悉达太子, 在这个小婴孩的旁边候着, 那么诸天内心对他产生很多的皈依。 那么当然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看很多的伟人出世都有瑞 相,何况是佛陀。因为为什么佛陀会光明普照,为什么六种震动 呢?因为佛陀的出世表示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世间的光明即将 打开, 众生的生命即将改变。 我讲实在话, 如果没有佛陀的出世, 我们根本搞不清楚东西南北,你就是一天过一天呗,该干啥,干 啥呗。如果没有佛陀的出世,没有佛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没有人 出家来住持正法,就没有僧宝,那么这个就是黑暗世界,每一个 人完全跟这自己的感觉,各凭本事看谁的福报大,就是在娑婆世 界里面,就是这样一天过一天。 所以佛陀的出世表示了法宝的启动,所以普照十方世界,光 明普照十方,表示这个世界上即将出现光明。第二个众生学习这 个智慧生命即将改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开始要改造了。我们不 再跟着我们感觉走了,我们开始学习内观,改造自己的思考。所 以这个就是他的一个瑞相,有这个表法的意思。 我们再看第三个童子相。 经云: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借。 那么佛陀出世当然有经过成长过程,既然是示现跟凡夫一 样,他就有一个成长过程,他就有童年的时代,但是在童年的时 候佛陀对算术,这个算计就是印度的算术,诸位都知道印度是算 术非常发达的国家,对于这个算术,文艺,文艺就是这个各种工 巧技术,还有射御,射御就是他的这个骑马射箭属于武术,还有 博综道术就是学习,当时印度的这些吠陀,古印度的这些哲理, 吠陀经典等等,奥义吠陀等等,那么佛陀是示现,所以他从小就 表现出很特殊的多才多艺,是描绘这个意思。 我们看第四个纳妻。 经云: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 好,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纳妻相。这个纳妻是有一个原因的, 释迦太子出生以后,根据印度的习俗,他们大富人家都要找相命 师来算命。当然净饭王也不例外,身为一个国王,他就找了五百 个仙人同时为释迦太子看相。那么这五百仙人看相以后,都觉得 这个小孩不简单,具足三十二相,三十二种美好的相状,所以这 五百个仙人就做出两个结论:说这个人长大以后如果没有出家, 在世俗里面待着,那么是转轮圣王,统理整个印度;如果他出家 那么就会成就无上的觉道,在这个修行上会有大成就。 那么这个净饭王就紧张了, 说到底他是出家还是在家呢?这 五百仙人没办法决定看不出来,总之两种情况都有可能。那么净 饭王说谁能够看得出来呢?五百仙人说这个世界上能够看得出 来,只有我们的老师阿私陀仙人。说你能不能把你师父请来呢? 这五百仙人就坐下来忆念他的师父,所以这阿私陀仙人就现前。 现前以后这个阿私陀仙人就深入的看这个小孩的相状, 看完 以后就痛哭流涕,他说这个人,他是三十二种相,你看他每一种 相具足八十种好,这个人肯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界法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