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现画面都不同但都最能勾起欲望的图片了对前几次的回忆,这种手法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北野武和他的电影世界------从作者批评的角度浅析《花火》及《菊次郎的夏天》
北野武是日本著名导演,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他的影片类型众多,却无不洋溢着北野武式的独特电影风格。暴力与温情,死亡与幽默,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让人动容。其作品在国际影展上屡获大奖,他亦被誉为日本电影复兴旗手。
日本电影从1896年迄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基本上可以分为七个时期。第六个时期是1980年到2000年的“二十世纪末的日本电影”时期。此时日本电影经历了长期衰落开始逐渐复苏,到了90年代,日本电影全面复苏,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日本新电影运动”。1981年开始电影创作的北野武,也由于其优秀的电影作品被世界所熟知。&
北野武并非电影出身,他对之前的旧电影体制并不了解也不关心。他一开始就与那种电影规则、框架毫无关系,也就不用肩负起打破传统的历史使命。只是非常自由地通过感觉去判断“有趣的”和“差劲的”东西。如同当喜剧演员,写随笔小说,画画一样,北野武在执导影片时完全忠实于自己的感受。
公路与自由
日北野武出生于日本东京。此时的日本硝烟刚刚散尽,美国文化铺天盖地而来。二战后的美国出现了一批由年轻诗人和作家结合在一起的松散集合体。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追求的是一种遁世的纯粹生活方式。渴望一场革命,好砸烂一切重头再来,把永恒自由的意志带给所有的人和生灵。
北野武在家中排行老四,父亲早年离家出走,母亲对其颇为严厉,好在祖母非常疼爱他。母亲对他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初中就把他送到了离家较远升学率较高的中学就读,毕业后又经母亲推荐进入明治大学就读。一路似乎顺风顺水,顺从母亲意愿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但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北野武内心对以往生活的厌恶难以遏制,于是退学终日在新宿附近晃荡度日。此后的人生才成了自己的,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不断的挑战不断尝试新鲜事物,终于冲破以往满是规矩的生活模式。
在以凯鲁亚克《在路上》为代表美国垮掉文化的浸润和母亲的严厉管教下,北野武的电影作品中融入,公路,汽车,伙伴,一路风光等公路元素便不足为怪了。在《菊次郎的夏天》中,中年男人的菊次郎和小男孩正男皆因无所事事的暑假而倍感孤独,于是相伴寻母。在《花火》中,警察山田面对无力改变的现实只得抢了银行带着绝症的妻子伴着北国的雪景和绚丽的烟火踏上了最美好的亡命之旅。以路途反应人生,以公路为空间背景,以寻找或者逃亡为主题,反应了北野武对公路的情节,对人生的怀疑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路上的精神似乎与秩序规则是不可共存的。不论是美国“垮掉的一代”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反对一切世俗陈规的行为;还是北野武在经历了备受压制的成长后断然从明治大学肄业;都是对条条框框的现实的反抗。在影片中,他常常安排剧中人物对法律、秩序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他们拒绝准遵守这些限制着自由的规则。《花火》中的山田对待被击毙的歹徒又开了四枪,这四枪是替牺牲的同事开的,这是法律法规不能为逝者讨回的。《菊次郎的夏天》中菊次郎一行在草坪上欢声笑语,镜头拉开,“禁止入内”的字样映入画面,似乎意味着只有打破规则才能获得快乐,只有冲破框架才能获得自由,放松愉悦的环境才是人们真正的渴望。
温情与暴力
北野武作品中透露出的温柔与纯净,不禁让人会心一笑。北野武不喜欢表达感情,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在他的电影中,描写感情的对白和镜头是极其吝啬的。正如菊次郎对正男的关怀从不表露,嘴上骂着的:“白痴,笨蛋。”似乎成了最温情的告白;又如山田和妻子合照时,甩开了妻子想挽住他胳膊的手,不自在的表情当真比挽着胳膊还要动人。
北野武的温情是节制和隐忍,日本人似乎向来如此。有这样一个故事:夏目漱石让他的学生翻译“&I&love&you”,有的学生翻译成“我爱你”。夏目说,日本人从不这么直白,“今夜月色很好”就足够了。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宣言,没有惊天动地的生离死别。电影中只是用极少的话语、节制的电影语言,将要表现的情感慢慢酝酿积淀然后向观众娓娓道来。不得不说北野武的温情多少得益于日本国民含蓄隐忍的特质。
如此处理感情的另一个原因或许是因为北野武与母亲之间情感交流的模式。据说:北野武的母亲对他非常严厉,每月向他索要高昂的生活费,稍有怠慢便会破口大骂,以致母子关系僵持。直到母亲去世北野武才知道是自己一直以来误解了母亲。从不表达,不在乎你的怨恨与误解,只希望你拥有万无一失不受伤害的保证。不表露的温情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众所周知北野武电影中的暴力元素是一大特色。迅速、沉默、出人意料,这样有别于其他暴力的另类特征让其被誉为与昆汀、吴宇森齐名的“暴力美学大师”。余华说:“一个作家的童年决定了他一生的写作方向,最初来到他生命中的印象构成了世界的形象,成年后对世界的印象只是对童年印象的补充和修改。”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北野武。在大学肄业后,北野武为当时的新风气所倾倒,之后在新宿混嬉皮,并在爵士酒吧当过男服务员。在他做早班服务员的同时,当时连环杀人案的主人公永山则夫,则是作为晚班服务员。这对小时候就接触过的黑帮暴力的情节无意是种强化。但是北却说:把电影当作动物世界,小朋友也可以看。与其说他内心纯粹不把暴力当暴力不如说他已经认可生命中暴力形式的存在,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暴力确实是获得尊重最直接快捷的方式,在他的世界里暴力是合理存在着的。
1987年北野武骑摩托车发生车祸,险些丧命。在治疗期间的病榻作品《向死而生》似乎也可以解释在他的影片中,常用暴力把人置于死地的情节安排。“向死而生”这个概念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再进一步解释就是,活着的人与等候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不是一种外在关系,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本身中死亡已经在场。人始终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
在影片《花火》的开头,一个由黄线画出的停车位上用红笔写着“跌死”两个大字。蒙太奇镜头切换,同样由两条线画出的公路上一条疾驰的汽车奔向远方。两个镜头之间的呼应有种“正在走向死亡”的意味。在影片中这条双行道公路的画面还出现过一次,不过这次汽车是在旁边的另一条车道由远方开向镜头方向。这就让人想起影片开头的画面,一来一去,一生一死,生死相伴,生的旁边就是死,而不是生的尽头才是死。
《菊次郎的夏天》是北野武所有作品中最温情,最美好的一部。据北野武所说:“这部影片是对早年离家的菊次郎一次幻想。”对于童年父爱的缺失,如今也只能在电影中通过对正男的关怀来弥补。北野武正是通过菊次郎一路上对正男的照顾来找寻缺失已久的父爱。菊次郎是北野武父亲的名字,影片中的菊次郎由北野武扮演,在得知正男没有爸爸时北野武淡淡的说一句:“原来他和我一样”。正是这种身份的错位,北野武代替自己的父亲将缺失的父爱弥补给自己,从而让父亲和自己得到救赎。父亲亏欠自己的,自己已经代替父亲偿还给了正男,这对父亲和自己都是一种解脱。
人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深见千三郎对北野武的影响应该是巨大的。深见千三郎是北野武的师傅。在《浅草小子》一书中,北野武提到:他开始渐渐感觉到,自已不能一辈子就当一个服务员。开始思考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工作是值得自己投入一生时间去做的。看着身边那些徒有其表只会说空话的浪荡子们简直无法与他这种断然退学,穷途末路的人相提并论。
由于做过说书艺人的祖母的影响,他也意愿模糊的想去做一个喜剧演员。于是只身前往浅草,来到浅草后首先遭到松竹演艺场的拒绝,无奈只能去往法兰西座脱衣舞秀场当电梯司机。在这里他遇到了恩师深见千三郎。深见千三郎对他说当演员要有一技之长,并交给他踢踏舞步。这也让人们对《菊次郎的夏天》中男侍从踢踏舞,菊次郎在等顺风车时因无聊在马路中间跳起踢踏舞的情节,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是北野武对恩师深切的怀念。
而对菊次郎的性格塑造,父爱缺失的北野武就自觉不自觉的提取了师傅的形象特征。深见师傅在收北野武为徒的时候请他到店里吃寿司,师傅照例点了店里最好的一套,而北野武点了鱿鱼章鱼之类,师傅阻止说:“诶大明星要吃点好了。”就又拜托店家再做一份高档寿司。还心疼的说:“应该是穷人家的孩子吧,不说了,多吃点。”期间师傅醉酒抱怨咒骂着背叛了自己的徒弟。深见师傅的形象与菊次郎十分相似,好心肠,不喜表露,随性,不拘小节,嫉恶如仇,以暴制暴。由此可见《菊次郎的夏天》不仅是北野武对父亲和自己的救赎更是对深见师傅的感恩之作。
北野蓝与幽默感
在北野武的电影中有许多蓝色,蓝色的天,蓝色的海,蓝色的墙,蓝色的玻璃,蓝色的衣服,蓝色的书包,蓝色的帽子,蓝色的手套,蓝色的天使之铃,深深浅浅,大大小小的蓝充斥在北野武的电影画面中,蓝色象征着孤独和纯净,悲伤和忧郁。在《花火》中,山田好友何度向同事讲说起山田妻子病情时,画面色彩失去平衡泛出蓝色;山田去探望重病的妻子时医院的墙壁座椅都白的发蓝;山田总是不断回忆起同事牺牲时的情景,画面也依旧变为蓝色。由此我们不难总结出,在北野武的电影中,当发生暴力,陷入痛苦回忆或者讲述绝望时,就会运用北野式蓝色画面的规律。也许是由于幼时溺水的缘故,在北野武看来大海带给人的是无尽的恐惧和绝望,生命起源于那片无际的蓝色汪洋,为什么生命就不可以终结于此呢?北野武电影中的蓝色运用独成一派,被人们称为北野蓝。
北野武的影片中总有让人会心一笑的情景,这种幽默来的不刻意、不做作、不唐突。北野武不愧是深见千三郎的徒弟。《浅草小子》中他讲到深见师傅表演风格:“要说师傅的逗笑技巧,不需要插科打诨,拙劣的俏皮话或者华丽的语言这类表面的小伎俩来逗笑。而是以表现角色的窘境和心理来取得滑稽的效果,说是喜剧小说其实跟严肃正统的喜剧没什么不同,剧情步步推进的速度和节奏感,敏锐的新意和时代感,即便看似陈旧的台词也被赋予了新意而绝不让人感到乏味,所以师傅看起来比对手戏的弟子还要潇洒很多。”北野武的幽默感像是得到了师傅的真传,这种幽默是对人性的关注而自然得来,这是天上掉下来的东西接住就好,绝对不会去刻意造作。
北野武的影片忠于长镜头。长镜头最完整的保存了事物最真实的状态。在《菊次郎的夏天》中影片的开篇就是小男孩正男奔跑的镜头,从画面的深处跑向镜头的方向又从近处跑向远处。这和《四百击》结尾处男孩奔跑的长镜头的运用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长镜头下主人公的奔跑来表现人物的孤独和成长。长到让人尴尬的长镜头中的人物不是不想停下来,是没有可以停下来的地方,他们找不到一个安生身之所,所以只能从画面深处跑向近处再从近处跑向远方,从一个陌生的地方奔向另一个陌生的地方,用不断的奔跑表现他们是孤独和百无聊赖。
在北野武的影片中蒙太奇的运用也是相当出彩。《花火》和《菊次郎的夏天》这两部影片几乎使用到了所有常见的蒙太奇手法。
呼应蒙太奇:
在《花火》开篇,黄线画出的停车位上写着“跌死”两个红色大字,镜头切换,同样以两条线组成的车道上,疾驰着一辆汽车。通过线条这个关注点使两个镜头之间产生一种呼应效果。使人们联想到更多的内容,不禁对这辆车上的人的命运有了一种悲剧的猜测。
对比蒙太奇:
同样是在《花火》中山田的好友何度让山田去医院探望病重的妻子,而自己留下来继续跟踪罪犯,结果发生意外。导演把山田在医院点烟的镜头和罪犯开枪击中何度的镜头剪切到了一起。一平静一暴力,导演故意把两个内容对立,性质相反的镜头连在一起形成巨大反差,给人以强烈的刺激。这让人更加体会到何度当时的无助和歹徒的残暴凶狠。
复合叙事蒙太奇:
还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花火》在更大篇幅上使用了复合叙事蒙太奇。影片插入了若干山田回忆同事被害的枪杀现场,向观众们介绍基本情况,补充、说明影片的故事背景,更让观众更能体会到目睹了这一惨剧的山田内心的痛苦煎熬。
而在《菊次郎的夏天》中,蒙太奇的运用常常产生一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效果。北野武则说:只要能让观众发笑,镜头蠢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影片中对重复蒙太奇的使用可谓是淋漓尽致。
重复蒙太奇的第一次出现是菊次郎带着正男来到赛车场猜号码。运气不佳的菊次郎把希望寄托于正男身上,更是觉得第一次歪打正着猜对号码的正男是个有如神助的天才少年,便每次都让正男来选号码。影片把七八次正男猜号码时情景,在景别机位都不不改变的情况下,剪切在一起,让同一内容重复出现,予以强调,增强喜剧效果。重叠蒙太奇的使用,让观众看着菊次郎对正男的看法是怎样一步步从天才少年变成白痴、笨蛋的,喜剧效果不言而喻。(同种蒙太奇还有《花火》中的山田和妻子猜扑克;《菊次郎的夏天》中大远景下的捉迷藏。)
第二次是连续出现但不完全相同的重叠蒙太奇的使用。在菊次郎和正男拿着不义之财入住高档酒店后,屡屡违反规定,不是在禁止垂钓的河里的钓鱼就是坐上装饰之用的木头船上。酒店的管理人员对他们频频发出警告。这一组连续出现但场景不同的画面,同样产生了十分到位的喜剧效果。并以此来表达菊次郎在努力让正男开心起来,菊次郎对正男的感情在慢慢升温。
第三次是不连续出现又不完全相同的重叠蒙太奇。菊次郎带着正男在公园玩游戏,耍赖得来了一个小熊猫。菊次郎一直带着这只小熊猫,还不时关照一下。直到他和正男到处耍赖引起各个商家的不满,商家们联合把这个横行霸道的大块头好好修理了一番之后,菊次郎不再抱着小熊猫,甚至还把它挤到了地上,离开公园的时候也没有再带走小熊猫。小熊猫象征着菊次郎的幼稚,把小熊猫扔掉象征着菊次郎脱掉了稚气,经历了别人的教训后这个幼稚的中年男人开始慢慢走向成熟。如同《泰坦尼克号》中的“海洋之心”钻石项链,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每次出现的画面不同,但都勾起对前几次的回忆。
不论是叙事结构还是影像构成,北野武的电影作品都风格独特、自成一派,从其作品中透露出的北野武的个人魅力也可见一斑,北野武导演必将拥有电影世界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北野武和他的电影世界
北野武是日本著名导演,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他的影片类型众多,却无不洋溢着北野武式的独特电影风格。暴力与温情,死亡与幽默,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让人动容。其作品在国际影展上屡获大奖,他亦被誉为日本电影复兴旗手。
北野武并非电影出身,他对之前的旧电影体制并不了解也不关心。他一开始就与那种电影规则、框架毫无关系,也就不用肩负起打破传统的历史使命。只是非常自由地通过感觉去判断“有趣的”和“差劲的”东西。如同当喜剧演员,写随笔小说,画画一样,北野武在执导影片时完全忠实于自己的感受。
公路与自由
1947年1月8日北野武出生于日本东京。此时的日本硝烟刚刚散尽,美国文化铺天盖地而来。二战后的美国出现了一批由年轻诗人和作家结合在一起的松散集合体。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追求的是一种遁世的纯粹生活方式。渴望一场革命,好砸烂一切重头再来,把永恒自由的意志带给所有的人和生灵。
北野武在家中排行老四,父亲早年离家出走,母亲对其颇为严厉,好在祖母非常疼爱他。母亲对他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初中就把他送到了离家较远升学率较高的中学就读,毕业后又经母亲推荐进入明治大学就读。一路似乎顺风顺水,顺从母亲意愿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但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北野武内心对以往生活的厌恶难以遏制,于是退学终日在新宿附近晃荡度日。此后的人生才成了自己的,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不断的挑战不断尝试新鲜事物,终于冲破以往满是规矩的生活模式。
在以凯鲁亚克《在路上》为代表美国垮掉文化的浸润和母亲的严厉管教下,北野武的电影作品中融入,公路,汽车,伙伴,一路风光等公路元素便不足为怪了。在《菊次郎的夏天》中,中年男人的菊次郎和小男孩正男皆因无所事事的暑假而倍感孤独,于是相伴寻母。在《花火》中,警察山田面对无力改变的现实只得抢了银行带着绝症的妻子伴着北国的雪景和绚丽的烟火踏上了最美好的亡命之旅。以路途反应人生,以公路为空间背景,以寻找或者逃亡为主题,反应了北野武对公路的情节,对人生的怀疑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路上的精神似乎与秩序规则是不可共存的。不论是美国“垮掉的一代”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反对一切世俗陈规的行为;还是北野武在经历了备受压制的成长后断然从明治大学肄业;都是对条条框框的现实的反抗。在影片中,他常常安排剧中人物对法律、秩序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他们拒绝准遵守这些限制着自由的规则。《花火》中的山田对待被击毙的歹徒又开了四枪,这四枪是替牺牲的同事开的,这是法律法规不能为逝者讨回的。《菊次郎的夏天》中菊次郎一行在草坪上欢声笑语,镜头拉开,“禁止入内”的字样映入画面,似乎意味着只有打破规则才能获得快乐,只有冲破框架才能获得自由,放松愉悦的环境才是人们真正的渴望。
温情与暴力
北野武作品中透露出的温柔与纯净,不禁让人会心一笑。北野武不喜欢表达感情,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在他的电影中,描写感情的对白和镜头是极其吝啬的。正如菊次郎对正男的关怀从不表露,嘴上骂着的:“白痴,笨蛋。”似乎成了最温情的告白;又如山田和妻子合照时,甩开了妻子想挽住他胳膊的手,不自在的表情当真比挽着胳膊还要动人。
北野武的温情是节制和隐忍,日本人似乎向来如此。有这样一个故事:夏目漱石让他的学生翻译“&I&love&you”,有的学生翻译成“我爱你”。夏目说,日本人从不这么直白,“今夜月色很好”就足够了。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宣言,没有惊天动地的生离死别。电影中只是用极少的话语、节制的电影语言,将要表现的情感慢慢酝酿积淀然后向观众娓娓道来。不得不说北野武的温情多少得益于日本国民含蓄隐忍的特质。
如此处理感情的另一个原因或许是因为北野武与母亲之间情感交流的模式。据说:北野武的母亲对他非常严厉,每月向他索要高昂的生活费,稍有怠慢便会破口大骂,以致母子关系僵持。直到母亲去世北野武才知道是自己一直以来误解了母亲。从不表达,不在乎你的怨恨与误解,只希望你拥有万无一失不受伤害的保证。不表露的温情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众所周知北野武电影中的暴力元素是一大特色。迅速、沉默、出人意料,这样有别于其他暴力的另类特征让其被誉为与昆汀、吴宇森齐名的“暴力美学大师”。余华说:“一个作家的童年决定了他一生的写作方向,最初来到他生命中的印象构成了世界的形象,成年后对世界的印象只是对童年印象的补充和修改。”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北野武。在大学肄业后,北野武为当时的新风气所倾倒,之后在新宿混嬉皮,并在爵士酒吧当过男服务员。在他做早班服务员的同时,当时连环杀人案的主人公永山则夫,则是作为晚班服务员。这对小时候就接触过的黑帮暴力的情节无意是种强化。但是北却说:把电影当作动物世界,小朋友也可以看。与其说他内心纯粹不把暴力当暴力不如说他已经认可生命中暴力形式的存在,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暴力确实是获得尊重最直接快捷的方式,在他的世界里暴力是合理存在着的。
1987年北野武骑摩托车发生车祸,险些丧命。在治疗期间的病榻作品《向死而生》似乎也可以解释在他的影片中,常用暴力把人置于死地的情节安排。“向死而生”这个概念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再进一步解释就是,活着的人与等候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不是一种外在关系,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本身中死亡已经在场。人始终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
在影片《花火》的开头,一个由黄线画出的停车位上用红笔写着“跌死”两个大字。蒙太奇镜头切换,同样由两条线画出的公路上一条疾驰的汽车奔向远方。两个镜头之间的呼应有种“正在走向死亡”的意味。在影片中这条双行道公路的画面还出现过一次,不过这次汽车是在旁边的另一条车道由远方开向镜头方向。这就让人想起影片开头的画面,一来一去,一生一死,生死相伴,生的旁边就是死,而不是生的尽头才是死。
《菊次郎的夏天》是北野武所有作品中最温情,最美好的一部。据北野武所说:“这部影片是对早年离家的菊次郎一次幻想。”对于童年父爱的缺失,如今也只能在电影中通过对正男的关怀来弥补。北野武正是通过菊次郎一路上对正男的照顾来找寻缺失已久的父爱。菊次郎是北野武父亲的名字,影片中的菊次郎由北野武扮演,在得知正男没有爸爸时北野武淡淡的说一句:“原来他和我一样”。正是这种身份的错位,北野武代替自己的父亲将缺失的父爱弥补给自己,从而让父亲和自己得到救赎。父亲亏欠自己的,自己已经代替父亲偿还给了正男,这对父亲和自己都是一种解脱。
人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深见千三郎对北野武的影响应该是巨大的。深见千三郎是北野武的师傅。在《浅草小子》一书中,北野武提到:他开始渐渐感觉到,自已不能一辈子就当一个服务员。开始思考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工作是值得自己投入一生时间去做的。看着身边那些徒有其表只会说空话的浪荡子们简直无法与他这种断然退学,穷途末路的人相提并论。
由于做过说书艺人的祖母的影响,他也意愿模糊的想去做一个喜剧演员。于是只身前往浅草,来到浅草后首先遭到松竹演艺场的拒绝,无奈只能去往法兰西座脱衣舞秀场当电梯司机。在这里他遇到了恩师深见千三郎。深见千三郎对他说当演员要有一技之长,并交给他踢踏舞步。这也让人们对《菊次郎的夏天》中男侍从踢踏舞,菊次郎在等顺风车时因无聊在马路中间跳起踢踏舞的情节,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是北野武对恩师深切的怀念。
而对菊次郎的性格塑造,父爱缺失的北野武就自觉不自觉的提取了师傅的形象特征。深见师傅在收北野武为徒的时候请他到店里吃寿司,师傅照例点了店里最好的一套,而北野武点了鱿鱼章鱼之类,师傅阻止说:“诶大明星要吃点好了。”就又拜托店家再做一份高档寿司。还心疼的说:“应该是穷人家的孩子吧,不说了,多吃点。”期间师傅醉酒抱怨咒骂着背叛了自己的徒弟。深见师傅的形象与菊次郎十分相似,好心肠,不喜表露,随性,不拘小节,嫉恶如仇,以暴制暴。由此可见《菊次郎的夏天》不仅是北野武对父亲和自己的救赎更是对深见师傅的感恩之作。
北野蓝与幽默感
在北野武的电影中有许多蓝色,蓝色的天,蓝色的海,蓝色的墙,蓝色的玻璃,蓝色的衣服,蓝色的书包,蓝色的帽子,蓝色的手套,蓝色的天使之铃,深深浅浅,大大小小的蓝充斥在北野武的电影画面中,蓝色象征着孤独和纯净,悲伤和忧郁。在《花火》中,山田好友何度向同事讲说起山田妻子病情时,画面色彩失去平衡泛出蓝色;山田去探望重病的妻子时医院的墙壁座椅都白的发蓝;山田总是不断回忆起同事牺牲时的情景,画面也依旧变为蓝色。由此我们不难总结出,在北野武的电影中,当发生暴力,陷入痛苦回忆或者讲述绝望时,就会运用北野式蓝色画面的规律。也许是由于幼时溺水的缘故,在北野武看来大海带给人的是无尽的恐惧和绝望,生命起源于那片无际的蓝色汪洋,为什么生命就不可以终结于此呢?北野武电影中的蓝色运用独成一派,被人们称为北野蓝。
北野武的影片中总有让人会心一笑的情景,这种幽默来的不刻意、不做作、不唐突。北野武不愧是深见千三郎的徒弟。《浅草小子》中他讲到深见师傅表演风格:“要说师傅的逗笑技巧,不需要插科打诨,拙劣的俏皮话或者华丽的语言这类表面的小伎俩来逗笑。而是以表现角色的窘境和心理来取得滑稽的效果,说是喜剧小说其实跟严肃正统的喜剧没什么不同,剧情步步推进的速度和节奏感,敏锐的新意和时代感,即便看似陈旧的台词也被赋予了新意而绝不让人感到乏味,所以师傅看起来比对手戏的弟子还要潇洒很多。”北野武的幽默感像是得到了师傅的真传,这种幽默是对人性的关注而自然得来,这是天上掉下来的东西接住就好,绝对不会去刻意造作。
北野武的影片忠于长镜头。长镜头最完整的保存了事物最真实的状态。在《菊次郎的夏天》中影片的开篇就是小男孩正男奔跑的镜头,从画面的深处跑向镜头的方向又从近处跑向远处。这和《四百击》结尾处男孩奔跑的长镜头的运用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长镜头下主人公的奔跑来表现人物的孤独和成长。长到让人尴尬的长镜头中的人物不是不想停下来,是没有可以停下来的地方,他们找不到一个安生身之所,所以只能从画面深处跑向近处再从近处跑向远方,从一个陌生的地方奔向另一个陌生的地方,用不断的奔跑表现他们是孤独和百无聊赖。
在北野武的影片中蒙太奇的运用也是相当出彩。《花火》和《菊次郎的夏天》这两部影片几乎使用到了所有常见的蒙太奇手法。
呼应蒙太奇:
在《花火》开篇,黄线画出的停车位上写着“跌死”两个红色大字,镜头切换,同样以两条线组成的车道上,疾驰着一辆汽车。通过线条这个关注点使两个镜头之间产生一种呼应效果。使人们联想到更多的内容,不禁对这辆车上的人的命运有了一种悲剧的猜测。
对比蒙太奇:
同样是在《花火》中山田的好友何度让山田去医院探望病重的妻子,而自己留下来继续跟踪罪犯,结果发生意外。导演把山田在医院点烟的镜头和罪犯开枪击中何度的镜头剪切到了一起。一平静一暴力,导演故意把两个内容对立,性质相反的镜头连在一起形成巨大反差,给人以强烈的刺激。这让人更加体会到何度当时的无助和歹徒的残暴凶狠。
复合叙事蒙太奇:
还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花火》在更大篇幅上使用了复合叙事蒙太奇。影片插入了若干山田回忆同事被害的枪杀现场,向观众们介绍基本情况,补充、说明影片的故事背景,更让观众更能体会到目睹了这一惨剧的山田内心的痛苦煎熬。
而在《菊次郎的夏天》中,蒙太奇的运用常常产生一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效果。北野武则说:只要能让观众发笑,镜头蠢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影片中对重复蒙太奇的使用可谓是淋漓尽致。
重复蒙太奇的第一次出现是菊次郎带着正男来到赛车场猜号码。运气不佳的菊次郎把希望寄托于正男身上,更是觉得第一次歪打正着猜对号码的正男是个有如神助的天才少年,便每次都让正男来选号码。影片把七八次正男猜号码时情景,在景别机位都不不改变的情况下,剪切在一起,让同一内容重复出现,予以强调,增强喜剧效果。重叠蒙太奇的使用,让观众看着菊次郎对正男的看法是怎样一步步从天才少年变成白痴、笨蛋的,喜剧效果不言而喻。(同种蒙太奇还有《花火》中的山田和妻子猜扑克;《菊次郎的夏天》中大远景下的捉迷藏。)
第二次是连续出现但不完全相同的重叠蒙太奇的使用。在菊次郎和正男拿着不义之财入住高档酒店后,屡屡违反规定,不是在禁止垂钓的河里的钓鱼就是坐上装饰之用的木头船上。酒店的管理人员对他们频频发出警告。这一组连续出现但场景不同的画面,同样产生了十分到位的喜剧效果。并以此来表达菊次郎在努力让正男开心起来,菊次郎对正男的感情在慢慢升温。
第三次是不连续出现又不完全相同的重叠蒙太奇。菊次郎带着正男在公园玩游戏,耍赖得来了一个小熊猫。菊次郎一直带着这只小熊猫,还不时关照一下。直到他和正男到处耍赖引起各个商家的不满,商家们联合把这个横行霸道的大块头好好修理了一番之后,菊次郎不再抱着小熊猫,甚至还把它挤到了地上,离开公园的时候也没有再带走小熊猫。小熊猫象征着菊次郎的幼稚,把小熊猫扔掉象征着菊次郎脱掉了稚气,经历了别人的教训后这个幼稚的中年男人开始慢慢走向成熟。如同《泰坦尼克号》中的“海洋之心”钻石项链,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每次出现的画面不同,但都勾起对前几次的回忆。
不论是叙事结构还是影像构成,北野武的电影作品都风格独特、自成一派,从其作品中透露出的北野武的个人魅力也可见一斑,北野武导演必将拥有电影世界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能勾起欲望的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