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谁和武lol单挑之王占绝对优势

最新活动:
精彩专辑推荐:
LOL十大后期单挑王 武器大师不服第一竟然是她?
在英雄联盟游戏的大后期,谁是你心目中的最强单挑王?武器大师后期竟然打不过....?一起来看看LOL十大后期单挑王排行榜吧。
TOP10:武器大师 贾克斯 & & &
说到武器大师排名第十,大家可能不服。骚年,小编明确的告诉你,万年成长性的英雄一个也不排。而且实实在在有9个超越武器的存在。虽然现在被削弱了,&毕竟是曾经1V5的武器大师,为单挑而生。
骚年,&你太年轻,你且往下看,
Q:180(+0.8)点物理伤
W:连击2次,让目标晕眩0.75秒
E:150(+0.9)点物理伤害&减少敌方护甲35%&自带轻语。
R:800生命值&每秒120魔法伤害&持续15秒
看到这里是不是感到这些数据很牛B??&你只见过纯肉鳄鱼&,三相破败流鳄鱼见过没??
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 热门文章
 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高峰,流传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但究竟哪些诗作是历史上公认的经典名篇?哪些诗人写的名篇最多?历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日前,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在著名的学术刊物《文学遗产》2008年第2期上撰文公布了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王教授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历代的唐诗选本、评点资料和研究论文等数万个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唐诗一百首名篇的排行榜。   崔颢的《黄鹤楼》,位居唐诗“十大金曲”之首。有记载称,李白曾经登上长江边上的黄鹤楼,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墙上崔颢这首诗,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自己还是不题为好。他叹气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诗仙李白都为之搁笔。看来,《黄鹤楼》在唐诗金曲排行榜中位居第一,当之无愧。   名列第二的是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杜甫的《登高》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并列第三。第五至第九名依次是:张继《枫桥夜泊》、李白《蜀道难》、杜甫《登岳阳楼》、柳宗元《登柳州城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居易《琵琶行》、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王湾《次北固山下》,并列第十名。  根据创作名篇的多少,王教授又研究确定出了唐代十大诗人的排名:杜甫第一,李白第二,王维第三;接下来依次是李商隐、杜牧、王昌龄、孟浩然、刘禹锡、白居易和岑参。这十位诗人,可称唐代诗坛的“十大天王”。在唐诗一百首经典名篇中,杜甫独占16首,李白占13首。由此可见,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二人的杰出贡献和崇高地位。  王兆鹏教授是中国古代文学界的著名学者,现任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他在文章中说,唐诗名篇排行榜,只说明这些唐诗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的程度,而不是其文学审美价值高低的评估。唐诗三百首,妇孺皆能吟,人人心目中都可以有一份自己的唐诗排行榜。  据了解,王教授不久还会发布宋词名篇排行榜。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乱弹一曲周郎顾
  不错    本人长期办理北京和其它地区多家公办,民办的大学毕业证书,真实有效,网上可查.价格合理.有需要的朋友联系我.  QQ:
  唐诗十大金曲:  一、崔颢《黄鹤楼》  二、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三、杜甫的《登高》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四、张继《枫桥夜泊》  五、李白《蜀道难》  六、杜甫《登岳阳楼》  七、柳宗元《登柳州城楼》  八、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九、白居易《琵琶行》  十、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王湾《次北固山下》    十大诗人:  一、杜甫  二、李白  三、王维  四、李商隐  五、杜牧  六、王昌龄  七、孟浩然  八、刘禹锡  九、白居易  十、岑参    
(转帖)王兆鹏教授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历代的唐诗选本、评点资料和研究论文等数万个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但是我作为不是研究中文但热爱唐诗的人总觉得是不是将感性的唐诗理性话的分析究竟能有多大的意义,这个排名还是令人信服的。  诗人的排名前三我认可,但是四到十中有不太赞同的成分,我觉得白居易的排名应该高一些,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的影响,白居易都是很重要显赫的.  
  偷偷问一下,谁买账?死人,还是活人?
  “数万个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突然想到梨花同志那个“国家一级诗人”的称号   
记得王小波曾经说过
有些东西是无法解构的
其实不妨说
有些东西是无法亵渎的
  楼上兄台的解构一词用得恰当,精彩。  但看起来评价结果好象很成功,至少我感觉挺公平,所以这种方法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这只是一种数据分析的尝试,不是再搞权威定论。一种趣味研究,大家看看论文就知道了嘛。
    寻找经典    —唐诗百首名篇的定量分析         王兆鹏 孙凯云        所谓文学经典,是指具有独创性和典范性且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经典名篇,不是由某一个时代几个人确定的,而是由历代公众确认的。既然经典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是由历代读者确认的,那我们如何来寻找历代读者所形成的共识、所认定的经典名篇呢?    本文尝试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数据统计来遴选、衡定唐诗一百首经典名篇究竟是哪些,进而分析百首名篇排行榜所反映出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统计得出的排行榜,只有相对的意义,即可反映其影响力的大小,而不是绝对的价值衡定。定量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数据的统计发现问题并进而解释这些问题。         一、数据来源与数据权重     本文主要采取三个方面的数据予以抽样统计。    一是诗歌选本。采用唐宋金元明清以及现当代有代表性的70种诗歌选本进行统计,看每首作品入选的次数是多少。入选率越高,表明其受欢迎的程度越高。因此,可据入选次数的多少来衡量一篇作品影响力的大小和知名度的高低。    二是评点资料。每种资料对作品的评点,无论是褒是贬,是艺术分析还是记述本事,都按一次来统计。评点的次数越多,说明作品受关注的程度越高。反之亦然。本文据陈伯海先生主编的《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所辑评点资料统计。该书汇辑的资料,取材广泛,基本涵盖了唐五代以来有关别集、总集、野史笔记、诗话著作中的唐诗评论资料,可以反映历代唐诗评点的概貌。    三是当代()研究评论唐人单首诗篇的论文。这些论文无论是考察其创作年代、背景,还是评论其艺术得失,或是探讨其主题思想,都能反映该诗受当代唐诗学者的重视和关注,表明它具有多元广阔的阐释空间。这可从一个侧面显示该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研究的论文越多,表明其受关注的程度越高。     三个方面的数据统计出来后,再进行加权计算。选本、评点资料和研究论文的权重分别拟定为60%、30%和10%。    文学选本,不仅是一种保存和传播作品的媒介,也是一种特殊的批评方式。作为总集的选本,其功能在于衡鉴文章,删汰繁芜,彰显菁华。中国古代绝大多数诗文作品,都是经过选本的选择后才为一般读者所熟悉和认同的。对于一般读者而言,选本比别集的影响力要大得多。鲁迅先生早就指出:“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或选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所以,选本在经典名篇的确立过程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许多诗话文话,都是前人随便当作闲谈而写的,至于严立各人批评的规模,往往都在选录诗文的时候,才锱铢称量出来。”“从势力影响上来讲,总集的势力又远在诗文评专书之上。”因此将选本的权重拟定为60%。    将历代的评点资料所占权重拟定为30%,是考虑到:一方面,这些评点资料对一定范围内的读者认同、评判唐诗的价值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些评点也会影响到选诗者对唐诗的选择。选诗者入选哪些诗人,每位诗人各选多少,入选哪些诗篇和不选哪些诗篇,都会依据一定的价值评判标准,而这些评判标准又总会受到前人的评价和当下流行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的影响。但相较选本而言,评点对普通读者的影响力要小一些。    当代唐诗学者研究论文的权重最低,是因为当代半个多世纪,相对一千多年唐诗经典名篇形成的过程而言,时间相当短暂,影响力自然有限,而且,这些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分布不平衡,有些作品存在的问题比较多,研究的论文就相对较多,有些作品,虽是久为传诵的名篇,但因种种原因而研究的论文较少甚至是零。因此,研究论文的权重不宜定的过高。    当然,将三种数据的权重这样拟定,是否合适,还不敢自是。因无先例可循,只能尝试为之。我们也曾考虑将三种数据的权重分别定为50%、30%和20%,并进行了运算统计,排名的结果自然略有变化,但总体上变化不大。  二、统计结果  ??三个方面的数据各自累加之后,再加权计算每篇作品的综合得分,依得分多少为序,排列出唐诗百首名篇的排行榜,见表1。  ??表1 唐诗百首名篇统计结果总表  ?? 篇 名 作者 诗体 选本入选次数 被评点次数 论文篇数 加权总分 排名  ??黄鹤楼 崔颢 七律 41 38 1 36.1 1  ??凉州词(黄河远上) 王之涣 七绝 37 20 26 30.8 2  ??登高 杜甫 七律 37 25 10 30.7 3  ??登鹳雀楼 王之涣 五绝 40 16 19 30.7 3  ??枫桥夜泊 张继 七绝 41 15 11 30.2 5  ??蜀道难 李白 乐府 32 23 36 29.7 6  ??登岳阳楼 杜甫 五律 37 23 4 29.5 7  ??登柳州城楼 柳宗元 七律 35 26 3 29.1 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五律 40 13 10 28.9 9  ??琵琶行 白居易 七古 26 19 62 27.5 1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七律 31 22 23 27.5 10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五律 39 13 2 27.5 10  ??长恨歌 白居易 七古 24 20 70 27.4 13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五律 35 20 1 27.1 14  ??江雪 柳宗元 五绝 33 22 6 27 15  ??夜雨寄北 李商隐 七绝 34 20 5 26.9 16  ??乌衣巷 刘禹锡 七绝 36 16 1 26.5 17  ??燕歌行 高适 乐府 36 12 12 26.4 18  ??石壕吏 杜甫 乐府 31 15 31 26.2 19  ??早发白帝城 李白 七绝 32 20 10 26.2 19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七绝 32 21 3 25.8 21  ??滁州西涧 韦应物 七绝 38 10 0 25.8 21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七律 28 28 3 25.5 23  ??终南山 王维 五律 33 18 3 25.5 23  ??观猎 王维 五律 33 18 2 25.4 25  ??望岳 杜甫 五古 32 17 9 25.2 26  ??过故人庄 孟浩然 五律 35 11 9 25.2 26  ??出塞 王昌龄 七绝 35 13 3 25.2 26  ??蜀相 杜甫 七律 27 26 10 25 29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歌行 31 13 23 24.8 30  ??山居秋暝 王维 五律 33 15 4 24.7 31  ??泊秦淮 杜牧 七绝 33 15 1 24.4 32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五律 31 19 0 24.3 33  ??赤壁 杜牧 七绝 32 16 3 24.3 3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七绝 31 17 3 24 35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乐府 30 16 10 23.8 36  ??锦瑟 李商隐 七律 24 25 17 23.6 37  ??石头城 刘禹锡 七绝 31 16 2 23.6 37  ??静夜思 李白 五绝 27 22 7 23.5 39  ??春望 杜甫 五律 31 12 12 23.4 40  ??寒食 韩翃 七绝 32 13 0 23.1 41  ??隋宫(紫泉宫殿) 李商隐 七律 26 25 0 23.1 41  ??鹿柴 王维 五绝 31 15 0 23.1 41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五律 30 16 1 22.9 4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歌行 33 7 10 22.9 44  ??山行 杜牧 七绝 32 10 6 22.8 46  ??无题(相见时难) 李商隐 七律 26 18 18 22.8 46  ??江南春绝句 杜牧 七绝 30 14 3 22.5 48  ??独不见 沈佺期 七律 28 19 0 22.5 48  ??山石 韩愈 七古 27 18 8 22.4 50  ??使至塞上 王维 五律 30 14 0 22.2 51  ??春夜喜雨 杜甫 五律 26 15 17 21.8 52  ??鸟鸣涧 王维 五绝 29 12 7 21.7 53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七绝 30 11 2 21.5 54  ??马嵬 李商隐 七律 26 18 3 21.3 55  ??春晓 孟浩然 五绝 28 13 6 21.3 5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七绝 27 16 1 21.1 57  ??商山早行 温庭筠 五律 24 22 1 21.1 57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七律 22 26 1 21.1 57  ??逢入京使 岑参 七绝 30 10 0 21 60  ??月夜 杜甫 五律 26 16 6 21 60  ??凉州词(葡萄美酒) 王翰 七绝 30 9 2 20.9 62  ??贾生 李商隐 七绝 29 11 1 20.8 63  ??竹枝词(杨柳青青) 刘禹锡 七绝 29 9 7 20.8 63  ??长信秋词(奉帚平明) 王昌龄 七绝 25 19 1 20.8 63  ??旅夜书怀 杜甫 五律 24 20 2 20.6 66  ??望蓟门 祖咏 七律 21 26 1 20.5 67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五绝 23 22 0 20.4 68  ??从军行(青海长云) 王昌龄 七绝 30 7 3 20.4 68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七绝 30 7 3 20.4 68  ??闺怨 王昌龄 七绝 28 11 2 20.3 71  ??兵车行 杜甫 乐府 24 18 4 20.2 72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 杜审言 五律 26 15 1 20.2 7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歌行 24 12 19 19.9 74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 杜牧 七绝 28 9 1 19.6 75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杜甫 五古 25 13 6 19.5 76  ??将进酒 李白 乐府 27 10 3 19.5 76  ??宣州谢脁楼饯别 李白 歌行 26 12 1 19.3 78  ??望天门山 李白 七绝 26 9 10 19.3 78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乐府 24 13 10 19.3 78  ??晚次鄂州 卢纶 七律 22 20 0 19.2 81  ??和张仆射塞下曲(月黑) 卢纶 五绝 27 8 5 19.1 82  ??走马川行 岑参 歌行 29 5 1 19 83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七律 26 9 4 18.7 84  ??嫦娥 李商隐 七绝 23 16 1 18.7 84  ??在狱咏蝉 骆宾王 五律 27 8 0 18.6 86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杜甫 歌行 18 25 2 18.5 87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七律 18 25 1 18.4 88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七绝 23 15 0 18.3 89  ??从军行 杨炯 五律 27 7 0 18.3 89  ??赠汪伦 李白 七绝 22 16 1 18.1 91  ??长干行(妾发初) 李白 乐府 25 10 1 18.1 9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 七绝 22 15 2 17.9 93  ??早雁 杜牧 七律 22 15 1 17.8 94  ??野望 王绩 五律 27 5 0 17.7 95  ??北征 杜甫 五古 15 24 13 17.5 96  ??望庐山瀑布 李白 七绝 26 6 1 17.5 96  ??终南望余雪 祖咏 五绝 22 14 1 17.5 96  ??春宫怨 杜荀鹤 五律 16 26 0 17.4 99  ??送魏万之京 李颀 七律 21 16 0 17.4 99  ??宿建德江 孟浩然 五绝 23 12 0 17.4 99  ??说明:  ??一、因最末三名得分并列,故表中实为101首。  ?? 二、70种选本,入选的诗人总数为1028人(无名氏作一人计),诗篇总数为14239首。即是说,在唐代有诗传世的3228人中,有1028位诗人的诗作曾经被这70种选本入选过,人均入选13.85首。在传世的50454首唐诗中,有14239首被选本入选过。70种唐诗选本累计入选唐诗的篇次为29922次,平均每篇入选2.1次。  ?? 三、本数据库原集中反映的是唐诗名篇三百首,限于篇幅,本文只分析前一百首,有时为讨论的需要,也将三百首的相关数据拿来比较。   2-1 十大名篇    我们最感兴趣的统计结果,首先是唐诗经典名篇的第一首是哪一篇,十大名篇又是哪些。    表1显示,唐诗的第一名篇是崔颢的《黄鹤楼》。十大名篇,依次是:崔颢《黄鹤楼》、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杜甫《登高》、王之涣《登鹳雀楼》、张继《枫桥夜泊》、李白《蜀道难》、杜甫《登岳阳楼》、柳宗元《登柳州城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居易《琵琶行》、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王湾《次北固山下》。     由于末三首得分完全相同,难分高下,故十大名篇实际为12篇。在这十大名篇中,杜甫独占3首,王之涣占2首,其他7人各为1首。    十大名篇的作者,共有9人,其中崔颢、王之涣、张继、王湾四人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并不高,在当今的文学史著作中,张继和王湾的名字都很少出现。今后的文学史著作,是否应该给创造了经典名篇的张继和王湾留下一席之地?    十大名篇中,崔颢的《黄鹤楼》高居榜首。按我们当代人的欣赏趣味来衡量,《黄鹤楼》也许算不上是顶级的名篇,可在五万多首传世的唐诗中,它何以能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呢?    首先,它得益于“第一发现人”——大诗人李白的高度认可和赞誉。李白读此诗后曾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自以为难以企及和超越。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此诗的知名度。唐代唯有崔颢得到过诗仙李白如此的首肯和心服。中国古代,名流巨公的誉扬印可,是作家作品成名的重要因素。    其次,历代诗评家也曾给予极高的评价,如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评》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又把《黄鹤楼》列为唐诗七律正宗的第一。桂天祥的《批点唐诗正声》也认为此诗“气格音调,千载独步”。清代也有人说此诗“蕴含无穷,千秋第一绝唱”。历代诗评家给予的高度评价,自然也会提高《黄鹤楼》的影响力。    再从选本的情况来看,唐宋以来的选本,都高度关注此诗。唐代有3种、宋代6种、明代2种、清代6种、现当代24种选本入选过此诗,在70种选本中,入选率超过了59%。在百首名篇中,其入选率是最高的。可以说,《黄鹤楼》在百首名篇中独占鳌头,也是历代选家比较一致的选择,同时也是公众认可度的凝定。    从表1各诗的得分情况来看,自第二名以下,得分相当接近,高下区别不大,《黄鹤楼》诗得分不仅最高,而且与第二名的得分差距较大。因此可以说,《黄鹤楼》诗在唐诗金曲排行榜中名列第一,是当之无愧的。    唐代诗坛的“小家”王之涣,存诗仅6首,却在十大名篇中独占2席,而且分别位居第二第和第三(并列)。这很值得玩味。其主要原因除了诗作本身的艺术魅力之外,还应该与传播趣事有关,这就是唐人《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在旗亭诸妓所唱诗中,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是由最美的一位歌妓所唱的压轴戏,而这个故事早已成为千古美谈,王之涣此诗自然也格外受人注目。此诗的“神韵格力,俱臻绝顶”,加之旗亭画壁的美谈更提高了它的知名度,因而受到历代读者的喜爱。正如近人俞陛云所言:“此诗前二句之壮采,后二句之深情,宜其传遍旗亭,推为绝唱。”至于《登鹳雀楼》诗,因“格力尤臻绝顶”,而被清人推为唐人五言绝句的“第一首”。所以,王之涣两首绝句入围十大名篇,也是理所当然。     2-2 十大诗人     再看百首名篇中哪些诗人的名篇最多。我们依据作者在百首名篇中所占份额的多少,来确定十大诗人的名次。    百首名篇,由36人分占,人均2.8篇,超过平均数3篇以上的正好是10人(另占2篇的4人、1篇的22人)。三百首名篇(含百首名篇),由74人分摊,人均4篇,达到4篇以上的为21人,另占3篇的4人、2篇的13人、1篇的36人。有趣的是,在这三百首名篇之中,名列前十位的也正好是百首名篇中位居前列的十家,除第九名的白居易和第十名的岑参名次略有变化之外,其他八人的名次完全相同。详见表2。    表2 十大诗人                名次 诗人 百首名篇 数 三百首名篇数    1 杜甫 16 52    2 李白 13 38    3 王维 8 22    4 李商隐 7 13    5 杜牧 7 10    6 王昌龄 5 9    7 孟浩然 4 9    8 刘禹锡 4 8    9 白居易 4 7    10 岑参 3 8    在百首名篇中,这10位诗人占据了71首。也就是说,百首名篇,71%是由这10位杰出诗人创作出来的。单纯从创作名篇的数量来看,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十大杰出诗人。    而杜、李、王三人高居榜首,可称唐诗的三大“天王”。尤其是杜、李,作为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分别以诗圣、诗仙之名震耀千秋,他俩创作的名篇数量之多亦分别居前一、二名。在百首名篇中,杜甫有16首,占百首名篇的16%,其次是李白,为13首,占13%。再从三百首名篇来看,也是杜甫和李白最多,二人分别为52首和38首,分别占17%和13%。二人在百首名篇和三百首名篇中所占比例基本相同。由此可见,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二人在中国诗史上的崇高地位,的确是不可移易的。无论在十大名篇中,还是在百首和三百首名篇中,杜甫都稳居第一。李、杜在中国诗歌史上一直双雄并峙,但从名篇的数量来看,李白稍逊于杜甫。    唐代诗坛的十大诗人,从名篇数量的占有来看,明显反映出三个层级或方阵:杜、李处在第一方阵,名篇占有率都在12%以上;王维、李商隐和杜牧三人处在第二方阵,而王昌龄、刘禹锡、孟浩然、白居易和岑参处在第三方阵。    唐代百首名篇的作者分布,正好呈现出一个金字塔型。第一方阵的杜甫和李白二人处在金字塔的顶峰,第二方阵的王维和小李杜三人处在金字塔的上端,第三方阵的王昌龄等四人处在金字塔的中下端,百首名篇中的其他24位作者则处在金字塔的底座。    这十大诗人的层级分布,跟我们通常的印象有同也有异。李、杜无疑是唐代最伟大的第一流诗人,这从名篇的数量上得到了印证。    李杜以下,一般认为是王维、白居易和李商隐。但从名篇数量来看,白居易显然不及王维、李商隐而屈居第三方阵。小李杜并称,从名篇数量上也得到了证实。而杜牧在当今文学史著作中的历史地位似乎不及李商隐,然而名篇数量却基本相同(只有在三百名篇中杜略低于李)。如果创造出名篇的多少是衡量诗人诗史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那么,杜牧的诗史地位似乎应该提升到与李商隐同等的位置。    在诗史上,王昌龄的地位不是很高,在当今文学史著作中,有的是将王昌龄置于高适和岑参之下,而其名篇数量却明显多于高、岑。与岑参并称的高适,却不在十大名家之列,这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高适在百首名篇中仅占1首(《燕歌行》),在三百首名篇中只有6首,其名篇数量不及王昌龄。看来,在唐代边塞诗人中,王昌龄和王之涣的地位应有所提升。    作为第三方阵的孟浩然、刘禹锡,其名作数量的占有率与其诗史地位基本相符。只有白居易的名作数量略少,与其诗坛大家的地位似不相称。中唐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韩愈,其名作数量,竟未能进入前十名,表明诗人在诗史上的开创性与其作品的可读性、经典性有些出入。诗史上有些影响力很大的诗人,其作品不一定广受读者的欢迎而成为名篇。     在百首名篇和三百首名篇中,除了以上十大家之外,还有28位诗人所占份额相对较多,详见表3。如果将前列十大家称为“大家”,那么这28位诗人可称“名家”。    表3 28位名家的名篇分布    诗人 百首名篇 数 三百首名篇数 诗人 百首名篇数 三百首名篇数    柳宗元 2 6 骆宾王 1 2    卢纶 2 4 杜荀鹤 1 2    王之涣 2 2 贾岛 0 4    祖咏 2 2 陈子昂 0 4    高适 1 6 元稹 0 3    韩愈 1 5 张籍 0 3    韦应物 1 5 贺知章 0 2    李益 1 5 刘长卿 0 2    温庭筠 1 4 钱起 0 2    李贺 1 4 司空曙 0 2     崔颢 1 4 李绅 0 2    李颀 1 3 王建 0 2    许浑 1 3 郑谷 0 2    王勃 1 2 赵嘏 0 2    在表3中,柳宗元、韩愈、高适等著名诗人的名篇数量与上述第三方阵的诗人比较接近,列入名家行列,也许有些委屈了他们。同样是著名诗人的陈子昂、李贺和贾岛,在诗史上地位都比较高,名篇数量却不太多,与其诗史地位不太相称。    而韦应物、李益、卢纶、温庭筠和崔颢,诗史上的地位并不很高,名篇数量却与韩、柳、李贺等相近,这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特别是温庭筠,在晚唐时代,本是与李商隐齐名,但后来诗名被词名所掩,诗史著作一般不太重视他,但读者并没有遗忘或抛弃他的诗歌名篇。今后的诗史撰述对温庭筠的诗歌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2-3 百首名篇及其作者的时代分布  ??我们再看不同时期名篇及其作者的分布情况,见表4。  ??表4 百首名篇及其作者的时代分布  ??时  ??期 十大  ??名篇 百首  ??名篇 十大  ??名家 百名篇的诗人  ??初 唐 1 6 0 7  ??盛唐 8 59 6 13  ??中唐 3 19 2 11  ??晚唐 0 17 2 5  ?? 表4显示,无论是名篇还是名家,盛唐都占绝对优势。十大名篇,盛唐独占8篇,中唐随其后占3首。十大名家中盛唐占6家,中晚唐各分占2席。百首名篇中,盛唐59篇,约占6成;中唐19篇,仅为盛唐的1/3。百首名篇的作者,盛唐13家,也占据明显的优势,中唐11家,稍逊于盛唐。这表明,盛唐是产出名篇和名家最多的时期。  ??再对比另外一组数据。友人尚永亮教授曾按诗人作品量的多少将唐代诗人分为四个层级:高产层、多产层、中产层和低产层,统计结果是,初、盛、中、晚的多产作者分别为0、2、9、9人,多产层的作者分别为8、12、32、37人,中产层的作者分别25、20、39、55人,低产层作者分别为339、450、706、668人。单纯从作者和作品数量来看,盛唐不及中晚唐,而名篇数量,盛唐却明显多于中晚唐。看来,盛唐诗歌,最受历代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 2-4 百首名篇的体裁分布  ??最后,我们来看看唐诗百首名篇的体裁分布情况。百首名篇中,长篇歌行和古体诗共计20首(其中歌行6首、乐府8 首、七古3首、 五古3首),占2成;律诗共39首(七律18首、五律21首),约占4成;绝句共42首(七绝32首,五绝10首),占4成。  ??在十大名篇中,七律和五律各3首,约占6成;七绝和五绝分别为2首和1首,约占3成;乐府和歌行各1首。也是律诗和绝句占绝对优势。  ??看来,唐诗中易诵易记的短篇绝句和律诗要比长篇歌行乐府等古体诗更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就诗歌的流行性而言,短制优于长篇。  ??《全唐诗》中各类诗体,也是以律、绝为最多。近人施子愉曾对《全唐诗》中存诗一卷以上的诗人诗作进行过统计,其总篇数为33952首,其中五七言古诗7264首(五言古诗5486、七言古诗1778首),占21%;五七言律诗15474首(五言律诗9571,七言律诗5903),占45%;五七言绝句9210首(五言绝句2140,七言绝句7070),占27%;五七言排律2004首(五言排律1934首,七言排律70)。律绝多,供选择的余地就大。  ?? 在百首名篇中,古体占2成,律诗占4成,绝句占4成,与《全唐诗》的诗体总量分布基本相同,只有绝句,二者所占比例不一,《全唐诗》中绝句所占比例不到3成,而在百首名篇中绝句占到了4成,这说明,绝句格外受人欢迎。  三、数据分析  ??3-1 名篇与名家的关系   ??据前2-2分析,十大诗人在百首名篇和三百首名篇中各自所居名次基本相同,这表明大诗人的地位与其名作数量是成正比的。但是否能反过来说,诗人的地位越高、名声越大,其名篇就越多呢?我们不禁要追问:是诗人的名声决定其名篇,还是名篇造就了作家的名声?换句话说,是先有了名篇,然后使其作者出名呢?还是诗人先出了名,影响到读者对其作品的认定,然后才有名篇?这个问题,有点像是先有鸡蛋后有鸡还是先有鸡后有蛋一样,难以回答。  ??我们从百首名篇和三百首名篇的作者分布,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从总体上看,应该是名篇的多少决定作者地位的高低和名声的大小。受非文学因素的影响,作者凭藉他的社会、政治、家庭地位或特殊的经历可以名噪一时,但如果没有众多的名篇来支撑,其名声和影响力就不可能延续持久。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的数据来看。崔颢、王之涣、王湾、张继,在诗史上的地位并不很高,其人并没有入围十大名家之列,但其作品却入围了十大名篇。这一方面说明,读者对名篇的选择和价值判断有一定的公正性,并不完全看作者声望的高低和名声的大小,而是看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由于这四人的名篇数量太少,难成大家,所以没有入围十大家之列。这又表明,名家或“大家”,仅靠一二首名诗难以在文学史上称雄,还需要一定数量的名篇作支撑。名家创造名作,名作成就名家。没有名作,算不上真正的名家。名作不多,也成为不了大家。   ??如此看来,名篇数量的多少与作家地位的高低、影响力的大小具有一定的正比关系。名篇越多,影响力越大,在文学史的地位越高。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毕竟是文学史的特例,而且这种说法也还是近人的一家之言,张若虚是不是“大家”并未成定论,从二十世纪的文学史著作来看,很少有人把他当作“大家”来对待。  ??再从名篇的总量分布来看。初唐四杰在历代的名声很响,地位较高,但百首名篇中,王、杨、骆三人都只有一首入围,卢照邻连一首也没进入。韩孟诗派的韩愈、孟郊、贾岛和李贺,入围百首名篇的作品也比较少,低于平均数,在整个三百首名篇排行榜中所占份额也不多。这也说明,历史上读者对名篇的认定,并不完全受作者的名声和地位所左右。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名篇的多少与作者地位的高低有一定的正比关系,但也不完全等同。只能说名篇越多,诗人的地位就越高,但不能反过来说,诗人的地位越高,名篇就越多。诗人地位的高低、影响力的大小与其名篇的多少有时并不同步。读者对名篇的审美判断与文学史家对作者地位的价值判断既有相同也有一定的差异。作品的可读性与其作者在文学上的影响力有时是分离错位的。  ??3-2 作者的名篇数量与其作品总量的关系  ??作者的名篇数量与作家的名声有一定的关系,那是否与作者的作品总量有关系呢?也就是说,作者传世的作品越多,其名篇的数量是否就越多呢?反之,作者传世的作品量越少,其名篇数量就越少呢?我们先看统计数据。  ??根据友人尚永亮教授研制的《全唐诗作者综合数据库》统计,唐诗作者中传世作品量最多的31位作者依次是白居易(2923首)、杜甫(1451)、李白(1045)、元稹(845)、刘禹锡(819)、齐己(833)、贯休(760)、陆龟蒙(612)、李商隐(612)、韦应物(574)、钱起(543)、王建(539)、张祜(539)、许浑(531)、姚合(529)、皎然(524)、刘长卿(518)、杜牧(517)、罗隐(507)、孟郊(505)、张籍(453)、皮日休(430)、司空图(430)、韩愈(426)、贾岛(416)、岑参(404)、王维(378)、权德舆(394)、方干(361)、张说(358)、温庭筠(353)。  ??前述十大家除王昌龄和孟浩然传世的作品量较少之外,其他八家(黑体字所标者)的传世作品总量相对较多。十大家之外,表3所列17位名家中,元稹、韦应物、许浑、张籍、韩愈、贾岛等六位的作品总量也较丰富。但在上列31位传世作品量最多的诗人中,有一半的诗人虽作品总量较多,而名篇却很少。这说明,名篇的多少与作品总量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当一部分存诗较多的诗人,却没有创造出多少名篇。  ??看来,名篇的多少,与作者作品总量的多少并不成正比关系,即,作品产出量高的作者或时期,其名篇不一定就多。初、盛、中、晚四个时期的诗作量分别为、1首,盛唐的诗作总量不足中唐和晚唐的一半,名篇数量却是中晚唐的3倍多。白居易的诗作总量为2923首,名列唐代个体诗人诗作总量的首位,其名篇数量在百首名篇和三百首名篇中分别居第九和第十位。齐己(833首)、贯休(760首)、皎然(524首)和罗隐(507首)都属高产作者,却没有一首作品入围名篇之列。可见,名家地位的确立,不是由其作品总量的多寡决定的,而是由他的名篇数量和质量决定的,一个真正的名家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公认的名篇来支撑,但未必需要庞大的作品总量来支撑。  ?? 3-3 名篇确立的过程性与时代性  ??名篇的确立,是一个不断被发现、认定、积累和淘汰的历史过程。名篇既不是一个人确定的,也不是一时确定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洗礼。上述百首名篇和三百首名篇,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予以总结衡定的。再过若干年,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名篇也可能会随之而变化。  ??当今的名篇,在历史上未必就是名篇。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20世纪无疑是最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闻一多先生誉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赞誉之辞,无以复加。但在上述十大名篇中,《春江花月夜》却没有入围,在百首名篇中,排名仅列第36位。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  ??究其原因,是此诗在历史上的影响并不大。检视我们所统计的70种选本,在唐宋金元时代却没有一个选本入选,进而检索我们没有采入的唐宋其他文学选本和相关典籍,仅发现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选录过此首。可见,张若虚其人,虽在世时与包融、贺知章、张旭齐名,并称“吴中四士”,但他这首《春江花月夜》却不受重视,几乎没有进入人们的阅读视野。再检阅历代诗话等评论资料,唐宋两代也无一人一语道及。直到明代,才逐渐为人注意。选本中,先是明初高棅的《唐诗品汇》入选,后来李攀龙编《唐诗选》继之录入,其他明代选本则少见选录。在本文采用的10种清人诗选中,也只有5种入选。到了现当代,在37种选本中则有23种入选,入选率达62%。其中有的选本只选绝句和律诗,受体例所限,无法入选。几乎可以说,现当代凡是唐诗的综合选本,都不会漏选张若虚此诗。  ??再看明清以来的评点资料。最先注意此诗并予以评价的,是胡应麟《诗薮》两句并不算高的评赞:“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清初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则给予了较高的肯定:“其为名篇自不待言。”王尧衢的《古唐诗合解》亦推举为“真奇制也”。到了晚清,王闿运才予以充分肯定,说是“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进入二十世纪,经闻一多先生的极力颂扬,《春江花月夜》的名篇地位才最终被确定。由此可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到明代才逐渐为人注意,二十世纪以来才最终被确立为名篇。  ??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在当代,无疑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但在上面的统计结果中,此诗连百首名篇都没进入(在300名篇中位列114)。这是因为,在前人评点资料中,评点的次数有限,评价也不高。最先予以注意的是明代的杨慎,其《升庵诗话》卷六说“其辞简直,有汉魏之风”。说得不痛不痒,对后人的影响不大。只有清初黄周星《唐诗快》的评价是最高的:“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泣鬼神。”在历代诗选中,它被入选25次,其中现当代选本23次,清人选本2次。唐宋元明选本,无一入选。表明在清代以前,此诗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自沈德潜的《唐诗别裁》和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入选后,才逐渐为人注目,到了现当代始为名篇。  ??在今人发现的名篇中,还有白居易的《卖炭翁》和《轻肥》、李贺的《老夫采玉歌》、元结的《舂陵行》、皮日休的《橡媪叹》、杜荀鹤的《再经胡城县》等。这些名篇在明清以前的选本中,要么从来没有入选,要么只有一种选本选录。而在当代的选本中,则有十几种选本入选。这与当代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的文学价值观念有关。当时重视的是富有“人民性”、反映现实特别是揭露社会黑暗比较尖锐的作品。因而这类作品被挖掘出来而受到重视。  ??历史上曾经倍受关注的名篇,有的到了今天,已是风光不再,逐渐淡出人们的阅读视野。如沈佺期《酬苏员外味道夏晚寓直省中见赠》、孟浩然《夜渡湘水》和李昌符《旅游伤春》等,在唐宋明清的选本中入选率较高,都在9次以上,而20世纪的选本则无一入选,差不多被忘却和淘汰。  ??以上几例表明,名篇的确立既具有过程性,也具有时代性。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选择。在这个时代确立的名篇,另一个时代未必认同。反之,此时代不看好的作品,彼时代可能会予以高度的评价而得到普遍的认可。  ?? 3-4 作品影响的即时性与延后性  ?? 从名篇确立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一篇作品的影响并不都是永恒不变的。有的作品历代都受到普遍而持久的关注;有的则是此时受关注而彼时受冷落,它是间歇性地产生影响。有些作品一问世,即受人关注,能产生即时性的影响;有些作品要沉寂相当长的时间后,才被人发现和关注,这就是影响的延后性。  ?? 崔颢的《黄鹤楼》、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长恨歌》等,一问世即受人关注,被人传诵,此后也是历久弥新,传诵不衰。这表明,有的经典名篇,既能受到当代人的认可,也能得到后世读者的普遍认同。其影响,既是即时性的,也是恒久性的。  ?? 作品影响的延后性,是一个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现象。即使是经典作家的经典名篇,有的也是如此。比如杜甫的名作《登高》,在整个唐五代,并不受人关注,唐五代的各种选本,都没有入选杜甫此诗,当时诗评类的著作也无人提及。在宋人选本中,也竟然没有人关注,就连《文苑英华》这样大型的类书式的文学选本,居然没有录入此诗。宋末元初方回的《瀛奎律髓》,分类选录唐宋律诗有三千首之多,开篇第一卷《登览类》专选登高类的诗篇,也同样没有入选杜甫此诗。直到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才首次在选本中将此诗推出。在诗评资料中,南宋罗大经最先发现并揭示出它丰厚的艺术意蕴,其《鹤林玉露》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明代胡应麟《诗薮》也极力称扬此诗是“精光万丈,力量万钧”,“自当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不必为唐诗七言律诗第一也”。从此,《登高》的价值得到持久广泛的认可,而成为经典名篇。  ??作品影响的延后性表明,名篇的确立与作品的影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是凝定不变的恒态。我们在评估一篇作品的价值意义及其影响力的时候,必须注意到它的动态变化。  ?? 数据统计给我们的启示是多元的,需要我们去阐释和解决的远不止本文所说的这几点。其他问题,留待今后再讨论。  ??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 (此处有删节,摘自《文学遗产》2008年第2期)  
  超级无语了.....  干脆再来个选秀好了。让支持李白和支持杜甫的粉丝火拼。这些人吃饱了没事做。他懂什么唐诗啊
  据我所知,王老师以量化统计的方式研究古代文学问题并不是这篇论文发端的。对宋代词人词作的量化统计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了相关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对其研究成果的引用,每年都不乏其人。今年这篇论著,发表在《文学遗产》。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应该知道这是本纯学术刊物,其受众群体决定了这篇论文根本不涉及媚俗的问题。小可以为论文并非要给唐诗排队,而是通过统计的方式了解唐宋以降,人们对经典名篇的接受情况。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研究习惯于为研究对象定性,于是杜甫是爱国的,李白是浪漫的,李清照是婉约的,辛弃疾是豪放的……当然,这是“渊源有自”的,中国的诗话、词话,历来多讲个人感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之类的感悟式评论在今天依然大行其是。但当外来研究方法被借鉴到古代文学领域时,我们往往心存抵抗。细细想来,我们的抵抗到底出于什么原因呢?还真不好回答。“外来和尚好念经”或许并不见得是句坏话,外来的理论为我们带来新的思路,新鲜的方法,运用得当,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以量化统计而言,其最初是法国年鉴学派用以研究历史的方法。当王师将其引入文学史研究时便产生了量化统计的一系列成果。前人言及李杜优劣时常说“千家注杜”,其实这个“千家注杜”又何尝不是古人潜意识用以说明杜诗影响力的“量化说明”呢?只是当时人没有精确统计而已。又比如,今天当我们说陶渊明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诗人,这个判断大家基本认可。可是当时人是否认可呢?从小可掌握的材料看,时人并不以为陶渊明是什么大家。那么当时的名家大家又是些什么人呢?数量统计显然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正如王老师这个经典诗歌和诗人排行榜一样,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历代选本、评论家、研究者都注意到了哪些作家作品。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坛上诸君必然有很多先生是为人师表的,请问诸位,大家能否将所有的学生姓名都记住呢?如果不能,你注意得较多的是否是最好和最差的学生呢?中间那部分“沉默的大多数”大概就被忽略了吧?文学研究的特殊性又在于:我们通常会注意最好的作品,而创作相对失败的作品就会自然进入历史淘汰区。有网友提到产量排行的问题,我想他一定是没有注意到作家创作的名篇数量排行。的确还有很多散佚的作品无法进入排行。试想,为什么这些作品无法留存,为什么会淡出读者的视野?是否能说,这些作品已经经过了历代读者的选择淘汰?产量和质量的区别应该不很难理解吧?又有网友提到“曷况其中非无商榷之处”,只是不知道要如何商榷,若谈个人观感,则实在是“呵呵,有点关公战秦琼了。。。”  我倒觉得,这篇论文对选本、评点资料和研究论文“三个方面的数据统计出来后,再进行加权计算”是王老师对前此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深化。王老师说“不敢自是”,的确,这也是尝试吧?毕竟,这是学术研究,需要我们在了解的基础上判断其有效性。又想起小平同志的猫论来了……  
  变相的李、杜之争,看完后就这感觉。  如果有一天中国人对凡事都喜欢整个英雄排座次开始鄙视了,那么看问题的浮躁之风可能就告一个历史性的段落了。
  这教授也就为了混口饭吃,原谅他吧
  李白的诗都排第五了?!    我觉的《将进酒》应排第一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应排第二
  对感性的东西强用定量方法排序,强。  我以前尚对社会科学普遍用定量分析测量和解释社会现象及人性的方式有所保留,想不到定量方法已经被引入到几乎无法客观的人文学科领域,牛。     能否定量暂且不论,且就这个定量分析提出几点问题:  1. 抽样方法是什么?这70个选本组成的样本框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推论价值?  2. 选本、评点资料和研究论文的权重系数是如何决定的?  3. 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内涵与外延如何确定?“诗体”指标之下,不同诗体的诗能否简单横向比较?“选本”中像《唐诗三百首》这样的初幼启蒙读物和《诗薮》这样的诗论专著的比例是怎样的?不同层次的选本是否应设不同的权重?不同朝代的选本是否应设不同权重?“被评点”是否也分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是否占有不同权重?奥斯卡最佳影片和金酸莓“最佳”影片在电影史上能占有同等地位吗?    统计分析的难点在于抽样方法、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的确定,没有客观的可行的方法论指导,这种统计没有多大意义。    作为一种思考和评价的角度,自己搞搞这种貌似客观的统计分析玩玩就算了,能作为“研究成果”煞有介事地推出,还能被“反复引用”,我对学术界可是越来越没信心了。
  我喜欢李白胜过杜甫。
  吃饱了撑的!
  被闻一多赞为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居然连前十都没近?
  我觉得静夜思是汉语诗的最高水平
  仅仅讲七绝的话,黄河远上排第一。
  专家往往是有偏见的,还应该发扬民主,让民众投票更权威。我就认为春江花月夜应该第一。
  lol,严重同意蛮子献宝的话,“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居然没有,什么品位嘛!!!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武汉人说崔颢的诗是No1,作为半个武汉人我也不反对,但没有《春江花月夜》,啥都别说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唐诗的精品也忒多了,“十大”之类的纯粹一个噱头,搞一百次也不会有一个让人信服的排行。
  王昌龄的《出塞(其一)》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居然没有入选十大,郁闷。  此外,将“七绝圣手”、“诗家天子”排在第六位也有失公允,应在第四,超过晚唐小李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VS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旧鬼烦怨新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VS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这咋比呀?点击率?如何验证它的科学性?
  不敢断言武大教授是杜粉,但怀疑其看问题的立场还是在强调思想性,李大爷时而积极入世时而消极遁世这与当代主旋律不合拍呀。杜大爷关心民生疾苦,揭露黑暗现实,狂批剥削制度,这恰恰是时代需要的声音。一句话,文学要与政治挂钩,文学的成就应以思想性为第一指标。其实这种争论不是新鲜话题,都近一百年了。  看到这种比较排名,李大爷和杜大爷在天有灵的话,估计会异口同声骂道:不肖子孙,吃饱撑着啦!
  这属于评委打分,如果再加上现场观众投票和短信投票就更加公平、公正、河蟹了
  呵呵,很有意义的尝试。  不要光盯着结论,重要的是体会一下方法(赞同不赞同是次要的)。
  李白胜在灵气,杜甫胜在技巧。就像仙是不滞于物,不着一力,而圣是千锤百炼,炉火纯青。当然杜甫诗作的“工”鲜有其匹,真可谓鬼斧神工。    文章的意思让我不禁想起,“淫一手好湿容易,难的是淫一辈子好湿”。
  更正:  文章的意思让我不禁想起,“淫一手好湿容易,难的是淫一被子好湿”。
  我看不到《春江花月夜》.....  
    湖北教授除了排排名,就做不了点正经事了?
  十大名篇中,有些作品一直争议颇大,因而评论文章多,这居然也成了打分标准吗?    比如《黄鹤楼》,严沧浪说是唐人第一七律,但诗的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从字意看毫无对仗可言,且上句连用六仄,下句连用五平,这还是律诗吗?    又如《凉州词》,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固然气象万千,但很多诗集(如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却以为这句应为“黄沙直上白云间”,是后人传抄错了,若真如此,这句诗在气势上就差了许多。此外,有的诗集认为其诗题应是《出塞》,千年之下众说纷纭。    又如《登高》,最末两句与全诗失韵,完全不合律诗章法,读起来也颇拗口。而现在还没有人敢于认定,在唐时的口语中,“杯”与“回”(读“怀”音)、“来”、“台”同韵。    所以我以为这种排行方式,让人觉得是大教授作统计数学题,全部拾人牙慧,而毫无创意。  
  多年来的研究成果!      这就是成果呀!    哈哈!
  文学是感性的,但文学研究不是!我们对唐诗的理解是我们对唐诗的认识,其中包含了历代文人对名篇的评价和传播。就像今天我们用电脑,上互联网,但古人只知道闪电和写信。今天大家都喜欢的名篇不见得古人也喜欢,就像如果有人要女性缠足,你大概是不肯同意的。但是不缠足的明代女孩怕是很难找到丈夫一样。王老师是尝试通过这个方式了解到底哪些诗歌、诗人在特定时空最受欢迎。而不是“超女”“好男”的评选。  试想,你要理解一位作家在宋代的受欢迎程度,是通过定量统计得出结论更接近事实,还是通过描述某人说好,某人说不好更接近事实呢?正面评价也好,负面评价也好,在文学作品的传播影响上是却有殊途同归的效果。比如明清两朝的政府,他们禁止传播的小说和戏剧却反而极有市场。  
  文学研究在根本上说也是历史研究。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自计量史学方法,应该说其方法论上是有指导依据的。“不跟你玩儿”网友提到的问题,其是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老师自己也说,权重的设定“不敢自是”。在《文学遗产》全文中也强调“本文的数据是由计算机的数据库来处理但仍难免误差有些题同内容不同的作品容易混淆有些组诗(如《从军行》等),选本往往只选其中一首或几首,录人时因考虑不充分,未加严格区分,统计时虽加甄辨识别,但可能还存在失误。对诗歌体裁的划分,也可能不尽准确,特别是歌行、乐府等古体诗,录人时或标作五古(七古)、或标作乐府,故统计时也会有误差。数据录人时可能还会有少量的遗漏。再加上数据是抽样的,所以排行榜只能在相对意义上说明问题,而不能说排名前列的作品价值意义比居后的作品高。”    
  基本上,这是一种尝试,需要后来人不断完善。“现在人们已经不再探讨历史研究是否采用计量方法的问题,而是去探讨采用什么样的计量方法、怎样应用计量方法、计量方法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这一类问题。”由于计量史学自身也不是全能的,它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而我想王老师绝不会同意用计量方法代替其他文学研究方法。定量分析只是王老师运用的学术方法之一。    王老师运用的其他研究方法不仅有传统的考证、辑佚,也有范式批评、文学心理学、文学传播学方法等等。在普及方面也有立足文学本体研究的赏析,如《唐宋词名篇讲演录》《唐宋词名篇导读》等,选本注本也有《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刘克庄词新释辑评》《&水调歌头&评注》《秦观词选》等等。    而就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说,或许需要更多像“不跟你玩儿”网友这样的朋友来提意见帮助完善,像“T生”网友这样理解,甚至进行尝试的朋友们来推进。
  “文学研究在根本上说也是历史研究。”修正一下,是“文学史的研究在根本上说也是历史研究。”
  尝试是好的,方法也可以,但是否定性,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还是比较贴谱。
  公允地说,用定量方法作诗歌研究,作为一种尝试不乏想象力。不过如果能在方法论上更严谨一些考虑更周详一些,至少会对这一类研究有些启发性的意义。王教授需要一个理解统计方法的助手。    不过我还是认为,定量方法起码就目前而言,在文学研究中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性的描述方法存在,研究文学文本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尤其是跨时代影响力,怎么可能不涉及文学审美价值高低的评估。    文学文本的价值大概要分几个层面,首先是作者本人的经历、见识、世界观的投射,像散文、杂文这类尤为明显;再次是当时社会现实时代背景的反映,小说就很有这样的研究价值;最后则是审美上的意义,尤其是像诗词这样讲究格律音韵的文学类型。审美是相对私人的活动,阐述审美原则的千言万语也比不上第一眼就被捕获的感动和激动,选择死亡摇滚还是传统京剧就像有些人选择向左走或向右走一样毫无理性可言。    从结论的整体而言,王教授的研究不算离谱。接受过正常义务制教育的同学对于“十大金曲”和“十大诗人”至少应熟知十之七八。不过若重要的是结论的话,这样的排名一时间十个八个也有了,甭管用什么方法得出的。所以更重要的是研究思路。可惜王教授这个研究在方法论上的意义乏善可陈,他至少应该先系统地学习一下统计方法。贸然地推出什么排行榜,搞什么十大百大,也显得治学态度有几分浮躁。排行榜本该是依据一定客观标准具有相当公信力的评选结果。说什么“人人心目中都可以有一份自己的唐诗排行榜” 就跟说“每个人在我心里都排第一——另起一行”一样,乍一听相当煽情,细一想纯属瞎掰。    论文中提到某些诗篇在某些时代更受重视的问题,我倒觉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李杜诗篇为什么可以传诵千年,人类在作出审美判断的时候到底有哪些共性的倾向和偏好,会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样的研究应是具有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上的重大意义的。
  该教授怎么个做法有他的自由,这一点必须保护和理解包容。同时李教授也有接受质疑甚至是强烈抨击的义务,因为这不是什么关在象牙塔里或束之高阁的东西,你面向的是在民族文化遗产上与你享有同样权利的人。    不是诛心,只谈客观效果。经验表明,排行榜这个东西肯定会遇到不同的声音,并且多数的反应还很激烈,那些斗得死去活来的超女评选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搞这类排行榜在客观上可以起到扩大影响的效应,不能排除利用。假如真是一种统计学学术研究尝试,不妨先在学术界内交流,让统计方法得到完善、更具科学性合理性,而如果让它就这样走向大众娱乐,遭到鄙视是可想而知的。
  选辑也罢,点评也罢,写论文专门研讨也罢,都是很专业的文化活动,但诗歌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产物,而有着更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虽然本贴在分析排行结果时也意识到了一些社会原因,但是方式本身还是有重大缺陷,因此结果很难令人信服。    比如主旨,十大十二首中,哀婉怨怅的占了九首,75%:《黄鹤楼》最后落脚是“愁”,《凉州词》的诗眼为“怨”;《登高》更不必说了,“悲秋”、“多病”、“艰难”、“苦恨”、“潦倒”,未必这有什么滋味?《枫桥夜泊》字面有“愁”,一读之下更知其愁肠百结;《蜀道难》运笔恣肆,掩盖的却是惊恐怯弱;《登岳阳楼》老泪纵横;《等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愁思茫茫;《琵琶行》更是哭成泪人;《次北固山下》本来意境开阔,大有生气,最后仍要以乡愁作结,令人扼腕。———我真想不通了,中国历史上如日中天的赫赫三百年大唐,在后人眼里就能用这样的情绪来代表吗?
  十大多为哀婉怨怅倒是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说古希腊悲剧是崇高的,而喜剧是平庸的? 因为人类的生存的悲剧性本就是纠结的人生中不可解的一道难题。面对未知恐惧,面对现实无奈,面对过往敬畏,如何不愁肠百结老泪纵横。面对命运支配无可如何,大概也只有长叹一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了。最能引起人共鸣的恐怕就是这种渺小无力的悲愁。人生中本来就是悲离多欢合少,有点高兴事儿还不赶紧回家关起门来偷着乐,还写什么诗呢。    唐朝十大选出来要都是“楼道里面亮堂堂,居民心里喜洋洋”那不成春节晚会了么 :)
  李白,杜甫--------实际上不怎么样!后来有名实际上不过是他门有[官]的名分而已.实际上他们的诗虽然各有风格和含义,但艺术境界并不高.    我觉得白居易就在他们之上.
  通过一个尝试性的试验,设置一个有趣话题,请大家都来讨论讨论自己心中的名篇,这才是作唐诗定量分析的本意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十大金曲”与“十大天王”。王教授并不是强行推给大家一个权威论断,大家不要误解哦。  不妨大家都来说说自己的排行榜吧!看好多朋友都喜欢《春江花月夜》,我也巨喜欢!
  真是垃圾文章!恶一个,纯粹沽名钓誉,类似楚狂,以怪异行为吸引注意力经济!全唐全唐,“孤篇盖全唐”居然不见踪迹!《黄鹤楼》排前?李白的评价就是排前的重要因素?真是无知加无耻。    该教授“貌似”科学研究了,可是为何他不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一下世界音乐的影响度?相信对中国受众做一次数据分析,流行歌曲会盖过流传上百年的经典名曲!    再展开来想一想,
  这个排行榜没有任何意义!    唐诗中的诗歌主要特征是太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日常语言和通俗易解的道理.这三个特征.唐诗根本没有那种象牙之塔中自命清高迹象,也可以说根本不是人们今天通常理解的所谓文学或艺术的特征.    例如李白的诗,如果你真正研究起来,你会反而看不懂的.李白的用典是在唐诗中是十分厉害,辞藻华美,有时诗中看似二个十分普通的字眼,但实际上他在用典.背后都有一个特殊的故事和意义.如果你不懂唐朝以前时代的文章书籍,你就很难理解.但李白能够把古代的典故用普通的语言在诗歌中表达出来.
  作者:不跟你玩儿 回复日期: 15:09:21 
    十大多为哀婉怨怅倒是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说古希腊悲剧是崇高的,而喜剧是平庸的? 因为人类的生存的悲剧性本就是纠结的人生中不可解的一道难题。面对未知恐惧,面对现实无奈,面对过往敬畏,如何不愁肠百结老泪纵横。面对命运支配无可如何,大概也只有长叹一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了。最能引起人共鸣的恐怕就是这种渺小无力的悲愁。人生中本来就是悲离多欢合少,有点高兴事儿还不赶紧回家关起门来偷着乐,还写什么诗呢。      唐朝十大选出来要都是“楼道里面亮堂堂,居民心里喜洋洋”那不成春节晚会了么 :)  ------------------------------------------------------------  作为个体的人,生命的过程可能是悲剧意义多于满足和喜悦,但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有维持社会发展、推进文明进步的责任。诗人也是如此,评点诗作同样要注意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和谐统一。    我也不是排斥幽远悱恻的情感,比如我很喜欢《枫桥夜泊》,但是作为具有一定社会性的评选,选出的十二首金曲竟然有九首属于这种格调,这样的结果就不正常了。评选者应该由此意识到自己的方式方法有问题。  
  当年大师辈出的武汉大学,如今已沦落至此,痛心。
  崔颢的《黄鹤楼》,是经过精雕细琢的。整首诗8句都是对仗的.上二句和下二句都可以自成为七绝.  相比糖人诗歌的自然风格为主要,这首诗歌主要在文人中在艺术审美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不若登罐雀楼在民众中的影响力.
  除了李白,我不认为有人会写诗。。呵呵。。夸张的说。。
  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有一句名联: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简简单单.但影响深远.就为了想剽窃外甥的这几个字,宋之问把他的外甥活活打死.没到30岁.
  作者:猪神板 回复日期: 21:38:11 
    除了李白,我不认为有人会写诗。。呵呵。。夸张的说。。  ------------  可以这么说,李白的诗歌有太多的神来之笔.这主要得意于他对文学基础的深厚,就象一个词库,取出来就是.但正是这个缘故,个人认为其诗歌的逻辑构建并不十分完美,但语法使用的十分熟练.有人说,诗歌在于脱俗.但相对唐朝时代的语境,李白的诗歌的缺点就是没有[脱雅].
  我喜欢李白!  我觉得李白是我国古代作家中,个性最为独立自由,创作最为鲜明开朗的诗人。他具有古往今来,最为理想、最为人所想慕的性格气质——一生自信,一生激情,一生天真。  他好酒,爱剑,还有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伴他度过了潇洒而纵逸的人世生涯。  唐代是诗歌的巅峰,盛唐是诗歌上巅峰的巅峰,他在巅峰之巅峰之上的巅峰。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    酒、月、剑、绣口、盛唐,这就是李白。  
  人人心目中都可以有一份自己的唐诗排行榜。    =====================    人家排,你也可以排,楼上某些人冷嘲热讽实在有点太那什么了,作者自己也没有很拿这事当回事,你们还成天事儿事儿的,累不累?  不感兴趣笑笑过了就完了呗
  吃饱了没事干。还教授呢,就玩这些东东。自己写点出来啊,别光吃祖宗的饭。  古诗词在现代是失传了,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实在让人痛心。更让人痛心的是,还有人这样来糟蹋我们这一点点遗产
  作者:整子 回复日期: 22:00:26 
    作者:猪神板 回复日期: 21:38:11        除了李白,我不认为有人会写诗。。呵呵。。夸张的说。。    ------------    可以这么说,李白的诗歌有太多的神来之笔.这主要得意于他对文学基础的深厚,就象一个词库,取出来就是.但正是这个缘故,个人认为其诗歌的逻辑构建并不十分完美,但语法使用的十分熟练.有人说,诗歌在于脱俗.但相对唐朝时代的语境,李白的诗歌的缺点就是没有[脱雅].  -------------------  在我看来,李白是一个不可能再出现的奇迹,也只能在盛唐才能出现。首先李白这个人思想自由,浪漫,洒脱,不羁,再加上五岁通六甲,十岁观百家,这些因素能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几率实在太渺小了,后世我想也不会有人能做的到了,除非盛唐再现,不知还有没有可能。明朝有人说‘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李白在这句话中占巨大分量。开口即诗也只有李白能做得到了。
  蘿卜白菜,各人所愛,每個人的愛好與稟性各不相同,對詩人的風格各有偏愛;每個人經歷不同\閱讀環境不同,對詩的理解也有差異.排行榜引來些許非議的聲音,這很正常.但是必須看到:這是代表絕大多數人的眼光而非個別人的評價;這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把定量統計運用於古代文學(確切地說用於傳播與接受或說唐詩的經典化之路),是一個具有開創性的探索與有益的嘗試,值得推廣值得肯定;用排行榜是為了形象說明唐詩經典化程度,通俗易懂,與其糾纏於是否媚俗,還不如去考慮下定量分析之方法是否完善,看看這些數據的來源是否可靠,所用的選本與評價是否有權威性代表性,大家也可幫忙找找,看有沒有更有價值的\更有代表性的\王老師沒有用到的版本,以豐富修正一下這些數據;再說,有详实數據作依據總比坐而論道的來得實在.
  没有事做了么?这个教授真无聊啊。
  一句“可怜飞燕倚新妆”让一些李粉夸张成《清平调》如何艰深难懂用意晦涩,按李白的性格他才不会去做深刻的思考,假如他的这组诗暗合了杨贵妃最后的命运只能说是个巧合,或者说李白就算意识到某种事可能会发生,但那也只是凭借他超人一筹的直觉以一种潜意识表现出来。有朋友以李白不太练字来与那些苦吟派比较,然后说李白的诗太浪费,这简直是吹毛求疵,如果玩苦吟他就不是李白了。  看看这位谪仙人的《清平调》三首吧,那种信手拣来的清新流畅的韵律感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要什么苦吟呢?  1.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花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2.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3.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栏杆。
    作者:猪神板 回复日期: 21:38:11    除了李白,我不认为有人会写诗。。呵呵。。夸张的说。。  ----------------------------------------------------    我个人更喜欢屈原的楚辞,绚丽、诡谲、神秘、古香,驾驭意境的高超后人也鲜有过者。不过这里好像是说唐诗,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这二李二杜都喜欢。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崔颢的诗就黄鹤楼这一题材而言是很不错的,可不是自认诗才就输给了他。后来李白精心写就《登金陵凤凰台》欲与之一较长短,格调高出《黄鹤楼》,但因为写在其后,历来不好评判。但总的来说《黄鹤楼》也就二流水平,远不如《锦瑟》、《登高》等。  至于“旗亭画壁”的故事,只是几个诗人喝酒打赌暂时定个输赢罢了,如果当真把歌妓的认可作为抬高《凉州词》的理由,那就不是美谈,而是丑闻,是堕落。实际上,《凉州词》前两句固然气势不凡,但末句过于直露,不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般黯然销魂。
  作者:原林深处 回复日期: 1:12:48 
        作者:猪神板 回复日期: 21:38:11      除了李白,我不认为有人会写诗。。呵呵。。夸张的说。。    ----------------------------------------------------        我个人更喜欢屈原的楚辞,绚丽、诡谲、神秘、古香,驾驭意境的高超后人也鲜有过者。不过这里好像是说唐诗,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这二李二杜都喜欢。  ------------------  楚辞我也非常喜欢。
  文学是个可以争论的地方,,呵呵,,不象理科,最后只有一个答案.
  从回帖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回帖者好像没有写过任何研究论文的经历,呵呵。      
  我很喜欢唐诗  读唐诗才让我觉得做一个中国人也是一种幸运,因为可以读这么美的文字
  在下不才,今晚又多喝了几杯,斗胆自作排名。十大是不敢的,先排前五。    一、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没办法,声名显赫,流光溢彩,璀璨斑斓,美不胜收。多的评论我也说不出来了,提醒大家读此诗时注意其用韵,是四句一换,阴阳交杂,高低相间,音乐感极强,且与文情暗合。    二、王昌龄《出塞(其一)》  “秦”与“汉”、“月”与“关”时空交错互换,之后“万里长征”四字横空出世,尽显穿越历史的深邃、雄视边塞的傲然。其后虽略有感喟和停顿,但不仅无损全诗的高亢格调,反而更耐寻味,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三、王之涣《登鹳雀楼》  景象壮阔,气势雄贯,意境深远,作为绝句却全诗对仗工整流利,堪称精品中的精品。    四、张继《枫桥夜泊》  精心勾勒的艺术境界,幽远清朗,含蓄蕴藉,是极典型的文士诗。    五、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或作《渭城曲》)  这首七绝一经写成即被采入乐府,为与音乐旋律相谐,演唱时“柳色新”、“一杯酒”和“无故人”这末三句的末三字都要重唱一遍,因此乐府题名为《阳关三叠》,自宋以后唱法又有改变,据苏轼说是“四叠”乃至“五叠”。即唱且叹,何等黯然销魂。千年以降,这首《渭城曲》是传唱最广、最久的唐诗。  
  同意晓梦留人
  如果是搞文学的,这样的教授绝对是草包一个,或者和洋芋、鱼蛋有得一拼。
  不知道诸位是否认为文学就仅仅是诗歌欣赏,又不知道大家是否认为文学欣赏是各有各的看法的?这种评价远远不是非黑即白的。王老师不是在进行文学创作,而是在进行文学史的研究。他不是要去写诗,去分析诗歌的好坏;而是在讨论历史上哪些作品受关注程度最高。进而去了解为什么这些作品会受到当时人的关注,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对这些作品更为欣赏。    我个人认为,考察这些的原因是要认识读者在读诗歌时都受到哪些因素影响,这又为我们现在普及古代诗歌提供参考意见。    王老师也说在数据出来之前,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结果会是怎么样的。人人心中都有个自己的唐诗排行榜,但是这并不是一贯统一的。打个不确切的比方:你爱吃冰激凌并不能说明苏轼爱吃冰棍。在唐诗的盛大宴会中,大家都可以去点自己喜欢的十道、一百道“我最喜爱的菜肴”,但是并不是每个时代的每个人都会点出同样的菜谱。了解各个时代大家都点了些什么菜,今后推出招牌菜时才能有个谱啊!
  我只是建议王老师改进方法,恕我直言,他现在的研究设计生硬得仿佛教科书上的应用题,价值不大。我希望他的数据分析式的文学研究不仅仅停留在象征意义上,而是能有实在的探索性的方法论意义。所以他应该找一个懂统计方法尤其是懂各种统计方法背后的意义和作用的助手。
  楼上这个建议好啊!可是这样的人去哪里找呢?
  武大的中文教授就干这个,真是素尸餐位    数据统计的事还是麻烦计算机吧    为大师辈出的武大中文系一叹
  其实,这只是一种有趣味的研究尝试,大家何必不分青红皂白地去指责呢,不同意这个结果的,可以自己也排一个座次,大家相互讨论一下诗歌,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这不是很好吗?何苦扯的太远,扯上了武大,扯上了素尸餐位。不妨交流一下你心中的唐诗首篇是哪一个吧。这样更有意义一点不是吗?
  这个名次不好排吧,很奇怪居然真有人排出来还出书?
  唐诗这样聊聊尚可 宋词就免了吧 历来第一的周邦彦 当代居然没几个人知道了 今人居然一本正经把李清照捧到老周之上了 我朝对历史的歪曲可见一斑
若是普通爱好者,这个排列倒也不差,见人见智而已。要说是教授的研究成果就太扯了!教育大跃进闹的。也难怪文凭缩水啊。呵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lol哪个英雄单挑无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