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求问,吉利金刚改装级战舰多少级才能改装啊

金刚号战列舰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金刚号战列舰
金刚号(こんごう)战列舰是旧日本帝国海军最初的“巡洋战舰”的1号舰。按照日本海军命名惯例,以巡洋战舰命名方式,舰名的是以的来命名。金刚号最初是在英国建造的,是旧日本帝国海军最后一艘从国外订购的大型主力舰。金刚号战列巡洋舰经过2次大幅度改装后变成高速战列舰,并在太平洋战争中表现活跃。是中日本使用唯一的外国制主力战舰。外文名こんごう产&&&&地英国舰&&&&籍横须贺镇守府隶属国家日本
金刚号可视为是所谓无畏舰时代的第一艘日本无畏舰。金刚号最初建造计划可追溯到日俄战争结束2年后的1907年提出建造计划,最初计划是装甲巡洋舰。但鉴于英国1906年计划的革命性设计的无畏号战列舰完成,及其后比无畏级更强的超级无畏舰动工,因此于1911年批准计划中的装甲巡洋舰改为建造成。而当时日本海军于1907年计划的国产“弩级战舰”河内型正在建造中,但在设计和技术上的均落后于欧美海军列强建建成时的金刚号战列巡洋舰造的无畏舰,因此金刚号建造过程中以引进英国技术和设计的目的,在英国设计、建造,日本随后还依据随金刚引进的设计图自行建造了比叡、榛名、雾岛3艘和金刚号一样的同型舰。以上四艘称为金刚级。
建成时的金刚号金刚号由英国维克斯公司负责建造,日开工,同时日本派出相关技术人员到英国船厂学习建造技术。日下水,日竣工,11月5日回到日本,舰籍:横须贺镇守府。[1]金刚号是日本海军最先装备356毫米(14英寸)大口径主炮的主力舰,金刚号拥有八门主炮分别第一次大改装前的金刚号装在四个双联装炮塔中,四门向前,四门向后。采取一般所谓前二后二的配置。前两个炮塔装在舰桥的前方,而后面的两个炮塔则分开的比较远的装在后部舰桥后,所以后来加装水上飞机弹射器时就将飞行甲板布置在后面两个炮塔之间,这是金刚级的一大特色。金刚号动力系统采用蒸汽轮机,防御装甲水平与同期英国海军相当。第一次大改装前的金刚号 结束后根据的经验,金刚级开始改进弹药库的防护措施。自1923年开始金刚号陆续在前桅设立用于观测、指挥的桅楼设施,在1号烟囱安装了防止排烟倒灌舰桥的防护罩,提高了主炮仰角。[1]金刚号第一次大规模改装是继同型舰‘榛名’、‘雾岛’之后于1928年12月在横须贺海军工厂进行的,花费两年时间于1931年9月完成。改装的要目是换上新的锅炉,将原本三座的烟囱减少成两座,并强化防御二次大改装工程之后的金刚号装甲,强化水平方向与水下防护能力,而且将桅楼改成宝塔式舰桥,而排水量则接近三万吨。由于防御性能增强,航速下降,将金刚号重新归类为战列舰,日本海军在日宣布废止战列巡洋舰的舰种。二次大改装工程之后的金刚号 金刚号在1935年6月开始继’榛名‘、’雾岛‘之后又进行了一次大改装工程,排水量增加了近两千吨,改装的要目是提高航速,更换新的轮机及锅炉设备,提高输出功率,延长舰尾,减少阻力,并改进了炮战指挥能力,舰桥的造型有较大改变。[1]金刚号原本是作为轻防御的战列巡洋舰,而在以后,面对远距离炮战中大口径炮弹呈大角度落下的状况,防御更明显薄弱。在第一次大改装时虽然强化了防御力但仍并不充分。金刚号不论甲板的全面防御还是装甲都比较薄弱(简单说,由于吸取了需强化金刚型水平防御的教训,所以其后在其它的日本战舰中开始设置有效的水平防御)。[1]1914年爆发,金刚号参加太平洋航线的巡逻任务。战争结束后又参加了日本对苏联西伯利亚的出兵行动。
金刚型战列舰在第二次大改装后拥有日本战列舰中唯一能超过30节的高速,因而最适合成为航空母舰机动部队的随伴舰,4只同型舰亦是在中以舰龄最老的战舰身份活跃于战场。
在爆发时的日金刚号与同型舰榛名号同属第一舰队第三战队执行南方攻略部队的支持任务,支援在马来半岛的登陆作战,并与进入新加坡的英国海军战列舰对峙但未有交战的机会。后来又被编入机动部队开赴印度洋参加了针对英国海军的作战任务。金刚号编入支援舰队参加了。在西南太平洋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攻防战中,日金刚号与榛名号初次炮击亨德森机场,令飞机场一时间不能正常运作。在1944年6月马里亚纳海战中金刚号作为机动部队的随伴舰出击。而在日中的萨马岛海域遭遇舰队并向其发起攻击,当中其最大战绩是击沉护卫航空母舰甘比尔湾号,并在有所损伤。
金刚号在194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由南洋回到日本的途中在台湾海峡被潜水舰海狮号发射的2枚鱼雷命中沉没。第三战队司令官铃木义尾中将、岛崎舰长及以下1200名乘员与舰一起沉没。金刚号是日本海军中唯一被潜艇击沉的战列舰。其慰灵碑位于长崎县佐世保市的旧海军墓地东公园。[1]·日 在英国巴罗因弗内斯的维克斯船厂开工。
·日 下水。
·日 竣工,并于11月5日回航到日本。
·1914年 在中,航行到中途岛方面负责警戒太平洋航道。
·日-日 实施第一次大规模现代化改装,主要强化改善了水平及水中防御,结果排水量増加了而速度降低,因此1931年6月舰种变更为战列舰。
·日-日 实施第二次大规模现代化改装,主要换装了锅炉和主机,并强化主炮长距离炮战能力。主机输出功率提高成原来的2倍,速度超过初建造时的27节达到30节,成为高速战舰。
·1941年12月- 开战时针对在新加坡的英国远东舰队战舰 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却敌号),并和僚舰榛名号一起被编入南遣舰队,掩护向马来亚方面进攻。其后随航空母舰机动部队参加了 印度洋作战。
·日 和榛名一起参加了瓜达尔卡纳尔岛的 亨德森机场炮击作战。
·1944年10月 参加,在萨马岛外海上将的 级航空母舰 甘比尔湾号(USS Gambier Bay, CVE-73)和 J·C·巴特勒级护卫 塞缪尔·B·罗伯茨号(USS Samuel B. Roberts, DE-413)击沉。
·日 在台湾海峡基隆北方被美国 Balao级潜水艇海狮号(USS Sealion,SS-315)的鱼雷击沉。[1]标准排水量:26610吨,改装后31720吨;  尺寸:长214.6米/宽28米/吃水8.38米,改装后长222米/宽31.7米/吃水9.6米  动力:36台油煤混烧锅炉锅炉,改装后8台重油专烧锅炉;主机功率64000马力,改装后136000马力;  航速:27.5节,改装后30节;续航力:8000海里/14节,改装后9800海里/18节。
8门双联装356毫米/45倍口径主炮;16门(改装后14门)152毫米/50倍口径副炮;12门76毫米炮,改装后12门双联装127毫米高射炮,24门25毫米高射炮(1944年94门);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改装后拆除);舰载机3架。
舷侧水线装甲带(最大)203毫米,甲板35-57毫米(改装后96-165毫米),炮塔(正面)230毫米(改装后280毫米);司令塔254毫米。装甲总重:5405吨(1913年),改装后10918吨(1936年)。
1221人-1118人[1]中野直枝 大佐:日 -
中野直枝 大佐:日 -
山中柴吉 大佐:日 -
松冈修藏 大佐:日 -
荒川仲吾 大佐:日 -
吉冈范策 大佐:日 -
金丸清缉 大佐:日 -
岛内桓太 大佐:日 -
野崎小十郎 大佐:日 -
田尻唯二 大佐:日 -
牟田龟太郎 大佐:日 -
武光一 大佐:日 -
关干城 大佐:日 -
岸井孝一 大佐:日 -
八角三郎 大佐:日 -
松下元 大佐:日 -
大佐:日 -
池中健一 大佐:日 -
池田敬之助 大佐:日 -
日暮丰年 大佐:日 -
大佐:日 -
三木太市 大佐:日 -
岸本鹿子治 大佐:日 -
锄柄玉造 大佐:日 -
松浦永次郎 大佐:日 -
大佐:日 -
大佐:日 -
(兼) 大佐:日 -
大佐:日 -
大杉守一 大佐:日 -
小柳富次 大佐:日 -
大佐:日 -
岛崎利雄 大佐:日 -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剛級戰艦(こんごうがたせんかん)是的一种,在中本為“巡洋战舰”,於金刚级改称为,因为已经不再拥有现役的巡洋战舰,所以日本帝國海軍廢除了巡洋战舰()此類艦種。
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海军大臣以组建的名义提交的扩充军备提案。旧日本海军特别重视舰队中的快速打击力量,决定优先建造4艘。为了引进先进的造舰技术,首舰金刚号由维克斯公司建造,其餘三艘在日本建造。具备英国式的长船型和高大的三脚主桅。舰艏既非垂直型舰艏也不同于飞剪型舰艏,船头向前弯曲,在水线以上垂直,水线以下向后弯曲过渡到船底,形成日本军舰独特的“双曲线型舰艏”。配备八门由英国根据日本要求研制的14英寸口径主炮(研制期间对外称12英寸炮)。主炮炮塔布局参考英国海军的基础上予以改进,双联装主炮塔全部沿舰体中心线向艏、艉方向各布置两座,与英国海军的设计类似。动力系统采用油煤混烧锅炉、。防御装甲与同期英国海军战列巡洋舰相当。8月金刚号完工。日本成为继英国、德国之后装备战列巡洋舰的国家。是旧日本海军最后一艘从国外订购的主力舰。同级舰、、根据维克斯公司提供的图纸在日本船厂自行建造,于全部建成。其中,榛名号、雾岛号是首次由日本民间造船厂承建的大型主力舰。期间,由于英、日是同盟关系,英国海军曾试图租借金刚级战列巡洋舰抗衡德国海军,被日本回绝。
金刚级服役期间進行两次大規模改装。第一次大改装从开始,至结束,首要目的是改善水平装甲以及水下防御能力,在要害部位之上增铺装甲板;新增舰体舷侧,改装锅炉,撤除了三座烟囱中临近舰桥的一个烟囱,增大主炮仰角,加裝操作設備。改装后由于防护力提升,航速下降至26节,金刚级从1931年起改称。 第二次改装工程开始,至结束。全面換裝重油鍋爐與新型渦輪機加強出力,加长舰尾减少航行阻力,将航速提高到30节,并增加续航距离。改建塔式,裁減副砲,再次提高主炮仰角,同时增强防空火力。 其中比睿号因规定改装成训练舰,未进行第一次大改装,在曾多次担任日本天皇检阅海军的“御召舰”。随着日本退出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比睿号于进行一次性改装,塔式舰桥外观与另三艘舰不同。 经过多次改装后,金刚级由战列巡洋舰改装成高速战列舰,但是因為主要裝甲設計並未進行大規模更動,所以防御能力依然維持在戰鬥巡洋艦的等級,比強但是面對即不堪一擊。
除了兩次大規模改造外,在戰爭期間由於航空兵力的威脅快速增加,因此再次強化對空火力並安裝雷達。
由于日本戰艦大多速度不足,因此有著高速的金刚级在期间多次编入机动舰队擔任護衛任務,雖然在開戰時艦齡已近30年,但金刚级在日本所有战列舰中出勤率是最高的,也参加了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的大多数大规模海战。
於11月12日在炮击作战中遭海军重创后被美军飞机攻击,自沉于海域。
於11月14日在炮击瓜达尔卡纳尔岛作战中遭美国战列舰华盛顿号重创,沉没于所罗门群岛海域。
於11月21日被美国海狮号发射的2枚鱼雷命中,后来弹药库爆炸。沉没于以北70海里处。
於7月28日于日本遭美军飞机轰炸,坐沉海底。战后打捞解体。
(一號艦)
以的來命名。
(二號艦)
以日本聖山來命名。
榛名(三號艦)
以來命名。
(四號艦)
以與一帶的來命名。
英國維克斯船廠
日被海獅號發射的2枚命中,後來彈藥庫爆炸。沉沒於以北70海里處。
橫須賀海軍工廠
日在炮擊作戰中遭重創後被美軍飛機攻擊,自沉於海域。
川崎重工業神戶造船所
日於吳港遭轟炸,坐沉海底。戰後1946年打撈解體。
長崎市三菱造船所
日在炮擊作戰中遭華盛頓號重創,沉沒於海域。
标准排水量:26610吨,改装后31720吨
尺寸:长212米/宽28米/吃水8.38米,改装后长219米/宽31.7米/吃水9.6米
主机功率64000马力,改装后136000马力;航速27.5节,改装后30节;续航力8000海里/14节,改装后9800海里/18节;
武备:8门双联装14英寸/45倍口径主炮;16门(改装后14门)152毫米口径副砲;12门76毫米,改装后12门127毫米高射炮,24门25毫米高射炮(1944年94门);533毫米魚雷发射管;舰载机3架。
装甲:水线装甲带(最大)203毫米,甲板70毫米(改装后96-165毫米),炮塔(正面)230毫米(改装后280毫米) 装甲重量5405吨(改装后装甲重量10918吨)。
:隐藏分类:&&所属分类 &&
金剛級戰艦
金剛級戰艦(こんごうがたせんかん)是日本的一种戰艦,在旧日本海军中本為“巡洋战舰”,於1931年金刚级改称为高速戰艦,因为已经不再拥有现役的巡洋战舰,所以1934年日本帝國海軍廢除了巡洋战舰(战鬥巡洋舰)此類艦種。 目录&
概觀 艦種 巡洋戰艦→戰艦(高速戰艦) 艦名出處 山岳名 擁有國 大日本帝國 前型 河內級戰艦 次型 扶桑級戰艦 同型 金剛、比叡、榛名、霧島 結局 日被擊沉(金剛) 日自沉(比叡) 日在港內擱淺(榛名) 日被擊沉(霧島) 技术数据 基準排水量 26,330噸 29,330噸(第一次改裝) 32,000噸(第二次改裝) 滿載排水量 36,600噸 全長 214.6米 212米(第一次改裝) 219.4米(第二次改裝) 全寬 28.04米 31.02米(第一次改裝) 吃水 8.38米 9.6米(第一次改裝) 動力 油煤混燒鍋爐36座蒸汽輪機兩座四軸推進第二次改裝重油專燒鍋爐8座(榛名裝有11座)蒸汽輪機四座四軸推進 最高速度 27.5節 26節(第一次改裝) 30節(第二次改裝) 續航距離 8,000浬(14節) 10,000浬(14節,第一次改裝) 9,800浬(18節,第二次改裝) 乘員 人 艦載機 3架(現代化改裝) 武器裝備 四座聯裝35.6厘米45倍口徑主砲 16門152毫米口徑副砲 12門76毫米高角砲 8座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現代化改裝四座聯裝35.6厘米45倍口徑主砲 14門152毫米口徑副砲 12門127毫米高角砲 24挺25毫米機槍(1944年94挺) 裝甲 水線裝甲帶(最大)203毫米甲板70毫米炮塔(正面)230毫米現代化改裝水線裝甲帶(最大)203毫米甲板96-165毫米砲塔(正面)280毫米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金剛型戦艦 假名 こんごうがたせんかん 罗马字 Kongō-gata senkan
1.1 建造 1.2 由战列巡洋舰改装成高速战列舰 1.3 結局 2 同級艦 3 性能数据 4 關連項目&& 歷史&& 建造 1911年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海军大臣以组建八八舰队的名义提交的扩充海军军备提案。旧日本海军特别重视舰队中的快速打击力量,决定优先建造4艘战列巡洋舰。为了引进先进的造舰技术,首舰金刚号由英国维克斯公司建造,其餘三艘在日本建造。具备英国式的长艏楼船型和高大的三脚主桅。舰艏既非垂直型舰艏也不同于飞剪型舰艏,船头向前弯曲,在水线以上垂直,水线以下向后弯曲过渡到船底,形成日本军舰独特的“双曲线型舰艏”。配备八门由英国维克斯公司根据日本要求研制的14英寸口径主炮(研制期间对外称12英寸炮)。主炮炮塔布局参考英国海军狮级战列巡洋舰的基础上予以改进,双联装主炮塔全部沿舰体中心线向艏、艉方向各布置两座,与英国海军虎号战列巡洋舰的设计类似。动力系统采用油煤混烧锅炉、蒸汽轮机。防御装甲与同期英国海军战列巡洋舰相当。1913年8月金刚号完工。日本成为继英国、德国之后装备战列巡洋舰的国家。金刚号战列巡洋舰是旧日本海军最后一艘从国外订购的主力舰。同级舰比睿号、榛名号、雾岛号根据维克斯公司提供的图纸在日本船厂自行建造,于1915年全部建成。其中,榛名号、雾岛号是首次由日本民间造船厂承建的大型主力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日是同盟关系,英国海军曾试图租借金刚级战列巡洋舰抗衡德国海军,被日本回绝。&& 由战列巡洋舰改装成高速战列舰 金刚级服役期间進行两次大規模改装。第一次大改装从1923年开始,至1931年结束,首要目的是改善水平装甲以及水下防御能力,在要害部位之上增铺装甲板;新增舰体舷侧防鱼雷隔舱,改装锅炉,撤除了三座烟囱中临近舰桥的一个烟囱,增大主炮仰角,加裝水上飞机操作設備。改装后由于防护力提升,航速下降至26节,金刚级从1931年起改称战列舰。 第二次改装工程1933年开始,至1936年结束。全面換裝重油鍋爐與新型渦輪機加強出力,加长舰尾减少航行阻力,将航速提高到30节,并增加续航距离。改建塔式舰桥,裁減副砲,再次提高主炮仰角,同时增强防空火力。 其中比睿号因伦敦海军条约规定改装成训练舰,未进行第一次大改装,在1930年代曾多次担任日本天皇检阅海军的“御召舰”。随着日本退出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比睿号于1936年进行一次性改装,塔式舰桥外观与另三艘舰不同。 经过多次改装后,金刚级由战列巡洋舰改装成高速战列舰,但是因為主要裝甲設計並未進行大規模更動,所以防御能力依然維持在戰鬥巡洋艦的等級,比巡洋艦強但是面對戰艦即不堪一擊。 除了兩次大規模改造外,在戰爭期間由於航空兵力的威脅快速增加,因此再次強化對空火力並安裝雷達。 由于日本戰艦大多速度不足,因此有著高速的金刚级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多次编入机动舰队擔任航空母舰護衛任務,雖然在開戰時艦齡已近30年,但金刚级在日本所有战列舰中出勤率是最高的,也参加了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的大多数大规模海战。&& 結局 比叡於日在炮击瓜达尔卡纳尔岛作战中遭美国海军重创后被美军飞机攻击,自沉于所罗门群岛海域。 霧島於日在炮击瓜达尔卡纳尔岛作战中遭美国战列舰华盛顿号重创,沉没于所罗门群岛萨沃岛海域。 金剛於日被美国潜艇海狮号发射的2枚鱼雷命中,后来弹药库爆炸。沉没于台湾海峡基隆以北70海里处。 榛名於日于日本吴港遭美军飞机轰炸,坐沉海底。战后1946年打捞解体。 &同級艦 金剛(一號艦) 以大阪府的金剛山來命名。 比叡(二號艦) 以日本佛教聖山比叡山來命名。 榛名(三號艦) 以群馬縣榛名山來命名。 霧島(四號艦) 以宮崎縣與鹿兒島縣一帶的霧島山來命名。 船名 製造廠 建造時間 服役時間 結局 圖片 金剛號戰艦 英國維克斯船廠 日 ~日 日~ 日 日被美國潛艇海獅號發射的2枚魚雷命中,後來彈藥庫爆炸。沉沒於台灣海峽基隆以北70海里處。 比叡號戰艦 橫須賀海軍工廠 日~日 日~ 日 日在炮擊瓜達爾卡納爾島作戰中遭美國海軍重創後被美軍飛機攻擊,自沉於索羅門群島海域。 榛名號戰艦 川崎重工業神戶造船所 日~日 日 ~日 日於日本吳港遭美軍飛機轟炸,坐沉海底。戰後1946年打撈解體。 霧島號戰艦 長崎市三菱造船所 日~日 日 ~日 日在炮擊瓜達爾卡納爾島作戰中遭美國戰艦華盛頓號重創,沉沒於索羅門群島薩沃島海域。&&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26610吨,改装后31720吨 尺寸:长212米/宽28米/吃水8.38米,改装后长219米/宽31.7米/吃水9.6米 主机功率64000马力,改装后136000马力;航速27.5节,改装后30节;续航力8000海里/14节,改装后9800海里/18节; 武备:8门双联装14英寸/45倍口径主炮;16门(改装后14门)152毫米口径副砲;12门76毫米,改装后12门127毫米高射炮,24门25毫米高射炮(1944年94门);533毫米魚雷发射管;舰载机3架。 装甲:水线装甲带(最大)203毫米,甲板70毫米(改装后96-165毫米),炮塔(正面)230毫米(改装后280毫米) 装甲重量5405吨(改装后装甲重量10918吨)。 舰员:人&& 關連項目 大日本帝國海軍艦艇列表 概觀 艦種 巡洋戰艦→戰艦(高速戰艦) 艦名出處 山岳名 擁有國 大日本帝國 前型 河內級戰艦 次型 扶桑級戰艦 同型 金剛、比叡、榛名、霧島 結局 日被擊沉(金剛) 日自沉(比叡) 日在港內擱淺(榛名) 日被擊沉(霧島) 技术数据 基準排水量 26,330噸 29,330噸(第一次改裝) 32,000噸(第二次改裝) 滿載排水量 36,600噸 全長 214.6米 212米(第一次改裝) 219.4米(第二次改裝) 全寬 28.04米 31.02米(第一次改裝) 吃水 8.38米 9.6米(第一次改裝) 動力 油煤混燒鍋爐36座 蒸汽輪機兩座 四軸推進 第二次改裝 重油專燒鍋爐8座(榛名裝有11座) 蒸汽輪機四座 四軸推進 最高速度 27.5節 26節(第一次改裝) 30節(第二次改裝) 續航距離 8,000浬(14節) 10,000浬(14節,第一次改裝) 9,800浬(18節,第二次改裝) 乘員 人 艦載機 3架(現代化改裝) 武器裝備 四座聯裝35.6厘米45倍口徑主砲 16門152毫米口徑副砲 12門76毫米高角砲 8座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現代化改裝 四座聯裝35.6厘米45倍口徑主砲 14門152毫米口徑副砲 12門127毫米高角砲 24挺25毫米機槍(1944年94挺) 裝甲 水線裝甲帶(最大)203毫米 甲板70毫米 炮塔(正面)230毫米 現代化改裝 水線裝甲帶(最大)203毫米 甲板96-165毫米 砲塔(正面)280毫米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金剛型戦艦 假名 こんごうがたせんかん 罗马字 Kongō-gata senkan
下载次数:0
下载次数:23
下载所需金币:0
艦種 巡洋戰艦→戰艦(高速戰艦)
艦名出處 山岳名
大日本帝國
前型 河內級戰艦
次型 扶桑級戰艦
同型 金剛、比叡、榛名、霧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暂无同义词
词条创建者
最近编辑者
浏览次数: 1639 次
编辑次数: 1次日金刚级战舰:海战中多次逃过灭顶之灾(2)
时间&:& 10:51
&&&来源: &&网络转载
  两次改装
  从舰龄、装备等方面看,金刚级均比不上其它型号的新型战列舰。但为什么就是这种老式战舰,能够从偷袭珍珠港到莱特湾大海战,无一不显示它的存在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它的速度和续航能力。而金刚级战列舰速度和续航能力的明显提高,则要归功于大动斧凿的两次大改装。
  其实,金刚级战列巡洋舰从它建成服役之后,就注意不断地吸收国外同类舰只的长处,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德舰队交战的经验和教训,进行过多次小规模的改装,如提高主炮的仰角,改进舰桥,增设防空武器等。
  第一次大改装从1924年3月开始,至1931年全部结束,改装顺序是&榛名&、&雾岛&、&金刚&,其间&比睿&号改成练习战列舰。第一次改装的首要目的是改善防御能力。为增强水平防御能力,在弹药库上面的甲板上增铺了一层101.6毫米装甲铁板,在机舱甲板上增铺76.2毫米的铜板。为解决水下防御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舷侧外板上或铺设3至4层25.4毫米的钢板,或新增防雷纵壁,同时在外板外侧装备防雷护体。这种雷防体不仅能够对付鱼雷或深水炸弹的攻击,而且可以增加浮力,防止改装后吃水增大。接着,更换主锅炉,提高续航能力,但速度比以前略有下降。此外,为了增加主炮炮弹的装载量,扩建了弹药库。同时新设飞机库,正式搭载14式、15式水上侦察飞机。
  由于改装之后防御能力增强,速度减慢,金刚级战列巡洋舰从日起正式改为战列舰。
  第二次改装工程的首舰是&榛名&号,1933年8月开始,翌年9月完工。改装的最大目的是将航速提高到30节。为此,更换了发动机,新发动机组的输出功率为136000马力,速度可达30节。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燃料装载量,使之达到6670吨,这样,续航距离可达10000海里/18节。在此同时,舰尾加长了7.4米,这对增加浮力,提高航速有明显效果。上层建筑也作了若干改进,前桅楼顶部新设3米双重测距仪(后改为10米),在前烟囱四周设置了探照灯塔。新设后部舰桥建筑,设置了射击方位瞄准仪、4.5米测距仪等,这样可以将炮火前后分开,并可作前桅楼的预备指挥所。改装之后,主炮最大仰角可抬至43度,最大射程可达35450米,副炮最大仰角30度,最大射程19500米。此外,还撤除了鱼雷发射管,增强了对空火力,装备了防毒,应急加水等设备。舰载机改为90式二型水上侦察机,共3架。
  继&榛名&号之后,&雾岛&号、&金刚&号也进行了内容大致相同的改装,至1936年11月全部结束。&比睿&号改成练习舰后,未进行第一次改装,但从1936年11月开始,进行了一次性大改装,至1940年初完工。&比睿&号的改装项目与另3艘略有不同,如前桅楼改装之后与&大和&号战列舰相似。经过多次大动斧凿的改装之后,金刚级战列舰面目一新,变成了名符其实的高速战列舰。
  但是,金刚级战列舰毕竟是老式战舰,改装之后虽说速度快火力强,但它致命的缺点--水平防御和垂直防御能力不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Copyright (C) 2012- 版权所有 苏ICP备号-1 内容监督电话:金刚号战列舰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金刚号战列舰
金刚号(こんごう)战列舰是旧日本帝国海军最初的“巡洋战舰”的1号舰。按照日本海军命名惯例,以巡洋战舰命名方式,舰名的是以的来命名。金刚号最初是在英国建造的,是旧日本帝国海军最后一艘从国外订购的大型主力舰。金刚号战列巡洋舰经过2次大幅度改装后变成高速战列舰,并在太平洋战争中表现活跃。是中日本使用唯一的外国制主力战舰。外文名こんごう产&&&&地英国舰&&&&籍横须贺镇守府隶属国家日本
金刚号可视为是所谓无畏舰时代的第一艘日本无畏舰。金刚号最初建造计划可追溯到日俄战争结束2年后的1907年提出建造计划,最初计划是装甲巡洋舰。但鉴于英国1906年计划的革命性设计的无畏号战列舰完成,及其后比无畏级更强的超级无畏舰动工,因此于1911年批准计划中的装甲巡洋舰改为建造成。而当时日本海军于1907年计划的国产“弩级战舰”河内型正在建造中,但在设计和技术上的均落后于欧美海军列强建建成时的金刚号战列巡洋舰造的无畏舰,因此金刚号建造过程中以引进英国技术和设计的目的,在英国设计、建造,日本随后还依据随金刚引进的设计图自行建造了比叡、榛名、雾岛3艘和金刚号一样的同型舰。以上四艘称为金刚级。
建成时的金刚号金刚号由英国维克斯公司负责建造,日开工,同时日本派出相关技术人员到英国船厂学习建造技术。日下水,日竣工,11月5日回到日本,舰籍:横须贺镇守府。[1]金刚号是日本海军最先装备356毫米(14英寸)大口径主炮的主力舰,金刚号拥有八门主炮分别第一次大改装前的金刚号装在四个双联装炮塔中,四门向前,四门向后。采取一般所谓前二后二的配置。前两个炮塔装在舰桥的前方,而后面的两个炮塔则分开的比较远的装在后部舰桥后,所以后来加装水上飞机弹射器时就将飞行甲板布置在后面两个炮塔之间,这是金刚级的一大特色。金刚号动力系统采用蒸汽轮机,防御装甲水平与同期英国海军相当。第一次大改装前的金刚号 结束后根据的经验,金刚级开始改进弹药库的防护措施。自1923年开始金刚号陆续在前桅设立用于观测、指挥的桅楼设施,在1号烟囱安装了防止排烟倒灌舰桥的防护罩,提高了主炮仰角。[1]金刚号第一次大规模改装是继同型舰‘榛名’、‘雾岛’之后于1928年12月在横须贺海军工厂进行的,花费两年时间于1931年9月完成。改装的要目是换上新的锅炉,将原本三座的烟囱减少成两座,并强化防御二次大改装工程之后的金刚号装甲,强化水平方向与水下防护能力,而且将桅楼改成宝塔式舰桥,而排水量则接近三万吨。由于防御性能增强,航速下降,将金刚号重新归类为战列舰,日本海军在日宣布废止战列巡洋舰的舰种。二次大改装工程之后的金刚号 金刚号在1935年6月开始继’榛名‘、’雾岛‘之后又进行了一次大改装工程,排水量增加了近两千吨,改装的要目是提高航速,更换新的轮机及锅炉设备,提高输出功率,延长舰尾,减少阻力,并改进了炮战指挥能力,舰桥的造型有较大改变。[1]金刚号原本是作为轻防御的战列巡洋舰,而在以后,面对远距离炮战中大口径炮弹呈大角度落下的状况,防御更明显薄弱。在第一次大改装时虽然强化了防御力但仍并不充分。金刚号不论甲板的全面防御还是装甲都比较薄弱(简单说,由于吸取了需强化金刚型水平防御的教训,所以其后在其它的日本战舰中开始设置有效的水平防御)。[1]1914年爆发,金刚号参加太平洋航线的巡逻任务。战争结束后又参加了日本对苏联西伯利亚的出兵行动。
金刚型战列舰在第二次大改装后拥有日本战列舰中唯一能超过30节的高速,因而最适合成为航空母舰机动部队的随伴舰,4只同型舰亦是在中以舰龄最老的战舰身份活跃于战场。
在爆发时的日金刚号与同型舰榛名号同属第一舰队第三战队执行南方攻略部队的支持任务,支援在马来半岛的登陆作战,并与进入新加坡的英国海军战列舰对峙但未有交战的机会。后来又被编入机动部队开赴印度洋参加了针对英国海军的作战任务。金刚号编入支援舰队参加了。在西南太平洋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攻防战中,日金刚号与榛名号初次炮击亨德森机场,令飞机场一时间不能正常运作。在1944年6月马里亚纳海战中金刚号作为机动部队的随伴舰出击。而在日中的萨马岛海域遭遇舰队并向其发起攻击,当中其最大战绩是击沉护卫航空母舰甘比尔湾号,并在有所损伤。
金刚号在194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由南洋回到日本的途中在台湾海峡被潜水舰海狮号发射的2枚鱼雷命中沉没。第三战队司令官铃木义尾中将、岛崎舰长及以下1200名乘员与舰一起沉没。金刚号是日本海军中唯一被潜艇击沉的战列舰。其慰灵碑位于长崎县佐世保市的旧海军墓地东公园。[1]·日 在英国巴罗因弗内斯的维克斯船厂开工。
·日 下水。
·日 竣工,并于11月5日回航到日本。
·1914年 在中,航行到中途岛方面负责警戒太平洋航道。
·日-日 实施第一次大规模现代化改装,主要强化改善了水平及水中防御,结果排水量増加了而速度降低,因此1931年6月舰种变更为战列舰。
·日-日 实施第二次大规模现代化改装,主要换装了锅炉和主机,并强化主炮长距离炮战能力。主机输出功率提高成原来的2倍,速度超过初建造时的27节达到30节,成为高速战舰。
·1941年12月- 开战时针对在新加坡的英国远东舰队战舰 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却敌号),并和僚舰榛名号一起被编入南遣舰队,掩护向马来亚方面进攻。其后随航空母舰机动部队参加了 印度洋作战。
·日 和榛名一起参加了瓜达尔卡纳尔岛的 亨德森机场炮击作战。
·1944年10月 参加,在萨马岛外海上将的 级航空母舰 甘比尔湾号(USS Gambier Bay, CVE-73)和 J·C·巴特勒级护卫 塞缪尔·B·罗伯茨号(USS Samuel B. Roberts, DE-413)击沉。
·日 在台湾海峡基隆北方被美国 Balao级潜水艇海狮号(USS Sealion,SS-315)的鱼雷击沉。[1]标准排水量:26610吨,改装后31720吨;  尺寸:长214.6米/宽28米/吃水8.38米,改装后长222米/宽31.7米/吃水9.6米  动力:36台油煤混烧锅炉锅炉,改装后8台重油专烧锅炉;主机功率64000马力,改装后136000马力;  航速:27.5节,改装后30节;续航力:8000海里/14节,改装后9800海里/18节。
8门双联装356毫米/45倍口径主炮;16门(改装后14门)152毫米/50倍口径副炮;12门76毫米炮,改装后12门双联装127毫米高射炮,24门25毫米高射炮(1944年94门);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改装后拆除);舰载机3架。
舷侧水线装甲带(最大)203毫米,甲板35-57毫米(改装后96-165毫米),炮塔(正面)230毫米(改装后280毫米);司令塔254毫米。装甲总重:5405吨(1913年),改装后10918吨(1936年)。
1221人-1118人[1]中野直枝 大佐:日 -
中野直枝 大佐:日 -
山中柴吉 大佐:日 -
松冈修藏 大佐:日 -
荒川仲吾 大佐:日 -
吉冈范策 大佐:日 -
金丸清缉 大佐:日 -
岛内桓太 大佐:日 -
野崎小十郎 大佐:日 -
田尻唯二 大佐:日 -
牟田龟太郎 大佐:日 -
武光一 大佐:日 -
关干城 大佐:日 -
岸井孝一 大佐:日 -
八角三郎 大佐:日 -
松下元 大佐:日 -
大佐:日 -
池中健一 大佐:日 -
池田敬之助 大佐:日 -
日暮丰年 大佐:日 -
大佐:日 -
三木太市 大佐:日 -
岸本鹿子治 大佐:日 -
锄柄玉造 大佐:日 -
松浦永次郎 大佐:日 -
大佐:日 -
大佐:日 -
(兼) 大佐:日 -
大佐:日 -
大杉守一 大佐:日 -
小柳富次 大佐:日 -
大佐:日 -
岛崎利雄 大佐:日 -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人求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