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完成登球任务的女中国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员

1966年10月生,山西人...
1969年出生,山西人...
1978年出生,河南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王忠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任务完成得非常完美,超乎想象...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的大屏幕上,蓝水晶般的地球和黑天鹅绒般的夜空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马兴瑞:神九手控交会对接任务将进一步检验中国航天员的科学实验...
神九飞天,举国关注。在神九载人对接的事件背后,远望号测量船队演绎着怎样的角色...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航天专家焦维新,详细解读神州九号...
安全性0.997,究竟意味着什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二F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详细解释...
中国航天专家庞之浩在接受专访时表示,神舟九号飞船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实现与天宫...
神九载人交会对接精彩瞬间
中国空间站展望
日,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五;日神六升空;日神七发射,航天员实现了首次太空漫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重点突破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为建立空间实验室做准备。而“天宫一号”实际上就是一个空间实验室的雏形...
“神九”将实现有人对接,然后组建有人空间站。2020年前后,中国将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和科学实验舱,开始建造空间站...
我国空间站将由核心舱、节点舱、实验舱、载人与货运宇宙飞船等组成。中国太空站未来或成为人类唯一的太空站...
国际空间站家族
神九的前辈们
16日15:1513日07:3712日09:4712日09:4514日07:5714日07:5613日13:5913日13:4813日07:3006日08:1002日08:0302日07:1401日11:3930日14:2930日14:2230日10:1430日07:5230日07:4930日07:4730日07:4630日07:4330日07:3630日07:1029日18:2129日18:0829日12:4029日11:3129日11:2929日11:2829日11:2729日11:2329日11:1229日11:1029日11:0329日10:3629日10:3129日10:2329日10:1929日10:1729日10:11
24日17:3421日08:5619日15:4619日13:1019日07:3417日13:4817日13:4517日13:41
02日07:4330日14:2230日10:1430日07:4929日18:0829日08:1029日07:0724日08:16
13日14:1729日07:5426日13:4924日08:1822日15:2121日11:2721日07:1519日07:37
29日09:4629日08:2129日08:1929日08:1829日07:5618日15:4118日15:0518日07:27美国宇航员哪三个人乘坐“阿波罗”首次登月_百度知道
美国宇航员哪三个人乘坐“阿波罗”首次登月
我有更好的答案
首次登月的是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迈克尔·柯林斯。日,“阿波罗11号”飞船利用“土星5号”火箭升空,实现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进入登月舱,驾驶登月舱与母船分离,下降至月面实现软着陆。柯林斯留在指挥舱内,继续沿环月轨道飞行。所以严格的说,首次登月的是两个人,而不是三个人。登月宇航员在完成登月任务后驾驶登月舱的上升级返回环月轨道,与母船会合对接后返回地球,于7月24日在太平洋夏威夷西南海面降落。
采纳率:45%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登月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中国航天大事记: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顺利完成_网易军事
中国航天大事记: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顺利完成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中国航天大事记: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顺利完成)
神舟9号2012年6月16日下午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18日下午,神舟9号成功与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1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日18:37,神舟9号飞船载3名航天员由长征2号F遥9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准确入轨。飞船入轨后,经地面远距离导引和自主控制飞行后,于6月18日14:14,在距地面高度343千米的近圆轨道上,与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自动控制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18日17:07,航天员景海鹏首次成功进驻天宫1号,随后,刘旺、刘洋依次进驻。神舟9号与天宫1号的首次交会对接虽然是自控的,但它与2011年神舟8号与天宫1号的首次无人自控交会对接相比有四大调整:一是飞船手动控制系统首次加电。这是此次自动交会对接的一项重要备份手段,在自动交会对接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可以由航天员实施手动对接或撤离。二是在阳照区进行。从400米停泊点到对接接触全过程在阳照区内进行,以进一步考核光学测量设备在光照条件下测量精度和抗光干扰能力,对地面控制的及时性和应急能力也是一种严峻考验。三是对接后航天员首次进入天宫1号。此次任务载人飞船与天宫1号实现空间连通,航天员首次进入在轨的天宫1号驻留,并开展工作。四是应急手段进一步完善。与首次无人交会对接任务相比,这次增加了50多种应急交会对接模式,进一步提高应急情况下,成功实施自动对接的可靠性。与神舟8号相比,神舟9号飞船技术状态并无太大改变,最大的特点就是载人。神舟9号此行有两个重要使命,一是掌握手控对接技术,二是把包括1名女航天员在内的3名送入天宫1号生活和工作。与神舟8号一样,神舟9号全长9米,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8.1吨。神舟9号和天宫1号实现刚性连接后,航天员顺利打开了神舟9号返回舱舱门,进入轨道舱;航天员完成了对接通道检漏与复压后,顺利打开轨道舱前舱门,进入对接通道。经过约3小时的对对接机构进行充气、密封性检漏,以及使天宫—1与神舟9号两侧的舱内压力平衡等工作,航天员景海鹏用钥匙成功打开了天宫1号实验舱舱门,然后以飘浮姿态首次进入天宫1号。随后,航天员刘旺、刘洋陆续进入天宫1号。由于天宫1号已经在太空运行200多天,因此要首先确认其舱内是安全的,航天员才能进入。神舟9号和天宫1号首次对接后,由天宫1号负责组合体飞行控制,神舟9号处于停靠状态,但如果出现故障,神舟9号则可以立即进行“替补”。组合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控制是未来载人空间站运行的重要技术。因为有人参与,可对大气环境进行验证,所以神舟9号和天宫1号之间的通道是否畅通至关重要。在组合体飞行6天后,所有航天员从天宫1号回到神舟9号内,两个航天器分离,然后于日进行首次手动控制交会对接试验。其主要过程为:组合体对接机构解锁,神舟9号和天宫1号分离,神舟9号飞船撤离至与天宫—1相距400米处停泊,然后神舟9号飞船以自动控制方式接近天宫1号;在距天宫1号约140米停泊点改为手控模式,神舟9号在航天员的手动控制下与天宫1号进行第2次交会对接,再次构成组合体。其目的是掌握手控对接技术,再次验证交会对接技术及对接机构等部件工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进一步考核对接机构的重复使用性能。神舟8号的2次对接全部采用从后向进入的对接,即飞船在后,天宫1号在前。神舟9号与天宫1号的第1次进行的自控对接仍是从后向进入的自控对接,但第2次进行的手控对接是从前向进入的对接,即飞船在前,天宫1号在后,采用神舟9号相对天宫1号前向撤离和反向接近的飞行方式进行。这是中国第1次进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此前,“神舟”飞船手动控制系统是自动控制系统的备份,由于自神舟5号以来,中国历次载人航天任务中自动系统运行良好,手控系统从未启用过,这次任务对其进行全面验证。不过,采用手控交会对接对航天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交会对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3种偏差,一是左右上下的俯仰偏差;二是位置偏差;三是发生了旋转,产生了姿态的偏离。因此,要求航天员对这6个自由度的偏离有很好的把握。为了完成任务,研制了手控交会对接的模拟设备,还专门研制了单项的训练模拟器,并对现有的全任务训练模拟器进行了增补和改进。航天员在手控交会对接模拟器里分两种工况训练:第一种是航天员对自动交会对接模式进行实时监测,并协助地面完成相关工作;第二种是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训练,这时要操纵跟神舟9号工况一致的手控交会对接系统来驾驶飞船,模拟与天宫1号对接。负责手控交会对接的刘旺在地面进行了1500次以上的相关训练,而且成功率是100%。为了确保成功,另2位航天员也都掌握了手动控制对接技术。在6月24日的手动控制交会对接中,神舟9号不仅实现了与天宫1号的精准交会对接,而且仅用了6分钟,比自控交会对接少用3分钟,让中国航天员体验了“开”飞船的滋味,为“神舟”飞船的正常运行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安全阀”。神舟9号航天员在天宫1号里实验、睡觉、锻炼,在神舟9号里吃饭、上厕所。他们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在轨飞行任务。然后于6月29日乘神舟9号返回舱安全落地。在很短时间内,地面搜救队就来到了返回舱边。搜救队通过服装颜色区分工作种类,红色工作服是搜救人员,白色工作服是航天员医监医保人员,蓝色工作服是返回舱处置人员。返回舱处置人员打开返回舱。此后,医监医保人员进入返回舱对航天员健康状况进行初步的医学检查和确认,在返回舱内协助航天员初步的重力再适应,包括肢体运动,逐步站立适应。
天宫1号与神舟9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全面实现了“准确进入轨道、精准操控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健康返回”的总目标,称得上结果圆满、过程完美、成果丰硕。这次任务在中国载人航天史创造了多个第一:它是“神舟”载人飞船重大改进以后的首次载人飞行;航天员首次完成手动控制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首次进驻在轨道上的人造天体——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女航天员首次登天……航天员在太空的飞行时间也是当时中国载人航天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在此期间做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突破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取得了一大批宝贵的试验数据,为中国航天载人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中国对太空的认识、对载人航天规律特点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杭添仁)
本文来源:网易军事
责任编辑:郑浩_NN4797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细数各国的探月和登月任务——前苏联篇(二)&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白热化的太空竞赛中,苏联人一度占尽了优势,似乎总是与一连串的“第一次”联系在一起:第一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载人太空飞行,第一次太空漫步,第一名女宇航员上天,等等。但是,出乎当时人们的意料,最早登上月球的却是美国人。日,美国发射了载人登月的“阿波罗11号”飞船,率先跨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步”。人们不禁要问,当美国人紧锣密鼓地实施“阿波罗计划”的时候,曾号称世界头号航天巨人的苏联难道在打盹吗?率先实现载人登月这一“光荣与梦想”的,为什么不是苏联人?长期以来,这都是一个不解之谜。现在,这个谜最终解开了——苏联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就悄悄地在做载人登月的准备,只是由于其N1登月火箭存在致命的设计缺陷,连续数次发射失败令苏联载人登月的梦想化为泡影。从登月服到登月车,苏联人为登月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加加林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太空旅行后,苏联就把目光聚焦到月球上,力求再创造一个“第一次”——率先实现载人登月!为此,苏联科学家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发射了环绕月球飞行的人造卫星,还研制了大量的登月工具,从由地面遥控的无人月球探测器到无人登月车,再到宇航员的登月服,应有尽有。
1958年到1976年间,前苏联科学家完成了人造卫星、登月车的试制、试运行,并且发射了无人飞船环绕月球飞行,实现了无人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表面的登陆和漫游。其中,1966年至1969年,“联盟号”飞船和“宇宙号”卫星在地球轨道上完成了登月飞行器的测试工作;1968年9月,首次实现无人飞船绕月球飞行并成功返回地球;1970年至1973年,研制成功了由地面遥控的无人月球探测器,3部无人月球探测器不仅从月球表面采集了土样,而且将它们送回了地球。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研制的无人登月车分别在1970年和1973年两次成功地登上了月球。与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车相比,苏联的无人登月车体积只是前者的一半,重量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而且可以自动对月球地貌进行拍照并分析岩石、土壤样品,不像美国“阿波罗计划”那样,要靠登月宇航员亲自完成。但是前苏联最终还是没有登陆月球。只是由于其N1登月火箭存在着致命的设计缺陷。
其次,前苏联决定加入登月竞赛的时间太晚了。在加加林之后的前苏联因为在太空技术上的巨大的优势而有些自满,没有认真对待肯尼迪关于登月的挑战。到1963
年4月,前苏联才开始意识到肯尼迪不是在开玩笑, 美国的登月计划可能让前苏联的技术黯然失色。1964年8月,前苏联才正式决定“在
年在美国之前把一个宇航员送上月球”。这时距离肯尼迪在国会的登月演说已经有三年了。LOR的任务方案已经选定,NASA
和承包商的合同也早就签了。而前苏联的登月计划还在研究和讨论中。 更重要的是,前苏联没有像 NASA
那样的机构统一管理太空计划。在双方的技术和资源相当的时候,如何管理就是决定成败的砝码了。前苏联有两个同时运行的载人月球计划,当是科罗廖夫在设计火箭和飞船,切洛勉也有自己的设计局。不同的设计局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思路,不同的产品互相竞争,再搀杂了设计师之间的个人恩怨,没有办法有效使用有限的资源。一个是N1火箭推动的登月项目,另一个是“质子号”火箭推动的环绕月球(Zond)项目。而美国没有专门的环绕登月项目。前苏联还有“月球号”探测器计划,不但有软着陆的探测器,还有更复杂的月球车和采样返回探测器。这样资源就更加分散了。而且每个项目的进展都不够快,没有时间和金钱做更多的测试就匆忙发射。工程师在日益紧迫的期限前承担了太大的压力,结果就是连连出错。Zond
项目被一连串的事故所困扰,没有能够“阿波罗8号”之前让宇航员环绕月球。实际上 Zond
始终没有安全到能载人的程度。第一枚N1火箭在1968年5月准备发射,但直到1969年2月才准备好。在“阿波罗11号”之前,
N1火箭只进行了2次不载人的测试飞行。因为设计缺陷带来的致命问题,两次发射都是失败的。接下来的两次也是这样,彻底破碎了前苏联的登月计划。
前苏联除了有“月球号”、“宇宙号”系列探测器探测月球外,还有“探测器号”(Zond)系列探测器,“探测器号”系列探测器是以探测金星为主的,同时也探测火星和月球。日,前苏联发射了探测器1964A,但是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失败了。探测器1964A本来要从月球旁飞过,同时为将来的火星计划做准备。
日,苏联政府审议通过了《关于月球和宇宙空间考察工作的决定》的655-268号决议,决定要求:在1967年到1968年间,在天才总设计师科罗廖夫等科学家的努力下,科罗廖夫设计局负责的N1运载火箭将把一个苏联人送上月球。
在日召开的总设计师会议上,科罗廖夫提交了OKB-1关于L1月球飞船的初步设计方案。在吸取“联盟号”和N1计划研究中的经验,并熟悉了切洛勉的OKB-52关于UR-500K运载器和LK-1飞船的工作之后,科罗廖夫建议研制一个绕月飞行飞船,该飞船以轻型“联盟号”飞船为基础,由UR-500K火箭发射。凭着他的权威、“东方号”的经验和“联盟号”飞船的预研工作,他保证了推行一系列载人绕月飞行任务的权威性。由于OKB-52的设计工作已严重拖期,日,政府命令OKB-1设计的L1飞船取代LK-1的设计。不幸的是,日,科罗廖夫因结肠肿瘤入院手术,由当时的卫生部长亲自做手术。但手术中发现了一个更严重的肿瘤,造成动脉破裂大出血,紧急抢救未果。1月14日,科罗廖夫去世。1月16日,他被埋葬在克里姆林宫墙内。
最后科罗廖夫未能看到他的努力在“联盟”系列飞船上所取得的硕果。7K-L1实质上是一个没有轨道舱的“联盟号”飞船,但在“质子号”火箭上增加了上面级(D组级)。日,即在科罗廖夫提出初步设计后的两个星期,OKB-1和OKB-52达成协议,建造14艘L1飞船。1号飞船用于地面试验,装有D组级的2号和3号飞船用于地球轨道试验,4~10号飞船用于执行无人绕月任务,11~14号飞船执行载人绕月任务。
苏联的载人绕月计划从1964年启动,各种方案争论不休,直到1966年才最后确定,正式出台载人月球计划,提出同时实施载人绕月与载人登月两套探测计划,并将1967年~1968年确定为苏联航天员飞往月球的最后时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要求在1967年10月实现航天员绕月飞行。当时十月革命50年庆典已经临近,大老板们需要引人注目的空间任务。但是,纸上的命令和咆哮无助于解决问题,太多的时间已经被浪费了。载人绕月计划采用绕月飞船和增加了上面级的“质子号”火箭实现载人绕月,这就是“L1绕月飞船/质子号火箭”方案。
1966年9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最后批准了月球轨道交会的登月方案。随后,苏联为它们的载人登月之行研制了巨大的飞船,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一是环月飞行的载人飞船(母船),苏联将它命名为“联盟LOK”;其二是可载一名航天员在月球着陆的登月舱,称为LK登月舱。由于前苏联没有像J-2那样的能重复点火的液氢/液氧高能效的发动机,前苏联的设计只能送一个人登月;其三是主要用来“刹车”的D级火箭助推器。由这三个部分及救生逃逸塔组成的装置被称作L3复合体,它由N1火箭送往月球。所以苏联给他们的载人登月计划起的代号是N1-L3。在前期,D组级和L1绕月飞船由“质子号”发射进行测试。
“联盟LOK”绕月飞船,是从著名的“联盟号”飞船衍生出来的航天器,起先的时候叫作“联盟7K-L1”,或叫作L1绕月飞船,L1绕月飞船事实上是没有轨道舱的“联盟号”飞船,长4.88米,直径2.72米,宇航员的活动空间为4立方米,2名宇航员在往返月球的旅途中都呆在这艘飞船中,并最终由飞船返回舱将航天员送回地面。L1绕月飞船后来发展为L3绕月飞船,L3绕月飞船全称“联盟7K-LOK”,或叫作“联盟7K-L3”,全长10.06米,直径2.93米,重约9.8吨,没有去掉“联盟号”的轨道舱。苏联在研制绕月飞船时,已成功完成了“东方号”、“上升号”飞船的载人飞行任务,而且诸如飞船编队飞行技术、航天员太空行走技术、飞船返回技术等难关均告攻克。而在苏联制定的载人绕月技术方案中,似乎没有更多的不可克服的困难。
在针对月球任务的“联盟号”飞船适应性改造后,前苏联进行联盟7K-L1任务,在年期间,“探测器号”(Zond)绕月计划共进行了12次飞行,还有一次在发射准备时发生灾难型事故,2次任务被取消,还有2次N1火箭的登月计划。
日,前苏联用“质子号”火箭发射了“宇宙146号”(7K-L1P,设计代号为2P-1P,用于地面试验计划),这是“质子号”火箭的第五次发射,其主要目的是试验上面级——D组级。L1P是一个基本的“样板”设计,没有打算返回地球。在这个任务中,D组级按计划实施了两次点火,因选用双发射任务方案,故在发射24小时后第二次点火,L1/D组级等候在对接轨道上,与载人“联盟号”飞船交会和对接。飞船被发射往高椭圆轨道,在此次任务期间,热控系统记录了一个非正常压力参数,无线电信标关闭失效。当时,仍在考虑双发射方案,由1名航天员实施舱外活动,以完成月球探测任务。该任务只反映了计划中的部分情况,返回舱没有被回收。
,前苏联发射了“宇宙154号”(3P)。第一次点火(轨道入射点点火,使飞船进入地球轨道)很顺利,但是,用于稳定船上推进剂的挤压式火箭本应在第二次D组级点火后才废弃,结果在轨道入射点意外抛掉了,从而使得D组级在24小时后不可能重新点火。L1上的自动计时器本应关闭以防止该错误发生,但程序上没有设计好。发射11天后,D组级/L1组合体再入大气层,导致这次高椭圆轨道试验任务以失败而告终。
日,前苏联发射了“联盟7K-L1 s/n
4L”,不幸的是,4L从未达到近地轨道高度,因为“质子号”火箭第一级的一个发动机点火失败,60秒钟之后,飞船轨道开始偏离预定轨道。发现轨道改变后,发射逃逸系统点火,在爆炸发生几秒钟之前从火箭中推出了L1舱。飞船没有实现绕月飞行,其返回舱仅落在了拜科努尔以北65千米处。4L发射失败后,决定在载人之前至少成功发射“质子号”火箭4~6次。
日,前苏联又发射了“联盟7K-L1 s/n
5L”。当第一级点火运行时显得一切正常时,第二级点火后仅4秒钟,“质子号”火箭再次转向偏离轨道,即刻激活发射逃逸系统,关闭了所有第二级火箭发动机。3个月后此次失败的原因仍未找到,尽管认为是燃料的前期点火温度超高200℃。舱体被回收后,发现其自毁系统受到抑制,降落伞未能分离,返回舱被拖曳了600米,软着陆火箭在45千米处而不是设计的12千米处就点火,从而导致了硬着陆。
1968年3月开始,L1每月飞行一次,并计划改善着陆条件,但因意外事故使得没有为此次任务作好相应的准备。日,前苏联发射了“探测器4号”(Zond
4,6L),此次发射时安排了3架飞机,从不同高度拍摄“质子号”火箭的发射过程,以观察异常情况,然而,这次发射非常成功,将6L飞船及其D组级送入了预定的停泊轨道,D组级经过了459秒的燃烧把飞船送到远地点飞行。塔斯社说这次飞行任务是“探测器4号”,用早期对金星和火星进行3次探测的“行星探测”为幌子,隐瞒了本次任务的真实目的。“探测器4号”于3月9日着陆。计划的着陆过程是:在458千米高度掠入大气层,然后反跳飞回145千米,再进行最后再入和着陆。然而,监视通信船报告“探测器4号”没有掠入大气层,而是承受了20G的过载作弹道式再入。自毁系统被激活,“探测器4号”在距西非海岸150~200千米的几内亚湾上空10~15千米处爆炸。卡曼宁很沮丧,飞船被毁坏了,失去了飞船和降落伞返回系统的有用数据,但整个任务被判定为成功。飞行后的分析指出,“探测器4号”只偏离计划的再入轨道2千米(允许偏差为10千米),但100K星敏感器在首次再入之前失效,使得船上陀螺仪不可能保持准确定向并进行双跳跃再入飞行。显然,问题是敏感器光学表面污染造成的,下次飞行时必须给它安装防护罩。
日,国家委员会确定在4月23日发射7L。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在未按计划再入时是否应摧毁飞船。卡曼宁和分配到该计划中的航天员自然很反对自毁,因为尽管自毁系统在载人飞行时不激活,他们也希望回收尽可能多的飞船以便作飞行后分析,以确定系统和飞船的可靠性,为载人飞行提供基础。考虑到海洋溅落的情况,已将10艘舰船派遣到印度洋,在太平洋上也安排了足够的搜救力量,以便在发射失败时有足够的搜救能力。日,“探测器1968A”(“联盟7K-L1
7L”)按计划发射,刚开始时一切正常,直到发射后3分14秒,逃逸系统再次被激活,飞船返回舱落在距发射基地520千米处。这次失败与运载火箭无关,而与飞船有关,因短路导致飞船给火箭发了错误的紧急信号。飞行轨道改变导致了当抛掉整流罩时关闭了第二级火箭发动机。
“联盟7K-L1 s/n
8L”原定于7月19日发射,但是,7月14日在发射台上进行发射准备时,未加燃料的D组级氧化剂贮箱破裂,导致包括飞船在内的火箭头部倾斜,倒在了发射台的一个服务臂上。该事故是因地面电力系统故障,使贮箱超压所致。这次事故造成了3人死亡。当时有150人在发射台上,如果该级加满了推进剂,则后果将不堪设想。经过发射工作人员好多天的“英雄壮举”,保证了火箭和飞船的安全,把组合体运回组装车间检查。发射台没有受损。尽管最初报告指出8L可以重新使用,但该飞船从未在L1计划中飞行。
日,前苏联“探测器5号”(9L)。此次发射没有出现事故,第三级火箭点火后,把“探测器5号”送往月球。9月16日,100K星敏感器的问题再次影响了轨道修正,但是过了一天又成功地点火。9月18日,飞船飞到了月球背面离月球1
950千米处,并在开始返回地球之前拍摄了月表照片。由于100K星敏感器的问题,不可能将飞船引导到苏联上空再入,此外导航系统也影响了主发动机,需要有两个小定向发动机工作20小时以上将飞船保持在再入轨道上。飞船通过只有13千米宽的再入走廊进入大气层。飞船如期实现了与推进舱和天线的分离,进入了大气层,成功地返回了。降落伞在7千米高度展开,“探测器5号”在12分钟后溅落在印度洋,位于南纬32°38&,东经
65°33&,离最近的回收船105千米,在几个小时后飞船被打捞回收。“探测器5号”在首次接近月球并返回地球的飞船上,搭载了一个海龟(返回时活着,状态很好),一些植物、昆虫和蠕虫,所有的试验都是为了研究宇宙射线对生物器官的影响。另外,还从400
000千米外传回地球一段录音。 日,前苏联用“质子号”发射了“探测器6号”(“联盟7K-L1 s/n
12L”),这次飞行计划包括将飞船导航到苏联境内再入,并证实是否需要两次进一步的无人飞行试验,以使系统能胜任载人飞行。这次发射很顺利地把“探测器6号”送往月球,但不久就发现高增益天线不能展开,导致101K地球敏感器失效。尽管使用低增益天线仍然可以进行通信,但很明显,从以前“探测器4号”和“探测器5号”上100K星敏感器的经验可知,成功导航再入的期望值不是很高。还有一种可能,高增益天线不能与返回舱分离,这也影响再入过程。第二天,航天员列昂诺夫完成了通信试验,成功发送了话音,通过“探测器6号”中继传送到控制中心。尽管通过低增益天线传送,声音也能听见而且很清楚。虽然101K地球敏感器失效,但是返回舱上的100K星敏感器工作正常,可以进行轨道修正,这提高了导航再入的可能性。
苏联在得知了美国在这一年圣诞节期间载人绕月的计划细节。卡曼宁感觉到美国缺乏从月球返回的经验,在如此速度下,像苏联的N1一样,“土星5号”火箭载人发射是不适合的。尽管他不可能完全掌握美国人成功的可能性,但他认为美国的尝试纯粹是冒险,会失败。虽然他认为苏联已为载人绕月飞行作好了充分准备,但是他们仍不可能冒险尝试凭运气打败美国人。如果美国人接受冒险,卡曼宁承认没有办法可以阻止美国人“在月球竞赛中靠冒险冲动而跃居前列”。11月14日,“探测器6号”飞至月球背面,到达椭圆轨道的远地点,距月表面2
420千米,并拍摄照片。在地球上,承担载人绕月任务的航天员与卡曼宁讨论了用L1载人任务应对“阿波罗8号”飞船的可能性。他们清楚,他们没有为战胜“阿波罗号”飞船做好任务准备。但是,如果“阿波罗8号”飞船失败,苏联就可能在1969年1月以一种更加稳妥的方法把航天员送上月球;如果“阿波罗8号”飞船成功,这种应对措施已不可能在1969年4月前实施。
“探测器6号”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问题。在返回过程中,记录到过氧化氢贮箱(姿态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出现了问题,贮箱温度从20℃大幅跌到-5℃。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用于升力再入的推进器则会失效。不过可以通过调整姿态使贮箱面向太阳,以保持正常的温度,但是,这样做的危险是使得100K星敏感器过热。因此,决定间歇调整飞船姿态,使得贮箱一次面对太阳1小时,大约24小时后,温度回升到了可接受的+1℃;100K星敏感器工作也满足要求,允许进行轨道修正。数据表明“探测器6号”稍微偏离轨道,再入点不是设定的49千米而是25千米。11月17日,KTDU-53点火33秒,修正轨道后进入13千米宽的再入走廊。在返回舱内,压力从718mmHg降低到380mmHg,使升力再入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舱内失压易使自动系统发生故障。
再入按计划应该在苏联境内进行,但是尽管证实了返回舱的分离,但没有收到证实降落伞展开的信号。拜科努尔的目击报告说看见了红色带状物划过天空,但是没有接到预定回收区的报告。遥感数据显示舱内压从380mmHg降到仅有325mmHg,这表示降落伞有可能没有打开。所能确定的“探测器6号”返回到了苏联境内,落在方圆500千米的着陆区内,但其状态和确切位置未知。搜救小组花了36小时发现了降落伞和返回舱。11月19日,在距计划着陆点70千米处,降落伞首先被发现。6小时后,“探测器6号”的返回舱的破碎物在距降落伞3千米处被找到。最终着陆点离拜科努尔的发射台仅16千米。对残骸的初步检查表明,尽管返回舱被毁坏了,但10千克的TNT自毁系统没有引爆,它被发现后在着陆点附近被安全销毁。这是苏联航天计划中一次最危险的操作。
在着陆后进行故障调查,确定了高增益天线实际上在再入时并未分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飞船的返回轨迹。此外,过氧化氢推进器仅在短时间点火,导致返回舱在再入时有很大偏离。检查也表明围绕舱门的密封框在发射前没有被紧固,这大概是返回舱失压的原因。由于舱内高度计没有设计在真空下工作,在失压条件下给回收系统发送了不正确的信号,并启动了软着陆火箭,在53千米高度时便展开了降落伞。如果当时在飞船上有航天员,他们的航天服或许会保护他们抵制失压,但他们不可能在着陆冲击下存活。尽管出了许多问题,但在飞行期间拍摄的胶片却保留下来了。除了相机,与“探测器5号”一样“探测器6”号也携带了生物载荷,并携带了微流星探测器。尽管软着陆失败,但塔斯社的报道称“飞船成功地再入并降落在苏联境内,这是载人绕月飞行的先驱”。
日,前苏联发射了“探测器1969A”(“联盟7K-L1 s/n
13L”),在“阿波罗8号”飞船成功从月球返回地球的日子里,L1国家委员会决定计划中的下一次发射定在日或21日进行。当时有4艘其他飞船处于不同的制造阶段,对于13L任务,使用了在L事故中回收后修复的飞船。发射开始时一切正常,但火箭发射8分21秒后,偏离了预定轨道,飞回地面。显然,第二级火箭的4号发动机因涡轮泵轴承失效提前25秒关闭(发射后5分13秒)。在发射后8分20秒,第三级火箭因气体发生器燃料供应管线损失而失效,因而不能补偿第二级的推力损失,以把飞船送入预定轨道。偏离情况发生后,自动逃逸系统被激活,把返回舱送入蒙古境内海拔3
000米高山之间的峡谷内,距伊尔库次克的西伯利亚市西南350千米。
在发射“探测器号”绕月飞船的同时,同时进行的还有N1火箭的研制。前苏联发射了“探测器1969A”后决定用N1火箭进行下一次发射。N1运载火箭是火箭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为载人登月计划设计的巨型火箭,很长一段时间里苏联没有向外界透露过任何有关它的信息。尽管美国的间谍卫星拍到了它的巨大身影,但是苏联保持了最大限度的沉默。N1火箭可以说是科罗廖夫“最后的爱”,他的理想是不仅要征服地球周围的空间,还要飞向其他行星。它是个庞然大物,高105米,底部直径达到了17米,起飞重量2
735吨,能将75吨重的载荷送到低地球轨道。N1火箭共有5级,前三级可以将登月飞船送到低地球轨道,第四级将飞船送入奔月轨道,第五级,也称作D组级,它首先在飞往月球的长途旅行中提供调整飞行方向的动力;其次在接近月球时作为反推火箭起“刹车”作用,使飞船/登月舱进入月球赤道椭圆轨道;在随后的着陆过程中,它将随登月舱一同与飞船分离,并继续工作以减低登月舱的下降速度;最终,在离月球表面4千米时被抛掉,落在登月舱着陆点附近。
1966年,总设计师科罗廖夫不幸去世,使N1运载火箭的研制雪上加霜。到1968年,N1火箭的研制工作基本结束,日,首枚用于飞行的N1火箭安装在1号发射台上。由于在第一级单元的结构体上发现了裂缝,发射工作只得中止。1969年1月中旬,火箭重新被安装在发射台上并开始发射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准备工作持续了28天。
1969年初,前苏联准备实施“探测器L1S-1计划”,抢在美国前登陆月球。计划用“质子号”火箭发射首枚Ye-8自动月球车,随后由N1火箭发射7K-L1S飞船。7K-L1S类似于L1,但其系统已改为适用于LOK载人轨道飞船。在飞船的鼻部是定向发动机模块(DOK),加上燃料箱可将飞船推入月球轨道和进行轨道机动。离开月球时,这一模块首先被抛掉,飞船使用其推进舱上的主发动机进行进入地球转移轨道(TEI)点火。在2月19日,发射任务的第一部分(“质子号”火箭上的月球车),但仅仅51秒钟后,整流罩和载荷分离,火箭爆炸,碎片散落在24千米半径内。飞行后的分析表明,特别为月球车制造的整流罩在最大动压时引起了振动,致使整流罩和载荷分离,碎片撞击了“质子号”火箭,导致火箭被毁。
但是N1火箭的首次发射继续进行,发射预定在2月20日进行。由于当时气候条件恶劣,发射推迟了24小时。2月21日莫斯科时间12时18分7秒,火箭点火升空。由于控制系统的故障,致使第12号和第24号两台发动机突然关机,但另外28个发动机仍然工作,因为其他发动机能够补偿这两台发动机关机造成的损失,飞行仍能继续。在点火后25秒钟,发动机开始减压。在65~66秒时,发动机又恢复到最大功率,但由于速度比预计的大得多,造成了巨大的震动,一台发动机液氧管破裂,而控制系统又未能及时关机,飞行70秒钟后,箭载发动机操作控制系统(KORD)突然关闭了其余的28个发动机。N1火箭到达27千米高度后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开始下落,此时,火箭上的应急系统启动了7K-L1S逃逸系统。最后火箭在12
000米的高空爆炸。残骸散落在发射台大约30千米处。有效载荷舱在离发射中心20~22千米处着陆。
飞行后的调查发现,KORD系统在发射前未经过充分测试,在发动机点火和升空的几秒间它错误地识别出12号发动机和其对面的24号发动机有问题,并关闭了它们。飞行55秒钟后,过大的振动导致12号发动机燃料管道破裂并起火,飞行70秒钟后烧到了发动机控制系统,并关闭系统和所有的第一级发动机。米申显然对首次发射结果很失望,但他很有信心地指出:“作为首次发射,这是正常现象。”很明显,集成系统测试没有完全满足N1火箭的要求,在下次飞行前必须对系统测试和设计进行修正,并要在生产线上安排飞行模型,以便协调配合所要进行的修改。
1969年7月,前苏联准备进行N1火箭的第二次发射(“探测器L1S-2”)。美国已成功在地球轨道飞行了“阿波罗9号”飞船,在月球轨道飞行了“阿波罗10号”飞船,对完整的“阿波罗飞船/土星5号”火箭系统进行了测试,并在“阿波罗
9号”飞船上进行了月球舱外活动服试验。这说明美国人已具备了到达月球的条件,美国也已准备在同一个月里发射“阿波罗11号”飞船(日)尝试首次载人登月。因此,苏联准备再次将“探测器7K-L2S”送入月球轨道。
日莫斯科时间23点18分32秒,第二枚N1火箭从1号发射台上发射。点火后6秒钟,当火箭上升到大约200米的高度时,因一个松动了的金属物卡在第一级8号发动机的氧化剂泵上,引起了爆炸,毁坏了几个临近的发动机,造成了N1火箭的推力不足。火箭底部立刻燃起大火,一时间液氧奔流,碎片洒落,一系列爆炸震撼了发射台,接着巨大的火箭开始倾斜,随之而来的爆炸彻底毁坏了发射设施,甚至500米开外的另一个发射台也造成严重损坏。幸运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估计这次爆炸相当于250吨TNT的威力,大量的热融化金属块从天空跌落下来,碎片在距发射台10千米处都能找到,冲击波损坏了40千米以外的窗户,一个400千克的球形贮箱被炸飞了7千米,落到安装测试楼的屋顶上。任务唯一成功之处是返回舱发射中止系统在发射后成功启动,再次使飞船逃过了爆炸,安全着陆在距发射台2千米处,工作人员在24小时后返回发射场检查损失。不到两个星期后,“土星5号”火箭携带“阿波罗11号”飞船,从佛罗里达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奔向月球,完成了历史性的任务。日,当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静海收集月球岩石的样品时,苏联正在收集他们第二次月球火箭事故的碎片,持续了将近5个月。7月21日,苏联的无人采样飞行器“月球15号”坠落在月球的危海上。
1968年9月,侦察卫星“发现者号”拍摄到苏联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的全貌,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发射场上有两个专门发射N1登月火箭的发射台及这两个火箭发射台之间的火箭总装测试大楼。经验老到的美国中央情报局人员不难判断苏联为他们的载人登月设计了新颖的大型运载火箭,并正在快马加鞭地进行发射试验。1969年8月,“发现者号”又拍摄到拜科努尔发射场的全景,这引起了美国军方的震惊。原先两个好好的发射台,现在已是满目疮痍。显然,N1火箭首次试验失败,火箭尚未离开发射台就发生了爆炸。
随着“阿波罗11号”飞船的成功,苏联奔月的动力消逝了。月球竞赛失败后,苏联虽有飞行硬件,但却没有明确的目标。当局继续执行绕月任务,进行了两次以上的“探测器号”飞船的飞行。L1载人方面的计划在1969年3月被搁置,但是,在8月,倒数第二艘探测器号飞船准备发射。“探测器7号”于8月7日发射升空,这大概是整个系列中最成功者。飞船在月球背面3
200千米处飞行,在此过程中进行了拍摄。拍摄程序开始于8月8日,其照相机从70
000千米处拍摄了地球的照片,接着在8月11日,当飞船绕月飞行时,又完成了两个进一步的拍摄过程。“探测器7号”也携带了一定的生物样品,包括4只雄性的草原龟。所记录的唯一问题是因安全电缆卡住使得主抛物面天线未能展开,但这无碍任务的完成。在8月14日的再入包括进入双跳跃轨道和成功在苏联境内着陆,降落伞在75千米高度打开,软着陆火箭按计划在离地面1米处启动,着陆点位于哈萨克斯坦的库斯坦内南部,离计划中的着陆点仅50千米。终于,圆满完成了一个7K-L1任务,尽管比计划晚了两年,但它支持了在未来运送航天员到月球的意见。
在地球轨道飞行和奔月飞行并不是一回事,就拿返回技术来讲,难度要大得多。苏联先后发射了十余艘无人飞船,反复试验采用跳跃式再入大气层的方案。所谓跳跃式再入大气层,有点类似打水漂,当石子以很小的角度入水时,快速飞向水中的石子会被水弹出水面,然后再落入水中,“蹦”过几次的石子比直接投入水中的石子速度要低,下沉动作缓和。如果把大气层比作水面,返回舱就是石子。当返回舱以较小的再入角度进入地球稠密的大气层时,会被大气层“弹”回到太空,在太空飞行一段后,再次进入大气层。这种跳跃式再入,可利用大气层反弹提供的升力对返回舱进行减速,有利于减小过载并调整着陆点。然而尖端技术并不能一蹴而就,科学家紧赶慢赶仍未能在庆祝十月革命50周年前将航天员送往月球。1968年9月、11月苏联发射的“探测器号5号”和“探测器号6号”虽然返回了地面,但是一个没有“漂”起来,返回舱“跳冰棍”似的直落入海,过载达到10~16G,如果载有航天员,航天员必死无疑。另一个“漂”起来了,也回到地面了,但返回舱出现致命的漏气释压,如果载有航天员,航天员也必死无疑。直到1969年8月,“探测器7号”才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日L1国家委员会的会议上,讨论如何使用剩下的3艘飞船的问题。无人飞船最早能够于1969年12月发射,紧随其后的4月可进行第一次载人飞行,同年底可进行第二次载人飞行。然而,该计划从政治上来讲收益很小。有消息说,美国于1969年11月发射“阿波罗12号”飞船,将在第二年春天发射“阿波罗13号”飞船,并计划于1973年或1974年进行10次阿波罗登月飞行,而且准备把阿波罗飞船上的硬件用于载人空间站(1970年2月的天空实验室)。虽然阿波罗计划的预算面临着大削减,看起来在1970年再送航天员到月球的收获甚少,但是从该计划中获得了更多的技术学习能力而不只是运行经验。日,前苏联用“质子K/D”组级发射“宇宙313号”,这是1次L1模块的发射,但是发射失败了。
日,“探测器8号”(“联盟7K-L1
14L”)发射升空,完成了绕月计划。当其飞到月球远侧时,拍摄了很多照片,尽管是黑白照片但使用的都是飞船上的彩色照相机和电视摄像机。虽然姿态控制中心出现过故障,但飞船仍从北极上空再入,作弹道式返回,如期落入印度洋(该轨道可以用于应付L3任务中出现的类似情况)。探测器8号在10月27日溅落在查戈斯群岛东南730千克,被带到孟买港后用飞机运往莫斯科。
最后两艘飞船——“探测器9号”(“联盟7K-L1 s/n 10L”)和“探测器10号”(“联盟7K-L1 s/n
15L”)的飞行任务被取消。“联盟7K-L1任务”总计有7艘飞船自主飞行累计为44天,包括5次深空试验,其中有4次进行了绕月飞行,但飞船中的乘客只是乌龟、大麦等小动物和植物。尽管探测器绕月计划结束了,但前苏联仍计划发射N1火箭,并计划在1974年进行载人探月。事实上前苏联此时仍然在以L1模块飞行,不过只发射了1次,发射日期是在日,运载火箭也是“质子K/D”组级,此次发射L1飞船和D组级总共重10.38吨,命名为“宇宙382号”。
日莫斯科时间2时15分7秒,第三枚N1火箭在首次启用的2号发射台上发射。在点火8~10秒、高度为250米时,制导系统又出毛病,火箭开始绕纵轴旋转,造成二三级间的连接支撑结构崩裂。不久,火箭上部的第3级和登月飞船倾倒。在它们倒下的同时,第3级的储箱爆炸,登月舱和月球轨道舱的储箱也相继爆炸,而火箭的第1、2级仍在飞行,几秒钟后因制导系统失灵,在离发射场20千米处爆炸。这次发射失败后,设计局的工程技术人员对N1火箭的控制系统及制导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和重大改进。
日,在最后一艘“阿波罗”飞船(“阿波罗17号”)飞往月球前不到两个星期,苏联进行了N1火箭的第四次发射。日莫斯科时间9时11分52秒,第4枚N1火箭又用2号发射台发射。与前几次比较,这次发射的情况要好得多。火箭的第1级发动机正常工作了107秒。随后,第1、2级出现意外的震颤,在离第1级发动机正常关机之前40秒,火箭在空中爆炸,飞行中止。
N1火箭的第五次飞行计划在1974年8月,但该计划因苏联航天计划重新组织和定向被取消了。苏联一共生产了13枚N1火箭,其中3枚用于地面试验,4枚在飞行中破坏了,其他6枚从未飞行过。苏联继续进行1959年开始的无人探月计划,包括采样返回飞船、月球轨道器和月球车等,这个计划在1976年结束。苏联转向建立永久载人空间站。尽管“联盟号”飞船的变体探测器号在尝试把航天员送上月球的努力中起了一定作用,但“联盟号”地球轨道运输飞船在用于空间站时变得更为重要了。
N1火箭惨遭失败后,接替科罗廖夫任登月计划总设计师的米申不断受到指责。但是,当时为了节省时间和经费。在激烈的登月竞争中,前苏联力图抢在美国之前把航天员送上月球,只得采取这样急功近利的做法。由于前苏联没有像F-1那样强劲的火箭发动机,N1火箭只能在第一级上装了30台较小的发动机。发动机是火箭上最复杂,最容易出问题的部分。发动机的数目越多,出问题的几率也就越大。加上向30台发动机输送燃料的管道过于复杂,没有机会把30台发动机在一起测试也就没有机会发现整个系统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可靠的控制系统,N1火箭几乎注定会失败。实际上N1火箭从来都没有成功完成过第一级的燃烧,N1火箭的发动机从未进行过任何地面试验,甚至根本未建造试车台。准备进行发射的火箭都是发动机首次点火。结果适得其反,由于发动机数量过多,设计人员无法有效平衡这些发动机的推动力,而且如何为每个发动机填加燃料也是一个问题。在这期间,美国航天员抢先登上了月球,前苏联在竞争中惨败。
米申为了不使已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付诸东流,1972年又推出了一个月球火箭航天综合系统的改进方案。在该方案中,一方面指出要进一步加紧N1火箭的研制工作,同时提出研制一种按两次发射方案飞行的飞船。强调登月活动的目的不是对月球作短时间的拜访,而是为不久的将来建立月球基地和进行中长期考察做准备。考虑到在月球轨道,飞船在遥远的月球轨道上进行对接的过程中,不能像以往的近地轨道飞行那样,及时、全面地得到地面的指挥和支援,与此同时,飞船的无线电电子系统性能不够过关,同时对月球附近的航行条件又不够清楚,所以决定采用“直接方式”飞行,即不在轨道上进行对接,让整个飞船在月球上着陆。当飞船完成考察任务后,返回部分从月表起飞,当飞近地球时,降落舱与返回部分脱离,并以第二宇宙速度进入大气层,借助降落伞在地球上着陆。要实现这种飞行,即便是使用最简单、最轻便的飞船,其运载火箭的载荷量也要比现有的N1火箭大0.5倍。
最后决定飞行方案为:先用N1运载火箭分别将月球飞船和制动火箭单元送上近地轨道,然后两个飞行器再借助于各自的助推制动火箭单元进入去月球的轨道,再进入绕月轨道,并在那里进行对接。此时,如果对接失败了,月球飞船即刻载着航天员返回地球。如果对接成功,月球飞船通过制动火箭单元从月球轨道下降、减速,在某一高度上制动火箭单元分离,此后飞船借助于发动机装置和着陆支柱实现软着陆。返回前飞船先与着陆设备分离,飞船借助于发动机全推力工作起飞,进入月球轨道,从那里转向返回地球的航向,或在靠近地球时直接转入绕地轨道。按该方案实现登月,可以广泛利用原N1计划中的现有技术和产品,或对原系统部件稍加改动。然而飞船本身和助推制动单元实际上必须重新研制。
无奈此时前苏联政府已对登月活动失去兴趣,也不再准备给新的登月计划拨款。1974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解除了米申总设计师的职务,任命格鲁什柯接替米申的职务,格鲁什柯上台后迅速终止N1火箭计划,两年后下令销毁剩余的N1火箭的所有硬件设备,唯一幸免的是NK-33液氧/煤油发动机,后来的试验证明这是一种高可靠性发动机,1974年,美国基斯特勒宇航公司就购买了94台N1号火箭的发动机,用以改装新火箭。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将剩余的多台发动机卖给了美国,用来制造名为K1的二级重复使用运载器。随着N1火箭黯然出局,苏联载人登月的大戏无可奈何地落下了帷幕。
格鲁什柯上任后又提出了一项新的月球计划,这就是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科研基地。在新的计划中,格鲁什柯建议采用“祝融星-大力神”大型火箭作为运载工具,而用“月球考察飞船”运送航天员和物资。新的“祝融星-大力神”火箭在性能上优于“N1”。该火箭的发射质量比N1大约多60%,可把200吨重的载荷送往低近地轨道,把54吨重的载荷送往金星,把52吨重的载荷送往火星。格鲁什柯的新的月球考察计划,也未获得国家政府的支持。就在此时,前苏联决定研制和发展航天站计划及航天飞机计划,这样就有了后来的大推力火箭“能源号”。
事实上,整个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苏联都在全力以赴地为载人登月做准备,除了研制登月飞船和登月舱之外,他们还用“联盟号”飞船试验航天器的交会和对接技术;研制了“隼”式登月宇航服,建造了足够大的月球飞船摸拟样机,对航天员进行各种测试试验和理论分析;还建造了模拟月球表面的综合试验环境,在布满了取自亚美尼亚的火山岩的地方,进行登陆月球的模拟试验。与此同时,苏联还开始训练登月航天员,在年间,至少有18位航天员接受了月球探测任务的训练。其中有列昂诺夫、巴维尔波波维奇、瓦列里别科夫斯基、奥列格马卡罗夫、库巴索夫等。1968年3月,有两名航天员在地面模拟登月舱里与飞行控制中心进行了无线电通话,而正在太空飞行的无人月球飞船“探测器4号”作为中继转发站,三者进行了地月间模拟无线电通信演练。当时,美国航天专家捕获了苏联的无线电波信号,他们以为苏联人已启程去月球了,因此有点惊慌失措。但仔细分析跟踪的信号区域,他们发现这些无线电通信不过是从地面上传出的,这才放下心来。苏联的航天员们差不多做了两年多的飞行准备,当他们认为已准备好的时候,登月计划却被取消了。到底出了什么事?众所周知,美国人已在1969年登上了月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