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虚实中医病因病机学,各自病理表现如何

一、邪正盛衰病机
&&&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实的病机
&&& 概念:所谓实,指邪气亢盛,是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诸如外感邪盛,或肌肤经络闭塞,脏腑机能亢进或障碍,或气血壅滞而瘀结不通等,则皆属实性病理变。
&&& 特点:主要表现为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邪气虽盛而机体正气未衰。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
&&& 形成:外感六淫或疠气为病的初期、中期,或因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留于体内而引起发病。
&&& 表现:可见体质壮实,精神亢奋,或壮热狂躁,或烦躁不宁,或疼痛拒按,或声高气粗,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症。或表现为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气滞血瘀等。
2.虚的病机
&&& 概念:所谓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诸如卫气不足,脏腑机能低下,气血津液生化不足或气化无力,以及气机下降不及等,均属虚性病理表现。
&&& 特点:主要表现为机体精、气、血、津液等的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证候表现。
&&& 形成:多由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后期虚亏,或多种慢性病证日久损耗,如大病,久病,耗伤人体精气;或因大汗、吐利、大出血等,均会导致正气虚弱。
&&& 表现:可见身体瘦弱,或神疲体倦,面色无华,声低气微,气短,或自汗,或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 1.正胜邪退
&&& 概念:指正气奋起积极抗御邪气,正气渐趋强盛或战胜邪气,邪势日衰或被驱除的病理过程。
&&& 形成:多由患者机体正气比较充盛,抗邪能力较强,或能及时、正确的治疗,或两者兼而有之,邪气难以进一步发展所致。
&&& 转归:此为疾病向好转或痊愈方向发展的最常见转归。
&&& 2.邪胜正衰
&&& 概念:指邪气亢盛,正气虚衰,机体抗邪无力,病势迅速恶化的病理过程:
&&& 形成:多由正气虚衰,无力抗邪;或因邪气炽盛,毒力较强,或因失于治疗,或治疗不当,机体抗邪能力日趋低下,无以制止邪气致病损害所致。
转归:此为疾病向恶化加剧方向发展的转归。
邪正盛所衰所致的疾病转归---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
补充:虚实夹杂
&&& 虚中夹实
&&& 概念:指病理变化以正气虚损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从而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 形成:多由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正虚气化无力,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等凝结阻滞所致。
&&& 表现:如脾虚湿滞病证,临床可见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不实之症,又兼见口黏、脘痞、舌苔厚腻等表现。
&&& 实中夹虚
&&& 概念: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从而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 形成:多由病证失治,或治疗不当,耗伤正气所致。如外感热病中期,由于邪热炽盛。
耗气伤津,从而形成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
&&& 表现:既有高热气粗,心烦不安,面红目赤,尿赤便秘,苔黄脉数等实热见症;又兼口舌干燥,口渴引饮,气短心悸,舌燥少津等气阴不足见症。
二、阴阳失调
(一)阴阳偏盛
&&& 指病邪侵袭人体,导致机体阴阳双方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在性质上必从其类,即阳邪侵袭人体可形成机体阳气偏胜;阴邪侵袭人体,可形成机体阴气偏胜。其病机特点是“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病机发展趋势是“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可见实寒、实热之证。
&&& 1.阳偏胜
&&& 概念:即阳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亢盛,机能亢奋,机体反& 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 特点:阳盛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甚)的实热病证。
&&& 形成:多由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阴邪,但从阳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 或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 表现:阳气的病理性亢盛,以热、动、燥为特点,故阳盛易出现化热、化火病理变化,& 常表现为实性、热性病证,可见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尿黄便于,苔黄,脉数等症。阳盛则耗阴,实热病证易于煎灼人体阴气和阴津,故在出现热象之同时,还可见口渴溲少、大便干燥等阴津不足症状,久之亦可转化为实热伤阴病证或虚热证。
&&& 2.阴偏胜
&&& 概念:即阴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或减退,热量耗伤过多,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 特点:阴盛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甚)的实寒病证。
&&& 形成:多由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邪中阻,遏抑阳气温煦气化;或素体阳虚,温化作用不足,寒湿内聚等所致。
&& 表现:阴气的病理性亢盛,以寒、静、湿为特点,故阴盛病机常出现阴寒内盛,血脉凝涩,以及痰湿、水饮贮留等病理变化,常表现为实性、寒性病证。可见畏寒,喜暖,形寒肢冷,腹冷痛,泄泻,水肿,痰液清冷,舌淡而润,脉迟等症。阴盛则损阳,实寒病证久则必损阳气,故在出现寒象的同时,常可伴见阳气不足,机体生理功能减退,阳热不足等阳虚见症,如面色咣白、溲清、便溏等症,形成实寒兼阳虚证。若阳气损伤过甚,病可由实转虚,发展成为虚寒证。
(二)阴阳偏衰
&&& 指人体阴或阳亏虚不足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实际上包括了精气血津液的不足和功能的减退。同时亦包括了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其病机表现特点是“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可见虚寒、虚热病证。
&&& 1.阳偏衰
&&& 概念: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 特点:阳虚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 形成: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
&&& 表现:一般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衰(命火不足)最为重要。阳虚则寒,可见畏寒喜暖,形寒肢冷,面色huang白,舌淡脉迟等寒象;亦可见倦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微细等虚象。同时,由于阳虚气化无力,阳不化阴,津液代谢障碍或减退,可形成水液贮留等水肿病证。
&&& 2.阴偏衰
&&& 概念:即阴虚,指机体阴气不足,精、血、津液等阴液亏少,以及由于阴虚不能制阳,导致阳气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 特点:阴虚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制约阳热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阳相对亢盛的虚热病证。
&&& 形成:多由阳邪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耗伤阴液等所致。
&&& 表现:主要表现为凉润、抑制与宁静功能减退,从而出现虚热、失润及虚性亢奋见症。一般以肺、肝、肾阴气阴液不足为主,尤以肾阴虚亏为重要,故临床以肺肾阴虚或肝肾阴虚为多见。由于阴虚不能制约阳气,从而可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阴虚阳亢等病变:阴虚内热,可见消瘦,盗汗,低烧,五心烦热,口于,舌红,脉细数等症;阴虚火旺,可见骨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升火,咳血,或消瘦等症;阴虚阳亢,可见眩晕耳鸣,或遗精,或性欲亢进,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症。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1.4.1  21. 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这两个津液代谢中的两个重要环节的功能障碍,都能导致津液在体内不正常的停滞,成为内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根本原因。
  概 念: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输布,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痰成饮。
  形成原因:导致津液输布障碍的原因很多,涉及到肺的宣发和肃降、脾的运化和散精、肝的疏泄条达和三焦的水道是否通利等各个方面。
  病理表现:肺失宣散和肃降,则痰壅于肺;
  脾失健运,运化水湿和散精功能减退,则津液环流迟缓,而生湿酿痰;
  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气滞而致津液停留,为痰为水;
  三焦的水道不利,不仅直接影响着津液的环流,而且也影响着津液的排泄。
  津液的输布障碍,虽然有上述多种成因,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脾的运化功能障碍。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概 念: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致水液潴留,上下溢于肌肤而为水肿。
  津液化为汗液,主要是肺的宣发功能;
  津液化为尿液,主要是肾的蒸腾气化功能。
  形成原因:肺和肾的功能减弱,虽然均可引起水液潴留,发为水肿,但是肾的蒸腾气化则起着主宰排泄的作用。
  这是因为,在肺失宣发,腠理闭塞,汗液排泄障碍的情况下,津液经过代谢后的废液,仍可化为尿液而排出体外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反之,如果肾的蒸腾气化功能减退,尿液的生成和排泄障碍,则必致水湿泛滥而为水肿。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应当指出,津液的输布障碍和排泄障碍,二者虽然有别,但亦常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其结果导致内生水湿,酿痰成饮,引起多种病变。
  22. 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依赖于脏腑的气化和气的升降出入,而气之循行亦以津液为载体,通达上下内外遍布于全身。同时津液的充足,亦是保持血脉充盈、运行通畅的条件。因此,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协调,乃是保证人体生理活动正常的重要方面。
  一旦津液与气血失其协调的关系,则可出现如下几种病理变化:
  1& 津停气阻
  概 念:津停气阻,主要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潴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
  成因及表现:如水饮阻肺,肺气壅滞,宣降失职,可见胸满咳漱,喘促不能平卧;
  水饮凌心,阻遏心气,心阳被抑,则可见心悸、心痛;
  水饮停滞中焦,阻遏脾胃气机,可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见头昏困倦,脘腹胀满,纳化呆滞;
  水饮停于四肢,则可使经脉阻滞,表现为肢体沉重胀痛等临床表现。
  2& 气随液脱
  概 念:气随液脱,主要指津液丢失太过,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之外泄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脱液,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等所致。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此即汗出过多津液外泄,阳气随之亡失的病理变化。
  又如 “若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气去则阳衰。”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此即说明频繁而大量的呕吐、泄泻,亦可使正气随津液的耗伤而脱失。
  3& 津枯血燥
  概 念:津枯血燥,主要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血又同源于后天的水谷精微,
  形成原因:若因高热伤津,或烧伤引起津液损耗,或因失血脱液,或阴虚痨热津液暗耗,会导致津枯血燥,
  病理表现:表现为心烦、鼻咽干燥,或五心烦热,肌肉消瘦,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皮屑等临床表现。
  4& 津亏血瘀
  概 念:津亏血瘀,主要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郁滞不畅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多由高热、烧伤,或吐泻、大汗出等因素所致。
  病理表现:津液大量亏耗,则血容量减少,血液循行滞涩不畅,从而可发生血瘀之病变。
  在原有津液不足的基础上,出现舌质紫绎,或有瘀点、瘀斑,或见斑疹显露等临床表现。
  “夫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此即说明了热灼津亏导致血瘀的病理过程。
  23. 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 “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等,统称为内生“五邪”。
  因此,所谓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24.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的区别
  阳虚阴盛之寒从中生,与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所引起的寒证,即“内寒”与“外寒”之间,不仅有所区别,而且还有联系。其区别是,“内寒”的临床特点主要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外寒”的临床特点则主要是以寒为主,或许亦可因寒邪伤阳而兼虚象,但仍以寒为主。两者之间的主要联系是寒邪侵犯人体,必然会损伤机体阳气,而最终导致阳虚;而阳气素虚之体,则又因抗御外邪能力低下,易感寒邪而致病。
  此外,外感湿邪与内生湿浊,在其形成方面虽然有所区别,但二者亦常相互影响。湿邪外袭每易伤脾,脾失健运则滋生内湿。故临床所见,脾失健运,内湿素盛之体,亦每易外感湿邪而发病。
  25. 风气内动
  风气内动,即是“内风”。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
  风气内动,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病理反映,即是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即指明了这些临床表现,不仅与风邪为病同类,而且亦指出了与肝相关。
  “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体内阳气之变动有多种原因,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①肝阳化风
  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替,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
  轻则可见筋惕肉闰,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为口服歪斜,或为半身不遂。
  甚则血随气逆而发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②热极生风 (又称热甚动风)
  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播灼肝经,使其筋脉失其濡养,阳热亢盛则化而为风,
  出现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等临床表现,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③阴虚风动
  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
  主要病机是阴液枯竭,无以涵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此属虚风内动。
  临床可见筋孪肉闰,手足蠕动。阴虚风动在病机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是有区别的。
  ④血虚生风
  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
  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
  ⑤血燥生风
  此多由1.久病耗血,
  或2.年老精亏血少,
  或3.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
  或4.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所致。
  病机:是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于是血燥动而生风。
  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屑等。
  26. 寒从中生
  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
  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脾肾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其病机有如下几方面:①②③
  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内寒,从而表现为
  ① 阳热不足,温煦失职,虚寒内生;如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② 或血脉收缩、血行减慢等“收引”症状。如或筋脉拘挛,肢节痹痛等。
  “寒则气收”,这主要与脾肾阳虚不足有关。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阳能达于肌肉四肢。
  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根,能温煦全身脏腑组织。故脾肾阳气虚衰,则温煦失职,最易表现虚寒之象,而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阳气虚衰,③则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阳不化阴,代谢活动障碍或减退,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的积聚或停滞。如水湿、痰饮之类。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临床多见尿频清长,涕唾痰涎稀薄清冷,或大便泄泻,或水肿等,此多由阳气不足,蒸化无权,津液不能化气所致。
  26. 湿浊内生
  湿浊内生,又称“内湿”,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动化水谷和水湿)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故又称之为脾虚生湿。
  形成原因:
  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输布发生障碍所致。
  于是水液不化,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
  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主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和气化。因此,内湿不仅是脾阳虚津液不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且与肾有密切关系。
  肾主水液,肾阳为诸阳之本,故在肾阳虚衰时,亦必然影响及脾之运化而导致湿浊内生。
  反之,由于湿为阴邪,湿胜则可损伤阳气,因之湿浊内困,久之必损及脾阳肾阳,而致阳虚湿盛之证。
  病理表现:
  湿性重浊粘滞,多阻遏气机,故其临床表现常可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各异。
  如湿邪留滞经脉之间,则症见头闷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
  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
  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 “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i肿。”
  湿浊虽可阻滞于机体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以湿阻中焦脾胃为主,因此脾虚湿困常是必见之证。
  27. 津伤化燥
  津伤化燥,又称“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因久病伤阴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亏液少,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的热邪伤阴或湿邪化燥等所致。
  由于津液亏少,不足以内溉脏腑,外润腠理孔窍,从而燥热便由内而生,故临床多见干燥不润等病变。 “燥胜则干。”
  一般来说,阴津亏损,可产生内燥。而实热伤津亦可导致燥热内生。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
  内燥病变,临床多见津液枯涸的阴虚内热之证,
  如: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燥热之象。
  如以肺燥为主,还兼见干咳无痰,甚则咯血;
  以胃燥为主时,则胃阴虚,可伴见舌光红无苔;
  若系肠燥,则兼见便秘等症。
  “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28.火热内生
  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 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火与热同类,均属于阳,故有“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之说。因此,火与热在病机与临床表现上基本是一致的,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
  但是,火热内生却有虚实之分,其病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①阳气过盛化火:人身之阳气在正常的情况下,本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组织之作用,中医学称之为“少火”。
  但是在病理情况下,若阳气过亢,机能亢奋,必然使物质的消耗增加,以致伤阴耗液。
  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火”,中医学又称为“气有余便是火”。
  ②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外感六淫风、寒、燥、湿等病邪,在病理过程中,皆能郁滞从阳而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
  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瘀血等)和食积、虫积等,均能郁而化火。
  邪郁化火的主要机理,实质上也是由于这些因素导致机体阳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所致。
  ③五志过极化火:“五志之火”多指由于精神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生理的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则从阳而化热,因之火热内生。
  如情志内伤,抑郁不畅,则常能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发为“肝火”。
  ④阴虚火旺:此属虚火。多由于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
  一般来说,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而阴虚火旺,其临床所见火热征象则往往较集中于机体的某一部位。
  如:阴虚而引起的牙痛、咽痛、口干唇燥、骨蒸、升火颧红等,均为虚火上炎所致。
  ⑤脏腑之火:多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所致。
  29. 经络病机
  经络病机,即是指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而引起的病理变化,
  主要有①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
  ②经络的气血运行逆乱经
  ③络的气血运行阻滞
  ④经络的气血衰竭等方面。
  30. 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
  经络的气血偏盛,可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过亢,破坏各经络、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而发病。
  经络的气血偏衰,则能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而发病。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结寒栗,胃中寒则胀满。”足阳明胃经的经气虚实。
  “足阳明之别……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足阳明胃经经气或虚或实所引起的病变。
  因此,经络的气血盛衰,可直接影响着与其相络属脏腑的气血盛衰。
【】【】【】【】
2014年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系列指导用书由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组织专家编写。本..
定价:¥199 优惠价:¥199&&作者简介&
贺银成,男,医学硕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现工作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专..
定价:¥177 优惠价:¥170&&
2015版执业医师考试宝典软件名称版本试题数免费下载
10.415679道
9.413883道
10.411052道
10.422515道
9.414557道
8.312018道
10.418574道
10.421461道
8.420292道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腑&净府&肺朝百脉&肝为罴极之本&孤府&三焦气化&舌..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思考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介绍胃癌的病理病机-养生医苑-闽南之窗
当前位置:
->& > 介绍胃癌的病理病机
介绍胃癌的病理病机
大多数胃癌患者发现胃癌时,胃癌的病情已发展到中晚期,所以对于胃癌的一些早期症状我们异地昂要及时的发现并诊治,避免耽误了治疗时机。胃癌有很多发病原因,因此也存在着不同的病理病机,那么胃癌都有哪些病理病机呢?
中医对胃癌病理病机的解释:
1、血瘀:人体内是血随气行,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条达,日久必致瘀血凝滞,日积月累,瘀结成块而形成胂瘤。
2、气滞:由于忧思恼怒,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胃气上逆而为病。
3、湿聚:饮食、劳倦、情志不遂,影响脾胃或睥胃素虚,脾虚不能运化水谷而使水湿停留,继而又可影响气血的运行而成肿瘤。
4、痰凝:饮食失节,长期饮酒,过食油腻,损伤睥胃,或脾胃素虚,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凝结而为痰,痰湿凝聚而成胂块。
4、痰凝:饮食失节,长期饮酒,过食油腻,损伤睥胃,或脾胃素虚,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凝结而为痰,痰湿凝聚而成胂块。
5、正虚:正气虚弱,脏腑功能衰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凝聚体内,日久而致肿瘤发生。
但在临床上经过中医研究,胃癌患者身上出现的上述胃癌的病理病机都是相互交叉兼夹出现的,这些病因在患者体内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所以在治疗时,一定要综合治疗,方能有好的疗效。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闽南之窗联系,
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电话:010-
网友关注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系统病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