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发光的cad灌木丛丛怎么采摘放家里

案例分析增补版(2011年12月更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案例分析增补版(2011年12月更新)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 (资料来源:《哲学的自然科学例证》)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7—88页
思考讨论题
1、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直立行走与意识产生有关系吗?
2、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什么?
3、为什么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
&& &19702&
&&&&&&&&&&&&&&&&&&&&&&&&& &&&201110
&& &600035024
&&&&&&&&&& &&&&&&&&&&&&V. E247
&&&&&&&&&&&&&&&&&&&&
& &&6CPI6.4574.610
&&&&&&&&&&&&&&&&&&&&&&&&&&&&&&&&&&&&&
&&&&&&&&&&&&&&&&&&&&&&&&&&&&&&&&&&&&
&& &312040019471949
&&&&&&&&&&&&&&&&&&&&&&&&&&&&&&&&&&&&& 201113
& &&2008/”20012003613
&&&&&&&&&&&&&&&&&&&&&&&&&&&&&&&&&& &&&&&&&&&&&&&
&& &51614.2914.44.61422.416.72012102
&&&&&&&&&&&&&&&&&&&&&&&&&&&& &&&&&&201183
9&11恐怖袭击给美国带来了惨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对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美国经济予以重击,将美国经济推入了衰退。
9&11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如下:按照新公布的受害者人数6818人来计算,美国国会已经批准向每个受害者家庭提供15万至18万美元的援助,这笔款项预计约10.2亿至12.2亿美元;世贸中心的清理费……约12亿美元;五角大楼的维修费用约10亿美元;如果重建世贸中心的话,费用约为45亿美元;遭到恐怖分子劫持的4架遇难飞机的直接财产损失将高达2亿美元。此外,租住纽约世贸大厦楼宇内部的各个商业公司,商店的财产,不可计数的汽车等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华盛顿五角大楼内各种军事设施的直接经济损失,估计在80亿至100亿美元之间,综上所述,9&11事件所造成的财产直接经济损失有可能将达到150亿美元至200亿美元左右。
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美国金融、保险、航空运输和旅游业等部门都遭受了沉重打击,股市大幅下挫,失业人数激增,民航业遭受的打击最直接,也最惨重。在计算间接损失时,由于客源不足将导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减少0.25个百分点。保险业是受9&11恐怖袭击事件打击的重灾户。有资料显示全球再保险市场的损失初步估计达到约500亿美元。
但是,也有人认为,9&11事件之后,美国的生产能力并没有受到恐怖活动的破坏,而9&11大爆炸却一下子给美国炸出来了三个市场。第一个市场是军火市场,第二个市场是高科技市场,第三个市场规模虽然不大,但是象征意义却非常显著,建筑业市场必然会出现新的订单。而上述这几个市场又会带动一大批产业,这些都将有助于美国经济走出低谷。
(资料来源:王硕,王冬月:《“9&11”标志美国经济告别和平年代》,《财经》,2001年10月号。)
思考讨论题
1、结合案例谈谈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2、结合案例谈谈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资料来源:《庄子&外篇&山木》,方勇注译,中华书局,2010年第1版)
思考讨论题
1、世界上有没有事物能够脱离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
2、联系究竟是人的主观创造还是客观事物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事物与其他事物产生联系是绝对的吗?
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使我们返回到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就时间来说离我们不过一代之久,但是它对德国现在的一代人却如此陌生,似乎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了。然而这终究是德国准备1848年革命的时期;那以后我国所发生的一切,仅仅是1848年的继续,仅仅是革命遗嘱的执行罢了。
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做了政治崩溃的前导。但是这两个哲学革命看起来是多么不同啊!法国人同整个官方科学,同教会,常常也同国家进行公开的斗争;他们的著作在国外,在荷兰或英国印刷,而他们本人则随时都可能进巴士底狱。相反,德国人是一些教授,一些由国家任命的青年的导师,他们的著作是公认的教科书,而全部发展的最终体系,那黑格尔的体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在这些教授后面,在他们的迂腐晦涩的言词后面,在他们的笨拙枯燥的语句里面竟能隐藏着革命吗?那时被认为是革命代表人物的自由派,不正是最激烈地反对这种使头脑混乱的哲学吗?但是,不论政府或自由派都没有看到的东西,至少有一个人在1833年已经看到了,这个人就是亨利希&海涅。
举个例子来说吧。不论哪一个哲学命题都没有像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那样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这个命题就是:
&&&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警察国家、专断司法、书报检查制度祝福。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是这样认为的,他的臣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在他看来,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
“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
所以,他决不认为政府的任何一个措施——黑格尔本人举“某种税制”为例——都已经无条件地是现实的。但是必然的东西归根到底会表明自己也是合乎理性的。因此,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只是意味着:这个国家只在它是必然的时候是合乎理性的,是同理性相符合的。如果说它在我们看来终究是恶劣的,而它尽管恶劣却继续存在,那么,政府的恶劣可以从臣民的相应的恶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释。当时的普鲁士人有他们所应得的政府。
但是,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恰恰相反,罗马共和国是现实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法国的君主制在1789年已经变得如此不现实,即如此丧失了任何必然性,如此不合理性,以致必须由大革命(黑格尔总是极其热情地谈论这次大革命)来把它消灭。所以,在这里,君主制是不现实的,革命是现实的。这样,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就是说,注定是不合理性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乎理性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资料来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版)
思考讨论题
1、我们常常说的“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这句话按照辩证法来看正确吗?
2、什么是辩证法意义上的“发展”?
3、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区别是什么?对待新旧事物我们应当采取什么不同的态度?
37108501002004551.04
&&&&&&&&&&&&&&&&&&&&&&&&&&&& (资料来源:张宇燕:《经济艺术》,《经济学家茶座》,2004年第8期)
思考讨论题
1、人类珍藏的艺术品,其价格是由它的稀缺性来决定的吗?
2、商品价格的变动是否直接等同于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请举例分析?
19281929192910193113705602801932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网:http://www.zh.wikipedia.org/wiki)
思考讨论题
1、经济危机的本质是什么?
2、经济危机有没有制度性原因?
3、如何解释战后危机的程度和破坏性已大幅下降的事实?
英国的牛痘接种法是人痘接种法的一次重大革新,它最终完全降服了曾经肆虐全球的天花。18世纪,欧洲天花横行,人们因天花难以遏制的传染而陷入惶恐。而当时从中国传去的人痘法并没用被广泛采用。同时,人痘接种还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在古代人们对于病毒的特性还不太了解,对于减毒的效果也不能确定,有时候由于人痘没有完全被减毒,接种以后反而可能就感染天花了。那么,能否找到一个更有效、更安全的办法来杜绝可怕的天花呢?英国的一位乡村医生爱德华&琴纳开始了对这个难题的艰难探索。
有一天,一位姑娘到琴纳的诊室看病,琴纳判定姑娘患的是天花,但姑娘却坚决地肯定自己得的不是天花。因为在她们的奶牛场,几十个女工从来都没有得过天花,只不过是在手上长过小痘疮。牛痘是牛的一种轻微传染病,发病时在牛的乳房附近会长出脓疱,挤奶时会通过伤痕而传染到人的手指。有意思的是,凡是患过牛痘的人就不会再患上天花了。这次意外收获让琴纳产声生了灵感;挤奶女工身上的小痘疮和天花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牛身上长出的牛痘水疤和天花病人身上的症状十分相似。这使他进而想到是不有可能给人接种牛痘呢?
1796年5月14日,琴纳在自己47岁生日的这一天给一位8岁的男孩接种牛痘。琴纳用小刀在小孩上臂的皮肤上轻轻地划了一道刀痕,然后十分小心地将他从牛奶女工那里获得的出痘的浆液轻轻地涂抹在男孩皮肤的刀痕处,完成了牛痘的接种。随后的一段时间,琴纳对这个接种了牛痘的男孩进行了严密的观察,从种痘到结痂、长脓包到最后脱痂,牛痘接种成功了。&&&
但同时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了琴纳的面前:种了牛痘的人是不是就一定不会得天花呢?为此,琴纳又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给种了牛痘的男孩又接种了天花,半个月过去了,被接种天花的那个小男孩安然无恙。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试验终于成功了。这是人类数千年来向天花病毒发起的最大反击,被医学家们称为“死神的帮凶”的天花终于被人类征服了。&
试验成功后,琴纳为附近的村民们免费接种牛痘。但在当时,教会认为琴纳的发现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因为这意味着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命运居然要取决于牛脓疤疮。伦敦上流社会的人们也对此不理解。面对这一切,琴纳选择了保持沉默。他回到家乡,继续为村民们免费种牛痘。1798年,英国、法国、俄国等地区又流行天花,这时经过琴纳接种牛痘的人已达到2 000多人。在这次天花流行期间,这2 000多人没有一个人被传染天花,琴纳牛痘接种法的成功再一次得到了印证。由于琴纳的牛痘接种法简便、安全而且高效,十几年间迅速传遍欧洲各国和美洲大陆。1803年,西班牙还特地派遣医疗船队向所有海外属地推广实施牛痘法。1805年,牛痘接种法传入中国,逐渐取代了人痘接种。随着接种牛痘法在中国的不断推广,1961年中国全面消灭了天花。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经从地球上彻底根除。
&&&&&&&&&&&&&&&&&&&&&&&&&&&& (资料来源:刘学礼:《琴纳、牛痘、疫苗》,《世界科学》1999年第9期)
思考讨论题
1、科学认识只是科学家的天才头脑的产物吗?
2、认识的来源是什么?
3、是否存在完全脱离实践的认识?
2080196140
0.963802005300
7019945810001999600030
500120201999100
198820208090
2070500070
400-600&&&
&&&&&&&&&&&&&&&&&&&&&&&&&& (资料来源:于杰:《共和国故事:共同富裕(华西村的富民政策与发展)》,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版)
思考讨论题
1.华西村的经济发展道路体现出社会主义的那些优势?
2.华西村共同富裕的成功实践能够给予我们那些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启示?
&&&&&&&&&&&&&&&&&&&&&&&&&&&& (资料来源:克莱&瑞恩《道德自负的美国:民主的危机与霸权的图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思考讨论题
1、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2、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3、如何看待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 ?
永远都要坐前排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她的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他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无论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都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都要坐在前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五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并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
其实,玛格丽特不光是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唱歌、演讲及学校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当年她所在的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为如此,40多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年当选为英国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永远都要坐前排”,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并不少,而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人却总是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把“坐到前排”仅仅当成了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那些最终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把理想变成了行动。
一个哲人曾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高度。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1、玛格丽特为什么总是要坐前排?她父亲为什么总是告诫她“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这里面包含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2、玛格丽特上大学以后,成绩突出,多才多艺,这与她自小就“永远都要坐前排”有什么关系?
3、文章提到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很多,而真正能够坐到前排的人却很少,这是为什么?请你谈一谈“向坐在别人前面”和“坐到前排”之间有什么区别?
什么影响你的决策
在我的脑海里一直都留存有一幅美国校园广告的画面,广告上有四盏灯,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着,左边的那盏非常明亮,右边的则是一盏无光灯。这四盏灯每相邻的两盏间都有一段对话,它们影响着灯的明暗度。
第一盏灯明亮,灯厚的对话是:“我有一个想法,想去做。”回话说:“可以做到吗?”
第二盏灯略暗,灯后的对话是“我试试看。”回话说:“很难吧!”
第三盏灯变得更加昏暗,灯后的对话是:“周围的人都不同意我去做。”回话说:“那就算了吧!”
第四盏灯最终......
现实中,熄灯想法要比点燃想法容易的多。因为怕灯被熄灭,索性就不开始。记得退休已久的美国同事对我说:“如果当初我没有在意丈夫对我的讥笑,大概我早已成为百万富翁了。”原来,她很早以前就想过要把大电影压缩到小带子上去,开个录影带公司,出售电影带子。直到十年后别人这样做了,她的先生才恍然大悟。
在美国留学时,感受最深的是教授时刻鼓励学生思索、提问和去尝试自己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哪怕是最笨的事情。我深有感触地对友人讲:“如果在国内上大学时也能多遇见一些为你指点方向的教授,四年里就会少走一些弯路。”当初离开家乡去上大学时,满怀壮志,但由于当初自己是提前两届迈入大学之门的中学生,说话办事不免幼稚天真,甚至荒唐。然而,由于指点我的人很少,嘲笑批评的话语却连接不断,没过多久,不仅信心全无,而且人也进入了一个沉闷压抑的阶段。我想,与其说错,不如不说。这样一来,自己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了。直到进入美国大学后,听到教授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学生的创意要独特的时候,自己才真的像从鸟笼里飞出来,回到一个充满疑问、迎接挑战的真实自我。实际上,回首几十年走过的人生之旅,最有收获的岁月,反而是“摔倒”的那几段路。我有一位朋友,拿了美国博士学位,在中国做了一家中美合资公司的大老板,之后,又自费返回美国大学进修MBA课程。我好奇地问他,花了数万美元,到底学习了什么东西?他深有感触地对我说:“让我开了眼。”开了什么样的眼界呢?
其一,从一个画面说起。打开一个摄影镜头,从近距离开始,你可能仅看到一个人的眼睛,镜头拉开,这时出现了一张脸,然后是身体,身后隐约看到一些色彩。再来拉开镜头,乍然出现了天空、海洋、沙滩。随着镜头的杂乱,你可能开始感叹,情不自禁地再去拉镜头,这时,你看到了一个地球,接着你迫不及待地再去拉,啊!一个宇宙,无尽的星海,什么当初的那双眼睛,那个人体,甚至让你一时流连忘返的海洋,都在更大的视野中逐渐变得渺茫,最后消失......这说明什么呢?站在不同的方位,你会看到不同的情景,而你选取的方位和得到的视野,影响了你的决策,决定了你人生路上的胜与败。
其二,在我们的知识范畴之内,有这样四句话:
第一句话:你知晓自己知道的知识。
第二句话:你不知晓自己知道的知识。
第三句话:你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第四句话:你不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第四句话的内容“你不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是一个无知者的悲哀,也是一个人狂妄自大背后的真实写照。第三句话,当“你知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时,即清楚了自己的问题时,你才会去寻找,去学习,其结果,你当然会变得更加智慧。
1、“如果当初我没有在意丈夫对我的讥笑,大概我早已成为百万富翁了”,这句话暗含的哲学哲理是什么?
2、本案例的题目是“什么在影响你的决策”,你认为什么东西能影响一个人的决策?
200433200322%2004130
1.时下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茶壶30个杯”的现象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它违背了什么哲学原理?
2.如何运用好“适度”原则,把握好茶壶与茶杯相配的“度”,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3.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好“适度”原则,避免“过”和“不及”的发生?
纸上得来终觉陋
& &&这个题目是模仿当代影视作品的“偷陈出馊”法炒制的。陆游与儿子陆聿冬夜读书,看到爱子把“书巢”中的藏书读了个“简断编残字欲无”之后,觉得致力学问光读书不行,还得亲自实践,就写诗勉励子聿,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是读书迷,自诩“吾家藏书一万卷”,可他作诗却不像杜甫那样“无一字无来历”地苦吟,也不像辛弃疾那样得心应手地“掉书袋”。他的诗多是生活的“躬行”体验,凭陵风雨,历经骇浪,水边射虎,关头听角,废苑探梅,遗祠访拍,经行麦野桑村……“细雨骑驴入剑门”,忍不住就来一首《剑门道中遇微雨》。&
&&&& &他胸中有万卷书,却立志不钻在故纸中食人余唾。比照斯人风范,故套用他的一句诗,用“纸上得来终觉陋”评论当代的影视艺术创作倾向。这倒有两层用意:一是说乞人残余的作品不仅“浅”,而且“陋”了;二是受国际文风病毒感染,“改”一个字,生吞活剥经典作品就偷出自己的创作来了。如此省力就钞源滚滚,蒙出莫名其糊涂的高收视率,何必上山下乡去受苦呢!&
&&&&& 纸上题材枯竭,就做蠹鱼,啃出名著中的片言只语、半枝一叶铺演作品骗人。到电影院是自愿的,看不懂武士们那模模糊糊、血淋淋的三角恋,活该。电视节目却是强迫人看的。我拨遍频道,好不容易寻出个无蟒袍油辫、无唇膏脂泪、无刀光剑影的节目,却不料还是《少年包青天》。宋人包黑子侦破的竟是洋味“铁面人案”,情节梗概是从外国著名影视作品中“得”来的。&
&&&& &从纸上挖题材,千方百计地搜寻野史轶事。皇帝赐妾,命妇吃醋,本是唐人轶事,今人却偷过来用到清人《宰相刘罗锅》里。写乾隆恶作剧赏刘墉两个宫娥,刘墉无奈,刘夫人抗命。皇帝佯怒:要么接受,要么服毒。刘夫人宁喝毒药,原来毒药是醋。这一集的故事,几乎是照抄书本。偷抄一遍还不过瘾,《神医喜来乐》里又偷一遍,改成王爷成人之美,命喜来乐纳心爱的赛西施为妾。这一集演得庸俗不堪。大家争相偷抄野史轶事编故事,几乎所有的名媛美人都被歪曲了。&
&&& &&从纸上挖题材,随心所欲地糟踏著名的民间传说。白蛇恋许仙、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梁祝姻缘、董永遇仙都被“文艺家们”糟踏得不成样子了。谬种流传,年轻一代对原来优美的民间传说已经一无所知了。& &从纸上挖题材,残害文艺名著。《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之类侠义小说,都惨遭戕害。近来听说《老鼠爱上猫》已在南国亮相,敷演锦毛鼠白玉堂爱上御猫展昭。篇目故弄玄虚,使人误以为写同性恋,却是玩的变性手法,白玉堂原来是女扮男装。这风是从美国吹来的。美国一批无赖编剧肆意糟踏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被改成“动作片”,《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被改编成同性恋。等着瞧吧,下一版《老鼠爱上猫(2)》,就会是郎才郎貌,锦毛鼠不再女扮男装了。&
&&&&这些创作倾向,会损害文艺生命,文艺女神该喊“快救命”了。
1.怎样理解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的含义?其哲学意蕴是什么?
2.现代影视剧从纸上挖题材,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学原理来指导影视剧的发展?
3.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当如何自觉得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学原理?
森林里的水
&&&&“”“”“”
&&& 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向导让我震惊极了。在我们的意识里,这个森林既然没有河,老天又不下雨,那就是没有水的,但是在他的眼睛里,随便一个角落似乎都藏有水。原来,我们以为根本无法寻觅的东西,却是这样的处处留踪,处处有源。
成功的门是虚掩着的
& &&1984&10400(431)
& &&16“?!”
&& &&“193652510.3&10323210.01509.9510”
荆州是一块“衢地”。“衢”者,四通八达之道也,荆州一起所属各郡主要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正值东南西北各路诸侯相互攻杀的中心地段,如同东南西北的交汇口。荆州的东面有孙权,西面有刘璋、张鲁,南面有南越,北面有曹操、袁绍。不论东方诸侯打西方诸侯,还是西方诸侯打东方诸侯,不论南方诸侯打北方诸侯,还是北方诸侯打南方诸侯,荆州都是必争之地。荆州一直处在战争的风口浪尖上。
占据许昌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始终有着统一全国的雄心。他既想着北伐盘踞河北的袁绍,又想南征拥有荆州的刘表。然而曹操懂得,这两块点心是不能一口吞下的,只有先吃了这块,然后再吃那块。于是,曹操决定先消灭袁绍。此时,荆州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袁绍和刘备先后派人到荆州去向刘表招安,而刘表此时不听趁曹操和袁绍相持之际而破敌的劝谏,反而观其动静,再做商议。曹操对刘表不降极为愤恨,但因袁绍未平而暂且放弃作战的计划。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起兵七十万,企图复来攻打许昌,往官渡进发。曹操亲率七万人马,前往迎敌,袁、曹官渡之战由此拉开帷幕。曹操在官渡大战袁绍,其老巢许昌相当空虚,刘表完全可以乘虚而入。但是,尽管袁、曹两家打得难解难分,刘表始终按兵不动。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了进攻许昌的机会。刘表意为荆州既然无玷,就不要招惹是非,幻想同曹操保持睦邻友好关系。然而刘表不想进攻曹操,不等于曹操不想进攻刘表。在曹操得知刘备逃往荆州,投奔刘表时,便欲引兵攻之。程显建议说:“袁绍未降,而遽攻荆州,倘若袁绍从北而起,胜负未知。不如还兵许都,养兵蓄锐,待来年开春,引兵先破袁绍,后取荆州,南北之利,一举可收也。”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
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曹操北征乌桓,意欲彻底歼灭投奔乌桓的袁氏残存力量。然而正如曹操所想,刘表因疑忌刘备,较之后妻蔡夫人挑唆,虽派刘备赴守新野。曹操北征乌桓,再一次远离许昌,这使刘表又获得一次袭取曹操老巢的绝好机会。当时,客寄于荆州的刘备为刘表谋划到:“今曹操北征,许昌空虚,若以荆襄之众,乘间袭之,大事可就也。”然而刘表答到:“吾坐据荆州足已,岂可别图?”遂拒绝了刘备的建议。
有这样一个故事:智利是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麓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一度外债高举、经济滞后,连粮食也要依赖进口供应。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好管闲事的美国人决定派遣一个农业考察团前往智利,为那里的人们提供必要的农业技术指导,以提高当地农业作物生产水平。安第斯山脉盛产马铃薯,几千年来是智利人的主要食品。但是,经过实地考察后农业专家发现,尽管已经积累了如此之久的种植经验,当地的农民好象还没有发展出现代化的量产技术。例如,产地位处贫瘠的高地,每块田地的形状并不规则,而且布满了大石头,种植的品种高达十余种,各品种的马铃薯产量不一。收割马铃薯时,农民对于藏在地处偏僻、地形崎岖的马铃薯,并没有采收,只是任凭它生长,缺乏完整的收成规划。
  农业考察团认为他们已经发现了问题的根源,而且很容易就针对上述的问题,提出了农业改良的建议:如果可以挑选高产量的马铃薯品种,广泛改良种植技术,并重新整理田地,例如除去巨石与杂草,根据科学统计,起码可以比过去增加百分之十五的产量,刚好可以弥补智利粮食不足的缺口。
  事情似乎解决得很顺利,现代科学似乎可以轻易地解决一些自然界的问题。可是,这种改良的结果却给当地的农作物产业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灾难,粮食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引发了更严重的饥荒。因为农业专家短期的观察,并无法与安第斯山脉的农民数千年经验相比。当专家们只是考虑从作物品种、土壤条件、种植方法等可控因素方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时,却忽略了(或者说是没有观察到)那些不可控的因素所造成的损害。比如,当地频频发生的、意外的天然灾害,春天半夜的冻霜,夏天毛毛虫的侵害,微菌在马铃薯成形前所从事的破坏,甚至冬天太早来临,都可能影响到当年的收成。也恰恰是在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之下,使当地的马铃薯必须发展出抵挡灾害的能力。所以农民会在灾难后,前往偏僻角落、巨石与杂草间,寻找幸存的马铃薯块茎,这些马铃薯块茎都是具有相当的抗自然灾害能力的品种。虽然当时可能会面临粮食不足的窘境,但是明年种植时却可以种植多品种马铃薯,来应付不同情境的灾害。所以多样化的产品品类,看上去并不科学的收成规划,农业专家认为没有效率的种植方式,却正是智利农民求生存的变通之道。
  生态学称有效率的农业为“单一收成”(Mono-cropping),也就是减少农作物品种的种植,透过单一收成,可以保证在短期內有丰富的产量。但是相对地,也可能会影响长期稳定的收益。一方面,反覆的土地利用,会使土壤养分枯竭,破坏生态系统內自然循环的涵养,也威胁到原本当地动植物的生存;另一方面,“单一收成”固然可以形成很高的短期收益,但同时也降低了对于环境风险的抵御能力,一旦出现变化,有可能会对整个生产系统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正如很多追求永续经营的长寿公司一样,他们不会只将目标放在短期获利最高的产品,而是能够包容其他开发中的获利性项目。因为如果只是像美国农业考察团般只重视单一收成、却忽视环境的剧烈变动的话,将面临生存的严苛挑战。同时,在很多的时候,看上去很合理很科学的传统习惯方式,往往成为我们处理现实问题的羁绊。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特点,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现实问题,如果我们试图用一种“模式”来生搬硬套的话,受到现实惩罚的只能是我们自己。最后,正因为环境的变化需要我们发展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所以,一些企业鼓励员工习惯尝试“违反本性”的活动,其中,3M公司发展的最为彻底。它允许科技人员百分之十五的时间,花在自己所选择和主动提出的计划上,籍由制度上对创新的刺激,让员工不断超越自己,就是企业维持生命活力的原动力。
树+树≠森林
在横断山脉东部,海拔1000米到3800米的山地里,有一大片云南松构建的林海,大约1400万亩———无论你从飞机上放眼望去,还是从林间公路驶过,都会发出由衷赞美———多么壮丽的绿色海洋啊!这就是人工绿化最成功的范例。
 & 但是这次来林区,我却改变了看法。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告诉我们:树+树并不等于森林。这种以单一树种组成的树林存在很多生态隐患。
  &几乎所有听到这一观点的人都难以接受。
 & 近些年来,人们从严重的环境灾害中认识到植被退化和荒漠化的危害,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植树造林,一片片松树林、一条条防风林带耸立于长城内外,改变了荒山秃岭,中国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森林恢复者”。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6.55%。但是专家指出,这些数字有些误导。它让人们忽略了一些问题:大部分人工“建设”的树林还不是“生态恢复”,单一树种的人工林并不具备生态效益,而且有些类型的人工林还会降低地下水位,造成水土流失,带来疾病、虫害和火灾。
 & 在西昌边上的泸山,保存下来一片天然林。山上针叶林、阔叶林、灌木丛、藤类植物、野草野花郁郁葱葱,各据其位,有松鼠和许多鸟在树上嬉戏。专家解释说,能有这样多的动物,是因为天然森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活的体系,它的生态过程包括土壤、空气、植物、动物、菌类和微生物之 间的交互作用。而同样都是树木,单一树种的人工林就不会有这样理想的生态环境。
  &在大凉山区,生长着自1958年以来多次飞机播种的云南松林,我们看到许多地方由于林木过密,40年了,很多树虽高耸云天却只有碗口粗,密林之下或者有些稀疏矮小的杂草,或者只是光秃秃地露着红土。我们在人工林区的公路上往返500多公里,仅远远地看到一只小松鼠,再没有看到任何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 专家说,人工林的问题是它取代了多样化的植被,从根本上破坏了土壤的营养平衡。没有生物多样性的人工林是一种没有安全保障的投资。
  &怎样植树造林才能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呢?
 & 专家说办法有很多,最重要的是选择当地树种,避免单一树种栽培,保留足够的空隙以利于顶级生态系统的形成,同一片林地中的树木,应当是各种年龄交错。如果是经济林,树下不应锄草,而要培育适合的草类,并保留枯枝落叶层。例如在大凉山已经成林的人工林区,可考虑适量间伐目 前单一的云南松,然后补种其他落叶乔木和灌木。
 & 当我们以恢复自然生态的眼光再来看面前这片飞机播种的广阔山林时,突然觉得眼前明亮了许多。我们发现,在天然林中曾感受到的荒野的气息,这里没有;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松鼠、野兔、山鸡、狐狸不来这无边无际的松林落户,更别提老虎、熊猫、黑熊了;我们知道了仅有一棵棵树立在 山上、仅有木材可供砍伐、仅有果树可以采摘……还不是我们最理想的目标。
  &因此,当我们再去植树的时候,就明白了我们将要“建造”的应当是具有多重效益并能够恢复自然生态的树林。
1.为什么说单一树种的人工林并不具备生态效益且难以恢复自然状态?
2.怎样理解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为什么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你能否谈谈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之间的关系?
& &2020801996霍根出版了题为《科学的终结》一书,对当代科学前沿几大领域有代表性的数十名科学家进行访谈,并因此片面地得出“科学已经终结,伟大而又令人激动的科学发明家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的结论。他认为,各类科学“大的理论框架已经够就,大的发现已经发现完毕,剩下的或者是一些无法证明对也无法证明错的玄想,或者是一些扩展应用领域的技术活”。回首科学史,这些说法与19世纪末科学界一度流行的“科学终结观”十分相识。
& &&当时,科学界一些人士盲目乐观,故步自封,认为各类科学都已达到了“极致”,“重大的发现时代已然过去”,这种“历史完结感”因牛顿力学的节节胜利而表现出一种自得感。1888年,著名物理学家米切尔森就发表言论说:“无论如何,可以肯定,光学比较重要的事实和定律,以及光学应用比较有名的途径,现在已经了如指掌了,光学未来研究和发展的动因已经荡然无存了。”继而在1894年他有进一步强调:“虽然任何时候也不能担保,物理学的未来不会隐藏比过去更使人惊讶的奇迹,但是似乎十分可能,绝大多数重要的基本原理已经牢固地确定起来了,下一步的发展看来主要在于把这些原理认真的应用到我们所注意到的种种现象中去……未来的物理学真理将不得不在小数点后六位去寻找。”尤其是当物理学大师牛顿的古典力学和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创立后,便认为二者已“构成了完美的经典物理学大厦”,许多科学家也因此一直傲居其中,一种历史“完成感”油然而生,并在科学届产生了不良影响。
& &&对于种种“科学终结观”,20世纪的重大科学发明创造本生就是对其有利的驳斥。特别是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论,完成了推动古典物理学向现代物理学的过渡,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充分说明“科学终结观”的幼稚和可笑。他们心安理得地躺在已掌握的知识上吃老本,或者是已自己的知识范围为标准衡量一切。这样一种“科学终结观”,从根本上说背离了科学精神,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抑制了人们的创新思维,给科学家研究和探索继续向深度、广度进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延缓甚至窒息了科学的发展。
& &&科学发现和发明永不会终止。就拿人们所熟悉的飞机来说,从或活塞式飞机到喷气式飞机,由喷气式飞机向冲压超燃发动机为核心技术的空天飞机跨越,一步一层楼,越来越先进,这充分说明了科学发明和发展的永无止境。
& &&科学没有终结,任何认为科学已达到极限的观点对人们的创造性思维都是一种束缚,对科学的发展进步都是一种极大的障碍。正如科学家斯蒂芬&霍金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远未到达尽头……”我们刚刚跨入的21世纪,是个创新的世纪、竞争的世纪、“知识爆炸”的世纪,更多的科学奥秘将被解开,“人类社会未来的巨变可能会令当今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家都目瞪口呆”。
1.为什么说“科学没有终结”?高唱和断言“科学终结论”或“历史完结论”的某些科学家违反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2.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论是如何推动古典物理学向现代物理学的过渡的?他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3.盲目的宣扬科学已经发展到极限有什么危害?你认为科学的发展真的永无止境吗?
大师的风格
&&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顾炎武,把读书和著书喻为“铸钱”。他说:我曾说今人著书立说正如古人铸铜造钱,古人从矿山中开采铜,而今人却收买就铜钱做原料,前者铸的钱数量少,但品质精良,而后者新铸造出来的铜钱不仅质量粗劣,而且把古人传世之技艺给毁了。我一年多来,反复研究,只不过考虑清楚了几个问题而已,数量虽少,但也算的上直接从矿山上采铜吧!
& &&于矿砂中萃取金石,赋予原料以全新的意义,这种创造性的劳动,是那些以旧铜钱为原料造出新铜钱的“改造”所不能比的。这其中的深意与读书和著书是一脉相通的。读书写作本来就是沙里淘金的事业,没有广泛的涉猎、深厚的积累和深刻的思考,就不会有高超的见解。然而可叹的是,三百多年前学人的一段比喻却一语切中了当今的现实。时下的学界正是浮躁之风盛行:重数量而轻质量,粗制滥造,动不动就是黄黄数万数十万言的巨著,一年一本甚至几本,写书变得比写论文还容易,拼凑之作比比皆是。
& &&与这些“著作等身”的后辈学人相比,老一辈的学者们要“相形见绌”得多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孜孜不倦,一辈子只出了一本著作。有人把当年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的学术风气概括为“一本书主义”。郭沫若、范文澜、吕叔湘等老一辈学者反对研究工作中的急功近利,主张“板凳做得十年冷”,耐得住寂寞,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最终拿出一本书来,即后人概括的“一本书主义”。但就是这“一本书主义”成了学术之旅上的一个高度,其生命力经久不衰,十几年,几十年,仍能立在书架上,给后来者以启迪和教益。
& &&与“一本书主义”相类似,大学者黄侃曾说“五十当著书”,在他50岁生日时候,章太炎先生为他撰写了一首贺诗,里面有一句:“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成好著书。”大师说50当著书,强调的是扎实做学问,一般到50来岁时学问始有所成,方好著书。现在很多人急于求成,似乎只有多发表文字才能证明自己的水平。其实著述与学问之间并不能简单的划等号,从某种意义上讲,著述和学问是俩回事。当年梁启超推荐陈寅恪到清华研究院任职,院长问此人有什么学位、有多少著述,梁启超说,他没有什么学位,也没有多少著述,只是学问比我强。陈寅恪便被礼聘到清华研究院,成为著名的清华研究院四导师之一。
& &&很多时候,质量对于数量有着压倒一切的权威。学问当然不是书报杂志类的快餐文化,它负载着传承学术和文明的重任,是一颗颗文明的种子。一个名族,其文化的兴盛绵延有赖于这些种子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学问也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那些为博取名利而仓促写来的书,人为的催熟只能是毁了它,注定将是过眼烟云,无法丰富学术的积累。
& &&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一辈子指出了一本书——《逻辑哲学论》,而且薄薄的不到80页,以后便不再著书。直到他去世以后,别人才将他的笔记、讲义汇编成书。就是这本披沙拣金的“小书”成就了大师一生的盛名。大师这样一种集谦逊、浪漫与勇气于一体的真诚令人钦佩。我想这来自于他深厚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来自于他良好的学术操守和道德情怀,来自于他优雅的气质和恰当的自我认识。
& &&大师的风格,也应该是学界的一杆标尺,既指引学问的方向,又标志涵养和道德的高度。
1.奉行“一本书主义”、“五十当著书”的前辈学者与“著作等身”的后辈学人相比,谁的著书更有学术价值,对传承文明的贡献更大?为什么?
2.本篇案例的标题是“大师的风格”,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师的风格”?如何评价它?
3.你对时下学术界重数量而轻质量的浮躁之风盛行如何评价?有何改进建议?
1879195526
19021905314
1851131900
1895189850120019271937
1926719274
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农民、地主阶级的开明派、民族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和革命派为解决中国社会的矛盾提出的各种主张、作出的各种努力,为什么都失败了?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会胜利?革命胜利后中国为什么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发展的那些规律?
3.在当今中国,青年大学生选择什么样的社会理想才能与中国社会进步潮流相一致?为什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灌木丛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