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觅 上怎么发文字号?

关于建文帝的传说,越详细越好_百度知道
关于建文帝的传说,越详细越好
如题,就是关于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下落的传说...
如题,就是关于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下落的传说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采纳数:51
获赞数:708
  《明成祖实录》中记载建文帝自焚而亡,当时的燕王听说后还派遣太监前往救援,并对着建文帝的尸身大哭。但《明成祖实录》一书很有可能是朱棣篡位后为了掩盖历史事实,而指示史家这样写作,又或者史家惧怕朱棣淫威,为了讨好他,故意写成这样。  其实就连朱棣自己也并不相信朱棣被烧死了。《明史·胡濙传》记载,永乐五年朱棣怀疑建文帝下落,派遣户部给侍中胡濙,以颁布诏书寻访张三丰为名,暗中侦查建文帝踪迹。胡濙在外寻访十四年之久,回来把打听到的民间隐秘与传闻向皇帝报告,才使皇帝的疑虑冰释。再胡濙回到北京之前,成祖还派遣郑和下西洋寻访,也未找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寻访建文帝)。因此可以说,建文帝很大的可能并不是在宫中被烧死的,或者即便烧死,朱棣也没有见过建文的尸身,否则他遍没有必要象上面海内海外的搜索。  神宗曾经问左右大臣:“听说建文当时逃走了,真有这样的事情么?”重臣张居正回答:“国史没有记载这件事,但是据故老相传,说当年靖难的部队进城的时候,建文帝剃了头发,披着僧袍从小道逃走了,当时人们都不知道。到了正统年间,有人在云南邮壁上见到一首诗,有“沦落江湖数十秋”的句子,有个御史觉得很奇怪,就把题诗的人叫来问他,题诗的人是个老和尚,御史问他话却坐着而不跪下,回答说‘想要回到故乡’,御史查证得知是建文帝,于是把消息报告给朝廷。朝廷召老和尚到京,进宫中查验,正是建文。不过没有人知道后来的事了。”(明神宗实录)  万历皇帝让张居正将云南邮壁上的题诗全文抄下来给他看,全诗如下:  沦落江湖数十秋,归来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这首诗在《明神宗实录》和《春明梦余录》都有记载,有较大的可信度,并且与建文帝的书生气十足而温文尔雅的气质十分相符。  明人野史中记载建文帝逃亡生涯的过程大略如下:  建文四年六月,建文帝得知南京金川门失守,长吁短叹,想自杀以谢国人。翰林院编修程济说,不如出走流亡。少监王钺跪在地上提醒皇上,高皇帝升天之前,留下一个宝匣,并且交代说,如有大难,可以打开。众人一起赶到奉先殿左侧,打开这个红色宝匣,但见里面有度牒三张,分别写着“应文”、“应能”、“应贤”,里面还有袈裟、僧帽、僧鞋、剃刀,以及银元宝十锭。第一张“应文”度牒写着:“应文从鬼门出,其余人等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时分在神乐观的西房会合。”程济立即为皇上剃去头发,换上袈裟、僧帽、僧鞋。吴王教授杨应能表示愿意剃度,随帝流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说,臣名贤,无疑就是“应贤”,也剃度改装随从。当时在殿上的五六十人痛哭流涕,都表示要随从流亡。建文帝说,这么多人一起行动,势必引起怀疑,决定由九人陪他前往鬼门,在神乐观乘船至太平门。少顷,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赶来。一行二十二人开始了流亡生涯。建文帝交代,今后互相以师弟称呼,不必拘泥君臣之礼。兵部侍郎廖平建议,随从不必多,更不可多,挑选没有家室之累又有膂力五人足够,其余遥为应援。当场决定杨应能、叶希贤称为比丘,程济称为道人,这三人左右不离建文帝;其余六人往来道路,运送衣食。第一站来到吴江县的史彬家中。八月十六日,建文帝与两位比丘、一位道人同行,其余人等星散。十月,来到襄阳的廖平家。获悉跟踪者也已到此,大家商议后便决定前往云南。  明成祖派遣户科都给事中胡前往西南地区,打着探寻道教宗师张三丰(即张邋遢)的幌子,其实是为了侦查建文帝的下落。消息传来,建文帝决定遁迹深山。  永乐八年三月,工部尚书严震以出使安南(即今越南)的名义,至云南秘密探访建文帝的踪迹。某一天,严震偶然在云南道中遇到建文帝,两人相对而泣。建文帝问他:你准备怎么处置我?严震回答:皇上请便,臣自有办法。夜间,严震自缢于驿站。建文帝见踪迹暴露,再次躲进白龙山。  长期的野外生活,使得他身心疲惫,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到了夏天,又患上痢疾,但因害怕被发现,不敢出山觅食、求医,狼狈到了极点。这时史彬等三人赶来,境况顿时改善。几天后,三人离别,抱头痛哭一场。建文帝交代,今后不必再来,一则道路艰险,二则关津盘查严密。  永乐十年三四月间,一直随从建文帝的杨应能、叶希贤相继病逝,建文帝收了一名弟子,赐名“应慧”。永乐十四年六月,建文帝足疾发作,程济进城觅药,才得痊愈。这使建文帝感到危机时时迫近,便口述流亡的经过,由程济笔录,写成《从亡传》,建文帝亲笔写了序言,命程济藏于山岩中。此后几年,建文帝奔走于云南、贵州、四川之间。永乐十八年十月,在程济的陪同下,建文帝登上了峨嵋山,赋诗一首,其中两句为:“登高不待东翘首,但见云从故国飞。”流露了他此时此地思念故国的复杂心情。  永乐二十二年二月,建文帝东行。十月,在旅店遇到史彬。史彬关切地问起道路起居,建文帝说:近来强饭,精爽倍常。于是同史彬下江南,回到吴江史彬家中。这时史彬的从叔祖史弘从嘉兴赶来,在客堂见到老和尚,问史彬:大师从何而来?史彬不答。史弘把史彬拉出,说:此建文皇帝也。史彬矢口否认,史弘说我曾在东宫见到过,是我的救命恩人。史彬只得如实相告。史弘顿首后,哭泣着询问近况。建文帝说:赖各位从亡者给我衣食,得以周旋于险阻之间。二十年来,战战兢兢,今日想来,可以终老了吧!随后在史弘的陪同下,游览天台山,到宁波渡莲花洋。  匆匆间,成祖死,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仁宗死,宣宗即位,十年后英宗即位。皇帝已经更换了好几个。政治环境的变换,是他再现真身的时候了。正统五年(1430年),正在广西的建文帝对程济说,我决意东行。  建文帝有文才,流亡中经常诗性大发而赋诗,最著名的一首就是:  流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人们常说,诗言志。从这些诗中,不难体味到一位流亡皇帝的心灵呼声。巧得很,同寓所的一名和尚,窃得建文帝的诗稿,跑到思恩知州岑瑛那里,大言不惭地说,我就是建文皇帝!岑瑛大为惊骇,马上报告藩司。藩司下令把和尚与建文帝一并逮捕,飞章报告朝廷。当朝皇帝下诏:押解回北京。皇帝命御史在宫廷中审讯,那和尚称:年九十余,且死,想葬于祖父陵墓旁。御史说:建文君生于洪武十年,现在是正统五年,当六十四岁,何得九十岁?后来查实得知,这和尚名叫杨应祥,钧州白沙里人。报告皇帝后,和尚被判处死刑,下锦衣卫监狱关押。建文帝此时把实情告诉了御史,御史秘密上报皇帝,皇帝派曾经服侍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探望虚实。建文帝见到吴亮,脱口而出:你难道不是吴亮?吴亮说:不是。建文帝纠正道:我有一天在便殿就餐,吃子鹅,一片肉掉到地上,你手里拿着壶,趴在地上把它吃掉了。还说不是你!吴亮伏地大哭。他知道建文帝左脚趾有黑子,查看后果然,想不到几十年后能够见面,痛哭流涕,不能仰视。于是,皇帝下令把建文帝迎入宫中西内养老,宫中人都叫他“老佛”。寿终正寝后,葬于西山,不封不树。因为很难给他一个名分,所以成为一座无名墓。  由于建文时期的档案史料已被销毁,《明成祖实录》又充满谎言,已经难以核实其正确性究竟有多少。因此清代学者颇多怀疑,例如万斯同在《明史稿?史例议》中就说:“明代野史之失实,无有如建文逊国一事。”乾隆时正式出版的《明史》,卷四惠帝纪,在写了建文帝焚死之后,又加上“由地道出亡”一段文章,依然是一团迷雾。因此现在要确切考证建文帝的下落,犹如雾里探花,那只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参考资料:《权与血——明帝国的官场政治》(樊数志著,中华书局出版)
采纳数:5986
获赞数:44149
关于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下落的传说历来众口不一具体是谁对也不好说,毕竟它已经成为历史,没有人会很清楚的知道当时的情况。我曾看过一篇报道说:原江西上饶玉山县旅游局局长官涛十几年来一直参与三清山风景普查工作,近日,他根据自己的研究,推断建文帝曾隐姓化名为全真道人“詹碧云”藏身三清山,并经人掩护,在山上大规模建设三清宫等道教场所,三清山上立有“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碑石的地方就是他的墓冢。上饶玉山民间长期以来流传着建文帝曾流落云南,后返回苏州、南京、三清山,在当地隐居并葬于三清山的传说。上饶文管所的黄上祈老先生曾写过一本关于三清山的著作,最后一节就提到了这一传说。据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江西历史学会会长方志远介绍,该传说主要依据清初人谷应泰所写的《明史记事本末》中“建文逊国”卷的内容,而该书的大部分内容则依据建文帝时代的人所写的《自身录》和稍后年代的人所作的《革除遗事》。在听说官涛的推断后,方志远曾亲赴实地考察,发现其墓葬建筑风格的规制与南京明孝陵十分相似。方志远昨天接受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今天依然要坐缆车上山的三清山,当年即使是从山脚下开采石块,要将石料运送上山并建成这样的道士墓还是很艰难的,绝不是普通道人可以完成。他认为此“墓葬”之所以取名为“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实际上暗喻了让人们来瞻仰曾经治理过大明的主人之意。他表示,詹碧云绝不可能是建文帝。首先,从立碑的年代“弘治十年(即公元1498年)”推测,如果墓主真是建文帝,则其去世时已有120岁,这一年龄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其次,从建文帝生平性格来看,他是个懦弱的人,不可能做官涛所说的事。基于历史上至今没有任何文献或文物记载建文帝曾到过三清山的事实和以上两点理由,方志远认为,即使该石碑真与建文帝有关,也应该是对建文帝流亡一事抱有同情的人或其后人所立,该“墓葬”可能是个衣冠冢、建文帝的信物或尸骨埋藏之所,建文帝是否曾在当地隐居目前还很难确定。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全真派道士的羽化坛墓。其是三清福地除三清宫以外最大的明代古建筑,位于三清宫东南侧约270米处。墓冢地面水平距离纵长25米,最宽处8.55米,前后高差13.25米,气势恢宏,总建筑面积210平方米,是全部用花岗岩麻石构筑的仿陵园式建筑。其东北侧面有一块刻有“螣冈”二字的山岩。官涛解释,经考证“螣”为“蛇”,即小龙,不仅与建文帝属相相同,且与其即位当年为蛇年一致。另外,在三清宫前牌坊上有一幅石刻对联。 此外,三清宫大殿石柱楹联镌刻“一统大明祝皇祚于百世千世万世,三元无极存道气于玉清上清太清”,地方一直传说是建文帝隐身三清山时所题。 宫涛还根据墓葬名称谐音、三清山上数十块碑文的暗喻和三清宫建筑风格的考究,查阅了大量史籍,认为此墓葬之所以取名为“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实际上是暗喻让人们来瞻仰曾经治理过大明的主人(“竹”通“主”)之意。
采纳数:20
获赞数:794
建文帝下落之谜
今天我们讲建文皇帝的谜踪,建文皇帝的下落是几百年来众说纷纭的一个疑案。靖难之役打了四年之久,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进入南京,这时候,皇宫里大火烧起,燕军派人在宫里到处搜寻,宦官、宫女死的死逃的逃。燕军搜寻的人是谁?就是要找建文帝在哪儿。结果什么人没找着,在瓦砾当中拖出两个尸体来,有人说这个就是建文帝的尸体。建文帝到哪儿去了呢?这个是不是建文帝的尸体呢?
* 大火中拖出的究竟是不是建文帝的尸体呢?明朝的百姓似乎并不相信深受他们爱戴的建文帝就这样被大火烧死了,从此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民间流传起各种各样的传说。同时我们也发现,明朝的史书中对于这段历史记载也是模模糊糊。那么,建文帝是否逃过了那场大火?他又去了哪里?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建文帝的下落说法之一 焚死说
那么现在我们考察一下各种书的记载,关于建文帝的下落都有哪些说法呢?一个说法就是焚死说,就是烧死了,确实烧死了。《明史》,也就是两百年以后(写)的明史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是这么记载的:
“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说这个燕王派宦官在火里把皇帝、皇后的尸体找出来,过了八天以后安葬了。这是两百年以后的《明史》这样说,明朝人怎么说呢?明朝记载燕王时期的实录《明太宗实录》有这么一段话:
“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助。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看烟冒起来了,派宦官去救火,到那儿赶不急了。“上”指谁啊,“上”指的是朱棣,后来的皇帝明成祖朱棣,他哭了,说你真是这么傻啊!我来就是帮助你做好事的,你怎么就不理解我的心呢?怎么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呢?壬申,也就是过了八天以后,说安排了很像样的礼节安葬了建文皇帝,明成祖还为此辍朝三日,放假三天不办公以示哀悼。《明实录》是明朝人说的,很多学者研究,实录不实,实录的记载是不可靠的。为什么?他要给官府和皇帝打掩护,他们做的一些事情不愿意让大家知道的,不写进历史。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你说葬了建文君,备礼葬之,坟墓在哪?什么礼?有的记载说是“天子之礼”,什么是天子之礼,天子之礼很隆重啊,大家看现在十三陵、南京的明孝陵,那个皇陵都是非常雄伟的,规模很大,那是天子之礼。建文君如果用天子之礼安葬,怎么没有坟呢?显然这个焚死说是不可靠的。有人为了把这个焚死说要说得合理,就说确实烧死了,但是在安葬的时候叫做“不封不树”,什么叫不封不树就是没有封土也没树立石碑,这可能吗?又想自圆其说,又无法自圆其说。所以焚死说是一个无法解释、无法令人相信的说法。
* 既然可以断定建文帝没有被大火烧死,那么新的答案又是什么呢?历史的记载中有新的蛛丝马迹吗?我们发现,就在建文帝被推翻的一百多年以后,明朝的第十三任皇帝万历和他的老师张居正探讨过建文帝的下落。真相会不会由此揭开呢?
《实录》的话、《明史》的话说不通,不仅说不通,而且刚才我们念的《明史》的话里面还有矛盾:说“使出帝后尸于火中”,找出来皇帝和皇后的尸体,在火里找出来,还接着写一句话,“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还有人说,皇帝从地道逃跑了。这是清朝人在雍正年间所写的《明史》的一段话,前面说是着找皇帝和皇后的尸体,后面说也有人说皇帝从地道逃跑了。当时修《明史》的这些人都是饱学之士,天下有学问的人集中起来把内府藏书天下藏书都找出来,闹了半天没闹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实际上这个疑案在明朝就已经不清楚了。也就是在建文帝被推翻的一百多年以后,万历皇帝,大家知道万历皇帝是现在十三陵定陵所埋的皇帝,万历皇帝跟他的老师,也是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有一次谈话,这个万历皇帝就问张居正说,听说建文帝有出亡这么件事。张居正也是一个读书人,饱学之士,张居正回答说“此事国史无考”,他所说的国史就是实录,说实录记载不可考。这是关于建文帝下落的一次对话,也就是在建文帝死了以后一百多年,明朝人也弄不清楚,清朝人更弄不清楚。
* 既然连明朝人都对建文帝的下落不清不楚,也难怪直到今天,后人对于建文帝的死因仍是众说纷纭,于是就有人认为建文帝不仅没有死,而且在外漂泊了几十年后又再次回到皇宫。那么,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呢?
建文帝的下落说法之二 归来说
第二个说法叫“归来说”,说建文帝回来了,什么时候呢?是在正统五年的时候。明英宗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有一个和尚年90岁,从云南来到广西到了思恩府,到了大堂上说我就是建文帝,我就是建文君。这个知府一听很害怕,这个知府叫做岑瑛,说建文君从建文四年就失踪到现在一直没找着,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这是真是假呀?赶快报告宫里,就把这个自称建文君的和尚送到北京的皇宫里,当时的首都就已经从南京迁到北京了。结果要派大臣去审问,一审问这个人说了实话了,他说他自己90岁了,建文君活着的时候,如果建文君活到现在也不过是五六十岁,你怎么90岁了,没有这么大岁数。再一问,这个人是河南钧州人,叫做杨应祥。这一审问都是假的,于是就把杨应祥这个人处罚了,杨应祥为首的处死,关到锦衣卫处死,其他人发去当兵了,戍边,这事就算了结了。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个杨应祥假冒的建文君,所以民间的传说又根据这个生出叉了。
* 一个假冒建文帝的故事我们今天听起来似乎觉得有些荒唐,就是这些民间的演绎使得建文帝的下落更加扑朔迷离。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我们继续寻找新的答案。民间对于建文帝的下落一直盛传着另外一个传说,建文帝是不是主动让出了王位,远走他乡了呢?而这个说法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有根有据。那么,这会是历史真实的答案吗?
建文帝的下落说法之三 出亡说
那就是第三种说法,叫做出亡说。燕军进入南京宫中火起的时候,建文君没有死,而是从地道逃跑了,那么民间传说,说建文帝的逃跑是让国,是逊国。为什么要让?为什么要逊?他们不愿意说朱棣是篡位,说朱棣当了皇帝是人家让出来的,人家不当了,那么朱棣自然当了。我想这种说辞显然都是后来编出来的,朱棣明明是要打到南京,篡夺皇位,怎么出来让国、逊国?是很多人对于建文帝抱有同情心,又不敢直接指责朱棣的夺权,因此就出了让国逊位说。
传说非常复杂,是怎么情况呢?燕军进入南京以后建文帝非常紧张,一时不知所措,到处走。这时候一个叫做王钺的太监向他汇报说太祖死的时候留下一样东西,说这个东西就收藏在奉先殿,他嘱咐我们不到危急的时候不能打开。周围的一些大臣就说赶快打开把东西拿出来,什么呢?一个铁匣子,铁匣子的油漆是红颜色,两个锁也都灌上铁。马上砸开,一砸开,里头有度牒三张,什么是度牒,就是宗教职业者的身份证,你有这个度牒就证明你是和尚,写上名字,从事宗教职业。度牒有三张,“应文、应能、应贤”写了三个人的名字,里头有袈裟,有剃刀,还有白金十锭。里头有一句话,说你们要是不想跑你们就自杀,要不然的话你们就拿着度牒跑,这是里面写的话,还说应文要从鬼门出去,其他人要从御沟水门走,到薄暮的时候,就是天傍黑的时候在神乐观会齐。那么应文是谁呢?朱允炆是带个文字,肯定是他。还有应能,还有应贤,那这个大臣里正好有叫应贤有叫应能的,这三个人于是就全剃了头,朱允炆带着一些人就从鬼门出了宫。什么是鬼门,实际上按现在的故宫来说,就是故宫北门,前门正门,上朝都走正门,那人要死了的话要从后门抬出去,从鬼门走。还有一批人就从御沟水关跑了。建文帝带着一批人走到神乐观,看见一个船就在岸边上停放,这个岸边是神乐观道士叫王升他一看见建文帝来了,说皇帝万岁,我在这等候您了。怎么回事呢?说我头天做了个梦,太祖就托梦给我让我今天预备好船在这等您。这时候天正是傍晚时分,于是从水关逃出的人也在这会合了,从此建文帝就带着这批人湖南、湖北、云南、四川、广西、福建到处云游了。
云游到各地,而且说的是有鼻子有眼有影有模样的,有诗,有他的遗迹留下。比如在四川的永庆寺,就有这样的诗,说是:
杖锡来游岁月深,山云水月傍闲吟。尘心消尽无些子,不受人间物色侵。
比如说在广西就写了这样的诗: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汉江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浦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都是在怀念一些宫廷生活,怀念当时宫廷生活,几十年在外面云游这些情景。因为有在外面云游的传说,所以朱允炆的一行人就在他所云游的各地留下了很多遗迹。他们云游在外,到了正统五年,就是公元1440年的时候,建文帝说我们也非常疲倦了,他们就在一个寺庙里休息。有一个僧人就偷了建文帝的诗拿到思恩府的大堂上去献给当地州官,说我就是建文帝。于是这个人就被送到北京,一审问说不是,说是杨英祥,刚才不是讲了把杨应祥处死了。真的建文帝还在广西这儿呢,建文帝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说这个时候我也想回家,我是真的建文帝。于是又把真建文帝送回去,这就是出亡,出亡说,到后来又回到宫里。回到宫里头,因为他“牢落西南四十秋”,如果当时的小宦官十岁、二十岁、三十岁的话现在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人还活着呢,有些大臣也能够认识建文帝呢,所以皇宫里头就派当年服侍过建文帝的宦官就去辨认。有一个叫吴亮的宦官,让他去辨认,建文帝一见到他就说你不认识我了吗?说当年我吃子鹅,我把肉扔在地上,你是不是像狗一样舔着吃了!这个吴亮不敢抬头,趴上前去看看建文帝的脚,建文帝的脚上有一个黑痣,他一看有黑痣,于是大哭,确实是建文帝。建文帝当年受难,他没有辅佐建文帝逃跑自己还跟着在宫中,很惭愧,回去就自杀了。后来据说建文帝就养在宫中,死在宫中,人称老佛,死以后埋在西山。当时所谓西山实际上就是京西阜成门外海淀区这一带,在哪儿呢,三环路里中国画研究院里的白塔庵,这个白塔据说就是建文帝的衣冠塔。
那么上面我们说了这么多,建文帝的下落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到现在也还没有确切的根据,特别是出亡说,是不可相信的。
* 关于建文帝下落,一个又一个的说法也被我们一一否定,正当我们被深陷在历史的层层迷雾中,而感到困惑的时候,在《明史·姚广孝传》中又找到了关于建文帝下落的记载。那么,这段记载中究竟说了什么呢?真相是否就此打开?
建文帝的下落说法之四 穹隆山为僧说
第四种说法是在穹隆山为僧说,在穹隆山为僧说的相关记载记载在《明史·姚广孝传》中,这个穹隆山在哪?就在江苏吴县,实际上就是(今天的)苏州市。建文帝逃出去为僧,曾经得到一个僧人的帮助,这个僧人叫做宗泐,宗泐是谁,是建文帝的主录僧。当时不论亲王还是皇帝都有一个给他做法事的一个最重要的带头的僧人,(建文帝)的僧人就是宗泐。《明史》上怎么记载呢?说姚广孝到永乐十六年的时候已经84岁了,姚广孝是当年帮助朱棣夺取天下的和尚,最早朱棣打天下,是姚广孝给他出的注意。姚广孝在84岁的时候已经老了,他在见到朱棣的时候说我有一件心事你要帮助我,说什么心事啊,说当年都怀疑建文帝逃跑是宗泐和尚帮的忙,这个宗泐和尚被关起来一直关到现在,希望你把他放了。那么这件事确实吗?是不是宗泐帮忙,然后建文帝最后藏到江苏吴县就是现在苏州的穹隆山上呢?据说穹隆山上有佛塔,是建文皇帝的墓,这个确切吗?明史没有肯定,说“或云”,也有人说。
这些传说非常神奇,与此相连,建文帝在各地的遗迹也都有记载。比如说建文帝曾经藏在四川的平倡佛罗寺,后来死了以后就葬在寺后的山上,因为建文帝经常在寺里头面向京城哭泣,后人就把这个寺改称叫望京寺。比如还说建文帝从云南大理逃到四川到宜宾越溪河隐居在隆兴寺,死后就葬在隆兴的山下的塔林里,甚至说康熙帝也曾经到这里寻访过建文帝的遗迹。
* 面对各地留下的众多有关建文帝的遗迹,我们实在是难辨真伪。说起建文帝的下落,还不得不提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明成祖朱棣。当年身为燕王的他发动了靖难之役,攻入皇宫,使得建文帝生死不明,他对于建文帝的下落岂能袖手旁观?那么建文帝究竟是生是死?明成祖朱棣是不是最为清楚呢?
建文帝的下落说法之五 寻访张三丰说
我们来介绍建文帝的下落的时候,还不能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叫做胡濙。胡濙是户科给事中,这个给事中这个官是干什么的呢?是专门管提意见、监督百官的,可以向皇帝反映民间官员的任何事。据说建文帝下落不明,明成祖朱棣心里放不下,就派胡濙巡行天下找建文帝的下落。这个胡濙就走遍了天下各地,找没找着呢?没说,但是有一个细节,从永乐当皇帝以后就开始找,一直到永乐十七年再派他还去找,一直到了永乐二十一年朱棣北征回到宣府,现在河北省的宣化,有一天晚上天都黑了,天很晚了,朱棣已经睡了觉了,这时候报告说胡濙来了,朱棣说赶快请他进来。他们两个就彻夜长谈,到四鼓时分,早上天都快亮了胡濙才离开。胡濙向朱棣报告的什么呢?据说有一件消息,就是说找到建文帝的下落了,建文帝现在没有谋反之心,踏踏实实在外面当和尚,你放心吧!是这样吗?也说不清楚。
胡濙当年出去以什么名义出去?不能公开说找建文帝,说以访张三丰张邋遢为名,张三封是谁啊,是元末明初的一个著名的道人,一个神人,一个怪人。朱元璋当年就想找这个张三丰就没找着,到了永乐时期又派人去找,那么派胡濙就是以访张邋遢张三丰为名去找建文帝。既然是以他为名,那么就没有公开的说找建文帝,是不是找建文帝?是不是得到建文帝的消息呢?无从证实。
* 明成祖朱棣派胡濙出访寻找建文帝既然并不可信,那么,他为何要派郑和组建一支强大的舰队浩浩荡荡出使西洋?有人说出使西洋是为了掩人耳目,真正的目的则是因为民间一直盛传着建文帝出亡海外的消息,郑和一行是要寻找建文帝的下落。那么,事实是这样吗?最后的真相是否就此揭开?
建文帝的下落说法之六 郑和下西洋说
当然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派郑和下西洋去找建文帝,我们说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一件很了不起的,按照他自己的理想去建立天下秩序的一件壮举,绝不会派两万多人、几百艘船到非洲的东海岸去找建文帝。如果说郑和下西洋,说你顺便打听打听建文帝是不是跑到海外,可能。说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找建文帝,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
明末清初有一本很著名的历史书叫做《罪惟录》,这个作者叫查继佐,他在他的书里面开列了有关建文帝谜踪的23种说法。他说了一句话,他说23种难道就没有一个是对的吗?他说没有,如果有的话只有一个是对的,正是因为有23种所以都不对。我们按照逻辑推理也确实是这种情况。他当时提出来很多,说当时人心惶惶,五十六个人都一块走了怎么一个人败露都没有?不可能一个人败露都没有。说第二个说鬼门可以出,为什么还要出水门?既然说皇宫的后门可以走,大家一块儿走后门,干吗一批走北门一批还走水门?他提出问题,说当时金川门打开皇宫一片大乱,大臣进皇宫都已经很难,为什么跟随的一批小臣都能够到皇宫里去?都是疑问。当时天下大乱,兵荒马乱,人心惶惶,怎么还有神乐观的道士在那儿做梦,舟船还在那儿等着?这个事情可能吗?也是不可能的。总而言之他举了很多疑点,所以我们到现在无法证实这些传说。
现在我们有一个问题,是建文帝有后人吗?说建文帝不是还生了好几个孩子吗?有传说建文帝晚年隐居在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的洪山,建文帝在武昌的时候就改名叫让銮,出让金銮殿,让銮,而且他后来的子孙就以让字为姓。最近,就是前两年的事情,就有人拿出让氏家谱,说我们家来龙去脉就是建文帝的后代,就姓让。这些传说到现在也没有能够得到证实,那么建文帝的后人究竟是什么情况呢?我们所知,按照历史记载是这样的情况:建文帝还有两个儿子,大的叫朱文奎,建文元年立为太子,燕军攻入南京的时候太子已经7岁了,下落不明;老二叫朱文圭,燕军攻入南京的时候两岁,后来朱棣进入南京以后就把这个朱文圭囚禁在中都的广安宫,就是把他安排到凤阳老家关起来了,这个人一般俗称叫建庶人,建文帝的建,庶人就是平民百姓。英宗复辟,就是他侄孙子这一辈复辟的时候,就是(重新)当皇帝的时候可怜这个建庶人,就把建庶人放了。英宗下了指示,说允许他在凤阳自由居住,给他妻妾,让他娶,给他女子十个人。建文帝的这个小儿子从囚禁到现在已经是57岁了,从2岁开始关到57岁,放出来以后牛马都不认识,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不久这个人也死了。所以按照史书的说法,他的孩子没有后人。
为什么建文帝的传说会这么复杂呢?首先就是本来就没弄清楚。再有一点,就是大家对于建文帝抱有同情态度,希望他不死!特别是朱棣当了皇帝以后,采取了非常残暴的对于政治反对派的镇压,人们更怀念建文帝当政的时候实行的宽仁政策,所以就造出了他的种种传说。我们说建文帝是生是死,他的下落一定会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是历史学家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信的答案。希望大家继续寻找,帮助解答建文帝下落之谜。
1皇宫被破,自焚身亡2被朱棣所杀,朱棣编造了他去向的谎言3(楼上的几种好像都是同一种)出家为僧,法号应文,云游四方。4其中特有一种说法指出他流亡东南亚一带,因此朱棣派出郑和下西洋,一方面扬威,一方面除后患。 新华网南昌7月19日电(记者张敏)600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嫡孙——建文皇帝朱允炆因在燕王朱棣谋夺帝位的“靖难之役”中不知所踪。从此,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众说纷纭,猜测不断,这一史实也被史学家称为“明史第一谜案”。日前,江西省有专家表示破解了建文帝失踪之谜,并探究考证得出,建文皇帝就隐身于江西上饶三清山且建有自己的陵墓。曾任上饶玉山县旅游局局长的官涛,1982年至今一直参与三清山风景普查工作。在历经了十余年的探究、思考后,官涛推断明朝建文皇帝隐姓化名为全真道人“詹碧云”。建文帝藏身三清山后,大规模进行三清宫等道教场所建设,宫内一处名为“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的陵墓就是他本人墓冢。 “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全真派道士的羽化坛墓。其是三清福地除三清宫以外最大的明代古建筑,位于三清宫东南侧约270米处。墓冢地面水平距离纵长25米,最宽处8.55米,前后高差13.25米,气势恢宏,总建筑面积210平方米,是全部用花岗岩麻石构筑的仿陵园式建筑。其东北侧面有一块刻有“螣冈”二字的山岩。官涛解释,经考证“螣”为“蛇”,即小龙,不仅与建文帝属相相同,且与其即位当年为蛇年一致。另外,在三清宫前牌坊上有一幅石刻对联。 此外,三清宫大殿石柱楹联镌刻“一统大明祝皇祚于百世千世万世,三元无极存道气于玉清上清太清”,地方一直传说是建文帝隐身三清山时所题。 宫涛还根据墓葬名称谐音、三清山上数十块碑文的暗喻和三清宫建筑风格的考究,查阅了大量史籍,认为此墓葬之所以取名为“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实际上是暗喻让人们来瞻仰曾经治理过大明的主人(“竹”通“主”)之意。 江西省明史研究专家、江西历史研究所所长方志远教授在实地考察后也认为,墓葬建筑风格与南京的明太祖皇孝陵十分相似,绝非普通道人可以建造。根据道教古建筑景观、摩崖石刻、石雕、楹联、景观景点命名、民间传说等,推断建文帝葬于詹碧云墓这一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不排除建文帝及其随从曾经在三清山一带隐居的可能,也不排除其死后葬于三清山的可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标已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先他而死,乃由皇太孙朱允即位,这就是建文帝。然而,建文帝刚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就图谋夺取帝位,以讨伐其身边“逆臣”为名,起兵北平(今北京),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1402年,燕兵攻陷了京师(今江苏南京),燕王即位,是为明成祖。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后,有关其出逃的传闻颇多,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桩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
采纳数:10
获赞数:106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逃出南京,到了贵州的一个寺庙当了和尚。据说,在燕王朱棣围城之后,建文帝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为防被俘受辱,建文帝决定自尽殉国。这时,突然有一个太监跑了过来,他告诉建文帝,太祖皇帝临终前曾经交给他一个密匣,并叮嘱他如果皇上遇到危难,可以打开匣子。建文帝听后,急忙命这个老太监取来密匣,打开一看,里面装有三套袈裟,三张度牒,一把剃刀,三张度牒上分别写着应贤、应能、应文三个名字。应文指的是建文帝朱炆,应贤、应能分别是指建文帝的心腹近臣杨应能、叶希贤。匣中还有一封信,上面写道&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建文帝一看,便明白这是太祖皇帝早就预料到自己会有今天,传此密匣,告知自己剃发为僧从密道出逃保命。按照密匣的指示建文剃发做了和尚,从鬼门逃出宫去开始了浪迹天涯的游行四方的僧人生活。建文帝化妆出逃之后,皇后马氏为了掩护他,命令太监放火烧城,然后自己跳入火海。自焚而死。第二天朱棣攻入皇宫之后,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太监、宫女们迫于压力,便慌称建文帝以自焚而死,并指认皇后的尸体就是建文帝,此时火中找出的尸体已被烧的面目全非,难以辨清,就这样朱棣信以为真,没再追究。有人甚至还找到了建文帝出家后的隐居之所,贵州安顺平坝县境内的高峰寺。 据《平坝县志》记载:高峰山寺内斋堂地下有一个藏身洞,洞底有一块石碑上刻有&秀峰肇建文迹尘知空般若门。&的铭文,此外,寺中的另一块石碑上刻有开山祖师秀峰收留建文帝的经过。以此,后人推测此处就是建文帝出家之后的归宿之地。 建文帝归隐贵州高峰寺为一种说法,还有人认为,建文帝出逃之后没有去贵州,而是就近在在兰溪市东山上的一座古寺归隐,东山又名皇回山,是金华山脉的一支,寺院里的和尚世代口传建文帝在此削发隐跸的传说,并说寺院中还保留有建文帝的隐居之处和古碑遗迹。在寺院的大殿内,塑的是身穿袈裟的建文帝像,左右两旁分别为伴帝出家的杨应能、叶希贤两人,殿内的后壁绘有建文帝逊国出逃的路线。此外寺院内还保留有建文帝出家后所作的几首诗: &百官不知何处去,惟有群鸟早晚朝&;&尘心消尽无孝子,不受人间物色侵&。诗中意蕴饱含仓皇出逃,归于世外的无奈和忧伤,为建文帝归隐于此,又添一证据。另外,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建文帝从南京城逃出之后,辗转来到泉州,流落到海外,后来明成祖继位之后,派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流落海外的建文帝。 传说,建文从密道中逃出京城之后,见前往北方的道路大都被燕王的军队围阻,因此不得不化妆南下,辗转来到武昌罗汉寺。罗汉寺的住持达玄和尚,看过建文帝的度牒后,赶紧将建文引入寺中躲藏。过了一段时间后,建文帝等人见此处易于被燕王的爪牙发现,他们又在达玄和尚的指引之下做船前往泉州开元寺,然后辗转逃到海外。据《泉州开元寺志》记载,当时泉州开元寺的住持念海和尚正是罗汉寺住持达玄和尚的弟子。建文帝来到泉州开元寺之后,便隐匿寺中,派人寻找出逃海外的机会。终于有一天,他们坐上了一个阿拉伯商人的货船,随行来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达腊岛,开始在此隐居,据说,当地的华人,至今仍在每年农历五月十六建文帝登基那天,举行隆重的拜&皇爷&之礼。 关于建文帝的生死和下落自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对于此,每一种说法都只能说是一家之言,因为没有哪一种说法说自己有十分确凿的证据,说历史事实就是这样。也许建文帝的生死与下落真的如其它历史之谜一样,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千古悬案。
建文帝的传说
11:00:59建文帝朱允文,太子朱标的长子,朱元璋的孙子。由于朱标早逝,朱允文被册封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文即位,年号建文,即位后,他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削番。这一措施触动了众番王的利益,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斗,朝廷军队最终难以低档强大的燕军,朱棣率军攻进了南京城。建文帝建大势已去,决定自尽,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太监突然跳了出来,他告诉建文帝,太祖(朱元璋)临终前曾交给他一个箱子,并告诉他危急时刻打开可保住性命。这个箱子一直被他藏在宫殿的一角。众人急忙取来箱子,打开一看,里面有三套袈裟,三张度牒(古代和尚的身份证),还有僧鞋,剃刀等物,三张度牒上分别写着应贤、应能、应文。应文自然指的是建文帝朱允文了,应贤、应能分别是指近臣杨应能、叶希贤,众人立刻七手八脚将三人的头发剃掉,帮他们换上袈裟,僧鞋。众人又发现箱子底部还有一封信,上面写着“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大家按信上所说,分头行动,建文帝从鬼门出宫后,那里早有一条小船在等待建文帝,这也是太祖皇帝早就安排好的。一切像信上安排的那样,薄暮,众人会于了神乐观,从此,众人就保着建文帝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活。这就是野史中关于建文帝逃走的传说,拿出来作为大家茶余饭后的小品吧。
其他6条回答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文字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