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登勃洛克赫斯特家族的经济学原理

《当代世界大师经典 布登勃洛克家族 朗读版》(Buddenbrooks: The Decline of a Family)德国人最爱读的十本书之一
资料录入:hcw
更新时间: 15:34:00
文件大小:1.98 GB
下载方式:电驴(eMule)下载
中文名称:当代世界大师经典 布登勃洛克家族 朗读版英文名称:Buddenbrooks: The Decline of a Family别名:布登勃洛克家族:一个家族的衰落版本:德国人最爱读的十本书之一发行时间:日地区:德国语言:德语简介:德语名:Buddenbrooks本资源无“毒”有偶。杀毒软件:Symantec Antivirus版本:9.0.00.338常在服务器:Razorback 2在线时间:10:00 - 21:0022张CD版本,朗读:Gert Westphal,Universal Music2001年出品《布登勃洛克家族》Buddenbrooks写与1900年,托马斯˙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吕贝克一个商人家庭4代人的故事,展示出这个家族由于各种原因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书籍封面这栋老屋已经成为托马斯·曼文学纪念馆。纪念馆网址: http://www.buddenbrookhaus.de/托马斯·曼之《布登勃洛克家族》托马斯·曼在写作《布登勃洛克家族》之时,写实主义其实已经在巴尔扎克、狄更斯、福楼拜、莫泊桑和托尔斯泰等人的手上完成得差不多了,他有再超前一些吗?曼并未真正超前,他完全服膺“现实原则”,他描写中产阶级世界,他从自己的家族记忆中去塑造人物和发展故事,他并不批判,他只有反省,并臣服于人生命运的法则:衰落和死亡。这种叔本华式的有关意志的悲观哲学论调,曼在这本小说中运用得多么有力,多么有说服力,而这本小说的迷人魅力主要竟然还是源自于此,而且,曼的写实主义比他的前辈大师稍稍更为超越的地方,恰恰也就是在这个环节上面,他用小说诠释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还有瓦格纳的歌剧,同时并追溯到歌德的源头,因此,与其说《布登勃洛克家族》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像是贴近歌德未曾写出的有关生命悲剧的史诗,曼在向歌德致敬。《布登勃洛克家族》主要描写十九世纪德国北部地区一个商业家族历经四代,由兴盛走向衰亡的故事,多少影射曼自己家族的事迹。这个家族的衰落,除了命定的宿命因素之外,另一不可忽略的要素就是“艺术气质的入侵”。曼这本小说比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发表,在出版年代上足足早了五年,这两本书,一本是小说,另一本是社会学论文,在基本论调上有其惊人共同之处:近代资本主义的萌发离不开严格自制和重金主义的新教伦理,而这些特点和缺乏自律的散漫艺术气质是格格不入的。布登勃洛克家族传到第三代时在主角托马斯的主掌之下,仍能勉强维持不坠的格局,但已经疲态毕露,他的弟弟竟日在外流连歌榭,不但一事无成,还不断败坏家声,等传到第四代时,托马斯的儿子迷上音乐,对商务兴味索然,这个商业家族至此就注定非衰亡不可了。其实,曼在小说中要批判反省的,不是中产阶级,也不是艺术,而是生活,人的盲目生活意志造成了人生的悲剧,但是曼的笔调所要宣告的,人生如果不是悲剧,还会是什么呢?我们仔细读到书中主角托马斯在四十岁英年早逝之前的一些篇幅的描写,看到曼笔下的这个人物是如何的对生活感到厌倦,如何排斥庸碌乏味的商场应对,以及如何汲汲营营想要脱身当下窘境却不可得,几乎是近代小说难得一见的精采手笔,曼写活了他眼中的人生真谛,而这才真正是他小说所要着重的“现实原则”,也是曼这本小说最迷人的地方。托马斯·曼出版这本小说时才二十五岁,而且书一出版就极畅销,成为德国文学史上最畅销也是最长销的一本小说,时至今日,不管小说艺术有所谓怎样的进化,曼的这本作品从未过时,即使我们说写实主义的小说风格早已式微,但其所呈现的真理,却永远真实不变,怎么会过时呢?而且我还要大胆强调,《布登勃洛克家族》会是一本永远教人百读不厌的伟大经典作品,和狄更斯及福楼拜鼎足而立,是永不过时的伟大写实主义代表杰作。最后要特别一提的是,研究文学的人向来较少从史学的角度去看小说作品,如今盖伊教授这本书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去看写实主义的小说,无疑为我们打开了另一层崭新的读小说的视野,我们可藉此以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小说中的“事实”。这本书在翻译期间曾得助于逢甲大学外文系主任王安琪教授的热心指正,她是我的同事,也是狄更斯迷,我如今把这本书译赠给她。(摘自《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刘森尧译序)类型:编年史家族小说价格:CD: 45,00 欧元 / pocket book : 14,00 欧元出版商:CD: Dhv der H?rverlag / pocket book: Fischer (Tb.), Frankfurt 作者:托马斯·曼 Thomas Mann朗读:Palma, Wolfgang Liebeneiner, Gert Westphal, Horst Tappert, Dieter Borsche推荐指数:托马斯·曼(Thomas Mann, -),德国著名作家。日生于德国北部吕贝克(Lübeck)的一个望族,父亲曾任该市参议员和副市长。1891年托马斯·曼的父亲去世,母亲带者他的弟弟妹妹迁往慕尼黑,他自己则继续留在吕贝克读中学。1894年中学毕业后,他也去了慕尼黑,在一家保险公司当实习生,并在慕尼黑几所大学旁听历史和文学史课程,还参与编辑《二十世纪》和《痴儿》杂志。处女作中篇小说《沦落》于1894年发表,1901年发表成名作《布登勃洛克家族》。此后便专事创作,1909年发表反映德意志帝国统一后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结盟的长篇小说《王爷殿下》。 《布登勃洛克家族》描写的是吕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从1835年到1877年间的兴衰史。通过布登勃洛克家族在垄断资产阶级家族的排挤、打击下逐渐衰落的历史描写,详细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旧的刻意盘剥和新的掠夺兼并方式的激烈竞争和历史成败,成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但因作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小说对帝国主义势力持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对自由资产阶级抱无可奈何的哀惋情绪。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发表了不少闻名遐迩的中篇小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对这场战争的性质认识不清,持民族主义立场,要保卫所谓“德意志精神文化”,战后表示维护魏玛共和国。1924年他发表了长篇哲理小说《魔山》,进一步奠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他在祖国德国的名声于20年代达到了最高峰,192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之后,他担任了很有影响的德国文学艺术院的院长,虽然他对种种公务的缠身感到不满,但他意识到,这一职位使他在帮助其他作家方面有了更大的自由,也使他有了避开纳粹舆论界攻击的威望。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撰文谴责法西斯对德国文化的歪曲和破坏,被迫流亡国外,于1938年移居美国,1944年加入美国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托马斯·曼发表大量广播演说,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流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年完成颂扬犹太人、反对纳粹种族主义的四部曲《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包括《雅各的故事》(1933)、《约瑟的青年时代》(1934)、《约瑟在埃及》(1936)和《赡养者约瑟》(1943)。1939年发表长篇历史小说《绿蒂在魏玛》,年完成反映艺术家悲剧的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1947)等。  50年代发表长篇小说《被挑选者》(1951),反映他对战败的德国应采取宽容政策的主张。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大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由——回忆录第一部分》(1954)再次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命运问题。1952年托马斯·曼移居瑞士。 托马斯·曼坚持写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还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和书信,在他漫长的文学生涯中总共写了二万多封信。1955年在瑞士苏黎士附近的基尔希贝格逝世。托马斯结婚后,小两口日子过得很和谐。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托马斯却逐渐忧郁起来。因为盖尔达一直没怀孕,公司无继承人,他本人以汉诺全家当然都着急。幸好,过了几年,盖尔达终于生下了儿子。克拉拉婚后不久就得了脑结核而很快死去。小约翰夫人背着托马斯把12万马克给了蒂布修斯,这使托马斯非常不满。克利斯蒂安在汉堡投股的生意亏损,银钱损失殆尽,他本人又得了半身瘫痪,躺在汉堡的医院里。 这时伊瑞卡长大成人,和保险公司的经理胡果结婚。但是胡果很快被人告发犯欺诈罪。经过法院调查,胡果被判了3年半徒刑。伊瑞卡重蹈了母亲的复辙。家里不祥的阴影增大了。汉诺的洗礼宴虽说办得十分隆重,但他仍然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家伙,生性怯懦,耽于幻想,不学无术,根本不可能肩负重振家业的重任。他觉得在学校里无异于在监视狱里,学习成了负担,唯一的乐趣是和母亲弹钢琴。汉诺对全家期望的幸负,无疑使全家担心,特别是托马斯,儿子的不成才使他非常失望,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 公司的业务日益萧条。托马斯在安妮的怂恿下,抛弃了“诚实”和“不谋暴利”的祖训,买下了风险极大的青苗。 但是就在庆祝公司成立10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一场冰雹粉碎了他的美梦,庄稼被毁,公司赔进了几万马克。正当诸多不顺心之事纷至沓来的时候,小约翰夫人又一病不起,医治无效,最后一命呜呼。她的逝世使家庭矛盾总爆发了。克利斯蒂安想拿钱去汉堡和一个身份暖昧的女人结婚,托马期害怕家资外流,坚决不允。两兄弟隔着桌子对骂起来。托马斯决定卖掉孟街的房子,裁减部分佣人。房子的买主竟是布登勃洛克公司的死对头哈根施特罗姆。他们不择手段积聚财富 ,已经成为全城的首富之家。安冬妮看见对方住进孟街的房子,感情上怎么也接受不了,常常去门前哭泣,引起路人讪笑。
已到少年的汉诺, 那弱不禁风的身子, 经常昏厥的毛病,病恹恹的脸色,使托马斯十分担心。每年夏天,他都让儿子到海边去疗养,期望大海对儿子的身体有所帮助。但是大海却更加增强了儿子内心的幻想和对音乐的酷爱,商业气息在他身上越来越淡泊了。托马斯的对手哈根施特罗姆一帆风顺,顺蒸蒸日上,大有吞噬一切的趋势。托马斯和他们竞争,一次次败下阵来。公司的业务完全陷入了泥潭中。面对内忧外患,托马斯一愁莫展,他明白自己是无能为力了。而这时,妻子盖尔达和一个少尉军官来往密切,关系暖昧,这又给了他当头一捧。他感到自己空虚孤独,便从叔本华的悲观厌世思想里寻找寄托。中年的托马斯早早地准备着后事,立下了遗嘱。果然不久他在议会开会中途逃会出来拔牙,上街后便晕倒在大街上,被人抬回家就死去了。托马斯死后,他的公司和房子被卖掉,全家搬到了郊区的一座小房子里居住。克利斯蒂安没有了兄长的管束,终于拿着遗产去汉堡和那个女人结了婚。但不久他就被那个女人送进了精神病院,很可能他将会在那里了结一生。  汉诺学习上一塌糊涂,他根本不想也无力振兴家业。不久,一场伤寒病夺去了他的生命。布登勃洛克家族终于后继无人了。盖尔达准备回娘家尼德兰去,安冬妮带着女儿,外孙女孤单单地活着,她满脑子的骄傲和虚荣不没有放弃,还整天沉湎在对过去的荣华富贵的怀念里。 布登勃洛克,这个显赫一时的大家族终于彻底地完结了它的历史。伏案写作中的托马斯牺牲之路——谈《布登勃洛克一家》中的托马斯两三个星期前,我在5天内匆匆看完了托马斯.曼的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这本书写于19世纪的最后几年,出版于20世纪的第一年,写这本书的时候,曼只有二十几岁。这本书后来为他获得诺贝尔奖做出了贡献,这充分印证了海涅的话:好的作家往往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而此书的译者傅惟慈在半个多世纪前翻译这本名著的时候也只有30多岁。但是这本书几乎看不出是一部由青年翻译的、青年作家的作品。我觉得,除了描写第四代主人公汉诺内心的更主观化的部分(这部分和前面的描写有些差别),整本书就像是看惯沧桑的有些年纪的长者的作品。曼基本上是用了一种很克制、也很客观的笔法描写了这个吕贝克商人家族的兴衰。如果撇开一厢情愿的阶级分析法来看这部小说,那么它反映的就是商人性格和艺术家气质的冲突;个人幸福和家族利益矛盾时,个人的选择。布登勃洛克一家最终在和哈根施特罗姆一家的商业竞争中一败涂地,并非由于后者是什么“不择手段的投机的垄断资本家的代表”,而是由于后者是自发、自然地追求商业利益的,他们实现个人幸福的途径就是商业上的成功。对他们来说,幸福和财富的增长是一致的。而对布登勃洛克家族第三代的继承人托马斯而言,表面上的光鲜亮丽、金钱、名誉都是他在苦苦压抑内心对这一切的不关心、不屑中追求到的。可以说,他追求的越多,就越痛苦。他消解这种痛苦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告诉自己,这一切牺牲都是为其他家庭成员,自己的后代所作的。所以,当他看到其他人、他的孩子并不需要这一切时,只能感到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受到了否定,而在活下去就没有意义了。当一生劳碌,一生追求外形和思维都井井有条的托马斯躺倒在街头的泥水中告别人世时,他终于结束了自己在时间上并不算长,却显得无比漫长的牺牲生涯,撇下不再需要他的妻子和儿子到一个自由的国度去了。我看到一些评论在讨论托马斯和克里斯蒂安的不合时指出:托马斯对克里斯蒂安的反感正是出于对克里斯蒂安的羡慕、甚至说是嫉妒。作为一个公认的无行浪子,克里斯蒂安可以过一种规范外的生活,连他的那些“荒唐行为”(酷爱戏剧、擅长模仿)都受到别人的欢迎,可以说他身上的艺术家气质是得到了发挥了的。反观托马斯,他在克里斯蒂安面前的优势只有一样,就是道德上的优越感,因为他为家族的利益尽了自己全部的义务。但是托马斯之所以屡屡对克里斯蒂安表现出家长制作风,其实并非由于他真的觉得克里斯蒂安的行为有辱门风,损害企业的利益,而是因为他觉得克里蒂安享受的自由是以牺牲自己的自由为代价换来的,所以心理根本不能平衡。托马斯从小一直克制自己,自觉地放弃了同卖花姑娘的初恋,并且把这种克制和牺牲视为身为长子理所当然的义务,所以,当他看见从来不知义务、内心的驱迫为何物的克里斯蒂安的时候,也许会觉得自己的勤奋工作、积极向上都是演给别人看的戏剧,反而远不如这个兄弟活得潇洒自然。他们的冲突是一个自愿选择受束缚、服从群体利益的人和一个更重视自我的人之间的冲突,前者恨后者没有责任感,后者怨前者要用自己的条条框框限制别人。但是承担责任者的内心消耗是更大的,所以看似强健的托马斯终于死在了终日病病恹恹的克里斯蒂安的前面。托马斯几乎一生都生活在多数亲人的不理解之中:克里斯蒂安跟他决裂了,妻子和儿子也对他敬而远之。婚姻给他带了短暂的希望,但是最终,它把他加速推上了死路。我觉得跟盖尔达结婚是托马斯的艺术家气质最明显的体现。虽然盖尔达是一个富商的女儿,可以带来30万马克的陪嫁,但是她显然不是一个典型的商人家的姑娘。她那种忧郁的气质,对音乐的热爱,对嘈杂人群的不能忍受,还有她那双罩着青圈的距离很近的眼睛无不显示出她高贵而又不近人情的性格,托马斯选择她做终身伴侣其实正说明艺术家气质对他的吸引力有多么大。而抱定终生不嫁志愿的盖尔达对托马斯的许婚,也说明了他的身上正有她遍寻不得的、值得她爱慕的东西。也许他们都将彼此视为不同寻常的人。但是盖尔达对丈夫失望了。他的努力经商、尽心从政是对他艺术家本质的背弃。他甚至刻意地去克制它。在批评克里斯蒂安沉湎于对别人讲述自己的感受时,他说:描摹人的细腻内心活动只是艺术家的事情,别的人根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这样做。他的本意当然是规劝克里斯蒂安本分地扮演自己的商人角色,但他对艺术本质的这种总结不正说明他根本不属于“别的人”吗?“别的人”能在艺术中看到娱乐以外的因素就已属不易了,而他却把艺术当成精神、情感的反映,这不是一个对艺术毫无感觉的人说得出的话。但是托马斯对这种感觉的克制和放弃使他最终失去了盖尔达。她在音乐的路上越走越远,保持着青春;他挣扎在经商从政的事务中不能自拔,迅速地老去。最后,他们的隔阂竟上升到了这样的程度:盖尔达根本不认为自己的丈夫有资格谈艺术,也不愿跟他聊音乐。她完全地拒绝了他。在她看来,他是根本不懂得真正的音乐为何物的,因为他避开真正震撼灵魂的音乐。这种拒绝是何等残酷啊,托马斯失去了最后一个能把他和他的艺术家气质联系起来的人。但托马斯为何要回避那些有震撼力的音乐呢?在我看来,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灵魂比常人更容易受到震撼。盖尔达就像是艺术的化身:她从不妥协,也鄙视那些在生活和艺术之间做出妥协的人;她具有吸引力而高不可攀;她给人以希望,但是不能坚持给她爱情的人、不能矢志追求她的人,从她那里收获的只有失望;她不会衰老,具有永恒的青春美貌。盖尔达和托马斯渐行渐远的婚姻关系正是托马斯和他的艺术家气质的关系的写照:他们之间看似很疏远,但是没有了她/它,他生活的意义就折损了大半。(转载自rena7884)德国隆重纪念托马斯曼逝世50周年德国总统科勒主持仪式,隆重纪念《魔山》的作者、伟大的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去世50周年。据报道,纪念仪式在托马斯?曼的家乡吕贝克市圣玛丽教堂举行,约有800位来宾出席。科勒在致辞中说:“在托马斯o曼的作品中,可以了解德国文化的众多精义,亦可看到,无论今日,还是过去,通向邪恶与毁灭的道路总是敞开着的。”托马斯?曼生于日,日去世,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除《魔山》外,还有《魂断威尼斯》和《托尼奥o克勒格尔》。——《东方早报》德国人最爱读的十本书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日前,德国ZDF电视台步英国国家广播公司之后尘,在国人中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阅读调查,评出了最受国人欢迎的一些书籍。大约有25万德国人参加了这次评选,托尔金的《指环王》在最受欢迎书籍中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则是《圣经》。排在第3至10位的依次为: 肯·福勒特(Ken Follett)的《圣殿春秋》(Die Saeule der Erde) 绥斯金德(Patrick Süskind)的《香水》(Das Parfum ) 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Der kleine Prinz) 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家族》(Buddenbrooks) 诺亚·戈登(Noah Gordon)的《药剂师》(The Physician) 保罗·科埃略的《炼金术士》 (Der Alchimist)罗琳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Harry Potter und der Stein der Weisen) 唐娜·克罗斯(Donna Cross)的《女教皇》(Die P?pstin) 这些书多少都有逃避现实、道德说教或是自我激励的意味,不来梅大学的文学专家伊丽莎白·列讷特教授因此说:&由于经济形势恶化,目前德国民众的情绪十分低落。人们需要解脱的路径,于是就到《指环王》和《圣殿春秋》之类的奇幻文学中去寻找安慰。& ——中新网 日朗读版版权属于出版社,请勿用于商业用途,违者后果自负。
本站提供的资源均可免费下载! 下载前请先确认你已经安装了电驴(eMule)下载软件.如果你在点击下面的链接后看到语法错误提示信息,请参看.
eMule下载链接[]
1.48 GB全选1.98 GB
本类最近热门下载:
[] [] [] []&&&&&&&&&&布登勃洛克一家
喜欢看《布登勃洛克一家》的人还喜欢看
剧情片《布登勃洛克一家》剧情介绍
影片根据著名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成名作《布登勃洛克一家》改编,描写的是吕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一家四代人从1835年到1877年间的兴衰史。
  19世纪中叶吕贝克城,居住了一个古老的商人家族,老布登勃洛克和老婆还有3个孩子在这个繁荣的经济都市里面从事粮食交易,生意搞的生生有色。个人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家庭和企业也是和为一体。当老头子逝世以后,布登勃洛克家族开端走下坡路,以前鲜丽多彩的家庭生活也因为内部抵触天灾人祸,逐渐一去不还.......百娱影视24小时与您相伴,为您提供布登勃洛克一家在线观看,布登勃洛克一家百度影音高清,布登勃洛克一家电影.百娱影视是您娱乐和学习的好地方!学习和工作疲惫时您可以观看搞笑的喜剧片和综艺片能够缓解压力,增添您的快乐;这里有经典的欧美电视剧和日韩电视剧,标准的中英?日?韩语和清晰的中文字幕, 可以在休闲中学习外语,让您的外语水平得到提高;浪漫的港台剧,让您重温昔日的浪漫情怀。
《布登勃洛克一家》网友评论布登勃洛克现象_百度知道
布登勃洛克现象
布登勃洛克现象。家族企业主的子女受了更多更好的教育后,其价值观念与人生事业取向与父辈发生严重分歧。在西方一些有关文献中,常常将代际间价值取向的变化称为“布登勃洛克现象”。布登勃洛克系一本小说中描写的一个家庭。在这个家族的三代人中,第一代追求财富,主要从商;第二代追求社会地位,主要从政;第三代追求自我安逸,只要从事学术、艺术等职业。由于这种一个家族中代际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后人将其称作“布登勃洛克现象”。 有的无心经商偏爱艺术,有的钟情于某一专门技术,而厌烦生意场中的交际应酬。可见,家族企业主不一定能有效地传递文化资本,特别是价值观念与职业选择。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布登勃洛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