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人旁加个多加两个日和住读

走近“住读”干部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赵科的办公室在4楼,不足15平方米的空间,还放着他的单人床。从2013年12月成都市启动干部“走读”问题专项治理,他已经在这里住了4个月。 隔壁“邻居”,是和赵科一样在此“住读”的镇长、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们———清泉镇10名领导干部,包括1名女干部,如今已全部实现“住读”。 对于清泉镇来说,干部“住读”4个多月的成效,从简单数字上便可见一斑:清泉镇的车辆燃油费下降了25%,而省下来的钱,第一件事就是用来修了一条该镇花园村10组17户村民外出的马路。
原标题:走近“住读”干部
成都商报记者 谢佳君韩利 摄影记者 王勤“走读”干部“走读”,通常的解读是干部工作与生活不在一地,上班到岗点卯,下班回城走人,带班不力、值班不严,甚至脱岗离岗、遥控指挥的工作状态。
在以前,一位区(市)县的基层干部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如果以上班到岗,下班回城为标准,他所在的县,几乎所有的乡镇一级干部都在“走读”。
“住读”就是要让“各区(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应当坚持住在当地”。
从2013年12月《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走读”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出台,到2014年3月《关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深化领导干部“走读”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印发,时至今日,成都启动干部“走读”问题专项治理将近5个月。这个专项治理活动震动了整个干部体系。干部“走读”问题专项治理也已取得了一些效果。纸上列着十几个工作事项,完成的打钩,还需调查研究的画叉。4月8日晚9点多,镇党委班子成员刚开完夜会,青白江清泉镇党委书记赵科回到位于政府大院的办公室,从书柜里拿出牛皮纸封面的作业本,开始写当天的“工作日志”。赵科的办公室在4楼,不足15平方米的空间,还放着他的单人床。从2013年12月成都市启动干部“走读”问题专项治理,他已经在这里住了4个月。 隔壁“邻居”,是和赵科一样在此“住读”的镇长、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们———清泉镇10名领导干部,包括1名女干部,如今已全部实现“住读”。 对于清泉镇来说,干部“住读”4个多月的成效,从简单数字上便可见一斑:清泉镇的车辆燃油费下降了25%,而省下来的钱,第一件事就是用来修了一条该镇花园村10组17户村民外出的马路。更深层次的,则是干部与群众间逐步建立起来的信任。“老百姓以前找干部难,现在24小时能找到人。”说起这个,赵科很有感慨,“老百姓以前不信你,现在信了。”“住读”干部的办公室干部办公室里,用书柜隔出一张床和半个人的空间,放一张床,就是清泉镇的10名“住读”干部的休息处了。洗澡又怎么解决?干部们回城区开会时,可请1个小时假,回家洗澡换衣服“住读”怎么操作买了10张沙发床睡在办公室赵科考虑过到镇上旅馆租几个房间住。一问,价格不低,30元一天。“大家商量,最后还是决定在办公室里开辟点空间,还能省下一笔钱。”进门就是办公桌,高高的书柜挡住了窗外的阳光。书柜背后隔出的空间,立着一张单人床,不足一米二宽———这便是赵科的“办公室+宿舍”。4个月前,清泉镇的领导班子接到了市委群办下发的《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走读”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大家都坐不住了———清泉镇12名领导干部,大部分面临住在青白江城区,工作在清泉的问题。怎么“住”?清泉镇党委还专门就此开了讨论会。作为青白江境内离城区最远的农业镇之一,清泉全镇没有一个楼盘,这对干部们来说,意味着很难租到合适的房子。赵科考虑过到镇上旅馆租几个房间住。一问,价格不低,30元一天。“大家商量,最后还是决定在办公室里开辟点空间,还能省下一笔钱。”赵科说。经过领导班子同意,镇上批发购买了10张沙发床,购置了一些床单被褥,一共花了不到2万元,算是解决了大家的住宿问题。洗澡问题不好解决,清泉镇也想了一些办法。镇干部回城区开会,可请1个小时假,回家洗澡换衣服。现在,村干部找镇干部也变得容易了。赵科介绍说,清泉镇共有17个村(社区),如果一个个走完要一两个星期,以前村里有事汇报找镇干部不容易,“现在干部都住在镇上,村支部书记早上或晚上过来,直接就把问题汇报了。晚上夜会大家一合计,已经有了思路,第二天就能把问题解决了。”“住读”解决了什么问题“鸭肉事件”“如果真有问题,镇干部又不在,从城区赶到食品厂需要将近一个小时。万一不法者听说被举报,很可能把问题食品转移了”一次是花园村7组电线短路引发火灾。接到电话的时候,赵科正在办公室值班,冲出房间就往火灾发生地赶。如果是在以前,镇干部从青白江城区出发,至少需要30分钟才能到达现场。还有一次,也是夜间,赵科接到一个举报电话:“吃了某某村产的鸭肉,有几个人疑似食物中毒,已经进了医院,生产厂家恐怕有问题!”赵科赶紧带着分管镇干部和执法人员赶到工厂,对食品进行了封存。虽然最后的检验结果证明,鸭肉并无问题,也并非食物中毒的原因,但赵科心中打鼓:“如果真有问题,镇干部又不在,从城区赶到食品厂需要将近一个小时。万一不法者听说被举报,很可能就把问题食品转移了。”“确实和过去不一样。”赵科很有感慨地说,这些事看起来虽小,但在基层,一是大大提高了清泉镇处理夜间事务的反应速度,更重要的,则是实实在在提高了政府在群众中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他还专门做了统计:“住读”以来,清泉镇在晚上共接访16起,涉及征地拆迁、农转非、村公资金使用,对村支部书记、队长有意见等等。目前,16个问题已全部解决,突发事件解决在当晚,较为复杂的,也基本上在第二天就解决完了。若是以往,有的事情恐怕要拖上好几天。在镇政府大院里的公告栏上,镇里的主要领导和值班领导的电话也全部公开,群众24小时都可以给镇领导打电话。赵科说,“很多老百姓都有我手机号,可以随时打电话,凌晨3点我都接过电话”。“夜会”“一口锅吃饭,一个屋檐下睡觉。不说工作关系,就是从感情上讲,别人遇到问题,兄弟也要帮上一把嘛。”4月8日晚7点,晚饭时间刚过,清泉镇政府三楼的小会议室灯火通明,这是清泉镇领导班子正在开每晚的“夜会”。“夜会”,包括中心组学习会、党政办公会、政府办公会等。这晚开的,是镇党委的第三次中心组学习会。尽管是在8小时之外,但会议过程中的会场十分严肃。烟瘾大的,也没有点烟。直到赵科宣布中心组学习结束,“可以抽烟了。”这提醒逗乐了与会者,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轻松起来,他们一边抽烟,一边拉着同事,谈起这一周需要对方协作的事务。除了有事下村社协调,或者镇上出现了突发事件,“住读”干部们的大部分夜晚,都在开夜会讨论当日、次日工作,以及学习上级精神中度过。这无形中也大大提高了镇上各部门间的工作沟通效率,部门间推诿扯皮的现象大大减少。用赵科的话说:“一口锅吃饭,一个屋檐下睡觉。不说工作关系,就是从感情上讲,别人遇到问题,兄弟也要帮上一把嘛。”镇干部工作、生活都在当地,到底有什么效果?问及赵科,他略加思索后说:“也不能将所有的工作全部归功于‘住读’,但‘住读’确实对促进干部联系群众,提高工作实效起到了推动作用。”根据青白江区内的评比,清泉镇的第三方测评在全区排名第二,党风廉政建设在全区名列前茅,“这是清泉镇一个非常大的突破。”修路事件要求干部“住读”以后,公车和私车的使用都减少了,车辆的燃油费下降了25% ,镇上统筹安排了9万元钱,用来修了花园村10组的路。花园村10组的一条路,也和干部“住读”密不可分。4月8日,记者跟着赵科去看这条路的开工情况。路虽然只有150米,但对这里的17户乡亲们来说,却是连接外面马路的唯一通道。2月,村民们把老路不好走的情况反映到了镇上,书记和镇长去了三次,4月就实现了开工修建。“可别小看一条路,你看涉及国土、规划、交通、建设、财政等等很多部门,分管的领导都好几个”,赵科掰着手指算着。如果是在以往,一个项目“串联”审批,分管领导各自为政,甚至推诿扯皮,需要书记、镇长反复协调。“夜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窘境。赵科说,“夜会”开起来后,项目在会上统一讨论,列出分工明细,分管干部各司其职,一起推进,缩短了项目的审批时间。这条路和干部“住读”还有一层更紧密的关系。修路用的钱,就是从“住读”里省出来的。赵科算了算,要求干部“住读”以后,公车和私车的使用都减少了,车辆的燃油费下降了25% ,镇上统筹安排了9万元钱,用来修了花园村10组的路。“住读”也有“烦恼”老父卧床老婆生病 咋办在启动干部“走读”问题治理之初,一些现实问题也无法回避———清泉镇一位领导干部,家里老父长期卧床需要照顾,偏偏妻子又生病住院了,怎么办?还有一位干部,夫妻双方都是外地人,妻子患心脏病刚刚做完手术,需要照顾。干部也是常人,也有家庭家事。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4月,清泉镇出台了自己的“住读”暂行政策。领导班子分成两班,一班由镇党委书记带队,星期一、三、五住在清泉,一班由镇长带队,星期二、四、六住在清泉,周末实行主要领导值班制度。此外,镇上还建立了重点事项督查督办制度、约谈制度等配套制度。新的政策,让镇干部既能保证群众工作,也能兼顾家庭,这样才能让干部长期安下心来干好工作。治理“走读”的台前幕后“住读”干部住多久为什么没写成规定 《通知》的印发,在成都的干部,尤其是县乡级干部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位区(市)县的基层干部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如果以上班到岗,下班回城为标准,他所在的县,几乎所有的乡镇一级干部都在“走读”。
但《通知》下发后,大多数干部真的住了下来。“据我所知,《通知》出台后很长一段时间,青白江区所有的乡镇干部都住在乡镇。”青白江区纪委党风室主任周国威说。有条件的地方,有的干部租房解决了住宿问题,条件不具备的地方,有的干部则住在了办公室的沙发上。干部“走读”问题专项治理增加了干部留在工作地的时间,很多干部把时间花在了走基层上。一位干部在聊天时对记者说:“我的朋友刚到镇上担任镇长,《通知》下发后,下班反正不能回家,他用半个月时间把所有的村都跑了个遍。”绝大部分领导干部实现了“住读”,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市县两级群办、纪委、组织部开始收到各种书面、口头的咨询。诸如上下班多远算“走读”?“住读”要住多久?有一些区县提出了具体建议。东部一个区县建议按照一定标准为“住读”干部购置住房。北部一个区县建议财政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改善“住读”干部生活条件。市上驳回了一些冒头的浪费、形式主义,但一个更为核心的问题亟待解决。那就是“干部住在当地干什么”?2014年1月下旬,市纪委、组织部开始进行二次调研。3月,《意见》出台。《意见》起草之初,曾考虑过对干部住在工作地的时间做一些规定,但这个设想在调研之后被否定。起草者们认为,硬性的规定可能会适得其反。“他很不情愿地住在那里,住80天,超额完成任务。但是没有心系发展、心系群众、心系工作,没有去解决老百姓的问题,那起什么作用呢?”最终出台的《意见》也确实放弃了对时间的规定。市纪委一位负责人表示,《意见》更加明确了“住读”问题,就是一个干部作风建设问题,是对干部心系发展、心系群众、心系工作的要求,也是对干部自愿留在当地,干好本职工作的要求。住下来的干部,在工作8小时之外做什么?有一些地方建议以制度进行明确。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成都共有19个区(市)县,300多个乡镇、街道,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为了清晰认识,《意见》在《通知》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实,明确提出要避免只讲形式、不重效果,切实增强“走读”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效。成都县乡干部的办公桌上,如今都多了一本工作日志。“《意见》要求干部写工作日志。”市纪委方面表示,这是对干部“住读”的刚性要求,工作日志能够直观反映干部住下来究竟干了什么。市委组织部将不定期开展抽查,并纳入日常考核。成都计划从4月起对干部“走读”问题进行一次抽查。组织纪检和组织部的干部,深入到区市县和部门,对干部日常工作进行明察暗访,查看工作日志等资料。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2/08 08:20
12/08 08:20
12/08 08:20
12/08 08:20
12/08 08:19
12/08 09:02
12/08 09:03
12/08 09:02
12/08 09:03
12/08 09:04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12/08 00:20
12/08 00:20
12/08 00:20
12/08 00:20
12/08 00:20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播放数:6578625
播放数:6298200
播放数:6009815
播放数:333177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人旁一个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