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来本是惹尘缘,不喜不悲不嗔不痴,不痴亦不颠。一念放下万般好,岂能苍天不�

  辽宁海城大悲寺之旅
  今天(12.25)又回到了北京,想想在大悲寺的这几天,我总觉得应该写点东西。公司圣诞节放两天假(24日,25日)再加上周末两天,请一天年假,就有了五天。我就利用这五天的时间去了趟海城大悲寺。  从北京坐2549趟列车 22:51 开
到达海城是06:55。  海城的温度比北京低6~7度吧。我先是在站前找个餐馆吃了点东西。 然后到站前不远的大市场买了些东西。(木耳 开心果 豆腐皮 等)  然后就找了一个出租车,要40元,我没砍价,就开始奔向大悲寺的路程。(后来得知有公交车可以到大悲寺的) 从海城出发到毛祁镇,再到山里,水库旁边。路途大概40多分钟。就到了大悲寺。  到了大悲寺,先到山门那,报个到说明来意,大概待几天了,也问了有没有皈依受戒等。因为大悲寺是修行场所,非是世间旅游游乐场所,所以师父问的详细点。  我以前也来果2次大悲寺,只是时间非常短,当天或者第二天就走了。记得几年前五观堂里过堂的小在家居士如今已经成为具足威仪的出家比丘。大悲寺现在处于建设发展阶段。建筑工地上都很忙碌。  我到寮房那,找到王居士,然后安排我住处,也说了一些寺里的规矩。 比如日中一食,早上2点起床,2.30打坐1小时,4点上早课,5.30~6点上午出坡,10.30~11,30过斋,12出坡,5.30回来,5.30?6.00自修时间,6.30晚课,8.00到9.30十遍楞严咒,10.00止大静休息。大概的时间表就是这样。  住处安顿好后,给我安排的是放生池(水库)扫雪。到了那里,已经有不少师兄在那干活了。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冬天的时候,水糖鱼池上要扫雪,破冰。 原来是为了给鱼儿提供赖以生存的氧气,让阳光可以照到冰下面的水上增加温度。因为如果不好好照顾,会有很多鱼儿熬不了冬天,或者冰层太厚,把鱼儿都冻死了。 这个放生池是为了放生,解救那些有幸从水产市场屠夫刀下解脱出来的鱼儿。所以要好好照顾它们。今生钟下佛性善根种子,将来时机成熟,更会成为续佛慧命的佛弟子们。  同一起干活的居士们聊天得知,他们是从辽阳来的,每周末都过来护持,一起专车过来的。 在这里真的赞叹他们,护持三宝的功德。感觉自己没有为三宝做什么事情。  三宝者,佛法僧,佛已涅槃(实际上佛无时无刻不在,只是我们善根福德因缘不足所以不见),留下三藏十二部。法是佛的法身,僧是住持三宝。僧负责宣扬佛法,佛法住世的坚固使命。首先一个能够放下世间欲乐享受,  放下自己的贪爱男女俗情,舍身出家,这本身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了。 所以我们要尊敬出家人。  佛法有兴盛也有衰败,有正法也有末法。佛陀涅槃的时候告诉弟子,要以戒为师。虚云老和尚临终的时候也是强调戒律的重要。  [从前的事不必说了。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憾之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回的,你各人今日皆为我入室弟子,是知道经过的。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摘自《虚老和尚开示录》应无所住。戒为无上菩提之根本,戒是解脱究竟之正行,戒是止恶向道之关键。  大悲寺遵守佛陀戒律。日中一食,不持金钱。寺庙供养多了,也容易让人堕落。出家人收钱一是维持身命来修道,二是建设寺院弘扬佛法。但是物极必反,繁华落尽的时刻,僧人心已经在退化。所以不要以为钱就是好东西。  金钱者,纵观周围所有的人,都是为这个忙忙碌碌,没早没晚。小到家庭,大到国家之间,皆为财富而争斗。  真正的修行人,一定看破一切身外之物,更何况是容易让人起贪心的金钱财富呢。不持金钱,有利于在一个地方安住身心来修道。金钱持多了,为物质所转的出家人有不少,出家人不是说已出家就四大皆空了,就一切放下了。出家后真正修行才能做到。所以出家人对于各种染污的来源,还是避免为好。常在河边走,哪有鞋不湿。财富多了生安逸心。一念放逸心,即种轮回因。菩萨见欲,如避火灾。 而我们念念迁流,念念生死,我们都不知道。  保暖思淫欲,淫是轮回之根本,吃的多了,就生种种颠倒妄想,为了满足口腹,多少无辜的小动物,鱼儿葬于腹中。普通人就是为了食色逸乐。满足五欲的感官享乐。以为那就是人生的幸福。由颠倒而生颠倒,无量劫海,颠倒无边,不知解脱出离。所以佛陀出世,教导我们净心离欲,常念知足,四大本空,本来自性。  出家者,就是要出世俗烦恼之家,出三世轮回之家,行清净梵行,弘法佛陀法义,带领大众走出火灾。  众生具贪爱五欲乐之习性,有盲修瞎练贪着表象的虚妄性,修行如登山艰难不易,下山时随便找个欲望的通路,就是一下千丈。末法时期,众生迷惑颠倒。很多邪师外道身心不清净,爱欲心未断,世间财色名利未放下,误解佛法教义,或者创造出什么稀奇古怪的理论,什么能量修法,双修法等,引领众生,以盲引盲,难得出离。 哎,还得是要: 老实修行,以戒为师;不贪名相,从心下手;不为欲乐,直入究竟;不舍众生,悲天悯人。  回到前文,继续说我在大悲寺的生活。扫雪的时候,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平日里的工作生活中的颠倒妄想根本没有察觉,在这默默干活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妄念很多。杂念太多。  晚上上晚课,然后是诵10遍楞严咒。他们念的很快,我这楞严咒背的不利索,还常常念错。平日的功夫差太多了。  念完后,我们排队回到自己的住处。洗洗漱漱,有的师兄利用这点时间看书,有的,已经准备睡觉了。第一天感觉还好。很快就进入睡觉状态。  第二天2点有打板的师兄把我们叫醒,准备打坐和做早课。 睡得时间虽然只有4个小时,但是起来的时候不是很困。梦中也没有什么梦。早上打坐的时候,有点困意,还好不是很明显。大悲寺的生活,调整睡眠也是一个考验,有些人时间短些,有些人需要长点的时间来适应。 上早课,看到师父们上殿,看到妙祥法师了,神态自然,如如不动的样子。根本想不出当初建立道场所经历的种种来自外道干扰和艰辛。  早课后,安排出坡,重新分配下工作,我今天是做点伺候瓦匠的活(和水泥,搬沙子等)。  今天的活有点累,想想有好多年没干和水泥的活了,这回好好感受下工人的工作生活。 现在我们正在为这个医务楼来做地面的工作。这些楼是南方的大功德主发愿捐的。很多瓦匠也是他们请来的。然后回去领导 给他们钱。  师傅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的吃素,随顺寺院的时间安排。这医院楼建好后一定能利益寺院的师父居士乃至周边乡村的农民。 在干活期间,经常看到大悲寺的师父动手干活,认真负责,珍惜每一样建筑材料。发心的居士告诉我们,用剩下的小的砖块,都不扔掉。用剩下的各种废纸箱等都有专门的分类堆放。当天剩下的混有水泥的砂子,第二天,也可以用在其他地方。看到这些,想想自己平日是太不注重节约珍惜了。 忏愧。  昨天吃的有点少,再加上今天的活重点,感觉有点饿了,还好很快就要到过斋的时间了。今天吃的有点多了,自己贪吃的毛病又犯了,看到好吃的东西就想吃,人人具有的烦恼习气,当然发愿修行者应该克服掉。  贪心即是妄想心,  贪而不得起造业;  众生不觉贪是苦,  无尽烦恼欲为本。  过完斋,我就到经书流通处那看看。 那里有很多宣化上人的法宝和妙祥法师的开示,还有印光大师,弘一大师等律宗的书。还有上人的开示光盘,佛像等。都是结缘给大家的。说到这我加一句。原来妙祥法师未出家的时候,精进修行,人家问他,你怎么不出家呢? 他(妙祥)说,宣化上人收我做徒弟我就出家。没过几天就收到来自美国万佛圣城的宣化上人的信。还有上人的法相。信上说收他(妙祥)做徒弟。 其实宣化上人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法界众生的机缘福德因缘。具体的例子很多了,请感兴趣者自己查阅。这样妙祥法师也得说话算话啊,就出家了。家风也是仿效万佛圣城。日中一食,衣不离体。大悲寺的师父也是通过学习上人的开示,观看光盘。来学习宣化上人那种:大慈悲普度,流血汗,不休息的精神。那种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身求安乐的精神。 那种严于律己,精进行道的精神。  宣化上人的开示我也听了很多从楞严经,法华经,到金刚经,心经坛经,高僧传,佛陀十大弟子,法华经,法界唯心等。 法华经是大部头,还在听。 上人的开示无时无刻不再教诲着我。  请了点经书就回到住处休息了。下午继续出坡干活,任劳任怨,磨掉自己那种人我是非,贡高我慢的习气毛病。  长话短说,24日中午过完斋,我跟居士处的王师兄说我要回去了。临走时我把多余的衣服捐给他,有发长远心的居士,一直穿着破旧的衣服在寺院干活修行。我应该把多余的衣服给他们,至少天气冷了可以暖和一下。我这3~4天跟人家的半年一年的比起来差太多了。忏悔。  到祖师殿拜拜宣化上人的庄严法相。想想上人的慈悲愿力,心中想哭抑制住眼泪,离开了。  到了山门跟师父说下,这几天的体会,公交车到来,我就踏上了返京的路程。 修行还是要继续,生活也要继续,生命,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存在即是觉悟自己觉悟众生。觉悟自性本来佛性,众生不觉只为欲望梦想颠倒。  不为人间五欲乐,  但为法界昔康宁;  回向功德于法界,  一切见闻皆离苦。
楼主发言:43次 发图: | 更多
  大悲寺的托又來了;  
  逸乐心与解脱道   享福消福成堕落,  惜福积善真慈悲;  贪求之心成法界,  三途六道皆由心。  极度贪求占有心,  地狱饿鬼苦难逃;  随缘享乐平淡日,  畜生人道常来回。  无贪无求少享乐,  人道天道可有分;  无有一念享乐心,  当成菩萨贤圣僧。  愿舍一切本有福,  化成无边大慈悲;  愿舍一切心逸乐,  成就无上大圆觉。  里面都是自己的体会,不是为了某个特定的私人目的来在这里到处颠倒是非。  争是胜负心 与道相违背 便生四相心 由何得三昧
  净心十观:  1世间无常观:  生老病死世间苦,不如解脱超生死;  聚散离合世间情,不如菩萨慈悲行。  2身心不净观:  身心本是烦恼源,妄想分别烦恼生;  九孔含藏不净物,如是思维不净观。  3思维苦果观:  邪淫销福又伤身,坏人家庭染病身;  事业前途嘎然止,福报销尽地狱生。  4净心离欲观;  淫是毒蛇食体观。身心已死无想观。  礼佛忏悔销业缘。清净身心观世音。  5白骨清净观;  众生迷恋皮囊身,妄生美丑染浊心;  愿我具足智慧眼,照见众生无差别。  6海洋明月观:  观下身在海洋中,海洋中现明月身;  静观海洋中明月,化欲身心得清凉。  7平等不动观:  楞严总持大悲心,了了分明摄六根;  究竟坚固超生死,十方菩萨总护持。  8慈视众生观:  众生本是我亲人,却在烦恼苦海中;  愿我具足大慈悲,无边刹土救众生。  9有求皆苦观:  无尽烦恼欲为本,欲是生死轮回根;  心无所求超三昧,远离颠倒究竟觉。  10五蕴皆空观:  身心烦恼皆如幻,如幻身心藏法身;  勤修般若智慧光,照尽无明现法身。  愿行无尽总持观:  纵历刀山无量劫,定慧圆明终不失;  虚空有尽愿无尽,我愿恒演菩萨行。
  楼至可知大悲寺里常年做护持的几个青春妙龄的女居士?
  如现在不知,我认为以你的能力完全可以探听得到。你毕竟那么了解熟悉海城大悲寺
  宣化上人:修道不要争第一!  争是胜负心,  与道相违背。  好的给人家,  坏的自己留着。
  现在参禅的人,尽在皮毛上用功夫,把参禅当作比赛来争第一。你能坐三小时,我就要坐五小时,胜过你一招,有这种心理在作祟,焉能开悟?就是坐了八万大劫,也不能明心见性。为什么?因为你有胜负心。所谓:「争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这首偈颂,是警惕修道人,不可争第一。功夫到家,智慧现前,自然会有人评判你是第一,那才是真第一。如果心想第一,有这种胜负心,就与道相违背了。  修道的人,好像水一样,有谦卑心,不争功、不贪德,好的给人家,坏的自己留着。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所以几于道。」上善,就是第一流的修行者,如水一般,向低洼之处流去。虽然水对万物有利益,可是不争其功德。不论是飞潜动植,或是胎卵湿化,一视同仁,供给所需。修道人,亦复如是,对一切众生,视为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要慈悲为怀,方便为门,拯救他们出离苦海。凡是众人所不愿意住的地方,也要去住,有这种的思想,就离道很近。凡是有胜负心,就不合乎修道的宗旨,就违背了道。  修道人,要没有「四相」的心。「无我相」,谁在修道?修道的人也没有了。「无人相」,没有和人比赛的心。「无众生相」,我相没有,人相没有,所以众生相也空。「无寿者相」,既然众生相也空,那来个寿者相?若是有争强论胜的思想,就有四相心。有了四相心,从什么地方能得到正定正受?这个道理,不妨琢磨琢磨。一言以蔽之:「有四相心,即是凡夫;无四相心,即是菩萨。」  修道人,要记住《金刚经》的四句:「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是有形有相,皆是有为法。有为法,好像作梦,好像幻化,好像泡沫,好像影子,好像电光,皆是虚妄而无实体。一切的一切,皆应该这样来观察,才能明白真实的道理,就不会执着,不会打妄想。  在《金刚经》上又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为什么不可得?因为过去已经过去了,还管它做什么。现在心为什么不可得?因为现在念念不停。你说这是现在,等你说完,现在又过去了,时间不会停留的。未来心为什么不可得?因为还没有来嘛!你说那是未来,可是它又来啦!连未来也没有。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了不可得。能依佛所说的法去修行,直截了当,可达涅盘之境。  修道人,要依正知正见的法为准绳,勇猛修习。这时候,「离言说相」,言说的相也没有了,没有什么话可说的。「离心缘相」,心缘的相也没有了,没有什么缘可攀的。「离文字相」,文字的相也没有了,没有什么文字可代表,可说出来。既然说不出来,还有什么可回忆?还有什么放不下?还有什么可认真?各位!要在这个地方用功,不可在皮毛上用功。  有人在想:「今天坐禅,腿不知疼,腰不知酸,不知不觉到开静的时间。」因为你在睡觉嘛!当然什么也不知道。不要误认是境界。若是有这个执着,则容易走火入魔,大上其当。  各位注意!凡是从外来的境界,不要注意它,不要理会它,听其自然,不随它转。在《楞严经》上讲的非常明白,希望参禅者,要彻底研究「五十阴魔」的来龙去脉。《楞严经》是参禅人的宝鉴,所有修道人宜深入钻研。
  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宗教,凭君自寻,说多无意,个人好自为之。 阿弥陀佛  一类宗教  1,生时追求世间吃喝玩乐,死后去“天堂”  2,为了实现自己的享乐享受,伤害其他人们的利益,不断占有,伤害其他生物。  二类宗教  1,生时知足常乐,只是有个心灵解脱。不追求什么解脱生死大道理。就是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而已。  2,工作生活,平平淡淡,人生生老病死尽随历史长河飘荡。  三类宗教  1,告诉你有什么长生不老的仙丹,告诉你有什么发财的秘诀,告诉你有什么当总统的秘诀等等。  总之你有什么要贪求的,他都说能给你。  2,但是你要把你的钱先拿出来给他,然后他才告诉你那个法,到底灵不灵就不知道了。  后果......  四类宗教  1,告诉你如何长生不老,如何得道成仙,但是要你放下世间的娱乐享受,放下情爱缠绵。  2,你到底要成仙呢 还是要儿女情爱呢,徘徊啊徘徊啊。  五类宗教  1, 告诉你他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听他的就不可以听别人的,信他的就能解脱。为了他的教义,可以去伤害其他生命。  六类宗教  1,告诉你生命本来就是虚幻本真的,一切都是自己心的幻象,一切受果,皆是自己所造,  要想解脱,就要明白一切烦恼的源泉。每个生命个体都可以达到究竟圆满。
  邪教不除,人间悲剧将继续!  大悲寺释妙祥,  扬言度尽地球人类后还要度外星人!  这是何等的偏执与邪恶!
  达摩大师皮囊歌  这皮囊,多窒碍,与我灵台为患害。随行逐步作机谋,左右教吾不自在。  筋一团,肉一块,系缀百骸成四大。有饥有渴有贫穷,有病有灾有败坏。  要饭喂,要衣盖,更要荣华贪世态。使我心上不得闲,为伊始下来生债。  细思量,真难耐,招引群魔难禁戒。滋生五鬼及三尸,长养八邪并六害。  屎尿渠,脓血聚。算来有甚风流处。九孔常流不净坑。六门尽是狼籍铺。  堕三途,沉六趣,盖为皮囊教我做。如今识汝是冤家,所以教予生厌恶。  问明师,求便路,得法方能自回互。只为生从爱欲来,欲心数尽无来去。  断欲心,要坚固,休恋皮囊自失误。淡饭粗茶且给时,其馀更复生贪妒。  主人公,休慕顾,识取其中玄妙处。内隐一颗大神珠,昼夜光明常显露。  不拘言,难词诉,耳不能闻眼不觑。不空不有不中间,晃晃明明无定度。  养皮囊,要纯素,纯素之中生解悟。忽尔心中解悟明,皮囊变作明珠库。  放光明,遍法界,内外相通无挂碍。照见堂堂出世人,端严具足神通在。  也无罪,也无福,也无天堂并地狱。一朝摆脱这皮囊,自在纵横无管束。  也不来,也不去,来去中间无定住。荡荡嵬嵬烁天虚,谁能更觅成佛处。
  @尘缘依梦 9楼
18:20:36  达摩大师皮囊歌  这皮囊,多窒碍,与我灵台为患害。随行逐步作机谋,左右教吾不自在。  筋一团,肉一块,系缀百骸成四大。有饥有渴有贫穷,有病有灾有败坏。  要饭喂,要衣盖,更要荣华贪世态。使我心上不得闲,为伊始下来生债。  细思量,真难耐,招引群魔难禁戒。滋生五鬼及三尸,长养八邪并六害。  屎尿渠,脓血聚。算来有甚风流处。九孔常流不净坑。六门尽是狼籍铺。  堕三途,沉六趣,盖为皮囊教我做......  -----------------------------  达摩大师讥讽的正是类似你等这样不事劳动,一心只想解脱,梦想修来世浮华,没有责任心,没有理想抱负空有一副抽皮囊的人。
  佛說無常經  大唐三藏法師 義淨奉制 譯  (大正17,745b7-746b7)  稽首歸依無上士   常起弘誓大悲心  為濟有情生死流   令得涅槃安隱處  大捨防非忍無倦   一心方便正慧力  自利利他悉圓滿   故號調御天人師  稽首歸依妙法藏   三四二五理圓明1  七八能開四諦門2  修者咸到無為岸  法雲法雨潤群生   能除熱惱蠲眾病  難化之徒使調順   隨機引導非強力  稽首歸依真聖眾   八輩上人能離染  金剛智杵破邪山   永斷無始相纏縛  始從鹿苑至雙林   隨佛一代弘真教  各稱本緣行化已   灰身滅智寂無生  稽首總敬三寶尊   是謂正因能普濟  生死迷愚鎮沈溺   咸令出離至菩提  生者皆歸死  容顏盡變衰  強力病所侵  無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  劫盡皆壞散  大海深無底  亦復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  未曾有一事  不被無常吞  上至非想處  下至轉輪王  七寶鎮隨身  千子常圍遶  如其壽命盡  須臾不暫停  還漂死海中  隨緣受眾苦  循環三界內  猶如汲井輪  亦如蠶作繭  吐絲還自纏  無上諸世尊  獨覺聲聞眾  尚捨無常身  何況於凡夫  父母及妻子  兄弟并眷屬  目觀生死隔  云何不愁歎  是故勸諸人  諦聽真實法  共捨無常處  當行不死門  佛法如甘露  除熱得清涼  一心應善聽  能滅諸煩惱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苾芻:有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汝諸苾芻!此老、病、死於諸世間實不可愛、實不光澤、實不可念、實不稱意。若老、病、死世間無者,如來應正等覺不出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是故應知,此老、病、死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由此三事,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外事莊彩咸歸壞  內身衰變亦同然  唯有勝法不滅亡  諸有智人應善察  此老病死皆共嫌  形儀醜惡極可厭  少年容貌暫時住  不久咸悉見枯羸  假使壽命滿百年  終歸不免無常逼  老病死苦常隨逐  恒與眾生作無利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諸苾芻眾、天、龍、藥叉、揵闥婆、阿蘇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常求諸欲境  不行於善事  云何保形命  不見死來侵  命根氣欲盡  支節悉分離  眾苦與死俱  此時徒歎恨  兩目俱飜上  死刀隨業下  意想並慞惶  無能相救濟  長喘連胸急  短氣喉中乾  死王催伺命  親屬徒相守  諸識皆昏昧  行入險城中  親知咸棄捨  任彼繩牽去  將至琰魔王  隨業而受報  勝因生善道  惡業墮泥犁  明眼無過慧  黑闇不過癡  病不越怨家  大怖無過死  有生皆必死  造罪苦切身  當勤策三業  恒修於福智  眷屬皆捨去  財貨任他將  但持自善根  險道充糧食  譬如路傍樹  暫息非久停  車馬及妻兒  不久皆如是  譬如群宿鳥  夜聚旦隨飛  死去別親知  乖離亦如是  唯有佛菩提  是真歸仗處  依經我略說  智者善應思  天阿蘇羅藥叉等  來聽法者應至心  擁護佛法使長存  各各勤行世尊教  諸有聽徒來至此  或在地上或居空  常於人世起慈心  晝夜自身依法住  願諸世界常安隱  無邊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業並消除  遠離眾苦歸圓寂  恒用戒香塗瑩體  常持定服以資身  菩提妙華遍莊嚴  隨所住處常安樂  ===========================================================  注一:「 三四二五理圓明」,三四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也。二五者,五根、五力也。  注二:「 七八能開四諦門」,七謂七覺支,八謂八正道。合上文三四二五,共為三十七道品。
  佛教不是让什么什么也不做,佛教是指导人生如何正确得认识自己认识人生。得到暇满人生。  佛教是什么?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做不到第一步,还要造恶,算恶人。  做不到第一步,不造恶,算普通人。  做到第一步,守五戒,可得人身。  造恶,行善,善恶夹杂。善道恶道来回流窜。  做到第一二步,守五戒行十善,可生天人。  做到第一二三步,可明心见性,得阿罗汉。  再行菩萨万行,可得圆满佛果。  阿弥陀佛
  三途六道任君选  一切万法唯心造  莫说因果是等闲  世间万法皆因果  各人好自为之。多保重。 阿弥陀佛。
  人为什么来到这世界上?  一九八七年四月四日 宣化上人开示于奥立冈大学佛学研究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人的责任是什么呢?就是应该对全世界有所贡献,  有所帮助,要利益世界上所有的人,这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真正的责任。  各位善知识、教授、同学们:   今天大家有缘同聚一堂,共同讨论人生的需要是什么?我们人为什么来到这世界上?到这世界上是不是单为吃饭、穿衣、睡觉、享受而来的呢?   这些问题如果不注意,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若真正地去研究,就不那么简单了。究竟我们人到世界来的工作是什么?责任是什么?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来讨个明白。如果认识不清楚,这一生做人就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认清楚如何尽责任,如何把我们的任务做好。   首先要学习如何尽人的任务和天职。小孩刚出世时,只会哭,只知道吃,根本不知道他们将来的任务是什么?随着时日一天天成长,父母就送他们到学校去学习做人的责任,以准备将来尽自己的任务。   学习,每个人又有种种的志愿,有的是为学「明理」,明白道理;有的为学「名利」,将来好出风头,得个好名誉;有的为将来能发财,得大利益,根本不管明不明理、合不合法,不择手段去发财,争取权力;有的人有领袖欲,要做领导者。   但是你先要知道如何做人,是否够得上做一个人的资格。如果明白如何做人,能做别人的模范,那你做领袖就于心无愧。如果心存争心、贪心、求心、自私心、自利心、打妄语心,向外驰求,做领袖只为自己谋福利,而不能为他人谋幸福,那就是走错路了。做领袖一定要屈己待人,薄己厚人,利益所有人类。   做人的责任是什么呢?就是应该对全世界有所贡献,有所帮助,要利益世界上所有的人,这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真正的责任。而不是专为自己吃一点好的,穿好的,住一栋豪华的房子。   如果普天下有一个人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那是我对不起这个人,因为我没有尽到自己的心和能力来帮助他。做人真正的责任,就是真正利益他人,要有功于世,有利于民,这是我应该负起的责任,不可以推诿。如果人人都存此心,世界一定会和平,没有战争。   我们首先要做人的好模范,不与人争。世界为什么坏?就因为争权、争利、争名。你能将好事让给他人,旁人不愿之事你接受过来,和所有人都不争。人人都不争,世界和平一定有希望。一般人所贪的,你不贪,你不随世界疯狂的风气跑,而做疾风中的劲烛,烈火中的精金,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抱定自己的宗旨,潜移默化,令人人遵守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那世界一定和平。   从自己修身做起,在内心与自己也不争,那一切狂妄的思想也都不起了,平平静静的,这就是真正的快乐。你自己平静快乐,就能影响旁人都平静快乐。大家和平相处,世界就不会有战争。为什么世界有战争?就因为人在心里争的缘故。人心和平则世界和平,人心不平则世界不和平。   我们青年人、老年人认识这个道理后,就不会赌博、吸毒、放火、抢劫、强奸。要想世界好,先要从自己个人做起。如果我不好,世界怎么会好呢?不要专指着他人说:「为什么别人不守规矩?」你要先问你自己:「守规矩了没有?」对于这些问题,青年人要负起这个责任来,青年们不好好做,世界怎么会好?   青年人从教授和老师那里学往正道走,但是如果找不到好的老师,尽教他们邪知邪见,青年人也跟着学坏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择友寻师非常重要。   有为的青年人应该将自己责任认识清楚,不要做个自了汉,做人的责任是要有功于世,有益于民,有利于全人类。我本来想要负起救世的责任,成就全世界人类,但我老了,力量不够,所以我寄望各位有为的青年,要发救世的心,为全人类谋幸福。   有为的青年们,应该真发大愿大力,来成就全世界人类的幸福,拯救那些处在水深火热的人,令他们离苦得乐。自己先要学不抽烟、不喝酒、不发脾气、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吃肉、不赌博、不吸毒,要学正当的行为,如果能这样,全世界人类将会得救。我到处大声疾呼,希望年轻人觉悟,发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秉着像耶稣、释迦牟尼佛,及所有圣人的救世胸怀,那么世界即使不和平,也要和平了。   今天所讲的,各位可以研究研究。我所讲的对不对?我不知道。我是一个极渴望世界和平的人,希望世界人类没有痛苦,但要完成这个理想,一定要有智慧才能做到。
  无相颂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这几句话是偈颂的前引。六祖大师说:‘我有一首无相颂’。《坛经》中所有偈颂,都称作无相颂。特别是此处十五首六十句,是《六祖坛经》的精华。我们要想研究《坛经》,应当先将这十五首颂文念熟,然后细心去研讨,这样你就晓得中国禅宗的旨趣。从此之后学佛,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尤其是禅宗,自然不会落于空谈。于学佛过程中,则不易受他人的欺骗,更不会自欺。可见这十五首颂文相当重要,是我们学佛的原理原则。大师这几句话嘱咐得非常好,教我们必须要记诵、要取法。无论在家修行或者出家修行,只要依照这十五首颂的原理原则去修行,必定有成就。若是不能自修,仅仅把这六十句颂文背得很熟,还是无有益处。  颂有十五首,大致分为五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讲‘佛教教学的宗旨’,这一段只有一首颂。第二首是独立的一段,‘说明佛法理论的依据’。第三首以下到十三首,共有十一首颂,这一长段是讲‘修学的方法’。第四段是一首,是讲‘果证’。末后第十五首颂,是‘结劝’。颂文体系、组织以及义理,非常精严,有条不紊,不但便于读诵,也是行门重要的原理原则。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这四句,我们乍看起来似乎是很容易懂,实际上所含的意思是既深且广。“说通及心通”,‘说’这一个字不但包括言说,同时也包括佛法所有的教学,用‘说’字来代表。‘通’是通达无碍,《华严经》讲的四无碍辩才,这是通的意思。‘心通’就是宗通,心通与说通就是所谓宗门与教下,但是宗门与教下是一不是二。过去有人说,心通的人一定达到说通,而说通之人未必能做到心通。这个说法也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一层观察,就知道心通与说通有密切的关系;若心不通,说通是绝对做不到。由此可知,要想做到说通,一定要心通。如何才能做到通达无碍?下面一句比喻为我们点出来了。“如日处虚空”,像太阳一样,在虚空之中,意思是教我们要做到一法不立,才能做到通达。做不到,换句话说,纵然是以研学而通达三藏经论,或者通达世出世间法,自己并没有真正证得这个境界,也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不能做到‘通’字;通,简单来说就是一定要亲证。心通者,证悟实相;说通者,解悟佛说。此地的‘通’,是指证悟之说才是说通,决定不是解悟之说。这个意思,从以下的句子我们能看得出来。  这十五首颂,《法宝坛经无相颂讲话》解释得相当清楚,也举出禅宗许多公案来证实,并且得到当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的印证。书中举出禅宗嘉山和尚公案,公案的内容是说明一个人,他亲证的境界到什么程度?所谓‘上无片瓦,下无立锥’,这两句话就是如日处虚空的意思,到这样的地步才可以说是亲证实相。证得实相之后,实相是体,演说是用。体是根本,说是末,本能摄末,所以心通的人自然就说通。说通的人,由说通而证得心通,这也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因为常常演说就是长时期的薰习,薰习时间长了,自然就能证悟。所以说,由说通至心通,这是菩萨的教法;由心通至说通,是如来的教法,我们应当从这里来观察。这是说明‘说’与‘心’是一不是二。前面两句是说明佛教教法的原则,一定要做到通达无碍。  下面这两句是说明佛祖立教的宗旨。“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唯’是唯独。‘传’是承传,辗转授受。‘见’是讲亲证。‘性’是指众生本具的心性,在唯识称作阿赖耶识。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它的宗旨就是传授见性之法。‘法’这个字是包罗万象,佛经里将这个字举作一切事物、一切理论、一切程序,乃至于虚空法界的总代名词。在这里,特别是指一切法里面的修行方法,尤其是指见性的方法。末后这一句,显示出佛法出世是普度一切众生。‘邪宗’,简单的说,凡是不以见性法为教学宗旨的,都是邪宗。在佛法中,未了心外无佛、心外无法的一切宗派,也是邪宗。佛法是无诤之法,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也看到佛法里有一些争论,这是为了普度众生、破邪显正不得已的一种方法,决不是佛法喜欢争论。
  初祖达摩祖师的老师般若多罗尊者,当年在他的本国教化众生,那时有两位法师,一位名叫佛大先,一位名叫佛大胜,都曾经与祖师同学于婆陀罗,修学小乘禅观。后来,佛大先遇到般若多罗,于是舍小向大,与祖师同门并化,被当时的世人称为门下二甘露门。而佛大胜却又分他的门徒成为六宗,所谓有相宗、无相宗、定慧宗、戒行宗、无得宗、寂静宗。祖师看到他这种分法,非常感叹的说:这位法师已经是落在迹象里面,何况再分而支离破碎(这是说佛大胜的六宗)。祖师就说:‘我如果不为他辨别,这些人必然是永远被这些邪知邪见所缠缚而不能超越。’于是他就发大慈悲心到彼师门徒之处,一一与他们辩论,破他们的知见,使他们能破迷开悟,再回到正知正见。然后他才从海路来到中国,这就是中国初祖达摩祖师。  禅宗所谓‘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性就是体,见性法才是真正如来家业。初祖分破六宗,已经给我们留下很好的榜样,所以说‘出世破邪宗’。佛门之外的邪宗,我们容易认识,而佛门以内的邪宗,我们不容易发觉,这是特别要注意到。凡是不以明心见性或者一心不乱为宗旨,皆是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这首偈是说明佛教的教理。‘法’是指见性之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法。一切法以及见性法,实在是说不上顿超与渐进。问题在哪里?迷与悟。有人很快就破迷开悟,有些人很慢才能觉悟,什么原因?“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佛在《法华经》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所以,法确实是一,本无顿渐,只因众生迷悟千差,所以见道有早晚,这才建立顿渐的假名。‘见性门’是指东山法门。这个法门唯论见性法,不论禅定解脱,也是六祖大师所谓‘本来无一物’。不放下的,就是愚人,放下什么?佛门常说‘一切放下’,或者说‘放下万缘’,念佛法门常教导我们‘放下身心世界’。身是正报,世界是依报,正报与依报都是属于色法;心法是指八识与五十一心所。换句话说,不但外面的色法要放下,内里面的心法也要放下。放下就见性,放下就是见性门。由此可知,放不下的就是愚人。放不下,就永远被摒弃在见性门外,所以说‘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这首偈是行法的总说。‘说’是说法,也是指宗门对来机所说的话。如果把这个意思展开来讲,就包括佛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这表示多,法门无量;但是它的原理是一个,所以说“合理还归一”,‘合’是契合,契合到真理是一。《华严经》讲的‘一真法界’,《般若经》讲的‘一实相’,《维摩经》讲的‘不二法门’,净土宗讲的‘一心不乱’,这都是讲到‘一’。‘一’,还是勉强的一个名称,古德说:‘本自无二,一亦不立’;这桩事情就是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是言说思量所能达到。既然这种原本不可说,而勉强说之为‘一’,我们对‘一’也就不能执著,执著就归不了‘一’。在禅宗里,祖师大德为逗当机,有所谓‘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狗子无佛性,狗子有佛性’。从这些公案来看,我们可以体会到,诸佛如来、历代祖师所说之言词,句句都是活活泼泼,教我们契入一实相,决定没有一个死方法来教导人。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这两句讲的是真性自用。‘烦恼’,一般来讲所谓七情五欲。在佛法里说得更为清楚,如《百法》讲的六种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换句话说,世出世间所说的烦恼,总不离贪嗔痴。从根本上说,贪嗔痴外,再加傲慢、疑惑、邪见(或称恶见)。在烦恼之中,修道之人应常转烦恼为般若智慧,此是修行见性的原则,亦是契合一真理体的修为,在般若里称作‘观照般若’。所以,怕的是我们提不起观照般若,就为烦恼所转。若能在烦恼之中提起观照,这是‘生慧日’。这句经文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常’字,要时常提起观照的功夫,古人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前面两句是邪正的定义,教我们认识什么是邪、什么是正。‘邪’就是烦恼生起,妄念起来时就是邪来,妄念去除就是正来。妄念如何去除?觉;‘念起即觉,觉之即悟’。换句话说,念起是‘邪来’,觉了是‘正来’。但是,这样的邪正是相对而生,是二不是一。二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所以,后半偈教导我们:“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邪与正都要离开;换言之,邪正不二,邪正一如。若是我们要去邪存正,正还是邪,所以必须要做到‘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时清净心才能现前。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换句话说,祖祖相传就是传见性法,见性法就是一颗清净心。假如我们疏忽清净心,不晓得在清净心上用功夫,我们在菩提大道就走入歧途。清净心是一定要证得的,但是清净心也是最不容易证得。为什么?《楞严经》云:‘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我们在一切境界中才存分别,就已经落到生灭门,就成了知见立知。  《坛经.参请机缘品》,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首偈在我们看来,这个境界相当不错,正如神秀大师的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一样的意思。可是六祖大师听了之后,就知道这个境界依旧未明心地。若照此方法来修行,则是增长葛藤、增加系缚。所以,他从反面对症下药,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首偈的用意,就是‘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祖师这首偈是针对卧轮来作的,若不是卧轮的境界,这是决定用不得的。为什么?你起心动念就又错了。可见,我们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在修学过程里,也不能起心动念,当然更不可以有所执著;佛法是破执著之法,一有执著就错了。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菩提’是印度话,中国意思是‘觉’,觉是觉悟。此处所说的境界,有事有理。从理上讲,由断烦恼障而证得一切智,这是通于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的菩提。从事上讲,由断所知障而证得一切种智,了知一切诸法,这是如来的菩提。如来菩提通于此二者,故称大菩提。  “菩提本自性”,如来的大觉本是自性中具足。六祖说:‘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明白指出自性就是第八识。六祖当时三更入室,听受五祖讲《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祖师于言下大彻大悟,顺口说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也证明一切众生与十方如来的自性没有两样。迷了菩提自性是凡夫,悟了菩提自性是佛,佛与凡夫只不过是迷悟不同而已。在此祖师说,第一句是自觉,本来觉;第二句是转本觉为不觉,正是《起信论》所谓‘一念不觉’。‘一念’是什么?就是起心。“起心即是妄”,我们在一切法中起心动念,就是妄想,就是无明。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此偈前两句是从本觉而迷成了不觉,后两句是本觉在不觉之中。只要我们能正,‘正’是什么意思?是‘邪正俱不用’,这就是正。你用邪,当然错了,你用正,还是错了;必须要邪正都不用,这才是佛所说的正法,三障就能离开了。‘三障’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三障说出轮回的现象。烦恼是起惑,就是迷惑;业障是由迷而造作种种善恶业;有了业,业遇缘一定有果报,就成报障。这就是惑、业、苦所造成的三界六道轮回的现象。这一句中,祖师教导我们超越轮回的原理,就在一个‘正’字;‘正’字简单的说,就是真心在一切境界里,永远是一念不生、两边不著。诸位要晓得,起心动念是妄心,不是真心。这桩事情,我们在《楞严经》读得很多。楞严会上佛教导我们‘舍识用根’,根就是正,因为根确实是在一切境界中不生分别、不起执著。由此可知,生分别、起执著的是妄识,不是真心;也就是不是清净心,那是在妄识之中,在妄缘之中。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这首偈是教导我们自觉法。修道是修什么道?就是修见性之道、修成佛之道。修见性成佛道者,于世间一切事业皆不相妨碍,正是《华严经》所说‘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但是,修行人须“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应。‘常自见’就是自觉,怕的是见不到自己过失。‘过’,并不是说我们造罪过、做错事情,这种过我们容易觉察,凡夫都晓得,不是大修行人事情。此地,‘过’是指用邪、用正。用邪不必说,我们一般人都知道是过,用正也是过,这就很不容易懂。前面说‘邪正俱不用’,我们执著在正,分别在正,这就有很大的过失。  永嘉大师《证道歌》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这句话我们听起来很不容易懂,也没有法子肯定它。为什么?遇到利刀来伤害,或者遇到毒药,我们想想:我们起不起分别,动不动心?一生分别、一起执著就错了。这是讲的世间法。再讲出世间法,譬如戒律,小乘戒如比丘戒、比丘尼戒,大乘戒如菩萨戒,我们若是执著于戒相,错了,不执著于戒相,也错了。为什么?不守戒是犯过失,存心持戒亦不是正。‘邪正俱不用’,是持而无持,无持而持;运用于念佛上,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要见到这个境界,与道才能相应,就是‘相当’的意思。这个境界非常微细,必须时常警觉自己,于一切法中,尤其是于大乘法门,无论自修、弘扬,我们有没有执著、有没有分别、有没有起心动念;若有执著、分别、起心动念,即是自己过。能见到自己的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明我们对于环境的觉悟。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事环境。这里所著重的是人事环境。“色类”是说各色各类的有情众生,佛法一般讲‘胎、卵、湿、化’。“自有道”,‘自’就是他自己;本来自有真性,真性是一切众生所同具的。真性是清净平等,这是道的意思。道,不妨碍道,所以说“各不相妨恼”。只要我们不起分别执著,即能见到一切万物同此真常本性。  悟道之人,如古大德所说,‘彼以毒来,我以慈受’,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简单,必须要真正通达诸法实相,才能做得到。在行持方面,看起来并不难懂,我们举最简单的例子:凡是冤家对头存一种毒害之心来对我,而我能以慈悲爱护之心来对他,这是古人所说的‘以德报怨’,这是很高的修养。‘怨’没有自性,‘毒’也不是真实,而‘德’、‘真诚’才是真实。佛法讲‘慈’,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此境界中必定是怨亲平等,这是佛法所提倡,这是道。离怨亲平等、真常自性的道,再去找道,六祖说‘终身不见道’。诸佛所证得的理体是究竟圆满,本无增减,亦无生灭,处处皆圆,所以,万类之中哪个不是佛?本源之性,也就是此处讲的‘道’,何曾有过分别?可惜的是,众生背觉合尘,迷头认影,离开心内之道,妄求心外之道,当然是无有是处。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波波”是奔波不停。此地并不是指我们一个人在一生中劳碌奔波,文字中含有深义,是说我们的心,心到处攀缘永远得不到休息,如此度过一生,一直到老死,必定会懊悔,这一生空过了。换句话说,若要一生不空过,就要修定,心能在境界中做主宰。大经云:‘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如此才能见到真道。“真道”是真常之道,佛法称为诸法实相,亦称为真如本性。要想见到真道,大师告诉我们“行正即是道”。‘行正’二字是关键所在;邪正不二,邪正俱不用。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屏息诸缘,不生一念,根尘不偶,一切皆舍,舍相亦无,如此才是正行;正行与道相应,正行才能真正见道。  ‘离道别觅道’,是邪见之人。三祖教导我们:‘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意思是说,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止住;止住之后,心才能定得下来,心才能静下来,直到根境相偶时候,不起分别,不起妄念,一切任运自然。行者能真正通达这个道理,不违背这个道理,表现在日常生活行为之中,这就是‘行正’。正就是道,除了‘正’之外,更无别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道心’就是觉心。没有觉心,人必定是迷惑颠倒。心迷倒,行必然不正。‘闇行’就是迷惑颠倒之行,这是修道之人、求道之人,所以不能见道的根本原因。这是修学佛法希望在这一生中有所证悟者,不可不知的关键所在。‘道心’,简单的说,无一切妄心,这就是道心。道心就是真心,行正之心亦是道心。行正之人,心无所住,心无所住即是心心在道;心心在道,则举足下足,无非是道。闇行之人,心住于法,于是眼被法障碍,盲修瞎炼,无由见道。《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与此地意思相同。‘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这是说明菩萨如何住于道心、如何行正行。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这两句,实在是真正提醒我们。《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修道之人,若还常见世间种种过失,可见其妄心并未消除;换言之,‘能所’没有舍离。果然‘能所’亡了,所见世间众生见同不见;能所双忘,当处是道。古人所谓‘十字街头不见有一人在’,功夫到此程度,即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个时候,世间与出世间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若想知道自己所修之道,是真或是假?只须问自己,对待别人过失是见或不见,即能考验。果然确实不见一切众生过失,自己则有相当好的境界。若自己还见一切众生常犯过失,则不是众生有过失,而是自己的烦恼心所与境界相应,所以,是自己的过失,而不是众生的过失。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这首偈是说明‘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义趣。如果我还在批评别人过失,便是起心分别,我相未忘。他人之过失,与我本来没有关系,起心分别即生嗔恚,烦恼种子渗入识田,转变为自家之过失,这是不智的行持,所以叫做‘左’。“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左’就是错了,自己错了。佛门教导我们要修怨亲平等观。“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只著重在个人的自修。  真正修道之人,一定先要求解。求解的目的,是将宇宙人生一切真相确实的了解,不能含糊笼统。了解得愈真切,我们的分别、执著、妄心才真正能放下,所谓是‘歇即菩提’,才能歇下。否则,在环境中总免不了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之所以不能顿歇,皆由无始劫中的烦恼习气。老同修都晓得,烦恼易断,习气难除。习气不除,障碍明心见性。这十五首的偈颂,诸位要将它念熟,最好能背诵,常常提起觉照的功夫。一遇到境界,心里才动心,自己就能觉察到。觉察什么?‘他非我不非’,把自己的分别、执著、妄想、是非顿息。要求自己的心像明镜一样,古人所谓‘胡来现胡,汉来现汉’,胡是外国人,外国人照镜子,镜子现外国人的相,中国人照镜子,镜子现中国人的相;随缘现相,没有执著,没有分别,这就叫真心用事。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我们若是动了是非嗔恶之心,或者出言批评他人而与人结怨,这个错误就太大了。不但眼前我们与人结怨,而且识心中还种下恶报的种子,这才是真正的过失。所以说‘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这两句就是教导我们如何断除是非之心、妄想之心,破除烦恼习气。‘却’是排除的意思。‘却非心’是排除非议他人的念头。修行人须如如不动,不理他人是非好恶。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我们的心,永远像止水一样,自能打破烦恼。宝志公说:‘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须臾得道。’又说:‘如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外境皆空,哪有是非人我?这样才是破除烦恼极妙方法。云门祖师说:‘你立不见立,行不见行,四大五蕴不可得,何处见有山河大地来?是你每日把钵盂盛饭,唤什么作饭?何处更有一粒米来?’到这田地,爱憎好恶都与自己真性毫无交涉,这时才真正是天下太平,更无一事。“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这两句是说得大自在,显示参学之事已经圆满,所谓‘饥来吃饭困来眠’的大休大歇境界。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这首偈是说自己修学圆满之后,若有机缘,一定要从事于度化众生的事业。教化众生之目的,是令众生断疑、破惑、生信、见性。他人在迷,你想教导他趣向觉悟之道;他人步入邪途,你想化他归正路,这是诸佛菩萨出世的本怀,也是诸菩萨修因的正行。可是,自己方面必须具有方便的智慧,才能起化他的作用。何谓‘方便’?所谓方便,就是通于权巧的智慧。权巧乃是一种利益别人的手段方法。照这个意思来说,大小乘一切的佛教都可称为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用,便用契于一切众生根机的方法;还有一说,‘方’是方正之理,‘便’是巧妙之言辞,所谓四无碍之辩才;用方正之理与无碍的辩才利益一切众生。说真实的,究竟之旨归为真实;假设、暂用的,这是方便,又称为善巧、善权。这就是说明,必须用这些方法,才能入真实之门,才能入一真法界,才能证得一心不乱。在宗门里来讲,祖师开示说法的方便,在本经六祖为门人法海等举出‘动用三十六对’,这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如实说,达到了说通心通,真正是一言难尽。凡是祖师开导后人的,都是大纲一类而已。我们从纲领中,能体会到这个义趣,悟入这个境界,然后才能受用无穷。不过,这样的启示,须是见性的善知识才能理解,才会运用。若无见性,只是学他人的方法,皆是死板而不灵活。  要想令人破迷开悟,当然不是容易事情。六祖在此告诉我们,要想叫别人断疑生信,自己一定要‘自性现’。可见,自性现的标准相当之高,也是相当的必要。因为,以自他一如的精纯心印力用,才能截断当机的现业流识,这样才能叫他言下大悟。这是宗门知识直指人心的妙密作用,往往不是教下所能做得到。宗门著重‘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不注重文字名句,这也是我们应当要了解。  佛法在现今,已经流入到学说与理论,这样实在是丧失佛法本来面目。无论大小乘佛法,其目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果,而破迷开悟才是它真正的作用。如果要说到理论、说到学问,不但不能开悟,反而增长迷惑,这就违背佛法的根本精神。佛法的根本精神,是指导我们人生心行、行为,不是一种空谈的理论。说到这一点,《坛经》确实做到了,它的文字简洁,确实具足对一切修道人的心行,做一个最高原则性的指导方针,这也是为一切修学人所喜爱的一本典籍。可见得见性之后才具足无量的方便,决不是以知解来接引众生,所以他才能令众生得到究竟真实的利益,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这首偈是教导我们生信、悟解。“佛法”是指佛祖相传顿教之法。“世间”,‘世’有迁流的意思,‘间’有界限的意思。世间与世界是相同的意思。佛法讲世间,一般讲两种世间:一种是‘有情世间’,另外一种是‘器世间’。佛法就在世间里面,不需要离开世间去求取正觉。儒家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如果离开世间做人的本分,去寻觅菩提觉道,就好比向兔子头上去找角一样的傻。兔没有角,就好比离开世间,决定没有菩提一样。古德也常用金与器来比喻,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若舍器去求金,就与求兔角是一样愚痴。  世间一切诸法,佛在《法华经》为我们作‘如是’之解,所谓‘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如是’,能见到这十大要领,你就能见到百界千如。见到百界千如,才是真正的世间觉,成就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十如是’,天台大师把它分作三句读。以‘相’来说,第一句‘如是相’,第二句是‘是相如’,第三句是‘相如是’。一个字有三种读法,十个字合起来就三十种读法,从这个读法里面,我们就能悟入一切法的真实相。我们修学果然能依照十如是用心,时节因缘成熟,头头是道,遇缘触著,当下豁然大悟。这种境界,在古代依照这种方法修行见性的人很多。  由此可知,佛法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功夫得力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所谓是‘一法如,一切法如’。到出世间与世间是一如不二,然后才能证得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可见,迷就叫世间,觉就叫净土,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迷悟在心,不在境界。所以,境界确实是‘如’、‘是’;换句话说,有所‘不如’,有所‘不是’,都是迷心的错误妄见。古人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定慧,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我们要是能稍稍体会得,与佛又有什么不相同呢?所以,只要我们在一切境界中不起贪嗔妄念,离开一切善恶的妄想,行住坐卧,触目遇缘,与佛之妙用也没有什么不相同的。古人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我们要是把一切心息掉,妄情从哪里起来?妄情不起,起作用的就是真心。所谓‘但息妄缘,即如如佛’,这就是常住真心,这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这首偈是讲到证果的方法。‘正见’是不二之见,不起心分别;换句话说,反过来都叫做‘邪见’。三祖《信心铭》云:‘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正见迥然现前,身虽然在缠,心已经出世。试问:心不住相,还叫什么作世间?如果起心分别,必定被境界风苦乐所缠,这就叫世间。但是,邪与正,这是相对建立的名称。正能治邪,如同病去药除,邪被正所治,邪去掉了,正也不存在,所谓病去药除。所以,邪与正都要离开,这是讲邪正双遣。但是,在现前这个阶段,我们要觉悟,我们邪还没有去掉,所以要用正。等到邪没有了,正才不要。如果说,邪还没有去掉,先把正去掉,那个麻烦就大了,必定堕落。一定到邪念不生,正法也不要了,这个时候是邪正双遣,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菩提本性宛然现前。  诸位要记住:‘佛是无求人’,我们求就错了;‘法是无求理’,你要求也错了。如果你执著「我都不求’,你还是同于有求;你要是著无为之相,还等于有为。《金刚经》云:‘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又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这是般若经非常重要的句子,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在一切境缘中训练自己,一定要在境界里八风不动,然后才能超越,才能真正离开邪正两边,见得菩提自性。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这首偈是六祖对我们的结勉,说明以上的偈颂是顿教,一定要悟,不可以迷。悟了,就很快成就;迷了,是不能成功的。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史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楼主两点起来捉米虫没?买了不少水泥票吧,你不说我们都知道。。。。。。从前世父母变成大悲徒孙,感觉还不错吧,哈哈。。。。。。
  末法时期 以戒为师  贪心不除 尘不可出  着相求法 易入魔境  清净身心 老实学佛  勤修戒定慧  熄灭贪嗔痴  身心自在无所求  深入经藏净身心  无我人相离诸欲  菩萨所行我亦行  各位晚安
  1,佛法修行讲究随缘,强求不得。大悲寺是修行的场所,每个道场都有自己的规律。适合就来,不适合也不强求。大悲寺也是遵循佛陀的戒律,制度。  2,一天休息四小时,其实也不是四小时,打坐坐禅,饭后,行住坐卧都是休息。  心不动就是休息,心动了就是尘劳。心里妄念纷飞,什么也不敢,也会疲劳。  3,一天一餐。这是针对刻苦修行人来说的而且也没有规定您不能多吃点啊!  古今中外吃的少的大有人在。道家有的多少天也不吃,伊斯兰教每年还有斋月的时候,很多科学家,为工作也有废寝忘食,不知休息的时候。战争年月,共产党员可能几天才吃一顿。  4,大修行人,吃的都非常少。而且晚上吃饭属于恶鬼食,早上是天人食,佛是中午食。而且吃的多了容易懒惰,困,起淫欲,消耗福报。没有德行,吃的好,本身就过意不去。寺院的食物来自十方供养,更要珍惜。吃的少是降服淫欲,保持清醒头脑的方法。  把自己本来可以过多享乐的那部分舍出去,这才能摄受众生,付出,才能得到清净慧力。  那些自己在家吃饱了没事干的人,看见人家吃的少,就来说这说那,哎
  @尘缘依梦
18:35:00  佛說無常經   大唐三藏法師 義淨奉制 譯   (大正17,745b7-746b7)   稽首歸依無上士   常起弘誓大悲心   為濟有情生死流   令得涅槃安隱處   大捨防非忍無倦   一心方便正慧力   自利利他悉圓滿   故號調御天人師   稽首歸依妙法藏   三四二五理圓明1   七八能開四諦門2  修者咸到無為岸   法雲法雨潤群生   能除熱惱蠲眾病   難化之徒使調順   隨機引導非強力   稽首歸依真聖眾   八輩上人能離染   金剛智杵破邪山   永斷無始相纏縛   始從鹿苑至雙林   隨佛一代弘真教   各稱本緣行化已   灰身滅智寂無生   稽首總敬三寶尊   是謂正因能普濟   生死迷愚鎮沈溺   咸令出離至菩提   生者皆歸死  容顏盡變衰  強力病所侵  無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  劫盡皆壞散  大海深  —————————————————  你帖这些牛皮癣想表明什么;  
  @尘缘依梦
20:29:00  1,佛法修行讲究随缘,强求不得。大悲寺是修行的场所,每个道场都有自己的规律。适合就来,不适合也不强求。大悲寺也是遵循佛陀的戒律,制度。   2,一天休息四小时,其实也不是四小时,打坐坐禅,饭后,行住坐卧都是休息。   心不动就是休息,心动了就是尘劳。心里妄念纷飞,什么也不敢,也会疲劳。   3,一天一餐。这是针对刻苦修行人来说的而且也没有规定您不能多吃点啊!   古今中外吃的少的大有人在。道家有的多少天也不吃,伊斯兰教每年还有斋月的时候,很多科学家,为工作也有废寝忘食,不知休息的时候。战争年月,共产党员可能几天才吃一顿。   4,大修行人,吃的都非常少。而且晚上吃饭属于恶鬼食,早上是天人食,佛是中午食。而且吃的多了容易懒惰,困,起淫欲,消耗福报。没有德行,吃的好,本身就过意不去。寺院的食物来自十方供养,更要珍惜。吃的少是降服淫欲,保持清醒头脑的方法。   把  —————————————————  一派胡言,孙子;  
  好好的一个人,好好的正常生活,非搞得与众不同,我只看到神经,什么狗屁修行;笑死人了;  
  @大日升 24楼
20:59:53  好好的一个人,好好的正常生活,非搞得与众不同,我只看到神经,什么狗屁修行;笑死人了;  -----------------------------  呵呵   最求您的世间享乐去吧,呵呵 恭喜发财,长命百岁哦  这个您爱听。  如果关于修行我们还可以讨论讨论  要是关于如何得到世间利益,咱们需要另开贴。 ok?
  适当的一段时间进行苦行明显是有益的  但如果长时间搞这个就有害了
  @拉菲雨
23:54:31  适当的一段时间进行苦行明显是有益的   但如果长时间搞这个就有害了  —————————————————  中肯的建议
说到苦行跟古来大德的苦行还差很远。释迦佛雪山六年,虚云大师荒山六年苦行。米勒曰巴终年在雪山苦行 ,六祖大师八个月不驰幸苦舂米劳作 ,玄奘西天取经更是千幸万苦。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不经历磨炼如何能降服尘劳习气又如何能消除无量生死以来的罪业呢。
一切讲求随缘,不勉强,各人找各人适合的方式就好了。在家人守好五戒,净念念佛也很好哦。  
  东林寺发布伪经目录  http://www.fodizi.net/qt/qita/12009.html  伪经目录:  《佛说清净财神经》 《家堂经》 《十诰灵文》 《救劫经》 《佛说财神经》  《保身经》 《血盆经》 《三教同源》 《九九归一》 《(佛说)财神经》  《拜十王》 《皇经》 《生天经》 《鸡卵偈》 《佛说洪福财神经》  《拜十殿超胜度》 《慧命经》 《三教华严经》 《路头经》 《祖宗宝忏》  《白鹤传》 《仙佛合宗》 《三会归元》 《龙华(真)经》 《玉佛经》  《超生还愿经》 《佛顶混元经》 《土地经》 《六祖坛经先天解》 《眼光经》  《慈悲孟婆宝忏》 《高王经》 《太平经》 《龙华经》 《灶家经》  《赦罪经》 《无量度生经》 《土王经》 《蛮家经》 《宅神经》  《慈悲报恩宝忏》 《达摩宝卷》 《天地经》 《妙沙经》 《皇经》  《慈悲济公宝忏》 《文昌经》 《天缘经》 《秘密真传》 《华陀经》  《慈悲血湖宝忏》 《无上生天地母老太佛》 《帖首金丹》 《明圣经》 《护道经》  《慈悲十王宝忏》 《五部六册》 《太阳经》 《弥勒真经》 《还乡宝卷》  《慈悲壬申宝忏》 《万莲归宗》 《太阴经》 《弥勒古佛下生经》 《慧命经》  《慈悲阎王宝忏》 《五宗原》 《天堂游记》 《七七经》 《法船经》  《超凡宗旨》 《五宗救》 《胎骨经》 《请圣礼本》 《佛说大乘通玄法华真经》  《灯笼经》 《消灾经》 《天堂游记》 《齐天大圣经》 《祖派源流》  《地藏经》非彼《本愿经》 《心经开头》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 《日月经》 《混元布袋真经》  《地母忏全集》 《星缩经》 《佛说大藏经教血盆经》 《寿生经》 《地狱游记》  《达摩宝传》 《西方原》 《分珠经》 《慈悲寿生宝忏》 《地藏法音开示录》  《大乘经讲》 《修真宝筏》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水仙花原》 《地母经》  《道德真经》 《小梵王经》 《佛说金刚经总持论》 《解冤释结宝忏》 《大悲咒真解》  《道派统宗》 《心印妙经》 《佛说解冤往生经》 《金刚科仪宝卷》 《玉历宝钞》  《大梵王经》 《仙姬回文经》 《庚申经》 《金不换》 《运气经》  《地母经》 《心经中下卷》 《庚申宝忏》 《救苦经》 《游十殿》  《大乘经》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 《高王观音经》 《佛说孟婆经》 《归家锦囊》  《地狱游记》 《阎王经》 《观音救苦经》 《佛说延年甲子经》 《归根经》  《三世因果经》 《真佛经》 《佛说灶司经》 《发财经》 《龟王经》  以上目录为伪经目录,东林寺内禁止流通以上书籍,望相互转告。  问:近来,有些居士专弘净土的音像与书籍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在大量流通。我等群盲不辨真伪,伏请师父于百忙中慈悲开示,如何明辨是非邪正?  大安法师答:目前,弘扬净土的音像与书籍广泛流通,总的来说,是好现象,说明信佛学佛的人员增多,社会人士渴望了解佛教的人数增多。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能够以种种方式,传播正信正见的佛教,饶益众生,功德无量。然毋庸讳言的是,在弘扬佛法的音像与书籍中,亦有一些相似法,蒙蔽了一些初入佛门的同修,误人慧命,罪过不浅。末法之季,法弱魔强,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吾悲净业行人应惕然警觉,明辨是非邪正,方可不至以好心求法,误蹈魔网。兹略标三条原则,以资参考。  1、遵循释尊四依法之遗训  释尊悬知末法邪师魔外盛行之事,临涅槃时,特别开示佛教行人四依法,以免上当受骗。何为四依?  ⑴、依法不依人。法性常住,能执持善法,模范人天。而人心唯危,情执厚重,不堪依怙。  ⑵、依义不依语。谨依第一义谛,真空妙有,中道了义。语言文字只是诠显实相真理的工具,得意忘言,不可寻文摘句,执指亡月。  ⑶、依智不依识。谨依般若智慧,离念灵知,毕竟空无所有中,炽然建立因果善法。不可依八识妄心,分别执著,凡夫知见悉皆迷惑颠倒。宜以谦逊心,仰信圣言量,以佛知见为己知见。  ⑷、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谨依大乘了义,佛说大小乘八万四千法门,随顺众生根机而说。然据圆顿至道,乃是真空妙有第一义谛妙境界相。不可思议的诸佛境界,生佛一体,感应道交,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西方极乐世界全体依正庄严,即是了义中无上了义。吾人当以上述四依法为准绳,方不辜负释尊之顾命,识别魔外邪见,保全一己法身慧命。  2、不可盲目崇拜,酿成造圣运动  恭敬三宝,乃至奉事师长,理所应然。但宜智慧观照,以至实心、恭敬心对待一切。应知大善知识悉是谦抑自处,如善导大师自称是“罪恶生死凡夫”,藕益大师的证位亦属“名字位中真佛眼”(烦恼未能伏断,然知见与佛同齐)。印光大师云“常惭愧僧”“粥饭僧”。这些道盛德隆的祖师尚且以凡夫自居,以此相较,某些人或自称或令他人称述是某佛菩萨再来,或云自己如何修苦行、面壁断食等,或云自己开悟得三昧、或云自己得神通与天人交往等。悉属大妄语。  按佛教戒律,真实证果,尚且不能公开对大众说,更何况未证谓证,未得谓得。若犯大妄语,入地狱如箭射,不可不慎。末世魔外,为求名闻利养,多有大言不惭者,吾人当深自警觉,不可随声附和,加入盲从膜拜之列,后果堪忧。宜熟读大乘经典,尤其是《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其中的想蕴十魔宜反复研读,便可锻就识魔之慧目。  3、建立圣言量与祖师思想两大参照系,用作辨别是非邪正之准绳  净业行人当依净宗五经一论圣言与中国净宗祖师思想作修行指南。欲知山中路,须问过来人。历代祖师大德既是过来人,值得信赖,现代善知识的种种言教,虽听起来不错,然尚须时间勘验。以古为师,老实行持,才能稳妥,尤其《印光法师文钞》弥契现代人的根机,字字见谛,语语归宗,千叮万嘱,婆心切切,吾人反复研读,依教奉行,便可一了百了。若其他法师大德的光盘与书籍,与圣言量及祖师思想相应,能帮助吾人正确理解经义和祖师观念者,亦不妨参阅。  以上三条,只是原则性提示。伏翼净业同修,随机运用,不无裨益。净宗念佛法门,只要信得及,守得稳,持念佛号,矢志净土,便可直接以阿弥陀佛作大导师,我在阿弥陀佛心中念佛,阿弥陀佛在我心中接引护佑,生佛一体,感应同时,即凡心为佛心,转尘劳为觉华,蒙佛愿力,决定往生,何庆如之!共勉
  东林寺发布伪经目录  http://www.fodizi.net/qt/qita/12009.html  伪经目录:  《佛说清净财神经》 《家堂经》 《十诰灵文》 《救劫经》 《佛说财神经》  《保身经》 《血盆经》 《三教同源》 《九九归一》 《(佛说)财神经》  《拜十王》 《皇经》 《生天经》 《鸡卵偈》 《佛说洪福财神经》  《拜十殿超胜度》 《慧命经》 《三教华严经》 《路头经》 《祖宗宝忏》  《白鹤传》 《仙佛合宗》 《三会归元》 《龙华(真)经》 《玉佛经》  《超生还愿经》 《佛顶混元经》 《土地经》 《六祖坛经先天解》 《眼光经》  《慈悲孟婆宝忏》 《高王经》 《太平经》 《龙华经》 《灶家经》  《赦罪经》 《无量度生经》 《土王经》 《蛮家经》 《宅神经》  《慈悲报恩宝忏》 《达摩宝卷》 《天地经》 《妙沙经》 《皇经》  《慈悲济公宝忏》 《文昌经》 《天缘经》 《秘密真传》 《华陀经》  《慈悲血湖宝忏》 《无上生天地母老太佛》 《帖首金丹》 《明圣经》 《护道经》  《慈悲十王宝忏》 《五部六册》 《太阳经》 《弥勒真经》 《还乡宝卷》  《慈悲壬申宝忏》 《万莲归宗》 《太阴经》 《弥勒古佛下生经》 《慧命经》  《慈悲阎王宝忏》 《五宗原》 《天堂游记》 《七七经》 《法船经》  《超凡宗旨》 《五宗救》 《胎骨经》 《请圣礼本》 《佛说大乘通玄法华真经》  《灯笼经》 《消灾经》 《天堂游记》 《齐天大圣经》 《祖派源流》  《地藏经》非彼《本愿经》 《心经开头》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 《日月经》 《混元布袋真经》  《地母忏全集》 《星缩经》 《佛说大藏经教血盆经》 《寿生经》 《地狱游记》  《达摩宝传》 《西方原》 《分珠经》 《慈悲寿生宝忏》 《地藏法音开示录》  《大乘经讲》 《修真宝筏》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水仙花原》 《地母经》  《道德真经》 《小梵王经》 《佛说金刚经总持论》 《解冤释结宝忏》 《大悲咒真解》  《道派统宗》 《心印妙经》 《佛说解冤往生经》 《金刚科仪宝卷》 《玉历宝钞》  《大梵王经》 《仙姬回文经》 《庚申经》 《金不换》 《运气经》  《地母经》 《心经中下卷》 《庚申宝忏》 《救苦经》 《游十殿》  《大乘经》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 《高王观音经》 《佛说孟婆经》 《归家锦囊》  《地狱游记》 《阎王经》 《观音救苦经》 《佛说延年甲子经》 《归根经》  《三世因果经》 《真佛经》 《佛说灶司经》 《发财经》 《龟王经》  以上目录为伪经目录,东林寺内禁止流通以上书籍,望相互转告。  问:近来,有些居士专弘净土的音像与书籍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在大量流通。我等群盲不辨真伪,伏请师父于百忙中慈悲开示,如何明辨是非邪正?  大安法师答:目前,弘扬净土的音像与书籍广泛流通,总的来说,是好现象,说明信佛学佛的人员增多,社会人士渴望了解佛教的人数增多。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能够以种种方式,传播正信正见的佛教,饶益众生,功德无量。然毋庸讳言的是,在弘扬佛法的音像与书籍中,亦有一些相似法,蒙蔽了一些初入佛门的同修,误人慧命,罪过不浅。末法之季,法弱魔强,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吾悲净业行人应惕然警觉,明辨是非邪正,方可不至以好心求法,误蹈魔网。兹略标三条原则,以资参考。  1、遵循释尊四依法之遗训  释尊悬知末法邪师魔外盛行之事,临涅槃时,特别开示佛教行人四依法,以免上当受骗。何为四依?  ⑴、依法不依人。法性常住,能执持善法,模范人天。而人心唯危,情执厚重,不堪依怙。  ⑵、依义不依语。谨依第一义谛,真空妙有,中道了义。语言文字只是诠显实相真理的工具,得意忘言,不可寻文摘句,执指亡月。  ⑶、依智不依识。谨依般若智慧,离念灵知,毕竟空无所有中,炽然建立因果善法。不可依八识妄心,分别执著,凡夫知见悉皆迷惑颠倒。宜以谦逊心,仰信圣言量,以佛知见为己知见。  ⑷、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谨依大乘了义,佛说大小乘八万四千法门,随顺众生根机而说。然据圆顿至道,乃是真空妙有第一义谛妙境界相。不可思议的诸佛境界,生佛一体,感应道交,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西方极乐世界全体依正庄严,即是了义中无上了义。吾人当以上述四依法为准绳,方不辜负释尊之顾命,识别魔外邪见,保全一己法身慧命。  2、不可盲目崇拜,酿成造圣运动  恭敬三宝,乃至奉事师长,理所应然。但宜智慧观照,以至实心、恭敬心对待一切。应知大善知识悉是谦抑自处,如善导大师自称是“罪恶生死凡夫”,藕益大师的证位亦属“名字位中真佛眼”(烦恼未能伏断,然知见与佛同齐)。印光大师云“常惭愧僧”“粥饭僧”。这些道盛德隆的祖师尚且以凡夫自居,以此相较,某些人或自称或令他人称述是某佛菩萨再来,或云自己如何修苦行、面壁断食等,或云自己开悟得三昧、或云自己得神通与天人交往等。悉属大妄语。  按佛教戒律,真实证果,尚且不能公开对大众说,更何况未证谓证,未得谓得。若犯大妄语,入地狱如箭射,不可不慎。末世魔外,为求名闻利养,多有大言不惭者,吾人当深自警觉,不可随声附和,加入盲从膜拜之列,后果堪忧。宜熟读大乘经典,尤其是《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其中的想蕴十魔宜反复研读,便可锻就识魔之慧目。  3、建立圣言量与祖师思想两大参照系,用作辨别是非邪正之准绳  净业行人当依净宗五经一论圣言与中国净宗祖师思想作修行指南。欲知山中路,须问过来人。历代祖师大德既是过来人,值得信赖,现代善知识的种种言教,虽听起来不错,然尚须时间勘验。以古为师,老实行持,才能稳妥,尤其《印光法师文钞》弥契现代人的根机,字字见谛,语语归宗,千叮万嘱,婆心切切,吾人反复研读,依教奉行,便可一了百了。若其他法师大德的光盘与书籍,与圣言量及祖师思想相应,能帮助吾人正确理解经义和祖师观念者,亦不妨参阅。  以上三条,只是原则性提示。伏翼净业同修,随机运用,不无裨益。净宗念佛法门,只要信得及,守得稳,持念佛号,矢志净土,便可直接以阿弥陀佛作大导师,我在阿弥陀佛心中念佛,阿弥陀佛在我心中接引护佑,生佛一体,感应同时,即凡心为佛心,转尘劳为觉华,蒙佛愿力,决定往生,何庆如之!共勉
  我那妙儿赏你洗脚水喝了没呀?
  譭謗三寶罪不輕——宣化上人开示  不管別人對我們怎麼樣,都不要講人家的對或不對。  怎麼叫譭謗三寶呢?我們信佛的人,切記不要犯這種的罪過──就是專門說三寶的過錯,說佛教不好,說佛法不好,說僧人不好。菩薩戒有一條戒說:「不說四眾過戒。」四眾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過菩薩戒的人,對於比丘有什麼罪過,不要講;比丘尼作什麼錯事,也不要講;優婆塞有什麼過錯,也不要講;優婆夷有什麼過錯,也不要講,這叫不說四眾過。你不說可是不說,就是有其他人說四眾過,也不要去插嘴,也不要去跟著講,就像是沒聽見似的。為什麼?你如果又去跟著說,也就犯了譭謗三寶的罪,也就犯了說四眾過的罪,所以最好是把嘴閉上,緘口不言。  再者,我們凡夫的見解,有的時候會錯誤的,聖人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所能知道的。所謂初地的菩薩,就不知二地菩薩的境界;十地菩薩,就不知道等覺菩薩的境界;初果阿羅漢,也就不知道二果阿羅漢的境界。在還沒有得到真正智慧的時候,不要生出一種譭謗三寶的心,不要說四眾過。他明明就是有過,也不要講他,為什麼?你知道他有過,你自己往好的做,這就對了。不要好像照像機,盡給人家照像,自己是個什麼樣子,也沒有照一照。  講到這兒,我想到中國梁武帝時,有一位誌公禪師,他天天要吃兩隻鴿子。廚子想這鴿子一定很好吃,他就偷了一隻鴿子的翅膀吃。誌公禪師吃完了這兩隻鴿子,就說:「你為什麼偷我的鴿子吃?」他說:「沒有啊!」「沒有?你看一看!」誌公禪師把口一張,從口裏吐出兩隻鴿子,一隻就飛了,另外一隻沒有翅膀。「如果你沒有吃,這隻翅膀怎麼會沒有呢?」一樣吃鴿子,誌公禪師可以把切碎煮熟的鴿子吃到肚子裏頭,又可以變成活的吐出來;而這個廚子就沒有這種本事,吃了就是吃了。誌公禪師這種境界就是吃而未吃。  又有濟公禪師,那時候他在杭州西湖靈隱寺。這和尚怎麼樣呢?一天到晚吃狗肉,喝燒酒。每天都喝得醉得不得了,人一看就知是個醉和尚。實際上他醉了,可是他卻到處去教化眾生。有一次造佛像,這佛像要鋪金,他告訴方丈和尚:「這佛像我來鋪,你不要叫其他人去鋪金。」方丈和尚說好。可是等著他也不鋪,後來當家和尚就說:「你要鋪這佛像的金,這麼久了,你也不鋪。」他說:「好,我就來鋪。」這天晚間他又喝醉了酒,等到他看人都睡覺了,就跑到那佛像前,從口裏就吐金,往佛像鋪。  正在吐著,佛像各部份都鋪得差不多,只有頭頂上還有個地方沒有鋪時,當家和尚聽見他在裏邊,口裏往佛像吐痰的聲音,就進來了,說:「你怎麼這個樣子,你口裏黏痰怎麼往佛像吐呢?」他就說:「我不吐了。」就走了。走了,第二天一看,佛像的金都鋪好了,就剩頭上還有一點沒有鋪好,所以又找另外鋪金的匠人來鋪,但是所鋪的金,就沒有他吐的金子那麼好,所以羅漢的境界不可思議的。  所以我們信佛的人,對四眾的過,不要講。你要是講到普通人,還沒有什麼關係。講到證果的聖人,那就會有罪過了;有罪過會怎麼樣呢?這是會墮地獄的。  為什麼有人要譭謗三寶呢?因為他沒有信心。什麼原因他沒有信心呢?這種情形,有的時候是他和同一班惡的朋友,就是不明白佛法的惡人;這不明白佛法的惡人,就會譭謗三寶──那麼這個人因為和惡人做朋友,隨著也養成這種習氣,就破壞三寶,譭謗三寶。  又如果這個人諂曲、愚癡,也會譭謗三寶的。什麼叫諂曲呢?諂曲是一種流虛,現在一般叫「拍馬」,就是想要得到你的歡喜,就盡對你說好話,這叫「諂曲」。他的心不直,是彎曲的。為什麼這個人要諂曲呢?因為他雖然愚癡,卻以為他是聰明的,懷著一種聰明慢。聰明慢就是增上慢,也就是像《法華經》裏的五千退席。增上慢的人懷著一種聰明慢,是有點聰明,但是看不起人,看誰都不如他自己。因為他懷著一種聰明的我慢,所以就譭謗正法,不相信正法,把眾生的法眼都給挑去了。  什麼叫挑去呢?眾生本來是有擇法眼的,但他用刀把眼睛挖出,令他們沒有擇法眼了。因為他令眾生沒有擇法眼,這個人將來他是應該肢體廢缺,或者沒有手,或者沒有腳(沒有腳就是癱子、瘸子,不會走路),結舌不言,雖然有舌頭,但是不會說話,是啞巴。為什麼他是啞巴呢?這一點要注意!啞巴的人都是譭謗三寶來的。譭謗三寶的人墮落地獄,在地獄裏,經過二億年那麼長的時間受罪,然後才去投生,投生去做什麼呢?做馬、牛、羊、雞、犬等畜生,做二億年那麼長的時間,然後再做人。做人時,他就六根不全,或者沒有眼睛,是盲人;或者沒有耳朵,是聾子,聽不見聲音;或者啞巴,有舌頭不會講話,這也等於沒有舌頭一樣。  所以我們不要打妄語,不要講人的是非。不管別人對我們怎麼樣,都不要講人家的對或不對;你講人的是非,將來就入拔舌地獄。在這個地獄,罪人的舌頭被拔出來,受好像用犁耙在舌頭上耕地那樣的痛苦。  總而言之,六根不具足,相貌也醜陋,這都是在過去生中譭謗三寶,所以受這種苦,而且是苦毒無量,死了還要墮無間地獄,這是譭謗三寶的果報。
  總而言之,六根不具足,相貌也醜陋,這都是在過去生中譭謗三寶,所以受這種苦,而且是苦毒無量,死了還要墮無間地獄,這是譭謗三寶的果報。  --------------------------------  你看我那妙儿和宣化因为过去供养过三宝今生长的多好看,多帅,若演日本鬼子一定能演主角猫眼司令山本纯太郎,绝对不会演那种猪头小队长的小角色,是吧。。。
      有照为证,说实话妙妙和宣宣,帅不帅?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  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   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若有众生,出佛身血,毁谤三宝,不敬尊经,亦当堕于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佛告地藏菩萨:一切众生未解脱者,  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  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  以是等辈,吾当忧念。汝既毕是往愿、累劫重誓,广度罪辈,吾复何虑!  地藏,是南阎浮提众生,  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  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亿化度,随其根性而度脱之。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众,付嘱于汝。未来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一毛一尘、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拥护是人,渐修无上,勿令退失。  若遇悖逆bèi nì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  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  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tà现受报。  若遇网捕生雏chú者,说骨肉分离报。  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喑哑yīn yǎ报。  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  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  若遇污wū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  &地藏经&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譭謗三寶罪不輕  不管別人對我們怎麼樣,都不要講人家的對或不對。  怎麼叫譭謗三寶呢?我們信佛的人,切記不要犯這種的罪過──就是專門說三寶的過錯,說佛教不好,說佛法不好,說僧人不好。菩薩戒有一條戒說:「不說四眾過戒。」四眾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過菩薩戒的人,對於比丘有什麼罪過,不要講;比丘尼作什麼錯事,也不要講;優婆塞有什麼過錯,也不要講;優婆夷有什麼過錯,也不要講,這叫不說四眾過。你不說可是不說,就是有其他人說四眾過,也不要去插嘴,也不要去跟著講,就像是沒聽見似的。為什麼?你如果又去跟著說,也就犯了譭謗三寶的罪,也就犯了說四眾過的罪,所以最好是把嘴閉上,緘口不言。  再者,我們凡夫的見解,有的時候會錯誤的,聖人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所能知道的。所謂初地的菩薩,就不知二地菩薩的境界;十地菩薩,就不知道等覺菩薩的境界;初果阿羅漢,也就不知道二果阿羅漢的境界。在還沒有得到真正智慧的時候,不要生出一種譭謗三寶的心,不要說四眾過。他明明就是有過,也不要講他,為什麼?你知道他有過,你自己往好的做,這就對了。不要好像照像機,盡給人家照像,自己是個什麼樣子,也沒有照一照。  講到這兒,我想到中國梁武帝時,有一位誌公禪師,他天天要吃兩隻鴿子。廚子想這鴿子一定很好吃,他就偷了一隻鴿子的翅膀吃。誌公禪師吃完了這兩隻鴿子,就說:「你為什麼偷我的鴿子吃?」他說:「沒有啊!」「沒有?你看一看!」誌公禪師把口一張,從口裏吐出兩隻鴿子,一隻就飛了,另外一隻沒有翅膀。「如果你沒有吃,這隻翅膀怎麼會沒有呢?」一樣吃鴿子,誌公禪師可以把切碎煮熟的鴿子吃到肚子裏頭,又可以變成活的吐出來;而這個廚子就沒有這種本事,吃了就是吃了。誌公禪師這種境界就是吃而未吃。  又有濟公禪師,那時候他在杭州西湖靈隱寺。這和尚怎麼樣呢?一天到晚吃狗肉,喝燒酒。每天都喝得醉得不得了,人一看就知是個醉和尚。實際上他醉了,可是他卻到處去教化眾生。有一次造佛像,這佛像要鋪金,他告訴方丈和尚:「這佛像我來鋪,你不要叫其他人去鋪金。」方丈和尚說好。可是等著他也不鋪,後來當家和尚就說:「你要鋪這佛像的金,這麼久了,你也不鋪。」他說:「好,我就來鋪。」這天晚間他又喝醉了酒,等到他看人都睡覺了,就跑到那佛像前,從口裏就吐金,往佛像鋪。  正在吐著,佛像各部份都鋪得差不多,只有頭頂上還有個地方沒有鋪時,當家和尚聽見他在裏邊,口裏往佛像吐痰的聲音,就進來了,說:「你怎麼這個樣子,你口裏黏痰怎麼往佛像吐呢?」他就說:「我不吐了。」就走了。走了,第二天一看,佛像的金都鋪好了,就剩頭上還有一點沒有鋪好,所以又找另外鋪金的匠人來鋪,但是所鋪的金,就沒有他吐的金子那麼好,所以羅漢的境界不可思議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嗔不怒不喜不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