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道题瓶内的气体压强与气体的关系等于外界大气压加水柱压强与气体的关系,求详细过程

微专题9-6
气体压强问题
知识· 解读
1、理解气体压强的三个角度
产生原因
气体分子对容器壁频繁地碰撞产生的
决定因素
宏观上
取决于气体的温度和体积
微观上
取决于分子的平均动能和分子的密集程度
2、常见两种模型
(1)活塞模型(用活塞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平衡时,有pS=
(1)活塞模型(用活塞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
平衡时,有pS=p0S+mg
(2)连通器模型(用液柱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
平衡时对气体A有:pA=p0+ρgh1
对气体B有:pB+ρgh2=pA=p0+ρgh1
所以pB=p0+ρg(h1-h2)
典例· 解读
例1、
例1、如图所示,内径均匀的U形管中装入水银,两管中水银面与管口的距离均为l=10.0 cm,大气压强p0=75.8 cmHg时,将右侧管口封闭,然后从左侧管口处将一活塞缓慢向下推入管中,直到左右两侧水银面高度差达h=6.0 cm为止.求活塞在管内移动的距离.
【答案】
【答案】6.4 cm.
【解析】设活塞移动的距离为x cm,则左侧气体体积为(l+eq \f(h,2)-x)cm柱长,右侧气体体积为(l-eq \f(h,2))cm柱长,取右侧气体为研究对象.由等温变化规律得 p0l=p2(l-eq \f(h,2))
解得
p2=eq \f(p0l,l-\f(h,2))=eq \f(758,7) cmHg
左侧气柱的压强为 p1=p2+h=eq \f(800,7) cmHg
取左侧气柱为研究对象,由等温变化规律得
取左侧气柱为研究对象,由等温变化规律得
p0l=p1(l+eq \f(h,2)-x),解得x=6.4 cm.
借题发挥 
两团气体问题中,对每一团气体来讲都独立满足eq \f(pV,T)=常数;两部分气体往往满足一定的联系:如压强关系,体积关系等,从而再列出联系方程即可.
例2、如图中两个汽缸质量均为M
例2、如图中两个汽缸质量均为M,内部横截面积均为S,两个活塞的质量均为m,左边的汽缸静止在水平面上,右边的活塞和汽缸竖直悬挂在天花板下。两个汽缸内分别封闭有一定质量的空气A、B,大气压为p0,重力加速度为g,求封闭气体A、B的压强各多大?
【答案】
【答案】p0+eq \f(mg,S) p0-eq \f(Mg,S).
【解析】题图甲中选活塞为研究对象。
pAS=p0S+mg
得pA=p0+eq \f(mg,S)
题图乙中选汽缸为研究对象得
pB=p0-eq \f(Mg,S)。
取左侧气柱为研究对象,由等温变化规律得
pB=p0-eq \f(Mg,S)。
培优· 训练
1、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容器,由一细管相通,细管中间有一开关K,先把开关关上,在两容器中装有不同量的水,甲中水面比乙中水面高,然后将甲容器的上口密封,打开开关K后,下列哪个判断是正确的(?? )
A、甲中的水能往乙中流,直到乙的水面比甲中的水面高出一些为止
B、甲中的水不能往乙中流,水面高度都不变
C 、甲中的水能往乙中流,直到两容器中的水面相平为止
D、甲中的水能往乙中流一些,但甲的水面一定比乙的高
第1题图
第2题图


2、如图所示,竖直的弹簧支持着一倒立气缸内的活塞,使气缸悬空而静止.设活塞与缸壁间无摩擦,可以在缸内自由移动.缸壁导热性良好,缸内气体的温度能与外界大气温度相同.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若外界大气压增大,则弹簧的压缩量将会增大一些
B.若外界大气压增大,则气缸的上底面距地面的高度将增大
C.若外界气温升高,则气缸的上底面距地面的高度将减小
D.若外界气温升高,则气缸的上底面距地面的高度将增大
3、若已知大气压强为p0,在图中各装置均处于静止状态,图中液体密度均为ρ,求被封闭气体的压强。
4、一U形玻璃管竖直放置,左端开口,右端封闭,左端上部有一光滑的轻活塞。初始时,管内汞柱及空气柱长度如图所示。用力向下缓慢推活塞,直至管内两边汞柱高度相等时为止。求此时右侧管内气体的压强和活塞向下移动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已知玻璃管的横截面积处处相同;在活塞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没有发生气体泄漏;大气压强p0=75.0 cmHg。环境温度不变。)
5、如图所示,把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通过橡皮塞插入装有红色水的玻璃瓶中,从管口向瓶内吹入少量气体后,瓶内的水沿玻璃管上升的高度为h.把这个自制气压计从1楼带到5楼的过程中(对瓶子采取了保温措施),观察到管内水柱的高度发生了变化,如下表所示,
楼层
1
2
3
4
5
管内与瓶内水面的
高度差/cm
5
5.3
5.7
6
6.3
根据实验现象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往瓶内吹气后,瓶内气压小于瓶外大气压
B. 水柱高度h增大,说明大气压降低了
C. 上楼的过程中,给瓶子保温是为了避免温}
八年级物理教案大气的压强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教案大气的压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八年级物理教案大气的压强1  一、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压强”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习“气体浮力”作必要的准备。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  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  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平。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  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了悬念。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采用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索,教师因势利导。  六、教学过程安排: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主要环节采取了以下安排:  1.实验引入新课(约5分钟)  ①.出示  思考题:  把一块硬币放在平底大盘里,倒上红墨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学们把硬币拿出来而不沾湿手。然后让学生讨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得出各种结论,教师不作解释,让学生观察。  演示:  把点燃的纸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币附近的盘子里,实验效果明显,水全被吸入杯子,学生一片惊讶、好奇,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②.纸片托水实验:先空杯,再装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原因是什么?此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本节的学习。  2.大气压强(约15分钟)  ①.讲述大气压强的定义。  ②.气体与液体类比找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以及大气压的方向。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也受到重力,因此气体也能产生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压强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气体同样具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压强的方向也向各个方向。  ③.演示纸片托水实验,旋转不同的方向,证明大气压的方向也是向各个方向的。  ④.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问号,然后师生共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因为实验室的`马德堡半球容易漏气,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教师控制场面)。  接着,师生共同分析此实验的作用:首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马德堡半球很难打开的原因。  ⑤.学生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问学生实验时的感觉,以及此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接受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  存在的认识,此时再看一段录象。  ⑥.录象演示瓶子吃鸡蛋的实验(即课本图11-4)。  启发学生此实验证明了什么?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这时教师趁机引导,转入大气压大小的教学。  3.大气压的大小(约15分钟)  由纸片托水实验,知道大气压可支持水柱,换用量筒,发现大气压可支持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气压可支持多少水柱,历史上有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做实验,发现玻璃管仍充满水,还是没测出大气压的值,说明用水测大气压不方便。此时,引导学生由P=ρgh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银来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①.介绍实验装置。  ②.模拟操作过程。  ③.录象演示操作过程。  ④.分析:为什么大气压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银柱?  如果玻璃管上端有进气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⑤.演示(用水类比):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装满水,用一手堵住一端的开口,从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让学生观察水柱。然后把手慢慢松开,让学生观察哪段水柱由大气压强支持。通过此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的,因此可得出:  P大气=ρ水银gh=13.6×10 3千克/米3 ×9.8牛/千克×0.76米=1.01×10 5帕≈10 5帕。  ⑥.讲述大气压1.01×10 5帕的物理意义。同时提问学生大气压很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为什么房子不会被压垮。  4.大气压强的应用(约8分钟)  ①.解释取硬币的实验。  ②.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解释。  本节第一个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  但是物理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  关键,规范这类简答题的答法。  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己解答。  5.小结和作业(约2分钟)  回顾讲解的知识点、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  作业:练习1、2、3。八年级物理教案大气的压强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3.能说出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前一章已学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对压强知识有所了解。但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的压强也容易被人们忽视。大气压强更为抽象,虽然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却很难感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受大气的存在,因此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大气压的存在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很难感受到,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不深甚至不正确,在教学中应通过实验加深或纠正学生的认识。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比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以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但不是重点。教学中,可以采用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学好本节知识,有利于加深对已学的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还能加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大气压的存在、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三、教学策略  本课的基本教学思想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大气压确实存在;知道大气压以及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其基本教学思路是──由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后展开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及幻灯片的展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知识的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只空杯、吸盘两个、饮料瓶、水、大小试管等。【八年级物理教案大气的压强】相关文章:大气压强物理教案12-12八年级物理教案压强12-29大气压强教学反思04-09八年级物理教案11-09八年级物理教案功12-28《压强》教案11-07八年级物理教案(精选10篇)05-06八年级物理教案15篇12-28八年级物理教案(15篇)12-2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压强与气体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