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理解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作文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安吉余村靠着开山采石成为远近闻名的"首富村",老百姓腰包鼓起来了,生态环境却恶化了,烟尘笼罩、污水横流成为困扰群众的大问题。要"钱袋子"还是要"绿叶子"?在抉择的十字路口,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余村考察,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余村在这一重要理念的引领下,努力修复生态,用绿水青山敲开了经济发展的新大门,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如今,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已经从小山村走向了全中国,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形象化表达,这两者绝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清晰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经济发展不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绝不能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绝不能一味索取资源。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巍巍高山、茫茫草原、茂密森林、碧海蓝天、洁净沙滩、湖泊湿地、冰天雪地等都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也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最大本钱。绿水青山还是更加基础性和本源性的财富,离开了绿水青山,人类社会的一切财富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绿水青山本身蕴含无穷的经济价值,还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资源作为劳动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就什么也不能创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时至今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绿色生态已经成为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人们都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投资、发展、工作、生活和旅游。河北塞罕坝林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沙地变绿洲、青山变金山的人间奇迹,吉林查干湖渔场实现了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得益彰,陕西安康的茶农们因茶致富、因茶兴业,都印证了"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的道理。网友微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味竭泽而渔,只顾眼前、不谋长远,势必自毁家园、自食苦果。"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一道重要的"必答题",而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附加题"。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胜过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对人的生存来说,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如果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人民群众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定要从思想认识和具体行动上来一个根本转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在山水上做文章、在生态上下功夫,壮大"美丽经济"。通过改革创新,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人若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的生动实践,让祖国大地山川绿起来了,让人民生活美起来了。路子选对了就要持续走下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来源:学习强国排版:张亚亭 杨嘉怡责编:王海英审核:马晓东}
原标题:深刻理解“两山”理念的科学蕴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清晰阐明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对于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生动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时多次使用的两个概念。绿水青山喻指人类持久永续发展所必须依靠的优质生态环境,它是自然本身蕴含的生态价值、生态效益;金山银山则喻指人类社会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一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它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产生的经济价值、经济效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是有矛盾的,但又可以辩证统一。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金山银山的目的和归宿。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本身表现出的生态效益、生态价值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最大、最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本。倘若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只考虑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目的,肆意地征服、掠夺自然,就会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造成自然生态系统新陈代谢链条的破坏和断裂,最终危及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金山银山是绿水青山长久维持和保护的物质前提与保障。绿水青山是一个需要长久维持、不断改善的生态系统,无论是保护环境还是改善生态都必须有物质条件做保障。人类既要敬畏、尊重自然规律,承认、保护自然价值,也要通过自身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征服和改造自然,使之日益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如果人类只为适应自然规律,而忽视了人类主体自身的目的性,也会使自然本身失去其自身的存在意义和存在价值,也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山”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但也常常处于矛盾之中。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实践中,往往面临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两难选择,也出现过为金山银山而牺牲绿水青山的惨痛教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就明确了人类在生态危机面前应作出的合规律性的价值抉择,为我们正确处理“两山”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其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立场,应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呼唤,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改善生产力的全新价值理念,把自然生态环境视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因素。生产力不仅是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且是人类认识、保护和改善自然的能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仅表现在变革生产关系,完善社会体制、机制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且表现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以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两山”理念改变了人们对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传统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而科学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实践发展的根本遵循。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生产和生态的良性循环的绿色之美,真正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应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指导,着力提高生产主体的审美意识,挖掘生产客体的本体之美,完善生产工具的绿色之美。要树立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价值观念,摒弃以牺牲自然生态效益谋取一时经济增长的生产观念与做法,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积极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生态美的维护来促进生产美的实现,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让中华大地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应始终将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作为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遵循。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尊重自然是人类主动认识到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平等互利、共生共荣关系,进而做到自觉尊重自然创造和自然存在;顺应自然是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珍视自然发展的本源之美;保护自然则是人类应该主动承担对自然的义务,担负善待自然的责任,自觉维持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杨峻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实践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关键要把握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从中可以在三个维度上认识和把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其一,“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彼此对应关系。  简言之,“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所喻指和体现的是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辩证关系。这里的“绿水青山”指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金山银山”指的是经济发展成果与物质财富。一般说来,人们的愿望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换句话说,就是既要通过发展经济获得丰厚的物质财富,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态环境。但当两者一旦发生矛盾时究竟应怎样处理呢?也就是说,在处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两者关系上,如果发展经济必须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所谓“发展”要不要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中外历史上那种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有很多。恩格斯当年曾对这种现象做过深刻阐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实践证明,用牺牲“绿水青山”的办法换取所谓“金山银山”最终只能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往有的地方搞得那种所谓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其实都受到了自然界的惩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当“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出现矛盾时,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做出果断抉择——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其二,“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体现了二者之间的互融互补关系。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喻指和体现的是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兼顾性、互补性。实践证明,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犹如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统一。有的人仅看到二者之间对立的一面,而看不到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和统一的一面,认为要绿水青山就不可能有金山银山,要金山银山就必须放弃绿水青山。正是在这种片面化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一些地方选择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最终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而且也没能使经济保持健康持续发展。  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互补互动关系角度来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有绿水青山就不愁没有金山银山,但获取金山银山必须以保护绿水青山为前提,金山银山必须建立在绿水青山的坚实基础之上。  其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  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角度来说的。任何矛盾的双方表面看是彼此对立的,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其实是内在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彼此还可以相互转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绿水青山作为金山银山的基础可以为创造金山银山提供条件;二是利用绿水青山可以直接创造出金山银山,特别是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将生态优势直接变成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不断“产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必须高度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始终把绿水青山当作宝贵资源,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人气、聚集财气,努力把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认识和把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美丽多姿的绿水青山为我们带来富饶丰盛的金山银山。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