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记录和电子笔记和手写笔记的优劣记录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有哪些?这两种方式该如何更好地结合使用?

学习再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都不如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因为每个人都是很独特的个体,很多方法对一个人来说很好使,换一个人可能就完全失效了。就像一个概念,学霸认为是显而易见,很简单,根本无需解释的,但是一个普通学生可能就无法理解,学霸的学习方法再好,对于普通学生来说都是无效的。只有当你深刻全面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后,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技巧和方法。很多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太过于相信所谓方法,技巧这些外力的作用了。在本就落后很多的时候,都希望遇到一个世外高手,点化一下自己,把传世的葵花宝典传授给自己,自己一夜看完,马上顿悟,第二天就逆袭成功了。而事实往往是,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在看了许多忽悠人的葵花宝典,武功秘籍,并且全部尝试失败后,简单地归因为自己毅力不足,方法送给自己,都学不会,用不好,坚持不下来,自责久了,就彻底自暴自弃,成习得性无助了。如果你经常看足球比赛,你就会发现,很多人之所以会说足球是圆的,是因为在国际大赛中,经常会有以弱胜强的结果出现,本来不被看好的球队,在逆境中成功赢得了比赛。名场面很多人据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只要意志坚定,拼尽全力,就会逆袭,许多奇迹,我们相信才会存在。而事实上,这样的逆转大戏之所以会发生,首先是参赛的双方实力上虽然有差别,但整体都还处在同一个水平之上,毕竟能在国际大赛中拼到淘汰赛或决赛的球队,没有谁是绝对的弱队。其次是,最后赢得比赛的球队更好地发挥了自己优势的同时,也在尽量避免自己的弱点暴露在对方的面前,再加上一些运气,最后奇迹就发生了。其实,很多时候,比赛的双方都各自有优缺点,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尽可能抓住对方的漏洞,才是赢得比赛的关键。可以说,人生中的很多竞争,都是复杂版的田忌赛马式的博弈。说到提升学习和工作效率,很多人要么过分相信外在工具的力量,觉得掌握某种工具或技巧,就能马上成倍提高效率。要么就过分相信内在的力量,比如意志力,毅力等等,觉得要刻意训练自己的意志力,才能更加高效地学习或工作。实际上,我以前也多次在别的文章里提到,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甚至很难通过后天的练习来提高,用在一个地方多了,就自然没办法再用到其他地方了。我也在分析为什么穷人很难翻身,以及平时工作学习就很忙的人,很难取得更高的成果的原因的时候,无数次引用过《稀缺》那本书里提出的“心智带宽”的概念。因为每个人的有效精力都是有限的,这个有效精力被作者定义为心智带宽,穷人每天一睡醒就要操心很多琐碎的事情,在每天的疲于奔波中就已经透支了心智带宽,这时候,再想让这些人去思考一些更长远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打工人也经常有这种体验,如果平日里的工作太忙的话,往往下班回家吃完饭后,就只想躺在床上刷会儿手机了,很难再有精力去学习看书了。很多人把这归结为自己的意志力不足,但其实是因为心智带宽在白天的工作中已经完全被耗光了。你如果想要在工作之余,也能有时间学习新知识,完成一些长远的目标,那就最好选择一些相对清闲一点的工作,好让自己的心智带宽不会在白天被透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留点脑子”。关于“心智带宽”,我们常有的一个误区就是,觉得解决日常的琐事,并不会消耗太多。但实际上,在心智带宽面前,任何一件需要动用我们思考的事情,都会消耗掉心智带宽的份额。这也是为什么像乔布斯这样的人,会选择每天穿一样的衣服的原因,就是要尽量避免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做决策,因为做决策是一件非常消耗心智带宽的事情,不管这个决策看起来有多鸡毛蒜皮,关于这一点,我会在之后详细论述。当你意识到,你的心智带宽份额是有限的这个局限性之后,你的首要任务并不是学习什么效率工具,更不是祈求有什么方法能马上让你的心智带宽份额翻倍,而是要合理分配你的心智带宽,尽量让有限的心智带宽用来做最重要的事情。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一书中将工作分为“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深度工作就是在无干扰状态下专注地完成一项工作,浮浅工作就是在干扰状态下完成各种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在这本书里,作者认为,只有深度工作的方式才能最高效地完成有创造性的,高价值的工作。浮浅工作之所以不可能高效,就是因为你总是会被不同的事情打断,或者你需要快速地在不同任务之间进行切换,这些行为都会极大降低你的工作效率。作者还引用了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索菲勒鲁瓦的研究成果,当你从一项任务切换到另一项任务的时候,即使你已经开始了新任务的工作,但你的注意力并没有完全转移过来,有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之前的任务上,这叫做注意力残留。而我们有限的心智带宽,其实是经不起这样频繁切换任务式的折腾的。所以,不管是心智带宽,还是注意力残留,这些概念都是作者发明出来,用来告诉你,最高效的工作和学习方式是尽量把精力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并且最好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情。其实,这种一次只专注一件事情,避免多任务工作的理念,我是最早在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那本书里看到的,这是德鲁克坚持了一生的准则。以上介绍的这些概念和书籍,都是我过去几年里,读到的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关于工作学习效率的书籍。但这些书籍提出的这些概念和准则,更多地还是从个人经验,或者社会科学实验和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结论,那这些结论是否还有一些更有力的证据或研究来佐证呢?这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疑惑。但今年我读到了一本叫做《效率脑科学》的书,彻底解答了这个疑惑。这本书可以说是今年目前为止读到的,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不亚于当年第一次读《稀缺》时,给我带来的思想冲击。这本书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对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逐一进行了解释。首先是,为什么每个人的心智带宽份额都是有限,并且很难再增加的呢?因为我们大脑中负责思考的核心是前额皮质,前额皮质是我们与世界进行有意识互动的生物基础。理解、决策、回忆、记忆和抑制,这五项功能构成了有意识思维的主要部分。这些功能组合起来,就能用来制订计划、解决问题、与人沟通和完成其他任务。每一项功能都需要大量使用前额皮质。运用这些功能需要海量的大脑资源,前额皮质消耗葡萄糖、氧气等代谢燃料的速度比人们以为的更快。我们用于决策和控制冲动等活动的能量是有限的。当这些能量用完时,我们就没有能量用于下一个活动了。做完一个艰难的决定,做下一个决定会变得更加艰难。几年前,有一本畅销书叫做《清单革命》,那本书来来回回说了很多理由和案例,表达的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就是医生在高负荷工作的时候,因为要思考的事情太多,很容易会忽略掉平时看起来很基本简单,觉得不可能会忘,但是却非常重要的操作步骤。很多医疗事故都是因为一些很低级的错误导致的,所以那本书的作者才强调,任何事情,都要搞一个清单的重要性。清单的其中一个作用,是精简你头脑中需要记忆事情的数量,一些人认为人的头脑里同时最多只能记住七件事情,有的人甚至连三件以上都记不住,但是如果你把其中的几件通过记录的方式写下来,那你就可以起到精简数量的效果。 这也是我走到哪里都会带着我的手机,确保我随时都可以查阅我的网盘资料的原因,我无论要做什么事情,都会先在备忘录里列一个简要的清单,然后清单上只是一个个简单事项和关键词,做到那一步时,不管是要参考步骤方法,还是查阅资料,都能根据标题或关键词在我的网盘里轻松查阅到,这也是我一直都是网盘的高频用户的原因,同时在我与人交谈,在外学习时,我也非常注重笔记的记录和整理,我以前也多次说过,我会随时把重要的讲课录音,然后用输入法工具语音转文字,把重要的资料拍照,然后用扫描工具给提取出来,统一整理成文档,上传到网盘里保存,等着随时使用。其次是,为什么要尽量一次只专注于解决一个问题呢?因为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既需要你比较眼下的事物,还需要你调用脑海中其他相关的记忆,而调用记忆本身,也会占用前额皮质的资源,所以当你同时思考多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出现前额皮质过载的现象。而很多研究表明,人们最多只能同时记住或思考四个内容,如果需要记忆或思考的内容难度比较大的话,往往只能思考或记忆一个内容。当你没有进入到深度工作模式的时候,你还往往既会被外界的信息干扰,比如旁边有人在聊天,还会被内心的突然飘过的想法所干扰,比如今天中午外卖吃什么?要知道,所有这些信息,看起来好像是在你头脑中一闪而过,实际上都在占用并消耗着你前额皮质的能量,当你的前额皮质的能量被消耗殆尽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种决策疲劳,什么深度的思考都无法进行的状态了。最后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越重要的事情,越习惯性地拖延?因为想象你从未见过的事物会花费很多能量和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人们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他们已经看到的东西)而不是解决方案(他们从未见过的东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设定目标如此困难(设想未来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当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进行优先级排序如此困难。因为排列优先级需要发挥想象,然后还得在脑中“把玩”那些你没有直接经验的想法。面对这种情况,就应该在精神状态最充足,也就是状态最好的时候,克制住自己想刷手机,做更轻松工作的冲动,优先把这些高耗能的工作做完。我们只有先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然后才能针对这些局限性选择最佳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寄希望于外力(工具方法技巧)和内力(意志力)的奇迹作用。相关书籍:}
这篇文章将完全重塑你对笔记的认知!做笔记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作为一名使命未尽的高三答主,这篇文章只写给高三党看,如果你看到了算你幸运,因为有关在高三高效做笔记的一切——看这一篇就够了!我是王振宇,一名生活黑客,我相信“但凡有规律,凡事皆可hack”,高考如此,人生也如此,这是一篇终结高中笔记的回答,请你做好准备。有关注或者了解振宇的人都知道,我写东西的一贯坚持是“高三的学生缺的不是钱而是时间,花很多时间却没有收获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所以当我发长文时有些问题一定就被彻底解决了,这次也不例外全文1.3w字,阅读需要20分钟。来吧,开始!高三的诀窍说到底很简单,无非就是别人不会的你要会,别人会的你做得更好。前者的空档在竞争激烈的高三并不好找,而后者看似简单实则却容易因为重视不够而错失提升自己的良机——做笔记就是这样一件每个学生都知道却又因为大意和疏忽导致常常做不到位的事情。01 你会做笔记吗?每个同学都会在课上做笔记,大多数同学即使不确信自己擅长做笔记也很少质疑自己做笔记的能力,可事实并非如此。问问自己,你是否做笔记时从来跟只是着感觉走?是否因为看见同学们都在埋头写画所以自己也赶紧依葫芦画瓢?再问问自己,你是否对“抓取重点”“有的放矢”两眼一抹黑?或者为了笔记完整带来的心安恨不得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全都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中?又或者你不是可悲又可怜的”抄写员”但却走上了另一个极端——觉得老师课堂上讲的都能在资料上找到或者盲目相信自己上课已经听得明明白白,所以根本不需要做笔记。要是你已经在上面的坑里说明你过去只是记了笔记却并不会记笔记。好在这种每个人都做却少有人做得好的事情恰恰是我们完成突围和超越的希望——你需要学会科学高效地做笔记。如果现在你不知道如何高效做笔记也不要难过,因为不仅学生怠慢,就连老师和家长也总怀着“不会有人连笔记都不会记吧”的心态疏于教我们如何做笔记。甚至很多老师普遍认为“做笔记是一件主观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和偏好,因为完全不需要教学生如何做笔记。”学习方法的确因人而异也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但这并不是不教笔记方法的理由,因为高效的方法背后的逻辑总是相通的,每个学生都需要核心的指引。而要说清记笔记的科学方法,我们得先从笔记记什么说起。02 笔记记什么?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谈起做笔记的效率问题,到底选择何种方式都是其次,真正关键的是我们要明确什么需要记什么不需要记。需要记的东西没有记,你的笔记将无法发挥作用;不该记的拼命记,纵使方法得当效率喜人,结果也不会令人满意。这好比你因为抓不住重点选择记录比别人多1倍的内容,那纵使你的写字速度比别人快足足30%,游刃有余也与你毫无关系。“那到底什么该记什么不该记呢?”简单来说,除了每个人都知道的“老师反复强调的重难点一定要记”之外,笔记内容的选择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重理解的内容少记· 重提醒的内容必记· 重梳理的内容快记“重理解的内容少记”是提醒大家课堂存在的核心意义重在理解并通过老师的讲解带领同学完成知识之间的串联。因为动脑和动手都会占据注意力,严格来说大多数同学都难以做到真正的手脑兼顾,这意味着当你全神贯注听课思考便很难完整全面地做笔记,反过来,当你细致认真做笔记时也很难保证真正高效的听讲和思考。大家都有过的体会是,课堂内容并非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而更像是对一条知识脉络的延伸和拓展。简单把老师的话和板书抄下来并希望通过课下死记硬背的方式全面掌握是行不通的——毕竟忽略课上的理解导致就算记了下来却连再次看懂都有困难,显然无法让笔记发挥作用。记笔记从来都只是辅助上课的手段而不是上课的目的。面对课堂上的重要内容你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啊!这很重要!我应该马上记下来!”而应该追问自己“这个点我是否真的已经理解清楚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这时候你最该关心的不是记笔记而是赶紧想办法跟上老师的思路,不然在“理解之上”的课堂上不求甚解只求记录,难道不是典型的本末倒置吗?只有当你的答案是肯定的时候你才应该从已经理解的内容中挑选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记录到笔记本上,其中被记录和被理的内容比例大约应该在 2:8 左右。再强调一遍,被记录的内容应该比被你理解的内容少得多,因为理解才是课堂的关键。更进一步,如果课堂上你面对的原本就是困难不好理解的内容,那你更不应该抱着“先记下来再说,课下再好好理解”的心态全盘抄写,而应该进一步缩减笔记的内容转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紧跟老师思路,强化课上对内容的理解之上。因为有老师讲解都让你觉得困难的内容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只会让你更摸不着头脑进而让你浪费大量的时间。这种情况下,“多理解少记录”允许你把被记录和被理解的内容比例进一步压缩到 1:9
甚至更低。其实无论是上课还是学习本身,真正的目的都在于掌握。笔记的多少连形式化的判断标准都算不上,没人会因为你的笔记全面就多给你分,反倒是知识掌握不好一定得不了高分。建议你主动把课堂的重心放在对重难点内容的理解上,少记笔记不仅是选择更是魄力。也许有人说“笔记记得太少课下看不懂怎么复习呢?”其实老师上课更多是把教辅上重要的点有选择地进行具体呈现以帮助大家理解那些仅看资料难以理解的内容。这意味着你所需要的知识点在资料书上大多有迹可循,而你脑中已经掌握的是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资料作为全面知识库,认真上课的大脑作为重点内容的深度钻探机,两者结合完成课后复习已经足够。再退一步,每个班上几乎总有几个执着不已,不把老师讲的每句话记录下来不罢休的“笔记抄写员”,认真上完课的你如果实在担心笔记不完善不妨把他们的笔记借来看看岂不美哉?第二点“重提醒的内容必记”是说正因为需要记在笔记本上的内容不多,那么它们应该是那些让你感觉被“点醒”的内容,换句话说就是那些自己独自很难想到、只能在课堂上收获的全新内容。高三的学习“课堂”和“资料”是两条相互交织的线索,老师上课的内容在相当程度上和教辅资料是交叉甚至重复的。这些交叉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哪怕完全自学也能顺着资料的思路看懂理解并掌握,另一类则由于过于抽象或者难度过大导致自学困难,你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凭借多年的经验和个人对知识系统深入的理解深入浅出地让你掌握。第一类内容是不需要记笔记的,毕竟现有的资料已经足以让你掌握它;只有针对第二类内容,你的笔记才该派上用场:· 按照前面提到的课堂重理解的原则,每次上课你首先需要紧跟老师的思路争取理解老师讲解的每一句话,如果临时出现理解困难、思路卡壳甚至跟不上节奏但又在继续听讲的过程中被老师“点醒”进而顺利理解,那么你应该记录下老师点醒你的关键点;· 又或者你在上课时自然地顺着老师的思路延伸,追问了自己类似“某个知识点为什么是这样?”“B这个知识点是怎么由A得到的呢?”“与他相似的东西还有什么?”“这个知识点可以怎么应用?”等等一系列问题却无法凭借自己的能力快速得出答案时,如果在继续听讲的过程中老师的话恰好解决了你的困惑,那你也应该及时记录下老师对你的点拨和提醒。总之,但凡是课堂上刺激你产生诸如“原来是这样!”“居然还能这样!”“哎!我怎么就没学到呢?”等等一系列豁然开朗、如获至宝体验的精华内容都是对你个人“提醒意义”重大的必须记录的点。记录时你大可只记录关键的灵感和点拨而不必长篇大论地抄写。这就好比老师正在讲解一道有10个关键步骤的压轴难题,从1到10每一步都环环相扣。跟着老师的思路你发现自己已经能够很好地推导出从1-4的步骤,但卡在了第5个步骤,这时老师在讲解第5个步骤时提出了一个精妙的思路,你顺着思路突然就想通了。接着你从第5步开始又推导出了从5到8的步骤,第9步又遇到了问题,同样地,老师针对第9步的讲解让你意识到了自己的知识点存在一个漏洞,在深刻理解老师的意思之后,第9步被你攻克并且顺利走完第10步得出了答案。那么回顾整个过程,你完全不需要像过去一样把连题目带10个步骤全部都抄在笔记本上,因为那样你又犯了把记笔记当成目的的错误,而是应该只记录老师在第5步和第9步时对你的关键点拨脑中已经有的绝不重复记,要记就记新东西。最后,“重梳理的快速记”意在让大家意识到课堂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知识点的呈现以及单个重点的方法突破,同时老师还会依靠自己对知识体系的掌握带领大家梳理一系列相似、相近、相关的内容,以期帮助大家完成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这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分点罗列、大括号、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对知识进行的对比、总结、延伸、辨析以及对同类不同型的题目进行的汇总和梳理。上面的内容学生想要独立完成非常费时费力,所以对于课堂上梳理总结性的内容,你不仅要认真听并且要认真记。并且和掌握单个知识点只需要目标明确地深入其中不同,梳理总结归纳更像是在两个甚至多个独立的知识点间发现微弱的联系。一来这样的联系并不容易发现,二来缺乏强逻辑的联系实在过于微弱,这都导致罗列型的梳理内容非常容易遗忘,所以把他们记录在本子上才是一个好的选择。最终理想的情况是,看着笔记本上总结梳理性的内容你对知识能有全局性的把握而如果选择深入到其中的任何一点你也能对其中的要点和逻辑如数家珍。唯有这样你的笔记本才发挥了学习辅助工具的作用,帮助你以体系化的方式将知识真正装进了脑子而不是仅仅留在本子上。也正因为梳理是对知识间微弱联系的探索,所以梳理性的内容不仅要记而且要快速地记。以数学课老师常常进行的题型列举为例,你没有必要把每个题目的题干、步骤和解析全部抄下,比这些更重要的是——题型类型、考察要点、和同章节其他题型的差异、解题思路的特点等等明显经过提炼且可用于对题目进行分类的特征,这些内容的文字量更少,所以你才可能记得足够快。因此你的笔记本没有必要作为老师上课的记录仪,只要一堂课上完你能看着笔记本回想起这节课老师总共讲了这个章节的6个典型题型以及每个题型最显著的特点、思路以及和其他题型之间的异同,那么你的笔记本为你提供经过梳理的知识框架的作用其实就已经达到了。至于具体每道题到底应该怎么做,那显然是你按照前面已经说过的“重理解”和“重提醒”的原则在课堂上应该搞定的。上面的三个核心逻辑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说清了笔记应该记什么同时还为大家提供了一套衡量课堂内容价值的参考标准以进一步帮助大家筛选什么应该记什么不该记。现在我们把筛选笔记内容的逻辑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做笔记要么是在对内容进行扩充,要么是在对内容进行提炼。”谈到阅读大家都听说一句话叫“会读书的人先将书读厚再将书读薄”,听课也是同样的道理。无论是课堂中有关思路和方法的精妙之处还是老师一语中的提醒和点拨都是我们独自难以掌握的精华内容,你的笔记应该对这类内容进行扩充,这是将书读厚。而精选重难点突破以及对大量零散内容体系化的梳理和总结则是通过提炼和压缩培养我们在大局观下对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这是将书读薄。往后大家记录课堂笔记时不妨先追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想记录的东西到底是在进行扩充还是在进行提炼?”如果既没有把书读厚也没能把书读薄那这部分内容也许根本就没必要花时间记录。仅此一招你便过滤掉了大部分不需要记录的内容,省下的时间和精力无疑可以让“听课”本身变得更加高效。03 笔记的误区知道了“记什么不记什么”我们已经在笔记效率这个问题上迈出了一大步,在真正开始“怎么记笔记”前还有几个做笔记的误区想提醒大家,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1)做笔记不要抄书在计算机领域,所有程序员都对效率有偏执的追求,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程序员总是通过编程让计算机自动化去完成那些需要重复完成的工作。”可如果我们跳出计算机的领域就会发现“不做重复的事情”几乎是任何领域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门,做学习笔记同样如此。具体来说就是做笔记不要抄书——教材上有的、讲义上有的、资料上有的东西能勾画能圈点就绝对不要抄写。很多人都有过上课做了满满几页笔记,到头来一翻书发现自己写的大多数内容都原原本本躺在资料的显眼位置,此前的你可能只是为此感到遗憾但现在我希望你应该认为这种事情的发生根本不可接受,因为在高三没有什么能比效率更加重要。怎么才能做到呢?非常简单,你只需要在每堂课前花5分钟把你认为这堂课可能用到的相关资料找出来快速翻看一遍,不用理解也不要停顿,仅仅就是用极快的速度和资料上的汉字公式混个脸熟。等正式上课老师讲到相关内容你能快速反应出这东西资料里有没有、有的话大致在什么的地方、最后能够快速定位并完成圈点勾画即可——只要资料上有,拜托你一定一定一定要偷懒!2)做笔记不要完美主义你的笔记之所以存在只有唯一的一个目的,那就是帮你更好地掌握知识。所以你的笔记不用完整、不用工整、更不用美观——你的笔记大概率只有你一个人看,只要自己能看懂并且真的有用那就行了,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至于完整,请你不要无脑当老师的录音机,把每句话都记下来;也不要盲目当板书的复印机,把每个字都抄下来。挑最关键最值得记录的东西记,对你自己有用就行,毕竟也没人会用你上完课的笔记本出版教辅不是吗?而至于工整和美观,对于一名高三的学生而言,发挥出笔记本的功能价值显然比打造它的审美价值重要得多。总之做笔记永远不要有强迫症的愚蠢心态,不要总觉得只有我把所有内容全都搬运集合在笔记本上才算是扎扎实实掌握了知识,很多时候你不过是在追求一种“抄写了很多所以我应该会有收获”的心理安慰罢了。记住!知识最终保存的平台是你的大脑而不是你那个根本带不进高考考场的美观工整的笔记本,所以笔记本完整没用,想办法让大脑里的知识完整才是要紧事。3)做笔记一定要看笔记做了如果不看那为什么要做它呢?我们一再强调“做笔记是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很多同学总是天真地觉得只要自己能在做完笔记的当天把思路走通便彻底掌握了笔记上的内容。这是错觉,而且是天大的错觉,因为遗忘常常就会发生在不久之后。抵抗遗忘的最好方法是高频率多次数的复习,如果你连复习都不愿意做,那注定难以发挥作用的笔记还不如不做。明确了笔记内容的筛选标准同时注意留心上面三个有关笔记的“坑”,做好高效笔记的准备后,我们来看看到底科学的笔记到底应该怎么记。04 科学做笔记4.1 康奈尔5R笔记法和大多数老师认为的“做笔记是主观的行为所以没有一套统一的方法”不同,我坚持认为只有在科学的大框架下进行个性化的改良才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笔记方法。这个科学的大框架正是我力荐的第一个笔记方法——“康奈尔笔记法”。由美国著名常青藤盟校——康奈尔大学的教授Walter Pauk在其著作How to Study in College中首次介绍,并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风靡全球。我在自己高三的的时候第一次听说并实践这种方法,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并收获了其对学习的巨大帮助。“康奈尔笔记法”的核心不在于记什么也不在于怎么记,甚至都不在于令大多数人印象深刻的“一页分三栏”的记录方式。康奈尔法的真正关键在于它是一个完善自洽的笔记系统,其中涵盖了从课堂记录到课后复习的全过程。或者说,它不仅教会你怎么记笔记更教会了你记完笔记后怎么用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下面讲解一下具体的操作步骤:1)将笔记本的一页分成三个部分,如下图,我们可以简单把他概括为“右大左小下拉通”。右侧部分占比最大,约70%,我们把他称之为“主栏”;左侧面积较小,约15%,称之为“副栏”;下方拉通部分是“总结区”,面积与左侧类似,约15%。2)划分好页面之后我们开始进行笔记记录的具体步骤。康奈尔法把笔记的记录分为了5个步骤并用五个以“R”开头的单词进行代表,所以“康奈尔笔记法”也被称作“5R笔记法”。/ 1 /
记录(Record)上课听讲或者课下阅读资料的过程中,在笔记本页面右侧的“主栏”中实时记录老师讲课的内容,可以着重参照课堂板书记下新知识点和辅助理解的类比和举例。这一步虽然理解起来很简单,甚至可以说就是同学们最熟悉的“上课记笔记”。但大家请不要忘记我们在上面提到的笔记记录的三条核心逻辑,不仅要筛选记录的内容更要做到对内容进行简略和初步加工,而不是苦哈哈地当老师的打字员,最后把所有课都变成抄写课。记录时效率为先,善用习惯的符号和缩写,比如下图就是一个学习博主分享的自己做笔记时常用的符号系统,大家可以用作参考。此外为了让记录的内容条理清晰,复习的时候一目了然,强烈建议大家使用数字标号列要点的方式记录课堂内容。同时为了体现笔记内容的层级关系,数字标号的使用也应该有固定模式,下面是我高三时采用的分级系统。一、二、三…1.2.3. …1)2)3)…i.ii.iii. …/ 2 / 简化(Ruduce)这是康奈尔笔记法的第二步。在每堂课下课或者每天晚自习前针对每个科目抽10-15分钟,在通览并大体复习主栏记录的笔记内容后,对右侧内容中的核心知识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和提炼。以关键字、关键词、关键短语或者是关键小短句的形式记录在左侧的“副栏”当中——简单说就是你需要用最简单的语句回答某个部分学了什么。整个过程既是通过确定性的提炼强迫我们对已学知识进行回忆和加工以加深掌握,更将提炼出的关键词句留作了后续用于激活记忆的触发点。老话说“按图索骥”,这一步对知识的提炼和对副栏的补充就是在为自己打造用来索骥的“图”。我们的大脑其实很懒惰——如果没有一个用于刺激思考的问题或者聚焦点大脑就倾向于不思考。反过来,当我们看到一个具体的知识关键词便会很自然地深入思考他背后更多的内容。由此你便可以知道简化和提炼对于笔记使用的重要性了。最后,“简化”作为对日后复习笔记的铺垫正是康奈尔笔记法从课上延伸到课下的第一步。/ 3 / 背诵(Recite)第三个“R”代表“Recite”,指的是背诵和记忆。顾名思义,这一步我们需要通过背诵去完成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复盘和巩固。具体做法很简单:在当天学习结束后再抽10-15分钟,拿出笔记本,遮住右侧主栏中的笔记主体内容,仅仅利用副栏中的关键词作为思考和回忆的线索,尽可能主动回忆并复述右侧笔记的内容,检测自己是否能在“副栏”关键词的提醒下完成对“主栏”内容的完整复述。要理解“关键词-回忆”这种方式对知识内容固化的重要意义,大家需要了解两个全新的名词——“存储记忆”和“提取记忆”。相信大家可能都有过类似下面的经历,背诵古诗文在某一句卡住了死活想不出来,这时别人提醒了一个词甚至仅仅就只是一个字,剩下的语句便行云流水地脱口而出了。不知道你是否对这个现象感到奇怪,既然最终我们能够把语句脱口而出说明我们的确已经在脑中记住了这个语句,但为什么有时候会卡壳呢?这就是因为我们学习的所有知识在大脑中其实有两种存储形式。一种叫“存储记忆”一种叫“提取记忆”,所谓“存储记忆”就是知识进脑子并留在脑子里,是把外界的东西“放进去”的过程,对于这类记忆我们在意的是“记住没记住”;而所谓的“提取记忆”是把存在于脑中的知识提取出来并完成输出,,是把脑中的东西“拿出来”的过程,对于这第二类记忆我们在意的是“用不用得出来”。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反应过来了,平时考试通过提问的方式考察的并非单纯的记没记住,更多其实是在考察你用不用得出来。而脑神经科学最新的研究告诉我们:“提高存储记忆靠重复,提高提取记忆靠测试。”这就是为什么康奈尔笔记法的第三步不要求大家通过阅读主栏的方式进行重复记忆,而要求大家通过阅读关键词的方式进行主动的自我检测。既然考试并非单纯的阅读而是提问,那用应考的思维去完成复习显然更为恰当,或者简单来说,你只需要记住——“和单纯的重复相比,通过线索完成回忆测试,无论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应用而言都更加适应考试的特性。”/ 4 / 思考(Reflect)第四个“R”是“reflect”,代表思考、回顾,这也是第三个步骤recite的自然延伸。在这个环节中只需要做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根据自己听完课以及复习完笔记后的感受进行延伸思考或总结——包括但不限于对知识点全新的认识、对知识间联系的深入理解、对应用场景的挖掘、对相似相关内容的联想、对相关内容的梳理以及复习笔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没有一定之规,大家可以尽情发挥。不要管你的思考是否全面也不必在意自己的反思是否成熟,只要是自己针对所学知识的想法、观点和体会都请大胆地落实为文字记录在“总结区”当中。要知道凡是思考都没有对错,而及时记录闪现的灵感才能让你在不断回顾和打磨中从好走到更好。无他,放开想放手做就好。/ 5 / 复习(Review)第五个步骤,也就是康奈尔笔记法收尾的步骤,是“review”,复习。在听完课做好笔记接下来的几天里,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n次、每次10-15分钟的笔记复习.这里提到的n完全可以由你自己决定,如果经过了前面的步骤对课堂所学内容依然掌握得不好,则可以多次复习;反之,不妨放心地“一遍过”。复习时,先看副栏里的关键线索进行以检测为主的主动复习,努力回顾所学内容,之后再回到主栏,仔细回顾全部知识点和对应的细节内容。为了进一步提高复习的效率,大家可以在复习时把康奈尔笔记本、教材、资料、习题册以及试卷结合起来完成交叉复习,进一步扫清知识盲点避免遗漏。最后,复习过程中如果有了任何全新的想法思考请及时记录在页面上,动态更新自己的笔记本直到其达到最佳状态。以上就是康奈尔笔记法的全部步骤,步骤做完后你会得到一张类似下图的笔记页面。图片来自网络 权侵删其实上面的步骤和原理并不复杂但着实有用,而我也很清楚大多数人看完之后只会因为嫌麻烦而不愿意坚持使用它,从而完全无法体会到这种方法给学习带去的巨大帮助。至于适合康奈尔笔记法的笔记本,你大致有两个比较好的选择。① 方格活页本如上图示例一样,使用方格活页本自己画线完成“康奈尔法”的画线,活页本的好处是可自由增删页面,同时区域划分也更加自由。② 康奈尔笔记本由于康奈尔笔记法已经有了相当的影响力,部分商家直接针对三个部分的区域划分模式推出了专门适用于康奈尔笔记法的笔记本,省去自己画线的麻烦非常方便,当年高三我自己就是使用的这种笔记本。不管你选择什么笔记本都正如前面所说,康奈尔法的核心不在于记什么甚至不在于怎么记,而在于他是一个贯穿课上和课下的笔记系统。你只有在主栏空缺的督促下认真听课,在副栏空缺的督促下认真提炼,在总结栏空缺的督促下认真反思,在好不容易三栏都填满不能让努力功亏一篑的督促下多次复习,才能真正让你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记下有价值的好东西更让有好东西最大限度发挥其宝贵的价值。至于做不做,选择在你手上。4.2 预测式笔记法康奈尔笔记法无疑已经是一种相当好的笔记方法,因为它用科学的框架覆盖了从课堂听讲都课后归纳复习的全过程。但我们要问“有没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做笔记的效率呢?”针对这个有些“鸡蛋里挑骨头”的问题,答案还真是“有!”如果真要说康奈尔笔记法还有什么可优化的地方,那就是“主栏的笔记记录还可以做得更好。”一般情况下,我们对课堂内容的记录都按照时间顺序线性往下,老师先讲的地方记在前面、后讲的内容记在后面,或者换句话说就是“老师讲到哪儿,我们就记到哪儿。”这样的方式无比自然甚至十分方便,但这里的方便仅仅只是针对记录而言。不妨回想一下我们平时遇到问题希望查阅笔记获得解答时的思考过程,我们并不是按照上课讲解的时间顺序进行检索,而是直接通过内容完成对笔记的定位,比如“我要去看看XXX章XXX节针对XXX公式的XXX例题”。按时间记录按内容检索,正是这种记录和查阅时的思维差异让我们有了进一步提高笔记效率的可能。既然翻看和查阅我们是以内容为导向,那如果我们同样用内容为导向进行记录显然能让笔记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这便是“预测式笔记”的核心思想。做起来很简单,就是通过提前对课堂内容进行预测并分类,把课堂笔记从随时间记录的“流水账”变成对不同板块内容的“填空题”。什么意思?不知道大家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虽然每堂课老师具体讲解的内容不一样,但同一个科目同一个老师上课的内容安排几乎总是有迹可循或者说可以进行分类划分的。比如说一堂英语的复习课,几乎总是包含:1.单词和短语 2.语法辨析和举例3.解题思路分析 4.零散注意事项 又或者一堂理科的复习课,几乎总是包含:1.基本公式、定理、结论 2.延伸或变体公式、定理、结论 3.基础知识相关例题及思路分析 4.延伸知识相关例题及思路分析以上两个例子足以说明,针对高三不同科目的不同老师,只要你留心几乎总能找出与科目相关或者与老师风格相关的课堂模式,从这个模式出发我们其实可以很好地对课堂内容完成预测并对内容完成提前的分类划分。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留意自己不同科目老师上课的逻辑,提前对每堂课的内容将要呈现出来的模式进行预测,并在康奈尔笔记本的“主栏”中完成4-6个象限的板块划分,如下图上课的时候,一旦听到对应板块的内容就在对应象限中完成笔记内容的记录。只此一招,并没有增加笔记记录的难度却成功让复习和查阅的效率显著提高,这就叫“高效”!此外,“预测式听课法”还有一个令人欣喜的副作用,那就是可以让你听课变得更加高效。我听很多同学说自己理不清老师上课的思路导致自己跟不上、听不懂,这个问题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老师开始水龙头式的知识灌输时,如果你没有做好准备便很容易在分不清前后内容的差异也理不清前后内容的联系的状态下陷入迷茫。不过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同样的内容如果老师慢慢讲其实我们还是能够听明白理清楚的,之所以在课堂上败下阵来不过是因为老师连珠炮似的输出让我们在高速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很难再有精力去完成知识的分类和整理,最终我们被整懵了。既然上课来不及分类整理,那我们不妨提前分好类等着知识来。这就好比老师拧开了知识的高压水枪,过去的我们毫无准备只能用手去接,结果被喷得一脸懵。现在咱们提前预测分好类,相当于拿了几个不同类的桶去接水,虽然不见得能彻底解决“跟不上”的问题,但快速轻松地对内容进行初始分类一定能够让你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最后再提醒一点,为了避免自己对课堂的预测和分类不够准确,建议大家在预测分类时单独列出一个象限作为“其他类”,如下图课堂中如果有内容超出了预测的分类范围不要惊慌更不要被打乱听课的节奏,不妨先将其记录在“其他类”象限,待课后有时间再对其进行细致准确的分类也不迟。4.3 便签笔记法有了康奈尔笔记法作为笔记的大框架加上预测式笔记法对康奈尔法记录部分进行优化,我们在记笔记这件事情上的效率显然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我猜肯定有同学还不满足“还能不能进一步提高效率?”别问,问就是有。事实上,针对笔记记录其实已经没有太大的优化空间了,进一步效率提升的关键在“笔记的使用”上。提到做笔记,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又厚又重的笔记本必不可少”然后立马联想起自己坐在教室里一边听讲一边一丝不苟做笔记的样子。总之在我们心中做笔记是一件严肃认真郑重其事的事情。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在潜意识里会认为郑重其事记下的笔记一定也需要郑重其事地翻看和复习,所以我们会选择只在整段的时间里才翻开自己的笔记本,比如晚自习时、睡觉前…如果你足够敏感,说到这里你应该已经知道想要提高笔记使用效率的方法了,没错,就是把零碎时间利用起来,随时随地复习巩固日常所学。但笔记本那么厚重无法随时随地携带怎么办呢?便签笔记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便签或者便利贴完成笔记的快速记录,然后依仗便签可携带、可移动、可随时随地查看使用的优势利用好自己的零碎时间见缝插针完成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具体做法非常简单:既然选择用便签完成笔记记录,我们看重的就是他“轻”的属性,所以在便签上做笔记无需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笔墨做过于详细的记录,只需要把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的关键词、关键定理、关键结论、关键图表甚至是关键例题加解题步骤言简意赅地写在便签上即可。把便签随身携带或者贴在经常能够看见的地方(比如书桌、床头…)接着给自己设定一个雷打不动的复习频率,让随时随地看便签巩固知识融入生活并养成习惯。当初高三的我一般会随身携带5张便签,然后规定自己每天午饭出发去食堂前把便签掏出来用2分钟看一遍,然后午餐排队时把便签掏出来看一遍,最后晚自习结束离开教室前我会多留2分钟把便签掏出来看一遍。除了身上带着便签,我还在课桌上贴了3-5张便签,这些便签我规定自己用每堂课的前两分钟复习一遍,因为我发现几乎每堂课的前2分钟老师要么是在维持纪律要么就是在吹牛,总之不会讲什么重要的东西。此外,一张便签每被我复习一遍我就在他的左上角打一个小勾,复习完5遍就扔掉。按照上面的复习进度,一张便签大致存活的时间在2天左右,无论如何不会超过3天。按照这种“好事不过三”的原则,我很好地保证了自己把重难点及时理解透彻,进而成功避免他们被拖延成为“慢性疑难杂症”。最后,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还有一些关于“便签笔记法”的小提醒。① 利用便签完成教材、笔记、资料上分散内容的集中提炼和梳理,活用对比表格,流程转换图、大括号、简化思维导图,并在碎片化时间里完成回想和巩固是效率非常高的构建知识体系的方式。② 便签易精不易多很多同学觉得用便签做笔记很方便所以每天整理非常多便签,可便签挤压太多会让我们产生心理压力以至于不愿意去复习它,这反倒适得其反。我的建议是每天每科只整理1张便签(没错!就1张)然后按照前面“好事不过三”的原则及时消化,让整个笔记复习系统持续运转起来某一天的爆发式收获更重要。③ 给自己的便签设定雷打不动的复习计划非常重要,并且一旦制定好请一定要坚持执行,笔记做了不看等于没做。便签笔记法可以明显提高我们在碎片化时间里复习巩固知识的效率,非常好用。但用这个方法一两周可能察觉不到明显的变化,但如果能坚持一个月、半年、一年,你一定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夯实所学获得显著的进步。4.4 “老师的录音机”前面我们不停地强调做笔记要筛选,做笔记要高效,可有句老话说“欲速则不达”,在很多时候速度和质量确实是存在矛盾的。在文章的最后,我希望为大家提供一个做笔记时的小技巧作为大家高效笔记时的应急预案。前面我们提到有些同学上课就是当老师的录音机和打字员,恨不得把老师说的每句话中每个字都照搬进自己的笔记本。这样的做法虽然忽视了理解并且效率低下但由于记录相当完整所以课后复习笔记时往往不会遇到思路中断、看不懂的情况。反之,过于凝练的记录效率固然高,但相应的就需要承担因为遗忘导致的复习笔记思路中断的风险。有没有什么办法呢?解决方案其实很简单:你不要当老师的录音机,让录音机去当录音机。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准备一个可以计时的秒表(或者手表)、一个可以录音且可以播放录音的设备(录音笔或者手机都可以)。· 上课铃打响,秒表开始从零计时,录音设备开始录音,你开始认真听课并按照上面的方式高效记笔记。过程中凡是遇到需要高强度思考和理解导致笔记做得较少或者听课时就感觉理解困难…总之就是你隐约担心这部分内容在课下复习笔记可能有困难的时候都抬头看一眼秒表,把当时的时间节点记在主栏和副栏的分界线上。· 下课铃响起,停止录音,等待下一堂课重复同样的流程。这样做的好处是当你在复习笔记发现自己对知识的串联或者回想有问题时,可以根据自己做好的时间节点标记打开录音设备有针对性地听老师重新讲一遍,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避免知识的遗漏。由于你的笔记是边听课边做下的,这样的方式会比拿着笔记本直接问老师更精确,因为课下的老师往往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对你一个人丝毫不差地完整再现一次原汁原味的课堂内容。同样的,这样的方式也会比“课上没听懂,课下希望找到与课堂内容匹配的网课进行查漏补缺”更高效,毕竟想要在完全陌生的网课内容中找到完全匹配并且能够补上课堂内容缺口的部分本身就是一件相当困难且耗时间的事情。最后,这个小技巧只是作为高效笔记的应急预案对课堂内容进行备份,你绝对不能因为有备份所以便心安理得地轻视课堂。要知道,不管在高三的哪个阶段,用两份时间学一份知识都是低效且愚蠢的。考虑到部分同学在学校可能无法使用手机,如果你真的想给课堂加一份保险,几十块钱买个录音笔也是可以的。05 总结到这里,我们以效率作为主线——从笔记内容的选择谈到笔记科学框架的搭建,从笔记记录的策略优化说到了笔记使用的效率提升,最后我们还给出了高效笔记的应急预案——完整说明了“到底应该如何高效科学地做笔记”。相信看到这里的同学已经发现,做笔记真的只是学习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本没有什么笔记方法一旦用上就能立马提高成绩。而这也正是我们在开头说的“笔记只是辅助学习的工具而不是目的”的真正含义。记住,学会科学高效地做笔记的确能让你学得更好,但知识真正的载体永远是你的大脑而不是你的笔记本。人要掌握工具而不能被工具掌握。最后还是那句老话:理解比听懂重要得多,时间比理解重要得多,而实践的最高境界是改变自己的生活。关于高三的科学笔记方法我想说的就这么多,能做成什么样就看你的了。答主:王振宇(985大三在读
生活黑客
知乎14万关注)我有12个万赞干货答案,关于高考的干货回答获得了40万的点赞+70万的收藏,在知乎高三板块排名第3。关于高三和成长我会在接下来的一年持续地做得更好更多。我知道点赞和收藏都是噱头,只有“有用”才是我唯一在乎的东西。另外我的公众号“学不成归来”更值得关注坚持每周干货更新(比知乎更快更及时),里面把知乎总共70w收藏的原创学习方法、心态调整、考试技巧、个人成长的最新思考做了分类,也把高考真题、学习资料等等做了梳理和分享,6万人在这里获得了真正的进步,欢迎你来。那里是我写字的地方所以我希望你是因为我这个人才点的关注。最后有个不知道算不算福利的福利…了解我的同学应该都知道,作为一名高三答主我写东西有一个坚持的原则,那就是真正对学生有用。因为作为一个三年前每天花费无数时间在知乎上搜索各种学习方法的问题学生我深知“高三学生缺的不是钱而是时间,花很多时间阅读却没有收获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上面你们看到的文章就是在这样的标准下写出来的。学习方法无疑是高三学生所需要的,但每天花时间寻找零碎的学习方法又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并且针对高考这样一个规范的系统我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科学完善成体系的学习方法论。可是市面上除了各种大同小异只教知识的教辅之外竟然找不到一本真正能够教会你“怎么学”的方法指南。为了把自己对“有用”的坚持进一步贯彻到底,我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写出了也许是第一本完全针对高考的系统提分学习方法论书籍《高三突围》全书28万字的篇幅几乎完善地涵盖了高三的所有问题,系统地从认知、心态、习惯、技巧、方法、学科六大维度为高三的同学提供了切实可操作的方法指南,这篇文章就被涵盖其中,而剩下内容的质量比起这一篇有增无减。知乎点赞40次收藏70万次是大家对它的认可,去年这些内容帮助了近100名同学提分100+,近500名同学提分50+,相信今年以书籍形式系统呈现的更丰富更深入的内容一定能够真正地帮你完成高三的突围。作为在知乎点赞收藏超过100万的高考领域也许最好的答主之一,我有信心说针对高三的学习经验书中给你的也许已经是最好的了,不信大家可以自行进行对比。所以我真正希望通过这样一本能够提供完善学习方法的书籍帮大家把花在知乎上搜索学习方法的时间从每天1个小时减少到一共只需要4个小时然后把省下的几百个小时高效科学地用在学习本身上。而这也正是我创作这本书真正的追求——除了知识,关于高三的一切,看这一本书就够了。书籍发布以来已经有2000名同学开始实践,而过去的经验已经告诉我提高100分根本算不得奇迹,如果想的话你也可以翻开这本书试一试。书籍入口:在公众号 学不成归来 后台 回复书名“高三突围”即可进入书籍页面收到很多高三同学私信说希望有一个高三的群,于是我花了很多心思去建了一个2021届高三的同行微信群,不收费也没有任何广告,只有一群如你一样不停奋进的高三战友。虽然我是高三板块排名第3的答主,但已经大四的我已经很难再真正深入到你们的生活中提供最具体的帮助,希望在这个聚集一群同路人的地方能让你们在互帮互助的氛围里找到自己的伙伴和战友,真正体会到“其实你并不孤独”我会偶尔在群里分享高考相关的资源(真题、资料、文档等等),也会在群里和大家交流答疑。加入方式:公众号 学不成归来 后台回复 同行 即可感谢你看到这里,最近我的文章在多个平台都出现了被抄袭的情况,而你的支持将是我继续坚持原创有价值内容的最大动力所以在文末开通了赞赏,哪怕一元也是认可,我都会认真感谢。正值一轮复习 建议你看看这篇详细到难以置信的一轮复习指南(3.5w字别被吓到了)}

2023-03-22 08:59
来源:
做实验的小王发布于:山东省
电子实验记录本具有以下几个好处:
1.帮助制定计划:记录本可以让实验者在进行实验前对研究问题和实验流程进行详细计划,减少实验时间和投入。
2.可追溯性:记录本可以帮助实验者跟踪实验过程,以便回顾和检查已有的数据。
3.错误排查:记录本可以协助实验者确定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通过更改实验方法或技术完善实验。
4.协作与分享:记录本可以帮助研究者将实验中的数据和发现与合作者或同领域的其他研究者分享。
5.数据保密性:记录本可以帮助实验者保护实验数据的安全性与保密性,避免其被泄露给未授权人员。
作为一款易用的实验室工具,易绘ELN电子实验记录本在数据记录方面更规范、更灵活、更高效、更智能,助力生物医药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子笔记和手写笔记的优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