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为什么不取-1和-3不取做t能把成本降到负数吗?

最近在图像识别过程中遇到基础代码读不懂的问题,发现自己Python基础真差,于是就来刷一刷基础题目。虽然练习的操作内容和图像识别无关,但其中碰到的一些小问题以及报错内容在日常代码中会遇到,下次就可以直接自己改,而不用再傻傻寻找帮助了,我认为练习一下也是有帮助的,原题来自吐血整理 python最全习题100道(含答案)持续更新题目,建议收藏!,我自己练了2遍,对一些地方加了修改,欢迎大家提出修改。字符串问题已知一个字符串为 “hello_world_yoyo”,如何得到一个队列[“hello”,“world”,“yoyo”]使用split()函数将字符串转化为列表str1="hello_world_yoyo"
strlist=str1.split("_")
print(strlist)有个列表[‘hello’, ‘world’,‘yoyo’]如何把把列表里面的字符串联起来,得到字符串"hello_world_yoyo"使用join函数将列表转化为字符串:string_name.join(iterable)strlist=['hello', 'world', 'yoyo']
str="_".join(strlist)
print(str)3.输入: “We are happy”输出:“We%20are%20happy.”replace()函数实现字符串的替换str1="We are happy"
print(str1.replace(" ","%"))4.找出单词"welcome"在 字符串"Hello,welcome to my world" 中出现的位置,找不到返回-1find()函数只会输出第一个被找到的索引位置,从0开始str="Hello,welcome to my world"
print(str.find("welcome"))5.#统计字符串"Hello,welcome to my world" 中字母w出现的次数和单词 my 出现的次数count()函数str="Hello,welcome to my world"
print(str.count("w"),str.count("my"))6.输入一个字符串str, 输出第m个只出现过n次的字符,如在字符串" gbgkkdehh "中,找出第2个只出现1 次的字符,输出结果:dstr1=" gbgkkdehh "
zifu=[]
def findtext(m,n):
for i in str1:
if str1.count(i)==n:
zifu.append(i)
return zifu[m-1]
print(findtext(2,1))7.判断字符串a=="Hello,welcome to my world"是否包含单词b=“world”,包含返回True,不包含返回 Falsestr1="Hello,welcome to my world"
b="world"
res=str1.find(b)
if res==-1:
print('False')
else:
print('True')8.输出指定字符串A在字符串B中最后出现的位置,从 0 开始计数,没出现就输出-1rfind函数的用法:rfind()函数用于返回字符串最后一次出现的位置(从右向左查询)A="hello"
B="hi how are you hello world, hello yoyo !"
print(B.rfind(A)9.#将字符串a="This is string example….wow!"全部转成大写或者小写upper()和lower()函数转换成大小写a="This is string example….wow!"
print(a.upper())
print(a.lower())10.#将字符串 a =" Hello,welcome to my world "首尾空格去掉strip()去掉首位空格,lstrip()去掉首空格,rstrip()去掉尾空格a =" Hello,welcome to my world "
a.strip()11.s=“ajldjlajfdljfddd”,去重并从小到大排序输出”adfjl”set() 函数创建无序不重复元素集,可用于去除s="ajldjlajfdljfddd"
sset=sorted(set(s))
#sorted默认升序,降序加入reverse = True
str1sset="".join(sset)
print(str1sset)列表问题1.如果有一个列表a=[1,3,5,7,11],反转成[11,7,5,3,1],取到奇数位值的数字,如[1,5,11][::-1]倒序输出a=[1,3,5,7,11]
b=a[::-1]
jishu=[a[i] for i in range(0,len(a),2)]
print(b,jishu)2.对列表a 中的数字从小到大排序a = [1, 6, 8, 11, 9, 1, 8, 6, 8, 7, 8]
print(sorted(a))3.找出列表中最大值和最小值max()和min()L1 = [1, 2, 3, 11, 2, 5, 3, 2, 5, 33, 88]
print(max(L1),min(L1))4.找出列表中单词最长的一个a=["hello","world","yoyo","congratulations"]
lo=""
for i in a:
if len(i)>len(lo):
lo=i
print(lo)5.取出列表中最大的三个值L1 = [1, 2, 3, 11, 2, 5, 3, 2, 5, 33, 88]
print(sorted(L1,reverse=True)[:3])6.a = [1, -6, 2, -5, 9, 4, 20, -3] ,按列表中的数字绝对值从小到大排序abslist=[]
for i in range(0,len(a)):
abslist.append(abs(a[i]))
abslist=sorted(abslist)
for i in range(0,len(a)):
if abslist[i] not in a:
abslist[i]=-abslist[i]
print(abslist)6.L1 = [1, 2, 3, 11, 2, 5, 3, 2, 5, 33, 88],一行代码得出[1, 2, 3, 5, 11, 33, 88]L1 = [1, 2, 3, 11, 2, 5, 3, 2, 5, 33, 88]
print(sorted(set(L1)))7.将列表中的重复值取出(仅保留第一个),要求保留原始列表顺序#a=[3, 2, 1, 4, 2, 6, 1] 输出[3, 2, 1, 4, 6]a=[3, 2, 1, 4, 2, 6, 1]
c=[]
for i in a:
if i not in c:
c.append(i)
print(c)8.a = [1, 3, 5, 7],b=[“a”,“c”,“d”]#如何得到[1, 3, 5, 7,“a”,c",“d”]列表可以直接进行叠加a = [1, 3, 5, 7]
b=["a","c","d"]
print(a+b)9.用一行代码生成一个包含 1-10 之间所有偶数的列表列表推导式print([i for i in range(0,11,2)])10.列表a = [1,2,3,4,5], 计算列表成员的平方数,得到[1,4,9,16,25]print([i**2 for i in a])11.使用列表推导式,将列表中a = [1, 3, -3, 4, -2, 8, -7, 6]找出大于0的数a = [1, 3, -3, 4, -2, 8, -7, 6]
print([i for i in a if i>0])11.统计在一个队列中的数字,有多少个正数,多少个负数a=[1, 3, 5, 7, 0, -1, -9, -4, -5, 8]
print(len([i for i in a if i>0]))12.a = [“张三”,”张四”,”张五”,”王二”] 如何删除姓张的a=["张三","张五","王二","思思"]
b=[]
for i in a:
if i[0]!="张":
b.append(i)
print(b)13.有个列表a = [1, 3, 5, 7, 0, -1, -9, -4, -5, 8] 使用filter 函数过滤出大于0的数filter(function, iterable),filter只是一个生成器,要显示内容,可以通过list()a = [1, 3, 5, 7, 0, -1, -9, -4, -5, 8]
def test(a):
return a < 0
c = filter(test,a)
print(list(c))14.a=[“张三”,“张五”,“王二”,“思思”],过滤掉姓张的a=["张三","张五","王二","思思"]
def xing(a):
if a[0]!="张":
return a
print(list(filter(xing,a)))15.过滤不及格的a=[{"name":"张三","score":66},{"name":"张二","score":56},{"name":"张要三","score":86}]
def score(a):
return a["score"]>60
c=filter(score,a)
print(list(c))16.有个列表 a = [1, 2, 3, 11, 2, 5, 88, 3, 2, 5, 33],找出列表中最大的数,出现的位置,下标从0开始a = [1, 2, 3, 11, 2, 5, 88, 3, 2, 5, 33]
print(max(a),a.index(max(a)))17.a=[“my”,“skills”,“are”,“increasing”,“my”,“what”]找出列表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a=["my","skills","are","increasing","my","what"]
b=""
count=0
for i in range(0,len(a)):
if a.count(a[i])>count:
count=a.count(a[i])
b=a[i]
print(b)18.A1=[1,“c”, 2, 33],请返回待查找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从0开始),若不存在该元素,返回-1。find()在字符串中可以用,但是列表不行使用try,except**A1=[1,"c", 2, 33]
def xunzhao(a,b):
try:
a.index(b)
return a.index(b)
except:
return -1
print(xunzhao(A1,2))**给定一个整数数组nums 和一个目标target ,请你在该数组中找出和为目标值的那两个整数,并返回他们的数组下,如给定nums=[2,7,1,8,11,15],target=9因为nums[0] + nums[1] =2+7 = 9所以返回[0, 1]nums=[2,1,8,7,11,15]
target=9
res=[]
for i in range(0,len(nums)):
for j in range(i+1,len(nums)):
if nums[i]+nums[j]==target:
res.append((nums[i],nums[j]))
print(res)20.#二维数组取值(矩阵),a = [[“A”, 1], [“B”, 2]],如何取出 2a = [[“A”, 1], [“B”, 2]]print(a[1][1])**21.列表转字符串,L = [1, 2, 3, 5, 6],如何得出 ‘12356’?join()L = [1, 2, 3, 5, 6]
word=[str(i) for i in L]
print("".join(word))22.现有 nums=[2, 5, 7] ,如何在该数据最后插入一个数字 9 ,如何在2后面插入数字0append()和insert()nums=[2, 5, 7]
nums.append(9)
nums.insert(nums.index(2)+1,0)
print(nums)23.有个列表a = [1, 2, 3, 4, 5, 6, 7, 8, 9],如何打乱列表a的顺序,每次得到一个无序列表import random
a = [1, 2, 3, 4, 5, 6, 7, 8, 9]
random.shuffle(a)
print(a)24.输出1-100除3余1 的数,结果为tuplea=(i for i in range(1,101) if i%3==1)
print(tuple(a))有个列表a = [1, 2, 3, 4] 计算列表中每个数除以2 取出余数 得到 [1,0,1,0]将列表 [1,2,3,4,5] 使用python方法转变成 [1,4,9,16,25]列表a=[1,2,3,4],b=[5,6,7,8]相乘得到[2,12,30]map(function,iterable,…)a = [1, 2, 3, 4]
c=map(lambda y:y%2,a)
d=map(lambda s:s**2,a)
b=[5,6,7,8]
e=map(lambda x,y:x*y,a,b)
print(list(c))
print(list(d))
print(list(e))25.a = [2, 3, 8, 4, 9, 5, 6]b = [2, 5, 6, 10, 17, 11]1.找出a和b中都包含了的元素2.a或b中包含的所有元素3.a中包含而集合b中不包含的元素a = [2, 3, 8, 4, 9, 5, 6]
b = [2, 5, 6, 10, 17, 11]
print(set(a).union(set(b)))
print(set(a).intersection(set(b)))
print(set(a)-set(b))有1、2、3、4数字能组成多少互不相同无重复数的三位数?注意不等的顺序a=[1,2,3,4]
res=[]
for i in a:
for j in a:
for k in a:
if i!=j&j!=k&k!=i:
res.append(i*100+10*j+k)
print(res,len(res))27.a = [11, 2, 33, 1, 5, 88, 3]冒泡排序:a = [11, 2, 33, 1, 5, 88, 3]
media=[]
for i in range(0,len(a)):
for k in range(i+1,len(a)):
if a[i]>a[k]:
media=a[i]
a[i]=a[k]
a[k]=media
print(a)a = [ {“yoyo1”: “123456”},{“yoyo2”: “123456”}, {“yoyo3”: “123456”}]写入本地一个txt文件r只读,w写入(直接覆盖)(指针在文件的开头),换行则需要“\n”r+,w+,a+可以用于读写a追加,在文档的末尾a = [
{"yoyo1": "123456"},
{"yoyo2": "123456"},
{"yoyo3": "123456"},
]
with open("trytest.txt","w") as f:
for i in
a:
for key,value in i.items():
f.write("{}:{}\n".format(key,value))字典问题1.按照列表中的 单词长度输出字典的排序问题:**dict1.values(),dict1.keys()返回的是列表,dict1.items()返回的是元组形式的列表sorted(dict1.items(),key=lambda x:x[1])**对值进行排序,返回元组列表a=["hello","hellowordld","ge","good"]
c={}
for i in a:
c[i]=len(i)
c=sorted(c.items(),key=lambda x:x[1])
for i in range(0,len(a)):
a[i]=c[i][0]
print(a)2.a = [“a”, “b”, “c”],b = [1, 2, 3],zip()a = ["a", "b", "c"]
b = [1, 2, 3]
c={k:v for k,v in zip(a,b)}
print(c)3.按年龄age从小到大排序people = [{“name”: “yoyo”, “age”: 20},{“name”: “admin”, “age”: 28},{“name”: “zhangsan”, “age”: 25},]people = [
{"name": "yoyo", "age": 20},
{"name": "admin", "age": 28},
{"name": "zhangsan", "age": 25},
]
people=sorted(people,key=lambda x:x["age"])
print(people)4.a={“aa”:11,“bb”:222}把其中的数字转化为字符串a={"aa":11,"bb":222}
for key,value in a.items():
a[key]=str(value)
print(a)5.字典的叠加update()a = {"A": 1, "B": 2}
b = {"C": 3, "D": 4}
a.update(b)
print(a)6.m1={“a”: 1, “b”: 2, “c”: 1},将同样的value的key集合在list里,输出{1:[‘a’,’c’],2:[‘b’]}字典的赋值dict[value]=[key]m1={"a": 1, "b": 2, "c": 1}
d={}
for key,value in m1.items():
print(key,value)
if value not in d:
d[value]=[key]
else:
d[value].append(key)
print(d)7.d = {“name”: “zs”, “age”: 18, “city”: “深圳”, “tel”: “1362626627”},字典根据键从小到大排序sorted(d.items(),key=lambda x:x[0])d = {"name": "zs", "age": 18, "city": "深圳", "tel": "1362626627"}
d=sorted(d.items(),key=lambda x:x[0])
print(d)循环语句1.打印9x9乘法表\t代表的是制表符,\n代表换行,end=“”指定字符for i in range(1,10):#注意range的取值范围,左开右闭
for k in range(1,i+1):
print("{}x{}={}\t".format(i,k,i*k),end="")#用end指定输出后不再换行
print()#用于一个循环结束的换行2.打印图形for i in range(0,4):
geshu=2*i+1
kongbai=int((7-(2*i+1))/2)
print(kongbai*" "+geshu*"*"+kongbai*" ")
for i in range(2,-1,-1):
geshu=2*i+1
kongbai=int((7-(2*i+1))/2)
print(kongbai*" "+geshu*"*"+kongbai*" ")def函数1.给定一个数a,判断一个数字是否为奇数或偶数def leibie(num):
if num%2==0:
return "偶数"
else:
return "奇数"
print(leibie(12))2.输入一个姓名,判断是否姓王def xing(str1):
if str1[0]=="王":
print("姓王")
else:
print("姓王")
xing("王老五")3.如何判断一个字符串是不是纯数字组成使用try方法,对报错情况进行处理def chunshuzi(str1):
try:
float(str1)
return "纯数字"
except:
return "非纯数字"
print(chunshuzi("123"))4.#给一个不多于5位的正整数,求它是几位数,逆序打印出各位数字def numtype(a):
a=str(a)
print("{}是{}位数".format(a,len(a)))
print("逆序打印:",a[::-1])
numtype(312)5.如果一个 3 位数等于其各位数字的立方和,则称这个数为水仙花数。例如:153 = 1^3 + 5^3 + 3^3,因此 153 就是一个水仙花数,求1000以内的水仙花数(3位数)def shuixianhua(a):
shuixian=[]
for i in range(100,a):
shuzi=str(i)
baiwei=int(shuzi[0])
shiwei=int(shuzi[1])
gewei=int(shuzi[2])
if i==baiwei**3+shiwei**3+gewei**3:
shuixian.append(i)
print(shuixian)
shuixianhua(1000)思维问题1.已知 a的值为1,b的值为2,如何交换a和b的值?右边的值赋给左边a=1
b=2
c=b
b=a
a=c
print(a,b)}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11篇)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1  知识点: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计算300×2,可以算()个百乘2得()个百,也就是()。  2、计算13×3,可以先算()×3=(),再算()×3=(),最后算()+()=(),所以13×3=()。  3、40×5=()。  4、14×2=()。  二、判断题。  1、200×5的积的末尾有2个0。()  2、33×2=66。()  3、因为3×5=15,所以300×5=1500。()  4、13×2和2×13的积相等。()  三、计算题。(口算)  41×2=
12×4=  300×6=
13×3=  400×5=
20xx×4=  40×4+8=
300×3+75=  四、解答题。  1、学校买来20个羽毛球,每个羽毛球2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2、一个工程的修一条水渠,每天修70米,修了9天修完。这条水渠长多少米?  3、我有24元钱,姐姐的钱是我的2倍,姐姐有多少元钱?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2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认识分数  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2、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的分数单位是1/2  3、举例说明一个分数的意义: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3/7吨表示把1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4、4米的1/5和1米的4/5同样长。  5、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6、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真分数总是小于假分数。  7、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则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3。  8、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可以写成a÷b=b(a)(b≠0)  9、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反过来,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都能化成整数。(用分子除以分母)  10、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例如,4/3就可以看作是3/3(就是1)和1/3合成的数,读作一又三分之一。带分数都大于真分数,同时也都大于1。  11、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12、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如果是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写成百分之几,是三位小数就写成千分之几,……  13、把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分子除以分母,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整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除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14、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把整数乘分母加分子作为假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  15、把不是0的整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用整数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子。  16、大于7(3)而小于7(5)的分数有无数个;分数单位是7(1)只有7(4)一个。  17、分数大小比较的应用题:工作效率大的快,工作时间小的快。  18、求一个数是(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列算式计算。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24时计时法  1、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把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进行互化。  如: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上午9时→9时;晚上9时→21时(9+12=21)普通计时法一定要加上“上午”、“下午”等前缀。  2、【计算经过时间、开始时刻、结束时刻】【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①如:火车11:00出发,21:30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经过10小时30分钟),但这里不要写成(10:30)。正确的列式格式为:21时30分-11时=10时30分,不能用电子表的形式相减。  ②再如:火车19时出发,第二天8时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3小时)。像这种跨越两天的,可以先计算第一天行驶了多长时间:24-19=5(时),再加上第二天行驶的8个小时:5+8=13(时);  ③又如: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先换算,155分=2时35分,再计算。  3、会根据给出的信息制作月历和年历。如:某年8月1日是星期二,制作8月份的月历。再如:某年4月30日是星期四,制作5月份月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两位数乘两位数  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2、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前面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3、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  4、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  5、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目,都要三大步: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6、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  7、相关公式:因数×因数=积积÷因数=另一个因数运算顺序:先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只要是平均分就用(除法)计算。  2、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如:30÷5=6)  4、笔算除法:  (1)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最小的余数是1;的余数是除数减去1;最小的除数是余数加1;  的被除数=商×除数+的余数;  最小的被除数=商×除数+1;  (2)除法验算:→用乘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0不能为除数)都等于0;  0乘以任何数都得0;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5、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6、笔算除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位不够除,就向后退一位再商。)  7、多位数除以一位数(判断商是几位数):  用被除数位上的数跟除数进行比较,当被除数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时,被除数是几位数商就是几位数;当被除数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的位数就是被除数的位数减去1。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年、月、日  1、认识年、月、日。认识平年和闰年。  2、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3、一年分四个季度:1、2、3月第一季度;  4、5、6月第一季度;7、8、9月第一季度;10、11、12月第一季度;  5、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转换。  6、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认识年、月、日1。1年有12个月。  7、大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8、小月:有30天的月份是大月。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  9、记忆大小月的方法:(1)拳头记忆法。(2)歌诀记忆法。(3)单、双数记忆法。  10、一年分四个季度:1、2、3月第一季度;4、5、6月第一季度;7、8、9月第一季度;10、11、12月第一季度;  平年和闰年  1、平年:2月有28天的月份是平年,平年有365天。  2、闰年:2月有29天的月份是平年,平年有365天。  3、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一般情况下,公历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的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3  第一单元:测量  1、毫米、分米的认识:  (1)会用厘米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并在实际测量中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2)通过测量活动,实际感受1毫米和1分米大约有多长,会用毫米和分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估计。  (3)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会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4)能完成有关的计算和应用,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千米的认识:  (1)了解"千米"是比"米"大很多的长度单位,知道1千米大约有多长,并初步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能正确换算和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吨的认识:  (1)了解"吨"是比"千克"大很多的质量单位,知道1吨大约有多重,了解质量单位"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吨、千克、克之间的进率,能正确换算和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能估计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加法:  (1)能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知道笔算的算理和注意事项。  (3)能熟练完成两位数、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4)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逐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  2、减法:  (1)能从实际的情境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能根据信息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估算的过程,并逐步学会合理、恰当的估算,能用估算的结果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笔算的算理和注意事项。  (4)能熟练完成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加减法的验算: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减法验算方法的数学依据和意义,并熟练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2)能选择恰当的方法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并逐步养成对自己的计算进行验算的好习惯。  第三单元:四边形  1、四边形:  (1)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能利用特征辨别哪些图形是四边形。  (2)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中画四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能辨别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中画平行四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  (3)渗透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3、周长:  (1)结合具体实物和图形理解并准确掌握周长的概念,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给定图形的周长。  (2)能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或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能比较两个图形周长的大小。  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选择恰当的方法熟练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5、估计:  (1)在准确掌握长度单位的前提下,能合理、恰当的估测某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包括周长)。  (2)能利用估测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1、例1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除法的含义,并回顾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例2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3)能口算或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3、例3  (1)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含义,并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对许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观察、分析过程,探索并掌握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  (3)能利用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直接判断有余数除法计算的正确性。  4、例4  (1)能灵活利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多"、"至少"等词语的含义,并学会用"去尾法"和"进一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4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符号/是什么意思数学  /在数学中是“除”的意思。例如:4/5我们可以说4除以5或者四分之五。数学符号的发明及使用比数字要晚,但其数量却超过了数字。现代数学常用的数学符号已超过了200个,其中,每一个符号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实数知识点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5  知识点:  1、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可能’表示不确定的现象。  2、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①一定: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每天一定都有人出生;人一定要喝水……  ②可能:三天后可能下雨;花可能是香的;明天可能有风;下周可能会考试。……  ③不可能: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转;鲤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  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空中不可能盖楼房;我不可能比姐姐大……  练习题:  一、口算(18分)  52+48=()
1000-700=()
45-45=()  35+17=()
240+30=()
412+369=()  900-200=()
42÷7=()
990-90=()  170-20=()
5×5=()
880+20=()  56÷8=()
63+37=()
30÷6=()  20÷4=()
90+70=()
7×2=()  3×8=()
910-600=()
630+300=()  7×6=()
120-80=()
650-400=()  630-20=()
28÷7=()
16÷8=()  290+90=()
4×9=()
40÷5=()  307+622=()
8×8=()
3×9=()  440-40=()
360-300=()
4×7=()  81÷9=()
300+400=()
900-800=()  10×7=()
70+40=()
450+30=()  54÷6=()
800-200=()
120+800=()  740-200=()
72÷9=()
800-200=()  480-400=()
63-23=()
720+80=()  560-50=()
63÷9=()
810-100=()  130+245=()
7×7=()
620-80=()  815+194=()
910+210=()
460+540=()  二、想一想,在一定发生的事后面画“√”,可能发生的事后面画“△”,一定不能发生的事后面画“×”。(12分)  (1)太阳从东边升起。()  (2)今天下雨,明天出太阳。()  (3)在装满白球的盒子里摸出一个球,它是红色的。()  (4)书放在文具盒的东面,那么文具盒在书的西面。()  (5)地球绕着月球转。()  (6)抛一元硬币,正面向上。()  三、选一选(15分)  1、有一个盒子,里面装着4个白球和5个黄球,任意从盒子中取出一个,()的可能性较大。  A、白球
B、蓝球
C、黄球  2、把一些白色围棋子放在书包里,从中任意摸出一个,()是白棋子。  A、可能
B、一定
C、不可能  3、从8个红色的的玻璃球和2个*的玻璃球中任意摸出一个,找到()色的玻璃球可能性更大些。  A、红色
B、蓝色
C*  4、从1个蓝色的玻璃球和10个白色的玻璃球中任意摸出一个,摸到()玻璃球可能性更小一些。  A、白色
B、蓝色
C、红色  5、把3个白球和5个红球放在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是蓝色的。  A、可能B、一定C、不可能  四、算一算竖式计算(20分)  【第1-4小题各3分,第5、6小题各4分。】  (1)674-253  (2)302×8  (3)2600×4  (4)907―790  (5)746+219  (6)200-183  验算:  验算:  五、应用题(23分)  1、一共有57棵树苗,每行种8棵。可以种几行?还剩几棵?(5分)  2、一共17人,如果每组3人,可以分成几组?还剩几人?(4分)  3、小明去旅游,这次旅游买火车票一共花了多少钱?(5分)  4、每台机器重900千克,一辆载重量4吨的大客车要运这些机器,一次最多能放几台?(5分)  5、图书馆原来有科技书674本,现有多少本?(4分)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6  知识点: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半时=30分  60分=1时  60秒=1分  30分=半时  练习题:  一、填空。  1、1小时=()分1分=()秒  2、180分=()时120秒=()分  3、1时30分=()分1分55秒=(115)秒  4、80分=()时()分160秒=()分()秒  5、利民超市上午9:00营业,晚上8:00关门。这一天的营业时间是()小时。  6、时针指在4时多,分针指向5,这时是()时()分。  7、6时半,这时时针指在()上,分针指在()上。  8、上完一节课需要40(),再加()分就是一小时。  9、分针指在6上,时针指在8上,表示时间为();时针指在7上,分针指在12上,表示()时。  10、钟面上最短的针是()针,较长的针是()针。转动最快的针是()针,它走一小格的时间是()秒。  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时、分、秒)  1、小明做一道数学口算题大约需要3()。  2、一个人每天要睡8()。  3、莉莉跳100下绳子用了30()。  4、体育老师绕操场跑一圈要5()。  三、在()里填上“>、<或者=”。  半小时()29分1分  7秒()70秒  8分()80秒  150秒()3分  90秒()1分30秒  290分()5时  8时()480分  35秒()半分  200秒()2分  四、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钟面上有三根针,最长的是秒针,最短的是时针。()  2、分针跑一圈就是1小时。()  3、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秒针正好走1大格。()  4、分针从3走到6,表示用了15分钟。()  五、回答问题:  1、家乐福超市早上9:00开门,晚上8:00关门,李刚早上8:40来到超市,他还要等多少分钟超市才开门?  答:他还要等()分钟超市才开门。  2、王红1分钟能做8道数学口算题,那么,她能用6分钟能完成45道口算题吗?  答:()。  3、君君4:30放学,从学校到家要走10分钟,做作业用去30分钟,她能在5:00准时地看《动画城》吗?  答:()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7  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  半时=30分60分=1时  60秒=1分30分=半时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吨1000克=1千克  倍的认识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 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同分子分母的分数。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8  知识点: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分之(),写作(―)。  2、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分之(),写作(―)。  3、把1分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的()分之(),写作(―)。3份是它的(―)。  4、2/5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3/5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2/5和3/5都是把同样的一张纸平均分成了5份,这样的2份显然比3份(),所以2/5<3/5。同样道理,5/6比2/6()。  5、4/5里有()个1/5,2/3里有()个1/3。  6、7个1/10是(―),4个1/7是(―)。  7、1/8是1个八分之一,2/8是2个八分之一,1/8+2/8也就是1个1/8加上2个1/8,一共是3个1/8,也就是(―)。  8、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6份是()个()(),就是它的()分之(),写作()。  9、58这个分数中,()是分子,()是分母,读作()。  10、一本书有21页,平均每天看这本书的3页,占全书的()  11、妈妈买了12个苹果,给哥哥7个,给妹妹5个。哥哥得这些苹果的()(),妹妹得这些苹果的()()。  12、59是5个()()37里面有()个()1-()10=610  8个19是()()1里面有()个1525+()<1  二、解决问题  1、东东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5,剩下的第二天看完,第二天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2、老师加工一批机器零件,第一天完成了任务的.715,第二天完成了任务的315,两天共完成了这项任务的几分之几?  3、一块蛋糕,小鑫吃掉了它的36,小淼吃掉了它的26,谁吃得多?一共吃掉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4、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好了这条公路的712,还剩几分之几未修好?  5、一张长方形的纸它的19涂红色,它的59蓝色,没涂色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9  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知识点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先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用乘法来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知识点  含义:  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吨用符号t表示。  举例:1袋大米约重10千克,100袋大米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2吨=20xx千克  方法分析:  1吨=1000千克,2吨是2个1吨,就是2个1000千克,是20xx千克,即2吨=20xx千克。  方法归纳:  把较大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小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较小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大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去掉3个0。  生活中吨的应用:  吨的确是个比千克重的多的单位,那么,在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吨作单位?例如“一列货车每节车厢的载重量是50吨,一般一辆货车大约有30―50节车厢,也就是说可以运送200吨左右的货物。实际上,生活中很多物品的质量是用吨来作单位的。比如:嫦娥一号起飞重量为2。35吨;空集装箱本身的重量在2吨―5吨;亚洲象平均重3―4吨,非洲象平均五到六吨左右等等。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10  四边形知识点  【正方形】  概念: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  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  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平行四边形】  概念: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周长: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两条边的边长相加×2  【梯形】  概念: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  特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周长:上底+下底+两腰长度  【等腰梯形】  概念: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特点:有一组对边平行且两腰等长。  周长:上底+下底+两腰长度  【菱形】  概念: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行是菱形。  特点:①四条边都相等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③一条对角线分别平分一组对角  周长:两条不同的边长相加×2  【每个四边形都有哪些联系】  1、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  2、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正方形还是特殊的长方形。  角的认识知识点  1、角的组成: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2、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跟角的开口大小有关系:角的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3、角的分类,按照角的大小可以分成: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本学期不需要掌握,孩子知道即可,课上讲过)  4、锐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也就是:锐角  直角:度数是90°的角叫直角,也就是:直角=90°。  钝角:比直角大比平角小的角叫钝角,也就是:90°  5、做题时,如果让画出一个什么角,画完后一定要有一个表示角的小标志,即直角是一个直的小折线,钝角锐角都是小弧线是否标出顶点和边要看题目具体要求。  6、做题时,如果具体到某个角上,一定要用∠1∠2∠3等表示,不能只填序号。  7、在方格纸上画角时,选定方格纸的一个横竖线交叉点为角的顶点,另一边就沿着横线或竖线画,这样画清楚干净,而且直角更好画,不易丢分。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11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在整数的除法中,只有能整除与不能整除两种情况。当不能整除时,就产生余数,取余数运算:指整数除法中被除数未被除尽部分。例如27除以6,商数为4,余数为3。  2、余数的性质:余数有如下一些重要性质(a,b,c均为自然数)  (1)余数小于除数。  (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3、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通过平均分一些物体,有时有剩余,就出现了余数。  如: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5=4(组)……3(盆)  其中,被除数23,除数5,商4,余数3  4、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余数  如:23÷5=4……3,其中(余数3  5、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或被除数=商×除数  可能性  1、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可能’,表示不确定的现象。  2、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①一定: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每天一定都有人出生,人一定要喝水……  ②可能:三天后可能下雨,花可能是香的,明天可能有风,下周可能会考试。  ③不可能: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转,鲤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11篇)】相关文章:1.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2.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3.小学数学知识点4.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5.苏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6.小学数学混合运算知识点7.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8.小学数学上册知识点9.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t能把成本降到负数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