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长是100厘米的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大约为100cm

三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整理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整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整理1  一、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4.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5.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6.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相应的口算;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7.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8.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二、学习难点:  1.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3.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4.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三、知识点概括总结:  1.毫米:毫米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  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2.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长度单位,符号为cm.,1厘米=1/100米。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3.分米: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0.0001千米(km)=1分米  0.1米(m)=1分米  10厘米(cm)=1分米  100毫米(mm)=1分米  4.千米:千米又称公里,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km。  1千米(公里)=1,000米(公尺)=100,000厘米(公分)=1,000,000毫米(公厘)  5.吨:质量单位,公制一吨等于1000公斤。  6.加法: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  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  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把和放在等号(=)之后,例:1、2和3之和是6,就写成?1+2+3=6.  加法各部分名称:“+”是加号,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是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是和。  例:100(加数)+(加号)300(加数)=(等于号)400(和)  加法性质:(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7.减法:四则运算之一,将一个数或量从另一个数或量中减去的运算叫做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的性质: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8.验算: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如减法算题用加法,除法算题用乘法)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验算的作用:验算能够有效地检查出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但对解题思维上的错误无太大用处,通过验算(用结果来推导条件)所得的数据与原数据比较来建议运算是否正确。  9.四边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的'立体图形叫四边形。由凸四边形和凹四边形组成。  10.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11.周长: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周长的长度因此亦相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  12.估计:根据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推断。  13.余数:在整数的除法中,只有能整除与不能整除两种情况。当不能整除时,就产生余数,取余数运算:1.指整数除法中被除数未被除尽部分。  例:27除以6,商数为4,余数为3.  余数的性质:余数有如下一些重要性质(a,b,c均为自然数):  (1)余数小于除数;  (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14.秒:时间单位时间单位秒(second)是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符号是s。  15.分:时间单位,等于1/60小时,或60秒。  16.乘法: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例: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xx(积)  18.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分子在上分母在下,也可以把它当做除法来看,用分子除以分母,相反乘法也可以改为用分数表示。  19.分数线、分子、分母:分数中间的一条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读作几分之几。  分数可以表述成一个除法算式:如二分之一等于1除以2,其中,1分子等于被除数,分数线等于除号,2分母等于除数,而0.5分数值则等于商。  20.分数由来:分数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  21.可能性:可能性是指事物发生的概率,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趋势的量化指标。  三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整理2  小学三年级要重视和加强发展学生“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60分=1时1分=60秒60秒=1分  半时=30分30分=半时  3、(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笔算加减法时:(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算起。(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2、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3、加法公式:加数+加数=和  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②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4、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的验算:①被减数=差+减数②减数=被减数-差  5、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长度单位从大到小: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1分米=100毫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1公里  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6、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000千克= 1吨  1千克=1000克1000克=1千克  7、单位换算:小到大除,大到小乘。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是前”除以“是后”。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1、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3)哪一位上的数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4)搬答案。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3、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  (1)先算0前面的数(2)添0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总价=单价×数量  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 “估算”、 “估计一下”,一般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①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②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①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②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2、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3、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4、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分母越小,分数反而越大。  ②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分子越小,分数越小。  5、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在计算。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会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整理3  第一单元 混合计算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计算连加式题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连减  786-284-249=253  计算连减式题时,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786-(284+249)=253  加减混合  259+148-342=65  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里程表中的问题  求两地间的路程,要找准起点,用较远的路程减去较近的路程就得到两地间的路程  里程数=终点数-起点数  第四单元 乘与除  2.月:  小月:4、6、9、11月  平月(二月):平年28天  闰年29天  3.日历:学会看日历,知道某年某月是星期几  4.钟表:24时记时法 12时记时法  4.公式:  1时=  60分 1分= 60秒 半时= 30 分  60分=1时  60秒=1分 30 分=半时  第八单元 可能性  1.‘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可能’,表示不确定的现象。  2.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一定: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每天一定都有人出生;人一定要喝水……  可能:三天后可能下雨;花可能是香的;明天可能有风;下周可能会考试。……  不可能: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转;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鲤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空中不可能盖楼房;我不可能比姐姐大……  三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整理4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符号/是什么意思数学  /在数学中是“除”的意思。例如:4/5我们可以说4除以5或者四分之五。数学符号的发明及使用比数字要晚,但其数量却超过了数字。现代数学常用的数学符号已超过了200个,其中,每一个符号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实数知识点  平方根:  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  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  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三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整理】相关文章:高考数学重要知识点整理12-27高二数学重要的知识点整理12-29高二会考数学重要知识点整理分享【5篇】11-08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最新整理12-07高考数学一轮复习重要知识点的归纳整理09-17初三数学重要知识点10-20高考数学复习重要知识点09-06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整理12-23中考数学重点知识点整理12-27初一上册数学第五章知识点整理10-0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方形的边长大约为100cm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