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怎么修身养性性具体有哪些方法?

“修身养性”这个词是中国文化里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而修身养性的深层次原因其实就是让人不凝于物,也就是意由心发,意在物外。修身养性中的“修身”呢有点像道家的修炼,有点像佛家的修炼啊,其实他们是一种修炼的方式。战国之后,这些东西呢更多的有点像道家去宣扬这些东西,而儒家呢更多的那么是接受了道家的一些东西,忘了儒家本身自身具有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都不是凭空来的。道是什么?道是易的规则,那就是说入世成为儒家,出世称为这个道家。但是呢修身的方法都是一样的,秦汉以后呢这些修身的方式都被忽略掉了,然后呢大家去寻找什么去寻找道家的,或者是在甚至是说道家的呢,因为道家的人呢比较保守,他就是不太关注这个世事啊,他自己就过好自己就修炼好自己就可以。所以呢他不太去注重宣传这些东西,不像佛教是很注重受众的这种,所以呢影响了很多人按照佛家的方式修炼啊。但是我觉得儒家的本身的方式也是非常厉害的,打坐讲得很清楚的呢,就是庄子的《坐忘》,孟子的《养浩然之气》。还有就是道家的经典里边,比如说上清派的创始人魏夫人,魏华存,魏夫人的《黄庭经记》,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他讲的都是这个什么修内丹外丹呢?包括道家的修真图。表露的都是这些东西。但是儒家的修身呢,北宋的时候呢已经产生了叫性命兼修这样的东西,就是说一方面能够保证身体健康,一方面呢又能保证呢这个神志就是开发出自己的智慧,就是所谓的儒家的定中生慧的意思。修身养性的意思其实就是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一些困惑,那么,我们如何修身养性让自己心灵强大呢?修身养性最好的方式又有哪些?1.有一个好的心态我们如果想修身养性,首先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一个乐观的生活态度,有时候我们的心态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但是拥有一个豁达的胸怀是修身养性的关键,也是拥有好心情的保障。2.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我们如果想修身养性,就需要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我们不是常说:“书中自会看清红尘是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在平时应该多读书、多学习,来提升你的思想,见识,以反作用于你的思考。3.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如果想修身养性,应该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情绪,一个人的健康,一个人的生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的身体一定要爱惜。4.学会多思考、多感受我们如果想修身养性,应该学会多思考、多感受,多思考、多感受是个很重要的事情,很多人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却从来不给自己留时间思考。我们不需要成为思想家哲学家和先贤那样的人,只是为了让自己领悟一些生活的道理,让自己更加轻松。5.学会换位思考我们如果想修身养性,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懂得换位思考,是一个人的顶级修养。有修养的人在为人处事上都懂得换位思考如“看问题多站在对方角度想等”不仅问题能得到解决,还不会增加矛盾。6.做一个有素质的人我们如果想修身养性,应该做一个有素质的人,人之所以修养不够深就是不注重自己的谈吐图一时之快如“伤人的话语等等”不仅显得没修养,还会伤和气。而且,修养可以从生活中提升平时多说谢谢如“别人帮助自己时说谢谢”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心,对方也会开心。编辑于 2022-03-08 16:42}
古人修身养性的方法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知识阶层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即“修身”,是一个极为显著的特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古人修身养性的方法。
  古人修身养性的方法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知识阶层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即“修身”,是一个极为显著的特色。尤其在秦汉之后,修身之道要求的对象,从以前的统治者——君子,亦即所谓的人才层面,开始转变成为对所有阶层人士的要求。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修身”是一种“为己”的学说,追求的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完美,孜孜以求的是涵养德性、变化气质的修养。   1、正心诚意   《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部儒家经典对于如何修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强调自身修养的理性自觉,注重修身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修身首先要认识到它的意义,端正自己的态度。也就是格物致知,“明明德”,“明善在乎格物穷理’,这是修身的认知阶段,旨在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   2、善思   《论语》中记述了孔子的主张:“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段话全面概括了人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其中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做到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不能做到时时思考,事事反省,但如果能意识到做事有考虑,先思后动,为人处世有自我的准则,也是就是做到“善思”了。   3、自重言行   徐干在《中论》中认为,君子修身要自重言行,“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明确指出修身之道的要义在于贵言,也即自重言行,《论语》中也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人的言行,一举一动要自重;讲话,一言一行要自重;处世,一事一物要自重;人生,一时一刻要自重。人若不自尊自重,何能要求别人尊重之。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人必自轻而后人轻之。”古人立身处世,追求自重言行,既是对自我的尊重,也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前提。   4、谦卑自守   《周易》“谦”卦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句,牧即养、守也,卑以自牧就是谦卑自守的意思。古人常以谦谦君子作为对谦虚谨慎之人的赞誉,卑以自牧,自我完善也是中国人修身的一大特点。中国人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在个人修身实践中,规定和要求性格内向,谦逊大度,礼貌待人,讲究分寸,日常生活中要自我约束力强,同时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有思想上的自觉,又要有行动上的自觉,认为这样的经历才是人才修炼之途,有了这样的历练,才能成长为有用之材。   5、见利思义   物质利益的满足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因而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的共性。今天的你我,是否还能做到儿时歌谣中唱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当利益与道德产生矛盾冲突时,古人又是如何做的呢?孔子看得透彻,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但孔子对有志之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他们不能和一般人一样把利益的追逐放在首位,而应该把追求仁道,追求君子人格放在首位,即所谓“见利思义”、“见得思义”,是说在获取利益时,必须要考虑是否与求君子之道有矛盾。不合道义的利益如过眼烟云,不应追逐,而合乎道义的贫贱生活,乐在其中,不应舍弃。故而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回到现在,即使我们不能做到面对金钱而不动心,但毕竟心中要有一把道德之尺,量得了是非,hold得住自我。   6、自胜   《吕氏春秋》云:“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欲胜人者,必先自胜。”这正是对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充分发挥。接上文所述,面对金钱、权势等的诱惑,你能战胜得了自己的贪欲,把握住自己吗?只有战胜自己的人,才能战胜他人。只有战胜自己的人,才是世上真正的强人。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古人把修身当作一个艰苦的不断积累的过程,认为只有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炼,才能够“积善成德,神明自传,圣心备矣。”修身的艰巨性、长期性是显而易见的,没有终南捷径,也没有豁然顿悟,有的只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一以贯之。   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意思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将自己所要成就的目标推己及人地变为成就他人的目标,这非但不损人利己,还要克己利他,与人为善,非仁人君子不能有所为。不但能向内求诸己,而且能将仁义、王道推己及人,在自己成功的同时也帮助别人成功,古人修身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   古人修身养性经典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 “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道家的思想可以说是与汉族文化同时产生的。道教以“道家学说”(亦称老庄学说)为思想体系,认为“道”是宇宙繁衍的根本物质及特性,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社会人生都应循“道”而行。从其宇宙观来看,道教认为,世界分“天、地、人、鬼”四个体系。天,既指大宇宙,又指神仙居所。天界有三十六重天,天门之后有琼楼玉宇、山水河流,各类天神居于内,天兵、天将、天女、天童从旁侍奉,其运行遵循“天道”;地指现实的世界,也包括所谓的地狱,其运行则循于地道;人,则指我们这些人类。道教同时是也一种多神教,沿袭了古人对于日月、星辰、河岳山海以及祖先侍奉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鬼和人、仙等的复杂的神灵系统。信仰道教的主要是汉族,在羌族、白族、壮族中等少数民族中亦有传播。道教的修行方法认为,鬼是人死后离体而出的纯阴之气,指人之所归。人不能修善积德,纯阴之气就无法脱离苦海。道教同时认为,人是“半阴半阳”之体,而天上神仙则是“纯阳之体”,人通过修炼,将自身能量炼为纯阳,死后就是“神”了。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出家的,即“道士”。《太霄琅书经》曰:“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另一种是所谓的“火居”教徒,相当于佛教的“居士”,可以结婚生子,在家里修行即可。道教仪式,除了日常的早晚功课,还有大型的功德法事,统称为“斋醮”。“斋”就是齐,祭祀之前,整洁身心;“醮”就是设坛修建祈禳法事。道教斋醮又可区分三类:黄箓、金箓、玉箓。黄箓,专用于超度亡录;金箓,除了超度外,还包含延寿受生的内容;玉箓,专用于消灾祈福,祈求国泰民安。道场以天为计,有一、三、七、四十九天不等。道教在修炼法门上又分为南北两宗,有修性、修命不同之说;他们同出一源,由于地区不同,所以分为南北宗。道教的修炼方法分为行气导引、服气(辟谷)、房中术(指利用男女房事来修炼)等,符箓派以符咒等来实现一些传说中的神奇功能、丹鼎派则以修炼“内丹”来达到摆脱生死、把握天地运行规律等效果。传说中道术甚为神奇,其效果需要实践验证。道家倡导“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用“无为”的心态来修炼,一旦成功就可以无所不为了。道教号称“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种宣扬自己可以摆脱生死乃至命运束缚的教义,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好道人士。有两种,其一是外丹修行之法,即外练丹药用来服食以求成仙的法门,此法本人无从涉列不便多谈。其二即是内丹修炼之法,修炼内丹是以自身为炉鼎,入定而内视寻一阳生待活子时调和龙虎药渡妄境而成真人之境,而后恍惚中有物胎儿现达知常之境即为出神入化再往后就是身心俱足化身始出,到此一世修行已达尽头,待到历天刑一世业力洗净即可飞升那无光无影无声无色无边无际一无所有的无边玄妙方广世界而成就仙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修身养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