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方是怎么算的多少 解析一个常见的数学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必考重难点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重点难点:
1、不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
(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估计、测量、计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知识点:
1、用 竖式计算 两位数 加法 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用 竖式计算两位数 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作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
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
如:49+ 42≈90 28+ 45+ 24≈100
注:当问题里出现“大约”两个字时,就需要 估算。
3、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 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4、多几、少几已知的问题。比谁少几,就用谁减去几;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
二、米和厘米角和直角
重点、难点
1、(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用给定的“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3)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4)能用厘米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2、(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能辨别,能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画定长的线段
3、(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初步认识角,并且能够辨认。
(3)知道一个角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画角。
4、(1)结合具体情境,直观认识直角,会画直角标记。
(2)能利用工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利用工具画直角。
(3)知道:一个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知识点
1、常用的长度单位: 米、厘米。
2、测量 较短物体通常用 厘米作单位,测量 较长物体通常用 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 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的特点: 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6、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7、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课本41页图例)。
8、 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9、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 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10、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宽度有关。
三、表内乘法
重点、难点
1、乘法的初步认识
(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2、乘法的初步认识
(1)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3)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3、5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经历5的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和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能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3)能用5的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2、3、4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的发展数感。
(3)掌握2、3、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经学过的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在做一做2题中,应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6、6的乘法口诀
(1)经历独立探索、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和方法。
(2)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7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8、“倍”的意义及应用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8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0、9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二):看一看、摆一摆
(1)利用主题图复习第3、4、5、6单元的相关知识(观察物体、角的认识、表内乘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价值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知识点
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 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如:5+5+5+5 表示:5×4或4×5
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 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因数×因数=积
加法:加数+加数=和
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积÷因数=因数 和—加数=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在9的乘法口诀里, 几乘9或9乘 几,都可看作 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 1×9= 10— 19× 5= 50— 5
7、 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 加法:3+3+3+3+2=14 乘加:3×4+2=14 乘减:3×5-1=14
8、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 这个数×倍数或倍数×这个数。
9、有 几个相同加数,就是这个相同加数的 几倍。如: 3个5就是5的 3倍。
四、观察物体
重点、难点
1、建立观察角度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2、轴对称
(1)通过欣赏图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找到一条恰当的直线即对称轴,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能辨别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中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镜面对称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掌握镜面对称现象基本特征的过程(镜子里外的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发展空间观念。
知识点
1、每个图形的左、右或上、下都是一样的,我们就把这样的物体叫做 对称。
2、用虚线把图形平分成完全对称的两个部分,这个虚线叫做 对称轴。
3、 倒影属于上下对称。照镜子时,前后、上下位置不发生变化,只有左右的位置发生对换。
4、长方形、正方形、圆都是对称图形。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五、统计
重点、难点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简单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画正字)。
(2)进一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的),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样本容量、比较信息,描述信息等),并让学生尝试作出简单的决策。
知识点
1、“正”字表示法,“正”表示数量5。
2、在统计图中,如果一格表示数量2,那么半格就表示数量1。
六、数学广角
重点、难点
1、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让学生经历摆学具、画图示、列图表等过程,逐步抽象
出全面的、有序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
体过渡到抽象。
(3)能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活动中培养
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简单的推理
(1)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2)能借助“做标记”、“列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能
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推理。
(3)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
知识点
1、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不会选重或选漏。
二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下图中一共有( 10)条线段。
2、下图中有( 12)个角,有( 2)个直角。
3、把一根绳子对折后,从中间剪开,这时绳子被剪成了( 3)段。
4、把一根绳子对折2次后,从中间剪开,这时绳子被剪成了( 5)段。
5、一小时=( 60)分
6、钟面上有( 12)个大格,有( 60)个小格。
7、分针从12走到3,走了( 15)分钟。时针从12走到3走了( 3)时。
8、分针从4走到8走了( 20)分钟,时针从4走到8走了( 4)时。
9、三角板上有( 3)个角,有( 1)个直角。
10、9×8-8=( 8)×8 7+7+7-7=( 7)×( 2)
11、2×5表示( 5)个( 2)或( 2)个( 5)。
12、3和5相乘写成算式是( 3×5)。
13、3和5相加写成算式是( 3+5)
14、3个5相加写成加法算式是( 5+5+5),写成乘法算式是( 5×3)
15、2×5=( 10),( 2)和( 5)是乘数,( 10)是积,读作( 2乘5等于10)用口诀( 二五一十)计算。
二、判断题
1、1时=100分( ×)
【1时=60分】
2、口诀“四六二十四”表示4个6相乘。( ×)
【表示4和6相乘】
3、口诀“六七四十二”表示6个7相加。( √)
4、角的两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与两边的张口大小有关。】
5、半小时=30分( √√)
6、口诀“五九四十五”改成加法算式是5+9=14。( ×)
【改成加法算式应该是:9+9+9+9+9=45】
7、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它们的和。( ×)
【不一定。如:1×2=2,1+2=3,积比和小了。】
8、7个7相加得14.( ×)
【7个7相加就是7×7=49】
9、一个数乘6的积在10——20之间,积一定是12.( ×)
【不一定。如:3×6=18】
10、在乘法计算里,积一定比其中任何一个乘数都大。( ×)
【错。如:1×2=2 1×0=0,积等于其中一个乘数。】
11、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
【对。线段两端都有点,可以量出长度。】
12、1米长的铁丝比100厘米长的绳子短。( ×)
【错。1米=100厘米,是同样长。】
13、所有的直角都是相等的。( √)
【对。所有的直角都是90度,角度大小一样。】
14、直角比任何锐角都大。( √)
15、积是81的算式只有9×9.( ×)
【错。比如还有:3×3×3×3=81。】
16、一个角只有一个顶点。( √)
三、列式计算
1、比25多8的数是多少?
25+8=33
2、比25少8的数是多少?
25-8=17
3、3个7相加,和是多少?
7+7+7=21
4、3和7相加,和是多少?
3+7=10
5、3和7相乘,积是多少?
3×7=21
6、6个5相加,和是多少?
5+5+5+5+5+5=30
7、6和5相乘,积是多少?
6×5=30
8、3个8减去2个6,差是多少?
3×8-2×6=12
9、比65大19的数是多少?
65+19=84
10、比65小19的数是多少?
65-19=46
四、解决问题
1、把8棵树栽成一排,每两棵树之间相隔3米,第一棵树到最后一棵树相距多少米?
(8-1)×3=21(米)
【8棵树栽成一排,一共有(8-1)个间隔。间隔数×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树的距离】
2、将8盆花围着花台摆一圈,每两盆花之间相距3米,这个花台一圈有多少米?
8×3=24(米)
【围成圈的,直接用花的盆数×每两盆花之间的距离】
3、将一根绳子剪四次,每段长5米,原来这根绳子有多少米?
(4+1)×5=25(米)
【剪4次就会得到(4+1)段绳子。】
4、小明和爸爸、妈妈每个栽了6棵树,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6×3=18(棵)
5、小明和爸爸、妈妈三人栽树,爸爸栽了6棵,妈妈栽了7棵,小明栽了4棵,一共栽了多少棵?
6+7+4=17(棵)
6、把一根木头锯成5段,每锯一次要3分,一共需要多少分?
(5-1)×3=12(分)
【一根木头锯成5段,要锯(5-1)次。】
7、王老师带领4名学生搬花,王老师一次搬4盆,每个学生一次搬两盆,师生一次一共可以搬多少盆?
4+4×2=12(盆)
8、兔妈妈和3个兔宝宝去采蘑菇,兔妈妈采了7个蘑菇,每个兔宝宝采了3个蘑菇,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
7+3×3=16(个)
9、一根绳子对折后再对折,量得长是8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8×4=32(米)
10、会议室有30把单人椅,8把双人椅,一共能坐多少人?
30+8×2=46(人)
11、一本故事书80页,小红已经看了50页,剩下每天看9页,4天能看完吗?
【计算后面4天看的加上已经看的50页,如果大于80页就能看完,如果小于80页就不能看完。】
9×4+50=86(页)
答:86>80,能看完。
12、丽丽一天采四朵花,一星期可以采多少朵花?
4×7=28(朵)【一星期是7天】
13、乐乐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7页,第8天从多少页看起?
【第8天从多少页看起?说明前面已经看了7天。】
7×7+1=50
答:第8天从第50页看起。
声明:本公众号尊重原创,素材来源于网络,好的内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方是怎么算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