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产生万有引力怎么形成?


展开全部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地球会对其附近的物体产生比较大的吸引效果,有许多假说,但仅仅是假说,没有最终证明。地球本身有相当大的质量,所以也会对地球周围的任何物体表现出引力。拿一个杯子举例,地球随时对杯子表现出引力,杯子也对地球表现出引力。地球的质量太大了,对杯子的引力相对自身质量来说也就非常大,加速度也就比较大,所以,就把杯子吸引过去了,方向,就是向着地球中心的方向,这个力就是地心引力。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由于地球本身的自转,除了两极以外,地面上其他地点的物体,都随着地球一起,围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这就需要有垂直指向地轴的向心力。这个向心力只能由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来提供,我们可以把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一个分力F1,方向指向地轴,大小等于物体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另一个分力G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图示)其中F1=mw2r(w为地球自转角速度,r为物体旋转半径),可见F1的大小在两极为零,随纬度减少而增加,在赤道地区为最大F1max。因物体的向心力是很小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物体的重力大小就是万有引力的大小,即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略去地球转动的效果。扩展资料地心引力推理依据伽利略在1632年实际上已经提出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初步想法。布里阿德在1645年提出了引力平方比关系的思想.牛顿在1665~1666年的手稿中,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离心力定律,但向心力这个词可能首先出现在《论运动》的第一个手稿中。一般人认为离心力定律是惠更斯在1673年发表的《摆钟》一书中提出来的。根据1684年8月~10月的《论回转物体的运动》一文手稿中,牛顿很可能在这个手稿中第一次提出向心力及其定义。万有引力与相作用的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是发现引力平方反比定律过渡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必要阶段。牛顿从1665年至1685年,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才沿着离心力—向心力—重力—万有引力概念的演化顺序,终于提出“万有引力”这个概念和词汇。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三卷中写道:“最后,如果由实验和天文学观测,普遍显示出地球周围的一切天体被地球重力所吸引,并且其重力与它们各自含有的物质之量成比例,则月球同样按照物质之量被地球重力所吸引。另一方面,它显示出,我们的海洋被月球重力所吸引;并且一切行星相互被重力所吸引,彗星同样被太阳的重力所吸引。由于这个规则,我们必须普遍承认,一切物体,不论是什么,都被赋与了相互的引力(gravitation)的原理。牛顿在1665~1666年间只用离心力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因而只能证明圆轨道上的而不是椭圆轨道上的引力平方反比关系。在1679年,他知道运用开普勒第二定律,但是在证明方法上没有突破,仍停留在1665~1666年的水平。只是到了1684年1月,哈雷、雷恩、胡克和牛顿都能够证明圆轨道上的引力平方反比关系,都已经知道椭圆轨道上遵守引力平方反比关系,但是最后可能只有牛顿才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从离心力定律演化出的向心力定律和数学上的极限概念或微积分概念,才用几何法证明了这个难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心引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有引力定律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getTip:function(t,e){return t.renderTip(e.getAttribute(t.triangularSign),e.getAttribute("jubao"))},getILeft:function(t,e){return t.left+e.offsetWidth/2-e.tip.offsetWidth/2},getSHtml:function(t,e,n){return t.tpl.replace(/\{\{#href\}\}/g,e).replace(/\{\{#jubao\}\}/g,n)}},baobiao:{triangularSign:"data-baobiao",tpl:'{{#baobiao_text}}',getTip:function(t,e){return t.renderTip(e.getAttribute(t.triangularSign))},getILeft:function(t,e){return t.left-21},getSHtml:function(t,e,n){return t.tpl.replace(/\{\{#baobiao_text\}\}/g,e)}}};function l(t){return this.type=t.type
"defaultTip",this.objTip=u[this.type],this.containerId="c-tips-container",this.advertContainerClass=t.adSelector,this.triangularSign=this.objTip.triangularSign,this.delaySeconds=200,this.adventContainer="",this.triangulars=[],this.motherContainer=a("div"),this.oTipContainer=i(this.containerId),this.tip="",this.tpl=this.objTip.tpl,this.init()}l.prototype={constructor:l,arrInit:function(){for(var t=0;t0}});else{var t=window.document;n.prototype.THROTTLE_TIMEOUT=100,n.prototype.POLL_INTERVAL=null,n.prototype.USE_MUTATION_OBSERVER=!0,n.prototype.observe=function(t){if(!this._observationTargets.some((function(e){return e.element==t}))){if(!t
1!=t.nodeType)throw new Error("target must be an Element");this._registerInstance(),this._observationTargets.push({element:t,entry:null}),this._monitorIntersections(),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n.prototype.unobserve=function(t){this._observationTargets=this._observationTargets.filter((function(e){return e.element!=t})),this._observationTargets.length
(this._unmonitorIntersections(),this._unregisterInstance())},n.prototype.disconnect=function(){this._observationTargets=[],this._unmonitorIntersections(),this._unregisterInstance()},n.prototype.takeRecords=function(){var t=this._queuedEntries.slice();return this._queuedEntries=[],t},n.prototype._initThresholds=function(t){var e=t
[0];return Array.isArray(e)
(e=[e]),e.sort().filter((function(t,e,n){if("number"!=typeof t
isNaN(t)
t1)throw new Error("threshold must be a number between 0 and 1 inclusively");return t!==n[e-1]}))},n.prototype._parseRootMargin=function(t){var e=(t
"0px").split(/\s+/).map((function(t){var e=/^(-?\d*\.?\d+)(px|%)$/.exec(t);if(!e)throw new Error("rootMargin must be specified in pixels or percent");return{value:parseFloat(e[1]),unit:e[2]}}));return e[1]=e[1]
e[0],e[2]=e[2]
e[0],e[3]=e[3]
e[1],e},n.prototype._monitorIntersections=function(){this._monitoringIntersections
(this._monitoringIntersections=!0,this.POLL_INTERVAL?this._monitoringInterval=setInterval(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this.POLL_INTERVAL):(r(window,"resize",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0),r(t,"scroll",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0),this.USE_MUTATION_OBSERVER&&"MutationObserver"in window&&(this._domObserver=new MutationObserver(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this._domObserver.observe(t,{attributes:!0,childList:!0,characterData:!0,subtree:!0}))))},n.prototype._unmonitorIntersections=function(){this._monitoringIntersections&&(this._monitoringIntersections=!1,clearInterval(this._monitoringInterval),this._monitoringInterval=null,i(window,"resize",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0),i(t,"scroll",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0),this._domObserver&&(this._domObserver.disconnect(),this._domObserver=null))},n.prototype._checkForIntersections=function(){var t=this._rootIsInDom(),n=t?this._getRootRect():{top:0,bottom:0,left:0,right:0,width:0,height:0};this._observationTargets.forEach((function(r){var i=r.element,a=o(i),c=this._rootContainsTarget(i),s=r.entry,u=t&&c&&this._computeTargetAndRootIntersection(i,n),l=r.entry=new e({time:window.performance&&performance.now&&performance.now(),target:i,boundingClientRect:a,rootBounds:n,intersectionRect:u});s?t&&c?this._hasCrossedThreshold(s,l)&&this._queuedEntries.push(l):s&&s.isIntersecting&&this._queuedEntries.push(l):this._queuedEntries.push(l)}),this),this._queuedEntries.length&&this._callback(this.takeRecords(),this)},n.prototype._computeTargetAndRootIntersection=function(e,n){if("none"!=window.getComputedStyle(e).display){for(var r,i,a,s,u,l,f,h,p=o(e),d=c(e),v=!1;!v;){var g=null,m=1==d.nodeType?window.getComputedStyle(d):{};if("none"==m.display)return;if(d==this.root
d==t?(v=!0,g=n):d!=t.body&&d!=t.documentElement&&"visible"!=m.overflow&&(g=o(d)),g&&(r=g,i=p,a=void 0,s=void 0,u=void 0,l=void 0,f=void 0,h=void 0,a=Math.max(r.top,i.top),s=Math.min(r.bottom,i.bottom),u=Math.max(r.left,i.left),l=Math.min(r.right,i.right),h=s-a,!(p=(f=l-u)>=0&&h>=0&&{top:a,bottom:s,left:u,right:l,width:f,height:h})))break;d=c(d)}return p}},n.prototype._getRootRect=function(){var e;if(this.root)e=o(this.root);else{var n=t.documentElement,r=t.body;e={top:0,left:0,right:n.clientWidth
r.clientWidth,width:n.clientWidth
r.clientWidth,bottom:n.clientHeight
r.clientHeight,height:n.clientHeight
r.clientHeight}}return this._expandRectByRootMargin(e)},n.prototype._expandRectByRootMargin=function(t){var e=this._rootMarginValues.map((function(e,n){return"px"==e.unit?e.value:e.value*(n%2?t.width:t.height)/100})),n={top:t.top-e[0],right:t.right+e[1],bottom:t.bottom+e[2],left:t.left-e[3]};return n.width=n.right-n.left,n.height=n.bottom-n.top,n},n.prototype._hasCrossedThreshold=function(t,e){var n=t&&t.isIntersecting?t.intersectionRatio
0:-1,r=e.isIntersecting?e.intersectionRatio
0:-1;if(n!==r)for(var i=0;i0&&function(t,e,n,r){var i=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t);if(i.length>0)for(var o=0;o展开全部地球本身有相当大的质量,所以也会对地球周围的任何物体表现出引力。地心引力值得是一切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产生的互相吸引的作用力。地球对其他物体的这种作用力,叫做地心引力。其他物体所受到的地心引力方向向着任何方向。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任何有质量的两种物质之间都有引力。扩展资料牛顿的猜想: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吸引力与地球对周围物体的引力可能是同一种力,遵循相同的规律。猜想的依据:(1)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使行星不能飞离太阳,物体与地球之间的引力使物体不能离开地球;(2)在离地面很高的距离里,都不会发现重力有明显的减弱,那么这个力必然延伸到很远的地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心引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有引力定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展开全部地心引力来自于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地球会对其附近的物体产生比较大的吸引效果。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展开全部只要有质量的物体都会有引力,相对我们人类来说,地球非常非常的大,所以引力非常大,你可以感受的到。其实你抱起一直小猫的话你和小猫之间也有引力的。只是引力太小你感觉不到。引力是如何产生的?引力是由有质量的物体产生的。分给楼上吧,他更给力。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
撰文|戴瑾1物质不灭的破灭在中学的化学课上,学到过一条“物质不灭定律”。当汽油燃烧完后,物质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汽油中的碳和氢原子,和空气中的氧气结合成了水蒸汽和二氧化碳。各种化学反应,只不过是物质在不同组合之间的转换。汽油燃烧时的发热,来自于化学反应中,电子能级改变时辐射出的光子。面对光子被辐射的这个事实,相信物质不灭的人,或许还可以坚持狭隘的物质观,说光子不算物质。但一对正负电子相遇,湮灭成两个光子;这显然不像是这对电子内的成分重新组合,变成了光子;而更像电子消灭了,光子产生了(正电子是电子的反粒子,除了带正电,其他一样),如图1所示。图1 正负电子的湮灭物质不灭是一个假象,只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和内部的电子没有足够的能量制造光子以外的粒子。自从上世纪50年代粒子加速器发明后,物理学家们发现,高能粒子碰撞出新的粒子,属于家常便饭。大量新的粒子种类在加速器上被发现,成就了量子场论的大发展。当有粒子产生或消灭时,参与反应的粒子,一般都会接近光速,必须使用相对论。大部分粒子是有静质量的,产生一个粒子,最低限度需要的能量,由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给出。E=mc2所以,量子场论,也被看成相对论和量子论的融合。图2 欧洲核子中心的LHC加速器
来源:欧洲核子中心官网欧洲核子中心的LHC加速器,就是找到了著名的希格斯粒子的加速器,如图2所示。它由27公里这样的地下隧道组成一个圆环,高能粒子在隧道内的真空管道中回旋和加速,上千块超导磁铁帮助粒子转弯。它可以把质子加速到6.6TeV(1012电子伏)的能量,跟化学反应中1电子伏的典型能量比,高了1万亿倍。两个这样的质子的一次碰撞,可以产生成百上千个粒子。量子场论,和高能物理这个领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谓高能物理,就是每个粒子的能量很高,不但比化学反应中的高,比核反应中的也高很多。2什么是场?粒子为什么可以凭空地产生和消失?解释这样的现象,需要一个理论基础。让我们从最熟悉的电磁场开始,介绍一下场的概念。在我们的中学物理课本中,库仑定律告诉我们两个电荷之间的力和电荷成正比,和距离平方成反比。细想起来,库伦定律有一个问题:如果两个电荷在运动中,这个定律好像在说一个电荷能随时“感知”另一个电荷的位置,冥冥中有一些不合理。图3 两个运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运用麦克斯韦方程这套完整的经典电动力学理论,人们发现库伦定律在两个电荷有运动的情况下是需要修正的,一个电荷“感知”另一个电荷的位置有一个小小的时间延迟,这个延迟等于电磁波从一个电荷到达另一个电荷的时间,如图3所示。麦克斯韦方程和电磁波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电磁相互作用,是以有限(尽管非常快)的速度传播的。经典电动力学的研究证明,这两个电荷间的能量传递,不是在一方消灭在另一方制造,而是在空间中流过去的。传播电磁相互作用和电磁波的介质,叫做电磁场。无论是物体的内部,还是抽掉空气的真空,电磁场是无处不在的。电磁场携带着能量和信息,它具有物质的属性。因此,现代物理学接受,看不见摸不到的真空,也是一种物质形态,电磁场是这种物质的一个属性。3场的量子化与粒子的诞生量子场论是一种量子力学,只不过,它的第一对象不是粒子,而是场。描述粒子的状态,用三个位置坐标,或者三个动量分量。描述场,则需要用作为时空函数的场量或者场强。比如电磁场,需要用 A(x, t) 和 φ(x, t) 来描述,在相对论中,A和φ 共同组成了四维时空中的向量。描述粒子的状态只需要三个数,术语称为有三个自由度,场则有无穷多个自由度,数学上要复杂多了。量子力学中,粒子的位置可能不确定,粒子的状态可以是不同位置的叠加,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确定。在量子场论中,一个空间点上的场,同样可以是不同强度的叠加,场和场随时间的变化率(相对于粒子的速度)同样不能同时确定。量子场论,有些像晶体,是很多空间点上的量子力学。只不过晶体毕竟只有分布在离散的晶格点上的有限多个原子,场则拥有在连续空间中的无穷多个自由度。这听起来非常复杂,但量子场论的研究却很快产生了一个简单而重要的结果:所有的场都有波动,比如电磁场有电磁波。在一列波中,每一个点的场都在平衡点附近做周期性振动,就像晶体中的原子的振动。一列波的动力学,就像量子谐振子,它的能级是相等间隔的(E=(n+1/2)hf,n=0,1,2,3,…,其中h为普朗克常量,f为谐振子的频率),每跃迁一个能级需要的能量是hf。这恰恰是一列波中一个粒子的能量!波的能量是量子化的,每一份能量,就是一个粒子,就像晶体中的一个声子。量子谐振子的能级差,和波粒二象性中每个粒子的能量,都是,原来这并不是巧合。让我们总结一下量子场论的物质观:每一种基本粒子,都对应着一种场,即使在真空中,这些场都无处不在在真空中,没有可以观测到的物质,是因为所有的场都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场的能量是量子化的,每一份能量的激发,就在真空中增加了一个粒子粒子的产生和消灭,是由于不同的场,通过相互作用交换能量的结果光子的场就是电磁场,电子也有自己的场。电磁场是四维时空中的向量,电子场的类型是旋量,有四个复数的分量。电子场的激发,包括电子和电子的反粒子——带正电的电子。作为费米子,电子场的量子规则和电磁场不同,需要满足泡利不相容原理,同一个状态的电子,最多只能被激发出1个,如图4所示。图4 量子场在一列波上的能级和粒子的关系至今,粒子物理学已经确定了17种基本粒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狭义的物质粒子,有6种夸克、μ子、τ子,还有3种中微子;这些都和电子一样,是自旋1/2的费米子,用旋量场表示。另一类是在这些物质粒子之间,传播相互作用的粒子,有传播强相互作用的胶子、传播弱相互作用的W和Z粒子,它们都和光子一样,自旋是1,用向量场表示,用杨米尔斯场论描述。在这两类之外,还有一个希格斯粒子,它自旋为0,它的场是四维时空中的标量。4零点能的困惑和宇宙的命运量子谐振子的最低能量不是0,粒子不可以绝对静止。按同样的原则,量子的场也不允许绝对平静,每一个波动形式下,都有零点的振动能量。这个问题让量子场论陷入了困难。首先,无限多种波动模式上都有零点能,真空的总能量密度一定是无穷大的。当然,也不是所有零点能都是正的,费米子的零点能是负的,不排除正负能量可以抵消。并且,在真空中存在不同粒子的场,这些场之间还有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到真空的能量。量子场论无法计算真空的能量密度,但合理的推测,它不应该是0。在什么都看不见的真空里,能量是多少有关系吗?真空的能量有没有物理意义?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展示了真空的能量,叫卡西米尔(Casimir)效应。两块金属板,真空中靠近时,如果它们带电,你知道会有吸引力或排斥力。但量子场论预言,当它们不带电时,也会有一种吸引力。图5 两个金属板之间的电磁波振动模式如图5所示,因为电场不能进入金属,两个金属板之间,电磁波的振动模式受到了限制,只有一系列驻波可以存在。这些驻波上,即使没有任何光子,两块金属板的存在,也影响了夹着中间的一部分真空的零点能。量子场论虽然算不清真空的能量是多少,但能准确计算内外的能量差,以及能差造成的吸引力,这个计算结果被实验证实了。当然,两块板子要靠得非常近(纳米级)才会有显著的吸引力。还有更重要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告诉我们,能量和质量可以互相换算的,真空中的能量可以换算成质量,也可以产生万有引力。真空的能量密度,就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宇宙常数,它对宇宙空间的弯曲和演化,有决定性影响。这很有趣,最微观的基本粒子的物理学决定了最宏观的宇宙的命运。中学物理可能让你觉得能量是一个标量;但在狭义相对论里,能量和动量组成了四维时空中的一个矢量,能量是这个矢量在时间方向的分量。能量密度就更复杂。在广义相对论里,它是一个4x4张量中的一个分量,这个张量在对角线上的元素是压强和能量密度。你可能听说过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是宇宙中一些不发光的物质,除了不容易被看见,它们和普通物质一样贡献万有引力。真空能量就是一种暗能量,它的性质非常不同。如果暗能量密度是正的,它本身也贡献吸引力,但正能量密度永远伴随着负的压强,净效果是排斥的。负的暗能量密度则贡献一个净吸引力。我们的宇宙无比浩瀚,看起来是平直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真空的能量就是0。直到21世纪,天文观测证实了宇宙在加速膨胀,这意味着真空有一个很小的正能量密度。这个能量密度,折算成质量,每立方米只有几个氢原子,但也超过了宇宙所有物质(可见物质加暗物质)的平均总密度,足以克服它们的吸引力让宇宙膨胀。膨胀以后,物质的密度更小了,暗能量的密度还是一样的,所以膨胀会越来越快。真空能量虽然不完全是0,从粒子物理的角度看,它太小了,随便哪一项暗能量的贡献都比这个值大几十个数量级!从逻辑上来讲,宇宙原来的真空能量和各种量子场的贡献加在一起,可以完全抵消,这能说得通,但很不合理。如果没有更高的机制来制约,宇宙原来的真空能量与各种量子场的贡献加起来怎么能抵消得那么干净?这个巨大的疑问,至今仍是现代物理学的未解之谜。作者简介戴瑾,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通过李政道CUPSPEA项目赴美留学,获得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期间在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的研究小组工作,师从于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获得者波尔钦斯基,共同创立了弦论中的D膜理论。现为英特尔高管。来源:返朴原文标题:量子场论是什么编辑:fengya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有引力怎么形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