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河流流动方向会改变吗可以改变大地形?

本文章是2020年《魔法公式文综抢分训练营》一部分内容。本课程面向2020年高考,聚焦高考文综必备解题方法、往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和今年高考的命题热点。课程售价480元,将于近期上线微信公众号“魔法公式”——知识店铺。更多课程信息敬请关注知乎 @药铺学长高考文综 ,微信公众号“魔法公式”、魔法公式高考答疑QQ群707100640~地理算得上高中文科中最困难的学科。大多数学生能基本掌握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但做题的准确度往往不尽人意。我是人大的学生,在文科生里算是比较牛逼的一部分了吧?但是我从未听说过身边哪位朋友“擅长地理”。人文地理题目主要是“根据材料得结论”,问题不大。容易做错的一般是自然地理问题。翻阅往年高考卷,自然地理的压轴题常常依托于河流。因为“河流”这个地理事物有很好的性质:第一,河流是水,水的来处是补给、河流作为地表径流是水循环的流程,水体之间还会互相交换,方便与其他自然地理事物相作用,从而体现“综合思维”;第二,河道、河谷都是地形,河流塑造了“地表形态”。第三,河流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体现“人地关系”问题。地理难考,一是因为各种要素相互作用,题干又不明确说,需要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而高考历史、政治是根据材料得结论,会翻译材料就行了)。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凸岸堆积,凹岸侵蚀”,但是放到2019年全国一卷的最后一个题组,你知道“河道的摆动”考得是这个嘛?二是因为学校讲得支离破碎、东一头西一头。《自然地理》水循环那章,老师在教材基础上直接补充了“河流的补给”,翻过页开始讲水循环的过程,下一个单元讲河流地貌,《区域地理》补充了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河流梯级开发,大家都会,So what?很少有老师超越教材,单独整理河流体系的。三是现在网络上的地理教学资源良莠不齐,大多数人都没学明白。我昨天下午去b站搜索“高考地理”,随便看了两个视频,给爷整笑了。第一个视频里老师讲话大连海蛎子味,讲闲话一个顶十个,讲知识白费;第二个视频倒是一本正经地讲秒杀,但我听了一会儿,只在纸上写了两句话:1.不是说你讲题语速快就叫秒杀2.不给现象,我怎么知道该调动什么方法看完视频,心情复杂。之前我觉得网课领域已经均质化、饱和了,我来讲没什么竞争力的。但是照现在阿猫阿狗都敢出来捞钱的样,我还是有钱可挣的。全国卷中以河流为中心的题目,迄今为止就考了这么多东西。地理要素是综合性、相互作用的,再考河流问题,无非是把其中的几个环节及其影响因素提溜出来。推荐一下这篇文章,对大家解题的帮助会很大。(2019全国一)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A. 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 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C. 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10. 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11.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A. 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 水量增大,流速加快C. 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 侵蚀加强,河床加深答案:DCC解析:河道的游荡,原理是“凸岸堆积,凹岸侵蚀”。这一岸堆积,那一岸就侵蚀,河床的位置就转移了。看你能不能理解本灵魂画手的意思:第九题是结合黄河流域的特点,考查影响河流堆积的因素;第十题是考查影响河流侵蚀的因素;第11题考查的是河流的顶托作用。黄河这个地方含沙量大,和黄土高原有关系。位于季风区,降水变率大,年内冲淤变化强烈。所以第9题选D。第10题考查影响流水侵蚀的因素,去查上面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主要有地形、岩性和流速三个因素。流速主要是跟坡度有关系的,这里看不出来。第11题考查顶托作用。我们的地理教材在“三角洲”那块对顶托作用一笔带过,没有讲清楚。很多同学只是隐约记得海洋有顶托作用,对河流的顶托作用理解不深。顶托作用:常见于河流交汇处和河流入海口。①河流交汇处,干流的水量大、水位高,其他水系的水位相对较低,难以汇入干流,即为干流对周围支流水系的“顶托”作用;②河流入海口处,海平面较高,对河水起到“顶托作用”。高考具有引导教学的功能,考某些新鲜的要点主要用两个作用:一是考查学生在新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区分度、体现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创新性;二是让后面几届的学生和老师注意起来。就备考实践而言有一项应用:新东西考一次学生和老师往往反不过劲来,至少得考两次。所以据我判断,河流的顶托作用这事没完!2020还要考!河流的顶托作用这事没完!2020还要考!河流的顶托作用这事没完!2020还要考!2019年全国一卷第9题考冲淤,2016年不是考过冲淤了嘛,这不就第二次了嘛。下面这道题,就明确地告诉你枯水期淤积,汛期径流冲淤,这不就是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嘛?(2016)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图2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9~11题。9.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10.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11.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第9题,涉及河床变化的问题。河床变高,说明淤积,而题干说枯水期淤积。所以第九题实质是问东部季风区雨季向旱季过渡的时间是哪段,所以选D。第10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影响。建大坝拦水,水库下游水少了,河道淤积,故选B。第11题,题干说海潮带来泥沙雨季,所以修水闸切断潮流泥沙补给,故选A.百度一下,河道的淤积和冲刷分为以下三种:①区:只有上游来沙量超过水流挟沙力时,泥沙才开始沉积;如来沙量不及水流搬运能力,河床就会发生冲刷。②区:水流条件既不足以冲刷床面的泥沙,使之搬运而去,又不足以支持上游的来沙,使之继续在水中悬移,因此来沙迅速淤积。③区:水流条件不足以侵蚀河床取得泥沙的补给,但上游的泥沙进入本河段,河段内的紊动强度还能支持它们以悬移形式搬动,因此大部分上游来沙通过河段下泄,不发生过多的沉积。2019年全国一卷考影响侵蚀的因素,涉及到岩性和地形问题。2019年全国三的主观题不又重复了一遍嘛!3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图7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6分)(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单一岩性是岩性,河岸直立是地形。至于“河流下切”是怎么来的,涉及到我之前在地理主观题课程中讲到的“地理主观题的大喘气特征”:河流上游……该河段。上游河段,所以下切!这涉及到河流下蚀、溯源侵蚀、侧蚀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河段的区分。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6–8题。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
B.T1
C.T2
D.T3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这题是河流阶地问题。在我上面推荐的那篇回答中,答主对河流阶地做了以下解释:河流在演化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当它非常努力的把山峦劈开,拓宽河谷,为自己争取到了生存空间之后,下游会突然间就重新变成上游。地质运动是不讲情面的,说地震就地震,说抬升就抬升。当河谷抬升时,河水会重新拥有较高的势能,并再次快速下切。废弃的谷底会高于后期的河床,成为河流阶地。第6题,最下面的平坦面是当前河流正在作用的河漫滩。河流不断侧蚀、平坦面扩大,所以选A.第7题,题干说T3砾径最大,而我们学过流速越大、砾径越大,所以选A第8题,接受沉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继续沉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留了一个沉积的过程,所以是间歇性抬升。故选D。沉积物砾径问题,教材涉及、高考考过。(2017全国二)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9.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主要原因是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这题也涉及了流速和沉积物砾径问题。第9题“洪积扇集中连片”,实质是问洪积扇产生的条件,而这种条件在贺兰山地区非常满足。看下面这个图,洪积扇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所以说第9题选C第10题,砾石(砾径大)少的原因:流速不行呗。流速跟坡度有关系。教材曾经讲过沉积物砾径是有分选的。而有图可知,甲地主要是低山,同时河流比较长。高度比长度不就是坡度嘛!坡度不行,所以流速不行。故本题选B。11题,洪积扇都是砾石,所以土层浅薄。故本题选B.(2018全国二)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1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9~11题9.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10.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1.第6次 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这题考查的是水循环问题,而河流可以算作水循环的地表径流部分。大多数同学都知道植被覆盖率高能降低河流含沙量,故9题选B。但具体是怎么起作用的,大家未必明白。植被能够截留水源,保持水源。有坡而无植被的地方,水很快就流下去了。而地表有草、树的地方摩擦力大、植被能把水挡一下,水分就能充分下渗,地表径流就会转化为地下径流。但是水的下渗不是无限的。当土壤里的水分饱和,水就渗不下去了,就会把沙子冲走。类比暴雨天气中的积水路面:降水强度太大,下水道能下去的流量太少了,水就在路面堆积了;或者说下水道直接填满了,下不去了。故第10题选B。11题,植被尽力了,土壤实在喝不下去了,所以把泥冲出来了,故选D。坡面上植被对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相互转化的作用,在2016年也考察过:图1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7—9题。7.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8.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第7题选B,你懂我意思吧?第八题选C,问题也不大吧?第九题,植被恢复了,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A减少、B增加,总量减少(土壤留了一些),选D,没问题吧?上面讲的是植被对坡面径流的作用。2015年曾经考过平面上的“雨水花园”问题,两者值得区别:(2015全国一)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图1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1—3题。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硬化的地面往往渗水能力有限,因此在建立雨水花园来方便雨水下渗。第一题,在种植土层上面铺了一层树皮,有什么用呢?你要用水循环的思想考虑它。雨水花园是为了增加下渗,在雨量一定的情况下就要减少蒸发、蒸腾和地表径流。铺一层树皮,雨水可以渗透下去,但是水与空气的接触面小了,蒸发就少了。故第1题树皮的作用是保墒,答案选D。第2题,种植土层和砂层的砾径(间隙)比较小,能把水过滤一遍。砾石层主要是方便把水排走,故本题选B。第3题选C问题不大。贝加尔湖(图2)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6~8题。6.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7.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8.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湖面蒸发弱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盐度低
D.湖水深度大看上面的思维导图。就成因而言,湖泊一般分构造湖、火山湖、潟湖三种。又长又深的是构造湖,所以第六题选A,地壳断陷集水。第七题有点欺负孩子了哈。就河流而言,淌水的地方叫做河床,对湖泊而言就叫湖盆。湖水深度加深,必须是湖盆在加深啊,因为装水的就是湖盆,故第七题选C。ABC三种现象,由材料不能推理出来。“说明”是材料得出的充分结论,和“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现象和结论是一一对应的,湖水深度加大就等于湖盆变深。湖水更新缓慢主要是因为湖水深,上下层交换慢。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题。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8.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这道题涉及好几个问题:一是河谷的结构问题,二是理论蒸发量与实际蒸发量的区别,三是植被对水源的作用,四是饱和问题。河谷包括谷坡和谷底,谷底包括河床和河漫滩。河床是长期有水的地方,河漫滩是洪水来的时候能漫过的地方。题干说了是西北闭合流域,说明不涉及流域之间的水体交换问题。2000mm是理论的最大蒸发量,210mm是实际蒸发量。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补给量=消耗量。由于不涉及水体交换,所以蒸发量=降水量。故第九题选C。第10题,实际蒸发量最小的地方是坡面,因为还没等蒸发呢,地表径流就跑了。所以选A。第11题是植被的作用。耐旱植物往往能吸水,降水又全部转化为蒸发,所以湖的面积会减小。而水底已经有厚厚的盐层了,说明这个湖泊是盐的过饱和溶液(已经析出),盐不会继续溶解,故含盐量会增加。理论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这个事,在2018年高考中也做了相应考察。这道题也顺便提到了盐度饱和的问题: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当地的理论蒸发量很强,但是降水不行,没那么多水蒸发,所以差不多就行了。第三题河流只进不出,湖泊就是盐湖。最终盐分会饱和掉。植被除了能涵养水源,还能吸水。植被吸水问题:(2013)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6分)(2)读图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8分)(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4分)(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2分)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4分)(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2分)沼泽萎缩。(2分)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4分)(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2分)(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2分)(2017)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题。6.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A.用水便利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植被缺失7.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8.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答案:DAB这题本质上是考河漫滩。很可惜,我高中的时候一直没搞清河漫滩“洪水季漫过、干季裸露”这样一种性质,实际上教材和老师也没有讲清楚。没有刀耕火种就能直接种,说明泥是冲来的,没有植被。沉积物来源地?上游。尼罗河自南向北流、注入地中海,上游是热带草原气候,所以选A。耕种期要在尼罗河不泛滥的时候,10-次年6月。埃及、尼罗河显然是北半球,这个季度是冬春季。能在冬春季生长的植被得是地中海气候区,所以选B.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图3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7~9题。7.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A.递减
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
D.递增8.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9.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答案:DCA要建构水温、光照、含沙量、营养盐、浮游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第八题,含沙量一高、水体浑浊了,光照就不行。光照和含沙量负相关、和浮游植物生长正相关。营养盐、水温与浮游生物生长正相关。靠近河流入海口的地方营养盐和含沙量都高。河口处密度最低,说明含沙量主导,故选C。第九题,温度低了,含沙量也小了,所以选A。这题是典型的新概念迁移类问题:“XX是/指/是指,与XX、XX、XX等因素密切相关(对XX,XX,XX有重要作用),下图为XXX,据此回答XX-XX题。”新概念迁移类问题遵循“问题表征——理论建模——应用迁移”的命题指向,层层深入。解决这类问题,一要将新概念与所学知识进行挂靠,二要思考影响因素:正相关还是负相关?三要考虑作用机理,即影响因素通过怎样的方式对概念起作用。解题方法:①迁移:新概念是哪个旧概念,或与哪个旧概念相关?②两个方向:(1)考虑影响因素:正相关or负相关?影响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2)考虑作用机理:正相关or负相关?与它描述的对象有什么关系?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本题实际上也是个新概念迁移类问题,思维含量不太大。贝壳堤是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形成的,本质上反映了海岸线。在一条贝壳堤形成的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稳定,沉积物才能稳定下来。故第7题选C。第八题,泥沙在贝壳堤以外沉积,加大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第九题,位置反复变动,说明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4,完成10—11题。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答案:D B离岸线越近水越浅。所以距离增加说明泥沙淤积,距离减少说明侵蚀(海岸后退)。11题这几年侵蚀为主,“推测”问的是“可能的原因”,和上面所讲过的“说明”不是一回事。只要逻辑关系上符合就可以了。泥沙淤积量小了,说明径流量不行了,泥沙半路就淤积了。故选B。圣劳伦斯河(图3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图3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9—11题。9.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A.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5个月 10.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11.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①加深河道 ②绿化河堤 ③分段拦冰 ④拓宽河道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CBC有水电站的地方有势能,不结冰。11题,凌汛是水跑在冰上,水面高了。所以让水过去就行。河道有多深,水都在冰上面,①不好使,②更不好使。故选C。}

1个回答
关注
摘要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植被条件变好,可以有效减缓流域侵蚀作用,促进沉积物质量的增加,沿岸地貌逐渐变得平缓。而在植被条件变差情境下,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侵蚀作用加强,沉积物质量减少,导致沿岸地貌逐渐陡峭。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3-05-15根据河流地貌和黄土地貌所学知识,通过流域侵蚀-搬运-堆积过程分析,阐述黄河中游地区植被条件变好与变差两种情境下黄河下游地区地貌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植被条件变好,可以有效减缓流域侵蚀作用,促进沉积物质量的增加,沿岸地貌逐渐变得平缓。而在植被条件变差情境下,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侵蚀作用加强,沉积物质量减少,导致沿岸地貌逐渐陡峭。植被条件变好情境下,由于黄河中游地区植被覆盖增强,土壤固结作用加强,水土保持能力提高,导致流域侵蚀能力减弱。黄河中游地区的降水量增加,河流流量增大,使得黄河下游地区的沉积物质量增加,地势逐渐变平,河域扩张。而在植被条件变差情境下,由于黄河中游地区缺乏充足的植被覆盖,土壤得不到保护,易被侵蚀。河流水土流失严重,侵蚀能力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弱,导致黄河下游地区的沉积物质量减少,河床高度降低,河道缩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星星点灯将你照亮——司辰地理工作室微专题十一:河流百态【点拨高考】河流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因此高考命题往往以某河流等为载体,综合考查我国或世界典型地区的河湖水文,人类活动与水环境的关系。多以等高线、区域地图、与河流有关的数据、图表、时事资料等切入,综合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使用。【知识梳理】一、河流特征及成因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水量、水位、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凌汛、水能;河流水系特征包括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落差或峡谷分布。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考查方向有三个,一是建立的水系水文特征基础上的河流与区域的识别;二是不同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与比较;三对具体河流水系水文特征进行成因分析。(一)河流水文特征1.径流量(1)径流量的大小---------取决于五方面:第一,降水量的多少;第二,流域面积的大小;第三,干流的长度;第四,支流的多少;第五,蒸发量的大小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河流水量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多少,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河流主要取决于气温的高低。(2)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或小,若大的话,汛期在什么季节(春汛、夏汛、冬汛)。2.河流含沙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形、植被覆盖率、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3.结冰期与凌汛:主要与气温有关。最冷月均温小于0℃有结冰期,若河流同时又是从较低纬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的,则还会有凌汛现象。4.流速--------湍急、大、急5.水能--------大小取决于高差的大小和水量的大小。(二)河流水系特征1.河流的长度和流向2.流域面积大小3.支流的多少及其长短和分布(对称的、向心的、辐射的)-------地势决定着河流的流向,河流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所以,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例如,下图为四川盆地的等高线及河流分布图,从图中可以发现,盆地周围海拔高,等高线闭合,河流由周围向盆地中部汇聚,形成向心状水系。4地上河(河道平直、弯曲、地上河)5.入海口(有没有入海口)6.河流是否弯曲二、河流流向的判读1.根据河流名称判断这种判断方法的应用基于平时对世界河流的分布及流向的识记,可用于熟悉的河流流向的判断,例如:长江、黄河和尼罗河、亚马孙河、恒河、刚果河、墨累----达令河、密西西比河。2.根据河谷地貌形态判断一般情况下,在河流上游,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使河流不断加深延长,因此,在此形成的河谷主要是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到了河流中下游,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形;在河流的入海口,往往由于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形成“喇叭”形河口三角洲。抓住河谷及河口处地貌特征,根据从“v”形→“U”形→“喇叭”形来判断河流流向。3.根据堰塞湖形成位置判断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得了解堰塞湖的形成------河流被外来物堵塞而形成的湖泊(常由山崩、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的熔岩流和流动沙丘等造成);即有堰塞湖的一侧是河流上游。4.时令河河水流向的判断时令河即季节河,这类河流主要分布于内陆沙漠或沙漠边缘,是雨季时雨水汇流成河,一般越向下游水量越少,在旱季时流量变小甚至干涸只留河床,随季节消失的部分在地图上用虚线画出。我国著名的时令河是塔里木河,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内。河流由实线向虚线流。图中:虚线为旱季消失的河流下游;实线为河流上游。5.根据河谷的宽窄判断一般而言,河流上游比河流下游河谷要窄些。绘图时用细线表示窄河谷、粗线表示宽河谷,因此,可根据河流线条的粗细来判断河流流向,即河流由细线方向向粗线方向流。6.根据河流水系特征及支流流向判断这个方法的应用要会判断干支流:一般情况下支流条数多于干流条数;绘图时河流支流较细干流较粗;支流短干流长。7.根据湖泊及下游流量变化判断湖泊或水库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使得湖泊或水库下游的河流径流量比较平稳。8.利用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河流流向取决于地势的高低,即由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如我国地势总体上是西高东低,所以,大多数河流的流向是自西向东;而亚洲的地势是中间高四周低,所以河流流向呈放射状,即由中间流向四周。9.根据河床沉积物颗粒物大小来判断河流上游沉积颗粒物较大;河流下游沉积颗粒物较小。10.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容易产生水污染的工厂(如:电镀厂、化工厂等)应位于城市河流下游地区;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食品厂等)应位于城市河流的上游地区。11.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在河岸弯曲处,由于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三、河流与自然要素的关系1.河流与地形的关系(1)地貌对河流的影响①地势影响河流的流向和流速,水能的多少等②地貌影响水系特点和流域范围:形成山地型河流、平原型河流流经山区,落差大,流速快;水能丰富。但易造成水土流失。流经平原区,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水量丰富,易造成洪涝灾害。(2)河流对地貌的影响①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②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2.河流与气候(1)气候对河流的影响①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②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③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④带来危害:a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b危害人体健康,c影响海洋旅游业。⑤气候(降水与气温)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等(2)河流对气候的影响:气温(温差变小)降水(增多)等3.植被对河流的影响:涵养水源,调节径流量;保持水土,减少泥沙含量;4.水库对河流的影响:使水库以下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小;使水库下游河段的含沙量减少,改变枯水期的水质,改善河流的航运条件5.河流入海口与海水(1)河流入海口海水盐度较低,部分河流入海口的盐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2)河流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渔场):陆地淡水的注入给鱼类带来丰富的饵料(3)河流入海口海水污染情况:咸潮:①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②咸潮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气候)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d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人为原因: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③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④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d节约用水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5河流与人文要素的关系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城市:河流是影响城市分布的重要自然因素。早期城市的形式受河流影响最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一般都是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河流功能主要表现为供水、水运、军事防卫、旅游四个方面。因此,我国南方多沿河设城。沿河设城的区位类型主要有:①位于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便于货物转运),如赣州市;②位于河流交汇处(大量人流物流在集散、中转),如武汉;③位于河口(河流腹地宽广),如上海市;④河流曲流处或河心岛(天然河面利安全防卫),如伯尔尼、巴黎;⑤位于过河点位置(渡口),如伦敦。四、河流的综合治理(一)河流水是陆地淡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动态水资源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我国是一个河湖众多的国家,但是季风气候显著,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各大江河流域洪涝、干旱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在河流上游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既要考虑发电、供水、航运、防洪等效益以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要考虑其地质基础、淹没范围以及对河流上下游水文、生物、泥沙、河岸侵蚀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如下图表为河流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治理措施治理目的建设水利枢纽开发水能,加强灌溉,调蓄径流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建设分洪、蓄洪区调蓄洪水,减轻洪灾修筑河堤,疏浚河道便利航运和防洪调整产业结构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压力控制工业及生活废物排放减轻河水污染(二)河流问题(洪涝、断流、凌汛、水土流失、水污染、咸潮等)1.洪涝原因:受水系形状、河道特点、地势状况、流域内的植被多少、降水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等自然因素影响;与人为原因也有关。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对策: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泄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在流域内大力植树种草以保持水土。例:荆江水患:原因:①亚热带季风显著,夏季暴雨集中;②上游水系庞大、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汛期相同而且水土流失严重;③本段河道弯曲,水流速度缓慢,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升,排水不畅。治理措施:①在上游地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②兴修水利工程,提高流域的径流调蓄功能;③裁弯取直,疏浚河道。2.断流我国河流“断流”的成因类型(1)东北封冰型断流(2)华北干旱缺水型断流(3)西北冰雪难融与干旱型断流防治措施——统一管理、节水灌溉、跨流域调水例:黄河断流现象的成因和对策A.黄河断流的成因:自然原因:①(气候)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风力作用强烈,蒸发旺盛;②(土壤)流经地区,土质疏松、土地沙化,河水下渗严重;人为原因:①黄河上游地区,生产和生活用水量过大以及水资源的浪费性使用;②上、下游地区水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水利工程众多,拦截了大量水源。B.黄河断流的对策:自然缺陷对策:①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季节调控能力;②跨流域调水,协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的矛盾;③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人为协调对策:④加大科技投入,改革灌溉和生产技术,节约水资源;⑤建立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机制,协调流域内干、支流,上、下游地区水资源分配。3.黄河凌汛:河流在水文特征上有冰坝阻塞水流的现象,叫凌汛。分布:凌汛在上游河套一段和下游山东境内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时间:每当冬春季节,纬度较高的下游地区封冻在前、解冻在后,低纬度处的水流,挟带冰块不断涌来,至冰坝阻塞水流,造成河水泛滥。由此可见,发生条件:一河流有结冰期,二河流由低纬地区流向高纬地区。4.咸潮(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到内陆区域)成因:降水少主要原因;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无序挖沙;海平面上升。时间:多发于枯水季节、干旱时期对策:建立预警机制;采取调水以淡压咸;加强河道采砂管理;节约用水5.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6.水污染——保护水源7.塔里木河、黑河生态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下游河段来水量锐减,河道干涸段流,土地撂荒甚至严重沙化,生态环境恶化。原因:①上游地区不断开垦土地,农业用水急剧增加;②加之温室效应,蒸发加强,导致下游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五、涌潮六、河流袭夺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有些地理教材上也称之为河川袭夺。人类的跨流域调水实际上是一种人为的河流袭夺。在河流发育的过程中,相邻的两条河由于侧蚀或溯源侵蚀的关系,低位河常常将高位河袭夺,这种现象称为河川袭夺。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经典高考试题】(2020,浙江省卷(7月选考))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西江梧州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居全国第二位;多年平均输沙量5570万吨/年,居全国第三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2017年梧州站输沙量减少至2500万吨/年。图一为广西境内西江流域主要水库和甘蔗主产区分布示意图。图二为梧州站径流量、输沙量及南宁市降水量年内占比统计图。材料二 目前,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生产省区。下表为2000年至2017年广西森林覆盖率和农业生产相关统计数据表。统计指标年
份20002005201020142017森林覆盖率(%)37.952.758.062.062.3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625.9634.4589.7618.6614.3稻谷播种面积(万公顷)230.2210.0209.4202.6192.3甘蔗种植面积(万公顷)50.974.8106.9108.293.5甘蔗单产(吨/公顷)57.869.066.673.581.4(1)说出西江输沙量的年内分布特征,并分析其输沙量大的自然条件。(2)简述西江流域输沙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3)简析广西主产区甘蔗种植的土地资源优势。从生产角度,说出2000年来广西甘蔗总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答案】(1)特征:年内分布不均,集中在6-8月。条件:降水量丰富,径流量大;年内降水集中;流域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侵蚀强。(2)水库大量拦蓄河流泥沙;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3)优势:河谷平原面积较广,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原因:种植面积扩大;单产提高;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科技等投入增加。【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西江输沙量的分布特征、影响输沙量的因素及影响甘蔗种植的区位因素,同时考查了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详解】(1)西江输沙量的年内分布据图2分析可知,输沙量最大的月份是6-8月份,其他月份较少,年内分布不均。影响输沙量分布的因素主要是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地形等因素。图中该地降水量较大,集中于5-8月份,年内降水集中,径流量大;西江流经地区多低山丘陵,河流流速快,侵蚀力强,因此导致输沙量大。(2)据图1分析可知,西江干支流修建了大量水库,水库拦水拦沙,减少了输沙量;据表分析,2000年至2017年,该地区森林覆盖率由37.9%大幅度提高到62.3%,森林保持水土,减少了输沙量。(3)从土地资源角度分析,结合图1可知,广西河流众多,河谷平原面积较大,地形平坦,河流沉积了深厚的土壤,土壤肥沃。2000年广西甘蔗总产量快速增长,从表中数据看,种植面积从50.9万公顷增加到93.5万公顷,种植面积扩大;甘蔗单产由57.8吨/公顷提高到81.4吨/公顷。图1中大量水库修建,水利设施得到完善,水源供应充足、稳定;农业科技等投入增加,农业技术进步较快。(2020,江苏卷)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尼日尔河源于富塔贾隆高原,注入几内亚湾,全长约4200km,流域面积210万km2 , 在塞古-迪雷间的盆地形成大型内陆三角洲,在几内亚湾发育了巨型河口三角洲。材料二:下图为“尼日尔河流域及降水分布示意图”,下表为“尼日尔河部分水文站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统计表”。(1)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尼日尔河“水塔”,请分析原因。
(2)说明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前后径流量和输沙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概述尼日尔河迪雷-洛科贾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
(4)简析河口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答案】(1)年降水量大;地势高;流域面积较大(2)径流量减少;径流季节变化减小;输沙量减少;河湖多,调节能力强;蒸发强;下渗多;地势平缓,流速减小,泥沙沉积 (3)径流量先减后增;含沙量增大 (4)地形为低平原,河网密布;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径流量大,含沙量大;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描述等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详解】(1)“水塔”一是水量大,为尼日尔河提供的补给水源多,二是地势高。读图可知,富塔贾隆高原所在地区年降水量大,且该区域尼日尔河的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阔,为尼日尔河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补给;其次,富塔贾隆高原所在地区地势高,是尼日尔河的发源地,所以被称为尼日尔河的“水塔”。(2)读表可知,根据马西纳和迪雷水文站年径流量以及年输沙量数据的变化可知,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后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减少,主要原因在于内陆三角洲地区地势平缓,流速减小,有利于泥沙的沉积;同时,河湖较多,内陆三角洲面积较大,年降水量相对减少,蒸发量增加,且由于流速减慢,下渗增多,所以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后径流量减少。另外,由于河湖多,内陆三角洲对河流的调节能力强,所以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后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3)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自迪雷~洛科贾,河流径流量先减后增,含沙量增大。(4)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可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河口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地形为低平原(地形);根据图中等降水量的分布可知,河口三角洲地区降水丰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该区域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气候、植被);该区域河网密布,径流量大,含沙量大(根据奥尼查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判断)(水文)。【素养提升】一、单选题3. 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地貌特征。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图中河流的流向及河流与水渠的关系是:A. 河流自南向北流,河流水补给水渠B. 河流自北向南流,河流水补给水渠C. 河流自北向南流,水渠水汇入河流D. 河流自南向北流,水渠水汇入河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先判断河流的流向,由图可知,在河流经过1200处等高线处,等高线发生弯曲,根据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即可得出流向;在图的左侧有一条等高线海拔为1210米,可以看出水渠所流经地区海拔高于河流,因此可以判断出水渠流入河流。故选C。4. 读图,a区建于河流上游地势较低处,b、c、d区建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其原因是(
)A. a区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较高的平坦之处,利于人类定居B. b、c、d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减少河流洪水的威胁C. b、c、d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容易获取淡水资源D. a区位于河流上流地势较平坦处,有利于引用河流淡水【答案】B【解析】【详解】a处聚落建在上游地势较低平的河谷地带,温度适宜且耕作方便,便于定居;而到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易发生洪水,为减少其对生存的威胁,居民区多选在b、c、d等地势较高处。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河流在单向环流是将掏蚀的物质带到另一岸沉积形成边滩,洪水期被淹没。下图为某河流平面图,图中河段可常年通航,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5. 该河段位于(
)A. 河流中下游 B. 河流上游 C. 南半球 D. 北半球6. 图中边滩(
)A. 越靠近深槽其沉积物颗粒越小 B. 河流上游发育快于中下游C. 其位置由河流流向决定 D. 在河流枯水期,利于改善河流的通航条件【答案】5. A
6. D【解析】【5题详解】河流的单向环流发生在河流弯曲处,将凹岸掏蚀的物质搬运到凸岸沉积,该河段河道多边滩和浅滩反映河流流速慢,沉积作用突出,所以在地形平坦的中下游地区。而深槽或边滩在河流两岸均存在,与河流弯曲有关,无法判断南北半球。故选A。【6题详解】越靠近深槽水流速度越快,沉积物越大,A错误;边滩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上游水流快,沉积作用弱,中下游流速变缓,沉积作用增强,中下游发育快于上游,B错误;边滩通常在凸岸形成,与流向无关,C错误;枯水期,边滩出露水面起到束水作用,将河道收窄,保持水深,利于船只通过,D正确。故选D。【点睛】河流沉积作用的发生与河流流速有直接关系,流速越快,泥沙沉积越少,沉积颗粒越大;流速越慢,沉积作用越明显,沉积颗粒越小。下图为我国江南地区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示意图,甲地河流沉积物颗粒比乙地大。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7. 图中A. 甲地河流沉积物的面积不断扩大 B. 甲形成时期河流流速比乙形成时期慢C. 乙地河流沉积物的面积不断缩小 D. 河流沉积物的形成时期甲地早于乙地8. 该河谷A. 南岸为阳坡,因流水堆积作用形成 B. 地处平原地区,沿岸人口聚落密布C. 夏秋季节为洪水期,河流流速较快 D. 平水期流水侵蚀强,沿岸杨柳成荫【答案】7. D
8. C【解析】【7题详解】读图可知,甲在洪水位线以上,已不受河流作用影响,甲地河流沉积物的面积不会再扩大,A错误。流速越快,搬运能力越强,沉积物颗粒也就越大,由于甲的沉积物颗粒大于乙,甲形成时期河流流速比乙形成时期快,B错误。由于洪水期还能淹没乙地,乙地还会有河流沉积作用发生,面积还会扩大,C错误。由图可知,乙地正在受到河流作用影响,形成堆积体,而甲早已形成且不会受到洪水影响,不会扩大,故河流沉积物的形成时期甲地早于乙地,D正确。故选D。【8题详解】读图可知,南岸向北,为阴坡,A错误。河流上游多位于山区,人口聚落较稀疏,B错误。我国江南地区,为季风气候,夏秋季节为洪水期,河流流速较快,C正确。平水期,水位低,河流流速较慢,流水侵蚀不强,D错误。故选C。9. 读下图“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题。关于图示中河流相关的判定,正确的是A. 河流自M向N的流向是自南向北流 B. 该河流汛期发生于7、8月份C. 该河流在MN段有凌汛发生 D. 河流上游a处流速比下游b处流速快【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可以判断,河流自M向N的流向主体是自南向北流有一段是东向西流,A错误;该河流汛期和有凌汛从图中信息无法判断,BC错误;河流上游a处等高线比下游b处密集,河流上游a处流速比下游b处流速快,D正确。故选D。下图为某河流上游支流袭夺意示图,下表为该河上游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 下列关于图示地域河流袭夺说法正确的是(
)A. a河地势高,b河地势低,M处为河流侧蚀B. a河地势高,b河地势低,M处为河流向源侵蚀C. a河地势低,b河地势高,M处为河流侧蚀D. a河地势低,b河地势高,M处为河流向源侵蚀11. 该河流位于(
)A. 青海 B. 山西 C. 浙江 D. 内蒙古12. 1978~2010年该河上游径流量逐渐减少,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角度分析,原因是(
)①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升高②水域面积增加,导致河流径流减少③植被覆盖率提高,蒸腾作用增强④建设用地增加,用水量增加⑤河流袭夺,导致水量减少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③④ D. ①③⑤【答案】10. B
11. A
12. C【解析】【分析】【10题详解】据图可知,a河地势较高,b河地势较低,CD错;在M处b河支流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从而袭夺a河上游河段,B正确,A错,故选B。【11题详解】一般而言,河流溯源侵蚀主要分布于河流源头地区,4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最有可能的为青海,A正确,BCD错,故选A。【12题详解】由表可知,1978年至2010年耕地比例减少、林地比例增加、草地比例增加、水域比例增加、建设用地规模增大,可推测该河上游径流逐渐减少有可能为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涵养水源能力提升,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且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的蒸腾作用增强,使得该河上游径流量逐渐减少,①③正确;水域面积增加不会导致河流径流减少,②错误;城市用地建设增加可能会导致用水量增加,从而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少,④正确。该河流上游袭夺其他河流,会导致水量增加,⑤错误。故选C。【点睛】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国家地理频道《探寻欧洲河流》摄制组到欧洲采访,历时一年,绘制出欧洲四条河流年相对流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3. 图中河流流量变化受气温影响明显的是(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③14. ①②③④四条河流依次位于(
)A. 欧洲北部、欧洲东部、欧洲南部、欧洲西部B. 欧洲南部、阿尔卑斯山区、欧洲东部、欧洲西部C. 欧洲东部、欧洲北部、欧洲西部、阿尔卑斯山区D. 欧洲西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欧洲南部、欧洲东部【答案】13. D
14. B【解析】【分析】【13题详解】图示河流都位于欧洲,①河流7月相对径流量小,说明此时降水少,应为地中海气候,分布在欧洲南部;②河流7月份相对径流量大,而冬季径流量较小,说明受气温影响显著,主要为冰雪融水补给,可能分布在阿尔卑斯山区;③河流在春季相对径流量较大,形成春汛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而其他月份径流量小,最可能位于欧洲东部;④河流全年相对径流量变化小,说明该河位于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②③河流流量变化受气温影响明显。故选D。【14题详解】读图,结合上题分析,①为地中海气候,分布在欧洲南部;②为冰雪融水补给,可能分布在阿尔卑斯山区;③春汛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而其他月份径流量小,最可能位于欧洲东部;④位于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故选B。【点睛】大气降水为河流的最主要补给形式,根据不同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差异,河流的径流年变化存在以下三种形式:①全年径流量较为稳定:热带雨林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②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和热带草原气候区;③冬季为汛期,夏季为枯水期:地中海气候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 对扇三角洲形态影响较小的是(
)A. 山脚地形地貌 B. 河流含沙量 C. 沿岸风浪大小 D. 水体中心地形16. 图中辫状河流形成的重要条件是(
)A. 含沙量较小,流量较大 B. 地势平坦,河道稳定C. 水位季节变化小,流量稳定 D. 侧蚀、堆积作用明显,河道较浅【答案】15. D
16. D【解析】【分析】【15题详解】读图分析,扇三角洲形成辫状,河流多发育在山区或河流上游起伏较小的河段,因此山脚地形地貌与三角洲形态有关,A错误;河流含沙量直接影响了泥沙堆积量,B错误;沿岸风浪大小会影响到扇三角洲边缘的侵蚀与堆积,C错误;水体中心地形据三角洲较远,其与三角洲形态的关联性不大,D正确。故选D。【16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辫状河流分布在山前河流形成的扇三角洲,其形成的重要条件为河流含沙量大,水位的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河道不稳定。汛期泥沙大量沉积,淤高河床,形成许多水下浅滩;枯水期河流水位下降,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侧蚀、堆积作用明显,形成汊流或水流的汇聚,形成辫状河流。综上分析,AB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辫状河是一种山地河流地貌,其主要成因为分汊型河床导致,河床因心滩、沙洲造成河床分汊,宽窄相同,形似发辫,所以称为辫状河。辫状河常发源于陡坡或是山地,因其地面容易出现粗颗粒沉积物的,有利于形成辫状河。当河流流量减少时,这些沉积物堆积行程临时沙坡,影响水流流动,多河道、多次分叉和汇聚构成辫状。17.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2009年和2014年观测到的河流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题。近几年来,有关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年降水量增加 B. 河流流量增加C. 植被覆盖率上升 D. 河流含沙量增加【答案】C【解析】【详解】两图对比可知,降水的强度变化不大,所以年降水量变化较小,故A错误。两图对比可知,河流流量变平稳,总流量变化不大,故B错误。两图对比可知,河流含沙量减小,河流流量平稳,说明该地植被覆盖率上升,故C正确。两图对比可知,含沙量减小,故D错误。故选C。二、综合题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存在差异,侵蚀力强的河流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距今8万年前,沂河和柴汶河分别是源头独立的河流(下图左),距今约3.7万年,柴汶河溯源头侵蚀,袭夺了沂河,改变了河流水文水系特征(下图右)。(1)从地形角度推断古柴汶河袭夺古沂河所需的条件。(2)指出袭夺发生之后,柴汶河与沂河流速、流量发生的变化。(3)袭夺发生后,距离大拐弯点约1.4公里处形成了瀑布。分析该瀑布的形成过程。【答案】(1)古沂河河床海拔较高,地势较平坦;古柴汶河河床海拔较低,地势陡峻。(2)柴汶河:流速、流量变大;沂河:流速、流量变小。(3)古沂河与古柴汶河河床之间存在较大高差,袭夺发生之初,在大拐弯(袭夺发生点)处形成瀑布。后因河流不断溯源侵蚀,瀑布逐渐远离最初位置。【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河流袭夺现象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河流袭夺的条件、河流水文特征变化、瀑布形成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详解】(1)题意表明,古柴汶河袭夺古沂河所需的条件从地形角度推断。材料信息表明,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存在差异,侵蚀力强的河流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古柴汶河袭夺古沂河,表明古沂河流速慢,落差小,因此当地河床海拔较高,地势较平坦,而古柴汶河河床海拔较低,河流比降大,地势陡峻,流速快。(2)古柴汶河袭夺古沂河之后,柴汶河的源头向上扩展很多,落差变大,流域面积也明显增大,因此柴汶河流速加快,流量加大;而古柴汶河袭夺古沂河之后,沂河流程变短,源头下移,因此落差变小,流域面积明显缩小,因此流速、流量变小。(3)袭夺发生后,距离大拐弯点约1.4公里处形成了瀑布。该瀑布的形成过程应从河流落差变化、河流溯源侵蚀等方面进行说明。古沂河与古柴汶河河床之间存在较大高差,古柴汶河袭夺古沂河之初,袭夺发生点(大拐弯)因落差大而形成瀑布,后因河流不断溯源侵蚀,瀑布逐渐远离大拐弯地区,向源头迁移至距离大拐弯点约1.4公里处,以后还会逐渐向源头迁移。【点睛】19.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简述该区域地形对河流特征的影响。(2)图示大河是21世纪世界上两条比较“健康”的河流之一,试分析其原因。(3)该河流是世界著名大河,但入海口并没有形成三角洲,试分析其原因。(4)图示区域近年来埃博拉疫情易爆发,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试分析该区域疫情易滋生蔓延的原因。【答案】(1)① 区域整体地势东高西低,导致干流自东北向西南流(或自东向西流);② 上游、下游地势落差大,流速快,中游地形平坦,流速慢;③ 中上游为盆地地形(或四周高中间低),河流水系呈向心状;(2)① 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水循环活跃;② 该河流量丰沛,水体自净能力强;③ 流域内没有大规模的工④ 流域内人口、城市稀少,排放的污染物少;(任答三点)(3)① 流域内热带雨林面积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② 中部为刚果盆地,泥沙沉积其中,到河口处的极少;③ 从刚果盆地流出,地势落差大,河流水流急,河口处泥沙不易沉积;④ 非洲刚果河河口的海底峡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海底峡谷,该峡谷在刚果河河口只有100 米深,但不到200000 米远的地方,水深达2200 米,这样的环境不易产生冲积扇;(任答三点)(4)① 地处热带,气候较湿热,蚊蝇滋生,疾病易传播;② 经济落后,医疗水平低;③ 教育落后,防范意识差;【解析】【分析】本题以非洲刚果河流域为背景,考查非洲刚果河流域自然特征及社会经济特征等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详解】(1)读图可知,该区域为刚果河流域,刚果河主要发源于东部的东非高原,整体地势东高西低,导致干流自东向西流;上游和下游穿越高原山地,地势落差大,流速快,中游经过刚果盆地,地形平坦,流速慢;中上游为盆地地形,四周高中间低,河流水系呈向心状。(2)读图可知,图示大河是刚果河,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充沛,水循环活跃;该河流量大,是世界第二大河,水体自净能力强;流域内经济水平低,没有大规模的工业,流域内人口、城市稀少,排放的污染物少;因此成为世界比较“健康”的河流之一。(3)刚果河流域内热带雨林面积广布,森林覆盖率高,水土保持较好,水土流失较轻;刚果河中游流经刚果盆地,地形平坦,流速缓慢,泥沙大量沉积其中,到达河口处的泥沙极少;下游从刚果盆地流出,此处地势落差大,河流水流急,河口处泥沙不易沉积;非洲刚果河河口的海底峡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海底峡谷,该峡谷在刚果河河口只有100 米深,但不到200000 米远的地方,水深达2200 米,海底坡度很大,这样的环境不易形成冲积扇。(4)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地处热带,气候较湿热,易滋生蚊蝇,利于疾病传播;该区域经济落后,医疗技术水平低;教育水平落后,卫生防范意识差,疾病传染率高。20.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巴拉圭河是南美洲第五大河流,是巴拉那河的主要支流。科伦巴以上为中、上游,以下到与巴拉那河交汇处为下游。巴拉圭河上游位于起伏的巴西高原,中下游均位于低洼的巴拉圭平原,流域内地表多为黏重的土壤。巴拉圭河除上游及部分支流仅拟建3个水电站外,巴拉圭河中下游干流河段很少规划建设水电站。巴拉圭河流量季节变化较大,科伦巴以上河段汛期一般为每年1~3月份,科伦巴以下河段汛期一般为每年6~8月份。巴拉圭河是南美洲第二长可通航河流,除上游个别河段外,几乎全河段均可常年通航。下图为巴拉那—巴拉圭河流域图。(1)分析巴拉圭河中上游沿岸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2)巴拉圭河中下游干流河段很少规划建设水电站,请说明理由。(3)简述巴拉圭河沿岸沼泽地对该河流航运的有利影响。【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上游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大且季节变化大,河水易泛滥;支流众多,河流流量大;流域内土壤黏重,地表水下渗量小等。(2)巴拉圭河中下游干流河段地处低洼的平原地带,河流落差小;多沼泽地,地质不稳,不适宜建坝;地势平坦开阔,修建大坝导致水位上升,淹没面积大,移民搬迁量大等。(3)雨季时(或汛期时),沼泽可滞纳洪水,适当降低水位,减轻了洪水对航运威胁;旱季时(或枯水期时),沼泽调蓄河流流量,适当抬高下游水位,延长了河道航行里程;沼泽地稳定了河流水位和流量,延长了通航时间。【解析】【分析】本题以材料为背景以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区域的认知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地理实践力。【详解】(1)据材料可知,“巴拉圭河上游位于起伏的巴西高原,中下游均位于低洼的巴拉圭平原,流域内地表多为黏重的土壤”,说明该区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上游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大且季节变化大,雨季时河水易泛滥,支流众多,河流流量大,流域面积大,汇集的水量大,流域内土壤黏重,不利于地表水下渗。(2)据材料可知,巴拉圭河中下游干流河段地处低洼的巴拉圭平原区,河流落差小,水能不丰富,多沼泽地,地质条件差,不适宜建坝,地势平坦开阔,修建大坝导致水位上升,淹没大面积农田,平原区,人口密度较大,移民搬迁量大,搬迁费用大。(3)河流两岸的沼泽地具有调洪蓄水,涵养水源的的功能,雨季时,沼泽可滞纳洪水,适当降低水位,减轻洪水对航运的威胁,旱季时,沼泽可调节河流流量,沼泽中的水补充到河流里,适当抬高下游水位,延长了河道航行里程和通航时间。21. 根据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从云南省流出国境后称湄公河,又流经东南亚五国,由越南注入南海,被称为“东方的多瑙河”。下图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及周边地区示意图。澜沧江约占澜沧江-湄公河干流全长的44%,在中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总面积的21%,在我国出境处年均径流量仅占湄公河年均径流总量的13.5%。(1)分析澜沧江年均径流量占湄公河年均径流量比例较小的自然原因。下图为湄公河三角洲上的民居景观图。(2)说明河流对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民居特色的影响。2016年3月23日,六国代表首次在海南召开合作会议确认了“澜湄六国”合作机制。(3)在中国云南和越南南部中任选其一,概述其合理开发利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的主要措施。【答案】(1)澜沧江流域受夏季风影响比湄公河流域小,降水量较少;澜沧江地处上游,山高谷深,流域面积相对较小,各支流汇入澜沧江干流的径流量小。(2)水网密布,径流量大,民居沿河而建,朝河开门,便于生活取水、水上交通和渔业生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高脚屋式民居,防止被洪水淹没。(3)中国云南:建设水电站,开发水能资源;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利用水景,发展旅游;加强立法,保护植被,防治水土流失,(达标排放,防止水污染)保护水质。越南南部:建设水利设施,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增加枯水期水量,防止枯水期海水倒灌,保护水质;疏浚河道,发展水运。【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流域的综合开发【详解】(1)影响径流量的自然因素可从河流补给水源、河流面积等方面来回答。澜沧江流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湄公河流域为热带季风气候,湄公河流域降水量更多。澜沧江主要流经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流域面积相对较小,各支流汇入澜沧江干流的径流量小。因此澜沧江年均径流量占湄公河年均径流量比例较小。(2)河流对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民居特色的影响可结合图来回答。从“湄公河三角洲上的民居景观图”中可看出,民居沿河而建,朝河开门,便于生活取水、水上交通和渔业生产。该地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易出现洪涝灾害,高脚屋式民居,防止被洪水淹没。(3)流域的开发可从水能、航运、旅游、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污染等方面来回答。中国云南澜沧江流经横断山区,落差大、流量大,可建设水电站,开发水能资源。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利用水景,发展旅游;该地地表起伏大,保护植被,防治水土流失;达标排放,防止水污染,保护水质。越南南部为湄公河三角洲,地形平坦,建设水利设施,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建设水利设施可增加枯水期水量,防止枯水期海水倒灌,保护水质;平原地区可疏浚河道,发展水运。22. 下图为河流地貌示意图,下图为四幅河流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可分别见到与下图中相似的地貌景观。其对应关系分别是:甲——____(填序号),乙——_____(填序号),丙——______(填序号),丁——______(填序号)(2)分别指出下图中①③的地貌名称,① _______③_______ 。写出②③④共同的地貌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图中的图①,描述该类地貌景观特点_________。【答案】
(1). ①
(2). ②
(3). ④
(4). ③
(5). V形河谷
(6). 三角洲
(7). 地形平坦
(8). 土壤肥沃
(9). 由较坚硬的岩石组成,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 V 形谷【解析】【分析】本题选取河流地貌为考察对象,从不同河段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名称及特点,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可结合河流地貌发生的具体位置及景观形态进行综合判断。【详解】(1)据图可发现甲位于河流山区,乙位于出山口,丙位于中下游,丁位于河流入海口,而①②③④分别为V型谷、冲积扇、三角洲和河漫滩,因此甲对①,乙对应②,丙对应④,丁对应③。(2)①为V形河谷,河谷窄而深,③为三角洲,出现于河流入海口。②③④均为河流堆积地貌,因此其发生的位置一般地势相对较为平坦,且由于泥沙堆积、土层深厚,往往土壤肥沃。(3)V型谷河谷呈V型,深而窄,主要是受流水侵蚀下切作用而形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流流动方向会改变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