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部分中介作用用分析时,SPSS警告说奇异矩阵,该怎么修改数据?

本文将介绍三种常见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分别是因果逐步回归检验法、系数乘积法、改良后的因果逐步回归法,以及如果使用SPSSAU进行操作。什么是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如果自变量X通过影响变量M而对因变量Y产生影响,则称M为中介变量。例如,上司的归因研究:下属的表现→上司对下属表现的归因→上司对下属表现的反应, 其中的“上司对下属表现的归因”为中介变量。中介作用的检验模型可以用以下路径图来描述:图1 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路径图方程(1)的系数c 为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总效应;方程(2)的系数a为自变量X对中介变量M的效应;方程(3)的系数b是在控制了自变量X的影响后,中介变量M对因变量Y的效应;方程(3)的系数c′是在控制了中介变量M 的影响后,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直接效应;系数乘积a*b即为中介效应等于间接效应1 因果逐步回归检验法因果逐步回归法由Baron和Kenny(1986)提出,其检验步骤分为三步:第一,分析X对Y的回归,检验回归系数c的显著性(即检验H0:c=0);第二,分析X对M的回归,检验回归系数a的显著性(即检验H0:a=0);第三,分析加入中介变量M后X对Y的回归,检验回归系数b和c'的显著性(即检验H0:b=0、H0:c’=0)。 根据检验结果按下图进行判断:流程图基于SPSSAU的操作(1)第一步,登录SPSSAU,上传数据;(2)第二步,选择【问卷研究】--【中介作用】;(3)第三步,选择变量拖拽到右侧对应分析框内,点击开始分析。结果分析SPSSAU的“中介作用”可直接将中介作用的检验过程自动化,一键提供出上述提及模型结果。本次结果中共包含三个模型:①模型1:X对Y的回归模型,结果显示x与y存在显著影响关系,回归系数c=0.130.②模型2:x对m的回归模型,结果显示x与y存在显著影响关系,回归系数a=0.175.③模型3:加入中介变量m后x对y的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回归系数b、c’均呈现显著性,系数a、b均显著,说明存在中介效应。2 乘积系数法第一种因果逐步回归检验法简单易懂、容易理解和解释,因而受到广泛的应用,但有学者认为其检验效能较低,有时候本身有中介作用但却显示没有中介作用。有学者提出乘积系数法的统计功效优于因果逐步回归法,因此,系数乘积法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其原理是检验a*b是否呈现出显著性。系数乘积法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中介效应的抽样分布为正态分布的Sobel 检验法,另一类是基于中介效应的抽样分布为非正态分布的Bootstrap抽样法。① Sobel中介效应检验法 Sobel检验的前提假设是中介效应^a^b是正态分布且需要大样本。使用Sobel系数乘积检验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检验统计量依据的正态分布前提很难满足,特别是样本量较少时。因为即使a,b分别服从正态分布,ab的乘积也可能与正态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当前较为流行的检验方法为Bootstrap抽样法,SPSSAU系统里暂未提供Sobel检验,需要使用Sobel检验可参考此链接进行分析:http://quantpsy.org/sobel/sobel.htm② Bootstrap抽样法Bootstrap法能适用于中、小样本和各种中介效应模型,当前SPSSAU【问卷研究】--【中介作用】也使用Bootstrap抽样法进行检验。并且支持一次性放置多个自变量X、中介变量M及控制变量等。检验方法:Bootstrap抽样法检验是指回归系数a和回归系数b的乘积项(a*b)的95%置信区间是否包括数字0;如果95%置信区间不包括数字0,则说明具有中介作用;如果说95%置信区间包括数字0,即说明没有中介作用。基于SPSSAU的操作(1)第一步,登录SPSSAU,上传数据;(2)第二步,选择【问卷研究】--【中介作用】;(3)第三步,选择变量拖拽到右侧对应分析框内,点击开始分析。 使用SPSSAU【中介作用】Bootstrap抽样法检验与第一种因果逐步回归检验法在操作上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在解读结果时有区分。结果分析由上图两项结果指标可知,乘积项结果显著,95%区间并不包括数字0,说明中介变量在x影响y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在a*b系数呈现出显著性时,可具体进一步得到中介作用的效应量。由上图可知,直接效应为0.085,间接效应为0.045,总效应为0.130。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比为34.403%。3 因果逐步回归改良法因果逐步检验法便于理解和操作而受到欢迎,但也有人研究认为逐步检验会比较不容易得到中介效应显著的结论,检验功效较低。因此,有学者在逐步检验流程上进行相应的修改,得到如下检验步骤:温忠麟等(2014)因果逐步回归法(改良)基于SPSSAU的操作与上述bootstrap检验法操作方法一致,选择SPSSAU【问卷研究】--【中介作用】,放入对应变量,点击开始分析即可。结果分析第一步,检验方程(1)的系数c,如果显著,按中介效应立论,否则按遮掩效应立论。但无论是否显著,都进行后续检验。第一步:可能存在中介效应第二步,依次检验方程(2)的系数a和方程(3)的系数b,如果两个都显著,则间接效应显著,转到第四步;如果至少有一个不显著,进行第三步。第二步:间接效应显著第三步,用Bootstrap法检验。如果显著,则间接效应显著,进行第四步;否则间接效应不显著,停止分析。如果第二步中,系数a、b有一个不显著,则查看a*b中介效应是否显著(a*b95%BootCI是否包括数字0)第三步:间接效应显著第四步,检验方程(3)的系数c′,如果不显著,即直接效应不显著,说明只有中介效应。如果显著,即直接效应显著,进行第五步。第四步:直接效应显著第五步,比较ab和c′的符号,如果同号,属于部分中介效应,报告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ab/c。如果异号,属于遮掩效应,报告间接效应与直接效应的比例的绝对值|ab/c|。第五步:部分中介效应本次研究,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总效应是0.130,影响显著;其中直接效应为0.085,间接效应0.045,具有显著性;最终以有部分中介作用作为结论,中介效应在总效应占比为34.403%。其他说明(1) 中介作用前需要标准化处理吗?一般情况下,在进行中介作用前需要标准化或中心化处理,可使用数据处理->生成变量功能批量完成标准化或中心化处理;SPSSAU提供的中介作用检验默认不会对数据进行处理。(2)SPSSAU分析结果中有对检验结果的自动化判断,用户可以直接使用。智能分析中也有相应解读,如果有不了解的地方,可以点击右侧的“灯泡”按钮查看帮助手册。(3)spssau也支持链式中介检验,操作方法是点击【问卷研究】--【中介效应】,[中介类型]选择“链式中介”。提供中介效应分析方法为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4)如果数据是显变量如何处理?如果数据是显变量,此时可转换成潜变量再处理即可。使用【生成变量】--【平均值】功能。当然如果是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分析中介作用时,建议使用因果逐步回归检验法进行中介效应验证。SPSSAU提供的结构方程模型暂不提供Bootstrap抽样法检验。「更多内容请登录SPSSAU官网了解」}
一般因子分析共有五个步骤,数据准备、设置参数、结果调整、解释结果以及因子命名。具体如下图。举个例子说明:一、数据准备依据研究目的,收集相关数据。本例中就是我们收集得到的14个问题的有关数据。因子分析要求数据一定为定量数据,问卷数据一般为量表题。二、设置参数设置参数包括三步:选择因子个数,如果分析人员有预设个数则直接选择即可,如果没有预设个数系统会自动选择,以及是否勾选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三、结果调整对数据初步结果进行判断,首先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其次判断数据的共同度是否都大于0.4,如果不满足,可能需要删除项进行分析,最后判断测量项与因子间是否有严重偏差情况,如果有则需要调整,否则不需要。1、KMO和Bartlett的检验从上表可知:使用因子分析对14个项进行分析,并且因子分析使用最大方差旋转法进行旋转。因子分析时,KMO值为0.876>0.6,通过巴特球形检验,说明本次数据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2、测量项与因子间对应关系一般出现“张冠李戴”以及“纠缠不清”的结果可能需要调整。从上图中可以看出:A1~A4这4项,它们全部对应着因子3时,因子载荷系数值均高于0.4,说明此4项应该同属于一个维度,即逻辑上A1~A4这4项,并没有出现‘张冠李戴’现象。但是A1和A2这两项出现‘纠缠不清’现象,A1和A2除了可以对应因子3,也可以放在因子1下面。一般出现‘纠缠不清’现象时,暂时保留,先处理清楚‘张冠李戴’问题更好。B1~B4共4项,B2,B3,B4这3项对应着因子1下面,但是B1却对应着因子2,因此B1这项属于‘张冠李戴’,应该将B1删除。B2同时对应因子1和因子2均可,属于‘纠缠不清’,暂不处理B2。C1~C3共3项,此3项均对应着因子2,此3项并没有出现‘纠缠不清’或者‘张冠李戴’问题。D1~D3共3项,D3出现了‘张冠李戴’问题,应该进行删除处理。D2出现了‘纠缠不清问题’(可对应因子1和因子4),应该给予关注总结上述分析可知:B1和D3这两项出现‘张冠李戴’,应该首先将此两项删除;而A1,A2,B2,D2共四项有出现‘纠缠不清现象’,暂时不处理(进行关注即可)。将B1和D3这两项删除后,进行第二次分析。第二次分析:从上图可知:A1出现‘张冠李戴’现象,应该删除,A2出现‘纠缠不清’现象,暂不处理,但应该给予关注,B2~B4共3项没有问题C1~C3共3项没有问题。D2出现‘纠缠不清现象’。总结可知:应该将A1先删除后再次进行第3次分析,另对A2和D2这两项给予关注。第三次分析:从上图可知:D2可同时出现在因子2和因子4下面,但考虑到D维度当前仅余下2项,因而表示可以接受,最终是将D2归纳到因子4即D维度下面。最终找出A,B,C和D共4个维度,它们分别与项之间的对应关系良好。因子分析结束。四、解释结果使用因子分析进行信息浓缩研究,首先分析研究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KMO为0.876,大于0.6,满足因子分析的前提要求,意味着数据可用于因子分析研究。以及数据通过Bartlett 球形度检验(p<0.05),说明研究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接下来对因子提取、信息浓缩进行说明。1、因子提取多数情况下,我们在分析时已经带着主观预期,希望题项如何归类,此时可以直接设置对应的因子个数。本例中,工作满意度预期分为4个维度,因此将因子个数设为4。再进行分析。方差解释率表格,主要用于判断提取多少个因子合适。以及每个因子的方差解释率和累计方差解释率情况。方差解释率越大说明因子包含原数据信息的越多。因子分析中,主要关注旋转后的数据部分。从上表可知:累积方差解释率值为78.213%,说明提取出来的4个因子可以提取出总共11项中78.213%的信息量,而且四个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信息提取量)分别为:21.407%,21.277%,20.807%和14.723%。信息提取量分布较为均匀,综合说明本次因子分析结果良好。如果研究人员并没有预设维度。而选择默认选项,SPSSAU默认以特征根大于1作为标准。特征根:指标旋转前每个因子的贡献程度。此值的总和与项目数匹配,此值越大,代表因子贡献越大。当然因子分析通常需要综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综合判断,即使是特征根值小于1,也一样可以提取因子。同时可结合碎石图辅助判断因子提取个数。当折线由陡峭突然变得平稳时,陡峭到平稳对应的因子个数即为参考提取因子个数。实际研究中更多以专业知识,结合因子与研究项对应关系情况,综合权衡判断得出因子个数。2、信息浓缩从上表可知:使用因子分析对14个项进行浓缩处理。最终浓缩为四个因子,在进行第一次分析时发现B1和D3这两项,它们与预期对应关系情况,和专业情况不符合(另外一种写法是因子载荷系数值小于0.4,本应该对应该维度时因子载荷系数大于0.4,但是却低于0.4了),因而删除此两项后进行第二次分析,第二次分析时删除掉A1这个题项。最终余下11个题项,此11项与预期对应关系情况良好,与专业预期相符。结合因子与分析项的对应关系情况,最终对浓缩出来的四个因子进行分别命名为:A,B,C和D维度。此外还有一些结果比如“成分得分矩阵”,如果涉及到权重计算,此会使用此表格,其它不用过度关注。五、因子命名最终余下11个题项,此11项与预期对应关系情况良好,与专业预期相符。结合因子与分析项的对应关系情况,利用标题处理,最终对浓缩出来的四个因子进行分别命名为:A,B,C和D维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部分中介作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