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为什么南方四季炎热热 探讨南方气候特点和热带气候?

  尽管从21日开始,我国告别了今年的三伏天,但南方地区高温依旧“坚挺”。为何今年南方高温超长“待机”?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分析认为,目前全球正处于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再加上南方地区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霸踞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这个巨大的暖气团控制下,造成高温难以消退。  今年,湖南、湖北、重庆、江西不仅气温高,而且持续时间长,可谓热得最厉害,南昌、武汉、长沙和重庆以及广西多地几乎天天花式被“烤”。甚至立秋后,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和四川等地高温日数都达到8至10天,日最高气温达37℃至39℃,湖北、重庆局地最高气温达40℃至42℃。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以湖北为例,7月20日至8月20日,湖北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累计高温日数14—32天,平均高温日22.2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3.8天,排历史同期第一位。专家表示,截至8月20日,今年武汉高温天数有29天,超历史同期19天,排历史同期第一位。历史上达到同样高温天数的在1959年。酷热日达6天,较常年同期偏多3.5天,排历史同期第11位。  专家介绍,这次南方的极端高温让人想起2013年7月至8月的高温过程。当时,我国南方地区遭受1951年以来最强高温热浪袭击,长江中下游高温日数超过40天。对比显示,今年南方地区的高温天气在强度、范围和持续时间上均不如2013年,但局地高温强度超过当年,多地超过了2013年创下的历史极值。  从宏观气候背景来说,极端高温和气候变暖有一定关系。气候变暖使得赤道与两极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原有的热量平衡关系被打破,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大气的不稳定性,导致频繁发生极端事件。现有的气候归因研究已经证实,在很多极端高温事件中,除了自然气候态的作用,气候变暖也有很大贡献。  不只是南方,实际上,今年我国南北都出现了极端高温过程。气候专家解释,前期北方出现高温是北方大陆高压强盛所致。当前南方极端高温则是因为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霸踞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这个巨大的暖气团控制下,气流下沉,高温少雨;这种天气形势也使得台风路径偏南,对缓解高温不利。}
重要地理名词和易混名词解读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主题一:行星地球1.【天体、天体系统】【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自然天体)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和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空间垃圾。【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所构成不同等级,构成天体系统至少要有两个天体,如地月系、太阳系等。区别——天体是独立的个体,天体系统是多个天体的集合。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三大金锁链条件,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适合呼吸的大气。【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是指形成三大条件的地球自身和宇宙条件,如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八大行星各行其道等。3.【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地球。【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太阳活动具有周期性(约11年)和整体性(同步起落)。太阳活动的影响: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磁暴现象;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与一些自然灾害有关等。4.【恒星日、太阳日】【恒星日】——指地球以恒星作为参照物,地球上的某点顺地球自转方向连续两次对准恒星的时间间隔,是地球真正的周期,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指地球以太阳作为参照物,地球上的某点顺地球自转方向连续两次对准恒星的时间间隔,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为24小时。5.【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即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国际标准时间】——即0度经线的地方时也称格林尼治时间或中时区的区时。6.【日界线与180°经线】区别——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时刻为0∶00的经线,经度不定,一条是与180°经线不完全重合的线,由于180°经线跨过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为了使岛屿保持一致的日期,日界线在太平洋有三折,因此越过180°经线日期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7.【冬至日与近日点、夏至日与远日点】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近日点】——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远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由于黄赤交角的大小和地轴的宇宙空间指向,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做是不变的,因此,一年当中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冬至日】——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冬至日。【夏至日】——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夏至日。区别——冬至日时,地球并非在近日点,而是逐渐接近近日点;夏至日时,地球并非在远日点,而是逐渐接近远日点。8.【昼夜现象、昼夜更替、昼夜长短、极昼极夜】【昼夜现象】——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它是由地球本身的性质造成的。【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极昼、极夜地区除外)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以外的地区昼夜长短产生周期变化的现象。【极昼极夜】——出现在极圈以内的现象。极昼极夜开始都是从极点开始向极圈扩大的。极昼极夜时间长度:极点极昼极夜各为半年,极圈极昼极夜时间长度为1天,长度由极点向极圈递减。9.【地转偏向力】 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表面做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受到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不会改变地球表面运动物体的速度,但可以改变运动物体的方向。10.【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南北范围。11.【太阳直射点】 太阳光线与地面切线呈垂直状态的位置称为太阳直射。由于地球是曲面,在某一时刻有且仅有一个直射点。由于地球自转,直射点也会不断随太阳自东向西移动,同一天内(日运动)可看作是直射在某一纬度,沿着纬线自东向西运动。12.【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昼半球,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之上,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之下,太阳高度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光线在地平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是指一天中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它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此时太阳辐射强度最大。13.【季节、节气】 现今通用以天文季节与气候季节相结合来划分四季。 即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14.【地震波】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分为横波(P波)和纵波(S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15.【内部圈层】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内部由外而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16.【地幔的结构】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分为:上地幔的顶部,上地幔的上部以及上地幔的下部。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上部。17.【地壳、岩石圈、生物圈】【地壳】——是指地球内部结构分层中的最外层,它位于莫霍面以上的部分,平均厚度约为17 km,随着海拔的不同地壳厚度会发生变化,总体来讲,陆壳厚,洋壳薄。【岩石圈】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下面是软流圈。岩石圈可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活动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顶部。区别——岩石圈的范围比地壳层大,生物圈和岩石圈有交叉部分。主题二 地球上的大气18.【对流层】: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靠近地面的一层。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它同时是地球大气层里密度最高的一层,它蕴含了整个大气层约75%的质量,以及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及气溶胶。19.【对流运动】:空气对流是指由于地面受热不均,进而导致空气受热不均,受热的空气膨胀上升,而受冷的空气下沉而形成的这种现象。20.【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短波辐射】太阳辐射能在可见光线(0.4~0.76μm)、红外线(>0.76μm)和紫外线(<0.4μm)分别占50%、43%和7%,即集中于短波波段,故将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地球-大气系统所处的温度为200~300 K,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地面和大气的辐射能主要集中在4~120μm之间,均为肉眼所不能看见的红外辐射。因为比太阳辐射的波长(0.15~4微米)要长得多,所以气象学习惯上把地面和大气的辐射称为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21.【大气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特别是波长短的辐射能削弱显著,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或衰减作用。22.【地表反射率】 地表反射率是指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表征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反射率越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越少;反射率越小,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越多。地面反射率的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和状态。一般来说,深色土壤的反射率比浅色土壤小,潮湿土壤的反射率比干燥土壤小,粗糙表面的反射率比平滑表面小,陆地表面的平均反射率为10—35%,新雪面反射率最大,可达95%。水面反射率随太阳高度角而变,太阳高度角愈小反射率愈大。23.【气温、地温、逆温】气温的时间变化: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而地面热量的多少又取决于地面热量收支状况。当地面的热量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大于热量支出时,地面存储的热量增多,地面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气温随之升高。反之,当地面热量收入小于热量支出时,地面储存的热量减少,地面温度下降,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随之下降。逆温,这里指辐射逆温。夜间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的强烈辐射而失去热量,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温度随高度递增的现象。地面失去的热量随着夜深逐渐增多,逆温层加厚,日出后地面逐渐增温,逆温层逐渐消失。辐射逆温在大陆常年可见,一般冬季最强,夏季较弱。2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是指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陆地比热容比海洋小,升温快,降温也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25.【焚风、布拉风、冰川风】:【焚风】 焚风现象是由于湿空气越过山脉时,被迫抬升失去水分(一般形成地形雨),并在山脉背风坡一侧下沉时增温,形成高温并且干燥的气流。因而气团所经之地湿度明显下降,气温也会迅速升高。常常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降低产量,使森林和村镇的火灾蔓延并造成损失。焚风在高山地区可大量融雪,造成上游河谷洪水泛滥;有时能引起雪崩。程度较轻的焚风,能增高当地热量,可以提早玉米和果树的成熟期。【布拉风】从山地或高原经低矮狭隘通道向下倾泻的寒冷而干燥的暴风,称为布拉风。【冰川风】沿着高山冰川表面向下吹的风,称为冰川风。又称为:下沉(降)风。26.【赤道无风带】赤道无风带出现在赤道附近对流层底层风向多变的弱风或无风带。赤道无风带是指赤道附近南、北纬5°之间的地带。这里太阳终年近乎直射,是地表年平均气温最高地带。由于温度的水平分布比较均匀,水平气压梯度很小,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风速微弱,故称为赤道无风带。27.【副热带高压脊】:副热带高压是一个在太平洋上空的半永久性高压环流系统,一般采用副热带高压内东西风的分界线来表示,我国常用120°E上副热带高压的脊线所在的纬度的变化来表示副热带高压的南北移动,即副热带高压脊线。副热带高压脊(简称副高)是一个重要天气系统。在预测热带气旋移动时,我们必然要留意副高的强度,它的脊线位置等等。另外,副高不但会影响热带气旋的路径,它还会影响到东亚地区的旱涝状况。因此,在预测天气时,了解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变化是绝对有助我们预测天气变化。28.【副热带海区】:副热带高气压带(30°附近)控制下的海区。29.【副热带无风带、少雨带】:副热带无风带分布在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范围内,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水平运动微弱,静风频率高;同时因下沉绝热增温,故空气干燥,云量很小。世界上的大沙漠多分布于此。30.【锋面】当性质不同的两个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交界面,叫做锋面。锋面与地面相交而成的线,叫做锋线。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所谓锋,也可理解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的交锋。由于锋两侧的气团性质上有很大差异,所以锋附近空气运动活跃,在锋中有强烈的升降运动,气流极不稳定,常造成剧烈的天气变化。在这一过渡带里温度变化特别大。31.【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以锋线所在的位置为过境时,锋面移动前方为过境迁,后方为过境后。32.【锋面气旋】:温带气旋是活跃在温带中纬度地区的一种气旋,又称为“温带低气压”或“锋面气旋”。温带气旋是一种冷心系统,其出现伴随着锋面,尺度一般较热带气旋大,可达几百乃至数千公里。气旋随高空偏西气流向东移动,前部为暖锋,后部为冷锋,两者衔接处的波动南侧为暖区。温带气旋从生成,发展到消亡整个生命史一般为2-6天。同一锋面上有时会接连形成2-5个温带气旋,自西向东依次移动前进,称为“气旋族”。温带气旋对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多风雨天气,有时伴有暴雨、暴雪或强对流天气,有时近地面最大风力可达10级以上。33.【冷高压、热低压、冷低压、热高压】热力状态下,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是相反的,气温升高,气压则降低。赤道低气压带为热力因素形成,为热低压;极地高低压带为热力因素形成,为冷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为动力因素(气流下沉堆积)形成,为热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为动力因素(气流被迫抬升)形成,为冷低压。34.【气候的要素、气候形成因子】:气候的要素指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其中主要是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形成因子指影响气候的要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35.【气候、天气】: 【气候】——是指整个地球或其中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气象状况的多年特点。它反映平均状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例如,昆明四季如春;华北地区,春、秋温和,盛夏炎热,冬季寒冷,我们就称这里是“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天气】——是指某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的冷暖、干湿、晴阴、风雨等及其变化的总称。它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例如:我们可以说:“今天天气很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昨天天气很差,风雨交加”等等。区别——从时间尺度看,气候是时间尺度很长的大气过程,天气则是瞬时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天气瞬息多变,具有不稳定性,而气候在一定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36.【温和、寒冷、低温、凉爽】【温和】——是指0 ℃以上的温度,一般在0 ℃~15 ℃,很少结冰,给人的感觉很温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的特征、地中海气候冬季的特征我们一般用“温和”来描述,不能说“低温”或“寒冷”。【寒冷】——是指气温在0 ℃以下的温度,给人感觉很冷,有结冰期,例如极地气候全年的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冬季时的特征可以用“寒冷”,来描述,不能说“低温”或“温和”。【低温】——是指较低的温度,包括0 ℃以上或0 ℃以下数值不大的温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时的特征可以用“温和”或“低温”来描述,不能说“寒冷”。【凉爽】——是指给人感觉很温凉,如十几摄氏度到二十多摄氏度;我们只能说“气候凉爽”,不能说“气温凉爽”。判断某地气候特征夏季是高温还是凉爽?一般根据夏季的月国气候特征是“夏季普遍高温”,这里所说的高温是指全国大部分地区7月均温在20 ℃以上。昆明“夏季凉爽”是指夏季月均温在20 ℃以下。判断某地冬季气候特征是寒冷还是温和?一般是以最冷月月均温高于还是低于0 ℃为标准:如果高于0 ℃称为温和,反之为寒冷。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用“温和”描述,是由于最冷月月均温在0 ℃以上;而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则是由于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下。37.【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成因及气候特征不同:两者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但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强弱程度不同。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所以夏季气温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分布位置不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欧大陆东岸,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同纬度北美、南美、大洋洲的大陆东岸。38.【降水、降雨】【降水】——包括雨、雪、淞、雾、露、霜、霰、雹等多种形式。【降雨】——是降水中的主要类型。因为各地降雨量一般总是远大于降雪(南北两极和一些高山地区除外)、雾量,所以经常用降雨量来代替降水量。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雹、霰等。在气象上常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我们把降水常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 特大暴雨。39.【辐合、辐散,上升与下沉】【辐合】指的是气流从四周向中心流动,位于低压中心。辐合是气流的集中过程,中心有主动运动趋势,近地面辐合则气流上升,高空辐合则气流下沉。【辐散】指的是气流从中心向四周流动,位于高压中心。辐散是气流的发散过程,中心被动接受气流补充,近地面辐散则气流下沉补充,高空辐散则气流上升补充。40.【降水变率】:表明降水平均变化情况的量。以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与多年平均降水量之比的百分数。降水变率越大表示降水量不稳定,旱涝频率越高。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41.【寒潮与冷锋】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人们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它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 ℃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 ℃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在冷暖气团交界处形成大风、降雨、降雪、沙尘暴等天气现象。区别——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冷锋都称为寒潮。主题三 地球上的水42.【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43.【径流】: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或者在浇地的时候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按流动方式可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44.【径流量】:习惯上也表示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即径流量。45.【水汽输送】:指的是大气中水分因扩散而由一地向另一地运移,或由低空输送到高空的过程。水汽输送分为水平输送和垂直输送两种,前者主要把海洋上的水汽带到陆地,是水汽输送的主要形式。后者由空气的上升运动,把低层的水汽输送到高空,是成云致雨的重要原因。大气中的水汽虽然只占地球总水量的极小部分,但由于空气的流动性很大和大气同地球表面的水分交换率极高,使水汽输送成为全球水文循环中最活跃的一环。46.【地表水】:是指陆地表面上动态水和静态水的总称,亦称“陆地水”,包括各种液态的和固态的水体,主要有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冰盖等。47.【地下水】: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根据地下埋藏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大类。上层滞水是由于局部的隔水作用,使下渗的大气降水停留在浅层的岩石裂缝或沉积层中所形成的蓄水体。潜水是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的地下水,通常所见到的地下水多半是潜水。当地下水流出地面时就形成泉。承压水(自流水)是埋藏较深的、赋存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这种地下水往往具有较大的水压力,特别是当上下两个隔水层呈倾斜状时,隔层中的水体要承受更大的水压力。当井或钻孔穿过上层顶板时,强大的压力就会使水体喷涌而出,形成自流水。48.【冰川融水与冰雪融水】:冰川融水——指冰川由于气温升高,融化成水补给河流,该补给一般比较稳定,补给量在夏季达到最大。冰雪融水——指季节性的积雪由于气温升高,融化成水补给河流,由于季节性积雪雪量不大,很快就能融完,因此该补给的最大量往往在春季。49.【水平衡】水量平衡是说,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里,全球范围的总蒸发量等于总降水量。与世界大陆相比,中国年降水量偏低,但年径流系数均高,这是中国多山地形和季风气候影响所致。中国内陆区域的降水和蒸发均比世界内陆区域的平均值低,其原因是中国内陆流域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地,远离海洋之故。50.【水资源、水能资源、水利资源、水力资源】: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资源。水覆盖着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总量达15亿立方千米,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等。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陆地上的淡水。水能资源——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指河流的水能资源。水利资源——泛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是从综合效益的角度上说的。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是指天然河流、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是从发电的角度上说的。51.【汛期】:汛期是指在一年中因季节性降雨、融冰、化雪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有规律地显著上涨时期。流域内降雨或融冰化雪都可以引起河水显著上涨。春季,气候转暖,流域上的季节性积雪融化、河冰解冻或春雨,引起河水上涨,称春汛。中国北方,冬春季节河中水流受冰凌阻碍而引起的明显涨水现象称为凌汛。夏季,流域上的暴雨或高山冰川和积雪融化,使河水急剧上涨,称夏汛。人们习惯把发生在夏季三伏前后的汛期称为伏汛。秋季,由于暴雨,河水发生急剧上涨,称秋汛。中国各地汛期开始时间随雨带的变化自南向北逐步推迟,而汛期的长度则自南向北逐渐缩短;珠江、钱塘江、瓯江和黄河、汉水、嘉陵江等有明显的双汛期,前者分前汛期和后汛期,后者分伏汛期和秋汛期;7~8月是全国大洪水出现频率最高的时间。52.【结冰期】:河流、湖泊等水体从结冰开始到结束的过程称为结冰期。结冰期不是以整条河流或湖泊完全封冻为结冰开始,而是自其形成结冰形态为临界判断。结冰地域:中国自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北方大多数河流都有结冰期,最北以黑龙江流域的结冰期最为长。结冰时间:结冰期有长有短,温度回升快的地区相对来说结冰期短。高海拔的山峰形成的冰川为终年不化,极地的大冰盖也为终年结冰。53.【凌汛】:凌汛,由于下段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的现象。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都有可能发生凌汛。中国北方的大河,如黄河、黑龙江、松花江,容易发生凌汛。产生凌汛的自然条件取决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河道形态。在高寒地区,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并且河道形态呈上宽下窄,河道弯曲回环的地方出现严重凌汛的机遇较多。这是因为河流封冻时下段早于上段,解冻时上段早于下段。而且冰盖厚度下段厚上段薄。当河道下段出现冰凌以后,阻拦了一部分上游来水,增加了河槽蓄水量,当融冰开河时,这部分槽蓄水急剧释放出来,出现凌峰向下传递,沿程冰水越聚越多,冰峰节节增大。当上游的冰水向下游传播时,遇上较窄河段或河道转弯的地方卡冰形成冰坝,使上游水位增高。凌汛严重于否,取决于河道冰凌对水位影响的程度,通常只有在河道中出现严重的冰或冰坝后,才会引起水位骤涨,造成严重的凌洪。54.【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风海流:受盛行风的影响,海水形成长期的、大规模的定向运动。例如北太平洋暖流(受西风带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受西风带影响形成)、千岛寒流(受极地东风带影响形成)等。密度流:相邻海区由于海水密度不同,表层海水由密度小的海区流向海水密度大的海区,例如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表层洋流、红海与地中海、红海与印度洋之间的洋流。补偿流:受盛行风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洋流,使出发海区海水流走,海面降低,附近的海水流来补充,形成补偿流。例如秘鲁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加纳利寒流、索马里寒流等。55.【潮汐】:潮汐现象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我们的祖先为了表示生潮的时刻,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这是潮汐的名称的由来。56.【风暴潮】:风暴潮(Storm Tide)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同时和天文潮(通常指潮汐)叠加时的情况,如果这种叠加恰好是强烈的低气压风暴涌浪形成的高涌浪与天文高潮叠加则会形成更强的破坏力。又可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57.【向岸风、离岸风】沿岸地区,由海洋(水域)吹向陆地的风称之为向岸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水域)的风称之为离岸风。低纬度为信风带,大陆东岸为向岸风,大陆西岸为离岸风。中纬度为西风带,大陆西岸为向岸风,大陆东岸为离岸风。58.【上升流】:通常发生在沿岸地区,是一种垂直向上逆向运动的洋流。由于受风力吹送,将表层海水推离海岸,致使海面略有下降,为达到水压的均衡,深层海水就在这里补偿上升,形成上升流。59.【台风与飓风】:均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因所处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60.【海-气相互作用】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动量、物质的交换,以及这种交换对大气、对海洋各种物理特性的影响及改变。海洋对大气的主要作用是给予大气热量与水汽,为大气运动提供能源;大气主要通过向下的动量输送(风应力),产生风生洋流和海水的上下翻涌运动;海洋与大气在大气环流的形成、分布和变化上共同影响着全球的气候。主题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61.【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 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地质构造】 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构造地貌】 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62.【层理构造】:层理是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沉积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或颜色沿垂直方向发生变化而显示出的成层现象。63.【固结成岩】:新教材表述为:压实、固结。地质学专业术语,地质作用中外力作用的一种。岩石的风化侵蚀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形成松散的沉积物,经过一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化学的作用,进而使沉积物固结变硬。64.【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是指先已存在的岩石受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改变其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成为一种新的岩石的转变过程。65.【风化作用与风力侵蚀】:【风化作用】 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风力侵蚀】 是指降水少的地区,大风强,作用于地表将地表物质搬运的过程。区别——风力侵蚀一定有风的作用,风化作用不一定有风的作用。66.【流水侵蚀作用与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 是物理侵蚀,可分为风化、溶解、磨蚀、浪蚀、腐蚀和搬运作用。被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溶蚀】 是化学侵蚀,是指溶解二氧化碳的水对石灰岩等产生的溶解侵蚀作用。主要形成喀斯特地貌,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林、溶洞等景观。67.【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 指的是以红色砂砾岩为主要成分、以赤壁丹崖为典型特征并以地表水冲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景观。故有“流水丹霞”之说。【雅丹地貌】 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或称为风蚀脊。雅丹地貌的颜色既可以是红色,也可以是红色以外的任意颜色。在地球表面没有降雨的地方真的不多,绝大部分地貌的形成都或多或少有水的参与。雅丹地貌在其形成过程中自始至终有水的参与。首先,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或岩层主要为湖相的砂砾岩,湖水干涸后,这些出露地表的砂砾岩在间歇性流水和长期而强烈的定向风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今这种地貌,只是流水冲蚀的作用远小于强风的吹蚀作用,因此将雅丹地貌归因于风蚀地貌,“风蚀雅丹”由此而来。68.【溯源侵蚀】 溯源侵蚀在河流源头和河口地段最为明显。河谷或沟谷源头,因河床纵剖面较陡,下切侵蚀作用加强,引起向上游不断侵蚀,从而加长河谷的长度。69.【河床】 河流流水的线性槽地。是河流平时或洪水季节占据和通过的地方,而不是整个河谷的范围。70.【河漫滩】 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71.【河流阶地】 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主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72.【自然带】:通常指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影响,在地表大致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延伸分布,并具有一定宽度的地带性自然区划单位。7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 是一种气候类型,它分布在南北纬10度之间。此种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全年皆夏,年降水量在2 000毫米以上,且分配较均匀。【热带雨林】 是一种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带中的典型植被代表,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热带雨林带】 是一种自然带类型,它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终年高温多雨的地区或南北回归线之间迎风坡地区,具有纬向地带性规律。74.【垂直带谱】 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垂直带谱的结构类型主要取决于山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山体本身的特点(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等)。特征:① 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偏低的带。② 垂直带谱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是衡量垂直带发育是否完备的标志,而这取决于山顶海拔是否突破当地雪线高度。③ 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内完成了纬度地带需要数千千米才能完成的地带更替。但垂直带谱遵循自身的发育规律,并不是纬度地带的缩影。④ 同一山系中的不同山脉,同一山脉的不同地段和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结构都有很大差别。75.【草原、草地、草场】:【草原】指干旱或半干旱条件下以多年生草木植物占优势的植被类型。如温带草原、热带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草原是世界所有植被类型中分布最广的。【草地】指地表覆盖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是土地资源的一种利用类型。【草场】 指用于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统称,是生物资源的一种类型,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草甸】 草甸是由多年生中性草本植物组成,生长在中性湿润条件下的植被群落,属非地带性植被。其形成和发育与水分条件密切相关。如河漫滩草甸、高山草甸。76.【成土母质】:或称土壤母质,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77.【土壤、土地、土地资源】: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地——是指陆地的表层部分。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的风化物。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主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78.【自然资源和能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质和能源,包括土地、阳光、水、空气、矿藏等。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热、光和动力等能量的物质资源,如太阳光、煤、石油、天然气、电、水、风等。能源仅是自然资源中的一部分,能源一定是资源,资源不一定是能源。79.【新能源】:新能源( NE):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80.【滑坡与泥石流】【滑坡】 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泥石流】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81.【荒漠、沙漠与沙漠化】【荒漠】 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植被缺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沙漠,沙地和戈壁等。【沙漠】 是指沙质荒漠,它是干旱气候的产物,而沙漠化则不限于干旱荒漠地带,其主要分布于干旱草原及部分湿润地区。沙漠是自然因素所造成,发生在第四纪时期。【沙漠化】 是在潜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以人为因素为主。沙漠难于治理和恢复,而沙漠化在消除人为因素干扰后,有可能自我恢复。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主题一 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1.【人口自然增长率、增长量】: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 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自然增长量——不是自然增长率越大,自然增长量就越大,它还与区域的人口基数相关,如我国自然增长率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量仍很大。2.【生育率】: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3.【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4.【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比人口迁移更为普遍和经常,流动的人口不能称为移民。人口流动分为周期流动和往返流动。在人口统计中,将人口户籍登记地与现居住地不一致且离开户籍登记地半年以上的现象统称为“人户分离”。“人户分离”按分离的空间是否跨越省级辖区可分省际人户分离和省(市)内部跨区(县)、街道、乡(镇)的人户分离。其中,前者称为省际流动人口,是跨越省界的长距离流动,后者称为省(市)内的流动人口。5.【资源环境承载力】源环境承载能力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资源所能承受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即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的限度。6.【环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是指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合理人口容量既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最适宜,不是指最大或最高人口,,而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主题二 城镇化7.【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根据国家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土地资源为人类、为社会服务所进行的一种干预活动。【土地利用类型】按照土地的用途和(或)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进行分类,称之为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可以因应用目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繁简程度、不同层次的分类。如《土地管理法》中将土地按用途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在土地利用祥查中,将土地分耕地、园林、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8个一级地类。在耕地中又可细分为灌溉水田、望天田(无灌溉设施、依靠雨水的水田)、水浇地、旱地和菜田。在旱地中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旱平地、梯田、坝地和旱坡地等。8.【半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换情况下的一种不完整情况,其主要表现为,农户早已离去农村到大城市学生就业与日常生活,但它们在劳务报酬、孩子教育、社保、住宅等很多层面并不能与城镇居民具有相同待遇,在城市并没有被选举权和选举权等民事权利,不可以真真正正融入城市社会发展。9.【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 是指人口从城市往郊区外缘移动,人口规模相对较大,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加速阶段。【逆城市化】 是指人口从城市向周边小城镇和农村迁移的过程,它不是城市化的倒退,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多发生在发达国家城市化成熟阶段。10.【虚假城市化】 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11.【城市病】: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城市病”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特别是城市的出行时间较长,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会损失大量的财富,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不利于“城市的畅通发展”。主题三 产业区域因素12.【农作物与农产品】农作物农产品水稻、油菜、油棕、椰枣树稻谷、油菜籽、棕油、椰枣在土地上种植的作物、林木,由根、茎、叶、果实组成人们收获的农作物和果树等林木的果实,或果实的制成品13.【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谷类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纤维作物棉花、黄麻等油料作物油菜、花生、芝麻豆类作物大豆、蚕豆、碗豆、绿豆糖料作物甘蔗、甜菜饮料作物茶、咖啡、可可薯类物甘薯、马铃薯药用作物人参、贝母14.【集约经营和粗放经营】:农业集约经营是与农业粗放经营相对而言的,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集约经营一般有较多的资金、生产资料、劳动力和技术投入,在一定面积上精耕细作,从产出看单位面积产量,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都很高等。农业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的模式相反。15.【粗放农业、节约农业】【粗放农业】是农业中的一种经营方式。是把一定量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分散投入较多的土地上,采用粗放简作的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对一定面积的土地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实行广种薄收的农业,称“粗放农业”。因粗放农业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很少,故产出很低。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一般在地多人少、边远偏僻、生产比较落后的地区,多采用粗放经营方式。【集约农业】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通过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来增加农业品产量的农业,称“集约农业”。这种农业主要依靠数量较多的土地和自然肥力较高的土壤来获得农产品与增加产量。其农产品总产量的增长,主要通过扩大耕地面积的途径来实现。15.【光照、热量】【光照】 主要是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海拔高度有关。通常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足。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热量】 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区别——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16.【积温和无霜期】【积温】 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 ℃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 ℃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活跃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积温的多少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期的长短,能直接影响作物长势和生长季节。根据≥10 ℃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积温越来越多,农作物的生长期也是越来越长。【无霜期】 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无霜期直接影响育苗移栽的时间,决定了播种的时节。在实际生产中,真正有危害的是霜冻,因此应该叫无霜冻期,即春季最后一次霜冻(终霜冻)至秋季第一次霜冻(初霜冻)之间的天数。17.【生长期,生长周期】生长期分为两类,气候生长期和作物生长期。作物生长期又称作生长周期。【生长期】 指一个地区在一年内适合作物生长的时间,一般以指候均温≥10℃的天数衡量。如长江以南的农作物生长期较长一般在8-10个月,淮河以北3-5个月, 东北地区一般在4个月左右。【生长周期】 指某一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所需的时间。如玉米一般为95-130天。我国南方地区生长期长,作物生长周期短,所以作物可以一年两到三熟;而东北地区生长期短,作物生长周期长,只能一年一熟,但周期长的作物有机质积累多,品质好。18.【水分与水源】【水分】 对大气中的水汽的一种表达,如2012年高考描述冰冻葡萄区位条件时,强调了水分充足。【水源】 对区域中河流的一种表达,如描述宁夏灌溉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时,为水源,因为靠近黄河。19.【井灌井排】:从机井抽取地下水用于灌溉,既可满足作物需水,又能淋洗土壤盐分和降低地下水位,起了竖井排水的作用。20.【春小麦与冬小麦】【春小麦】 往往春天播种,秋季收割,分布在纬度较高地区,如我国东北平原、美国北部小麦带。【冬小麦】 往往前一年秋天播种,第二年春末夏初收割,分布在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我国华北平原、美国中部的小麦带等。21.【生态农业与立体农业】【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一种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一种固定的农业生产方式。【立体农业】 是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在单位面积上,利用生物的特性及其对外界条件的不同要求,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有机结合,建立多个物种共栖、质能多级利用的生态系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如稻田养鱼、农田播种食用菌等。22.【上下游产业链】又叫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下游企业主要是对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和改性处理,并将原材料转化为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产品。23.【产业分工】产业分工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全球经济中依据其资源、技术、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一定的产业组合和空间分工。24.【工业4.0】:“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美国叫“工业互联网”,我国叫“中国制造2025”,这三者本质内容是一致的,都指向一个核心,就是智能制造。工业4.0九大技术支柱包括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知识工作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工业4.0的核心是智能制造,精髓是智能工厂,精益生产是智能制造的基石,工厂机器人是最佳助手,工业标准是必要条件,软件和工厂大数据是关键大脑。25.【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不利的是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26.【产业分散】:指某个工业的供应企业为了追求最优区位条件,降低生产成本而采取的一种不同于产业集聚的工业布局;比如一些零部件厂生产的产品价值高,质量轻就可以忽略运输成本而考虑在工业布局上区位优势最大化。原因: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 (2)生产企业所需零部件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27.【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就是农产品生产业、加工业和销售服务业的融合。融合,就是紧密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28.【外包服务】服务外包指机构将原本由内部完成的非核心的业务剥离出来外包给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并借助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的经济活动。服务外包并非特指服务业的外包,而是服务环节的外包,服务环节既可以来自服务业也可以来自制造业。企业通过重组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了成本,有利于高效管理,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包方,也就是发包商,一般来自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西欧、日本。接包方,也就是外包供应商,来自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世界主要的服务外包承接国有7个,即欧洲的爱尔兰、捷克和亚洲的中国、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29.【门槛人口】:是能使某项城市商业服务活动正常开业、并获得基本赢利的最小服务地域范围内的居民数。不同行业(如零售商业、医院、饭馆、旅社、邮局等)的服务范围和"门槛人口"不同;同一行业内部又因其活动和规模的差异,服务范围及"门槛人口"也不同。30.【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临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以获取区域内国家间地区间的经济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为宗旨,为促使产品和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经济区域集团。其实质就是降低区内交易成本,使产品、要素自由流动,在市场作用力下形成资源的最优配置。主题五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31.【地铁、轻轨与高铁】地铁——修建在城市地下,以客运为主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轻轨——修建在地面,连接城市与周边区域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通常不跨省。高铁——修建在地面,连接不同省区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跨省。32.【运输过程连续性】是指运输过程的各个生产环节、业务作业项目,在时间上能够紧密衔接和连续地进行,不发生任何不合理中断现象的特性。即货物(旅客)在运输过程中,经常保持相对的运动状态。没有或很少有不必要的停留和等待现象。提髙运输过程的连续性,可缩短货物(旅客)在途时间,提高运送速度,加速物资部门流动资金的周转,有效地利用车辆、设备和站场,提髙运输效率。33.【集装箱】是能装载包装或无包装货进行运输,并便于用机械设备进行装卸搬运的一种成组工具。优点:①保证货物安全、②节约包装材料和理货手续、③提高运输效率、④加快货物中转,⑤降低运输成本以及改善劳动条件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34.【陆港】 指设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铁路、公路交汇处便于货物装卸、运输、存储、分拨和相关国际货运单证办理的车站,是依照有关国际运输法规、条约、惯例和国内法规直接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具有停车场线、货物查验、装卸站台、仓库堆场、分拣厂房、办公大厦、生产和生活配套等设施和相应设备,具备国际货运的单证办理、货物查验、货物装卸、存储配送等功能。35.【综合交通枢纽】综合交通枢纽为整合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航运、海港和运输管道为一体的海陆空协同枢纽体系。综合交通枢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多种运输方式、辐射一定区域的客、货转运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是在综合交通网络节点上形成的客货流转换中心,按照其所处的区位、功能和作用,衔接的交通运输线路的数量,吸引和辐射的服务范围大小,以及承担的客货运量和增长潜力,可分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三个层次。主题六 环境与发展36.【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如生物、土壤的破坏,造成土地沙化、土地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等。37.【赤潮】: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生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统中的水华,海洋中的一般赤潮。38.【咸潮】: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它是由太阳和月球(主要是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当淡水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咸潮一般发生于冬季或干旱的季节,即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之间出现在河海交汇处,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地区。影响咸潮的主要因素有天气变化及潮汐涨退。尤其在天文大潮时,咸潮上溯的情况更为严重。另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过程让咸潮十分缓慢地增加,但长期的累积也在逐渐显现。39.【循环农业】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特点:1.减量化: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2.再利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用品污染;3.再循环: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40.【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去,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包括三方面内容:(1)清洁的能源,包括采用各种方法对煤等常规的能源采取清洁的利用方法、对沼气等再生能源的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以及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2)清洁的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的原材料,采用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高效设备;对物料进行内部循环利用;完善生产管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3)清洁的产品,产品设计应考虑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稀缺的材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产品的包装合理,使用后易于回收、重复使用和再生。41.【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按开发方式划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功能区域;按开发内容划分,则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按层级划分,则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42.【国家级三大发展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这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的区位优势,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第三部分 区域地理主题一: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1.【整体性】区域具有整体性,表现为区域内的要素彼此关联。区域整体性要求人类活动要因地制宜。2.【关联性】区域的发展还受区域与外界联系的影响。区域关联可以分为物流、人流、信息流、资本流。如商业、贸易、人口流动、通讯和互联网、吸引投资、污染物扩散等。对于中学地理教学而言,只了解区域关联的种类不够,还需了解区域关联的方向和强度,这是分析区域发展态势的基本信息。主题二: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3. 【生态脆弱区】 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交界过度区域。主要特征有:①系统抗干扰能力弱;②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③时空波动性强;④边缘效应显著;⑤环境异质性高4.【农牧交错带】 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称,是农业生产边际地带。是生态脆弱带。5.【乔灌草结合】固沙林配置方式。乔灌草结合原理是一种固沙林配置方式,由单纯营造乔木林向乔灌草相结合造林的一个转折,从而将灌草提高到与乔木一样的重要地位。乔、灌、草组合配置,就是以乔木为主,灌木填补林下空间,地面栽花种草的种植模式,垂直面上形成乔灌草空间互补和重叠的效果。<乔灌草结合对于治理土地风沙化的作用>:① 固沙作用。乔灌草构成的植物群落,减少风对地表直接的作用,增强抗风蚀能力,起到固沙作用。② 阻沙作用。风速削弱后,其运输能力下降,风沙流中的沙尘粒下沉堆积,输沙量自然减少;③ 改良退化的土壤。乔灌草植物群落一旦形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速风沙土的成土过程,改良不同退化程度的土壤。④ 改善小气候的作用。乔灌草结合的植物群落会形成内在的循环系统,使反射率、风速、水面蒸发量显著降低,提高相对湿度,改善的小气候会影响风沙化环境。<城市立体绿化带>:乔、灌、草组合配置选择配置:在选择乔木树种时,最好选择四季常青的树种,如松树、柏树等,这样冬天就不会因为落叶而降低减噪效果;如果选择阔叶类乔木,尽量选择叶多、枝多、树冠紧密的阔叶树种,这样吸收和反射声波的功能更显著。在亚乔木和灌木的配置上,元宝枫、碧桃、迎春、女贞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二月兰、紫花地丁等,耐旱、耐践踏、抗虫、好管理,还有抑制扬尘的作用,更适合做复合式绿地里的地被植物。①改善空气、美化环境外②“隔音降噪”。林带越宽、越密,减噪效果越好;乔、灌、草组合配置的绿地,比单纯由乔木或草地构成的绿地,消减噪音的效果要好。6.【生态修复】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生态修复方案包括的内容主要有:矿山修复;污染场地修复;固废处置和资源化;流域综合治理;垃圾填埋场终端处置;农田污染处置;土壤污染治理等。7.【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中国共有69个资源枯竭城市。8.【氢能:绿氢、蓝氢、灰氢】氢在地球上主要以化合态的形式出现,是宇宙中分布最广泛的物质,它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是二次能源。【灰氢】是通过化石燃料(例如天然气和煤)制取的氢,这种类型占全球氢产量的绝大部分,其碳排放量最高,例如煤制氢,生产1kg氢会有10kg碳排放。【蓝氢】是在灰氢的基础上,应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实现低碳制氢,主要是在生产焦炉煤气、合成氨、合成甲醇等化工产品时所得到的氢气。【绿氢】则是通过光伏发电、风电以及太阳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制氢过程中基本上不会产生温室气体,更符合“清洁低碳”的原则。9.【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矿区土地复垦:重整土地作业一般有:(1)保存表土。在矿山进行基建时,储存表土备用;(2)回填。采空区或废石场的作业废石以及储存的表土直接排放到采空区充填。(3)平地。为了便于种植农作物,防止水土流失,需要进行平地。(平整土地)(4)修整边坡。为了防止滑坡、应将原采区和废石堆的边坡进行修整和加固处理。10.【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小转型和大转型】11.【城市的辐射功能】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产生: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方面,因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使传统产业开始不断向腹地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中心城市的规模效益逐渐丧失,土地价格上涨、生活费用攀升等原因,引起部分人才和资本向周边地区迁移。结果:中心城市通过技术转让、产业转换、资本输出、信息传播等多种方式,带动了周边经济区和乡村的发展,从而形成围绕中心城市的卫星城和城市群。12.【中心城市】在任何城市体系中,都有一个城市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这就是中心城市。它一般是在一定地区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13.【城市腹地】是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城市周围地区地形起伏、河流长度与流域范围、资源分布和开发程度、交通线网布局、商品货物流向、城镇网密度、人口分布,都对城市吸引范围和腹地大小产生影响。城市性质、规模也与腹地大小和腹地经济特征有密切关系。如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利于城市发展为轻工业基地;腹地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有助于城市重工业建设。15.【城市等级体系】城镇体系,是指具有一定的时空地域结构的城镇网络。其中常有一主要的、最大的城市居中心地位,其他各城镇则为规模不等、职能不同、层次各异的系列。16.【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经济竞争力强弱的反映。从行业构成来看,它是指国民经济中各行业内部的数量比例关系及构成状态。【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或者说既有三大产业之间的比重调整,还有产业内部的结构优化。例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中。一方面,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或趋势。产业结构升级指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包括几个方面:(1)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要经济结构上升到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2)由以原材料为重心的经济结构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的经济结构;(3)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例如:1990年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能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进行产业升级,珠三角地区抓住机遇,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17.【比较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主题三: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18.【河长制】 即由地方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19.【束堤冲沙、蓄清排浑和调水调沙】【束堤冲沙】就是收紧河道,利用水的冲力,冲击河床底部泥沙,从而达到清淤防洪的目的。一般适用于流量较大的河流,如黄河。【蓄清排浑】是水库的一种运用方式,是水库为了减少库区泥沙沉积,保证库容量并蓄水的一种措施。在我国大多在汛期7 ~9月排浑,后10月~ 11月蓄清。例如三峡每年汛期水库水位保持在防洪限制水位145米运行,使含沙量较大的洪水(俗称为浑水)能够顺畅地排至下游;汛后水中的含沙量小了,变清了,10月份水库开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蓄水位175米,以充分发挥发电与航运效益。【调水调沙】 就是在现代化技术条件下,利用工程设施和调度手段,通过水流的冲击,将水库里的泥沙和河床上的淤沙适时送入大海,从而减少库区和河床的淤积,增大主槽的行洪能力。例如每年在汛期到来前(5、6月),黄河都会进行调水调沙工程,利用工程设施和上下游水库的联动调度,通过水流的冲击,既减少库区和河床的泥沙淤积,又提前腾出库容,方便汛期蓄洪。20.【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采取工程、植物、耕作等措施,从坡面到沟道、上游到下游进行全面防治,形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21.【鱼鳞坑】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型或月牙型土坑,坑内蓄水,植树造林。22.【淤地坝、谷坊】:同属于一种类型的治沟工程,工程结构和布置形式基本相同【淤地坝】在沟道里为了拦泥、淤地所建的横向建筑物,坝内所淤成的土地称为坝地。淤地坝可以①减轻沟道侵蚀,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拦泥保土,减少入黄泥沙;②淤地造田,提高粮食产量;③以梯级方式建设,层层拦蓄,具有较强的削峰、滞洪能力和上拦下保的作用;④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谷坊】谷坊是在易受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石建筑物。谷坊的最大特点是透水不透沙。谷坊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沟底下切、沟头前进、沟岸扩张,抬高侵蚀基面等。【差异】工程规模大小和作用有所差别:谷坊高度一般低于5m,分布在小沟内,它的主要作用是巩固沟底侵蚀基点,防止沟底下切,同时淤点地也用于生产;淤地坝的坝高一般为8~30m,修建于较大沟内,它的主要作用是拦泥淤地,发展生产,同时,也有巩固沟底侵蚀基点的作用。23.【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24.【全球产品内分工】全球产品内分工是指产品的各生产工序或环节在全球布局,全球不同地区通过贸易和投资活动紧密联系成网络状的全球生产和价值创造体系。全球价值链上不同生产工序对各国企业要素享赋的要求不同,产品内分工体系下的各国家或地区结合自身区位的比较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拥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主要从事简单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资本充裕的国家从事零部件制造等资本密集型生产工序;技术领先的国家从事技术研发等技术密集型生产工序。25.【生产组织方式】生产组织形式是指生产者对所投入的资源要素、生产过程以及产出物的有机、有效结合和运营方式的一种通盘概括,是对生产与运作管理中的战略决策、系统设计和系统运行管理问题的全面综合。现阶段的工业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基于模块化的敏捷制造;外包与大规模定制;制造与经营的集约化;产品生产突出市场导向;生产成本低、效率高、应变快。26.【模块化】产品被分解成独立的模块,这些模块可以在不同的专业化企业中独立地被设计、制造,而这种“独立性”正好可以使各模块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强化。优点:设计灵活,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削减成本;缩短建设周期;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提高整体产品的科技实力。27.【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第四部分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具体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撑服务和文化服务等类型。服务功能类型举例供给服务食物、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淡水等调节服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减缓土壤侵蚀、净化水质、抑制病虫害等文化服务身心健康、娱乐和生态旅游、美学价值、精神价值等支撑服务养分循环、光合作用、水循环、土壤形成等2.【国家资源安全问题】资源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有基础地位。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资源安全分为战略性资源安全和非战略性资源安全;又可分为水资源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包括石油安全)、土地资源安全(包括耕地资源安全)、矿产资源安全(包括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生物资源安全(包括基因资源安全)、海洋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等。3.【战略性矿产资源】战略性矿产资源与国家利益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它一是反映在国家危急时期的战略需要;二是体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实施时期减少潜在发展危机的战略需要上。4.【国家战略能源储备】能源战略储备,由国家直接控制的,为保证国防安全与宏观经济正常运行而建立的能源储备。在因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危机而造成能源短缺、价格大幅波动时,由国家调拨使用。5.【页岩气】页岩气是蕴藏于页岩层可供开采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的形成和富集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往往分布在盆地内厚度较大、分布广的页岩烃源岩地层中。较常规天然气相比,页岩气开发具有开采寿命长和生产周期长的优点,大部分产页岩气分布范围广、厚度大,且普遍含气,这使得页岩气井能够长期地以稳定的速率产气。6.【非粮化】耕地“非粮化"具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内涵。狭义的耕地非粮化是指在耕地上种植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行为;而广义上的耕地“非粮化"则是指在耕地上从事一切“非粮化"种植的行为。原因主要有:①种粮食收入偏低,利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作物;②资本介入三农领域,耕地被流转后却变为他用;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脆弱的地区,撂荒耕地的现象比较突出。7.【耕地红线】耕地红线,是指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的最低值。它是一个具有低限含义的数字,有国家耕地红线和地方耕地红线。现行中国耕地红线是18亿亩。8.【占补平衡】建设占用多少耕地,各地人民政府就应补充划入多少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的行为。9.【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10.【永久性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即对基本农田实行永久性保护,是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此概念。“永久基本农田”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其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它用的基本农田。11.【海洋权益】:属于国家的主权范畴,它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权利。① 是海洋政治权益,如海洋主权、海洋管辖权、海洋管制权等,这是海洋政治权益的核心;② 是海洋经济权益,主要包括开发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资源,发展国家的海洋经济产业等;③是海上安全利益,主要是使海洋成为国家安全的国防屏障,通过外交、军事等手段,防止发生海上军事冲突;④是海洋科学利益,主要是使海洋成为科学实验的基地,以获得对海洋自然规律的认识等。此外,还有海洋文化利益,如海上观光旅游、举办跨海域的文化活动等。12.【海洋牧场】“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13.【碳循环】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1)大气和生物圈之间的碳循环(这一循环约需10~20年)①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 CO2以及根部吸收的水分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和多糖(淀粉、纤维素等)并放出氧气。②植物体的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将体内的部分碳转化成二氧化碳排入大气。③动植物死亡后,残体内的碳经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入大气。(2)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是一个在气——水表面进行的溶解与解吸平衡过程。上述两种碳的流动与交换过程数量达每年约1000亿吨(以碳计)以上。且都属于较快的碳循环过程。(3)碳酸盐岩石(石灰岩、白云石和碳质页岩)的形成和分解。(4)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形成和分解。后两种碳的自然循环属缓慢形式,需时往往以亿万年计。14.【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就是企业或个人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的形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碳达峰就是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以后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逐渐减少。15.【碳交易】碳排放交易,是指运用市场经济来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机制,允许企业在碳排放交易规定的排放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可以用这些减少的碳排放量,使用或交易企业内部以及国内外的能源。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16.【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内部大多划分成核心区、缓冲区和外围区3个部分。 【第一部分 方法指导】
一、地理位置描述 答题模式 准确完整地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完成: (1)经纬度位置特征。说明跟经纬度位置相关的其他位置特征,如所在热量带,所在高、中、低纬等。 如果有特殊经纬线穿过,一定要写清楚。比如有赤道、南北回归线或极圈、0°或180°经线、20°W或160°E经线穿过等。还可以从经纬度位置延伸到半球位置,如地跨南北半球,地跨东西半球,或位于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等。 (2)海陆位置特征。就是该区域位于什么大陆的什么位置和什么海洋的什么位置。 (3)相对位置特征。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要看图例或图中给出了什么信息,比如跟河流、山川、交通线、湖泊、城镇和国家等的相对位置关系,给出什么,就写出什么。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相对位置写或不写、多写或少写,主要是根据图中反映出来的内容来决定。如本题中虽然有国界,但是却没有周边国家的名字,所以就可以不写邻国有哪些 二、地理位置的意义答题模式 (1)通过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以判断面积的大小、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2)通过相对位置和海陆位置,可以推断其联系和沟通的大洋和陆地,以及其在交通上的地理意义。根据跟周边国家的相对位置,可以判断其地缘政治经济关系等。 例题1(2023·吉林长春·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厄立特里亚是我国“一带一路”农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国家之一。该国经济落后,以旱地农业为主,传统能源主要依赖生物燃料,电力严重缺乏。中国农企研究工作站在当地援建光伏动力滴灌工程,并辅以膜下滴灌技术。 材料二图1是厄立特里亚示意图。当地传统民居屋顶以茅草和树干为材料,厚实的墙体由黄土和碎石组成(图2)。
(1)描述厄立特里亚的地理位置。 【答案】(1)地处低纬度(热带);位于东非及非洲之角最北部(非洲东北部),西(北)邻苏丹,南邻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东临红海,地处阿拉伯海(印度洋)与地中海(大西洋)海上交通要道。 【详解】(1)地理位置描述主要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交通位置角度进行描述。结合图中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读图可知,该地位于非洲东北部,西(北)邻苏丹,南邻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东临红海,位于阿拉伯海与地中海之间的重要位置,海上交通位置非常重要。 【第二部分 变式训练】 1.(2023秋·河北唐山·高三开滦第二中学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是欧洲除俄罗斯外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三大粮食出口国,有着“欧洲粮仓”的美誉。2022年7月22日,俄乌达成协议,允许乌克兰粮食运输船只离开黑海的乌克兰领海,通过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到达土耳其港口进行检查,然后前往谷物出口的目的地,例如欧洲、非洲等。图中示意乌克兰位置及等高线分布。
(1)指出乌克兰的地理位置特征,并说明乌克兰黑土分布区的地形特点及其对黑土形成的影响。 【答案】(1)位置特征:乌克兰地处北半球、东半球求;欧洲东部,南邻黑海,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特点:大部分为平原,西部和东部有部分丘陵地区。影响:地势平坦开阔,流水侵蚀能力差,利于黑土的保存。 【详解】(1)从乌克兰的绝对位置、相对位置、及重要的交通位置等方面分析。半球位置: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海陆位置:位于欧洲的东部,南邻黑海,处于东欧与西欧的交接地带,交通战略位置重要。黑土区主要位于平原区,东部和西部有少部分位于丘陵,地势平缓。平缓的地形,流水的侵蚀能力弱,对地表的黑土侵蚀小,有利于黑土的保存。 2.(2023·湖北武汉·高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特迪瓦过去叫“象牙海岸”。这个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曾有10万多头大象,现在虽说象的头数逐渐减少,但在科特迪瓦,仍然会感到一切都与大象结下不解之缘。国徽上印有大象,邮票上有大象,商品广告上有大象,洲际旅馆称“象牙旅馆”,最好的报纸叫《象牙晚报》,国家足球队称“大象队”,科特迪瓦人也称自己为“象牙人”。 }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集锦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2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 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 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 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 陆地﹥海洋,冬季 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9.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3  洋流分类  1、按成因:  风海流:形成动力为大气运动,规模很大。例如:西风漂流、信风带内的洋流。  密度流:由密度差异引起,多出现在封闭海域与外洋之间。例如: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红海与印度洋之间。  补偿流:分为水平流和垂直流,多在大洋两岸。例如:赤道逆流、秘鲁寒流。  2、按性质: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多由低纬流向高纬或为下降流。典型的有: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多由高纬流向低纬或为上升流。典型的有: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  3、按地理位置:  赤道流:分布于赤道附近海区。例如:南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  大洋流:分布于大洋中心,这种洋流类型较多。  极地流:分布于极地海域。例如:南极绕极流。  沿岸流:分布于沿海海域,受陆地影响大。例如:我国的沿岸流。  影响洋流分布的因素: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海水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因此洋流的流向和分布与地面风带模式及其分布有着密切关系。  除了盛行风以外,还有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它们共同,形成了实际的大洋洋流分布。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4  1、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2、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3、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4、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5、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6、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7、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8、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9、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10、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1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1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高一地理的做题方法  1、“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规范答题的宗旨。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  2、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  3、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4、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  5、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6、选择题解题常用排除法,如果正确答案不能一眼看出,应首先排除明显是荒诞、拙劣或不正确的答案,高考题中这样的选项一般不多见,只有仔细分析,逐个排除。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对选项叙述的正确性判断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  7、双项选择题,对于难以取舍的选项,适当运用“量化法”“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来确定最终的答案。“量化法”就是对选项的准确率作综合的评估,“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需要考生根据对题意的符合程度设立一个较高或较低的指标,最终筛选出所需要的答案。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5  (一)昼夜交替  1、(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三)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  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四)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6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答案: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7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  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②产生地方时差异;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④地球椭圆体的形成。  4、公转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③四季的交替;  ④五带的分布。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8  1、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下列谚语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哪些特点?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华北地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南蔗北菜”  2、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等。  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等。技术因素主要有:机械、化肥、良种、冷藏等。  3、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在古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9  地球上的水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地理知识点(1)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地理知识点(2)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地理知识点(3)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见右图  地理知识点(4)【技能扩展】等潜水位线的判读:  ①等潜水位线是指某地潜水面的海拔高度。  ②潜水面是一个自由水面,随地势起伏,略有起伏。同一地区,天气晴朗、气温高时,潜水位低,阴雨天、气温低时,潜水位高。  ③判断潜水埋藏深度:一地海拔高度与该地的等潜水位线的海拔高度之差为该地潜水的埋藏探度。  ④判读潜水与河流水的互补关系:数值大,潜水位高,对应地的地势也高;数值小,潜水位低,对应地的地势也低。右图中的河水自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河流都是自北向南流。a图中河流两岸的潜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潜水补给河流。 b图中河流两岸的潜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河流补给潜水。(箭头表示潜水流向,垂直等潜水线,从高处流向低处)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地理知识点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动力:太阳辐射、重力、水的三相变化等。  地理知识点  2、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  3、它发生的领域有:  海洋与陆地之间(简称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为大循环)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简称陆地内循环,数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简称海上内循环,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对于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地理知识点3、水循环的环节  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人类主要影响的环节径流输送;  陆地内循环:植物蒸腾、蒸发、降水;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  地理知识点4、水循环的重要意义:a、维持全球水量平衡;b、更新陆地淡水资源;c、调节全球热量平衡;d、塑造地表形态  地理知识点5、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0  洋流的分布规律  规律一: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中低纬度),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二:在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以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三:在南极大陆的周围,陆地小,海面广阔。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规律四: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作用,形成了实际的大洋洋流分布,  地理洋流知识点:重要的洋流  ①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岛寒流(亲潮)、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②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  ③印度洋: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④环球:西风漂流(寒流)。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1  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2  气压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气候分为两种: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产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对策  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3  1、地球运动规律  (1)注意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理意义等方面比较自转与公转的差异,侧重理解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等难点内容。  (2)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能看到北极星的地点必定在北半球,且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3)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虽然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时针方向不同,但都是自西向东。  (4)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的区别。  2、正午太阳高度  (5)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6)任意一天,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相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正午太阳高度数值相同的两条纬线关于直射点所在纬线对称。  (7)注意极昼区极点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特征:太阳高度无日变化,其数值等于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  (8)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3、时间计算  (9)一般而言,凡涉及到日出时刻、日落时刻、正午时刻、昼长、夜长等则为地方时的计算;凡没有特别说明的都为计算区时。  (10)北京所在的时区(东八区)、伦敦所在的时区(零时区或中时区)要当常数记忆。  (11)北京时间是我国全国通用的时间标准。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所以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116°E)的地方时。  (12)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要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早晚区分开。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早晚往往是针对同一地点来说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小时间越早;而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是针对不同的地点来说的,一般来说是根据同一纬线上看到日出的早晚来区分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大地方时越早。  (13)在进行新旧一天的计算时,新旧一天可结合地方时的早晚来判断,建议画出极点俯视图来辅助计算,以避免混乱。在计算区时时,直接按照区时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不需要考虑日界线。  4、昼夜长短与时间判断  (14)要明确季节与节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南北半球的季节永远相反,但是节气是相同的,审题和答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15)在利用昼弧和夜弧所跨经度计算昼夜长短时,一定要注意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多少,不能习惯性地以为是30°或者45°。  (16)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时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夏至日时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半年时相反。南半球反之。两分日时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17)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所以,要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规律。  (18)任意地点,其一年中的最长昼长与最短昼长之和恒为24小时;任意一天,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且纬度相同的甲、乙两地,甲地昼长=乙地夜长。  (19)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带来的季节变化是地球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许多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也因此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所以要注意总结具有季节变化规律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及其形成原因。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4  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年雨型(>2000)  2、位置:  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的亚马孙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群岛等。  3、气候特点(特征):常年高温多雨。  4、气候形成原因: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旅游城市万隆、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尼日利亚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马的首都巴拿马,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秘鲁城市伊基托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高一下地理知识点:热带草原气候  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750—1000)  2、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纬23.5之间  海陆位置:非洲中部大部分地,澳大利亚的北部和东部,南美的巴西高原  3、气候特点(特征):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季。  4、气候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湿季)和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制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草原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草原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长颈鹿,羚羊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燥红土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苏丹的首都喀土穆、塞内加尔的首都达喀尔、马里首都巴马科,南非首都比勒陀亚,港口城市德班、城市和金都约翰内斯堡,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港口城市里约热内卢,委内瑞拉的首都加拉各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畜牧业发达,耕作业以小麦为主,湿季播种,干季收获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5  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6  城市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  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  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  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  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  ②CB外侧  ③街道两侧  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  ②人口密度、流量大  ③人口昼夜差异大  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同类工厂:  ①城市边缘  ②交通干线两侧  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  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  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  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  ①环境不好  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  ①单独区域  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  ①占有空间的是住宅区  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  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  (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  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②嵌套包围  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7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8  一、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  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气候变化史  (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近现代::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2-12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12-03高一政治知识点总结12-12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2-02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2-11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01-12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07-22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2-12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09-0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方气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