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是中国的别称吗地区指哪里 探寻中原是中国的别称吗文化的发源地?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出现文明断代的国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除了中国这一正式名称外,也涌现了无数蕴含着文化底蕴的别称,比如赤县、函夏、神州以及九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国家的概念尚未成型之前,幅员辽阔的疆域之上,人们以部落的形式划分土地,而九州一词也应运而生,代指着这些部落。只不过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抵挡得住时光的侵蚀,部落逐渐成为了过去,而九州这一词却印刻在了人们的心中,满含着无数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每一个时局动荡的时候,无数的能人异士都以九州大同为己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现在很多人也只知道九州一词代指着我们的国家,却不知九州究竟为哪九州,这九州又对应着现在的哪些地方。01九州的含义九州最早被记载于《尚书·禹贡》中,“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其意为大禹以山川河流为界限,将天下分为九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传在4000年前,洪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大禹之父鲧以堵的形式治理水灾,9年无成果,被流放之羽山,其子大禹临危受命。大禹以自己的父亲为鉴,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最终决定以疏的方式治水,在修筑堤坝的同时,疏理河道将水流引入大海,双管齐下。当然这种事情仅凭大禹一人之力无以为继,各个部落的积极配合也是水灾被治理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治水有功,大禹也因此俘获了人心,13年的时间里,大地也被河流分为9个部分,大禹作为首领为这些地方赋名,这也就是九州的雏形。九州一词也蕴含了古人最质朴的愿望,古时人们以耕种为主,耕地在划分之后其状形如井字,疆域也如井字划分为9块,也就象征着这9块地方最适合人们安居乐业。正如《说文解字》中对州之一词的注释,“水中可居曰州”,大水环绕之下最适于人们居住的地方就被称之为州,九州的州也是这个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九之一词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它就是最简单的数字,也有人认为这个九是一个泛指,古人以九为尊,九为天数,是权力的象征。但无论如何,九州一词逐渐深入人心,大禹后来为九州铸造了九鼎,九州成为了国家的别称。02九州的划分对于九州的划分,一直都有着不同的记载。《禹贡》中记载的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但在其他的书籍中与其略有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周礼》中以幽州和并州代替了梁州和徐州,而《尔雅》则以幽州和营州取代了梁州和青州,但是多数人都认可《禹贡》中的记载。豫州,相传是因为此地盛产大象而得名,对应的主要是现在的河南地区,狭义上的中原地区指的就是豫州。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曾经是很多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封洛阳等都曾作为一国的都城而富庶繁华,作为九州的中心,它的地位也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州,所对应的应该是现在的山东和渤海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再加上它人口众多,适合粮食种植,一直以来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徐州,所对应的主要是现在的江苏地区,因为其优越的自然条件,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一直以来都是最适合粮食种植的地区,是历朝历代的粮仓之一。而优越的先天条件更是为它带来了大量的人口,这里水路众多,适合开辟运河,种种因素的加持之下便注定了它的富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扬州,所对应的是现在的长江淮河以南地区,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最大的特点就是富裕。扬州地区的人善于经商,也是他们逐渐创造了扬州的富裕,曾经仅仅扬州地区所交纳的赋税,就足以支撑一个国家所需要的军费。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扬州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心之向往的地方,人们都爱听才子佳人的故事,他们也一同勾勒着扬州的繁华。荆州,所对应的应该是现在的湖南湖北地区,荆州同徐州一样,是极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丰富的水域也造就了它发达的渔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部分人耳熟荆州是因为三国,得荆州者便可得天下,无数人为它争的头破血流也就足以证明它的关键。梁州,其所对应的应该是现在的四川地区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相对于其他的州梁州的名气较小,但这并非意味它不重要。相反梁州地势险要,农业发达,天府之国之称并非浪得虚名,刘邦也曾借助梁州而谋取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州,主要包括的是现在的陕西、宁夏、青海地区,因为地处边境,其名来源于“凤鸣于岐,翔于雍”,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地。但是频发的战争,和不适合耕种的地理环境,以及不便利的交通,都造就了这里的人口稀少。冀州所囊括的地域辽阔,山西、河北、辽宁、北京、天津等地皆在其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冀州的重要性通过袁绍和公孙瓒的争斗便可知一二,自古以来它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夺取冀州便有了问鼎中原的资格。兖州应该是九州中地域最小的一个,仅仅包括山东的西部地区,此地区一直以武力充沛著称。03总结一个国家的疆域总是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而九州的范围也就随之发生变化,具体为何难以考证,毕竟最早记录它的《禹贡》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再往前的史料太过于稀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围绕着九州的谜团太多,对于这些太过于久远的历史,我们更多的是推论,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份神秘和未知,才造就了他们独一无二的魅力。曾经作为领土的九州已经消失,留下来的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山川地域会因为时间而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对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历史的探寻,不仅仅是为了寻求曾经的辉煌,更是为了感悟那独属于历史的厚重感,从历史中寻找力量,才能坚定地向前。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2022-11-29 18:06
来源:
文化与美学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做大做强文旅文创产业,并把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作为全省实现“两个确保”的十大战略之一。在此背景下,对作为中原文化和中华美学核心内容的中原美学进行阐发,不仅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自觉养成的重要工作,同时是通过增强和发挥文化引领力,探索和拓宽当前中原地区全新发展路径,最终服务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阐发中原美学的历史使命与现实需要
(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文化自觉的塑造
中原有着五千多年积淀的历史和文化,其物质和精神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新时期阐发中原美学和美育活动的丰厚土壤。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主干和重要母体,中原文化是以河南为核心,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不断向外辐射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集成。在古代,中原地区不仅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更是主流文化的发源地,这种独特优势使中原产生了浓郁的人文精神,也奠定了其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中原地区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儒家、法家、道家等诸子思想,在中原地区得到交汇融合;中华文化中的“和合”、“仁爱”、“大同”等核心思想,正是以中原文化为根基而生成,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客家文化、岭南文化和闽台文化的生成与塑造,并进一步深刻影响了朝鲜文明、日本文明和东南亚文明等在内的几大文明的发展,为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所以,新时期阐发中原美学,正是在“寻根”和继承基础上发展民族文化这一重大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二)新时代理论创新与中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要求
新时代催生新的思想理论,新的思想理论创新又是引领新时代发展变革的重要动源。新时代中原理论创新,必须紧扣“培根铸魂”和“为时代明德”的主题。要聚焦思想舆论的主战场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同时要做强优势学科,构建服务中原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学科体系。
中原美学依托中原传统文化中的易学和诸子学等理论,通过研究中原传统文化与外部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创新,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进行重构融合,从而立足当代中原发展实际,以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综合体系,审视中西方文明发展理念,服务于建构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现代中原学理论体系,为争夺中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话语权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
作为文化资源禀赋突出的中原地区,要想更好地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动“设计河南”等一系列重要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就必须对中原美学进行系统研究,凝练和总结具有中原气韵的美学要素和文化符号,从而以突出的理论优势与时代同行,为出彩中原发声。
二、阐发中原美学的现实挑战与不足
(一)理论总结和系统研究缺乏
中原美学的形成是伴随着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不断演化和发展的产物。在古代中原,将服饰和生活器具等物品以不同的造型、图案和色彩进行装饰,通过诗书、礼乐等“美”的外化形式作为重大仪式和个人教育的重要手段,使之附和“礼”的逻辑并服务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树立了华夏民族以“美”为核心价值的精神气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民族的深度融合和百家思想的交融,中华民族在中原地区首先建立了对美的高度崇尚和信仰,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最终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生命活力的精神支柱。可以说,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原美学的精髓及延展。目前,对于新时代中原美学的艺术阐发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中原美学”的基本内涵、“中原美学”与“中原学”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更是非常缺乏,而这些,恰恰是对中原美学精神进行艺术阐发的重要基础。在当前河南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重要关口,进一步凸显了对中原美学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中原文化内涵挖掘与艺术创新能力不足
在文化复兴大的时代背景下,艺术与设计等行业内外在对传统美学表达的重视程度上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且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对传统艺术追捧的热潮。但在这股热潮背后,应认识到当前业界基于中原美学的文化内涵挖掘及艺术语言的表达能力,距离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的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指导下,实现对“引领新需求”这一重要目标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更没有以“中原美学经济增长极”引领和激发本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释放。从专业角度和文旅市场现状上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导致“轻创新重拿来”和“轻内容重形式”现象屡见不鲜,无法做到对中原美学内涵的深化和外延形式的拓展。而受政策热度和市场热度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原传统美学在业界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曲解和过度利用,以致在创作应用中出现盲目排外或过分夸大的现象,成为制约中原美学创新发展的掣肘。
三、阐发中原美学的路径建议
(一)梳理和构建中原美学系统的知识图谱
通过对中原美学知识图谱的塑造,建立起完备的编纂构架和严谨的记述方式,是为今人和后人探寻中原美学的内在逻辑和精神本源,提供可靠依据的重要工作。首先,要对中原美学原始艺术资料本身及其周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要着重收集艺术作品的原始手稿、创作材料与工具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围绕艺术作品特征,对其周边相关资料,特别是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和创作条件等资料,使知识图谱的原始资料尽可能丰富完备。其次,要在原始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梳理,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艺术原始资料的影像、文本和相关素材的单元信息进行标记。最后,要解构并重构艺术作品和审美活动的碎片化资料,并在大量碎片化的原始艺术资料间建立起互相关联的数据关系,使其模块化分布和图谱化呈现。
(二)探索中原传统美学的当代艺术转化方式
基于市场化需求和当代艺术语境的内容与形式要求,中原传统美学要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展现出全新的生命力,就必须将其内在审美逻辑通过设计实现“商品”意义上的转化,并以产业化为手段推动其实现创新发展。在具体的创作方法上,要通过解构等方法,对传统美学元素进行打散重构。打散重构的内容不仅包括了造型、色彩和工艺方法等显性的物质层面部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传统美学元素精神内核的深层次理解,运用当代创意设计理念和多元媒介手段,对传统美学元素的文化寓意进行当代解读和重构,即在不违背传统美学逻辑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当代化的艺术呈现,以实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有机交融,推动中原美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进一步要求当代艺术与设计行业研究者与从业者在实践中利用当代审美逻辑,将中原传统美学的深层观念予以充分呈现,以使其在更深的层次上得到裂变和细化,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传播与扩散,为中原美学精神的现代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以文艺精品讲好中原故事
对中原美学的艺术阐发,要充分描绘人民生活,记录和表达人民的思想、情感、愿望与需求。这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以此为基础,才能创作出反映社会生活现实的文艺美学作品。要结合当前中原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及“设计河南”战略需要,创新中原美学精神的物质文化呈现载体,使其直接服务于中原乃至国家当前文化软实力建设,服务于人民群众愈发强烈的文化产品供给需要。
要坚守中原传统美学文化立场,通过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原美学精神中讲仁爱、重民本、求真、求善、求和谐、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以丰富视角记录和呈现新时代中原群众在建设家园的生动实践中所发生的奋斗故事和精神面貌,从而以明德引领风尚,彰显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要在创作手法上满足大众化需求特点,把主要精力放到创作主旋律题材和大众化题材上,积极探索题材与手法的多样性,满足大众化审美需求。
四、结语
中原美学涵盖和体现了中原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不仅通过文学和艺术等方式去引导个体实现精神追求,更直接塑造和影响了中华民族观察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方法、精神格局和民族气质。文旅文创融合背景下对中原美学进行艺术阐发,需要将坚守中原传统美学阵地与响应时代诉求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对中原传统美学的时代内涵进行系统梳理和构建,建立扎实的审美逻辑体系,在完成新时代中原美学知识图谱塑造的基础上,依照当代艺术语境,针对不同运用情境和目标需求,对其外化形式进行持续创新,使中原美学在支撑中原生命美学、中原生活美学和中原环境美学等各个方面提供坚实基础,从而以突出的优势引领相关产业构建发展新高地,赋能全域现代化建设。
(作者:范亚东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文化遗产与艺术设计学院、中原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所;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新时代中原美学精神的艺术阐发与美育研究”(编号:SKL—2021—1950)阶段性成果。)
来源:大河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原是中国的别称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