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并不会改变,只是活出了活出真实的名言自己而已?


创始人
NLP主要的发现者是约翰·格林德和理察·班德勒。格林德是世界最负盛名的语言学家之一,班德勒是一位数学家、完形心理学家和电脑专家。他们决定集两人之力去进行一桩模仿他人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在多方面都甚有成就之人。他二人分析了一些成功的商人、医师和其他行业中的佼佼者,试图能从他们多年尝试错误后的成功中,归结出一些成功的模式。他们对下列三人的模仿,经分类后所建立的诸多有效的行为介入模式,使得他们声名大噪。这三人是当代最伟大的催眠疗法学家之一的埃里克森医师,杰出的家庭医师沙提尔女士和人类学家贝特森。例如,格林德和班德勒二人发现沙提亚能轻易地建立人际关係,而其他的同业却不行。所以他们找出她特有的模式,也教导学生运用,即使他们没有任何执业经验,但也做出与沙提尔毫不逊色的成绩来。他们播下相同的种子,收穫也相同。从他们三人身上模仿所归结出基本模式的经验,帮助格林德和班德勒也建立自己的模式并传授出去,这些模式就是我们所熟知的NLP。
NLP的定义
关于人类行为与沟通程式的一套详细可行的模式。虽然它本身并非一套心理治疗法,NLP的重要法则可以被运用于了解人类经验和行为,和使之有所改变。NLP曾被运用于治疗方面,结果是一套效果强大、快速和含蓄的技巧,能够在人类的行为和能力方面做成广泛和长久的改变。NLP专注于修正和重似脑的设计思想模式,以求更大的灵活和能力。N(Neuro)指神经系统,意译为身心。指我们比较稳定的身心素质,结构及比较逸动的身心状态。L(Linguistic)指语言,指我们沟通中所用的字眼、短句和音调及一切身体动作;还有内心的对话,想像也属语言。P(Programming)指程式。在前面,我们谈到身心与语言。我们就是通过语言来影响自己与他人的身心。同样,他人也通过语言来影响我们。这个影响的过程,NLP称之为程式。写过C++或者类似面向对象程式语言的人,一下子就能看出来了。NLP研究的是就是我们的语言对身心起作用的程式。它的创造人,找到一些卓越的人,研究他们有一些怎样的程式。把它总结起来,然后就可以教给其他人。其他人可要吸收这些程式,那幺他也可以获致类似的效果。这就是我心目中的NLP。大家可以学习正规的解释,然后参考我的解释来了解NLP的定义。
NLP背景
NLP的创立归功于两位美国人:理察·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和约翰·格林德(John Grinder)。美国加州圣克鲁兹市的加州大学校园是NLP的发源地。班德勒在那里读大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认识了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大师维珍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稍后,班德勒受僱帮忙把维珍尼亚在加拿大之为期一个月的工作坊的内容製成录音带和文字记录。这份工作花了班德勒数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过程中他学会了维珍尼亚在辅导过程中所运用的声调和行为模式。班德勒也参与完形疗法(Gerstalt Therapy)始创人费兹士·波尔士(Fritz Perls)的最后一批手稿的编辑工作,这批手稿成为了《The Gerstalt
Approach》一书的内容。另外一本关于费兹士教授他的技巧的书《Eye Witness to Therapy》,其实就是从费兹士教授时录下的录像带编辑而成。班德勒用了多个星期戴上耳筒去看这些录像带,因为他的工作是确保书中的文字记录正确无误。完事后,他也掌握了费兹士的说话和行为特色了。掌握了这些能力,班德勒在加州大学的校舍内组织了多个完形疗法研究小组。格林德·格灵达,另一位NLP的始祖,当时在加州大学教授语言学,已经出版了几本关于语言学的书。班德勒告诉格林德他注意到潜意识的意念和构词过程,想与格林德合作发展出一套沟通上的“文法”。他们首先用维珍尼亚的录像带做研究(这些录像带的内容后来编成一书《Changing with
Families》出版)。他俩很快就发现维珍尼亚的一些惯用的语言技巧,编成一些模式,这就是“检定语言模式”的前身。他俩也发现维珍尼亚对一些受导者用视觉型文字,一些受导者用听觉型文字,另外一些多用感觉型文字。维珍尼亚自己听到他俩这样说才知道自己工作的模式如此。这些资料,在1975-6辑成两本书出版:《The Structure of Magic,Vol. I and Vol. II》。在1976班德勒和格林德决定NLP这个名字,NLP于是诞生。两人成为了一群学生的中心,这群学生现今都是NLP世界中的顶级大师了,包括David Gordon,Judith DeLozier,Robert Dilts, Steve
Gilligan等。NLP的学问开始发展和传播开去。经过格瑞哥瑞·卑森(Greogory Bateson)的介绍,班德勒和格林德去亚力桑拿洲凤凰城研究米尔顿·艾力逊(Milton Erickson)的催眠疗法。班德勒和格林德运用他们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很快就成为催眠高手。米尔顿对NLP有很大的影响,班德勒和格林德在1975和1977先后出版了两册以《Patterns of the Hypnotic
Techniques of Milton H. Erickson. M.D》为名的书;在催眠治疗界是很有地位的学术书籍。在1981年班德勒与格林德分手,成立了自己的NLP组织,推广他的DHE概念(Designed Human Engineering)。他经常引发一些备具争议的事情,虽然他近似天才的才华和能力为人所公认格林德与茱迪·弟罗斯亚(Judith DeLozier)成立了“Grinder,DeLozier and Associates”公司,继续教授NLP。他们在1987年出版了《Turtles All The
Way》一书,是另一本NLP世界内的经典之作。在1989年格林德决定改变方向,转为专注于企业方面的顾问工作,中断了与茱迪的合作。茱迪继续她本来的方向,在1990年与罗伯特·迪尔茨(Robert Dilts)及Todd Epstein(已逝)成立NLP
University。每年夏天,他们都在加州大学圣他·告鲁仕市的校舍内举办各种的NLP课程,在一年的其它时间,她受邀请去世界各国主持各种NLP活动和教学。香港徐志忠神父在1979年去美国完成NLP文凭课程,之后经常参加NLP课程。在90年代,徐神父每年都在香港举办NLP文凭课程,由茱迪签发文凭。徐神父被很多人认为是香港NLP之父。徐神父博学中西,除NLP外,亦研究多种其它有用的学问,或是邀请外国名师到港任教,或是亲自主持课程。在1997年他决定不再举办公开课程,NLP文凭课程在1998年由李中莹与Leo
Angart合作继续下去。1999年李中莹退出了合作,并且在同年年底开办了具有特色的全中文NLP合格执行师课程。班德勒和格林德的第一代弟子中很多已经成为当今的顶级大师,比老师可能已经青出于蓝了,包括:● 利斯丽·金马侖(Leslie Cameron)曾经一度是班德勒的太太。她发展出很多现今主流NLP常见的技巧,例如处事模式(Meta Program),她有数本书对情感关係方面的辅导和NLP技巧的运用很有地位,例如:《The Emprint Method》,《Know How》,《Solutions》,《Emotional
Hostage》,她在1989年退出,不再活跃于NLP圈子。●罗伯特·迪尔茨(Robert Dilts)被很多人认为是对今天的NLP有最多贡献的一个人。他在1991整理好和发表“理解层次”(Logical Levels),是他发展的众多概念和技巧中最具影响力的之一,他出版了超过十部书,与茱迪主持每年的NLP University课程。● 大卫·哥顿(David Gordon)以隐喻(Metaphors)和模仿(Modellings)着名,每年在美国都有举办课程。●史蒂芬·吉利根(Steve Gilligan)是着名心理治疗家,是米尔顿的出色弟子之一,他的催眠治疗工作坊,在催眠界上被认为是最高资格之一。他在加州罗省举办课程。● 罗拔·麦当奴(Robert MacDonald)也是着名心理治疗家,他对犯罪心理,家庭虐待等方面的研究,很有地位。● 达·占姆士(Tad James)发展出“时间线疗法”(Time Line Therapy)。他在夏威夷和美国西岸举办课程。他的催眠功力也很高。世界上比较知名的NLP机构罗列如下,根据黄雄斌老师的排名-第一梯队:毫无疑问,两位NLP创始人所创立的NLP机构,乃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NLP学府。1)理查·班德勒所创立的SNLP(the Society of NLP)2)约翰·格瑞德所创立的ITANLP(International Trainer Academy of NLP)第二梯队:两位创始人早期的学生罗伯特·迪尔茨、朱迪·德洛兹、泰德·詹姆士、麦可·何、史帝夫·安祖夫妇等人也纷纷成立了自己的NLP培训和认证机构,这些机构成为NLP学界的第二梯队,在国际上也颇具影响力和权威性。1)罗伯特·迪尔茨、朱迪·德洛兹共同创立的NLPU(NLP University)2)泰德·詹姆士所创立的ABNLP3)史帝夫·安祖、康妮瑞尔·安祖夫妇的NLP培训机构4)威廉·霍顿所创立的NFNLP5)麦可·何所创立的ISNS,推广系统派NLP和NLP教练技术6)添·何宾所创立的感应点学院API(Anchor Point Institute)7)怀亚特·伍德斯莫尔(Wyatt Woodsmall)所创立的INLPTA第三梯队:分布在世界各国的其他NLP机构,这些机构在他们本国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国际上尚未形成普遍的公信力。1)ANLP(英国)2)ISNLP(德国)3)IANLP(瑞士)4)其他国家的NLP机构,包括中国、日本、法国、义大利、加拿大等。在中文领域中,台湾的陈威伸先生参与四十多本NLP书籍的翻译和出版,功不可没。着名的Anthony Robbins,开始时也是修读NLP,然后从中发展出他具有个人风格的课程。现今他是世界上收入最丰的培训师之一。NLP由开始到今天不足三十年,但已发展出超过八千学习小时的内容了(个人估计)。当今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全部掌握。NLP的精神鼓励人们不囿守于规限,所以NLP的发展仍会快速地进行。NLP的中心概念-NLP的系统性NLP早期的发展,受到着名的心理学家格瑞哥瑞·卑森(Gregory
Bateson)很大的影响。卑臣研究的範围包括“神经机械学”(研究机械和动物,包括人类,之信息传送及控制的科学)。“信息传送”不能脱离“系统”的概念。同时,NLP的发展源于深入研究三位心理治疗界顶级大师的卓越所在,因而编出一套又一套的概念和技巧出来。这三位大师超越他们的同僚的理由,就是他们对“系统”有强烈的意识。学习NLP的人,都被那些概念和技巧深深地吸引。可是,每当使用者忽略了对“系统”的注意,可能会带来副作用;而每当使用者注意“系统”的重要,给予潜意识应有的尊重,效果会更优。从上面我们知道,NLP的发展基础是肯定“系统”的重要性的。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里,很多热心传播NLP的人,错误地认为技巧最为重要。他们以为只要掌握了技巧,便是掌握了NLP的神髓。他们在教授NLP的时候,强调每一个技巧的独立性,强调技巧中的每一步怎样做,而忽略了整体的平衡。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Robert Dilts,Todd Epstein和Judith Delozier成立NLP University,致力推广注意整体平衡的、即是所谓“系统性的NLP”(Systemic NLP)。这个方向,马上得到NLP界内一些具有领导地位的学府认同,包括NLP Comprehensive,Anchor Point Institute等。系统派的NLP,强调“整体平衡”的重要性。“整体平衡”包括了:本人内心的完整性:我是否身心一致、里外如一?(例如很多人不能成功戒掉抽菸的习惯,就是因为内心总有一个部份在坚持下去,虽然其它部份认同抽菸对健康不好、应该戒掉)对方的完整性:有没有给对方足够的空间,容许他有与你不一致的部份?(例如我是否坚持对方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两个人相加而产生的“我们”:其中有没有足够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例如当我与你谈话的时候,我是否在说一些两人都感兴趣、或者有好处的事,抑或我只理会自己的需要?)以上的三个系统,对更大的系统来说(例如公司、家庭、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是一份怎样的关係呢?(例如我与太太离婚的决定,对孩子会有些怎样的伤害?又例如与供货商的秘密协定,对公司会有什幺不利?)忽略了上述四个系统的整体平衡,就算是一次普通的对话,也不会有真正和长久的良好效果,一点点的效果也需要花上很大的力,做了的事,亦容易产生后遗症。价值观改变引发行为改变NLP认为,改变人的行为可以从价值观,信念以及规条来着手。例如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对一位学生髮脾气:学生会有以下通常的反应:价值观:老师不该这样信念:老师应该私下沟通规条:委屈难过而如果有人告诉他老师有间歇狂躁性精神病,则反应会如下:价值观:疯子很危险信念:保护自己安全规条:离他远点由此当一个人的价值观,信念,改变的时候,就会发生行为的改变。NLP也由此来改变人的某些行为。NLP认为,传统改变习惯的方法为:说教,冷漠,交换,惩罚。
NLP与NAC
NLP是神经语言程式学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英文缩写,是由美国的理察·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和约翰·格林德(John Grinder)于1976年创立的一个心理流派。NAC则是“神经链调整术”(Neuro Associative Conditioning)的英文缩写。它是由着名的潜能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从NLP的博大体系中精减提取出来的(据说,他跟NLP创始人学了三天就开始授课,并公然挑战权威,引起NLP创始人不满,禁止他用NLP这个词,于是就是产生了NAC)。其实所谓的“神经链”就是NLP里的“心锚”,故NAC可以看成是一种快速解除不良心锚,重建新心锚的方法。它利用痛苦与快乐的力量,将人引至改变临界点,并引发正确的行为出来。这套心理程式非常快速有效地解决了很多的问题。 而NLP
博大精深,包含了极为广泛的内容,可以非常有效地调整潜意识,重组内心世界。相比来说,NLP的适用範围要远远宽于NAC。而NAC可以作为NLP的一个技巧来使用,相对高阶的NLP技巧,像SCORE模式或重塑印记等,这个NAC还算不上複杂,不过简单正是它的优点。
关于身心
1、身心是相互影响的。改变其中一个,另一个也改变了。2、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是我们认识自己与世界的途径。我们通过看、听、接触、闻、尝来了解世界。我们通过图像、声音、感受来保存我们的记忆。只要改变了我们输入、处理、保存经验的方式,就可以改变我们的观念与感受,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性格乃至命运。所以,我们的感官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是影响心灵的重要单位。3、心灵有二个层次:意识与潜意识。意识是可以为我们了解到的想法,潜意识则是心灵深处不为我们所直接了解到的经验、思想、感受、欲望与力量。而我们潜意识心灵中的活动,虽然不为我们的心灵所直接了解,可是会从我们的身体上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身体是潜意识心灵的视窗,我们从一个人无意中表露出来的一些动作、表情、语言、眼球转动等,可以窥见他潜意识的一些信息。4、身心的另一个代名词是:神经链。可以说,我们的经验、自我认定、信念、价值观、规条、习惯、性格、心态等等都是一个神经链或众多神经链的组合。而改变神经链的方法就是NLP的“语言”。当然,身心或神经链,只是说法上的不同,你完全可以选择使用自己感觉习惯的说法。
关于语言
虽然前面已经说明过了,NLP的语言是广义的语言,它不只是指说话或文字。同时还有肢体语言(如手势,身体动作、表情等)。NLP与成功学的区别与联繫——方向与方法①一般而言,成功学教导我们要自信、要热情、要坚毅等等,但是,我们要怎幺才能培养出这些素质呢?成功学极少有清晰、具体的实施步骤。而NLP的特色在于,它会告诉你怎幺去消除恐惧、建立信心、寻找热情……而且步骤清晰,操作明确。如果说,成功学告诉我们要成为什幺人、要做什幺事。NLP就是进一步告诉我们怎幺去成为这样的人,怎幺去达成那些事。如果把成功比喻到到达一个地方的旅行,成功学就是地图,而NLP就是交通工具。它们一个协助你明白要什幺,一个协助你清楚怎幺去要。一个指明方向,一个提供方法。所以,它们是追求幸福生活的二个重要的车轮,相辅相成。②从另一个角色来说,NLP关心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具体来说,成功学会强调类似积观、坚强、热情等品质的内容。而NLP则关于要形成这些品质,需要什幺样的做法。而究竟要培养哪一个品质,倒不是它所关注的。③我们说NLP提供方法,并不是说NLP只有方法,而没有观念、精神方面的指导内容。而是因为,NLP一开始的研究对象,多半是杰出的心理治疗师,沟通大师,而不是企业家、富豪等。所以,它对一般定义上的成功者研究不是很充足,反而对治疗师的观念、精神研究比较多。而成功学对大众所说的成功人士研究比较多,对他们的观念、精神也总结得比较多,比如拿破仑希尔、戴尔卡耐基等人的成功学研究,就比较透彻,所以可以补齐NLP在这方面的不足。正因为NLP早期的研究对象多是一些心理治疗师,沟通大师。所以,它的一些核心的观念(在NLP里叫“前提假设”)多是针对于心理治疗与沟通的。
NLP的中心
NLP的起源是研究卓越人士特别成功的原因,把结果化成一套一套的技巧程式,使其它人也可以成为卓越人士。所以,NLP的基础是“模仿”,不只是模仿他人,还模仿自己:去发现自己的大脑和身体如何工作,运用同一模式去使某些事的效果更好。有些人在一次事故之中产生了使自己很痛苦的情绪,例如车祸中的伤者对汽车的憎恨,被遗弃的男女对异性的憎恨等。从NLP的角度看这些事,当事人的大脑是从一次经验中製造出这份情绪,应该可以在另一次经验中化解这份情绪。NLP的方法是找出这个人的大脑如何储存带有正面情绪的经验,然后用同一逻辑改变事故储存在这个大脑中的模式,这样这个人的痛苦情绪便会消除。所有这类负面情绪,都来自于潜意识中的保护机制,使得当事人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懂得保护自己。当然,这个机制往往使当事人不能过正常的生活,人生所得更少。同时,每次经验都有其价值和意义,能使当事人成长得更好。NLP的技巧能够使得这份价值和意义与事故带来的负面情绪分开:价值意义可以永远保留,当事人也可以维持同样的保护机制,而事故带来的负面情绪无须保留,可以去掉。用同样的态度,NLP研究出“大脑如何运用”这方面的很多知识,继而发展了种种技巧,配合大脑运用的模式去选择思想、语言和行为,帮助一个人本身的提升,以及对他身边的人作出更正面的影响。例如:·在处理事情方面,我们如何能把大脑中纷繁的资料更有效地归纳,因而认为事情的根源和解决的方向。(请参考书中“理解层次”这部分)·在沟通人际关係方面,每一个人独特的思考模式如何参在外錶快速了解,怎样能够有效地与对方配合(请参考书中“内感官”部分)。另外,在沟通的过程中,一个人使用怎样的语言、声调和身体语言最能使得对方接受自己?(请参考书中"人际关係沟通"部分)·在语言运用方面,一个人困扰的来源如何从他的说话中侦得和怎样助他摆脱困扰(请参考书中“检定语言模式”部分)。·在推动激励方面,一个人内里的失去激情是怎幺一回事.如何使自己更积极(请参考书中“信念系统”部分)。由此可见,NLP为每一个接触它的人提供一些实际可行而且有效的方法,使之更经常地达到自己能力的顶峰,无论在个人发展、事业工作,或者与人相处方面都能有显着的提升。
NLP 12条前提假设
一、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No two persons are the same.1、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会完全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会是一样。2、因此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够绝对一致。3、因此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会是一样。4、因此没有两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会完全一样。5、因此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6、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7、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8、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都是在不断演变中,所以没有一个人在两分钟是一样的。9、两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不一样,不一定会使两个人不能沟通或者不能发展出良好关係。10、给别人空间也就是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才能有良好的沟通和关係。11、同样地,自己与别人的看法不同,也是正常的事。12、当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同时,我们也有权利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二、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One person cannot change another person.1、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2、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只对本人有效,不应强求别人接受。3、改变自己,别人才会有可能改变。4、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人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5、找出对方的价值观,创造、增大或转移对方在乎的价值,对方便会产生推动自己的行为。6、因此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引导另外一个人去学习。7、因此一个人不能希望另外一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8、好的动机只给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发生的权利。9、不强迫别人跟随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别人便不会抗拒。10、同样地,我们只能自己推动自己。三、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Usefulness is more important.1、光说做法有道理或者正确而不顾是否效果,是在自欺欺人。2、在三赢(我好、人好、世界好)的原则基础上追求效果,比坚持什幺是对的更有意义。3、说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情上;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4、效果是原定计画的意义基础,亦是所有行动的指标。5、有道理是由理性方面的标準来决定的。因为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是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道理”是一样的。6、故此,坚持道理,只不过是坚持一套不能放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7、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边,要有效果就要加上理性方面的认同。故此,有效果需要一个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鸣。8、没有效果的道理,是背弃了信念和价值的规条,应该加以检讨。9、有效和有道理往往可以并存,但必先由相信有这个可能的信念开始。10、只追求有道理但无效果的人生,难以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四、只有由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The map is not territory.1、每个人运用自己的感官器官把资料摄入(摄入过程),由感官运用是主观地有选择性的,因为不能,亦不需要把所有资料捕捉。2、摄入的资料经由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过滤而决定其意义,亦因此能储存在脑中(编码过程)。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是主观的形成的,故此,过滤出来的意义也是主观的。3、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用上述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亦因此是主观的。4、我们只能用这种方式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没有其他方法。5.因此没有绝对的真实,或者相对的真实。6、因此每个人的世界是在他的脑里。我们是凭脑里对世界的认知去处理每一件事。7、因此,改变一个人脑里的世界,这个人对世界中事物的态度便会改变。8、因此,每个人都是用自製的地图在这个世界里生活。9、改变主观经验在脑里的结构模式,事情对我们的影响便会改变,我们对事情的感受亦会改变。因此,我们无须改变外面的世界(我们无法知道它是怎样变的)。改变我们自己(脑里的世界),我们的人生便会有所改变。10、事情从来都不会给我们压力,压力是来自我们对事情的反应。11、情绪也从来不是来自某人的言行,或环境里出现的转变,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的态度,亦即是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五、沟通的意义在于对方的回应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response one gets.1、沟通没有对与错,只有“有效果”或者“没有效果”之分。2、自己说得多“对”没有意义,对方收到你想表达的讯息才是沟通意义。3、因此自己说什幺不重要,对方听到什幺才重要。4、话有很多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收到讲者意图传达的讯息,便是正确的方法。5、沟通的效果,来自声调和身体语言的比文字更大。6、沟通讯息的送出与接受在潜意识层面的比意识层面的大得多。7、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讯息有完全同样的反应。8、说话的效果由讲者控制,但由听者决定。9、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10、沟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和谐气氛。11、抗拒是对讲者不够灵活的说明。六、重複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Repeating the same behavior will repeat the same result.1.做法有不同,结果才会有不同。2.如果你的事没有结果,改变你的做法。任何新的做法,都比旧的多一分成功机会。3.想明天比昨天更好,必须用与昨天不同的做法。4.改变自己,别人才有可能改变。5.世界上本来便是每样事物都在不停地改变中,不肯改变的便面临淘汰或失败的威胁。6.因此只有不断的改变做法,才能保持与其他事物关係有理想状态。7.“做法”是规条,目的是取得价值,实现信念。维持最有效果的规条,就是灵活地不断修正做法,才能保证取得价值,实现信念。8.改变是所有进步的起点。七、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solutions to every situation.1、对事情只有一个方法的人,必陷入困境,因为别无选择。2、对事情有两个方法的人也陷困境,因为他製造了左右两难、进退维谷的局面给自己。3、有第三个方法的人,通常会找到第四、五个方法,甚至更多的方法。4、有选择就是有能力。所以,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5、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都得不到想要的效果。6、没有办法,只是说已知的办法都行不通。7、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的方法。8、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和使事情改变。9、不论什幺事情,我们总有选择的权利,而且不只是一个。10、“没有办法”使事情划上句号,“总有办法”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11、“没有办法”对你没有好处,应停止想它;“总有办法”对你有好处,故应把它留在脑中。12、为何不使自己成为第一个找出办法的人?八、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Every one chooses the best behavior at the moment.1、每一个人做任何事都是为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2、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3、因此,每个行为的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动机。4、了解和接受其正面动机,才容易引导一个人改变他的行为。5、动机不会错,只是行为不能达到效果。(满足背后正面动机的效果)6、接受一个人的动机,他便会觉得我们接受他这个人。7、动机往往是在潜意识的层面,不能意识地说出来。8、找出行为背后的动机,最易的方法是问企图经由该行为得到的价值是什幺。9、任何行为在某些环境中都会有其效用。10、因此,没有不对的行为,只有在当时环境中没有效果的行为。九、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Every one already possesses all the resources needed.1、每一个人都有过成功快乐的经验,也即是说有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能力。2、人类只用了大脑能力的极少部分,提升大脑的运用,很多新的突破便会出现。3、运用大脑的能力,已有大量的技巧发展出来,人类比以前更易把效果提升。4、每一个人都可以凭改变思想去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而改变自己的人生。5、每天里遇到的事情,都有能给我们成功快乐的因素,取捨全由个人决定。6、所有事情或经验里面,正面和负面的意义同时存在,把事情或经验转为绊脚石抑或踏脚石,由自己决定。7、成功快乐的人所拥有的思想和行为能力,都是经过一个过程而培养出来的。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与其他人所具备的条件一样。8、有能力替自己製造出困扰的人,也有能力替自己消除困扰。9、情绪、压力、困扰都不是源自外界的人事物,而是由自己内里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产生出来的。10、自己不信有能力或有可能,是使自己得不到渴求的成功快乐的最有效的保证。十、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响大局的部分In any system,the most flexible person has the control.1、灵活便是有一个以上的选择;选择便是能力。因此最灵活的人便是最有能力的人。2、灵活来自减少行使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多凭观察而运用环境所提供的其他条件。3、灵活是使事情更快有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亦是人生成功快乐的重要因素。4、灵活亦是自信的表现。自信越不足,坚持某个模式的态度会越强硬。5、容许不同的意见和可能性,便是灵活。6、在一个群体中,固执使人紧张,灵活使人放鬆。7、灵活不代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容许找出双赢的可能性(更进一步而三赢)。8、在沟通中,明白不代表接受;接受不代表投降(放弃立场)。9、“流水”是学习灵活的最好老师。10、灵活是用自己的步伐去作出转变;而固执则是在被迫的情况下作出转变。十一、没有挫败,只有回应讯息There is no failure,only feedback.1、“挫败”只是指出过去的做法得不到期望的效果,是给我们需要改变的信号。2、“挫败”只是在事情划上句号时才能用上,欲想事情解决,即让事情仍会继续下去,这二字便不适用。3、“挫败”是指过去的事;“怎样改变做法”是指向未来。4、挫败是过去的经验;而经验是让我们提升自我的踏脚石,因为经验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自信的基础。5、每次“挫败”,都只不过是学习过程里修正行动的其中一步。6、人生里所有的学习,都是经由不断地修正而达致完善。7、想要成功,首先要相信有成功的可能。8、把每次的“挫败”带来的教训掌握了,每次便都变成了学习。9、自信不足的人,潜意识总是在找“不用干下去”的藉口,“挫败”二字便很容易冒出来。十二、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Intentions and emotions are never wrong,only the behavior has not been effective.1、动机在潜意识里。总是正面的。潜意识从来不会伤害自己,只是误会地以为某行为可以满足该动机,而又不知有其他做法的可能。2、情绪总是给我们一份推动力。情绪是使我们在该事情之中有所学习。学到了,情绪便会消失。3、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的动机和情绪,同时不接受他的行为。4、接受动机和情绪,便是接受那个人。那个人也会感觉出你对他的接受,因而更肯让你去引导他作出改变。5、任何一次行为不等于一个人。6、行为不能接受,是因为没有效果;找出更好的做法,是两人的共同目标,能使两人有更好的沟通和关係。7、找出更好的做法的方法之一是追查动机背后的价值观。
NLP守门员
· NLP认为这三位守门员(过滤机制),将外部的感官经验转化为内部的表象。而当我们使用语言时,它也转化我们的内部表象。首先我们“删减”、“扭曲”及“一般化”我们的经验。然后,当我们选择用语,以描述经验时,也再次“删减”、“扭曲”及“一般化”那经验一次。· 当我们讲话时,原始经验的丰润,已被压缩成文字的线型点滴,而那过程比读这段描述的时间还短。所以禅宗有“文字障”一说。· 口语的语言,是地图的地图,已离感官经验两个层次了。· 这个世界本来都没有任何特定意涵(标籤)。是我们将其贴标籤,而有时,我们还忘了是我们自己贴的呢!我们可能会对我们的经验贴错标籤,而又让它来引导我们的行为。· 举例来说明,一个人说他不喜欢“流行音乐”。这是一个一般化的例子,而文字变成了替代物及障碍,使其无法去听一些其他型的音乐。有时,我们也会被更改名称所愚弄,以为这样,事实就会改变了。· 语言虽不会决定思想,但它会传输思想。文字可以不含任何感官经验。它让我们可以尽情地表达我们想像的世界。这项工具是让我们可以尽情幻想、联想、发现,创作诗及文学,及超越我们自己,去拓宽我们的地图。唯一的风险就是也可以使之限制及贫瘠我们的地图。· 运用文词可以产生一个更自由、丰富及令人满意的世界模型或世界观。我们可以进行“逆向工程”,将语言回溯到原始的经验。一NLP的认知世界了解我们“认知世界”的“三位守门员”:· 这些认知世界的守门员本身,并无所谓好或坏。他们既是资产也是负债。· 这些认知世界的守门员又称为过滤机制。· 人们对如何去形成他们的认知特色,各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比较多用“删减”,有的比较偏好“扭曲”,而也有的人比较喜欢用“一般化”。这些在实用上,有什幺意义呢?· 心智模式的这些过滤机制本身无所谓好坏。而且所有过滤机制都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心理防卫机制。
删减
· 那些常运用“删减”的人会有跳跃性的思考方式,而使人很难跟得上。他们因能“删减”一些干扰,而有很强的专注力,他们也可能很能忍受一些生理的不舒服。· 我们对我们的经验是有选择性的,而“删减”掉不要的。那些被“删减”掉的经验,不是不吻合我们要的,就是我们认为不重要。例如:你曾经找不到钥匙,后来又在你找过的地方找到的经验,你就知道“删减”是如何在运作的。· 假如我们不去“删减”一些进来的感官资讯,我们会被其淹没。但是,也可能刚好“删减”掉一些我们应该要注意的。· 如我们当下的感觉为何或别人对我们的重要回馈。有时我们对别人所讲的话,只听到负面的,而删掉了正面的,甚至它们是在同一个句子里。· 要完成一张地图,必先有所删减不可,除非想累死。你不可能巨细靡遗地完整叙述你的经验。因此,你开始删减一些事情。问题是你有时候也会删减掉一些重要信息。你必须有正确讯息方能正确地製作你的心灵地图。· 大多数人都已听说这样的语言形态,如:“我害怕”、“我困惑”、“我感到困惑”或“我高兴”。这些语言形态会删减你所要描述的部分内容。所以,某人害怕某事,而整件事情却在所谓的“我好害怕”的话语叙述中被删减掉了。因此,假若你想找回这个讯息,你问的应该是:“怕什幺?”明确地说:“到底是什幺事情使你害怕?”类似的情况是如果有人说:“我觉得困惑。”那幺他一定因为某事而困惑。· 你可以删减一些讯息,但有时候被删减的信息却是非常重要的。专业的沟通者在讯息被删减的时候必须知道是什幺讯息被删减了,并在必要时使用语言工具恢复被删掉部分。· 我们必须做的事情之一,是试着分辨被删去的讯息中哪一部分最重要。例如,如果有人说他们害怕,那幺知道他们害怕什幺是非常重要的。或者,如果有人说他们处在痛苦中,就必须找到他们痛苦的原因,以及何以会有这些原因发生。人们大多有这种直觉。当有人删去某些讯息,你会说:“到底他们是什幺呢?”你会想要寻找失落的讯息。· “人们对此已充分知道了。”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呢?它太模糊了,· 我们并不知道人们是指谁,或许这是需要确实知道的。为了搞清楚,你会问:“到底是谁?”有时候在句子中,人物完全失去了,如“知道这个是不够的。” 这种叫做消极的说法。这是很好的规避责任的方法。再回到原来的句子,“此”代表什幺?除非先前的对话你已经清楚了,否则你要问:“他们对什幺还知道得不够?”“纵使很清楚了,也值得再问一次。”最后,“知道” 这动词也不是很明确的,你可以问:“他们如何知道的?”· 假如我们在谈话的时候,老是追根究底,那会是很讨厌人的,尤其几乎每句话都有一些删减。然而,细节可能是重要的。假如我们不清楚它,就经常会错误地假设它。我们以我们自己的地图,而不是说话者的地图,来填补那失去的部分。有时说话者也不确知他们的言下之意。你的问题会帮助他们更清楚他们的原意。· 上述最后一句,包括了比较词——更。我们使用很多比较词:“更好”、“最好”、“较糟”、“更多”、“更少”。一个比较的情形,需要有至少两项事物。知道比较的基础很重要。所以你要问:“与什幺比较?”比如有人说:“我表现得比较差。”跟什幺比很差?你理想的表现是什幺?你昨天的表现?专家的表现如何?不切实际的比较会给人带来很大的不快。有一个很有效的让自己沮丧的方法是将自己与想像的且无法达成的理想比较,觉得自己真苯,赶不上那些标準,然后又删掉你使用的标準,你就可以觉得很糟,而又无法排除。· 激励自己,似乎让自己与吸引人的未来相比,而不是去与他人相比。要评判自己的进步,是将自己与当初开始时相比。
扭曲
· 很会“扭曲”他们的体验的人,会不断地因他们对你的言行的诠释方式,而让你惊讶。他们可能会看到一些你从来不会想的因果连结。他们能够做不寻常的连线,并从你的话,推演出你的思想与感受。他们也可能会很有创意。艺术、音乐及文学都要用到“扭曲”。“扭曲”才能创造出唐老鸭、米老鼠…..。· 我们改变我们的经验,以放大或消除它且以不同的角度看它,就像是从凹凸镜看。· 同样的,假如我们没有“扭曲”的能力的话,也会窒息掉我们的创意。例如:当你计画要重新装潢时,如能事先就可想像到,房子装潢好时,会是什幺样子,会很有帮助。这就是感官的“扭曲”。· 但如果你将别人以某种方式看你,想成他在瞧不起你,你很可能是在“扭曲”他看你的意思,因而也会“扭曲”了你的反应。幻想建立于幻想之上。· 我们可以去掉过程并将其变为事物来扭曲事情,这样建立起来的名词叫做“名词化”。我们有很多重要的观念是名词化的:爱、正义、教育、信念、选择、合作、害怕…扭曲的意思就是,这些名词其实是动词乔装的,过程中途被冻结掉了。名词化的问题是,它们变成静态及无法更动的。比如有人说:“这个关係已经停止了。”可以将这个关係转回到过程,即问:“我们是怎样没关联了?”以找出说者的意思。· 下列还有一些有弦外之音的扭曲“隐含前提”。人在说话的时经常有弦外之音,找出来后,会让我们更加了解他们的世界模型,听出那些假设的东西。要找出来的方法是问问自己,要让那话有意义,什幺东西还没有说出来?比如说:“他就像你其他朋友一样迟钝。”这就是假设你所有其他的朋友都是迟钝的。· “请不要像上次我们讨论时,那样无理取闹。”假设你上次无理取闹以及我们上次已经讨论过这主题。· “为什幺这个这幺困难?”假设这本来就是困难的。如果你去回答他的为什幺的问题,你就是在加强他的假设。以为什幺开始的问句,常常以将你的注意力由假设转到理由的方式,来隐藏它的假设。
类推、一般化
· 常作“一般化”或“类推”的人,可能对自己很肯定(或非常不肯定)。世界在他们看来,可能是很单纯的。他们住在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假如经验不是这样就该是那样,则灰色地带很难存在。· 他们也可能有很多行为準则来应对不同的情境。科学法则都是类推出来的,而科学方法是很好的作业方法:实验,由结果来“类推”,但也永远都準备好,在面对例外时,就要改弦易张了。· 我们对我们经验中的某部份,当为是事情的全部,而忽略了可能的例外。这对我们在面对一个情境时,可以从我们过去在类似的情境中,所学习的经验,很快的反应,是很有用的。· 但是,如果我们“类推”错误或没对新经验开放的话,可能会变成问题。信念就是一个很好“一般化”的例子。· 当你在做“类推”(一般化)时,你是想了解外界,并知道什幺是可以期待的。· 这意谓着,当你看到一个跟你从前看过完全不同的把手时,你不需要很困惑地退下来。你知道那仅是另外一种的把手而已。· “一般化”是我们如何学习的基本部份,但是同样的程式也会招来大灾难。· 假设你有一段不理想的亲密关係的经验。你根据这经验而“类推”,这世界上的人都一样,不值得信赖。你这个“一般化”的想法,可能会中止了你再找到一位例外于上述想法的另一半的机会。· 像“所有”、“永不”、“总是”、“每一次”这类的字眼是概括性的,它们不承认例外。它们局限、简化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而不是世界本身。比如说:1、我永远都没办法做这事。2、没有人在乎。3、当我需要你时,你总是不在。4、人类并不是仁慈的。5、西餐是贵的。· 另外一个一般化的例子是,我们如何以“应该”、“必须”来管制我们及他人。有时候并没有真正的必要性。要找出其必要性,可以问:“如果我没有做那些事,会怎幺样?”比如说:“你应该另外找个工作。”“如果没有找,则会怎幺样?”找出那后果,它们可能是真的不愉快的,或者只是想像的。我们有时被那些管制性的字眼所催眠,所以想都不想就去遵从了。· 也有反面的规则:“不该”、“不要”、“不能”是更强的规范。有一些是真正的生理上的限制:“我无法跳高20米。”其他未经测试的信念。比如说:“我不能改变”或“我无法找它”。要突破这点就问“什幺阻挡了你?” 这种问法,可以改变焦点,由被卡住的位置前进到某个目标以及排除可能阻挡路的东西。· 我能及你能是授予力量的字眼,除非那些目标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能将“必要”、“应该”这种词改为“能够”是很好的。所以“我必须做好”变成“我能做好。” 这种重新更动是你能替自己或者他人做的最有力量的改变。}

选择什么样的人同行,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能影响你的一生,甚至改变你的命运。
1、我忍不住想爱你,但我 必须停止在她眼中注视你。
2、你给了太多的承诺,伤了你的心,下一句你说谁
3、给你一点阳光,你不知道你的性别是什么。
4、我不知道我们是否有未来,但我会为这个肯定的假设而努力
5、别担心,我不会再打扰你了。 你累了,我也一样。
6、你像个**,不知道为什么睡不着
7、你什么时候爱我? 你会陪我去哪个路口?
8、我,我们坚持了很久,我们永远失去了。
9、就像被背后的人刺中心脏一样。 心碎的声音感觉很清晰
10、为爱放弃不是失去,牵着你的手走过,我的白天与黑夜
11、得不到的不可怕,得不到的都是笑话
12、既然要保住自己的自由,那你就 也让我伤心到最后
13、虽然我很伤心,很孤独,很想念,但再也见不到你了。
14、毕竟你有 学会用笑脸迎合社会给你的艰辛。
15、也许我后悔和小伙子绑在一起,不允许有一点委屈。 放手了才明白后悔。
16、“痛苦是因为关心,爱是因为悸动。习惯了之后 有你的存在,我的世界多了一份情。
17、甜蜜的爱 签名:想念一个不爱你的人,胜过爱一个认真爱你的人
18、我要的爱情无非 而不是希望你永远在那里。
19、向前看,爱是绚丽的色彩。
20、我知道我们没有结果,但我还是全心全意的喜欢你。
21、最怕用心呵护的朋友,我只是她的一般朋友
22、默默地看着他和他在一起,好像是在浪费时间。
23、谁来弥补我之前在爱情上浪费的时间
24、你觉得我永远不会被伤害,就像一个乞丐不需要形象
25、你想成为的,是坠入泥潭,坠入深渊的王者,没有丝毫惊慌。
26、因为你不好,我才要陪在你身边,给你幸福。
27、-总有一些白痴,永远是我,不能被抛弃的朋友。//
28、我曾经认为它可以是永远的 可现在我发现它永远是永远的。
29、脸上的幸福,别人可以看到。 狗。
30、世界太复杂了。
31、 两个人在一起幸福,就是爱情; 如果不开心,想在一起,那就是爱
32、毁灭世界又如何,只要点头,还是要义无反顾的陪你走
33、请记住我的名字,记得我洒在你身上的岁月
34、如果爱是命中注定的 相遇,为何如此痛苦?
35、你是我爱过、痛苦过、挣扎过、放弃过、爱过从不犹豫的人。
36、她明白珍惜当下的幸福总比希望太多好
37、这世上有千千万万的爱,却没有一个可以重来。
38、我 就是不能对你做什么,只要你说“我爱你”
39、不用绞尽脑汁想出好听的 安慰我给我一个拥抱的话早点好起来
40、我不禁感到悲伤,所以我慢慢学会了隐藏,逐渐学会了伪装。
41、那种亲近的人,突然觉得很奇怪很绝望,就像喝了凉水被烫着一样。
42、我找不到我想要的东西 想说的,却写不出来。
43、既然你坚持你的自由,留下来只会让我委屈到底。 最好让你走。 既然注定是路人,何必当初。 //
44、天上没有日月,我走了你就一无所有。
45、你挡住我的路,不让我进来坐你直到 白头
46、谈恋爱对一个人来说不难,但很难看清楚一个人却依然爱他。
47、我只想有人陪着我 很长时间。 你为什么做不到
48、我不能留下来等你迷路
49、女人最好的嫁妆是体贴温暖的心, 和男人最好的嫁妆,是一生的包容和爱
50、爱 签名:你不需要陪我到老,你只需要陪我很久
51、只有我一个谎言你的是,我不伤心地离开你。
52、我没有力气再争吵,我冷静地接受。
53、曾经答应一起过独木桥,现在你要我 独自过奈河桥
54、有时候,被动伤害大于 活跃的。 //
55、你得不到的并不可怕,你能得到的” 保持是个笑话
56、只要你不走,余生我都愿意陪你到最后
57、我想写一封长信,告诉你你不在时我的所有变化
58、与其活在你的影子里,不如在我的世界里洒脱
59、有时候想着没有你,眼睛又红了。
60、不要想为什么它总是永远的。 你永远不知道谁拿着你的心刀
61、总有人默默的关心你,我爱你 ,但我不会再靠近你了。
62、我从不担心自己配不上好人,我只担心自己配不上喜欢的人
63、从不抱怨,从不改变,从不问伤害,更深情,更真实
64、别拿我和任何人比较,我不是任何人的影子, 更别说谁的替身了。
65、-因为我爱你。 所以我不在乎兄弟姐妹。
66、[如果我淹死在海里,你选择离开还是救我]
67、分手后不后悔。 这不是你的习惯
68、我已经相信有些人我永远不会等。
69、在这样的夜晚,我总是一遍遍的想起你。
70、我做事随口,一时兴起爱你。 我爱你,但不是心血来潮。
71、别人都有离开的勇气 ,而且我还那么年轻,但我总是有很多烦恼
72、我学会了留长发,学会了不露牙的笑。仔细看你的眼睛,静静地听,慢慢学会从心底放手
73、我从来不敢骄傲地说我很重要 谁的心。
74、大幕落幕,借你一辈子的悲伤,转身离去,说再见
75、叶子的离开,就是不留情面 树或风的追寻
76、-一种生活,一个世界,一张嘴和牙齿,一个依偎。 一蝶一游,一尘一雷。
77、我希望我有一个一个值得我喜欢的男人和一个认为我值得喜欢的男人
78、给我一片天空,即使我没有能力,我也要创造一道彩虹。
79、上帝从不抱怨人的无知,而是人抱怨上帝的不公。
80、有人教你如何去爱,但 他不爱你。
81、我不知道你是哪天哪哪年哪一年彻底消失在我的生活中
82、努力的快乐,但从不执着于自己。 .
83、【我可以容忍你对我的欺骗,但我绝对不能容忍你无视我的存在】
84、我讨厌别人对我撒谎,因为我不想报复对他撒谎
85、我知道你是梦,所以我选择不靠近
86、p>
30:有些事情注定在发生的那一刻被遗忘
87、我哭了,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坚强太久了
88、不管你这一季的选择结果如何,这些片段都会被记录在彼此的记忆中。
89、不管有多少人围着我,没有我想要的。
90、用诚实挑起战争,不如用谎言粉饰和平。
91、不要珍惜我的主动权,说不定下一秒就没了。
92、任何时候都不要让我一个人待着。
93、-我经历过你,我还能爱谁。
94、我爱的人已经有了爱人。 他们的眼神表明我不可能。
95、能买到的东西迟早不会留下,买不到的东西,谁也拿不走。
111:更多的快乐,更少的麻烦。累了。醒来时睡觉,醒来时微笑
96、我一直缺乏的是 你从未给予的安全感
97、p> p>
106:爱的人永远不知道爱你的人有多辛苦
98、我想和你在一起的人是 原谅我没有勇气告诉你
99、影子我会的 下雨天缺席,但无条件陪你的人****会一直在
100、像陌生人一样从你喜欢的人身边经过是很难的。
101、你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路上
102、80后:表面上开心,心里不开心。
103、就算大家被讨厌,也没有恐惧,只要一个人始终坚信,站在我身边就足够了
104、你是一个函数,我永远在你的领域之外 定义。
105、青春真的很瘦,一切都很轻,风一吹我们就走。
106、幸福是短暂的,就像一瞬间划过天空的流星
107、我们做了很多情侣会做的事情,但他们只是朋友
108、太容易动,太容易相信柔软的心是真的 我的致命伤。
109、【没想到我会原谅那个让自己变得凄凉痛苦,夜里失声的人】
110、世界上最好的气味就是你喜欢的人的气味。
111、一见钟情只看你的外表,否则谁会在乎你
112、能买的东西就会 早晚不留,买不到的,谁也拿不走。
113、我来不及哭,我必须擦干眼泪 别人的
114、希望六十年后醒来的时候,发现枕边的人是你还是你。 没关系
115、我希望我一个人死去,而不是象鱼饱了。
116、不要看,不要,不要强迫。 当然,如果命中注定,只要你喜欢就好
117、真正的幸福是 一分 我们争取的积分是一天一天累积的。
118、p >
76:如果我们之间只有最后一分钟,我想要的只是一个拥抱!
119、在这个世界上,得不到和失去才是最难忘的。
120、书桌上的照片被风吹散了,回忆在寻找,每 词我想你的时候想你然后,
121、你说我带走了明爱,我才知道你是九明猫
122、从这一刻起,我要让你的世界和我分不开。
123、看着你渐渐离开我, 我只知道你没有回来的理由
124、树叶因为追逐风而离开,或者树木没有留住它们。
125、最难过的不是喊,而是痛 深得我无法呼吸。 颤抖时也要忍住眼泪。
126、这种状态的人很多。 没关系,我值得被遗忘。
127、吼叫我会哭,会一直流泪。
128、最好的感觉就是有人懂你想说的
3:水不测,不知深浅,人不知好坏
每日伴随着生活点滴,以书写文字方式诠释心情,以品读文字方式感受生活。总有一句话,能打动你的内心,深入你的灵魂深处。总有一句话,看到的瞬间,心就痛了,读着读着就哭了。}

原标题:豆瓣9.2《想见你》,比起合群,我们更想活出真实的自己
开播8.0收官后豆瓣评分稳定在9.2的《想见你》,是不能仅用“校园纯情台剧”这个词来形容的高分热播剧,当我们还停留在台偶拍出来都是霸道总裁+灰姑娘剧情的惯性思维中,这部拥有莫比乌斯环式穿越+一环扣一环的推理悬疑+贯穿全剧只爱一个人的治愈爱情剧,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恰好成为了这个特殊时期里,最好的愈疗药。
都说八分豆瓣靠演技,九分豆瓣靠剧情,来来来,让我们抛开演技,仔细品一品这个烧脑的情节,磕一下自己喜欢的CP。
社会撒糖CP黄雨萱和李子维,校园治愈CP陈韵如和莫俊杰。
1999年18岁的陈韵如因一场谋杀而去世,她喜欢的李子维拒绝了她,喜欢她的莫俊杰在背后一直默默守护她。
2022年27岁的黄雨萱用随身听穿越到1998年,跟17岁的陈韵如共用一个身体,在这里她遇见了跟死去男友长得一模一样的李子维。
李子维从头到尾爱的都是黄雨萱,而陈韵如想成为能得到众人喜欢的黄雨萱。
这部剧让人上头的原因,在于它有一个看似无比完美的“莫比乌斯环”,即每个剧情都能严丝合缝地与前面的内容对应,但只有看完最后的反转,你才突然醒悟,原来这样的环,还不止一个,它几乎贯穿了所有剧情,就算把每个人的剧情单独拎出来,居然也能形成一个闭环。
2022年还没结束,年度最佳是可以提前预定的,就是不知道多少人看完之后跟我一样是这个心情。
扒完好剧,进入正题,比甜甜的爱情还要让人上头的是剧中更为复杂的人性。
你是个合群的人吗?为了合群或者不合群,你又做了那些努力?
一、我们不是生来就合群
当大众的声音开始占据压倒性的优势,低调沉默的不再是大多数人,而是不愿开口的少数人。
1.听不见到底该是谁的问题?
大量的个人聚集并不足以建立一个群体,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之下,而且只能在那些特定的情况之下,当一个群体内所有人的情感和想法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群体中个人固有的想法以及他们个性一起消失,这就形成了一个集体。
在孩子时期就戴助听器的莫俊杰,因意外导致一只耳朵听不见,除了李子维,所有人的小孩子都会嘲笑他,说他像个怪物,因为他跟他们不一样。
属于孩子们的群体拥有非常一致的想法,他们排斥所有跟他们不同的人,他们不能接受任何形式的不同,所以莫俊杰不受欢迎,也没人愿意跟他玩。
他由此变得胆小,最开始不敢向喜欢的女生告白,最后也没来得及救下自己喜欢的人,他自愿不听话赎罪,甘愿被愧疚折磨。
2.喜欢上跟自己同性别的人也算有错吗?
个人或许会接受矛盾,进行讨论,群体却永远也不会接受。
喜欢男生的王诠胜在一众男生中的一类,长相偏阴柔,行为很女生,他的细心温柔,被人指责是娘炮,他向喜欢的的人告白,被骂变态。
群体的专制在这里的体现是,用武力让人屈服,可王诠胜并没有,哪怕连父母都很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家的小孩会这样。
他从不向父母诉苦,只是默默一个人承担,最后选择了跳海。
3.不想改变自己难道就一定要被人嫌弃吗?
站在道德制高点的群体,永远要求更好。
话少不喜欢交朋友的陈韵如,其实也没那么糟糕,她每天早起给弟弟做早餐,有空就会去舅舅的唱片店帮忙看店,晚上回家还要照顾陪酒喝醉的妈妈,她很努力很小心地活着,却还是没能让群体接受她。
群体更愿意包容同类,他们对突然变化的异类的要求更高。
可陈韵如并不想这样,她更习惯真实的自己,不想变得面目全非,也不想费力扮演另一个人,于是她选择用身亡结束一切。
不管是莫俊杰或者陈韵如或者王诠胜,他们都没有错,只是那一点的不一样,让他们被打上了异类的标签,从此再也撕不掉。
二、为什么我们总是被孤立?
从智慧的层面上看,群体总是要比被孤立的个人的水平低。
以陈韵如为例。
剧中的陈韵如因为性格内向,喜欢一个人待着,就被班上同学指责不合群,在她性格大变成为受欢迎的黄雨萱之后,包容度不高的群体才慢慢的接纳了她。
群体之所以接受她,是因为他们的轻信和容易接受暗示,受欢迎的李子维都关注她,自然会吸引很多人持续对她的关注,而她本身合群又亮眼的表现让群体确认了她是符合群体需要的外向性格, 所以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她。
直到夺回自己身体控制权的陈韵如又变回从前那个自己,弟弟嫌她不够贴心,朋友让她不要别像之前那么阴郁,李子维再一次拒绝了她,这她意识到自己依然不被任何人需要,也不会被爱。
整个群体对她的期待,就是希望她变得更好,鼓励她再努力一点,就能融入大家,但她知道自己根本改变不了,她没办法立刻就变成黄雨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想当黄雨萱,但大多数人都活成了陈韵如,也许以后我们会成为像黄雨萱一样的人...所以,请大家对还是陈韵如时期的我们,多一点点包容。
从这里我们能看到群体对个人的压迫,要么失去特性,彻底同化,要么依旧被群体排除在外,活成个体,在群体眼中,他们就是不用被接受的异类,他们怎样活着,没有人会关心。
如果群体只能认识到简单而极端的感情,要么全部接受,要么完全拒绝,那么被他们排斥在外的异类,等同失去了话语权以及在众人面前为自己辩驳的机会;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声音能被听见,我们会失去看到其它多样性的可能;如果我们不能承认现实,反对偏见,被打上异类标签的人,或许会永远沉默...这也是一种悲哀。
三、怎样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人生需要更深层的意义,这种意义的本质反复出现在过去的伟大故事当中,而那些故事往往讨论的都是在痛苦中成长,而不是追求快乐。
1.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承担尽可能多的责任,主动承担,修补缺憾。
永远不要低估忽视问题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
陈韵如在被杀之前,一直想要消失在这世界上,黄雨萱的到来,改变了她原来的生活轨迹,她发现自己只要假扮成黄雨萱的样子,假装合群,就能得到自己得不到的一切,但她忽视了自己的想法,一昧的想合群,却发现自己根本学不来如何合群,她本质还是陈韵如,一眼就能被别人看穿。
生活的失衡和让她感到了绝望,所以她才会才主动接近要杀她的谢芝齐,当莫俊杰救下她,黄雨萱帮她把一切复原之后,陈韵如的想法就变了。
她不再想着要成为别人,而是决定做自己,她要好好过属于她自己的生活,不会再介怀别人怎样看她,她要好好珍惜那些会把她放在心上的人,不再为是否合群而焦虑。
人永远都在渴望着真实存在的英雄主义,而主动承担责任无异于决定过有意义的人生。
黄雨萱在知道自己是造成陈韵如去世的重要原因后,没有逃避,更没有因为自己的私心,选择眼睁睁不管她的死活,而是在占据陈韵如身体主导情况下,尽可能地开解她,保护她的自尊心,并且告诉她要做自己。
陈韵如的舅舅得知她身亡的真相后,没有埋怨黄雨萱,而是反省自己为什么那时候没有察觉到她的痛苦,他会顺意安抚,但是并不信她,这是很多家长用来应付孩子的招数,也是造成陈韵如去世的重要原因,但他和李子维一样,一直没有放弃想要改变过去的念头,是他们一手促成了黄雨萱的穿越,这才是最有意义的部分。
唯有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弱点,勇敢地面对过去,选择承担而不是逃避,我们才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2.学会看清自己
你需要认清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愿意做什么,然后你会发现,解决自己的问题,也不是很难的一件事。
人们应对过度复杂的世界的方式是精确地专注于自己在乎的事情,而忽视其他一切。你选择性地看见一些你想看到的的东西,识别路上的障碍,除此以外的一切你都视而不见,但是除此以外还包括很多东西,所以你是非常盲目的。
被弟弟占据身体的谢宗儒因为精神崩溃进了精神病院,他是最开始直接导致陈韵如去世的凶手,也是后来差点再次杀死陈韵如的帮凶。
在他的认知中,陈韵如是他的所有物,任何想要伤害她的人都是在跟他抢东西,所以他杀了半夜在公告栏贴陈韵如换衣服照片的女生,幻想陈韵如在等他来结束她的生命。
他只看见他想看到的那一面,忽视了陈韵如其实根本就不认识他的事实,他总觉得自己是被人逼的,父母不认可他,甚至害怕他,他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一手酿造了自己的悲剧。
一叶障目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挡住了事物全貌,阻碍了我们的判断。
谢宗儒从来没有尝试过跟任何人沟通自己出现的问题,他把自己伪装成正常人,骗过了父母,骗过了其他人,可他还是没骗过自己,如果他能正视自己的问题,认清自己,从妄想中走出来,就不会一直活在妄想自己是被害人的阴影中。
3.走出认知困局
想要走出认知的圈套,看见更多,你必须选择好看见什么,忽略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面对的,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黄雨萱没有经历过陈韵如的人生,她不懂为什么陈韵如会那么迫切的想要伪装成她,所以她也和其他人一样,认为是陈韵如自己出了问题,还怪她为什么不试着再努力一点,改变自己。
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源自对现状某种形式的不接受、某种形式的无意识抗拒。
陈韵如真的没试过改变自己吗?只能说这样的改变,让她再一次确认了,真正的自己有多让人讨厌,这样的生活让她感到了痛苦,甚至连她自己也开始讨厌自己,她自愿结束生命,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有人怪她,为什么那么软弱。
一旦你被痛苦所控制,你会想要更多的痛苦。这时你会成为受害者或者迫害者:你要么为别人制造更多的痛苦,要么受痛苦的折磨,或者两者皆是。
莫俊杰的告白和陪伴在一心求死的陈韵如看来,只是同类想要拯救同类,是他可怜她,给予的施舍,错误的认知蒙蔽了她的大脑,让她无法判断真假好坏,她还是不相信有人会爱她,更不信有人愿意对她好,所以她固执己见,想用死来结束一切。
人类的很大一部分痛苦是没有必要的,只要让未被觉察的思维控制着你的生活,痛苦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你需要充分地保持注意力,才能直接地观察痛苦之身并感受它的力量,这样,它就无法再控制你的思维了。
现实生活是混乱不堪、前后矛盾的,很少有什么事情能真正得到解决,但并非每件事都不能被解决。
黄雨萱和莫俊杰一起救了陈韵如,他们将故事彻底改写。
莫俊杰在她坠楼时及时拉住了她,他让陈韵如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是真正爱她,需要她的,而黄雨萱将原本的生活归还给她,抹除了自己存在的痕迹。
黄雨萱的行为,让陈韵如觉得这个世界其实也没有她想的那么糟糕,不合群其实也没有什么,她不再想着一定要成为另一个人,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她选择活成自己。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我们不应在摔倒或者犯了严重错误时打破物理法则,祈求问题能神奇地消失。相反,我们应该对自己发问,如何走出当下的认知困境,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
答案是,相信自己,认清自己,担负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活出真实的自己。
结语:或许我们都应该相信,存在的美好,也许可以平衡生命中无法消除的痛苦,那么我们更应该学会,做真实的自己,就算不被人需要,也要好好爱自己,生而为人,都是第一次,不必对谁都感到抱歉,只有对自己负责,才不算枉费生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活出真实的名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