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棱长12cm的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体积扩大框架,改做成长8cm、宽4cm的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体积扩大框架。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多少?

首页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练习题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练习题
可编辑Word文档
防篡改PDF文档
演示PPT文档
数据编辑Excel文档
高清图片文档
');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push({ id: '6307538', container: s, size: '870,95', display: 'inlay-fix' });
_dpData[0] = 1;
})();
');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push({ id: '6307742', container: s, size: '890,100', display: 'inlay-fix' });
_dpData[1] = 1;
})();
');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push({ id: '6307745', container: s, size: '886,100', display: 'inlay-fix' });
_dpData[2] = 1;
})();
试读结束, 剩余 7 页未读, 请下载后查阅
试读结束, 剩余 7 页未读, 点击查看更多
模板内所有元素均可修改,下载资源和展示一致,若部分包含公式及动画文件展示乱码,仍可放心使用,下载后无此问题[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isharekefu@iask.cn。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已收藏至个人中心
点击个人中心可查看
评价有礼1/9
最多预览50页
}

北师大版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通用1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了两个精美的礼品盒,喜欢吗?猜猜看,哪个礼品盒的体积大?
  生1:我猜蓝色礼品盒的体积大,因为它比较宽;
  生2:我猜黑色的礼品盒体积大,因为它比较长…
  师:看来仅靠观察我们能准确比较出礼品盒体积的大小吗?(不能)。该怎么办呢?(计算)
  师:这个主意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先学后教
  1、示自学指导(课件)
  小组合作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并在记录单上做好记录,摆好后仔细观察,思考: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想好后在组内交流。(时间4分钟)
  2、学生按小组分工合作,二人拼摆长方体,一人记录,一人监督,探索长方体体积与什么有关?教师巡视指导。指两个小组到前面板演。
  3、组织学生汇报。
  生1:我们组摆了3个长方体,第一个长方体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我们组发现小木块的数量和长方体的体积相等。
  师:能举例说明吗?
  师:还有哪个小组愿意来回报你们的发现?
  生2:我们组摆了3个长方体,第一个长方体长2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第2个长方体……我们组发现长乘宽乘高等于长方体的体积。例如第一个长方体的长2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用2×3×3=18,长方体的体积也是18立方厘米….;.)
  师:真会思考,将你们组的发现写在黑板上。还有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其他组学生汇报。
  4、验证发现
  师: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思考,现在我们就重点看看第2小组的发现。他们组摆了3个长方体,发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那所有长方体的体积都等于长乘宽乘高吗?(师在黑板上写个“?”)现在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这次验证有两个要求:一、尽量用多的学具拼摆,二、把你们的发现用算式表示并填在记录表2中。
  学生小组合作拼摆并进行记录,自由汇报拼摆结果。
  生1:我们组摆了两个长方体,第一个长方体长6厘米,宽3厘米,高4厘米,体积是72立方厘米,用算式表示是6×3×4=72……我们组的结论是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
  生2:我们组也摆了两个长方体,第一个长方体长……我们组的结论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其他组你们的结论和他们一样吗?(一样)有了这么多例子,现在这个问号可以擦下去了吗?(可以)
  (生齐读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同桌互说,男女说,齐说。
  师:如果用字母V表示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还可以写成…(指说)
  生:V=abh (开火车说)
  5、小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验证得出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真了不起。让我们把这一结论再次大声的读出来……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三、当堂训练
  1、填空
  2、 一个长方体,长7cm,宽4cm,高3cm,它的体积是多少?
  3、计算并比较两个礼品盒的体积。
  4、计算下面立体图形的体积。(单位:分米)
  (指生板演,汇报算法,在汇报过程中直接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及字母表示法)。
  5、一块正方体石料,棱长是6dm,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6、挖一个长和宽都是5米的长方体菜窖,要使菜窖的窖是50立方米,应挖多少米深?
  7、一个正方体魔方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8、计算组合图像的面积。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五、课外延伸
  我国古代的数学家撰写了一本传世名著《九章算术》,其中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书中是这样叙述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就是说先用正方形的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用底面积乘高得长方体的体积。看到这你想说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
  六、随堂检测
  1、建筑工地要挖一个长50米,宽30米,深5米的长方体土坑,挖出多少立方米的土?
  2、一个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橡皮,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内容分析:(知识的联系及地位)
  北师大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6-47页。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学生空间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以后计算各种形体体积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以及表面积的计算,学生对长方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本课的前几节,学生学习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的认识,为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打下了必备的知识基础。通过对学生进行前测学生对长方体的体积并不陌生。但对长方体的体积的概念和计算并不清晰,大多数学生知道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不一样,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外学习中老师给过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调查中,有一部分学生对长方体体积与什么有关时,认为与长方体的棱、面有关,在计算棱长、表面积和体积中有一部分学生不会解答,会解答的学生在单位名称写的不准确中也能看出对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还是不清楚。针对本班学生大多数都知道体积公式,所以本接课重在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方面,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形成清晰的概念,感受长方体体积的推导过程和由来,学到数学学习的一种方法,经历猜想----验证----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等方法学习数学。学生思维较活跃,善于思考问题;小组学习时小组长组织能力较强,分工明确,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三、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持:
  通过“猜想——动手操作验证——探究”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演示实验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形成清晰的表现。
  四、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策略目标: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形成发现、创新的过程。从而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设计意图: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知道了;而我做了,就理解了。
  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实际需要中体会长方体的体积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研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的需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提出猜想,确定研究的方向。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探究,来验证猜想的正确。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的过程。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体会数学运用于生活实际。
  六、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
  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
  这节课的学习难点是:动手实验、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探索并掌握长方体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体积公式的探索过程,不断积累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获得学习成功体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1cm3小正方体拼摆成的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包装盒,多媒体课件;各小组准备1cm3的正方体和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用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出示长4cm、宽3cm、高2cm的长方体模型),你有办法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吗?
  明确:要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演示:按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各含有的小正方体个数,算出长方体的体积)
  揭题:刚才,老师的这个长方体模型是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但生活中有很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是不能分割的。譬如,这个长方体的包装盒(出示),它的体积又有什么办法知道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个长方体中含有的1cm3小正方体的个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求这个物体包含的体积单位的个数。同时也为后面有序地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作一些孕伏。]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启发:在三年级,我们学过长方形面积,还记得是怎样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吗?
  学生回忆后,电脑演示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出示长方体直观图,讨论:你认为,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研究长方体的体积?
  学生可能想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可以把长方体分割成若干个棱长1厘米、1分米或1米的正方体,长方体中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就是它的体积。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来看大屏幕,(多媒体演示)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长方体的长增加或缩短,它的体积会怎样?如果改变它的宽或者高,体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谈话:看来,同学们的猜想确实有道理。要研究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需要一些长方体作为研究对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摆出一些长方体。
  明确活动要求:
  (1)同桌合作,用若干个1cm3的正方体任意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上序号。
  (2)观察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所用小正方体的个数,以及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完成记录表。
  (3)填完表格后,同桌核对数据,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按要求操作、交流,教师巡视。
  组织反馈。(指名汇报收集到的数据,并以其中的一个长方体为例,说说怎样看出它的长、宽、高的厘米数的。正方体的个数又是怎样数的,摆出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根据表中数据,自己有什么发现。)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启发:同学们通过用1cm3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的活动,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等于它长、宽、高的乘积。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体积都是它长、宽、高的乘积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验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探索长方形面积的经验,通过类比把探索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迁移到立体图形中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也是具体的学习方法的指导;用1cm3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的操作,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初步发现长方体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思考,感悟归纳的思想方法。]
  三、再次探索,验证规律
  出示4×1×1的长方体图,谈话:这是一个长4cm、宽1cm、高1cm的长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学生可能想到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排正好可以得到这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4cm3;也可能用“4×1×1”算出它的体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长方体上画出相应的分割线,确认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4cm3。(见图1)
  出示4×3×1的长方体图,谈话: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几cm?如果不用1cm3的小正方体,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中含有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吗?自己先在长方体上画一画,再和同学交流。
  提问: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2)
  明确:在这个长方体中,沿着长一排可以摆4个1cm3的小正方体,沿着宽可以摆3排,所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4×3×1”来计算。
  出示4×3×2的长方体图,谈话:我们再来看这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几cm?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中含有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吗?自己先试一试。
  反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cm3?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的回答后,出示图3)
  提问:如果用的小正方体来摆第3个长方体,沿着长一排可以摆几个?沿着宽可以摆几排?沿着高可以摆几层?它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
  再问:如果有一个长方体,长5cm,宽4cm,高3cm,摆出这个长方体一共要用多少个1cm3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cm3?
  引导学生用示意图表示出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对三个长方体的探究,引导学生经历了“想象—画图—说理”的过程,使学生随着排数、层数的递增,清晰地体会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第4个长方体只给出了长、宽、高的数据,意在促使让学生依托已经获得的直观经验,将摆的过程内化为有序地算(数)的过程。至止,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已呼之欲出。]
  四、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认为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我们前面提出的猜想正确吗?
  揭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指出:以后我们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讲解: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能用字母表示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板书:V=abh。
  和同桌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口算各题的得数,并交流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五、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试一试”。
  出示长方体的包装盒,谈话:刚开始上课,我们还不能求这个包装盒的体积是多少,现在你能解决了吗?要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盒的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有办法知道这些数据吗?
  指导测量、记录数据后独立解答。
  出示正方体的包装盒,这是一个棱长12cm的正方体纸盒,它的体积是多少cm3?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完成第26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每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或棱长)各是多少cm,再口算出它们的体积,并数一数每个立体图形是由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3、完成练习六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由读题。
  提问:计算冷藏车的容积,为什么要从里面量?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组织反馈。
  六、全课小结,梳理学法
  提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回顾这堂课的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
  七、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1题。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34页,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七的第4~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具体情境中发现规律,理解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推导公式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培养学生归纳、类比、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复习题示图,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示意图)
  2.学生准备:①每人准备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若干.②每个学习组准备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模型,一个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下面图中各是什么计量单位?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问:除了立方厘米,还有那些体积单位?
  2.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
  3.下面的图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问:需要一个一个的数吗?有没有简单方便的数法?
  (只要数出每层长有几个,宽有几个,算出一层几个,再数有几层。)
  4.完成练一练 1、2。
  二、学习新课
  1.探究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推导公式.
  (1) 小组合作,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把每次拼的情况记录在下面的表里.
  用小正方体个数
  长方体的体积
  (立方厘米)
  长方体的棱长(厘米)
  长
  宽
  高
  (2)汇报,师板书填表。
  (3)讨论:通过拼摆,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4)尝试:根据刚才的发现,试一试算出发给各组的长方体的体积.想一想,要先做什么?
  各组试算后,汇报计算方法:
  先量长方体的长、宽、高.(长8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
  8×5×3=120(立方厘米)
  (5)归纳: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你能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归纳并板书:
  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宽、高的乘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2.教学例1
  (1) 出示
  (2) 生试做
  (3) 集体订正
  3.练习
  21页 第4题
  4.教学例2
  出示,生试做
  总结公式
  5.练习
  22页,第6题
  三.巩固练习
  补充练习
  1.求下列各长方体的体积
  (1) 长10厘米,宽8厘米,高3厘米
  (2) 长2.5米,宽1.2米,高0.4米
  2.求下列各正方体的体积
  (1) 棱长8厘米
  (2) 棱长0.5分米
  3.一块长方体石料长3分米,宽2分米,高5分米。已知每立方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4.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食品盒,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8厘米。做这个食品盒至少需要硬纸板多少平方厘米?这个食品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21页第5题,22页第7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 正方体
  长 宽 高 长、宽、高相等
  8厘米 5厘米 3厘米 (棱长)
  8×5×3=120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 V=a3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体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理解体积的含义。
  (2)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帮组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准备: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研究
  1.实验观察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
  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1)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3)做第30页的“做一做”。
  2.教学体积单位。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3)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显示第36页的第2题,让学生口答。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投影显示第31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让学生说。
  三、课堂实践
  1、做练习七的第1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体先摆后说。
  2、做练习七的第3题,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旁批:
  后记: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推导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bh
  五、练习
  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3读作a的立方。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
  六、小结:
  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研究。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基本
  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25—26。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方法
  及手段本课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从中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预习阅读书本25、26页,并初步理解解
  教学环节设计
  一、以旧引新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通过操作、观察、猜想来认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师: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要求四人小组内每人摆出的长方体各不相同。
  师:将摆出的长方体放在桌上,并编号。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将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依次记录在表格中。
  引导学生依次去数每个长方体中包含的小长方体的个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问?观察表格中的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再联系刚才数出它们体积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讨论,我们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呢?
  依次出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问: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师: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与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样吗?
  2、验证、交流后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字母公式。
  通过刚才操作过程中的发现,同学们能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吗?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通过交流得出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问: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长、宽、高(出示如教材所示的长方体的直观图),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交流得出:V=abh.
  3、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联系,得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师: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交流得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重点理解的含义,进一步明确的读法、写法。
  做“试一试”。
  作业做“练一练”。
  做练习六第2题
  课堂作业:做练习六第1、2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29页——30页的内容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体积计算公式。
  3、培养学生动手拼摆能力,观察、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和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分成2人小组,每组准备一些数量的小正方体、练习题单。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常用的体积单位,今天我们来探究长方体的体积求法。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
  二、猜测、为学生指名探究方向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师:你有什么方法能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2、课件演示:把长方体切割成一个个的小正方体,数出每排个数、排数和层数;并用每排个数×排数×层数=总个数(即体积数)。
  3、师:(1)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方法能解决所有的长方体体积问题吗?看来有必要得出一个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猜测一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和长方体的什么有关?
  4、课件演示,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有关系。
  三、探究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1、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用小正方体通过拼摆,来探究一下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2、同桌合作: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齐读要求。
  (2)先摆,再观察,最后再填表。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1)小组汇报结果。
  (2)观察表格思考:你有什么发现?同桌先互说。
  (3)全班交流发现。
  (4)师补充提问: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和长方体的什么有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观察一个摆好的长方体,理解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和长宽高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多抽几个学生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5、师:你能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了吗?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6、回顾刚才的推导过程,同桌互说。
  7、及时练习:出示一个长方体的文具盒。
  师:要求这个长方体文具盒的体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教师给出长宽高,学生计算,强调书写格式。
  四、课堂练习
  1、口算填表(见题单)。
  2、小法官:
  (1)两个体积相等的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一定相等。()
  (2)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体积就扩大到原来的2倍。()
  3、建筑工地要挖一个长50米,宽30米,深50厘米的长方体土坑,一共要挖出多少方的土?(在工程中,1m3的土、沙、石等均简称“1方”)
  4、考考你:下列长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小正方体的棱长1厘米)(见题单)
  五、小结下课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方法和知识两个方面来说)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每排个数×排数×层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课后反思:
  1、对推导过程的关键地方突出不够,即,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理解说理不够,应该让学生多说,还可以通过课件演示一下。
  2、教师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提出的数学问题还可以更加准确具有指向性,对于关键地方的引导还不够合理。
  3、应该板书出:1立方米=1方。加强学生对两个单位关系的理解。
  4、本节课对于时间的安排差不多,比以前的课堂要合理得多,基本上是按照预定的时间完成的,这是我本节课最满意的地方。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巩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与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长方体
  思考:如何计算它的体积?
  2、带入数字,计算长方体体积。
  长:2cm宽:3cm高:4cm
  二、引入新课
  1、出示正方体
  提问:如何计算正方体体积?
  2、根据学生反馈,教师极书公式: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3、试一试
  1出示三幅图。
  学生进行思考
  反馈:长×宽×高
  学生进行计算
  2×3×4=24cm3
  学生回顾长方体体的公式,联系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进行推理。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通过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回顾,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方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推测,从而得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2引导学生观察:
  图中阴影部分叫什么?
  它们与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3你还能提示三个图形的体积吗?
  4引导学生计逄三幅图的体积。
  三、练一练
  1、练一练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成正方体的棱长,再利用公式计算。
  2、练一练2
  让学生应用公式进行计算独立完成。
  反馈计论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找出阴影部分,并认识体面积。
  独立思考:它们与高之间的关系。
  得出:底面积×高=体积
  学生利用所推导出的公式,计算三幅图的体积。
  反馈。
  学生观察图
  计算
  教师指导详细教研组4.7
  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底面积与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记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前准备:
  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法学法 合作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第一次备课 动态修改
  一、复习导入
  1、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工具书,必须要常备身边的,小明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每天都要带一本字典,现在有两本内容同样的字典,他要选择其中的哪一本经常带在书包里比较方便呢?为什么?
  2、小明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两个物体,怎样才能比较大小呢?3、小明家买了饮水机和微波炉,谁的体积大呢?还能分割吗?怎么办?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 (小本的字典,体积小)
  (分割成若干个小正方体,再比较,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求长方体所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
  二、概括公式
  1、学生猜想
  一个物体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大胆猜测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2、动手实践操作
  这个猜想正确吗?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课件出示记录表。(课本29页)
  (1)提出小组合作要求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你们手中的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就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计算出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把4个正方体摆成1排,每排4个,摆1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厘米。
  3、发现总结长方体体积公式
  (1)体积怎么求?我们一起来观察黑板上这几组数字。想一想,长、宽、高的数字与体积的数字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把计算结果与记录表中的体积进行比较,发现长×宽×高的乘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3)字母表示:长方体体积用V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 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V=a×b×h=abh
  板书:V=a×b×h= abh,学生齐读公式。
  4、迁移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小组内讨论讨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时,长宽高也就是正方体的棱长。所以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教师板书: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教师说明用字母表示V=a×a×a = a3
  说明:a3读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表示3个a相乘。
  学生齐读公式。
  5、教学底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怎么求呢?
  三、练习
  1、出示课本30页的例一:生独自完成,集体订正。
  2、课本31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 abh V=a×a×a = a3
  V=S×h= S h V=S×h =S h
  例1. V=abh V= a3
  =7×3×4 =6×6×6
  =84cm3 =216dm3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一)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其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投影片,长、正方体,1厘米3的立方体24块,1分米3的立方体一块,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学具:1厘米3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厘米3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 4个 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所以它的体积是 4厘米3。)
  教师:如果再拼上一个1厘米3的正方体呢?
  教师: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的体积。
  (1)教师:请同学取出12个1厘米3的小正方体。问:它们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教师: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这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同学分小组活动,教师巡视。然后分别请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的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
  问:为什么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即形状不相同而体积相同呢?
  (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12个1厘米3。)
  教师: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
  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厘米3的正方体。
  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2)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学生说出摆法和体积后。请看电脑动画图像:
  一排摆出4个1厘米3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教师板书:
  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学生操作,看电脑动画图像。教师板书:
  3(厘米) 3(厘米) 2(厘米) 18(厘米3)
  教师:想一想,如果要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该如何摆?体积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老师用电脑图演示。然后板书:
  5(厘米) 4(厘米) 3(厘米) 60(厘米3)
  教师: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V=abh。
  出示投影图:
  (3)例1(投影片)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口答,教师板书:7×4×3=84(厘米3)。
  答:它的体积是84厘米3。
  练习:(投影出题,学生口答。)
  一块水泥板,长5分米,宽3分米,厚2分米,这块水泥板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5×3×2=30(分米3)。)
  2.正方体体积。(1)请学生看电脑动画录像:
  长4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长缩短一厘米(图上从右边去掉一排)。教师: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变成了什么图形?
  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3×3×3=27(厘米3)。
  投影出一个正方体图。(可以用翻页变换它的棱长。)
  问:①棱长为2分米,求它的体积?②棱长为4厘米,求它的体积?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2×2×2=8(分米3),4×4×4=64(厘米3)。教师:我们已经会计算具体的正方体的体积了,能说出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公式可写成:V=a·a·a或者V=a3。
  (2)例2(投影)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53=5×5×5=125(分米3)。
  答:体积是125分米3。
  做一做:课本34页1,2题,请4位同学用投影片写,其余同学写本上。集体订正。(3)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字母公式。
  教师:请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相同还是不相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课本P35练习七:2,3。
  2.口答填表: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0.23= 0.2×0.2×0.2; ( )
  ②5x2=10x; ( )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43=12(分米3); ( )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3。( )
  (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1.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及公式。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及公式。
  2.作业:课本P35练习七:4,6。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再应用公式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体积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
  提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应用公式计算体积
  (1) 一个长方体,长8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求体积是多少?
  (2) 一个正方体,棱长是9厘米,体积是多少?
  二、 练习(教材43页练习题)
  1、 第5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注意最后的问题是需要多少升水?计算出来的体积单位是立方分米,要换算成升。
  2、 第6题 要求独立思考练习,与同伴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 第7题 教师指导练习,结合书上的图想一想,再说一说,最后算一算。提示,正方体的每一条棱长都相等,先确定棱长。
  4、 第9题
  实践活动(见教材)
  三、 作业练习
  完成配套练习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利用公式正确进行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提出问题的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产生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2掌握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2教学难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一个长方体拼制模型(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每组24个边长1立方厘米的小木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下列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长:8厘米长:6分米长:8厘米长:12米
  宽:4厘米宽:2.5分米宽:4厘米宽:10米
  高:5厘米高:10分米高:4厘米高:1.5米
  2、下列图形是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搭成的。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3、怎样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新知探究
  1、长方体的体积。
  (1)活动一:
  师:郑老师在每个4人小组都放了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和一张学习单,下面我们将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首先请看活动要求(课件出示):
  A、四人小组合作用12个小正方体摆形状不同的长方体;
  B、每摆出一种请在学习单上做好记录,然后再摆下一种;
  C、摆完后想想你发现了什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D、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反馈,学生汇报,生每汇报出一种情况,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板书:
  师: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只要用每行的个数乘以行数,得到一层所含的体积单位数,再乘以层数,就能得到这个长方体所含的体积单位数。
  板书:体积=每行个数×行数×层数
  师:刚才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体摆出的长方体体积都是12平方厘米的,郑老师刚才也摆了两个,不过体积比你们大多了,但是要看懂郑老师的长方体必须发挥一下你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课件出示)
  你知道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师填表)
  (2)活动二:
  师:四人小组合作,你们能摆出一个体积更大的长方体吗?
  预设:长5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
  师:你发现了什么?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生:长宽高,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所以,每行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行,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2、下面的长方体,看它包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并指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观察上面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
  第一个:5=5×1×1
  第二个:15=5×3×1
  第三个:12=3×2×2
  通过上面的关系式,可以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c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V=a×b×c。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3、正方体的体积。
  因为正方体的性质,所有的棱长都相等,所以,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如果用字母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a表示正方体的棱长,那么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V=a·a·a。
  a·a·a也可以写作a ?,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般写成V=a3。
  三、巩固提升
  1、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V=abh=7×3×3=63(cm?)
  V=a3=4×4×4=64(cm)
  2、求下列长方体的体积。
  8×4×5=160(cm3) 6×2.5×10=15(dm3) 8×4×4=128 (cm3) 1.5×10×12=180(m3)
  3、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石碑的高是14.7米,宽是2.9米,厚1米。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解:V=abh
  =2.9×1×14.7
  =42.63(m?)
  答:这块石碑的体积是42.63立方米。
  4、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0.23=0.2×0.2×0.2。( √ )
  (2)5X3=10X。( × )
  (3)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43=12(立方分米)。( × )
  ( 4 )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
  5、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48立方分米,长8分米、宽4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48÷8÷4=1.5(分米)
  答:它的高是1.5分米。
  6、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它的长10厘米,宽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96÷4=24(厘米) 24-10-8=6(厘米)
  10×8×6=48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480立方厘米。
  7、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鱼缸,长8分米,宽6分米,高7分米,制作这个鱼缸共需玻璃多少平方分米?这个鱼缸的体积是多少?
  (8×6)+(8×7+6×7)×2=244(平方分米)
  8×6×7=336(立方分米)
  答:制作这个鱼缸共需玻璃244平方分米。这个鱼缸的体积是336立方分米。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3
  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化聚。
  2、能根据有关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化聚,并能根据有关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化聚、转换练习。
  458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0.6立方分米=()立方米
  7060毫升=()升=()立方分米
  130毫升=()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800升=()立方分米=()立方米
  0.02立方米=()立方分米=()升
  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汽油桶,底面积是18平方分米,高是5分米。如果1升汽油重0.74千克,这个油桶可以装汽油多少千克?
  2、一节货车车厢,从里面量长13米,宽2.7米,装的煤高1.2米。如果每立方米煤重1.3吨,这节车厢里装了多少吨煤?(得数保留整数)
  3、在一只底面是边长60厘米的正方形,高是80厘米的长方体纸箱内,装棱长是2分米的立方体纸盒。这只纸箱最多可装这样的纸盒多少个?
  4、一个长方体蓄水池,长9.6米,宽4.2米,深2.5米。这个蓄水池占地多少平方米?它最多可蓄水多少立方米?
  5、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80厘米,宽40厘米,高60厘米,箱内水面离箱口10厘米。箱内共有水多少升?如果把这些水倒入另一个底面边长40厘米的长方体水箱内,这时水高多少厘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解题思路
  第一题:18×5=90(立方分米)90(立方分米)=90升
  90×0.74=66.6(千克)
  第二题:13×2.7×1.2=42.12(立方米)
  42.12×1.3≈55(吨)
  第三题:60×60×80=288000(立方厘米)
  2分米=20厘米
  20×20×20=8000(立方厘米)288000÷8000=36(个)
  第四题:9.6×4.2=40.32(平方米)
  9.6×4.2×2.5=100.8(立方米)
  第五题:80×40×(60-10)=160000(立方厘米)
  160000(立方厘米)=160升
  160000÷(40×40)=100(厘米)
  (3)重点分析第5题
  水面离箱口10厘米,说明水的高度是50厘米。从而求出水的容量。再根据底面边长40厘米的长方体水箱,求得水的高度。
  三、思考题
  用一张长5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做一个深10厘米的无盖长方体铁皮盒。要使这个长芳褪铁皮盒的容积最大,可以怎样做?
  1、学生独立研究
  2、小组讨论
  3、教师评议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15
  课题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大块橡皮泥;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24块;投影仪。 学生准备: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2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
  1、 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 3 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 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 = 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学习-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结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4、6题。
  四、课堂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5、7题。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在摆长方体、数据整理、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
  2、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公式的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3、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公式的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呈现课题
  1、体积是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2、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正方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那么,体积是8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呢?这说明了什么?(生:体积是多少就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师出示一长方体教具)
  师:你能猜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以前问过我爸爸。
  师:你真是一个勤学上进的孩子!
  师:你们对他的回答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二、观察操作,实验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1、探索活动:
  小组合作(每四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用40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活动前师友情提示:
  (1)每个小组用40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
  (2)注意观察你所摆的长方体有几层?每层有几行?每行有几块小正方体?你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3)我的发现是……
  2、成果展示:
  (请小组代表到台前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拼摆的过程并汇报方法及结果。)
  (1)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板书: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板书: 长 宽 高)
  (2)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长方体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3)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的字母公式怎样写?V=a×b×h V=abh(板书)
  (4)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长、宽、高)
  3、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推导出了长方体体积公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巩固发展
  计算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该项任务)
  四、小结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1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重点:
  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
  教学用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二、新授:
  1、体积的意义。
  (1)、准备:我们也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
  (2)、每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3〕、启发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4)、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同学、老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空间,教师、办公室、操场、花池、领操台、旗座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既有自己的体积。而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空间,地球只是宇宙空间的一部分,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一切建筑物、人等占地球的一部分。
  2、体积单位:
  (1)、讲: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板书)
  认识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可以分别写成
  ( 2)、认识立方厘米:
  出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
  说明: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谁的体积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3)、认识立方分米: (方法同立方厘米)
  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
  (4)、认识立方米:
  ①出示1立方米的棱长的教具。观察后总结: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②认识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1立方米水约可以装满500个暖瓶。1立方米的木材约可以做课桌50张。
  小结: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哪个体积单位大?哪个体积单位小?
  体积单位的用途是什么?
  (5)、练一练:选择恰当的单位:
  橡皮的体积用( ),火车的体积用( ),书包的体积用( )。
  (6)、比一比:
  到现在为止,我们都了学哪些测量单位?(板书)
  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的区别:
  (7)、练习:
  ①说一说:测量篮球场的大小用( )单位。
  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用( )单位
  测量一只木箱的体积要用( )单位。
  ②、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 ),表面积是( ),体积是( )。(你想怎样填?)
  ③、判断:一只长方体纸箱,表面积是52平方分米,体积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积大。()
  3、体积初步认识:
  ①决定体积大小,是看它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
  A 、演示:用棱长1厘米的4个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是多少?
  B、说出下面物体的体积(3个体积单位,4个体积单位,)
  C 、摆一摆:请你也摆出一个体积是3立方厘米的物体。摆出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物体。
  D、小结: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同一个体积数,可以摆出不同的形状。
  ②动手摆一摆:
  请大家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拼一个体积是8 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想一想你拼的物体体积是多少?)可以怎么摆?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课后小结: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18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 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a3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和实践活动,操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在观察、操作、操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长方体
  提问: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二、做一做
  1、用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它们的长、宽、高并完成下表()
  引发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2、学生进行思考。
  ○1学生体会“长、宽相高的时候,越高体积会怎样?”
  ○2体会“长、高相等时候,越宽,体积会怎样?”
  ○3体会“宽、高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通过实物,引出深题,激发学生操索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通过几次活动,比较,感知长方体二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为进一步自己操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2、说一说:
  学生反馈自己的数据,教师带学生逐一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说一说
  1、引导学生分板数据
  2、得出长方体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四、算一算
  1、测量自己的铅笔盒,找出长、宽、高
  2、计算铅盒的体积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观察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3、集体进行反馈,说一说
  自己的计算方法。
  通过让学生对记下的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归纳得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长方体体积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底面积×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s·h
【北师大版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通用19篇)】相关文章: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08-21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08-21
小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应用题11-12
冀教版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08-21
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10-07
CAD长方体的画法08-14
大体积混凝土的简述定义10-07
大体积混凝土相关知识08-18
如何控制Flash文件的最终体积大小?09-25
}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长方体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教案1
  教学目标
  1、巩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与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长方体
  思考:如何计算它的体积?
  2、带入数字,计算长方体体积。
  长:2cm宽:3cm高:4cm
  二、引入新课
  1、出示正方体
  提问:如何计算正方体体积?
  2、根据学生反馈,教师极书公式: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3、试一试
  1出示三幅图。
  学生进行思考
  反馈:长×宽×高
  学生进行计算
  2×3×4=24cm3
  学生回顾长方体体的公式,联系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进行推理。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通过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回顾,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方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推测,从而得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2引导学生观察:
  图中阴影部分叫什么?
  它们与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3你还能提示三个图形的体积吗?
  4引导学生计逄三幅图的体积。
  三、练一练
  1、练一练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成正方体的棱长,再利用公式计算。
  2、练一练2
  让学生应用公式进行计算独立完成。
  反馈计论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找出阴影部分,并认识体面积。
  独立思考:它们与高之间的关系。
  得出:底面积×高=体积
  学生利用所推导出的公式,计算三幅图的体积。
  反馈。
  学生观察图
  计算
  教师指导详细教研组4.7
  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底面积与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记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谈话:我们已学过一些几何图形,你们还记得是哪些吗?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出示下面的实物.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呢?
  老师明确: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都是平面上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现在看到的这些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叫做立体图形.
  教师提问:在低年级时我们曾认识过长方体和正方体,谁能找出这些物体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引入:这一单元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今天先学习对长方体的认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
  (一)认识长方体的面.
  1、教师演示告诉学生什么是长方体的面,并让学生摸一摸.
  2、让学生按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几个面.再观察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
  3、提问:6个面中有没有不都是长方形的情况呢?
  (板书: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提问:长方体的6个面还有什么特征呢?(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5、总结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二)认识长方体的棱.
  1、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长方体的棱.
  2、让学生把直尺放在棱上,发现直尺平平的.说明棱是直的,是线段,可以度量.
  3、提问: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想一想,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引导学生把棱分成三组,也可用同一颜色把每组互相平行的棱标出来.数出每组各有4条棱,有3组,一共有12条棱.(板书:有12条棱)
  4、让学生量一量每组中棱的长度,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板书: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5、总结特征: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副标题#e#
  (三)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1、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三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长方体的顶点.
  2、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数)
  (板书:有8个顶点)
  (四)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五)认识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每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分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
  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3条棱,3条棱的长度不相等.)
  3、教师小结:由于有三组互相平行的棱,每组棱的长度相等,我们可以取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作代表,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4、指导学生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可让学生把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分别说出长、宽、高,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六)教学识图,发展空间观念.
  1、让学生把长方体学具放在课桌左上角,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看到几个面?
  2、教师启发提问:怎样用图表示出来呢?可同时板书画图.
  说明:虚线表示看不见的三条棱,并让学生指出长、宽、高,教师板书.
  三、反馈练习.
  1、按照教科书所给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再量一量它的长、宽、高.
  2、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3、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4、说出右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①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②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③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④它的下面和后面各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在长方体的6个面中只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吗?如果其它的面也是正方形,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有8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教案3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1、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8页的长方体纸盒和它的展开图,完成下面两项活动。
  (1)长方体的6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图的哪个部分?分别将它们涂上相应的颜色。
  (2)展开图的各条边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在展开图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
  (3)估一估,做这样的一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再算一算。
  学生交流,小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的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关键是让学生说清解题的基本思路,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
  提示:在计算实物的表面积时,要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计算。(要弄清物体的表面积是指哪些面的面积之和。)
  2、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学生尝试探讨:教科书第18页“试一试”。
  学生交流,小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课堂练习
  1、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说商标纸的面积纸哪些面的面积之和,再计算。
  3、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结合实际想一想,一个电视机布罩要做几个面,哪个面是不需要做的,再让学生尝试计算。
  4、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再交流。
  5、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5题。
  如果学生列综合算式有困难,允许分步计算。
  6、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6题。
  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教案4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并能熟练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能熟练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 注
  一、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长
  16米
  2.4分米
  60厘米
  宽
  8米
  0.2分米
  50厘米
  高
  6米
  1.5分米
  20厘米
  表面积
  体积
  棱长
  28厘米
  1.2米
  0.8分米
  表面积
  体积
  二、解答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体木箱,长8分米,宽6分米,高4.5分米。如果在它的外表涂上油漆(底面不涂),涂的面积有读书平方分米?如果每平方分米用油漆0.25千克,漆这个木箱要用油漆多少千克?
  2、把一块棱长是0.4米的立方体钢,锻造成横截面面积是0.08平方米的长方体钢,锻造成的钢有多长?
  3、用8个棱长是3厘米的立方体积木,搭成大立方体。求搭成的大立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4、一个长方体的汽油桶,厂分米,宽3.2分米,高6分米。如果1升汽油重0.74千克,这个油桶可以装汽油多少千克?
  5、一个立方体油箱,容积是216立方分米。把这一箱油倒入另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体油箱内,油深多少分米?
  6、一个长方体形状的水池,长60米,宽30米,池内原来水深1.5米。如果用水泵向外排水,每分排水2.5立方米,要求在15小时内把水池中的水排完,可能吗?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
  (3)反馈,说解题思路。
  三、思考题
  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求出土豆的体积?
  四、
  课后反思:
  在教学时,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探索比如可以拿一个大土豆,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求出土豆的体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想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同学说,把土豆煮熟后,挤压成一个长方体,就可求出它的体积;有的同学说,从大土豆切出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土豆,测出它的重量,根据大土豆和小土豆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可以求出大土豆的体积;有的'同学说,把土豆放在长方体水槽里,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教案5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猜想、操作、推理和探究等活动,发现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2.探究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3.在探究长方体特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提高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长方体的面与棱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教科书、教科书附页纸、练习本等。
  教学过程:
  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3.1长方体的认识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在学习新课前,老师与同学们简单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看课件,老师展示出了六个几何图形。
  师:“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和梯形。”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准确。”
  这些图形都是由线围成的图形,所以称之为平面图形。接下来,我们看下一组几何图形。
  师:“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
  生:“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
  看图中所示,它们是由面围成的,并且占有一定的空间,这样的图形称之为立体图形。今天老师将带领你们走进一个立体图形的世界--学习新课,长方体的认识(板书标题)
  二、探索新知
  长方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老师将平时生活中所见到的物体拿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析一下它们是什么几何体。看图中,如果汁盒、微波炉、冰箱、牙膏盒等都属于长方体范畴。下面请同学们将你准备的长方体展示给同学们,看看你眼中的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请学生展示道具。
  看表格,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同学们共同思考:
  1.长方体有_______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_______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_______个顶点?
  深入剖析,根据课件展示,老师拿来一个长方体,数一数它有多少个面。首先我们先认识一下长方体的面。面和面相交的线段叫做长方体的棱。棱和棱的交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接下来我们开始解决问题,看一下长方体有上下、左右、前后,为了研究方便,根据面所在的位置给长方体的面命名。左侧的面称之为左面,右面的面称之为右面,上面、底面、前面、后面。我们共同观察一下,长方体有六个面,哪些面是相同的?看课件上面和底面是完全重合的,证明了老师的猜想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老师用比一比的方法接着验证。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后面。接下来,我们看老师给出了两个长方体,这两个长方体有什么不同吗?你有什么发现?
  师:“第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生:“第一个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好!请坐,回答的非常正确。”
  师:“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第二个长方体,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一下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生:“有六个面,其中四个面是长方形,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所以得到结论,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师:“下面老师和同学们探讨下一个问题。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看课件展示,长方体一共有12条棱。细心的同学可以观察出来,每种颜色的棱都是4条且相对平行的。所以,长方体的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棱都是相对平行的。通过演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同学们注意看课件,长方体有8个顶点。
  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同学们认识了长方体。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什么是长方体。
  概念:长方体就是由六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同学们齐读一遍加深理解。
  生齐读。
  师:长方体的概念同学们都理解了,接下来我们看几道选择题,加深我们对长方体的认识。看课件展示。
  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不符合长方体概念。
  3.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长度相等。(×)
  师:根据判断题的第三题,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一下,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相等吗?看图中老师展示出的两个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课件提示,同学们找出长、宽、高并标出来。
  师: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生: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
  师:请坐。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棱清晰可见,而且相交于同一点的3条棱不相等得到了验证。
  师:通过讲解,同学们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了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完全相同,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怎么样,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等。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做一做习题,对我们所学内容有一个小结。
  将书中附页123页剪下来,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涂上颜色。用图样做一个长方体。量一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能看见几个面?
  师:请同学们汇报结果。
  三、巩固应用
  1、师:这个纸巾盒的正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
  师: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生:长24cm,宽9cm。
  师:和正面相同的面是哪个?
  生:后面。
  2、师:这个纸巾盒的右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
  师: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生:长12cm,宽9cm。
  师:和长方体右面完全相同的面是哪个?
  生:长方体左面。
  3、师:哪几个面的长是24cm,宽是12cm?
  生:上下两面。
  师:看起来同学们对长方体的性质有了深刻的了解。深入认识了长方体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下面老师将带领同学们走进生活,长方体的认识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帮助。接下来我们看一道习题,请两位同学到板前来做一下。
  习题: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工人叔叔要在工人俱乐部的四周装上彩灯(地面的四周不装)。已知工人俱乐部长90m,宽55m,高22m,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
  师:提示同学们要想求出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首先明确表示长的棱有几条,表示宽的棱有几条,表示高的棱有几条。找出几条之后,代入数值列式子进行计算。
  下面请两位同学板前演练,其他同学在下面做。
  (90+55)×2+22×4
  =378(m)
  答:工人叔叔至少需要378m长的彩灯线。
  师:通过老师的讲解和习题,你有什么收获?找同学说一下感想。
  生:我对长方体有了基本的认识,了解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哪些面是相同的。
  生:我会用所学的长方体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够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在学习和生活中活学活用。
  作业:教材21页练习题2、3、8。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教具和实物图进行演示,对分数问题要找出标准量。分析数量关系,在解答。
  教学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怎样把立方厘米化成升?
  二、练习
  1、做“练一练”的第4题。读题理解题意用实物演示这个长方体油桶的形状,再让学生讨论解答方法。
  2、做第6题,要学生先估算,再计算。对学困生要进行指导。
  3、学生自己做出第7题、第8题、第9题。
  交流时,要说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式计算。
  4、解方程,先指名说一说解方程的步骤,再解方程,也可让学困生板演。
  5、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估计下列学生分别占本班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几,再进行调查。
  各类学生占全班学生总数的百分比情况单位:%
  各类学生占全班学生总数的百分比情况
  估计
  调查结果
  男生
  近视眼的学生
  睡眠时间不到10时的学生
  喜欢唱歌的学生
  三、。
  板书设计:
  与复习(二)
  发芽率?-5/8=15
  解:(1-5/8)×?=15
  3/8?=15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教案7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一)教案部分
  课时一:《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ひ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特征的认识,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方法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和一些长方体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导入: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这些都是什么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教师:平面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立体图形。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1.出示墨水盒、粉笔盒等实物。
  教师提问:谁说说这些物体与平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占有一定的空间)
  2.教师明确: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的形状叫做立体图形。
  3.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立体图形?
  4.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例1。
  1.面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长方体有6个面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面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棱
  学生实际操作:
  ①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②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12条棱)
  ③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3.顶点
  教师:请同学们拿起长方体的盒子或实物,用手摸一模三条棱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3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提问:一个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8个)
  4.特征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其中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5.画法
  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例2。
  1.出示长方体框架,提问: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按照相对的棱进行分组)
  分成几组?(3组)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不等)
  2.教师小结:在一个长方体中,有3组棱,每组棱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实际测量:分不同角度测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
  (测量数据应该不同)
  教师强调: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下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随堂练习
  1.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填表。
  3..课本31页练习五的第1题
  (1) 这个纸巾盒的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cm,宽是12cm?
  4.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形状都是长方体??( )
  (2)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3)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4)长方体相对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五、布置作业
  1.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1)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3)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
  立体图形:
  面:6个,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有2个正方形),面积相等。 长方体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课时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形成正方体的概念。 方法过程: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及相关课件、正方体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来检查一下大家对长方体特征的掌握情况。
  1、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是( )形,也可能有( )个相对面是()形,长方体有( )个顶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有( )条棱,可分()组,( )的( )条棱的长度相等。
  (3)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2、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5cm 4cm 7cm
  3cm
  3cm 4cm
  二、探究新知
  1、猜测引入
  屏幕显示出右图:
  (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2)想象: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长方体:长=宽=高
  ?
  正方体
  2、认识正方体
  上节课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面、棱、顶点。 小结:我们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探究了长方体的特征。
  (2)问:那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请你也用探究长方体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3)观察正方体的特征。(出示观察要点)
  ①正方体有几个面?有什么特点?
  ②正方体有几条棱?有什么特点?
  ③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4)汇报概括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面:6个(都是正方形)每个面面积都相等。
  棱:12条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顶点:8个
  3、完成30页做一做。
  师:我们已经通过仔细观察得出了正方体的特征,接下来我们来用学具亲手制作一个正方体的模型。(利用附页2做一个正方体,做好后量一量棱长多少?)(强调快速完成)
  4、小组合作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通过制作正方体,让学生对正方体的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然后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两者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分组合作探究,并在小组内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完成下面的表格)。
  归纳小结,将表格补充完整。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教案8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一大块橡皮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24块;投影仪。学生准备: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2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1、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3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学习--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结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4、6题。
  四、课堂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5、7题。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教案9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 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 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教案10
  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中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手段,在小组合作中,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特征,以及展开与折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巩固学生对前两节课内容的理解,同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体积奠定了基础,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由于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虽然在前面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了面和棱的特征,学习了展开与折叠,但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强。特别是对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困难,还需借助于直观的立体图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观察发现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每一个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具:长方体纸盒、长方体纸盒展开图,课件。
  2、学具:长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猜谜语”游戏,猜对的同学可以获得奖品,请听题
  (1)紫色树,紫色花,紫色花开结紫瓜,紫瓜柄上长小刺,紫瓜里面装芝麻。(打一种蔬菜)
  (2)红公鸡,绿尾巴,脑袋埋在地底下。(打一种蔬菜)
  2、大家的表现真出色,我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大礼物,想将它送给这节课发言积极的同学,可是这个盒子不漂亮。现在我要用彩纸包装一下。(师动手包装)
  你知道我用了多大的彩纸吗?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要求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看看长方体有几个面?是那几个面?(学生找出后,标出上、下、前、后、左、右面)重新摆放长方体,它的前面在哪里?在长方体的这几个面中,那些面的大小是相等的?这几个面的面积大小也就叫做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始就设计小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发奖品时,遇到的新问题引入新课。再现生活中的包装情景,使学生更能体会到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使表面积概念更直观,形象化。】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一)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学具, 想想刚才包装的是长方体的哪几个面里?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标出“上”、“下”、“前”、“后”、“左”、“右”面。
  2、观察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交流后,汇报交流)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那么怎样计算你的长方体盒子的表面积哪?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方法,试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同时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记录单上(形式不限),看哪一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总结规律。
  (1)哪一个小组到前面来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汇报算式,引导观察,用什么方法计算表面积的?(对表达流畅,思维敏捷的进行鼓励)
  (2)小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分析这几种计算表面积的方法,为什么这样算?在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用哪一种?与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构建知识。利用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探索、交流合作,发现规律,获得新知。】
  3、即时反馈、巩固新知。
  请同学们算一算,老师的这个礼品盒的表面积是多少?(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汇报)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你认为那种方法简便?
  【设计意图: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初步体验数学的有用性,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多样化算法中,引导学生比较,并逐步理解各种算法的优缺点。在解决问题中自觉实现化算法】
  (三)尝试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如何计算?
  讨论,指名反馈,得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为什么要乘以6?
  1、给棱长为0.8米的正方体木箱表面涂上油漆,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独立探索,再交流计算方法。)
  如果正方体木箱没有盖,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正方体表面积,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含义。通过变式练习,体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运用。】
  2、归纳小结。
  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如何计算?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回答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可以集中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并填完表格。
  学生做第3题,根据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和每组对面的形状,分辨出6个不同的面的编号。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本中6个面的长、宽来做成面积相等的纸片,然后组成一个长方体来进一步熟悉长方体的6个面的大小和相对的位置。
  教师根据课本第4题中的长方体插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制作一个这样的长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木条。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教案12
  设计说明
  1.加强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因为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所以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培养学生掌握技能技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自的6个面。然后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或正方体各自6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合作探究,实现自主发现。
  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学生感知了表面积的意义之后,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然后根据正方体的特征归纳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体纸盒
  学生准备长方体牙膏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猜测质疑,引入新课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老师也收集到这样两个纸盒(出示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长方体纸盒),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长方体纸盒,谁用的纸板比较多呢?(学生讨论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谁用的纸板比较多,使学生产生拆开纸盒研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想法,从而主动探究体与面的关系,同时引发学生的争论,使其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演示操作,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1.感受表面积的意义。
  (1)把长方体牙膏盒沿棱剪开并展开,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并让学生观察后回答:
  ①长方体哪几组面的面积相等?
  ②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汇报)
  师明确: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长和高;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宽和高。
  (2)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剪开并展开长方体实物,让学生真正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实际观察中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从而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意义。
  2.探究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预设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议一议。
  长方体上、下面的面积=()×();
  长方体前、后面的面积=()×();
  长方体左、右面的面积=()×()。
  (3)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用字母表示为S=2ab+2ah+2bh。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用字母表示为S=(ab+ah+bh)×2。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教案13
  教学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具运用: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二、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教案14
  自学预设:
  自学内容自学P43内容
  指导方法自学P43
  思考:
  1、底面积是什么?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是怎么求的?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怎样?
  尝试练习试着完成P43的做一做的第2题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统一。(完成P43内容及P45第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
  通过预习你观察到到了什么?
  生:图中画阴影部分的那一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师强调:这个面是由摆放的方式决定的。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怎样求长方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即S=ab)怎样求正方体的底面积?(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即S=)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
  思考:我们能不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公式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棱长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3.练习:
  完成P43“做一做”第2题。讲解:“横截面”通过实物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他的实际意义,懂得一个物体平放,立体图形的左面和右面就叫做横截面,如果竖起来,横截面就成了底面。所以
  三、巩固练习:完成P45题8。
  四、练习拓展:
  1.计算:
  2.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0.15,长2m。5根这样的木料体积一共是多少?新课标第一
  3.有100块底面积是42,高6cm的立方体石块。这些石块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的和是48cm,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教案15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用具】长方体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新课引入
  1.同学们听说过北京大学吗?上北大是老师读书时的梦想。你能从北大校区中找到我们曾经学过的图形吗?
  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3.揭题:这节课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小组合作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游戏:你们会玩摸长方体的游戏吗?
  A你怎么确定摸到的一定是呢?还有什么方法?(他是用“面”、“棱”、“顶点”描述这个长方体的。)
  B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我想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你们可能有所了解,在资料袋中也有提示说明。)
  C全班反馈
  D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A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各有什么特征?
  B分小组活动。(下面小组分工合作,利用学具,通过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看看有什么精彩的发现?将发现写在记录表上。)
  C全体发馈,同学提问。(根据小组的发现,谁能向他们提出问题?)
  D你们还有问题吗?
  E教师提问:正方体与长方体有关系吗?为什么说是特殊的长方体?(预设:认识长方体长、宽、高特征;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F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你可以画出一个长方体吗?
  3.教学如何画长方体。(如果这样放最多可以看见他的几个面?还有哪几个面看不见?)(在画图时,除了画前、后两个面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看上去成了平行四边形,实际上它还是长方形)
  三、运用新知体验价值
  1.如果现在只看到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画出一个长方体吗?(闭上眼睛,画长方体。)
  2.说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说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
  3.猜一猜:根据长、宽、高长度,它可能是生活中的什么物体?
  4.做一个如图的长方体宝宝床的床架,至少需要多少分米长的木条?
  5.你准备选择下面哪一种尺寸的床板?(单位:分米)
  32×920×10
  四、全课总结拓展创新
  1.想一想:为何北大校区众多建筑设施的外观造型都是长方体呢?
  2.实验活动:用准备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再次体验长方体的特征)。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教案】相关文章:
1.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
2.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3.五年级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
4.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一)
5.数学教案-长方体物体的包装
6.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二)
7.五年级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7篇
8.《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数学教案
9.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三)教学目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体积扩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