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太空方面取得的成就从外太空取得哪些成果?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2016十大国内科技新闻,以及20192020科技十大新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知道日报年度盘点】2016年十大科技新闻
2、2016年中国伟大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3、2016年中国科技成果有哪些?
4、2016 年科技大事件 Top 10
5、中国科技创新十大成果
【知道日报年度盘点】2016年十大科技新闻
在即将过去的2016年,知道日报持续关注着许多科学上的重大进展和发现,从引力波发现,到FAST竣工,从量子卫星发射到神舟十一号完成对接……本期,日报君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2016年的十大科技新闻。
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
爱因斯坦又说对了!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
美国科学家2月11日宣布,他们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引力波的发现意义重大,从科学意义上看,引力波可以直接与宇宙大爆炸连接。广义相对论中预言的引力波也可以产生于宇宙大爆炸中,这就是说大爆炸之初的引力波在137亿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探测到。
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启用——
中国“天眼”建成,会引来外星人吗?
位于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dàng,水坑、塘的意思)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缩写FAST)的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成功吊装,这标志着FAST主体工程顺利完工。关于FAST,必定有些问题是你想知道答案的。
寨卡病毒肆虐全球——
内地首例寨卡病毒病输入,应该恐慌吗?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寨卡病毒及小头症列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呼吁国际社会应该协调应对。2016年2月9日,我国确诊内地首例寨卡病毒病输入性病例,患者江西赣州赣县南塘镇人,自委内瑞拉感染发病后回国,经江西省疾控中心、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核酸检测确认为寨卡病毒感染。
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发射——
中国又一项领先全球的黑科技!量子卫星发射
随着我国发射的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顺利升空,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量子通信的国家,我国将实现“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初步构建,这也将成为量子通信领域的中国最强音。
谷歌AlphaGo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
电脑首次打败人类围棋冠军意味着什么?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已连续在国际象棋、跳棋、扑克和电视问答等游戏中打败人类。但是,有一种游戏,专业的人类选手依旧胜过机器,那就是围棋。这项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棋盘游戏非常复杂,游戏双方分别用黑色和白色的棋子围住尽可能多的区域来战胜对方,这对于计算机来说很难掌握。但是人类在围棋领域唯我独尊的时代貌似已经结束——谷歌DeepMind的研究人员近日宣称他们开发出一种复杂的人工智能程序——融合了深度神经网络技术和搜索技术,在历史上首次打败了人类的围棋冠军。
距太阳系最近恒星——比邻星的小行星被发现
隔壁的外星天堂
2016年8月,天文学家在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周围发现了一颗行星。这颗行星被称为比邻星b,比地球略大一些,处在比邻星的适居带内,其表面上可能存在液态水。它是离我们最近的系外行星,或许也是离我们最近的适宜移居的星球。不过,在比邻星的不远处,可能隐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
围观神舟十一号的同学们,看黑板!划重点了!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于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升空后,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将开启他们神秘的太空之旅,他们要完成神舟十一号飞船的操控,与天宫二号空间试验室交会对接,在轨进行试验操作、健康保障、生活照料以及科普演示等活动,他们将在轨飞行33天,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
人类史上首次实现火箭回收——
SpaceX都干了哪些牛轰轰的事儿?
2016年4月9日凌晨,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在大西洋的海上回收平台成功着陆。还沉溺于《复仇者联盟》热浪中的你,是否被“钢铁侠”遨游太空的高科技装备和他的Stark军火公司所深深震撼?
许多曾经于我们而言只是科幻电影的场景,如今却不再遥远。
长征五号火箭在海南成功发射——
长征五号,为什么会被称为“胖五”?
以往,由于我国的发射场都处于内陆地区,火箭从生产厂房向发射基地转运时必须通过铁路来进行。受铁路限界的限制,以往长征火箭的芯级直径都不大于3.35米。新启用的海南文昌发射基地,因其处于海滨,火箭可以通过轮船运输,可以发射直径更大的火箭。今年6月在文昌基地成功发射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为了在以后的使用中“兼容”其他发射基地,芯级直径也被设计为了3.35米。长征五号首次突破了这一限制,芯级直径达到5米,从外观看壮硕了不少。
“朱诺”号探测器成功进入木星轨道——
朱诺号如何成为最快的宇宙飞船呢?
当在2016年7月5日朱诺号(Juno)探测器成功被木星俘获入轨之时,朱诺号不只是解决了一系列棘手的科学难题而创造了历史,同时还保持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到达木星并进入这颗巨行星的轨道需要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在执行必要的机动过程中,朱诺号成为了史上速度最快的宇宙飞船,打破了已经保持了四十年的纪录。
2016年中国伟大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2016年6月20日,在法兰克福世界超算大会上,国际TOP500组织发布的榜单显示,“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系统登顶榜单之首, 不仅速度比第二名“天河二号”快出近两倍,其效率也提高3倍。
2、长征五号于2016年11月3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由此成为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其设计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思想 。
3、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自1994年项目预研究到2016年建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拥有3项自主创新,在未来10至20年间将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对提高我国天文学领域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具有重大的意义。
4、俞德超研发出具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黄斑变性的一类生物新药——康柏西普注射液。该药是我国近10年来批准上市的第一个大分子药物,也是至今中国唯一一个由WHO药物命名委员会命名的创新药物,被评为中国眼科学50年最大科技突破之一和“中国最具临床价值的创新药”。
5、郑树森建立肝癌肝移植受者选择的国际标准——杭州标准,成果发表于2016年国际权威期刊《GUT》;创新性提出小剂量HBIG联合核苷类似物预防新方案、创建活体肝移植技术及预警预后新体系;为中国及全球的器官移植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威·太湖之光
2016年中国科技成果有哪些?
一、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上首颗量子实验卫星“墨子”号送上天空,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二、歼20成功亮相珠海航展
.歼-20身披割裂迷彩涂装参加珠海航展并首次对外进行展示。
三、神州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升空。神州十一号飞船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并进行一系列的空间实验。
四、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
直径500米,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也被称为“天眼”,在贵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启用。FAST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中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的“利器”。
五、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
“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在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这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在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方面继续走在国际前列。
六、绘制全新人类脑图谱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蒋田仔团队联合国内外其他团队,经过6年努力,成功绘制出全新的人类脑图谱。
七、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
德国法兰克福国际超算大会(ISC)公布了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由中国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运算速度夺得第一。
八、高铁总里程达两万公里
郑(州)徐(州)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中国不仅是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而且高铁的安全运输规模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九、中国造出世界最大起重船
振华重工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12000吨起重船在上海长兴岛基地交付,并在现场命名为“振华30号”。这艘船一单臂架12000吨的吊重能力和7000吨360度全回转的吊重能力位居世界第一。
十、“高分”家族新丁雷达遥感卫星高分三号
2016 年科技大事件 Top 10
2016开始进入倒计时之前蝌蚪君盘点的2016年最冷科学知识Top10获得小伙伴们的一致好评。
今天,蝌蚪君继续盘点一下2016年科技大事件Top10(以下排名不分先后)No.1〖引力波〗
还记得那是大年初四,人类首次探测到了引力波。
这一消息轰动了整个科学界,蝌蚪君的文章也获得了50W+的好成绩。
就在前段时间,蝌蚪君受邀参加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办的阿里计划项目启动会,我国科学家要在西藏阿里地区(海拔5000多米)建造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观测设备,寻找原初引力波的踪迹!
阿里一号观测仓
No.2〖人工智能〗
电脑再次叫板人脑,阿尔法狗大战李世石,最后以4:1完爆人类。
人工智能火起来了,小伙们的问题又多了。
机器最终会取代人类?AI会有意识?AI是和机器人的风险是相同的?我们最终将被超级人工智能取代?
人类的问题在于总是想太多
No.3〖我国航天员在太空生活一个月〗
今年是我国航天创建60周年。
这一年,我国航天发射年度数量首次突破20次。
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实施自动交会对接。
景海鹏和陈冬将进驻天宫二号,展开为期一个月的空间科学实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科研方面更是取得了巨大进展。
当航天员踏上返回之旅时,蝌蚪君专门以时间轴的形式,记录了他们在天上的日子。
No.4〖“墨子”号量子卫星〗
2016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蝌蚪君专门整理了“为什么要发射量子卫星”、“量子卫星怎么工作的”以及“为啥别人好像都懂了我还是这么笨”三大经典问题的科普文章,甚至还用一张图解释了这么牛掰的技术。
No.5〖FAST射电望远镜〗
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我国建造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FAST望远镜主要用于研究脉冲星、中性氢、黑洞吞噬小天体、星体演化、外星文明搜寻等。
为了让小伙伴们更进一步了解这口“大锅”,蝌蚪君特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听他讲述他眼中的FAST射电望远镜,还应小伙伴的要求,整理了这份FAST景区科普游览攻略。
No.6〖细胞自噬〗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日本生物学家大隅良典,获奖理由是,为人们揭示了细胞自体吞噬的机制。
他被誉为搞科学的宫崎骏。
大隅良典(左)和宫崎骏(右)
No.7〖拓扑相变〗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三位,他们分别是: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兹,获奖理由为“在拓扑相变以及拓扑材料方面的理论发现”。
这三位科学家在物理学中引入了拓扑的概念,使用先进的数学方法来研究物质不同寻常的物相或状态,如超导体、超流体或磁性薄膜。
开启了通往奇异物质状态研究的未知世界的大门。
为了更进一步理解拓扑相变与拓扑相,蝌蚪君还专访了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员翁红明。
No.8〖基因编辑〗
随着生物技术突破性的变革及科学家们不断的努力,新的基因编辑技术不断涌现出来,当下最热门最新型的便是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
以CRISPR/Cas9为基础的基因编辑技术在一系列基因治疗的应用领域都展现出极大的应用前景,比如艾滋病、血液病、肿瘤等其它多种遗传性疾病。
No.9〖细胞核移植“三亲”技术〗
美国新希望生殖医学中心张进领衔的团队美国生殖医学学会会议上正式宣布,世界首个细胞核移植“三父母”婴儿于今年诞生。
这个婴儿的父母来自中东,婴儿的母亲本身健康,但她1/4的线粒体携带有亚急性坏死性脑病的基因,曾经4次流产,之前生下的2个小孩也因这种遗传疾病而分别于6岁和8月龄时死亡。
为帮助这名女性,张进团队采用了“三父母”技术,即利用捐赠者卵子的健康线粒体替换其有缺陷的线粒体,再实施体外受精。
最终获得的婴儿除了拥有父母的基因外,还拥有捐赠女子的线粒体遗传物质。
不过,这一技术引发了医学伦理争议。
No.10〖虚拟现实〗
今年是VR产业的元年,它就像互联网一样,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当前的VR内容多集中在VR游戏、VR影视和VR应用三大板块,不过VR行业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
中国科技创新十大成果
中国十大科技创新成果是:
1、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6月11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行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幕仪式,公布了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和“着巡合影”等影像图。首批科学影像图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据悉,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3年全面启动论证,2016年1月批准立项。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于海南文昌成功发射,历经地火转移、火星捕获、火星停泊、离轨着陆和科学探测等阶段,工程任务按计划顺利开展。
2、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6月17日和10月16日,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相继发射成功,顺利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驻留,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在轨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
神舟十三号入轨后,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3位航天员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其间将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位及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时代到来。
3、我国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淀粉是“粥饭”中最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是面粉、大米、玉米等粮食的主要成分,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其主要合成方式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来进行。长期以来,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改进光合作用这一生命过程,希望提高二氧化碳的转化速率和光能的利用效率,最终提升淀粉的生产效率。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淀粉制备方法,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成功生产出淀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取得原创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9月2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4、我国团队凭打破“量子霸权”的超算应用摘得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
11月18日下午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举行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SC21)上,国际计算机协会(ACM)将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授予中国超算应用团队。这支由之江实验室、国家超算无锡中心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基于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的应用“超大规模量子随机电路实时模拟”(SWQSIM)获此殊荣。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引入了一个系统的设计过程,涵盖了模拟所需的算法、并行化和系统架构。使用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研究团队有效模拟了一个深度为10x10
(1+40+1)随机量子电路。与谷歌量子计算机“悬铃木”200秒完成百万0.2%保真度采样任务相比较,“顶点”需要一万年完成同等复杂度的模拟,该团队SWQSIM应用则可在304秒以内得到百万更高保真度的关联样本,在一星期内得到同样数量的无关联样本,一举打破其所宣称的“量子霸权”。
5、1400万亿电子伏特 我国科学家观测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国际合作组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12个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器,并记录到能量达1.4拍电子伏(PeV,拍=千万亿)的伽马光子,这是人类迄今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揭示了银河系内普遍存在能够把粒子加速到超过1PeV的宇宙线加速器,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观测时代。相关成果5月17日发表于《自然》。
6、嫦娥五号样品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出炉
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主导,联合多家研究机构通过3篇《自然》论文和1篇《国家科学评论》论文,报道了围绕月球演化重要科学问题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在最新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超高空间分辨率铀—铅(U-Pb)定年技术,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玄武岩岩屑中50余颗富铀矿物(斜锆石、钙钛锆石、静海石)进行分析,确定玄武岩形成年龄为20.30±0.04亿年,表明月球直到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延长了约8亿年。
研究显示,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玄武岩初始熔融时并没有卷入富集钾、稀土元素、磷的“克里普物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富集“克里普物质”的特征,是由于岩浆后期经过大量矿物结晶固化后,残余部分富集而来。这一结果排除了嫦娥五号着陆区岩石的初始岩浆熔融热源来自放射性生热元素的主流假说,揭示了月球晚期岩浆活动过程。据悉,此次研究采用的超高空间分辨率的定年和同位素分析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珍贵地外样品年代学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7、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获得新突破
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至2050年粮食产量或将增加50%才能完全满足需求。与此同时,近年来世界气候变化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都为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成为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
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首次提出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旨在最终培育出新型多倍体水稻作物,从而大幅提升粮食产量并增加作物环境变化适应性。本项研究为未来应对粮食危机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行策略,开辟了全新的作物育种方向。相关研究成果2月4日发表于《细胞》。
8、我国研发成功-271℃超流氦大型低温制冷装备
4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通过验收及成果鉴定,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研制液氦温度(零下269摄氏度)千瓦级和超流氦温度(零下271摄氏度)百瓦级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的能力,可满足大科学工程、航天工程、氦资源开发等国家战略高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
项目的成功实施,还带动了我国高端氦螺杆压缩机、低温换热器和低温阀门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一批高科技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相关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低端到高端的提升,在我国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分工明确的低温产业群。
9、植物到动物的功能基因转移首获证实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团队经过20年追踪研究,发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的迄今唯一“超级害虫”烟粉虱,具有一种类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本领:其从寄主植物那里获得了防御性基因。这是现代生物学诞生100多年来,首次研究证实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功能性基因水平转移现象。
相关科研成果3月25日在线发表于《细胞》,并作为《细胞》封面文章于4月1日出版。这是我国农业害虫研究领域在《细胞》杂志的首篇论文,揭示了昆虫如何利用水平转移基因来克服宿主的防御,为探索昆虫适应性进化规律开辟了新的视角,也为新一代靶标基因导向的烟粉虱田间精准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提供全新思路。
10、稀土离子实现多模式量子中继及1小时光存储
量子不可克隆定律赋予了量子通信基于物理学原理的安全性。而这一定律也决定了光子传输损耗不能使用传统的放大器来克服,使得远程量子通信成为当今量子信息科学的核心难题之一。量子中继和可移动量子存储是实现远程量子通信的两种可行方案,其共性需求是高性能的量子存储器。在量子中继方面,国际已有实验研究都聚焦于发射型存储器的架构,无法同时满足确定性发光和多模式复用这两个关键技术需求。
可移动量子存储方面,国际上光存储的时间最长仅1分钟,无法满足可移动量子存储小时量级存储时间的需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稀土离子掺杂晶体研制出高性能的固态量子存储器,并在上述两条技术路线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实现了一种基于吸收型存储器的多模式量子中继,并成功将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相关成果于4月22日和6月2日分别发表于《自然—通讯》和《自然》。
关于2016十大国内科技新闻和20192020科技十大新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在太空方面取得的成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