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著地藏菩萨心咒藏文藏文叫什么

按乾隆时期章嘉国师所编《三百佛像集》所定十八尊者次第,因竭陀尊者应为第一。相传他有出生于火中的不凡身世。长大后非常富有,他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施舍与四方众人成为比丘,后来获阿罗汉果位。
因竭陀尊者双手合掌于胸前,持住拂子和吊起的香炉,一印度信徒跪拜于前,尊者身旁根雕供桌上,供有经书和无量寿佛。上界为无著。

阿氐多尊者,出生于古印度一富人之家,由于从不去追求财物,其善德使他成为具有广博智慧和成就之人,并获得了阿罗汉果位,阿氐多的意思是“不可击败的
阿氐多尊者头戴披巾,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石上静修。身旁侍者持幢而立,前方一白鹿翘首缓步而米。上界为萨迦五祖贡嘎宁布和其修行本尊大千摧破佛母。

伐那婆斯尊者垂足坐于山石上,面带微笑地注视着前方的风鸟,他右手结期克印,可以降克各种火害和妖魔;左手持拂子,信徒受到拂子的凉风可以避免“三恶业”。树叶间为无著弟子世亲,正在辩绎说法;红色光环围绕的是白度母。尊者下藏文之意为:“居住在森林中的人”。

迦里迦尊者,出生于古印度一富豪之家,出生时身上散发出甜蜜的豆蔻花香气,因此得名,后皈依佛法获阿罗汉果位。
迦里迦尊者身着绿红两色汉式僧装,双手持握金臂钏,结跏趺坐于松下石上,弟子手持香甜听其说法。上界为光明佛母,龙树之再传弟子阿仁德瓦坐于苍松之间。

伐阇罗佛多尊者,父亲为古印度一国王,母叫多吉姆(金刚女),伐阇 罗佛多,
藏语意译即为“金刚女之子”。在圣者引导下,他舍弃王位继承权出家为僧,后
获阿罗汉果位。伐阇 罗佛多尊者左手持拂子,右手结期克印,食指尖射出一束光芒,照亮一片祥云,云中坐尊胜佛母,萨迦五祖之第五祖巴思巴结跏趺坐于松枝间

迦诺迦伐蹉尊者,意为“金象仔”,出生于古印度一富人之家,时一母象也产下一只能屙金的象仔,遂得此名,后骑金象出家为僧,并获得阿汉果位。
迦诺迦伐蹉尊者手持袈裟背绳,半跏趺坐于岩石上,与手托袱系法钵的侍者一同向下注视着前来献宝的龙王。上界有智行佛母化现树叫,及六庄严之一的释迦光。

跋陀罗尊者之父饶桑,曾为释迦牟尼之父净饭王的马车御手。跋陀罗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后出家为僧,系统钻研佛法,获得阿罗汉果位。
跋陀罗尊者右手持经书,左手结印,半跏趺坐于一巨大山石上。侧旁立舞狮侍者,前有仙鹤振翅起舞。岩石上置鲜桃及袱系法钵。上界为观音菩萨坐于光环和祥云之中,印度祖师乘浮云而至,山腰间建有佛塔。

8、迦诺迦跋黎堕阇尊者
迦诺迦跋黎堕阎尊者,出生于古印度一富人之家,据说出生时掌中握一枚金币, 每当拿走一枚又新生一枚,奇妙之极,故取名“具金”。长大后他常将财富施舍众人,后出家被释迦牟尼收为弟子,获阿罗汉果位。
迦诺迦跋黎堕阇尊者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岩石上。法称大师坐于树问,绶 带鸟落于大师身旁,祥云之上为随求佛母。

巴古拉尊者,于释迦牟尼出生前七十年出生,出家为苦行僧人后,只用树皮作衣
衫,潜心研究佛法,终获阿罗汉果位,“巴古拉”是一种树的名称。
巴古拉尊者于捧口吐各色市珠的鼬鼠,含义是凡触摸或看见过尊者手中鼬鼠的信徒都将获得“五欲”的快乐。身旁设有行供桌,摆放着经书、蜡烛、法钵和香炉。身后寺心、佛塔隐约山间,瀑布层层垂落。祥云托出弥勒佛,树间显现龙树大

罗喉罗尊者,十六罗汉中释迦牟尼之子,因遍学小乘和大乘渚教法,获得阿罗汉果位,“罗喉”意为能引起日月食的魔。
罗喉罗尊者垂足坐于胡椅中,脚踏莲花,手捧金冠,那是他到三十三天化缘时所
得赠物,具有去除内心欲念之法力。侍者手捧经书及如意宝钵。上界为莲花生大师和燃灯佛

注荼半托迦尊者者生性愚钝,常因背不下经而遭嘲笑,但他却坚定不移地修持佛
法,终成阿罗汉果。释迦牟尼将他说成是改变他人观念的比丘中最杰出的一位 。
注荼半托迦尊者双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山石卜,神情专注。座前是怀抱小狮戏耍雄狮的侍者。树间化现金刚手菩萨和阿底峡大师。

12、宾度罗跋罗堕尊者
宾度罗跋罗堕尊者舒式坐于松树下,左手托钵,右手持笔翻挑石桌上经书,书旁香炉青烟袅袅。侍者持羽扇而立。祥云托文殊菩萨,松枝间为喇嘛丹巴·索南坚赞。

半托迦尊者手托经书,结跏趺坐于岩石上。祥云问有着印度僧装的尊者携眷属前往上方三十三天传播佛法,那里有天神送给尊者的礼物——被称作“花蕊”的美丽岩宫。上界有大孔雀佛母和萨迦五祖之第二祖索南孜摩。

那迦犀尊者,原为北印度色玛一王子,长大后放弃王位继承权出家为僧,获阿罗汉果位,释迦牟尼称赞他为断绝尘缘弟子中最好的一位。
那迦犀尊者左手持禅杖,右手持插有鲜花的宝瓶,半跏趺坐于树下。两只小猴摘下鲜桃献与尊者,气氛生动活泼。树梢问化现绿度母,山石间有萨迦五祖之第三祖扎巴坚赞坐于莲花座上。

戒博迦尊者出生于古印度洛玛巾,因出生后全身疮疤,常用布缠,因此得名,意为“隐者”。长大后听释迦牟尼讲法,心生敬意,出家为僧,后获阿罗汉果位。
戒博迦尊者双手捧经书端于胸前,半跏趺坐于石上,侍者持禅杖立于其后,脚下伏卧一只猛虎。松间为萨迦五祖之第四祖萨迦班智达,上界为其修行本尊。

阿秘特尊者,出生于印度王舍城一富有的婆罗门家庭,生来十分漂亮,因此得名,意为“无比的”,释迦牟尼称赞他是弟子中慈悲心最大的。
阿秘特尊者双手持菩提佛塔,据说是尊者到须弥山北面的罗刹居地去时,为帮助他禳除罗刹魔力,由释迦牟尼赠与他的。山石供桌上摆有经书、香炉和宝瓶等供物,前面有西藏的祥瑞动物嬉戏追逐,身后为湍急的河水自天边而落。上界有金刚手菩萨化现山间,大乘法王居于古松枝间。

达摩多罗尊者右手持禅杖,左手持拂子,身背经箧,头罩华盖,奔走途中,身旁猛虎相随。前方可见无量光佛坐于塔中,另有粉色祥云前托佛塔,延绵而下至世间,这种画法来自汉地明代罗汉画像。上界有光芒四射的白度母化现。

上界为萨迦五祖之一的八思巴。

}


《随念三宝功德经》讲记019

【信钩】缘心法性之如来藏,故“具足依止”;

缘心法性的如来藏, 所以说具足依止。

《瑜伽师地论》的《摄异门分》中说:

言有依者,具足四依,无失坏故。大师如来应正等觉者,谓所说教善清净故。

什么叫“四依”?欧曲· 法贤说依于如来藏,但《瑜伽师地论》里没有说依如来藏,而说“四依四不依”: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 依智不依识。四依和四不依的内容在《无尽意菩萨经》中有,它的异译本为《阿差末菩萨经》,《大宝积经》里的《菩萨藏会第十二之十八般若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三》也有。

【信钩】定中阻断分别之流,证悟法性方便,无逾圣者根本智,故“断流转道。”

断就是断除,流就是分别流。在安住于等持当中入定的时候,阻断一切分别流,由圣者根本定所证的空性慧,再也没有比它更殊胜的智慧了,故说断一切流转道。

无著菩萨关于法的解释也很多。无颠倒的法正确而说故,为“善说”;见到真实义故为“善说”。如是等等,不一一而述了。

【经】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和敬行、质直行。所应敬礼,所应合掌。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圣僧伽是指获得了圣道以上的僧人。这里赞扬的是得到十地菩萨的圣僧伽,如观自在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除盖障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王菩萨、 弥勒菩萨等僧伽,就是具有这里赞扬的所有功德的圣僧伽。

【信钩】“圣僧者”等,即为住于十地殊胜所依大乘僧伽:住于戒学,故为“正行”;住于定学故“应理行”;住于慧学,故“质直行”,受用、净戒、正见、仪轨,皆“和敬行”;

一、正行是妙善而行之意。住于十地的殊胜所依的大乘僧伽,大菩萨摩诃萨,住于戒学故为“正行”。戒学是布施波罗蜜、净戒波罗蜜、安忍波罗蜜三者,配合精进波罗蜜,为“住于戒学”,所以叫正行。

二、应理行是理当如此而走之意。住于定学叫“应理行”。定学就是由精进波罗蜜所配合,安住于禅定波罗蜜当中,比如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一切等持的三摩地当中安住,或者静虑的三摩地当中安住,叫应理行。

如果再广一些,鸠摩罗什翻译的《摩诃般若经》当中说,有一百零八种三摩地。龙树菩萨的释《大智度论》中也说到了一百零八种三摩地。

玄奘翻译的《第二会般若》里有一百一十三种三摩地。藏文的《多品般若》《 八品般若》和圣解脱军的释,有一百二十种三摩地。这与之前所说的《大宝积经》 中的《菩萨藏会不可思议性品》列了三十五种妙音,而有的经文里列了六十四种妙音的情况是一样的,只是广和略的差异,没有实质的区别,都是对的。

三、质直行,是没有曲折,直直地走之意。住于慧学故“质直行”。慧学就是住于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依靠瑜伽现量而住于这样的空性智慧当中,叫质直行。

这是戒、定、慧三学,其他的五波罗蜜都要配合精进波罗蜜才能够成就。

四、和敬行。是和合恭敬而行之意。一是共受用;二是共同受清净戒律;三是共同执持同样的正见;四是共同行同样的仪轨。比如,作为出家人,不管是比丘的寺院,还是比丘尼的寺院,每月三十和十五必须要做长净法会,有完整的长净的律藏仪轨,大家共同行持,这叫共同仪轨。所以,于僧团受用共同、戒律共同、正见共同、仪轨共同,然后和合恭敬而行。

复次言正行者,谓是总句。 应理行者,住果有学。 质直行者,住于向道。 和敬行者,是其无学,由彼唯于大师正法及学处等,深恭敬故。 随法行者,于因转时,法随法行;由闻他音,内正如理而思惟故。又应理行者,是其正道及果灭行。质直行者,如其圣教而正修行。无谄无诳,如实显现。和敬行者,与六坚法而共相应。随法行者,法随法行。

“复次言正行者,谓是总句。”是整体地说正确而行。“应理行者,住果有学。”住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有学是还没有成阿罗汉果的。“质直行者,住于向道。”如预流向、一来向、不还向等的向道。“和敬行者,是其无学;由彼唯于大师正法及学处等深恭敬故。”“随法行者,于因转时法随法行。由闻他音,内正如理而思惟故。”是以恭敬而行,所以于因转时法随法行。

另外还有一种解释,“又应理行者,是其正道及果灭行。”对所听到的法,内心如理正思惟叫应理行。

“质直行者,如其圣教而正修行。无谄无诳,如实显现。”“和敬行者,与六坚法而共相应。”僧团的六和大概是这里所出,三乘圣者和合共处所修之“六

和敬法”,即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利共受用、戒共受持、见共修学。僧团六和而行,即和敬行。藏文里只有四和:相同的仪轨、相同的见解、相同的戒律、相同的受用。“随法行者,法随法行。”是与法的内容相同的修行。

【信钩】现见甚深法性,故于其身“ 所应合掌”;珍爱他人甚于自己,故为语意“所应礼敬”;积集广大“福”“德”资粮无上福田;自无负欠,而令施者获大福德,故谓“净诸信施”;已断见所断者、或总于圣者菩萨,为“所应惠施”;已断修所断者、或于别出家圣者菩萨分位,是“普应惠施。”

为什么这样的圣僧伽是应合掌的对象?因为他现证了空性理, 所以是应该合掌的对象。“珍爱他人甚于自己,故为语意‘所应礼敬’”。珍爱他人远远胜过爱自己,具有大慈大悲的菩提心,所以语言应该赞叹,心里应该生起恭敬之心,是“所应礼敬”。“所应礼敬”说的是“语”和“意”的内容,“所应合掌指的是。积集广大‘ 福’‘ 德’资粮无上福田”。《 瑜伽师地论》的“摄异门分”当中说“无上福田世应奉施者”。是造积一切福德和吉祥等等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的良田, 故为无上福田。供养僧宝——圣僧伽,能够造积无量无边的福报,所以称之为无上福田。

如果你供养普通人,将来会变为他的债务,即便今生不还,来世也要还。不过供养出家众,尤其是圣菩萨,纳受施舍者的供养,不仅自己不会负债,且对这些供养者来说,成为他们造积福德的最殊胜的良田,这就是“净诸信施”。

“断见所断、或总圣菩萨,为‘所应惠施’”。因为断见所断的分别执著,成为圣僧伽,为“所应惠施”的对象;或一切得到圣位的菩萨,包括见道中或修道中的菩萨,从第一地乃至十地的一切菩萨,皆是应该供养的对象,所以说“所应惠施”

“断修所断,或于别出家圣菩萨众分位,是普应惠施’。”断从欲界的上上品烦恼乃至下下品烦恼,三界九种烦恼当中的某一烦恼;或于别出家圣菩萨,一切时中普应惠施。

“所应惠施”是应该供养的对象;“普应惠施”是任何时候都应该供养的对象。另外,因为得到了见道,一切菩萨皆应该是惠施的对象;特别是出家的菩萨,是任何时候都应该是供养的对象。菩萨当中,在家菩萨和出家菩萨是有区别的,出家菩萨更殊胜,功德更广大。这在佛经当中早已宣说。《大宝积经》卷第八十二中的《郁伽长者会第十九》,《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是它的异译本,对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的区别,以及出家菩萨的功德,说得非常清楚。若有人想印经的话,印一个非常精美的法本,是非常好的。

应合掌者,即为二事而延请时。应和敬者,应设礼拜问讯等故,应可与彼戒见同故。无上福田世应奉施者,于彼惠施果无量故。

应合掌者,即为二事而延请时。”供养、施舍的时候,应该恭敬合十。“应和敬者,应设礼拜问讯等故,应可与彼戒见同故。”对这样的僧伽应该顶礼,应该问讯,应该戒和见等等共同而行。“无上福田世应奉施者,于彼惠施果无量故。”为什么要供养圣菩萨?因为供养的福报功德无量无边,所以是所应惠施和普应惠施。

无著菩萨解释说:所谓的“所应合掌”,是说因为圣菩萨摩诃萨福德非常广大,所以应该供养、应该顶礼、应该膜拜。“和敬”是说对这样的菩萨应该作恭敬。要造福报的话,没有比供养圣僧伽和僧团更大的福报,所以叫无上福田。

现在,有的人每天对僧伽大众做施舍。但是,有人一边施舍,一边观察过患,这不大合适,一定要非常恭敬地供养。对四个僧人以上的僧团供养,能够增长无量无边的福报。要学会在农历初一、十五这样吉祥的日子,在佛前供养水果、妙花、妙香等等,念佛经,或在佛书前作供养,对出家人做打斋和钱物供养,或者祈请念经等等,这样的福报非常广大。出家众为什么功德大?他们相续中有比丘戒或者比丘尼戒,凭着他的比丘或比丘尼戒,供养他们与供养如来佛功德一样大。

“所应惠施”是说世间的任何人,于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一切圣菩萨面前作供养者,其果报会无量无边。

帝释天若与僧伽,施舍及与做供养,

如此供养行善故,聚集最胜众资粮,

当得广大殊胜果,世间一切皆应知。

无著菩萨所著《随念僧宝经释》至此结束。

《随念三宝经释》是印度班智达比丘安智达斯利班扎和西藏大译师比丘释迦光译成藏文的。

归依末端的内容,是六差别当中的第五个差别——随念之差别。即按照《随念三宝经》中所说的内容,来忆念三宝的功德。

孰人心镜中现起, 归依三宝功德影,

福德尽于虚空际,渡胜者能明越境,

法贤依无著昆仲,多罗那他经师尊,

宝无畏自在诸论,为宣讲故如是撰。

白善资粮云精华,无上妙味无损害,

于诸有情无偏私,利乐长养愿受享!

这样, 祈祷文讲完了。

(六)生福故差别(注1

【瑜伽师地论】云何生福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依一有情生最胜福,于法宝所即依此法生最胜福,于僧宝所依多有情生最胜福。

于佛宝生福,于一佛那里作供养,一切有情能够增长最胜的福报;于法宝生福,是不依于补特伽罗、人或者其他有情,而是依于法而增长最胜的福报;于僧宝生福,是依于多有情生最胜福。所谓的“多有情”是什么意思?四个僧人以上称之为僧团。如果只有三个僧人,就不称之为僧团,供养所造集的福报也就没有那么大。若供养具有四个僧人以上的僧团,其功德无量无边,所以说依于多有情而增福报。

附释:沙门婆罗门胜劣差别

【瑜伽师地论】复次由五法故,沙门婆罗门胜劣差别。何等五法?一者闻法,二者戒法,三摄受法,四受用法,五证得法。

前面说通过“更不说有余大师故”而归依。与其他任何的教派相比,佛法有五大殊胜:一是闻殊胜,二是戒殊胜,三是摄受殊胜,四是受用殊胜,五是证得殊胜。

瑜伽师地论】谓婆罗门所有闻法, 义虚劣故, 不示他故,文句隐故, 是其下劣。沙门闻法与此相违,故是胜妙。

一、闻法差别。首先,婆罗门教的内容,义非善妙,学习它后,内心的贪欲、嗔恨、愚痴、傲慢、疑心等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更加增长,由此引来的痛苦会更多。比如说,世间有很多邪教,越学就变得越固执,越变得像神经病一样,喜欢装神弄鬼,就是义非善妙所致。秘不示人,只对婆罗门种姓才能够述说,并非对所有的众生都平等的。另外,也不是文巧的, 义虚劣故, 文句隐故。总而言之,“义妙”、“文巧”都不具有,所以是不殊胜的。佛法是义妙、文巧,纯一、圆满。因为佛法完整地讲述胜义谛和世俗谛,所以越学习佛法、越修行佛法的人,就越善良、越慈悲、越善解人意、越有智慧、 越宽厚,所以说义妙。因此,听闻法的受益是不相同的。

【瑜伽师地论】又婆罗门所有戒法,随何随分, 随其差别,开许害等,故是下劣。沙门戒法与此相违,故是胜妙。

二、戒法差别。婆罗门以损害其他有情为法。比如,婆罗门教中说,杀生、供血功德广大。这是非常不好的。我曾经看到过关于尼泊尔外道的一个节日,为了拿血祭神,他们要杀很多鸡、羊等等。杀其他的生命为作供养,其法非常下劣。而我们佛教执持为一切众生永住安乐、远离痛苦的戒律,守护好我们的戒律,只会让自己和他人快乐。所以我们的戒律是非常殊胜的。

【瑜伽师地论】又婆罗门所摄受法,摄受障道田事、宅事、 财货事等,又复摄受妻子奴婢僮仆等类,故是下劣。沙门所有摄受之法,除离苦法更无所有,故是胜妙。

三、摄受法差别。婆罗门等又要做生意,又要造房子,又要生活,又要打仗等等,并且不出家,所以是下劣的。而佛法当中,沙门出家,舍弃一切世间的名闻利养,一心修行,故为殊胜。

【瑜伽师地论】又婆罗门所受用法, 受用障道涂饰香鬘庄严具等,又现受用歌舞作倡戏笑等事,又现受用淫欲等法,故是下劣。沙门所有受用之法,受用无罪正闻思修所成智能,故是胜妙。

四、受用法差别。婆罗门当中,许多时间用于求歌舞、花鬘等种种戏论,所以是下劣的。佛法当中遮止一切戏论,断除一切贪欲,因此是殊胜的。

【瑜伽师地论】又婆罗门所有证法,但以梵世为究竟故,复退还故,杂染污故有苦恼故,是其下劣。沙门证法,以般涅槃为究竟故,无退转故,一向离垢故,一向安乐故,当知胜妙。

五、证得法差别。修外道的法,最多不过是得到色界的梵天而已,不能达到更高的;而修佛法者,能彻底脱离轮回苦,得到永久的安乐,从此以后不再境界退转,无有垢浊,究竟安乐,因此非常殊胜。

我们用了三天的时间,结合《瑜伽师地论》等许多经论,讲完了《随念三宝经》。为什么讲《随念三宝经》?首先,我们的正定法师和本善法师特意跟我请了《随念三宝经》的法。我听到之后非常高兴。现在,不管是学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真正完整地懂得归依和三宝功德的人非常少。为此,大家好好地学习三宝的功德是非常有必要的。明白了三宝的功德,对三宝才能够生起非常广大的信心。

信仰三宝有什么好处?当你信仰佛,对佛所说的教法你就不会当成耳边风。当你信仰佛所说的教法,对佛教法里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调其心”这样的教诫就不会当耳边风,会如理修持。

如何修持?要断除身的三业:杀生、偷盗、邪淫;断除口的四业:妄言、恶口、绮语、两舌;断除意的三业:贪、嗔、邪见。如是修行之人,对观自在、弥勒、文殊等大菩萨摩诃萨为上首的一切僧伽大众生起恭敬心、供养心和信心,尤其在大僧伽面前听受正法,如理学习,如理修行,这才是非常关键的。

现在,我们已经听受了完整的《随念三宝经》,所以,为了缘起之故,在释迦牟尼佛像前,以及在我的面前,大家共同受一个圆满的归依戒。

注释1此部分在科判中属于第一部分,依《瑜伽师地论》总说归依。仁波切在讲解时放在了讲解完《随念三宝经》之后

《随念三宝功德经》讲记

我们已经受完了比较完整的归依戒。我给你们的法本里有很多解释,因这次时间所限,没有完全展开讲解,请大家回去认真地看一下。当念《随念三宝经》的时候,心里要能想起这些扼要和内容。请大家每天有空时,就念《随念三宝经》。《随念三宝经》是非常有加持力的一部经,能够现前消除一切疾病、灾难、痛苦、障碍、违缘,来世不堕地狱、饿鬼、畜生,能够受生于具有八暇十满的人身,最终脱离轮回苦,得到永久安乐的无上菩提的大菩提佛果位。有许多现前和究竟的无量无边的利益,因此功德非常大。

另外,我们既然学佛,就不要稀里糊涂地学;因为我们佛教是一个非常理性、讲道理的宗教。在佛经当中一再地说 “所以何者?”或者“何以故?”,这就是在讲道理:因为这样,所以那样。如果我们不去观察其原因,仅仅这么去做的话,自己心里的信仰会慢慢退失,变为没有信仰者,这是非常可悲的。所以要多看经书。

这次只有三天的时间,没法讲太多。但是我希望以这次讲经为契机,从此以后,请大家关注听法,重视听法,学习妙法。如果实在找不到法师讲法,就看碟子。看一些有学问、有修证的大德开示的碟子,这才会让你真正地明白佛学知识。否则,有些人装神弄鬼地讲,把你带向相反方向,你的邪见就越来越深。无论如何,请大家一定要重视学习,重视修行。

有人经常问:“学那么多干什么?修行就行了!这是不负责任的话。请问,你不学怎么修?有人会说:念佛号、念心经。如果嘴念就可以的话,佛为什么要讲八万四千个法门呢?光口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口念是为了心里能记住。要口里念,心里发生变化了,这样才能起作用;如果心里没有发生变化,就算磨破了嘴皮也不管用。

什么叫念佛?“念”,不是动嘴皮才叫念,念是忆念,口诵、忆念。有人念了半天,光口中诵佛,没有意上念佛,那就不是念佛,而是诵佛。必须心念佛的功德,心念成佛之因——菩萨道,心念我也想成佛,所以应该修什么样的法,怎么样才能证得佛这般殊胜的功德。

什么是忆念法?就是忆念法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功德,法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如果忆念这些,明白这些,心中断除了疑惑,生起任运觉受,你才真正地变成修行人。否则你一辈子诵佛,也只是诵佛,不是念佛,没有把诵变成为念。

人要断除疑惑,是需要知道很多知识的,尤其是佛法知识,一定要有很多。这些知识就在佛经当中。你把佛经放在那不看,自己经常看的却是某某人用白话文写的注经,这不仅没有用,反过来会把你引入歧途。前几天我跟大家说过,我以前给你们讲法,你们很容易就听懂了,现在你们听法却越来越感觉吃力,那是因为我完全按照佛说的去讲佛法。为什么?假如我把个人的想象力加进去,那就不再称之为佛法了。汉地有一种毛病,在解释佛经的时候,本来自己有某种个人的想法,为了验证“我说的没错”,就引用大量佛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实际上把佛经当成工具,证明的是自己那一套。这纯粹是利用佛经,不是真的讲经说法。什么才是讲法呢?讲佛经。如果佛经的内容比较难懂,就多打比喻来解释佛经,不要说自己的想法,说佛经的内容,那才叫讲经说法,那才是正法。

大家要重视佛经。我知道,居士当中有一种规矩和做法,常常告诫别人:不能这么做,应该那么做。问他为什么?他说别人说的,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把“别人说的”看得比佛说的更重要。甚至说:有些人说这部经不应该是这样,就把它改了。何其谬也!我们务必尊重佛经中的每一段经文。解释经文要依靠大德高僧的注解来理解。

比如,现在很多人在讲《无量寿经》,没有佛学知识的人讲《无量寿经》,学古汉文的也讲《无量寿经》。我就纳闷,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打听才发现,原来他讲的是语言文字,并没有解释佛经义。这不是讲经。学《无量寿经》要看唐朝和隋朝大德写的解释。比如,慧远大和尚的《无量寿经释》,我看过,非常好,特别完善。看这样的《无量寿经》的解释,那是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这样你才能真正了解《无量寿经》,才能知道哪些内容是主要的。

我们看佛经的解释,最好在《大藏经》里找印度的大德,如:无著菩萨、世亲菩萨、安慧菩萨、龙树菩萨、提婆菩萨、月称菩萨、莲花戒、寂护大师,这些被人们尊为祖师级的印度大德解释。第一,他们通达三藏,非常熟悉佛法;第二,他们修行证悟非常高,是证得后才写的,不是随便写的。然后看中国唐朝、隋朝大德的作品。如果是藏传佛教的经典,要看象宗喀巴大师、贾曹杰大师、克珠杰大师这样修行证悟非常高、学问非常大的大德的作品。

我在《随念三宝经》里引用了八、九个大德的解释,每一种解释都是没有任何错误的。还有《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的作者是目犍连,是释迦牟尼佛跟前神通第一的弟子,所以这里的解释肯定没错,因为是从佛那里亲自听来的。还有《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写的。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之一,弥勒菩萨写的还能有错吗?无著是见到了弥勒菩萨的亲弟子,世亲菩萨是无著菩萨的弟子,这些都是一等一的大德,证悟非常高的修行者,他们说的话是不会有错的。我们要学会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都不马虎,不稀里糊涂,要有根有据,我就是要找个根。为什么?因为那样能说得清楚。这样地信仰佛法叫理性的信仰,而不是盲目的,不是愚钝的,不是装神弄鬼的。

学佛的目的和修行佛法的目的是远离痛苦,具足快乐,包括今生的快乐,来世的快乐,生生世世的快乐,彻底脱离轮回的快乐。而一切痛苦的因是业和烦恼,一切快乐的因是七圣财。如果想拿钱去买快乐是买不来的,那需要什么财富才能买得来快乐呢?有七个财富能够买来快乐。信仰、施舍、守护戒律、广闻、知惭、知愧、有智慧,这是能够招来快乐的七个最大的财富。

第一,信仰。对于佛宝、法宝、僧宝,坚定不移地信仰。对因果业报丝毫不起怀疑,坚定地信任。对自己的师父和阿阇黎所说的法坚定不移地信任,如理地修持,不折不扣而修行。

第二,施舍。施舍有两方面:上供养佛宝、法宝、僧宝;下施苦难者、穷人、病人,需要帮什么,就帮什么,尤其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者。我们中国人有个非常好的美德,既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又符合佛法的内容,七个字:忠、孝、仁、义、理、智、信。要学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天下苍生。要学会孝敬老人,孝敬父母,孝敬师长,孝敬大阿阇黎、亲教师,凡是有恩之人皆孝敬。对自己的同修、自己的朋友,对自己的亲戚至诚相待,讲义气,互相帮助,互相护持,这叫做义。对自己的子女、下属,以及需要自己照顾的一切苦难的众生要仁慈,对他们要有慈悲心和饶益心,尽力而为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要学会讲礼,互相谦让、互相尊重、互相恭敬、讲规矩,不要肆意妄为。要有非常远大的志向,要有利国利民、利益天下苍生、利益一切有情的大慈大悲的志向。

最大的志向是三大:断一切过、具一切德、为一切众生做救怙者。要发这样的大愿:我要断除一切所知障与烦恼障,“众过已断尽”;我要用一切功德来庄严于自己,慈悲、智慧、德能悉皆圆满,“众德所庄严”;我要做一个解救一切父母众生的救怙者,“做众生救怙”。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要成佛,最终我一定要成佛,所以我现在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去行善积德,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特别是调伏我自己内心当中的贪、嗔、痴、慢、疑、见等烦恼。要有这样的心态,非常重要。然后,要有非常好的施舍之心。

第三,戒财。人一定要学会守护戒律。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身体不要让它做不该做的事,包括害人害己的事,其中包括杀生,包括抢、偷,用卑鄙的手段来夺取他人所爱等等。如果已经组成了家庭的人,要学会互相忠诚、互相信赖、互相善待、互相爱戴。短暂的人生,互相和谐和睦而过,远远好过于天天吵吵闹闹,天天鸡飞狗跳地过。要学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等的戒。

口要守护的四个:千万不要说假话、谎话、骗人的话,尤其是不要装神弄鬼欺骗他人。有人说自己是观音派来的,文殊派来的,或者什么神仙派来的,这种骗局太低级了,很庸俗。不要做这些事,要做正当的人,要做有正确决择能力的人。不妄言,不恶口。什么叫不恶口?互相不骂,互相不侮辱,不说难听的话,说些好听的话。你叫别人小狗,马上会叫你小猪。你说他是狗的时候,你倒没觉得怎么,挺过瘾的;人家说你是愚痴的猪的时候,你就很难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自己不愿意的,别人怎么能愿意?你如果说别人是菩萨,他恨不得说你是佛,那就没法打架了,多好。人与人之间不要恶言相向,要用善言善语:“谢谢”,“阿弥陀佛”。你这么一说,他本来是不高兴的,结果一看,这个人很好,他马上就面部呈现笑容,对你改变了态度,这是良性循环。如果你很瞧不起他,说一些很难听的话,他就会合计着:这个人真坏,我一定要收拾他,想个法子给你来个更狠的,你就难受了。到时候下不了台,很尴尬。不要恶口,一定要说赞美的语言。

龙树菩萨说,话有三种:一、如蜜,二、如花,三、如粪。我们别说如粪的话。什么是如粪的话?就是拍马屁,假心假意地跟别人说不真实的赞扬,这叫虚言。怎么赞美?有的人认为不说虚言没法赞美。那是因为没有发现对方有什么优点,除非你说假话,否则不知道怎么赞扬一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从来没有观察过他有什么优点、他有什么功德,所以对他的功德和优点一无所知,对他的缺点倒是知道得蛮多,甚至他祖祖辈辈的缺点都知道。因为你只是观察别人缺点,不去观察别人的优点,怎么能知道别人的优点呢?所以你要学会观察别人的优点,不去观察别人的缺点。然后把你观察到的优点、功德,不加任何假话,如实地说出来,当你说到他的第十个优点的时候,他已经高兴得不得了:“这个人这么好,说的全是实事求是的真话。”每个人都有几百个优点,你点其中的十个,他就高兴坏了。这叫美语如花。花是好看,而且花里面还可以取出蜂蜜。如花的美语多说一点,他很高兴。然后该不该说点实语?该!有些过失一定要改的,就稍微加一点实语,说:“虽然如此,但是你要做到这样的话,那就更好了。”他会想:“原来我有这么好,我再加一点好有什么难的?我一定要做到。”他很高兴地接纳了。这叫实语如蜂蜜,像花里面的蜂蜜一样甜。

虚话是什么?是不加思索地说假话。你知道人世间最尴尬的是什么?自己明明知道别人说的是假话,他在不断地说,尽管是好心好意地说,也是不好的。比如,我曾经去某个地方,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互相之间赞扬,超乎寻常地赞扬,说:夏坝活佛如何厉害。我知道,我没有这些功德,他在那说我脸都红了。他本来是为了让我高兴而说的,结果我不但没有高兴,反而脸红了。因为他说的那些功德我没有,我又不能跟他说我没有,说了太驳面子,但是听着又不好。这叫虚言。实事求是地赞美是非常好的,不实事求是的赞美是不好的。

什么叫不两舌?我们居士、出家人,最容易犯的就是挑拨离间,相互之间传话。不管是真的假的,反正能够造成相互之间矛盾的话是不能传的。你故意跟他说某某赞扬你了,他高兴坏了,然后他会赞扬某某。你赞扬他的话,到某某那去说,某某也高兴,大家都欢喜,多好。如果互相说人家骂你什么的,不管真的假的都不好,不要说,不说挑拨离间的话。

不说绮语。什么叫绮语?容易产生贪、嗔、痴的是非。不讲是非,一旦卷入是非当中,心难以清净,难以安住于善法当中,所以不说是非,不说绮语。

不起夺他人所爱的贪心,不起损害他人的嗔恨心,心底里不起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前世与后世、不相信四圣谛、不相信二谛、不相信三宝的心,心底里连疑心都不起,何况颠倒的心?这样我们身口意皆修持得非常圆满。

第四,广闻或清净闻。不闻容易生起贪嗔痴的事,要多闻佛法,多看佛书,多学佛教知识。这样心里能生起很多善,很多慈悲和智慧,自己很开心,自己身边的人很快乐,跟人接触的时候,人们会喜欢你,会说“你这个人真善良,佛学知识又好,修行又好,太殊胜了,阿弥陀佛。”如果没有博学多才,怎么能够让人觉得你说的有道理?为了能取信于人你,你可以多学习佛学知识之外的很多世间的文化,在此世,最崇尚的那些文化也要懂一些,这样别人会认为你懂得很多,是个有学问的人,你讲的话也一定是在理的,所以他才会听你的正法。如此,你能够有意无意间把很多人从不信佛引入到信仰佛法当中来。这样,实际上你造了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不要以为只有坐在大殿之上,或者坐在屋里念佛是功德,劝他人行善也是功德。自己修行固然有功德,令他人趣入佛法当中有更广大的功德,是菩萨行。所以在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当中,行为和言谈,让他们对佛法消除嗔恨心、不敬心、歧视心。用你殊胜的佛学知识,让那些没有信仰佛法的人,走向信仰佛法当中来。用你的佛学知识,让那些信仰佛,但不知道如何修行的人,知道如何修行,知道许多佛学知识。用你的修证,让那些知道如何修行但又不修的人,让他修行,并在相续中生起证悟,这不就是利己又利他的事业吗?非常殊胜。这叫广闻。

第五,知惭。知惭愧,以己而惭,以他而愧。以己而惭是什么意思?我们的心中一定要有杆良心的秤,无论是嘴里说话,身体行动,还是心里想什么,先拿那个秤来量一量,看看我是不是超过了。如果觉得这就是善的,没有恶的成份,你就修、就说、就做、就想。如果你认为不对,不如法,立刻制止。知己而惭,做任何一件事,一定要凭着自己的良心,一定不要违背自己的良心,要建立一个知己而惭的心理,不要做任何违背良心的事。

第六,知愧。做任何一件事要知道,这是不是错的,是不是让人感到可耻的事情。如果你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所想的问题,是让人耻笑的事,坚决不做,立刻制止。

第七,智慧。要有深、广、明、细四种智慧来观察自己的身、口、意是否舍一切恶、修一切善调伏自己的心,时时刻刻观察好。

有了七圣财,比十万的金银珠宝,千百万的金银珠宝珍贵万倍、十万倍。因为它对今生有用,来世有用,生生世世有用,究竟安乐也有用,所以请大家一定要想尽办法,具足这样的七圣财,来修行佛法。

归根结底,学佛法的目的是让自己安乐,让一切有情安乐。所以,要发坚定不疑的归依心,唯有如此才能配得上佛教; 要发坚定不疑的大慈大悲的菩提心,唯如此才能配得上大乘佛教。我们讲了三天,佛法的盛宴我已经给大家供养完了,愿大家欢喜。


}

诸佛菩萨都深发宏愿弘法利生,但是根据众生业力的不同,显现上弘法方式会有所不同。龙树菩萨出世几百年以后,佛法开始式微,此时无著菩萨应运而生,如另一颗璀璨的明星,为度化众生而发出耀眼的光芒。如龙树菩萨一样,无著菩萨也是那烂陀寺的殊胜大德。他没有像龙树菩萨一样广泛讲解中观,而是主要传讲佛陀三转法轮的内容,并创立了大乘佛教两大车轨中的另一个影响深远的派别——广大行派。

为了开显广大行的密意,无著菩萨在云南鸡足山苦修弥勒本尊十二年,却连一个吉祥的梦兆都没有得到。当他灰心失望下山时,在路上看见一只后半身糜烂的母狗,顿时对狗生起巨大的慈悲心。他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喂狗,并试图去除狗伤口上的蛆虫。但如果用手去抓蛆虫,容易伤害蛆虫,于是他就闭上眼睛,用舌头去舔,结果舔到了地面。睁开眼睛,他发现至尊弥勒菩萨金光灿灿地站在面前。弥勒菩萨将无著菩萨带回兜率天宫内院,将《弥勒五论》悉数传给他。无著菩萨回到人间后,弘扬《弥勒五论》,并以自力撰著了《瑜伽师地论》,又著摄集二论,依于此而建立唯识宗的基道果相,并在万法唯识的基础上,安立大乘道的广大修行,从而开创了广大行派的道轨。

作为深见派的传承祖师,龙树菩萨所讲的中观宗重点抉择观点和见解,尤其是大乘的缘起空性和殊胜的离戏空性内容,广大甚深,但是光明如来藏方面所涉不多。另外,中观的修行次第、修行方法等具体的内容,都没有做广泛的讲解,当时这些就是秘密的。等到无著菩萨开始弘扬广大佛法的时候,就把这些内容开演出来。

我们现在学习、修行的方法和内容,一般都是在无著菩萨的广大行派菩提心的基础上,再学习龙树菩萨中观的见解。

大乘修行的主要内容就是“智慧与方便”,也叫智慧与慈悲,或者叫胜义与世俗菩提心。“方便”的内容,虽然深见派的论典中也具备,但是广大行派所讲述的内容更系统、更全面,所以按照无著菩萨的传承来学习。甚深见解方面,主要按照龙树菩萨的传承来学习。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都是源自佛陀、由那烂陀寺的大德们弘扬、传讲的,也都是由那烂陀寺的成就者们,如玛哈班智达和大势至等传承祖师们传到藏地来的,究竟密意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大乘佛法,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至宁玛派的大法王无垢光尊者时,两派传承汇集于尊者一身,并由无垢光尊者传给后代弟子,直至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又传与四众弟子。

作为法王如意宝的弟子,无垢光尊者的传承弟子,我们能够依据两大车轨而修习,智慧与方便双运,智慧和慈悲双运,立甚深见,行广大行,想获得成就,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龙树菩萨精通小乘和大乘显密佛法,还精通医学、工巧明、史学、文法等大小五明,弘扬从人天乘到密乘的完整佛法体系,带动佛教文化全面振兴,对整个印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改变。为了后世所调诸众的利益,圣者在一生中撰写了数目惊人的阐释三藏四续密意之论典,造论之多世所罕见,故被誉为“千部论师”。在整个大乘佛教当中,这些论述都是非常珍贵、非常殊胜、非常深奥和非常广大的。其所著包括中观类、教言类、解释经续密意类、实修窍诀类等等,现在有一部分已经翻译成藏文和汉文,是我们可以见到和修学的,非常可惜的是也有很多没有被翻译或者已经失传的。

圣者对佛陀初转四谛法轮、三转如来藏光明法轮的内容也有讲解,但是以讲解二转空性法轮的中观为最多、最广、最深。其代表作《中论》阐发缘起性空的深义;《大智度论》采取中道立场来彰显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论》则以深远的见解来宣扬菩萨之大行;以理证之道宣说趋入佛法圆满精华大乘道之《中观宝鬘论》、以教证而建立此道的《经集论》、结合道次第精要与佛陀教言的《稻杆经释》、包括《赞至尊了义文殊》等在内的《赞颂集》、《密集略修》、《经部修法集锦》、《菩提心释》、《圆满次第之五次第论》、《中观根本慧论颂》、《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亲友书》、《百智论》、《令众生愉悦之十一颂》、《八粗堕》、《普贤行愿品合并本释》、《梦境如意宝语》、《布施语》、《出世语》、《八加行》、《智树论》、《规范论》、《养生篇》等阐释经续密意的论典,另外还有《显密道次第》、《四续本尊修法》、《中论颂》、《十二门论》、《六十正理论》、《大乘破有论》、《大乘二十颂论》、《菩提资粮论》、《宝行王正论》、《因缘心论颂》、《菩提心离相论》、《福盖正行所集经》、《赞法界颂》、《广大发愿颂》等等异彩纷呈、不拘一格的论著。又造《优波提舍》十万偈、《庄严佛道论》五千偈、《大慈方便论》五千偈、《无畏论》十万偈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藏菩萨心咒藏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