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lol比赛的软件有没有 ?

今天这篇,我要郑重讲一下带给我观念分水岭的大师,李银河。

在我看来,全朋友圈关于恋爱、婚姻、离婚、生育、丁克、出轨、剩女、独身等等的爆款文绑一块,都赶不上一个李银河。

我还相信,三十年后,回顾这个时代伟大之人,李银河必须算一个。

在中国,在女性研究领域,在“性学”启蒙领域,她的研究和振臂都前无古人,也必将影响深远,这个交给时代去检验。(同时,时代还会检验出,陈冠希并没有做错什么。)

然而,我自己长期频繁阅读的“李银河”公众号,头条由李银河亲自撰写,每天却平均只有一万多人打开阅读。虽然配图经常不时髦,但文字平实有深意,看进去启迪又滋养。这是一位现世的大师,六十多岁,还在出产文字,持续发声,引发出被骂和禁言也不意外,因为她的主张超越了她的时代。

她一路被说惊世骇俗到现在。

主流的东西和三观正的说法,从来只是个时间维度的存在。

本来研究学问探求真理就与主流和三观正没关系,不然呢?不过,对主流说不和去到亚文化这几年成为时髦的事,叫做小众非主流。还有一种,不但说不,还能持续我行我素唱出来写出来,这种其实应该叫朋克。

早年,大学期间,我看过李银河的性学与社会学著作,其中对我影响极大的一本叫《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1998年出版。在这本书里,李银河探讨了婚姻、离婚、不育、三角关系、出轨、独身主义等女性话题。不得不说,如今那些10万 爆款文的讨论选题,都还没跳出过李银河20年前书中就给出的女性问题清单。

我不是李银河,我看了这样的时代脉搏都着急。

李银河本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社会学博士,她书里的文章都是采取论据和样本搜集式写作,研究性强,但故事性差。也就是说,读起来没劲,枯燥,这种典型的学术专著,当然不可能有当年的《知音》里的狗血故事好读。

《知音》是什么呢,是早年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以个体苦情故事切入,描述心理和生理纠缠,以情感代入,把狗血掰开示人。你苦我比你更苦,谁的人生也千疮百孔,安慰剂可按订阅服用,心理治愈能力第一。

说到这,咱们必须警惕一下,现在,可以说,最好读最有打开冲动的公众号都是《知音》在媒介的变体。那么,这些新媒介上的知音是给谁看?谁在看?

共情故事击穿时代,媒介变了,安慰剂却没变,到达移动互联网时代,《知音》幻化成各种故事,依然带有主人公,常以“我有一个朋友”开头。如果下一次你看到一个这样的开头,看到接下来的故事也触及了你面对的问题,我郑重地希望你警觉,希望能跳出那个故事的代入,以李银河20年前就在书中提到过的,用一个研究者的追问方式,去重新审视故事中提出的,那些引发争辩撕扯的问题。

以及这个争辩撕扯背后的问题:我是谁?我要去哪?我要不要与最多的人一起打开知音?我是要找到本质还是要寻求安慰?

以下的追问,是李银河式的研究思考方式↓

面对任何社会积习和伦理规则时,请追问:

· 众人这么争辩,是因为其中存在一种跟随规则走的盲从吗?

· 那么这个规则谁立的?

· 为什么立这个规则?

· 遵守的人是为什么而遵守?

· 谁可以不遵守也不会被惩罚?

· 这个规范,以后还会存在么?

面临传统舆论压力的选择时,请追问:

· 什么已经是现代文明的常识,在几十年前是耻辱和不可接受的?

· 什么是当年惊世骇俗的观点如今再正常不过?

· 什么是当年女性曾经争取的那些出格的权利如今也正当不过?

· 什么是当下令我们面临选择痛苦不堪,却很可能是随时间推移不再存续的规范?

· 是离婚吗?是不婚吗?是丁克吗?是跨性别吗?

李银河研究的对我们每个人的现实意义,就是在消解各种习俗认知上的二元对立。明白选择并不只存在于非此即彼,幸福和痛苦,结婚和单身。单身未必可怜,离婚未必可怕,同性恋也与可鄙无关,群起攻之的反对和两个阵营组团的激辩都是荒诞的,这个世界是怎样的无所谓,重要的是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银河研究性,但追求的归根到底不是性福,是快乐,是自由。性福是一种自由意志的体现,法律允许范围内,每一种欲望无论怎么呈现,对每个个体自己,都是合宜的。性也只是你这个人各个方面中,一个更加隐秘困扰的切入点。

关于李银河研究的同性恋和虐恋,争议极大。但她的观点无非是——做少数人是可以的。

性的少数人可以,其他少数人也可以。无论是性还是什么,少数人们会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不是“变态”;多数人们在这样的认知下,就有可能理解少数人,知道他们不是“变态”,是的,其实这里包括无论是性还是什么。

李银河对时代的超前性和对禁忌的挑战,都是在启迪世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不被他人干涉的自由。如果我们认真的读过李银河的书,研究过她的观点,就会发现在她的研究在那个年代是何等艰难可贵,那些价值远超于现在被人津津乐道的情书,王小波写下的“你好哇,李银河。”

比情书更厉害的,是这一对爱人在时代里的交相辉映。

至于李银河在王小波去世后再度恋爱的事,李银河说了一句话:“为什么小波死了我就不能再喜欢别人了呢,哪怕小波活着,我也有可能喜欢别人的。”

李银河,是时代里真正的朋克。

“我是一个自由人,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哪怕所有人都不理解,我自己享受……这是我的生命,我是自由的。我现在早已摆脱了必然世界,进入了自然和自由的境界。”

那时的我在璀璨的时尚行业有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我以为未来会和我的工作一样闪闪发光。

在公司一年多,存在感极低,身边都是智慧身材与美貌并存的同事,而我的体型总让自己显得呆头呆脑,不管出现什么问题,上司总是不问缘由,先劈头盖脸骂我一顿。不仅是自信,自尊心被猛烈地践踏着,我在残酷的现实里认清,我就是我看上去的样子,外在不美,就要顶着超大压力,付出努力,才有力量把自己剖开,让别人看到内在美,而这些,我都做不到。

后来我在微博里看到这样一行字:

问:我现在35岁,依然单身,工作一般,唯一好点就是把在北京买的房子的贷款还清了。但是对于未来很迷茫,感觉已经没什么生活的热情了,也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办?请潇洒姐教我几个重新拾起生活热情的方法。

答:我觉得这个提问特别好。

就说我自己吧,我丧失过对生活的热情吗?我也丧失过,我觉得我丧失热情的情况有两种。第一种是觉得“不过如此”,我见过的周围的人和环境也没有更多惊喜了,我能做的事情好像就这么多了,能胜任的都已经做过了,然后也没有新的挑战,出去吃饭,一堆人吵吵闹闹的,聊的还是这个天,有几个瞬间会觉得:没劲。

按照企业家的话说,叫做不能升级,不能迭代,不能持续,现有的生活没有办法满足我的多巴胺需求了。什么叫多巴胺需求?就是战争的时候、赌博的时候、谈恋爱的时候,输与赢的需求。这就是一种生活热情的缺失,我是有过的,但不多,为什么呢?我不是创业了嘛。创业这事特别棒,就是永远有新的功课交给你,不停地有问题要你解决,就像打仗一样,老得赢,必须去赢,老想赢,不赢公司就死了,所以就往前奔跑,特别适合我这种多巴胺阈值高的人。

 刚刚说的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让我丧失热情的情况正好相反,不是不过如此,而是因为我知道世界很大活法很多,但是我对自己太失望。看到好多人过得好精彩,可以去那里,还可以这样做,而我因为前几年不努力,脑袋笨,机会也赶不上,现在岁数好像有点大了,世界滚滚向前,我怎么还在这儿不动呢?觉得对自己太失望了,这时候才是真正的没热情,那种感觉特别可怕。

这两种情况里我不知道你是哪一种,但是我觉得你特别特别棒,你说你房贷还清了,然后经济独立,这件事太好了。然后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想做以下几类事情,是去探索你可以胜任的其他活法的。我说的是可以“胜任”,就是你跳一跳可以够得到的活法。

比如说在之前,我想研究活法的时候都有什么渠道来实现呢?第一种,看电影、看美剧,在情节之中你会代入平行世界,跟着主角一起有趣,一起跌宕;然后就是看小说,小说虽然没有电影的视觉刺激大,但是它给你带来的想象力和细腻程度是没办法比的;第三种更棒,叫做读传记。你可以进入别人的世界跟他活一遍,发现,原来真实的人生可以是这样;第四种是旅行,去远方,去别人生活的地方,去过你才会知道你生活的地方也是远方;再下一种是聊天和交友,多和人聊聊天,想一切办法跳到别人的生活里去,前提是这些人是有趣的。无聊的人太多了,苍白的人也太多了,你跟他们聊半小时就觉得不过如此,人生没劲,所以跳到有劲的生活里面去看看

因为你已经经济独立了,所以从小说、电影、旅行和聊天这些选项中挑出一种你觉得不错的活法,去试试,哪怕你尝试三五个月以后觉得也不过如此。叔本华不是有一句名言么:人生要么痛苦,要么无聊。得不到就痛苦,得到就无聊。那我会加一句总结,幸福就是得到的一瞬间而已。就像购物一样,你买回来的一切很昂贵的东西,它带给你的持续的快乐还是很短暂,取得成就也是这样,它会稍微长一些。

我的想法就是不要去贬低自己对生活的热情。你得到了、战胜了、尝过了、觉得不过如此,你的热情就是会消失,承认这件事情。但你可以继续一直往前走一直尝试,经历和体验才会源源不断,才能发现新的热情。

因为生活本身也是不会停下来的,这是我给的回答。

问:面临毕业择业,都说女孩子应该选择安稳的央企,而我想选择正在实习的一个小规模公司,风险和机会并存,请问您怎么看?同时我还顾虑部门领导不喜欢女生生孩子,但我未来五年内有结婚生子计划,如何平衡?

答:这个问题挺大的,也算是我听到比较多的一类问题。首先呢,每个人在选择行业的时候,都一定要参考两个指征,你可以从现在开始学习去量化它。

第一个,叫做风险偏好。就是说你这个人天生喜欢冒险吗?你喜欢在高压力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吗?喜欢带着这个高压力、强度大的目标去生活吗?甚至吃饭睡觉都在这个环境里。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从运动上就可以看出来,有的人喜欢极限运动,有的人就喜欢躺着,享受风和日丽。风险偏好大都由先天决定,后天可能也有点影响,包括家人、周围的朋友,但无论如何,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这个风险偏好已经可以有明显的感知了,你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所以这位提问的同学,你第一步应该先自测风险偏好,是偏高、偏中还是偏低。如果风险偏好偏低的人,进入了创业公司,会有点难过。因为你会觉得别人怎么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别人每天在这么大的压力下工作不累吗?大多数真正的创业者或者说在公司里面承担重任的人,都是高风险偏好的人,因为他在这种强度下不但不累,而且还能感觉到干劲,还能睡好觉吃好饭,还能鼓动别人一起。那假如你是一个高风险偏好的人,到了一个特别稳定的地方,也会受不了。每天喝茶上网按部就班地工作,好像工作做成什么样都不改变你的生活,你会怀疑:我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我的价值是什么?也会觉得没意思。所以,首先要为你的风险偏好找到一个区间。

第二个问题就来了,你还要找到与风险偏好相对应匹配的另一个指标,叫做抵御风险的能力。

比如说你在银行理财的时候放了五万块钱进去,如果五万块钱血本无归,你是还ok呢还是会痛彻心肺,这是两种抵御风险的能力。在选择工作早期,抵御风险的能力通常是你被这个社会评价出的价格。比如说你拿的月薪、周薪,或者自由职业者按照一个项目拿到的报酬,总之这个价格是可以被现在任何的甲方给出的,这叫抵御风险能力。

你说去了一家风险机会并存的小创业公司,说白了风险大就大在老板给你发了一个月或一年的薪水之后,也许公司就破产了,或者他就不干了,那么你要选择自己何去何从。如果你拿着这个公司的经验,马上又跳到了另外一个公司,能拿到同等甚至更高的薪水的话,对你来说,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力获得同样的报酬就是你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你的人生体验比只在一个安稳的地方是增加阅历的,因为你看到过一个公司从零到一,从开始到兴衰的过程。

当然了,如果你家庭条件比较好,有一小笔积蓄能让你六个月、一年不工作,也能够过上同样质量的生活,这也算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抵御风险的能力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先天的,第二部分是你后天靠能力来积攒的,这两个都非常重要。

这是我的答案,就是你要自测这两个指征和你的现有情况匹配吗?有的人抵御风险的能力没有办法配合他的风险偏好,比如他想在创业公司里面当一个联合创始人,但是没有能力,这也不行。

我接着回答下面的问题,部门领导不喜欢女生生孩子,如何平衡?

假设让我来做这个部门领导,一个女生坐在我的对面,我的第一反应绝对不是这个人生不生孩子的问题,而是她在任职的时间内,能为公司贡献什么的问题。如果这个女生能力非常强,我即使知道她只能在这儿工作六个月或是一年,也会努力地把她留下来。因为我知道,在这段有限的时间内,她能为公司提供极大的价值,能创造出很多的前景,为这个团队贡献力量,我是一定会去努力沟通的。所以我能够给出建议的只有一种,就是你要足够好、足够闪光、足够卓越,让你个人的能力超过你的老板对性别的判断。

但确切地说,一个正常的受劳动法保护的公司,在招聘时明确有性别歧视问题的话,这个团队也不值得加入。包括你在最开始问的第一句话:“都说女孩子应该选择安稳的央企”,其实我本人是不赞同的。风险偏好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分男女,那也有风险偏好低的男性,不要因为自己是女孩子,而被第三方任何人来裁定你是什么。

你是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拥有什么你自己知道,你能挣到多少钱你自己知道。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平衡问题,你的价值之大,你的光芒之闪,要掩盖过这个社会给你带来的性别问题。

自由和山巅上的空气相似,


《让我们相逢在更高处》前言

在这本书里,我们终于相逢了。

我们见过面或者没见过,仿佛素昧平生,但是知道彼此存在。在远处黑色的夜里,我们知道有人正在出发,和我们一样,打点行囊,深深呼吸,路上也默默擦泪,一抬头望见远方山峰的微光。

这是一些路上的人写给彼此的信,描述各自的出发,各自的半山腰,如何攀爬,低落和狂喜。道路竟然如此不同,但都经由自己选定。而走了一阵后,你会发现,整个人生里的一切,都如上山途中,自下向上,越向上越困难,能交流的人越稀疏,能看到的世界却越广大。当然难,但还是要攀爬吧,只活一次,只想看看高处的世界。

更高处有俯瞰的喜悦。当你终于站定,直起腰身,像下眺望,第一次看到了全貌。曾经困恼你的扑朔迷离的来路,突然全都清晰。原来另一条路更近,原来那条路本不必走,但没关系,毕竟是到达了这里。

更高处有风景。当四周再没有屏障遮挡视线,你看见天边极远的江河,残阳如血。你看见原来还有更远的地方可以去。

最重要的是,更高处会有你自己呀。你再抬头看看那远方山峰的微光,遥不可及,但有一天那里面会有你呀!

只有到达,见到那个人你才能看着他的眼睛说:原来你也在这里。

只有到达,你才能笑笑说:我来过,我见到过了,其实也没什么。

可以确定的是:在更高处,人会越来越少,去往高处的路上,你会倍感孤独,像那些真正的登山者一样。如果你已经出发在路上,这孤独由来已久。如果你对个体所在趋势、行业、目标和实施办法、下一个增长点一直探索但仍感到迷惘、可以认为你陷入的是“战略孤独”,这种孤独只有靠持续论证和时间推移才可以渐次解锁,基本伴随终生;看似结伴上路的人,其实也都是独自登顶的。没人陪吃饭陪看电影的孤独都算得了什么呢?

我也一样。继续去往远方山峰,但一路上会记得,那年在上海的读者见面会,肩膀单薄的面包婶如何在人群中站起来,一句句讲出她的故事,眼泪涌出眼眶。

那年大程子如何在微博私信中发来她双腿手术后的照片,触目惊心,紧接着是她的笑容,震惊得我久久说不出话。

那年,在ShapeGirl马甲线大赛的舞台,郑怡和李思雨如何微笑走上舞台,走入追光灯下,收获全场观众的欢呼赞叹。

在茫茫人海里,在这本书中,我们找到彼此,辩认出同类,激动的相遇。当有一天我们在路上相遇,当我们彼此拥抱,我知道是什么召唤你向远方出发,是因为远方山峰的微光,是因为山巅有云朵围绕,因为云朵在山巅沸腾。

自由和山巅上的空气相似,


《让我们相逢在更高处》前言

在这本书里,我们终于相逢了。

我们见过面或者没见过,仿佛素昧平生,但是知道彼此存在。在远处黑色的夜里,我们知道有人正在出发,和我们一样,打点行囊,深深呼吸,路上也默默擦泪,一抬头望见远方山峰的微光。

这是一些路上的人写给彼此的信,描述各自的出发,各自的半山腰,如何攀爬,低落和狂喜。道路竟然如此不同,但都经由自己选定。而走了一阵后,你会发现,整个人生里的一切,都如上山途中,自下向上,越向上越困难,能交流的人越稀疏,能看到的世界却越广大。当然难,但还是要攀爬吧,只活一次,只想看看高处的世界。

更高处有俯瞰的喜悦。当你终于站定,直起腰身,像下眺望,第一次看到了全貌。曾经困恼你的扑朔迷离的来路,突然全都清晰。原来另一条路更近,原来那条路本不必走,但没关系,毕竟是到达了这里。

更高处有风景。当四周再没有屏障遮挡视线,你看见天边极远的江河,残阳如血。你看见原来还有更远的地方可以去。

最重要的是,更高处会有你自己呀。你再抬头看看那远方山峰的微光,遥不可及,但有一天那里面会有你呀!

只有到达,见到那个人你才能看着他的眼睛说:原来你也在这里。

只有到达,你才能笑笑说:我来过,我见到过了,其实也没什么。

可以确定的是:在更高处,人会越来越少,去往高处的路上,你会倍感孤独,像那些真正的登山者一样。如果你已经出发在路上,这孤独由来已久。如果你对个体所在趋势、行业、目标和实施办法、下一个增长点一直探索但仍感到迷惘、可以认为你陷入的是“战略孤独”,这种孤独只有靠持续论证和时间推移才可以渐次解锁,基本伴随终生;看似结伴上路的人,其实也都是独自登顶的。没人陪吃饭陪看电影的孤独都算得了什么呢?

我也一样。继续去往远方山峰,但一路上会记得,那年在上海的读者见面会,肩膀单薄的面包婶如何在人群中站起来,一句句讲出她的故事,眼泪涌出眼眶。

那年大程子如何在微博私信中发来她双腿手术后的照片,触目惊心,紧接着是她的笑容,震惊得我久久说不出话。

那年,在ShapeGirl马甲线大赛的舞台,郑怡和李思雨如何微笑走上舞台,走入追光灯下,收获全场观众的欢呼赞叹。

在茫茫人海里,在这本书中,我们找到彼此,辩认出同类,激动的相遇。当有一天我们在路上相遇,当我们彼此拥抱,我知道是什么召唤你向远方出发,是因为远方山峰的微光,是因为山巅有云朵围绕,因为云朵在山巅沸腾。

问:我是一个性格软弱的人,如何让一个很软的妹纸,学会在恋爱中的潇洒呢?

答:这个问题特别好,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

先说“恋爱中的潇洒”存在吗?我不这么认为。如果你是真爱的话,表达甜蜜的爱还来不及,为什么要潇洒,潇洒给谁看呢?就是想给对方呈现一种你不care的态度?这种情况叫做“战术性潇洒”——实际上人家在你心中很重要,但是你为了表现出轻蔑、不足惜而故作潇洒。这种做法意义不大,因为装不了太久,而且超累,一旦对方没有给你回复、表现得毫不在意,你就想这可怎么办?反而自己紧张死了。

真正的潇洒,叫“战略性潇洒”,跟性格是否软弱无关,如果能在恋爱中保持特别潇洒,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恋爱对象对你来说根本不重要,你在他面前能呈现一种潇洒;第二种是你对这个恋爱对象绝望了,觉得可以放下了,相信往前走还是会遇到其他人,这个时候转身绝尘而去,能呈现一种潇洒。

要分清战术性潇洒和战略性潇洒的区别,但是,这两种情况在真爱中都不会出现。

我觉得性格软弱或强硬没有好坏之分,你平常可以软弱,但在做决策的时候还是要果断。性格软弱不代表你在恋爱中不能潇洒,只要你觉得对方没有那么重要,或者你对这份感情绝望到可以放下的时候,还是可以呈现的。可当你真的面临不平等的地位或受欺负的状况,对抗软弱最好的方式就是自我提升,努力增加自身的价值,当人有能力、有资源、哪怕是有钱的时候,总是会大胆一些。

有得选,就没那么软弱。

问:北京雾霾这么厉害,想知道潇洒姐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是如何安排的?有短期和长期的计划吗?是否会考虑换个城市呢?一个进退两难的新妈妈问。

答:北京是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是我的家乡。说实话,在雾霾来临之前,我没有太多地想过我个人和我的家庭关于定居地的选择。我习惯在这里生活,作为一个创业者,我的团队在这儿,我的机会也在这儿,我能够创造的价值也在这儿。

现在北京雾霾很厉害,应该说全国都很严重,在进入2017年的第一个星期,天都是灰的,也有人问我我怎么看?

首先,在大时代里面我们人其实是弱小无力的,尤其是人的肉体。在这个时代里面,我们被生下来,更多的是承受时代的苦难,在微观上做改变。时代的苦难里面有很多是自然灾害,也有很多是人祸,那雾霾算不算是“人祸”的一种?如果算的话,一个个体能做什么?一个人能做的是改变时代吗,还是顺应时代、承受时代所给的伤害?整个时代给人的影响是多重的,既包括机遇也包括伤害,这是我的认知,我们的改变是个体的,有点力量没错,但是它要跟着整个时代的推演,这都是大时代下的小命运。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是会想到“天气真差”,但在“天气真差”之前,我是不是早就承受了其他,比如住在装修不久的房子里,我喝的饮用水,我吃的食品,我每天出门坐的交通工具,它们的安全隐患是肉眼可见的吗?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危害到我生命安全的地方,不止是雾霾,但是由于我们发现它是人祸而且肉眼可见,所以现在集中爆发。实际上决定我生命的长度和质量的不仅仅是空气,那我现在能关注什么呢?我好像只能关注人生的密度——我是不是活到淋漓,我是不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再干一些更有意义的事。

但是,说到逃离,其实很多人主要的关注点都在孩子。我女儿问问四岁,有时候看到雾霾天我会想,是我选择把她生下来的,就像当初我妈妈选择把我生下来。我选择把她抛到这个时代中,作为一个承受这个时代的人,是我选的。这个时代的雾霾天,在她小时候,她看到了、感受到了也危害到她了,那你说当她长大的时代来临,比如二十年后雾霾天改善了,但人工智能机器人时代是不是会来临?那整个人类会不会毁灭呢?我把这个孩子带到世间让她承受现在的一切和未来不可知的一切是对的吗?这简直成了伦理哲学问题了。

想到最后,你会发现没尽头,这是一个关于人为何存在的意义问题。我之前在《致女儿书》里写:这个世界,真的挺值得来的。那我把你带来这个值得活的世界,就是要承受这个时代无论是好的、坏的、我们能改变的、不能改变的。在有限的人生之内,我们都想体验我们能体验的东西,这是我对我自己的期望,我既然选择把孩子生下来,也是对她的期望。

现在我所面临的现实选择跟这位新妈妈特别像,北京空气变成这样了,那我的短期、长期计划是什么呢?有一个很简单的算法,就是算假设要迁居到天气好的城市,国内的或者国外的,我需要积攒出资本来兑换我能够在离开北京这个城市生活多久。

然而,对我来说,天气质量只是衡量生活质量的其中一个元素。我会思考,那在有限的空气条件下,我有限的生命中,不管我换没换城市,我人生的意义是钱吗?是乐趣吗?还是生活饱满、活到淋漓?在这个算式里面,我为了躲避雾霾,迁居的成本其实非常高,这个成本不止是钱的成本,它包括钱的成本还有乐趣的成本,活到淋漓的成本和我体验的成本,这些成本加到一起,对我来说,除非这个雾霾差到我无法忍受的边界的时候,我考虑迁居。假设这一天来临,我会计算出迁居以后,我的乐趣和活到淋漓需要多少钱能支撑?

这是我的思考方法,这个新妈妈你也可以借鉴和这个思路计算。第一,我会设定我不能忍受的边界,比如雾霾天的比例,我无法再忍受;第二,假设天气不会变好,我会为那一天的到来,不停地积攒我能换得自由的资本,一千万、五千万还是一个亿,一定要算出来。我们作为个体没有办法改变时代,只有最大化地享受时代的好,承受时代的差。说到现实生活问题的话,它是一个算数,是你心里承受的边界,是你的成本,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总结以上:对我来说,本阶段我不认为有迁居的必要。但我会设定一个界限,为迁居那一天的到来攒钱,这些钱足够支撑我换地方生活,那这个钱是多少,我会算一个数。我建议你也算一个数,在钱面前没有什么进退两难的,有钱就进没钱只好退。在生活乐趣和活到淋漓面前,每一个人的算法不一样,那你的进和退由自己说了算。

}

41、 20世纪30年代,合成纤维的出现催生了40年代()的风靡

42、 植物的建造功能主要体现在构成空间、障景、_________三个方面

43、 服装是社会经济水平和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44、 室内采光照明设计就是利用光的一切特性创造人们所需要的光的环境,其作用及效果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

45、 经济对流行的大趋势有影响,但对服装款式影响很小

46、 木材在运输和搬运时,应注意箱盖向上并垂直立放或斜放,不得平放,同时还应注意防潮

47、 ()之后,中国服装界开始流行中山装、西装、旗袍

48、 《撒切尔夫人》和《昂山素季》电影的服装赞助品牌是()

49、 室内设计中利用自然采光可以节约能源,让视觉舒适、自然,并能满足业主的精神需求。

50、 偏瘦的男生适合穿宽大的衣服,显得不那么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lol赌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