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增加100米边长增加几公顷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2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3

  1、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和(时、分、秒)。

  2、重要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月1日元旦节、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3、熟记每个月的天数:知道大月一个月有31天,小月一个月有30天。平年二月28天,闰年二月29天,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一年有12个月(7大4小1特殊)

  一、三、五、七、八、十、腊(即十二月),

  四六九冬三十天,只有二月二十八。

  每逢四年闰一日,一定要在二月加。

  4、熟记全年天数: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平年365天,闰年366天。上半年多少天(平年181天,闰年182天),下半年多少天(所有年份都是184天)。

  (1)季度:(一年分四季度,每3个月为一个季度)

  一、二、三月是 第一季度(平年有90天,闰年有91天),

  四、五、六月是 第二季度(有91天),

  七、八、九月是 第三季度(92天),

  十、十一、十二月是 第四季度(有92天)。

  (2)会计算每个季度有多少天,连续几个月共有多少天。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12月和第二年的1月;一年中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

  (3)给出一个天数会计算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如:第三季度有(92)天,有(13 )个星期零( 1)天。平年全年有(365)天,是(52 )个星期零(1)天。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一般情况下可以用年份除以4的方法判断平年闰年。年份除以4有余数是平年,没有余数是闰年。

  如:……2,1978年是平年。

  ,1988年是闰年。

  (5)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如1900年是平年,20xx年是闰年。

  5、经过的天数的计算:

  公式: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 1

  例如:6月12到8月17日是多少天?

  6、给出一个人出生的年份,会计算这个人多少周岁;给出一个人的年龄会计算他是哪一年出生的。

  如:小华1994年6月出生,到今年6月(15岁)。小华今年12岁,他是(1997年)出生的。

  7、通常每4年里有( 1 )个闰年, ( 3 )个平年。

  (如果说某个人不是每年都能过到生日,8岁过两次生日,12岁过3次生日,那么他的生日就是2月29日。)

  8、推算星期几的方法:

  例如: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三往后数一天,即星期四。

  9、会计算到今年经过的年份:就用20xx - 给的年份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到今年建国多少周年?

  熟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

  (二) 24计时法

  1、普通计时法又叫12时计时法,就是把一天分成两个12时表示,普通计时法一定要加上“上午”、“下午”等前缀。(如凌晨3时、早上8时、上午10时、下午2时、晚上8时)

  2、24时计时法:就是把一天分成24时表示,在表示的时间前可以加或可以不加表示的大概时间段得词语。

  3、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时,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

  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4、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

  比如:16时等于16 - 12 = 下午4时。(必须加前缀)

  5、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经过时间)

  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

  ★(计算经过时间时,一定把不同的计时法变成相同的计时法再计算)

  比如:某商品早上8:00开始营业,下午6:00停止营业,一天营业多少时间?

  6、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时间是一段,时刻是一个点)

  如:火车11:00出发,21时30分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0时30分),注意不要写成(10:30)。

  正确的列式格式为:21时30分-11时=10时30分,不能用电子表的形式相减。

  再如:火车19时出发,第二天8时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3小时)。像这种跨越两天的,可以先计算第一天行驶了多长时间:24-19=5(时),再加上第二天行驶的8个小时:5+8=13(时)

  又如: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先换算,155分=2时35分,再计算。

  7、会根据给出的信息制作月历和年历。如:某年8月1日是星期二,制作8月份的月历。再如:某年4月30日是星期

  四,制作5月份月历。

  第一: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

  第二:确定12个月怎样排列,

  第三:把休息日用另外的颜色标出来。

  8、时间单位进率: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例如:学校在剧场的西面,在图书馆的东面,在书店的南面,在邮局的北面。)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

  4.、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5.、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三下数学期中复习知识

  1、小数的意义:像3.45,0.85,2.60,36.6,1.2和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几百几十几)。小数部分每一位都要读,按读电话号码的方法读,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

  例如:127.005读作:一百二十七点零零五。

  3、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互换。小数不同表示的分数就不同。

  4、运用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的知识写小数;把7角、7分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小数。

  5、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

  把“单位1”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它的百分之一,也就是0.01

  6、分母是10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0.1),

  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0.01)。

  7、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8、比大小的两种情况:跑步是数越少越好;跳远、跳高是数越大越好。

  9、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相加、减。

  10、小数加减法计算:。

  11、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三下数学期中复习知识点(数学广角)

  简单的排列:有序排列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简单的组合:组合问题可以用连线的方法来解决。

  组合与排列的区别: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

  ★数学考试应注意:

  1、用手指着认真读题至少两遍;

  2、遇到不会的题不要停留太长时间,可在题目的前面做记号。(如:“?”)

  3、画图、连线时必须用尺子;

  4、检查时,要注意是否有漏写、少写的情况。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4

  1.代数式与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

  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

  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说明: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划分代数式类别时,是从外形来看。如,

  区别与联系:①从位置上看;②从表示的意义上看

  5.同类项及其合并

  条件:①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合并依据:乘法分配律

  表示方根的代数式叫做根式。

  含有关于字母开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无理式。

  注意:①从外形上判断;②区别: 、 是根式,但不是无理式(是无理数)。

  ⑴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 [a与平方根的区别]);

  ⑵算术平方根与绝对值

  ① 联系:都是非负数, =│a│

  ②区别:│a│中,a为一切实数; 中,a为非负数。

  8.同类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

  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满足条件: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把分母中的根号划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⑴ ( 幂,乘方运算)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5

  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份数来表示,也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右面,用圆点隔开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点的左边是它的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它的小数部分。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用米作单位是1/10米,也是0.1米。3份就是3分米、3/10米、0.3米。

  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用米作单位是1/100米,也是0.01米。7份就是7厘米、7/100米、0.07米。

  注:一位小数的形式实际上是分数十分之几的另外一种表示形式,4/10写成小数就是0.4。

  3.小数的基本性质: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4.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最高位,再看次高位,以此类推。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

  5.小数的加减法:列竖式相加减的时候,要把小数点对齐,然后再进行加减。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记住在得数中点上小数点。

  6.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6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判断位置方向时的两种句式:在字型和的字型

  在字型的以在字后的地点为中心,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作判断。

  的字型的以的字前的地点为中心,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作判断。

  4、简单的线路图的描述:有方向、有距离、有目标。如:从学校向南走500米到新校区。注意公交路线走几站的容易出错,记得起始站不算一站。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1)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

  (3)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

  (4)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0乘任何数都得0。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注:在除法算式中,0不能做除数)

  (1)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除法验算:用乘法

  ① 没有余数:商除数=被除数;

  ② 有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判断商的位数:先看被除数的最高位,被除数最高位大于或等于除数,则商的位数与被除数相同;如果被除数最高位小于除数,则商的位数比被除数少一位。

  1、平均数: ①平均数 = 总数量总份数。

  ②总数量 = 平均数总份数

  ③总份数 = 总数量 平均数

  2、(平均数)能比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第四单元 年 月 日

  1、 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4个季度。

  1、2、3月第一季度 90天(平年)91天(闰年)

  4、5、6月第二季度 91天

  7、8、9月第三季度 92天

  2、记大小月的方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

  四、六、九、冬,30天,

  3、① 平年:2月(28)天,全年(365)天;上半年有(181)天。

  ② 闰年:2月(29)天,全年(366)天,上半年有(182)天。

  ③ 每年下半年都是(184)天。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2100等不是闰年,而1600、20xx、2400等是闰年。

  ① 一般的公历年份4,没有余数,就是闰年;

  ② 公历年份是整百的400,没有余数,就是闰年。

  5、年、月、日、时、分、秒都是时间单位。

  6、在一日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7、普通计时法与24小时计时法的区分:时间前没有标记上午下午等字样的是24小时计时法

  8、普通计时法与24小时计时法的互相转换:

  第一圈(0点到12点):

  由24时制化到普通时制,数字不变,只要添上早上上午等

  由普通时制化到24时制,数字不变,只要去掉早上上午等

  第二圈(12点到24点)

  由24时制化到普通时制,小时数减去12,且要添上早上上午等

  由普通时制化到24时制,小时数加上12,且要去掉早上上午等

  9、经过的天数的计算:

  公式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经过的天数

  例如:6月12到6月30日是多少天?(30-12+1=19天)

  10、经过时间的小时数: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如果时间跨过两天,要分为第一天与第二天两段来计算,最后再加起来

  11、计算周年的方法是用(现在的年份-原来的年份=周年)。如:到20xx年10月1日,是中国成立(59)周年。用20xx-1949=59周年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两位数乘两位数

  (1)、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尾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位与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 三 )位数,也可能是( 四 )位数。

  3、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10000平方米)。

  边长1千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4、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如:公园、学校的面积用公顷作单位)、(如:省、市、区或县的面积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⑴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

  ⑵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 )。

  5、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 = 面积宽 宽 = 面积 长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 = 周长2-宽 、宽 = 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1) 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2) 大单位换算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小单位换算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3)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组成: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

  小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数字

  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点写作.,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数字

  2、写小数的类型与方法(写小数不够位时,只需在前面补够0)

  分母是10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0.1)

  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0.01)

  分母是10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0.001)

  (2)单名数的改写(由小单位名改写成大单位名)

  进率是10的写成一位小数

  进率是100的写成两位小数

  进率是1000的写成三位小数

  (3)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同名部分作整数部分,小单位部分作小数部分

  2、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

  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

  3、小数加减法计算:

  相同数位对齐 ,也就是小数点对齐。

  要从低位开始算起,位数不够用0补齐。

  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4、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7

  知识要点位置与方向

  (一)认识东、南、西、北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方向盘”,即在一张纸上,画上“十”字,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好

  2、小学生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位置与方向:面朝南时,转动方向盘,将南对准前面,即:东―+―西,面朝东时,方向盘定为:北―+―南。

  (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三)确定中心,找方位――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准以谁为中心。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8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1、 生活空间中的八个方向: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2、 地图通常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 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4、 观测点不同,同一物体所在的位置可能会不同。

  5、 描述行走路线时,要说明方向与距离。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 除法的验算: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2、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3、 0不可以作除数。

  4、 除法的估算方法是多样的,通常我们将被除数(三位数)看成一个接近它的整百整十数,除数(一位数)不变,然后计算。或者按照乘法口诀把被除数估成一个合适的数,再计算。

  5、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被除数的百位比除数小,再用前两位数一起去除。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③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1、 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2、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3、 一个格是表示1个单位还是2个、5个、10个甚至更多单位,要根据数据的具体大小而定。

  4、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 一年有12个月。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每月有31天,称为大月;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每月30天,称为小月。

  2、 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每隔四年闰一日,闰年二月把一加。

  3、平年二月28天,全年365天;闰年二月29天,全年366天。

  4、 平年或闰年的判断方法: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5、 24时计时法:在一日(天)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6、 经过时间:可以通过观察钟面和用线段表示来计算出简单的经过时间。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 口算整十数乘整百数的方法:(1)将整十数十位上的数与整百数百位上的数相乘。(2)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三个0。

  2、 两位数乘整百数的口算方法:(1)用两位数乘整百数百位上的数。(2)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1)将两个或两位数分别看成接近它们的整十数或整百数(一百)。(2)再将两个整十数或整百数相乘。

  4、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所得的积食表示多少个十,所以末位数要写在十位上。(2)将乘得的积加起来求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5、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位):(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这一步乘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所以末位数应在十位上。哪一位相乘的积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2)将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就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1、 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

  3、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5、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7、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1)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多少米。

  (2)小数点右边的数依次表示几分米、几厘米。

  2、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1)几元就在小数点的左边写几。(2)几角就在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写几,几分就在小数点右边第二位上写几,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占位,最后写上单位名称“元”。

  3、 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1)先比较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整数部分),这部分数大的这个小数就大。(2)如果整数部分大小相同,就看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这个数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3)如果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也相同,就看小数点右边第二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4、 用竖式计算小数的加法(一位小数):(1)两个加数的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小数点对齐)。(2)先将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进一。(3)和的小数点要和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4)再将小数点左边的数相加,这部分数按整数的加法来加。

  5、 用竖式计算一位小数减法的方法:(1)被减数和减数的相同数位要对齐(小数点对齐)。(2)从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开始减起(从右到左),不够减时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3)差的小数点要和被减数、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1、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 每份个数×份数=总数(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总数÷每份个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个数

  3、 含有乘、除法的综合算式从左往右计算。

  4、 含有乘法(除法)、加法(减法)的综合算式,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1、 集合:在数学中,集合是指某一类事物组成的整体。

  2、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

  3、 计算两个队的总人数,不能简单地将两个队的人数相加,要将重复的人数从总数中减去。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9

  1、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

  2、方向:指东,西,南,北等方位。

  3、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若ab=c(b≠0),用积数c和因数b来求另一个因数a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或b除c)。

  其中,c叫做被除数,b叫做除数,运算的结果a叫做商。

  4、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5、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非零自然数,商不变。

  6、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如:300÷25÷4=300÷(25×4)。

  7、被除数、除数、商的关系: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8、笔算除法: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9、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10、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11、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12、第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13、数据:数据也称观测值,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等的结果,常以数量的形式给出。

  14、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之成为信息的过程。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相关文章:

}

四年级数学上册06: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米P34-37自学资料。

——课堂笔记、微课视频、教材分析、课件讲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年级06: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米,微课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四年级数学上册06: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米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边长是1千米的面积是1平方。

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从大单位变到小单位,乘以进率。如6公顷=(60000)平方米。

从小单位变到大单位,除以进率。如600公顷=(6)平方千米。

4、国土面积(中国、省、市、区等)、海洋面积等特别大的面积适合用平方千米。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1100( )。

广场、校园等稍大土地面积适合用公顷。如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大约是44( );

操场、教室等较小的面积适合用平方米。如一个教室的面积约60( );

5、长方形面积 = 长×宽 正方形面积 = 边长×边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公众号:孩儿妈幸福生活|一个有用的公众号

}

1、一公顷是10000平方米,100乘100等于一万,所以正方形边长为100米。

一平方千米是1000000平方米,1000乘1000等于一百万,所以正方形边长为1000米,这两题主要是这个两个进率要记清楚,另外就是一百乘一百以及一千乘一千怎么算要理解。

2、关于800乘800,这样计算,先算8乘8等于64,然后在64后面加四个零就可以,也就是640000。所以就是64公顷。

关于几百乘几百的计算,简便方法就是先算零除外的数字相乘等于多少,然后在它们积的后边把零加上就可以了,记住,两个因数后边有几个零,就加几个零。

1、教室,房间,房屋的占地面积一般都是平方米。

2、一般耕地的面积都是公顷为单位,如果是全国的耕地面积则是平方千米。这题是对的。

3、这题错误,面积是一公顷的土地,它的形状不一定是正方形,也有可能是长方形或者其他不规则图形。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关于面积单位转化,除了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是一万,其他相邻的面积单位转化进率都是100,也就是大单位转化成小单位乘以进率,小单位转化成大单位除以进率。

四、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金字塔占地面积为公顷,一般景点景区的占地面积都是公顷。

2、一个岛的面积是平方千米,一般城镇的面积以平方千米为单位。

3、操场的面积一般都是平方米。以及校园的面积。

4、水立方的面积是8,如果是平方米那太小了,只能是公顷。平方千米那就太大了,建筑物的面积很少是平方千米的。

2、这一题超范围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没有学习,面积公式为:底乘高除以2,可以这样理解,你画一个长方形,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这时你把长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那么长方形的面积除以2就是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除以2,在这里把底边看做长方形的宽,把高看做长方形的长即可。

3、先求出面积,然后转化成公顷,有几公顷就有几个1200。

5、三角形面积公式:底乘高除以2。先求出面积后边就好做了。

6、洒水车问题也是三年级经常考的,方法就是把洒水车的运动轨迹看做一个长方形,宽就是洒水车的宽度,长就是洒水车跑了多远。长乘宽就是洒水的面积。已知每分钟走200米,一小时也就是60个200米的长度。

面积是一公顷那说明边长就是100米,现在各边延长100后就是200米了,那么面积就是200乘200就是四万平方米也就是4公顷,所以面积增加了3公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公顷的正方形边长增加200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