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主张无为避世吗?

《刻意》以篇首两字作为篇名,“刻意”的意思就是磨砺自己的心志。本篇内容是讨论修养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修养要求,只有“虚无恬淡”才合于“天德”,因而也才是修养的最高境域。全文较短,大体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之德也”,分析了六种不同的修养态度,唯有第六种才值得称道,“澹然无极”才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第二部分至“此养神之道也”,讨论修养的方法,中心就是“无为”。余下为第三部分,提出“贵精”的主张,所谓“贵精”即不丧“纯”、“素”,这样的人就可叫做“真人”。

  • 中文名:庄子·外篇·刻意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对于庄子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

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就像“ 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 ,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正因为在木匠眼中是无用的,方能颐养与天地之间,以尽天年,而不是遭受砍伐消削的命运。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範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伪。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故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遁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夫有乾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夫有乾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磨砺心志崇尚修养,超脱尘世不同流俗,谈吐不凡,抱怨怀才不遇而讥评世事无道,算是孤高卓群罢了;这样做乃是避居山谷的隐士,是愤世嫉俗的人,正是那些洁身自好、宁可以身殉志的人所一心追求的。宣扬仁爱、道义、忠贞、信实和恭敬、节俭、辞让、谦逊,算是注重修身罢了;这样做乃是意欲平定治理天下的人,是对人施以教化的人,正是那些游说各国而后退居讲学的人所一心追求的。宣扬大功,树立大名,用礼仪来划分君臣的秩序,并以此端正和维护上下各别的地位,算是投身治理天下罢了;这样做乃是身居朝廷的人,尊崇国君强大国家的人,正是那些醉心于建立功业开拓疆土的人所一心追求的。走向山林湖泽,处身闲暇旷达,垂钩钓鱼来消遣时光,算是无为自在罢了;这样做乃是闲游江湖的人,是逃避世事的人,正是那些闲暇无事的人所一心追求的。嘘唏呼吸,吐却胸中浊气吸纳清新空气,像黑熊攀缘引体、像鸟儿展翅飞翔,算是善于延年益寿罢了;这样做乃是舒活经络气血的人,善于养身的人,正是像彭祖那样寿延长久的人所一心追求的。

若不需磨砺心志而自然高洁,不需倡导仁义而自然修身,不需追求功名而天下自然得到治理,不需避居江湖而心境自然闲暇,不需舒活经络气血而自然寿延长久,没有什幺不忘于身外,而又没有什幺不据于自身。宁寂淡然而且心智从不滞留一方,而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汇聚在他的周围。这才是像天地一样的永恆之道,这才是圣人无为的无尚之德。

所以说,恬淡、寂漠、虚空、无为,这是天地赖以均衡的基準,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所以说,圣人总是停留在这一境域里,停留在这一境域也就平坦而无难了。安稳恬淡,那幺忧患不能进入内心,邪气不能侵袭机体,因而他们的德行完整而内心世界不受亏损。

所以说,圣人生于世间顺应自然而运行,他们死离人世又像万物一样变化而去;平静时跟阴气一样宁寂,运动时又跟阳气一道波动。不做幸福的先导,也不为祸患的起始,外有所感而后内有所应,有所逼迫而后有所行动,不得已而后兴起。抛却智巧与事故,遵循自然的常规。因而没有自然的灾害,没有外物的牵累,没有旁人的非议,没有鬼神的责难。他们生于世间犹如在水面飘浮,他们死离人世就像疲劳后的休息。他们不思考,也不谋划。光亮但不刺眼,信实却不期求。他们睡觉不做梦,他们醒来无忧患,他们心神纯净精粹,他们魂灵从不疲惫。虚空而且恬淡,方才合乎自然的真性。

所以说,悲哀和欢乐乃是背离德行的邪妄,喜悦和愤怒乃是违反大道的罪过,喜好和憎恶乃是忘却真性的过失。因此内心不忧不乐,是德行的最高境界;持守专一而没有变化,是寂静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外物相牴触,是虚豁的最高境界;不跟外物交往,是恬淡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事物相违逆,是精粹的最高境界。

所以说,形体劳累而不休息那幺就会疲乏不堪,精力使用过度而不止歇那幺就会元气劳损,元气劳损就会精力枯竭。水的本性,不混杂就会清澈,不搅动就会平静,闭塞不流动也就不会纯清,这是自然本质的现象。

所以说,纯净精粹而不混杂,静寂持守而不改变,恬淡而又无为,运动则顺应自然而行,这就是养神的道理。

今有吴越地方出产的宝剑,用匣子秘藏起来,不敢轻意使用,因为是最为珍贵的。精神可以通达四方,没有什幺地方不可到达,上接近苍天,下遍及大地,化育万物,却又不可能捕捉到它的蹤迹,它的名字就叫做同于天帝。纯粹素朴的道,就是持守精神,持守精神而不失却本真,跟精神融合为一,浑一就使精智畅通无碍,也就合于自然之理。俗语有这样的说法:“普通人看重私利,廉洁的人看重名声,贤能的人崇尚志向,圣哲的人重视素朴的精神。”所以,素就是说没有什幺与它混杂,纯就是说自然赋予的东西没有亏损。能够体察纯和素,就可叫他“真人”。

庄子的散文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着名的思想家,也是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散文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像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像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着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司马迁在《史记》用精练的一二百字介绍了庄子的生平,并未提起庄子的字,字子休是由唐人提出的。说他着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辞彙丰富,描写细緻,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像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誌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

老子骑着青牛出函谷关,庄子隐居不仕。道家成为隐士的代名词,真实是否如此?本文将论证道家并不是纯粹的追求避世,避世只是因为理想实现不了,保身求道的方法,而一旦时机成熟,道家应该积极入世,推进社会进步。道家的无为并非消极的无为,而是无为无不为。道家崇尚的个人主义也是为了获取幸福,并且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的福祉。

《道德经》里,老子反复表现出对社会热切的关注,文中多处写了国家兴衰存亡的道理,教导大国应如何治理,小国该如何生存,此皆是入世之语。例如“爱国治民,能无为乎”,“治大国,若烹小鲜”,“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如果老子对社会不关注,只是主张避世,为什么会给出这么多治国之策?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关心社会且持救世之方的老子离开周室,出函谷关了呢?

太史公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老子知道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实施,于是便翛然离去,这是道家与儒家的最大区别,前者可行则行,该止则止,遵循自然条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人间世》,“后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道德经收篇之作“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什么是为而不争,我做了,并非要公示天下,不求名声,默默而为,无为只是表面现象,就像一条河,看上去没有变化,实质却一直在流动。

老子留下5000字,把他治理国家、治世修道的哲学留给后人,这就是为,并非消极无为。“为”或是“不为”在于时间与机遇,可以是动态的为,也可以是静态的为;可以是言语,也可以是行动。庄子称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与老子持有相同的观点。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庄子.人世间》“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孔子见楚狂接舆的故事记录于庄子与论语,为儒道共同接受。道家的选择是天下有道,圣人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保全自我。这里,道家的思想与孟子殊途同归,“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两者的交叉点体现在儒道两家的共同经典《易经.乾卦》,“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乾龙也。”只是儒家更倾向于杀身成仁,而老庄以保身为基础。这是无可奈何的状况,并非普遍行为准则。

庄子生活的年代,“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孟子.公孙丑》(下),性命朝夕不保,又如何实现抱负,只是白白牺牲性命,所以庄子问楚王派来聘他为相的使者,想成为死了被供奉的神龟,还是摇着尾巴活着的泥龟?

《庄子.秋水》为了名声身遭屠戮的比比皆是,“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老庄都是反对无畏牺牲《庄子.胠箧》。庄子提出的保身是有条件的,而不是任何时候都只是个人主义,更不是孱弱怕事。庄子提出死生一致,外物、外天下,怎么会贪生怕死畏畏缩缩了?只是在战国,实现理想无望,保全生命已经是不容易的。

“劝君莫谈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灰”,生命是最可贵的,不可随便成为他人的棋子。“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经》,爱自己才能爱他人,然后才可能帮助国家治理,使得人民生活安乐,实现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社会理想。

综上所述,可见道家并不是一味地坚持出世,不参与社会事务,只是需要看机会与条件。“内圣外王”是庄子首先提出的,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内圣外王之道失传,但仍应是道家的最高目标。清平之世,正是积极入世的好时机,把个人的修行用于成就社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经与庄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