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的外国人没有才华?

  原标题:外国网友怎么评价谷爱凌?

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

  在8日进行的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谷爱凌获得金牌,也收获了一只“金墩墩”。

  这位18岁的北京大妞,用过硬实力展现了一场精彩的冬奥首秀,获得了海内外网友的一致赞誉,可谓用行动书写了“体育无国界”的语言。

  外媒新绰号:初代女王、雪上公主……

  谷爱凌夺金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俄罗斯卫星网、路透社、韩联社等全球多家主流媒体也纷纷发布消息,祝贺“中国天才少女”、00后选手谷爱凌完成绝地反击。

  因为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是新增项目,日本时事通讯社直呼,谷爱凌成为“初代女王”。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接连发布了至少五条消息对谷爱凌进行报道。

  CNN称,比赛现场的看台上挤满了粉丝,为中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被称为“雪上公主”(snow princess)的谷爱凌加油助阵。

  网友们也开启了花式夸赞——

  “她顶住压力闪耀发光,付出了她的一切! ”

  “北京冬奥会上,人们为大跳台上的新女王谷爱凌疯狂欢呼!” 

  “我从来没有滑雪或做过任何冬季运动(在佛罗里达长大),但谷爱凌让我想尝试一下。”

  还有网友转发了意味深长的漫画,庆贺谷爱凌用实力回击各种质疑。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

  从国内火到国外,为什么“人人都爱谷爱凌”?

  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

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有不少网友注意到,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并非谷爱凌的最强项。

  然而,她“坚持不懈,每天连续训练长达一年多,无数次的练习,最后一盘逆转赢得冠军。 这是她应得的。祝贺谷爱凌。 ”

  “谷爱凌的首次冬奥会有了一个梦想的开端。”

  路透社援引铜牌得主、瑞士选手玛蒂尔德·格雷莫德的话说,“她在大跳台上是新手。 她所做的一切令人难以置信。”  

  还有的网友则是被谷爱凌此次比赛结束的一个暖心举动折服。

   #谷爱凌跪地安慰失误的银牌选手#火速登上微博热搜的同时,海外网友也纷纷点赞。

  美媒评价称,谷爱凌此举,展现出了奥林匹克体育精神。

谷爱凌在比赛中。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从“更快、更高、更强”到如今再加入“更团结”,奥林匹克精神,不仅是自我挑战的体育精神,也是跨越国界、种族和年龄的理解和感动。

  有网友说,“我从骨子里支持美国队,但当谷爱凌赢得金牌时,我仍然为她欢呼!” 

  “她的技术、奉献精神和体育精神令人欣喜。 (喜欢她想象自己在山顶上跳跃的样子。) 她是一名令人难以置信的运动员,祝贺她! ” 

  这是我们会飞的“青蛙公主”

  来源:中国新闻网(ID:cns2012,甘甜)综合自《纽约时报》、路透社、俄罗斯卫星网、网友评论等

}

截止到2019年余华的《活着》已经销售超过2000万册了,成为了当今文坛销量的第一名

莫言曾说:"余华写过的书比我的书少一半,但是余华的影响力大过我一半。"莫言对于余华的崇拜早已是文学界众所周知的事情。甚至莫言还曾说:希望自己也可以写出《活着》这样的作品。可见莫言对余华的认可。

莫言虽然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得奖的作品《蛙》的销量却没有余华的《活着》销量高,甚至连一半都不如。余华跟莫言两个人是很好的朋友,莫言一直以来都对余华非常地尊重,而余华也非常地尊重莫言,认为莫言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之无愧的。

莫言在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很多人只是听过莫言这个名字,都没有读过莫言的书。得奖之后莫言的作品开始火了起来,但是很多读者表示,莫言的作品就是在侮辱历史,对莫言也开始进行语言攻击。

其中王朔就是一个,他认为莫言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完全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识时务,根本不是你莫言有才华。对于王朔的这番评论,余华表示:"莫言是当之无愧的当代大作家,莫言最烂的小说,都要比百分之九十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要好。"

这句话也引起了王朔的不满,王朔表示:数他“跪”得很,余华写的那些书根本算不上是什么好书,就是讲了一堆烂故事来煽情而已,根本没任何的价值。余华就是个假装自己很懂,却根本不会写小说的一个人。还经常大言不惭,说什么莫言最烂的小说拿出来都可以获得茅盾文学奖,这简直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因为余华没有获得过这个奖,所以余华才会表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那些人,他们的作品跟莫言的根本不是一个档次。这不就是说余华自己的作品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是因为自己不屑于得这个奖吗?

余华真的有王朔说的那样不堪吗?余华虽然没有获得过茅盾文学奖,但是余华的作品走向海外,在国际文坛上,也获得了很多的奖项。而余华的两部作品《活着》《许三多卖血记》也被评选为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都评选为最具有影响力的十大文学作品。

莫言也曾多次表示,希望自己也可以写出《活着》这样的作品。可是自己实力有限,跟余华不能比。余华的《活着》为什么这么火,可以说很多畅销书加起来都没有这本书的销量高。而这本《活着》不仅是在中国,在国外也非常地受欢迎。

有很多人拿《活着》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去作比较,外国人认为,余华的《活着》这本书,可以跟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相媲美的一本书。

美国《华盛顿邮报》也曾评价《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残忍和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给这些人物描写得如此形象,和那种苦苦挣扎。这种境界超越了小说的常规,是当之无愧的著作

余华的《活着》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其实就是余华抓住了读者的心理,和自己内心对于这个世界的表达,通过徐福贵的形象描绘了人间疾苦。作者以农村题材,讲述了在当时中国大时代背景下,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十年特殊时期等社会变革

主人公徐富贵本是地主家的孩子,却因为赌博欠下了巨额的债务,无奈的父亲为了帮忙还债,因为把地和房子都卖了,没有容身之地,一家人不得不在一间茅草屋里面生活。妻子被岳父强行地拉走,不久父亲也被这样的生活所折磨死了,母亲得了病。后来在去给母亲寻找医生治病的路上,却又意外地被拉去战争的前线,经历了一段此生难忘的战争

解放以后,几经辗转的徐福贵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而母亲却早已不在,随后又经历了女儿和妻子的先后离世,最终仅剩下一头老牛陪着他,过着凄凉的人生。

福贵经历了太多太多难以承受的苦难,但是他还是坚强地活了下去。很多的读者都是含着泪水读完的,表示看了这本书之后,觉得人生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只要坚强就一定能够活下去。人生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只要活着就不存在绝望。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徐福贵身上的那种坚强。

余华在书中说: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这句话也表达了余华对于内心世界的真正想法。在这个世界上,谁不是一边喊着苦,一边又坚强地活着呢。

文学界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议,王朔也是业界出名的爱怼人,对于王朔对余华的这番批评,余华并没有做出回应。正如余华在书中所说,生命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只属于自己的主观。

余华希望可以再写一部像《活着》这样的小说,通过多年的努力,虽然也出了很多的书如《第七天》《许三多卖血记》《兄弟》等但是余华经常叹息,始终没写出《活着》那样的作品。莫言也常常力挺余华,希望余华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写累了就休息休息,没什么。

每个人的灵感都是转瞬即逝的,抓住了就可以创造更好的作品。相信余华一定还可以再造奇迹,创作出比《活着》更加精彩的巨作来。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刚到我校外国语学院任教不久的日语外教老师江夏瑠霞,仅在三个星期内,就俘获了一大批迷弟迷妹们的芳心。

每一周都特别期待她的课,没课的时候我也会去蹭她的课。

我甚至一模一样的课跑去听了两遍!

   这位江夏瑠霞老师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在短短时间内收获大家如此好评?是智慧与美貌兼具?还是温柔与耐心并存?她的魅力,可不止这些。

  选择中国,因为它是第二故乡

从小在日本长大的江夏瑠霞,却能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这是由于其父亲在上海工作,每逢寒暑假,她常会到中国来。这样的经历也让她从五岁时就开始接触中国文化,学习汉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毕业后,江夏瑠霞选择留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教育机构昂立教育任教,而来到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任教,是因为一次机缘巧合。

2018年的加计学院日语国际演讲比赛中,江夏瑠霞担任司仪和评委。当时我校外国语学院的夏侯清老师在与她的交谈中,觉得江夏瑠霞的中文表达很到位,学历也符合我校对日语外教的要求,便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回忆起那次邀请,夏侯清老师表示:我觉得通过外教的视角来进行授课有别于中国老师上课的模式,这更强调了对语言的应用而不是应试,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更好地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我每年都会来中国,所以中国就像是我的第二个的故乡。我很喜欢中国,从小就有长大后要来中国发展的想法。由于从小就来往于中日两个国家,这也发展了江夏瑠霞的教育梦,我从小的梦想就是为中日友好发展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选择教育,因为它是不断成熟的理想

我小的时候就对教育很感兴趣。日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是分公立和私立的,不同学校给学生的教学质量不一样,但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受到高质量老师带来的教育,所以我就去研究教育了。

在大学本科时,江夏瑠霞就开始了日语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她在上海日本人学校浦东校,讲授中日文化的教育机构实习, 我主要想观察他们的异文化教育,也就是一种如何对待外国孩子的教育方式。硕士的时候,她主要研究中国华侨二代在日本接受教育的情况,“在日本还是有不少中国华侨的,他们会带上孩子一起来日本工作。这些孩子一般都在从学习中国文化到日本文化的过渡中,所以我对他们在这当中的情况还是挺感兴趣的。

而在研究中,江夏老师也逐渐发现,因为中外文化的差异,许多中国孩子到日本后往往不太适应环境,学习也十分吃力。我在中国教日本文化,也是希望有更多孩子能够对中日两国的文化都有了解,如果以后想去日本学习,也能够提前做好准备。

在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教育学专业读完硕士后,她继续来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语言文学专业读博,主要研究日语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她擅长初、中、高级口语的教学,持有上海市外国专家局颁发的外国专家证书。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让她在中日文化知识上,有了更多的认识。

国际化是当代趋势,但是她接触过的很多老师几乎都没有跟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和经历,这会导致缺少去培养学生国际化思维的动力。于是,江夏瑠霞在大学里做了一些关于多文化教育、外国人子女教育的研究。但她很快又发现,只在日本国内做中日友好工作是十分局限的,因此,她利用大学的实习期来了中国,想接触一些中国的年轻人。

现在我在中国的大学里教日语,也是希望学生们能通过学习日语多了解日本的文化和社会。将来如果在日本企业工作时,就能更好地理解日本企业文化,跟日本同事也能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我相信中日年轻人之间培养感情是很容易的,通过这些年轻人的友情来建立中日友好关系,那就是我的最大的愿望。

  有趣的课堂,应是与学生共同成长

目前,江夏瑠霞任教我校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大一、大三的日语会话课程。江夏老师的课堂氛围是相当的轻松愉快的,老师在课堂上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すごいですね(好厉害)!在我们上台分享自己的想法时她常常这样惊叹,惹得台上台下大笑,但我们都知道这是她鼓励我们勇于开口讲日语的方式,因为就算说错或是发音不标准也不会被批评,她会重复一遍来纠正我们。对于她的教学,2018级日语专业A班的邓婧雯这样评价到。

江夏瑠霞的课程PPT里,有很多关于日本的美食、旅游景点、节日、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文化的介绍,还有动漫、年轻人的服装等等的图片。她经常给学生传递的一种观念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日语,看日剧、动漫、电影,或者是喜欢的偶像综艺节目都可以,如果你有喜欢语言的心,那自然就会学得好。

因为我是教口语的,所以我很重视课堂的活跃气氛,希望能营造一个像咖啡厅那样的,学生之间能随意聊天的课堂气氛,而不是严肃的教室。这样日语课就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是人生中一段快乐的时光。

多年的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让她发现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传教的过程,还应是与学生互相学习的过程。一堂课下来,学生们也会带给老师很多新的想法,一个好的课堂应该是老师与学生都共同进步。

在江夏瑠霞的心目中,理想的老师应该是能跟学生成为好朋友的,能形成那种超越于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课堂下很多同学都加了她的微信,我很重视课外与学生交流,下课之后会跟学生们一起吃饭,周末会约着有空的学生一起出去玩。 她表示希望能与学生多沟通,多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才能够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江夏瑠霞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也喜欢这里的学生,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烈,甚至有许多非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蹭课。而在任教的过程中,她也感受到中日教育的不同之处,我个人认为,日本的公立教育比较讲究稳定,比较保守,但他们很注重对孩子独立、自主管理的培养。中国的话比较重视精英教育,也敢于让学生们去尝试,去自由发展。

  热情有礼,活出精彩自我

江夏瑠霞给很多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热情、美丽。我真的被她的礼仪惊讶到了。平时上课见到老师,一般都是我们主动鞠躬向老师问好,我还是第一次见老师先对学生鞠躬的,真是让我受宠若惊。”2018级日语A班朱渲畅赞叹到。

她是一个让人觉得很温柔又十分积极向上的人,课间的时候我们经常一起聊天,和她对话是一件很轻松愉快的事。”2018级日语专业A班邓婧雯也情不自禁地表示。

生活中的江夏瑠霞非常热爱旅游,北京、台湾、西安、成都、张家界、武汉、桂林、杭州、苏州、上海等城市她都有去过。来到中山快一个月了,因为热爱跑步,方圆十几公里以内的利和广场、大信新都汇、中山纪念公园和兴中体育馆,她都去过。感觉中山的马路比较宽,绿化环境也好,给我带来了一种很开放的感觉,让我觉得在这样子的城市生活,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调节也有很好的作用。

在中国与日本生活了多年,对于两国文化,江夏瑠霞也有不少感悟:虽然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跟中国人的不太一样,但是我希望学生能感觉到日本是一个很容易接触到的可爱的国家。

江夏老师也表示欢迎更多对日语感兴趣的同学来找她交流,“如果学生上完我的课之后,想去一次日本旅游,甚至产生了大学毕业后去日本留学或者去日企工作的想法,我觉得我的梦想就实现了。

文:黄洁 吴晓云 李宗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人们都喜欢有才华的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