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与天人互泰的境界是什么?

  药师法门有一个特质,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你跟宇宙,乃至人,都是一体的。至于怎么样的对应,这就是药师法门要宣讲的。

  有一个问题,释迦佛是怎么样观察这个世界的?一般人说,佛有五眼啊,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是佛真的有其他的眼睛吗?而且还是五个,其实不是。然后用佛的眼睛,像高科技的仪器一样来看这个地球的形状,我想,估计许多佛弟子都会犯困,因为很多人根本很难解释出,佛讲的须弥山,还有华藏世界,还有地狱,这些佛到底是怎么看到的?是用哪个眼睛看到的?因为我们想不通这个问题,所以很多人把佛当成了超人、神仙。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回到天人合一的思想。你要观察天地宇宙怎么运行,你就观察你身体的运行就知道天地的运行了;这个观察的方法,古人见过内证观察,就是你境界到了一定时候,就可以观察到。通过观察身体的内在运作,宇宙是什么相貌的,就知道了;把这个 内证观察的能力,叫做天眼、法眼、慧眼或者佛眼。因为人是天地孕育出来的,所以他就带着整个宇宙的信息,古人才把天、地、人称为“三才”,人和天地并列。六祖惠能也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色身,具足宇宙中的一切功德,一切信息。

  比如中国古代的祖师,发现宇宙都是用五来划分的,包括五脏,五行,五大行星,也就是宇宙中都可以用五来划分。人和外界的世界的一体,也就是这个五大元素,可以跟宇宙的五大相应。我们的祖先在五千年前就发现了这个思想,然后流传到印度,印度也保留了这个思想,又把这个思想发挥,你现在在藏地的经典上,尤其是唐密,唐密是密法真正的部分,而不是藏密;藏密是密法和藏地的风俗结合起来的一种密法,就像汉地的佛教,是印度的佛法和中国的道家儒家风俗相结合一样。唐密的最重要的代表,就是“五”的思想,尤其是五方佛,还有一个,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密宗许多修法,就是从身体开始修,因为身体就是整个宇宙。

  讲到修行,其实无特别,但你能积累阴功,断除偷心,自然容易跟天人合一。天和地,只有一种精神,就是无私的奉献;你要修行,先达到无私时,自然就合一,智慧和福报就能开启。那如何达到无私?就要先积累阴功,一步步来,这也是天人合一的启示。

  我看很多人修习佛法,实在困惑对立太多。第一个法门太多,很困惑,不知道选择哪个好?第二个,法门和法门之间,会形成对立,互相起诽谤,看不起;这都是没有明白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无量的法门,像天上的星星一样,但归结起来,还是二十八星宿(二十八个星团),这些星团再归结,就变成五方了,其实只有五大法门而已,你都可以学习。吃白色入肺,吃青色的入肝,吃红色的入心,吃黑色的入肾,吃黄色的入脾胃,你说哪一种颜色最好?都好,就看你什么缺什么,喜欢什么了。

  如果不了解天人合一,你有没有学佛,你都很对立。学佛后,会把没有学佛的对立起来,学了这个法门,会把其他法门给对立起来。这种对立,你就有痛苦,而且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法门最厉害。还有的人,慌忙的想逃,逃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人和环境的对立。

  但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告诉我们,其实极乐、天堂还是地狱,都在身体内可以内证观察的到。外在有个极乐,身体内一定有极乐;外在有地狱,身体内一定也有地狱,因为天人合一嘛!佛陀是这么内证观察,中国的祖师也是这么内证观察的,这就是不可思议的部分了。

  古人云:“五伦之外无大道”,五伦八德是做人的纲领,也是一个人道德的基础。《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行德本是每一个人的本...

  在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富不过三代”,实际上讲的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  第一代创业的人,往往都是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兢兢业业,用自己的双手打...

  父母已经给予了我们最宝贵的生命,含辛茹苦把我们扶养成人。  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把最好的吃的用的给予我们,  宁愿委屈了自己也不愿委屈了孩子。多么无私的爱啊!  还有什么比家庭和谐身体安康更幸福的...

  孟子告诉我们五伦是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但,现在很多的问题都发生在夫妻这一个伦常上!  正因为夫妻是人伦的起点,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发生了偏差,那么家庭怎会和谐,社会怎会稳...

}

跋锋寒呻吟一声,首先爬起来,发觉自己浑身湿透,汗珠色黑味腥,但身体却舒泰轻松至极点。
  睁目一看,整个天地都不同了。
  山头远近的山林像变成另一个世界似的,不但色彩的层次和丰富度倍增,最动人处是一眼瞥去,便似能把握到每一片叶子在晨光中柔风下拂动的千姿百态。
  跋锋寒感动至浑体猛震,跪了下来,热泪不受控制的夺眶而出。
  他闭上眼睛,内外的天地立时水**融的浑成一体
  和煦的阳光从东方射来,投到他身上,从没有一刻,他像目下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生命的意义。

这是刚被和氏璧改造过的跋锋寒,要说他达到了出阳神的境界,没人会信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