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中如何对治妄想?

大安法师:心中常有不良的念头生起,如何对治

居士:心中常有不良的念头生起,是否有罪?该如何伏住?我的淫念很多,不自觉就生起,有什么办法对治?

法师:我们的内心会有种种的妄想杂念,这些妄念里面更多是淫欲的念头,这是一切欲界众生的通病。

那怎么办呢?这些念头起来肯定是有业,有罪呀,因为每个念头都会形成一种业,都有一种力量,都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熏习了一个种子。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从念头上修起。

怎么把贪嗔痴的念头转为清净、平等、智慧、慈悲、惭愧的念头呢?还是要靠这句佛号。当不好的念头起来的时候,我们就把这个念头转到这句阿弥陀佛上来,这就像用清水珠来澄清浊水一样,用佛号来转我们的念头。

以佛号转念头,首先是一和多的关系,以一句佛号来收摄百千万亿个妄念,这是第一;其次是清和浊的关系,以这句清净的佛号来转变浊染的凡夫的念头。

所以念佛法门是直接从念头下手。念念弥陀,就是最好的修行。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闻思修是一个宣扬佛学文化、提倡佛法修行“互联网+佛教”创新平台,遵循闻思修三大次第,为您提供在线礼佛、念佛、坐禅、抄经、拜佛、砖塔、诵经、诵经、供灯敬香、行善积德、祈福许愿、同修正念和佛法知识,佛学音视频等诚挚服务,助您居家学佛,积福报修供德。闻思修不止宣扬佛学文化,重在持心修行。愿修行,见闻,随喜者,所有修持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消除一切罪障。 闻思修净化心灵、佛法在人间,探寻事物的本源,追求一切事情的归宿;将佛法还于人间,为众生、为社会、为人类造福;祈愿现实人心得到净化,人间变成净土,像华藏世界一样,实现真正的和谐!

1、我的佛堂:个性化自定义佛堂;

10、八万四千佛学文章、高僧大德音视频讲座、禅乐佛音、禅素茶香;佛学交流,动态信息发布;

闻思修——是您身边的护身符!

}

这个要听法师的讲经传承为好,

版面佛友们往往也跟没三皈的版友一样,自己看经,自己查佛学字典,自己解经,说法很难一致。

贪嗔痴的痴即无明,而邪见和无明有法义区别。

从南传色彩的开示开始学习吧:

广超法师讲经时,邪见主要是身见等。

马欣德法师讲经时,对邪见和无明的区别做了格外详细的解释(南传传承):

  邪见的巴利语是miccha-ditthi或者简称ditthi,什么是ditthi呢?ditthi的意思是见解、观点、思想、学说或者信仰。一般上来说,如果在ditthi前面再加上samma(正确的),是指正见。如果没有加samma,有时是专指邪见miccha-ditthi。要注意邪见的邪(miccha)不能够理解成邪恶的意思,而是错误的意思。它相对的是samma(正确),正确相对的是错误。所以我们说:这是邪见,意思就是这是错误的观点、这是错误的见解。邪见,如果是指邪恶的见解,在巴利语里往往叫做恶见papa-ditthi,恶见是一种很错误,错误到很大程度的邪见,才叫恶见,但一般错误的见解,我们都通称邪见。

邪见的特点是错误地分析事物;作用是错误地推断或执着为“永恒”、为“乐”、为“我”或者为“净”;表现为错误的见解或者错误的信仰;近因是不愿意去见圣者,不愿意亲近圣者。

邪见是错误地推断或执着对象为“常、乐、我、净”;而无明是错知对象为“常、乐、我、净”,它们之间的分别在哪里?

无明和邪见是有区别的,虽然它们两个很相像,但是在程度方面不同,在这两者当中它们的区别是:如果只是认为对象是“永恒的”、是“乐的”、是“我的”、是“净的”,这称为无明;如果是进一步相信、坚信它,认定对象就是“常的”、“乐的”、“我的”、“净的”,认为世间法有“常、乐、我、净”,这种坚信、相信是邪见。同时,无明和邪见也分别在不同的出世间道当中被断除。

一切的凡夫都有邪见,也都有无明,一切的圣者都没有邪见,但惟有漏尽者(阿拉汉圣者)才没有无明。它们对于众生在轮回当中的作用也不同,只要一个有情、一个众生还拥有邪见,他必定有可能堕落到四恶道;而如果一个众生只要还有无明、还没有断除无明,那他必定还会轮回。

因为一切圣者已经断除了邪见,所以圣者不可能再堕落恶趣,叫做avinipata-dhamma,vinipata就是堕落的,avinipata就是不可能、不会堕落的,dhamma就是定法、定则、定律。一个圣者因为已经断除了邪见,所以他不可能再堕落恶趣,有时候也把初果和初果以上的圣者叫作具见者,就是拥有正见的人。

但是初果圣者、二果圣者、三果圣者都还没有断除无明,所以他们还要轮回。即使是一位三果(不来圣者),己经没有任何的欲贪和嗔恚了,也就是说,他对一切的欲乐已经不会再有贪着、贪染,对男女的、饮食的、睡眠的这些欲乐,他都不会有贪着,而且他也不会有任何的嗔恚,乃至一丝的忧伤也不会,但是由于他还有无明,所以还是要轮回,他死了之后还是会投生到色界或者无色界梵天去。

惟有一位漏尽者(阿拉汉圣者),由于他断除了无明,所以不会再轮回。

因此,邪见是使有情堕落恶趣、堕落四恶道的根本、元凶;而无明是使有情轮回的元凶、根本,这是它们的区别。

也就是说,一个众生造了不善业,这种不善业惟有在邪见的支助之下,才有可能使他堕落到恶趣。如果一个人造了很重的不善业,但后来由于断除了邪见,这种不善业再重、再强,由于没有邪见的支助,仍然不可能使他堕落到恶趣,只能够在他生命当中成熟,比如遭到身体的痛苦,甚至被打死等等。

如果一个人造了很重的不善业,例如杀人等等,但只要他己经断除了无明,即使是很重的不善业,因为没有了滋长的温床,所以仍然不可能导致轮回。就好像angulimala指蔓尊者的例子,他虽然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只差杀了他的母亲就可以凑够一千个人了,结果那个时候佛陀出现了,使他出家,后来他通过精进地修行断尽了一切烦恼,连无明在内的所有的烦恼都断尽了,他在最后一生当中杀死那些人所造的不善业,还会在他的下一世成熟吗?不会了。所以无明是轮回的根本,邪见是堕落四恶趣的根本。

邪见有很多种、许许多多的邪见,涉及到各种方面,所以佛陀用什么比喻来形容邪见呢?用林、用网,林就好像树林、好像森林一样那么多的邪见,或者好像网一样,那么密密麻麻的邪见。在《长部》Dighanikaya第一部经叫什么经?Brahmajala Suttam《梵网经》。brahma是婆罗门或者梵,jala就是网。在这一部经里,佛陀就列出了一共有六十二种邪见,包括常见、断见等种种的见地,所以佛陀也把这一部经叫作梵网,见网、意网或者法网。

现在我们先来探讨第一种邪见:有身见(sakkaya-ditthi),是指执着有我的邪见。kaya是“身”,加sa就是“有”,加ditthi是“见”。古代也音译为萨伽耶见,或者称为身见,或者简称邪见。

有身见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执取五蕴为我”的邪见。即使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都会认定这个身心是我。例如,这个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头、我的手、我的脚、我的眼睛、我的心;这个是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儿女、我的妻子、我的丈夫等等,已经认定的,这些称为我见。如果已经变成一种执着,又称为我执,这是一般普通的人都拥有的邪见,即使连动物也会认为这是我的身体等等。

另外一种是“认为心识为我”的,这里的心识是特指认为有所谓的灵魂。这种邪见认为有个灵魂存在或者认为心识是轮回的主体,这种邪见在婆罗门教(后来发展成印度教)表现得特别明显,在一般的宗教里,只要认为有灵魂,还是属于这一类的邪见。这种邪见认为人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或者身与心,在经典里面也叫做命和身这两种。他们认为心和身是可以分开的,心是主人,身体是客人,就好像一个人可以不断地换衣服,衣服破了就再换新衣服,或者一个人可以不断地换房子,如果房子住坏了、旧了,再搬新房子。这种邪见认为灵魂是不变的,但是身体可以不断地变换,就好像换衣服、住房子一样。

这一类的邪见,他们认为心识是永恒的,为什么呢?因为它可以记忆。在《梵网经》里特别讲到了,由于这一类的沙门、婆罗门拥有神通,通过神通观照很久远的过去世,发现到一直以来我都是在轮回,而身体不断地生了又死,生了又死,世界成了又坏,成了又坏。于是他认为:“这一连串一直都存在的称为‘我’,称为‘心’,称为‘灵魂’。而作为物质的身体却不断地生了又死,生了又死。”所以他们认为:“‘心’是轮回的主体。”

这种邪见在佛教中也存在,即使是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已经有这一种邪见。例如在《中部》有一个经叫《大爱尽经》,里面讲到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渔夫出身的人,他后来出家成为比库,名字叫做沙帝(Sati),他生起了这样的一种恶见,在经典里称作papa-ditthi,就是邪恶的见解,他认为:“我知道世尊所说之法,这个心识在轮回当中始终保持不变。”他的意思就是在轮回当中,身体可以不断地变换,但心识是主体,可以保持始终都不变。当时很多其他的比库听到了就去劝他说:“贤友沙帝,不要这样说,不要这样毁谤世尊。毁谤世尊确实不好,世尊的确不可能这样说。贤友沙帝,世尊用各种方法:‘有因缘才有心识,离开了缘起,就不会有心识的产生。’”但是这个沙帝还不肯放弃他的恶见,很多人都劝不了他,于是去报告世尊。世尊知道了之后,就把他叫过来,叫过来之后就问他:“沙帝,你是不是真的生起了这样的恶见,认为心识在轮回当中始终保持不变?” 沙帝说:“是的,尊者,我是这样认为的。”佛陀又问说:“那你认为什么才是心识呢?”沙帝说:“尊者,心识就是能感受者,能够在这里、在那里体验到所造作的善或不善的果报。”也就是说,因为心识是恒常的,所以在这里造作的善、造作的不善,是同样一个心识在承受着善和恶的果报。

佛陀就很严厉地呵斥他说:“愚痴人!你怎么知道我是这样说的呢?愚痴人!难道我不是用各种方法说,有因缘才有心识吗?离开了缘起就不会有心识的产生吗?愚痴人!你自己误解了还要毁谤我,你自作损害,多作非福。愚痴人!你将得到长久的不利与痛苦。”当时佛陀这样呵止他。

然后佛陀就用问答的方式问其他的比库说:“缘于眼以及颜色产生的识称为眼识;缘于耳以及声音产生的识称为耳识;缘于鼻以及气味产生的识称为鼻识;缘于舌和缘于味道产生的识称为舌识;缘于身和种种的触所缘所产生的识称为身识;缘于意根或缘于心所依处和缘于法所缘所产生的识称为意识。”

就好比说,用草所烧的火我们称为薪火,用柴所烧的火我们称为柴火,用灯所燃的火我们称为灯火,用蜡烛点的火我们称为烛火。因为有种种的因缘,所以才有这样的名称,如果离开这些因缘,不可能再有称为识、心识的东西存在。一旦离开了因缘就没有心识,哪里还会有一个所谓永恒的心识存在呢?所以认为有灵魂在轮回,认为有一个不变的心识在投胎的这种邪见,是一种认为有“我”的见,也是一种恶见。

除此之外,佛陀在世时的古印度还有许许多多的邪见。

有人认为:“身体是我。”一旦我没有了,所有的心识也没有。因为佛陀要破除这种邪见,所以佛陀就教导,应该如实地以正慧观照“色是无我”的。

有的人又认为:“受是我的。”例如,有些沙门、婆罗门拥有很高的定力,在禅定当中,体验到很清净、微妙、殊胜的快乐,他们认为这个才是究竟的我、殊胜的我。佛陀为了破除这种邪见,他也教导,应该观“受为无我”。

有些人就认为:“我能够记忆,我能够想起这个、想起那个。”因为有心想,所以他们认为有心想的是我。佛陀为了破除这种邪见,所以教导“想无我”。

有的人又认为:“能够造作的是我,我能够造这个、造那个,我能够造业,造善业、造不善业,而我又能够体验到所造的善业或不善业的结果。”所以执着于能够造作、行作的“我”这种邪见。佛陀为了破除这种邪见,因此教导了观“诸行无我”。

而认为:“有个永恒的灵魂,有个心识为主体”。佛陀为了破除这种邪见,所以也教导“识无我”。

佛陀在经典里经常教导,应该观照五蕴无我(色、受、想、行、识),无论是五蕴当中哪一种,每一种蕴都可以用十一种方法来观,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内的、外的、劣的、胜的、粗的、细的、远的、近的,用一切的方式,观照五蕴没有任何一种可以执取为“我”的。

还有另外一种邪见认为离蕴有“我”。这离蕴“我”指本体、本体我,又可称为至上我、究竟我,就像婆罗门教和印度教认为有所谓的宇宙本体一样,他们认为一切都是由梵天所造,梵天是世界的根本、根源。梵天是无形无相、无所不在的,因为有了梵,才有了这个世间,世间的一切都是由梵显现。从究竟的角度上来说,梵是终极我、本体我、是至上我,而轮回的灵魂是小我,因此执取有所谓宇宙本体或者有真我、有大我,这也是一种邪见。

婆罗门教认为,这个世间的根本、起源是梵。梵叫做Brahma,Brahman或者也称为真我(Atman阿特曼,阿旦摩),又称为大我,众生的灵魂称为小我。后来印度婆罗门教发展成为印度教Hinduism。印度教到了中世纪又发展成六大派,六大派分别是胜论派、数论派、瑜珈派、正理派、弥曼沙派、吠檀多派。所有这些派别,称为正统的印度的宗教。而佛教、耆那教这些沙门思潮,印度教把他们称为非正统的宗教。

所有这些印度的六大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承认《吠陀》经典Veda,意思是名、知识。Veda有四种《吠陀》称为《吠陀本集》,它是:《梨俱吠陀》(梵Rg Veda)、《娑摩吠陀》(梵Sama Veda)、《夜柔吠陀》(梵Yajur Veda)、《阿闼婆吠陀》(梵Atharva Veda)。所有印度的这些种种的流派,他们都承认《吠陀》的经典,虽然他们对《吠陀》的理解、对《吠陀》的发挥和解释不同,但共同认定《吠陀》经典的权威,这是属于印度正统的宗教派别。

在这种种印度教的流派当中,发挥本体我(梵我)和个体我达到最高境界的就是吠檀多派Vedanta(吠檀多)。Veda是吠陀,anta是终极。意思就是他们认为:他们把《吠陀》的经典发挥到最高的阶段,已经是终极了。

在公元八世纪,出现了一位很有名的印度吠檀多哲学家,他叫做÷ankara商羯罗。商羯罗出生于南印度的伽拉迪(Kalaói)村,在西南印度的,他是属于婆罗门种姓,在少年时候,他追随当时印度著名的吠檀多学者,不二论学者Gaudapada乔荼波陀的弟子Govinda乔唯陀学习婆罗门印度教教义。后来他就在Baranasi(巴拉纳西)从事著述和讲学,他致力于要将佛教摧毁,致力于要把佛教赶出印度。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佛陀出世之后,就宣讲了“无我”的学说,但婆罗门教是讲“我”的,讲(Atman梵)的。佛教讲无我就动摇了婆罗门教的根本,而且佛陀本人否定了《吠陀》的权威,他也反对祭祀,反对种种种姓,这样的话就已经瓦解了婆罗门教的权威。所以佛陀的教法中“无我”是区别于其他任何宗教(包括婆罗门教在内的宗教或者学说)的。

后来到了佛灭八百年的时候,印度又出现了一位大乘的论师Nagarjuna(龙树),龙树菩萨又根据缘起性空的学说,发挥了无自性的说法,于是当时印度凡是接受佛教的人都接受“无我”或者“无自性”,或者“性空”这种说法。这样的话,印度教、婆罗门教这一套认为有“我”的体系,就遭到了很大的冲击。

为了要重建《吠陀》经典的权威,为了重塑人们对“梵”、对“我”的信心,商羯罗就致力于要宣扬有“我”的学说。他发誓要把佛教逐出印度,而且他也真的已经做到了。等商羯罗死了之后,结果真的,那时佛教的元气已经大伤。

从公元八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几乎已经到了转型的时期。无论之前的中观学说,还是瑜伽行派学说,在商羯罗的手下,他都毫不留情地把它们驳斥。商羯罗虽然死了,但佛教那时元气已经遭到了重创,后来佛教也吸收了大量的印度教、婆罗门教的一些形式、一些鬼神信仰,甚至把印度教的神邸踩在那些金刚的脚下,用心理方面去战胜它,但是事实上,那个时候,整个佛教在印度已经走下坡路了。

商羯罗也模仿佛教建立了僧院,叫做matha,其后在印度各地出现了许许多多商羯罗派的僧院,乃至到今天,自命为正宗婆罗门的印度学者当中,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属于商羯罗这一体系。商羯罗在有生之年游遍了整个印度,他到处去找人辩论,不仅仅是找佛教的,连印度教的其它派别,都找他们去辩论,当时他和强有力的弥曼沙派的学生叫做曼得拉弥史拉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后把他的对手也挫败了。商羯罗到处去宏扬他的教法,但他的对象并不是一般的城市居民,因为在城市里当时佛教的势力很大,一般的工商业者又信仰耆那教,下层的百姓一般又倾向于比较通俗的印度教。而当时在城市里人们的伦理观又普遍流行着享乐主义,所以商羯罗主要是对他们以及那些婆罗门的阶层和各种各样的游方僧,跟他们说教。

商羯罗可谓是英年早逝,他在三十二岁死于喜马拉雅山的Kedarnatha。就像在印度其它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一样,虽然他的生命很短促,但是挂在他名下的著作居然有三百多部,印度人有一个习惯,他写的一些著作,喜欢挂在一些名人的名下,这样的话流传得更广,像商羯罗虽然他才三十二岁,即使他二十岁开始写作的话,那么才十来年,而且他经常游方、经常找人辩论,所以要他在短短的十来年写三百多部,这个是很难想象的。不过,至少有七部或者十部的著作认定是他的,例如:他对印度教很多主要的《奥义书》作了注,比如对《广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他氏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由谁奥义书》、《石氏奥义书》等等这些《奥义书》作了注解,他还作了《薄伽梵歌》、《示教千则》、《问答宝鬘》这些书。商羯罗在某一方面也吸收了佛教的学说,所以他的一些论敌、对手就骂他是伪装的佛教徒。

那商羯罗代表的吠檀多学说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或者他与我们现在讲到的“我见”有什么关系呢?吠檀多派认为现实世界都是幻化的,叫做maya,惟有命我和究竟我才是真实存在的。命我叫做jivatman或者称为个我、灵魂,而究竟我(梵Paramataman),是至上我或者称为梵我。他们认为梵、梵我是世界的本源,梵我是唯一真实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智慧不同,所体现的梵也各有不同,分别有两种:一种是上梵,一种是下梵。

上梵(梵Parabrahman),来表现“上智”之梵及最高我,它的特性是无德、无形、无属性。正因为有了梵,所以才有了世间的显现。下梵表现为无明“下智”之梵,下梵(梵Aparabrahman),其特性是有德、有意志、有人格性,这时有无数的有情存在。为什么会有有情和世间的存在呢?换而言之,为什么有情众生会轮回呢?因为有了无明(梵avidya),众生由于没有认知到梵,于是脱离了梵;由于脱离了梵,因此不断地轮回。

如果能够去除了无明,就能知见“上梵”,能够知见上梵的智慧就称作上智。如果还有无明,只能够见到“下梵”。上梵上智属于真谛门,下梵下智属于俗谛门。从真谛门的角度上来说,没有众生、没有世间的存在,一切都是虚幻的,maya,是属于幻化的。从俗谛门的角度来说,还会有世间、还会有众生、还会有轮回。依真谛门来说,小我与大我,梵我与个我,上梵与下梵,是不二的(梵advaita),也就是没有分别的。从真谛门上来说,上梵是常住的、真实的,你不用去修行本来就俱足的,这是真实的解脱,他们称为无身解脱(梵videha mukti)。从俗谛门来说,要证得最终的梵我,还必须通过种种的修行,包括读诵《吠陀》经典、祭祀、苦行、禁欲、克制、修定等等,通过种种修行才能够回归本体。

商羯罗的师公,乔荼波陀(Gaudapada)写了一本书叫做Agama《圣教论》,这本书里的第二章讲到了,由于众生在轮回当中所认知到的梵是错误的,是不真实的,就犹如梦,这个世间或者生死轮回本身是一场梦。在梦里无论你做了多少东西,还是在梦中做事,惟有一个人真正体验到究竟的梵我,犹如一个人在梦醒的时候,他回想梦中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梦中做的,这个是吠檀多的Gaudapada乔荼波陀所作的一本叫做Agama《圣教论》的书里写到的。

而商羯罗又写了另外一本书,为《蛙氏奥义书》写了一本叫做《Manóukyakarika》,这本书里举了一个比喻,用来比喻大我和小我,他说大我和小我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没有区别的,就好像一个瓶子,瓶子里面的虚空表示小我,而瓶子外面的虚空表示大我,瓶子里面的虚空和瓶子外面的虚空,从本质上来说是不二,是没有区别的,但因为众生有了无明,就好像有了这个瓶子壳限制,所以小我不能见到究竟的大我,惟有打破了无明,瓶子里面的虚空才能和瓶子外面的虚空合而为一,这样的话,就等于无身解脱。因此,吠檀多派的不二学说认定了有一个我在,无论是个体的我,称为灵魂也好,称为命我也好,或者他们说的离蕴的一个本体的我,他们认为这个是属于究竟的,而个体的灵魂、个我或者称为命我,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究竟我,但他们在究竟意义上是没有区别的。

这种执着于“本体我”,还是属于“我见”、属于邪见。

在这三种有“我”的见、“有身见”里面:

第一种:执取“五蕴我”的,是一般普通的人。普通的凡夫都会执取的“我”,这是一般所称的邪见;而对于执取灵魂和心识的“我”,是一般的宗教认定有个灵魂、有个心识,这样的一种邪见;而执取“本体的我”,或者世界本体、“究竟我”这种是属于高等的高级的宗教所执取的邪见;

但是在佛教里面,是彻底地讲“无我”的,我们可以说“无我”的教法是佛陀教导的特色。在佛陀教法里面讲到“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也就是无论有为法、无为法都是讲无我的。即使大乘佛教讲空,还是讲缘起性空。所以这种有我的见是属于一种邪见。

我们接着再看另外一种邪见,是属于常见(Sassata ditthi),Sassata ditthi可以分为几种,一种是称为宿命论。宿命论认为我们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的,认为人的吉凶祸福都是上天注定的,比如认为:“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这种称为命定论。

例如:古代的人认为一生的贫福贵贱,这些称为命,一年当中某一段时期的吉凶祸福称为运,命和运是天定的。好像现在有很多人也相信太岁呀,相信今年的运程怎么样啊,生肖啊等等会决定今年走什么运,这些运是上天安排的、有玄机的,你不必太计较。“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些是命定论,是属于一种常见。

然后另外一种认为是神创说,这种邪见认为有所谓的神、主、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这个世界和人是上帝所安排的,因此我们应该要称颂神,应该要相信神、要敬奉神。

还有一种最能够代表常见的是灵魂说,这种邪见认为灵魂是生死的主体,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有身见”里面的第二种,认为“识是我”的见。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这个身体、色身会不断地生而又死,但是作为心、作为灵魂,它是恒常不变的。

在这三种常见中,第一种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注定的,人的吉凶祸福是由天定的,这是恒常的、不能改变的;第二种认为神是永恒的,上帝是永恒的;第三种认为个我是永恒的,灵魂是永恒的。所以认为永恒的叫做常。

第一种是无因见(ahetuka ditthi),无因见认为苦乐是没有因的。虽然有人享福有人受苦,有人的福报很好,有人的福报不好,但这些都是没有原因的,这些都是偶然的。这些人并不认为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它们都是偶然的。你偶然得到生命,偶然享福,这世界存在也是偶然的,一切都是偶然存在的,它们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纯粹只是物质上的一些机械的因果关系。或者有些人不承认有过去世,他只认为有今生,没有过去世的因,人突然就有了生命,这也是一种邪见。

第二种是无作用见(akiriya ditthi),这种邪见认为所造作的善或恶是没有结果的,你现在即使布施、持戒、禅修、行善,不会有什么好的果报;你即使杀人、放火、偷盗、奸淫,没有什么不好的恶报;无论人造好或不好,都不会带来果报,没有果报。这些人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称为无作用论,就是行为没有结果的这种邪见。

第三种是虚无论(natthika ditthi),这种邪见认为人死了归灭,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人死如灯灭,人死了只是变成一堆尘土,哪里还有未来世呢?哪里还会投胎呢?他们拨无因果,否定因果法则,否定三世轮回。这种断灭见,现在在很多国家都很流行,无论是西方也好,其它很多国家都很流行。由于他们否定了业果法则,所以他们认为行为和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而这种断灭见,包括无因见也好,无作用见也好,虚无见也好,都可以使我们的人心变得很坏,可以使一个社会造成混乱,可以使人的道德沦丧,可以使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为什么现在在一些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里,道德、社会治安会很差呢?就是因为这种邪见的蔓延的关系。可以说在所有的、种种形形色色的邪见当中,断灭见是最严重的,它的严重程度可以成为一种极重的恶业。

我们佛教徒都知道,有称做五逆重罪,也就是五无间罪,是哪五种呢?杀母、杀父、杀阿拉汉、恶心出佛身血以及分裂僧团。但是作为极重的恶业呢?一个人坚信断灭见,这种邪见和上面的这五种无间罪是一样的,都属于极重的恶见。这种恶见称为决定性的恶见。

如果一个人坚定地抱持着说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三世轮回,他也不承认人的生命是由过去世所造的业带来的,他也不承认今生所造的业会带来来生,他也不相信因果、业果的关系,这种人如果坚信这种见地,到他死都不肯放弃的话,这称为决定性的邪见。

一个人如果抱持着决定性的邪见,那么我们可以肯定的,他的下一生必定只有两个地方去:第一是地狱,第二是畜生。即使有些人邪见稍微再轻一点的,但还是会堕落到恶趣,堕落到恶道。

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有一位将军,他就持断灭见。他认为没有三世轮回、没有因果,等他死了之后就投生为鬼。他的女儿是一位佛教徒,她也证得了初果,所以她知道像她父亲这么样的持有严重邪见的人是不可能投生到善趣的,于是她就以她父亲的名誉,为他作了功德,然后再把这份功德回向给她的父亲。因为她所作的功德是供养以佛陀为首的僧团,所以她的功德是很大的。之后再把这份功德回向给她的父亲,她的父亲得到了这份功德之后,结果就过了几个月如同天人一般快乐的生活。但是即使这样,他仍然没有放弃他的邪见,在他的鬼道生命结束之后,又堕落到地狱去。

所以如果一个人认为没有因果,没有三世轮回、拨无因果、否定三世,这是危害性很大的邪见。我们不能够因为自己见不到,没有亲见到过去世和未来世我们就否定,就好像一个瞎子,他没有看到太阳,没有看到物体,他就武断地否定没有太阳、没有光明;同样的,如果因为没有亲见到过去世和未来世他就否定,这是一种很严重的邪见。其实,三世轮回并不是不可能见到的,我们可以用很多的方法知道有三世轮回。

例如:自古以来很多的书籍记载一些有关过去世,或者一些人见到另外一类生命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还有另外一种,如果没有过去世、没有轮回的话,那怎么解释有些神童的现象呢?有些天才的现象呢?有些神童一出生就能说其它国家的语言,或者说他们拥有非凡的能力,你不可能只是从遗传的角度去解释吧!也不可以只是从他的脑细胞的组织结构去解释吧!是不是?

还有,我们看双胞胎,无论是先天的或后天的,他们都几乎是一样的。先天的就是来自父母的遗传都一样,在母胎里面吸收的营养都一样,出生后受到的教育、福利都一样,但是双胞胎可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是不是?或者他们的命运也不同。如果是按照算命的来说,他们是同一个时辰出生的,他们的命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往往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身边可以见到很多。例如:在中学的时候就有对双胞胎,在不同班级,老师也经常认错人,但是他们命运差太远了,一个很早就死了,另外一个作弟弟的到现在还飞黄腾达。他们性格也不同,有的内向、有的外向。双胞胎也是这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如果我们只是从物质的现象来看,他们确实没有任何应该有差别的理由,但他们的性格、爱好、兴趣、趣向等等的不同是由于他们过去的业。

还有修到天眼通和宿命智的人可以知道过去世,修到天眼智的人可以知道未来世。在上座部止观禅法的传承里面,在修行当中有一个必经的阶段,就是必须要亲见过去世和了知未来世,也就是佛陀教导的缘起。缘起法就是我们要知道过去世有什么样的业、什么样的烦恼导致我们今生有这一堆五蕴的。惟有我们能亲见到过去世,找到过去世的烦恼和业导致我们今生这一堆果报,那时我们对三世因果,三世轮回就没有怀疑了,这个在七清净里面是属于第四个清净,叫做度疑清净。因为对三世、对因果、对业果法则没有怀疑了,称为度疑清净。

因此,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即使现在还没有见到、没有亲见三世,没有亲见业果法则,但是现在我们应该相信佛陀的教法、相信因果、相信业果法则。也可以说,我们身为佛弟子,我们相信,最重要的是相信四样东西:第一是佛陀;第二是法;第三是僧;第四是缘起或者称为因果法则。或者再总结有两个:我们要深信三宝,深信因果。这是我们作为佛弟子最基本的,如果你连因果都不相信,那可以说你没有资格称为佛弟子;如果你连三宝都怀疑,连佛陀所说的都怀疑,那你怎么有资格说:“我是三宝弟子,我是佛弟子?”所以作为佛弟子来说,不应该有任何的断灭见,即使我们没有亲见,我们也不应该生起这种邪见。至于还有其它的关于因果的错见、关于修行方面的种种邪见,我们在下一期的禅修营里面再继续学习。

: 如题。贪嗔痴称作“三毒”,再加上慢、疑(也许还要加上“恶见”?),是修行人主要

: 的障碍。而世尊悟时开口的第一句:‘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

: 想执著不能证得。”又将“妄想执著”提高至关键变量的程度。我的疑问是:贪嗔痴,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妄想性精神病能治好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