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吉鸿昌为什么被杀

吉鸿昌(1895.10—1934. 11),扶沟县吕潭镇人。1895年10月出生于扶沟县吕潭镇。1913年入冯玉祥部当兵。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升至连长、团长、师长。虽然地位越来越高,但始终不忘“当兵救国,为民造福”的初心。1921年,他拿出全部积蓄,在家乡创办吕北初级小学,并规定:贫苦子弟一律免费上学。

吉鸿昌时刻牢记父亲“作官即不许发财”的教诲,并将这7个字刻在茶碗上带在身边,时刻提醒自己。

吉鸿昌将军心系百姓,清正廉洁,与他接受进步思想密不可分。经常阅读进步书籍,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与中共负责人刘伯坚等接触密切,对共产党人产生无限敬意。

1930年11月,驻防光山任22军总指挥的吉鸿昌,奉蒋介石之命进攻鄂豫皖苏区。他对进攻苏区十分反感,“托病”到上海与党组织取得联系,随后又化装到苏区进行密访。当看到苏区到处呈现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景象,吉鸿昌认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随后计划在潢川组织所部起义,参加工农红军未果。也因此被蒋介石解除军职,逼迫他出国“考察”。有一天,他要往国内邮寄衣物,美国邮局职员冷淡地说:“不知道中国”。有人告诉他,如果说自己是日本人就会得到礼待。他非常气愤,找来一块小木牌,刻上“我是中国人”5个大字,坚定地戴在胸前。

1932年,吉鸿昌在“一?二八”抗战炮火中回到祖国,立即与上海、天津、北平党组织取得联系,变卖家产6万元购买枪支弹药,组织武装抗日。当年秋,经中共华北政治保卫局负责人吴成方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名爱国旧军人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33年5月,吉鸿昌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前敌总指挥兼第2军军长,先后收复康保、多伦等四个县城,这是“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收复的第一片国土。

1934年,吉鸿昌被推选为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主任委员。他将在天津法租界的家,作为党组织的地下联络站,印刷《民族战旗》和党的秘密文件,宣传抗日。

吉鸿昌在与地下工作者会谈时被捕。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吉鸿昌临死前写下的一首诗。

吉鸿昌向特务们喝道:“给我搬把椅子来!为抗日而死,死也不能倒下!”特务想绕到他身后开枪,他厉声说:共产党员要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开枪。我要亲眼看着你们是怎样打死我的。”

1934年11月,吉鸿昌被杀害于北平监狱。时年39岁。将军浩气垂宇宙,英雄精神贯长虹。吉鸿昌的一生光辉而短暂,至死也没有在敌人面前倒下。

}


《英雄吉鸿昌》侯勇剧照。

网易娱乐12月26日报道 作为2015年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为缅怀革命先烈吉鸿昌将军诞辰120周年而特别推出的大型革命史诗巨制《追我魂魄·英雄吉鸿昌》近日已圆满杀青。在杀青戏拍摄片场,吉鸿昌的曾孙女史如静加盟剧集,饰演一位战地记者,专程采访了侯勇饰演的吉鸿昌,实现了血脉至亲的超时空对话。

据相关媒体采访吉鸿昌的后代获悉,吉鸿昌的夫人胡红霞常给晚辈们讲吉鸿昌的故事,而吉鸿昌常挂口中“我是中国人,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思想则成为这个家庭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处事准则及行为规范。此次电视剧《英雄吉鸿昌》的剧本创作便是著名编剧王海平根据吉鸿昌女儿吉瑞芝撰写的回忆录《吉鸿昌传》改编,也是众多关于颂扬英雄吉鸿昌的影视作品中,唯一获得吉瑞芝女士书面授权并亲自担任总顾问的作品。该剧由北京东方纯钧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有限公司、上海太浩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并由北京东方纯钧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全力承制。实力演员侯勇、童蕾、章贺、邓莎等担纲主演,并获得王卫国、杜志国、侯长荣、郭晓峰等一众老戏骨头鼎力助阵。

《英雄吉鸿昌》作为响应我党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气节的红色影视题材作品,将以尊重和真实还原历史为准绳,突破禁区揭秘民族英雄人物鲜为人知的平凡生活和情感世界。通过接地气的叙事架构讲述中国革命道路上以吉鸿昌为英雄代表人物的真实人物及真实故事,为观众近距离客观再现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及各界民族英雄们为拯救国家、拯救人民、开启崭新“中国梦”那段不朽的峥嵘岁月。该片主创表示《英雄吉鸿昌》将力求在宏大的战争场面及细腻情感呈现等多方面追求尽善尽美,实现教育意义与艺术观赏价值的全新突破。

}

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上)

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字恒立,名世五,生于扶沟县吕潭乡吕潭古镇,1934年11月24日被蒋介石下令杀害于北平,年仅39岁。
    吉鸿昌将军一生坚持抗日救国,兴办家乡教育,留下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现存的吉鸿昌故居、吉鸿昌学校就是将军留给后人无可比拟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苍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4月2日,清明前夕,2019年扶沟县清明节“纪念故人、缅怀先烈”主题教育文明实践活动在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启动。据悉,该县自1984年开始举办这项活动,今年是第35次。
    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始建于2006年,2009正式对外开放,年接待量达36万人次。屹立在广场中央的吉鸿昌铜像高7.8米,重6吨,是全国最大的一尊吉鸿昌铜像。铜像身着戎装,眺望远方,象征他戎马战斗的一生和抗日救国的民族精神。
    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
    进入纪念馆主馆瞻仰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型浮雕,浮雕记述吉鸿昌光辉的一生:参加北伐、创办义学、深入苏区、主政宁夏、出国考察、光荣入党、察北抗战、英勇就义。
    在吕潭乡吕潭街中心有一座吉鸿昌汉白玉雕像,雕像往北一直走就可以找到吉鸿昌故居。与吉鸿昌故居一墙之隔的是吉鸿昌当时兴办的学校。保存完好的故居和学校旧址由82岁的何国治老人负责看护。作为文物管理员的何国治已在这里守护了20多年。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珍爱有加。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有吕潭学校旧址。1895年,吉鸿昌的父亲吉筠亭在吕潭街上有两间草房,吉鸿昌就诞生在这里。1931年,吉筠亭在开封因病去世,灵柩连夜从开封运到吕潭,也停在这里。为了便于各界人士吊唁,吕潭的父老乡亲连夜动工,在学校东边盖起5间正房,12间厢房的三合院,这就是保存到现在的吉鸿昌故居。
    吉鸿昌在1921年任营长时,创办“吕北小学”,开始招纳贫民子弟入学,1928年成立完全小学,学校先后多次易名“吕潭学校”“吕潭中学”等,1987年学校改名“吉鸿昌学校”。1929年,吉鸿昌任宁夏省主席,对学校进行扩建,有小学、初中、师范。
    学校原有600多间房屋,1700多名学生。吉鸿昌创办学校主要是因为自己儿时备受贫困和阶级的压迫,从军后,更是感到一个民族缺失文化的不幸,他每次回乡都亲自给师生们讲课。学校还规定:凡是入校的贫穷儿童一律免费,书籍文具由学校提供。
    吉鸿昌对这所学校倾注了大量心血,即使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他也不忘学校的发展,把自己的钱财几乎都投入到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之中。在1934年11月24日就义前夕,吉鸿昌在写给亲友的绝命信中,还念念不忘学校,谆谆叮嘱亲友要把学校办下去,要把学校办好。
    这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超过了当时的县立中学,曾号称“豫东第一”,走出了许多名人。
    说吉鸿昌,不能不说吕潭。说吕潭,不能不说这条河。 这条河叫清水河。这里原本是贾鲁河,蒋介石扒开口后,黄河夺贾入淮,贾鲁河改道,后来才有了现在的清水河。吕潭正是因为有了贾鲁河才有了码头。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商贾云集,航运发达,上通郑州,下达周口,号称‘小汉口’。这与吉鸿昌的名望也有很大关系,在将军的故里做生意,地痞流氓、大小土匪是不敢随意骚扰的,商人放心、安心。过了桥,是现在的吕潭乡第二初级中学。当年,这里是吉鸿昌学校的北院、。吉筠亭之墓就在中学院内。当年,吉筠亭立誓:“活着照护学校,死后葬在学校,永永远远和学校在一起。”
    在吉筠亭的墓碑上,镌刻着吉老对儿子吉鸿昌的教诲“做官即不许发财”。吉鸿昌把父亲的这一教诲烧制在饭碗上,分发给下属军官,以此自勉。
    吉鸿昌将军舍家弃业,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牺牲。这需要什么?需要信念、理想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吉鸿昌如果不牺牲会是什么官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