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是生命的话作神的解释说明和彰显

比喻不同于寓言,因为比喻并不注重细节;比喻不同于神话,因为比喻并不是杜撰的民间故事;比喻也不同于寓意故事,因为比喻并不是每一个细节都含有特别意义。

新约里的比喻大部分都是出自耶稣。《证主圣经手册》认为福音书里共有39 个比喻。旧约里也有比喻,譬如,先知拿单说的小母羊羔故事(撒下12:1 - 13),虽然没有指明是比喻,但它具有比喻的特征。也有的人把《以赛亚书》5章1-7节有关耶和华的葡萄园当作是比喻,也有人认为它是寓意。

比喻的内容都是有关天国或神国的事。它提供我们福音在世界扩展过程的资料、传扬福音的结果、末世的情形、上帝对犹太人和外邦人的方法、神国性质等等。比喻取材于属地的事件、习惯、或可能发生的事,强调点是在“属地的”。比喻论到农人种田、婚姻、国王、筵席、亲族关系、生意的安排、或百姓的生活习惯。由于它取材自具体的、活泼的生活事实,所以比喻可以成为教导的有效工具。比喻所要教导人的属灵的教训,或神学的真理。属地的因素和属灵的因素,中间有类比的关系。就是因为具有这种类比的关系,比喻才能作为说明和争论之用。

3、新约中的比喻与天国有关

很多比喻都以“天国好像”作开头的。基督来是要传扬天国的福音,并宣布天国已经近了。有些比喻直接说到天国,有些虽然没有明说,但也离不开天国的教导。因此若要充分解释比喻,必须了解这个比喻与天国、耶稣基督、福音的关系。犹太人当时的天国观跟基督耶稣要传讲的天国是完全不同的。

“天国”和“上帝的国”是同义的,因为犹太教的拉比是很敬虔,他们不敢直呼上帝的名字,便以“天”或“荣耀”来代替他。这是为什么只有《马太福音》是用天国这个字眼,理由是马太写作的对象是犹太人。犹太人国破家亡之后,他们就开始把上帝的国和耶和华为王的观念推展至末世,盼望有一位救世主弥赛亚来救赎他们,在地上建立弥赛亚国度。同时,为了解释他们遭受的苦难以及社会上种种罪恶,他们把这一切都看作是撒但的工作;昔日那在上帝宝座前控告约伯的撒但,现在下到凡间肆虐。撒但在地上有自己的国度和管制权,这原不是旧约的观念。耶稣一来,他传讲上帝的国近了。犹太人,甚至门徒们都以为这就是他们朝思暮想的弥赛亚国度,特别是他们看到耶稣行的神迹奇事,就更以为耶稣要来推翻罗马的统治,建立地上的弥赛亚国度了。耶稣要做的就是用比喻和其他教导纠正他们错误的天国观。

天国不属于生来自命不凡的犹太人,也不属于皇亲国戚,更不属于大财主或自以为有学问、傲慢自大的人。天国是属于小孩子和像小孩子的人(太19:14),虚心的人,饥渴慕义的人…对犹太人来说,这简直是闻所未闻,惊天动地的宣告。进天国与作门徒是分不开的。天国里没有分平信徒、门徒、传道。不错,在天国里也有领袖,但他们不是管辖别人,为首的必先要服侍众人,这是天国的原则(可10:43 -44)。耶稣说:“从施洗约翰的时候到如今,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太11:12)意思就是说,得天国便必须作门徒,没有较舒服的捷径。作门徒是要付出代价的,耶稣说:“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太10:37)这是天国的要求,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所以,哪里有上帝旨意运行,那里就是上帝的国,这是主祷文里的教导,也是耶稣说的“上帝的国就在你们心里”的意思。我们是天国的子民,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在比喻里,在登山宝训里,在书信里,甚至在整本新约就是教导我们怎样做个天国的子民。我们在解释比喻时,必须谨记于心,天国已经降临;天国继续存在;天国还要来临。我们要分辨该比喻所论到的是属于那一种性质的天国,或是所有的性质都包括在内。耶稣也时常用比喻催促人要赶紧进入天国,因为时间已经不多。譬如,《路加福音》16章1-8节不义的管家,耶稣不是赞赏他不义的作为,乃是催促人快点行动,对将来作安排,因为天国已经近了。

耶稣自己曾在《马太福音》13章11-17节,《马可福音》4章10-12节和《路加福音》8章8-10节 给以说明。

1、比喻是要向跟从他的人启示真理,教导有回应的门徒之一种方法

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因为比喻的故事都是生活化的事物,听众立时可以投入故事的情节。当他们急于知道故事将会如何发展和结束时,便挑起他们的好奇心。比喻能引发人去思考。透过类推,耶稣希望听众能藉着判断那些非常熟悉的事物,同样地判断那些前所未知的真理。

2、比喻是要把真理对不回应的人隐藏起来,使那些继续悖逆上帝的人心里坚硬

这正是《以赛亚书》第6章的教导,也就是耶稣在《马太福音》13章14 -15节所引用的经文。换句话说,这些人就算听了比喻,知道箱里有宝藏,他们也不屑一顾。既然如此,就不要给他们那把开启宝箱的钥匙,以免他们糟蹋了宝藏。所以,藉着比喻教导出来的真理,像被幔子遮住,因此可以试验一个人的灵性的回应,或是试验一个人是否在属灵上愿意遵循比喻的教训,并且愿意学习比喻的意义。

1、比喻所陈述的只有一个中心真理

这是解释比喻的最重要原则,差不多所有研究比喻的学者都强调这一点。有位学者说:“标准的比喻只提出一个比较,其余细节都没有其独立的意义。”另一位说:“不要让比喻随处漫游。”这就是比喻不同于寓意故事的地方。在寓意故事里,每个细节都有其意义,但在比喻里,作为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它只有一个中心主题。

譬如:《马太福音》25章1-13节有关十个童女的比喻。整个比喻的重点是这十个童女被分作两类:一类是聪明,一类是愚拙。聪明的童女聪明在什么地方?聪明在她们除了灯里的油外,还另预备了油。所以她们的灯光在新郎来的时候仍会发亮。另外预备油是什么意思?是解释这个十童女的比喻的关键。若灯光象征信徒的好行为(太5:14-16),那么,另外预备的油象征圣灵是信徒发光的能源是合理的解释。还有一点是在这比喻的最后一节,主耶稣讲完这比喻之后所作的结论———“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是耶稣基督讲这比喻的结论,也就是讲这比喻的目的。

又如关于贼的比喻。 “主若知道几更天有贼来,就必警醒,不容人挖透房屋,这是你们所知道的。”(太24:43) “看哪,我来像贼一样。那警醒、看守衣服,免得赤身而行,叫人见他羞耻的,有福了。”(启16:15)若不是主耶稣自己用“贼”来比喻他的来临,大概没有别人敢用这样的比喻。但这简单的比喻,却是主耶稣、使徒保罗、使徒彼得、使徒约翰所共同用过的,并且也是为同一目的。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经卷中,重复使用了多次,可见其重要性。这比喻却是很好的例子,说明比喻只有一个重点。注意:主耶稣是用“贼”来临的时间之难以预料,比作他的再来也是我们所无法预料的。却不是以贼的其他方面比作主自己。

解释比喻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掌握各比喻的中心思想,也就是那比喻所要取喻的要点是什么。知道了比喻所要解明的目的之后,比喻其余细节就不一定需要解释,或不一定要有合理的解释,因为取喻的重点才是设喻的目的。

2、还要注意比喻的上下文

进葡萄园做工的比喻(太20:1-16)。主要内容是讲到一个家主在清早、巳初、午正、申初、及酉初,这几个不同的时间出去请工人进葡萄园作工。最后他们各人所得的工钱都是一钱银子。

上文,彼得问耶稣,他为主已撇下一切,将来会得什么赏赐?主耶稣就告诉他的门徒,他们会坐在十二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支派,而且要在今世得到百倍。但最后他警告那些门徒:“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所谓“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是什么意思?紧接下文,主耶稣讲了这个比喻,然后又重复这句话,可见这比喻主要在讲明,为什么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上文主耶稣对彼得和那些门徒,提到他们将会得到的赏赐,但这比喻是要补充上面的教训,说明虽然我们侍奉主会得赏赐,却不该斤斤计较,不要用一种交换利益的态度来侍奉主。注意比喻里的家主出去请工人的时候,那些清早进来作工的人,同他们讲好一天一钱银子,但末后请进来的工人却没有讲定工钱。只说“所当给的,我必给你们”,这些人就进去工作了。总之他们信任主人的公义就来了。但那些早进来的呢,不但事先讲明工价,事后又埋怨别人得的比他们多。

所以这比喻的重心是要讲明侍奉主要忠心真纯,不要斤斤计较,也不要嫉妒别人。因为我们各人要得的赏赐,不是根据你现有的机会多少,资格老嫩,而是根据忠心和诚实。反次,如果我们有竞争或私心,甚至恐怕别人得到好处,自己却占不到便宜。那么,有一天我们可能会像这比喻里所讲的那些清早进来的工人那样,发现他本来该在前的竟然在后。

3、把教义建立在比喻上的危险性

有人把绵羊山羊的比喻(太25:31-46) 作为“因行称义”的教义依据。其实这是关于末世审判的“比喻”。这个比喻含有很深厚的旧约背景,“万民”在旧约是指末世上帝审判的人。绵羊在旧约常用来代表上帝的子民,受审判是因为没有向其他同族的犹太人施爱心。这样,绵羊应该是指那些有爱心的信徒,而山羊是指那些没有爱心的人。明显的,这比喻的教导是针对当时的信徒,提出末世警告。在审判时,上帝是按各人在世的行为来衡定。这与保罗的思想也是相一致的,我们是因信称义,藉着信白白得到恩典,但基督徒必须有与上帝儿女名分一致的美好德行。保罗许多的书信都是前半部分讲教义,后半部分讲生活。

又例如,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路16:19-31)常被用来当作证明经文,形成有关阴间的教义。可是,《路加福音》中耶稣并没有这样教导,圣经其他地方也没有这种教导。所以,这个比喻中的阴间乃是地方色彩,而不是教义。

比喻就像是一种类推法(analogy),从类推或比拟的东西建立教义是极度危险的事!比喻所含的教训或神学真理极其丰富。因此许多人都想取比喻来应用这个时代。释义的原则说明我们不可以自己主观的神学观点来取一个比喻的解释然后用来支持自己所要强调的神学观点。比喻不是圣经里的密码,耶稣用比喻的目的是要帮助门徒明白天国的奥秘,不是要封闭天国,让门徒看不见。我们大可放心,仔细地查考每个比喻,可洞窥天国的全貌。

本文摘自作者博客。原文:解经原则探讨(续)第七讲

}

三位一体是新约圣经中一个最普及、最常见的真理。在这里,通过“主”这个字的用法——用在以色列的神身上,又用在耶稣基督和圣灵身上,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了。

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是全本旧约圣经尊崇为创造者、统治者、救赎主、审判者,以及一切存在物的根源和归依的那一位神。“耶和华”是宣告他的神性之名字,这个名字对以色列的列祖来说,早就是神的称谓,名字的含义是在神在荆棘火焰中向摩西显现以及之后与摩西的对话中才表明出来。

神在荆棘火焰中显现,火焰燃烧着,却不需要依赖荆棘为燃料,这个表明了“耶和华”是那位永不竭熄的统治者。神向摩西介绍他的名字是“自有永有的”,神的名称宣告了他无上的自满自足及完全一致的本性:他是独立自主的,他随己意行事,他所定的旨意和应许,必要成就。

在基督的时代,犹太宗教圈子中所用的“主”,就是指这一位满有大能和恩典的神,而且只是指着他说的。

新约圣经一贯以来都称耶稣为“主”,毫不含糊地证明了耶稣的神性。新约圣经中表明耶稣是神的经文有很多,这里列举两处。

“因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罗10:13)这处经文是引用旧约圣经中约珥书232节的经文,约珥书中的“主”的希伯来文就是“耶和华”。这里,除了把耶稣等同于旧约的耶和华外,“求告”这个动词是指一种宗教性的祷告和信靠,这是一种只可以向神表达的态度。

“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说:‘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主的膀臂向谁显露呢?’”(约12:38)这处经文引自旧约圣经以赛亚书531节,在约翰福音指的是耶稣的“主”在以赛亚书中指的是“耶和华”。

那些在犹太一神信仰的传统中长大的人,竟然会肯定一个同胞的神性,似乎令人难以置信。“耶稣是神”这个真理是神学思想中一个不可解释的奥秘,也是历史事件中一个不可规避的意义。

圣灵有位格,他被称为保惠师,他有智慧、意志和感性,他可以说话、决定、禁止、见证、参透奥秘的事、显明将来的事、差派宣教士、代求等。

圣经在描述圣灵时,把他当成一位有神性的位格描述。比如,耶稣提到神三个位格的名字时(太2819),把圣灵与圣父和圣子连在了一起;在祈求和宣告神的赐福时,圣灵也是和圣父及圣子连在一起;而保罗则告白“主是那灵”,说明主耶稣是与圣灵同一的主。

三位神圣的介体却是一位神——圣父、圣子、圣灵,构成耶和华的“名字”(单数)。如亚他拿修信经所陈述的:圣父是主,圣子是主,圣灵也是主。然而却不是三位主,而是一位。

若没有三位一体的教义,便会失去福音,或至少失去宣讲福音的权柄。打个比方,当你登山的时候,三位一体的真理好像你脚下的山之名字和本质。三位一体是福音的基础,而福音则宣告三位一体的神的作为。

以上内容来自巴刻的著作《字里藏珍》,作者巴刻通过十七个钥字:启示、圣经、、世界、罪、魔鬼、恩典、中保、和好、信心、称义、重生、拣选、圣洁与成圣、攻克己身、相交、死亡将圣经的核心内容阐述了出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经中什么是神的旨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