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乙炔和丙炔合成 CH3CH2CH2OCH=CH2 ?

丙烯醛A:乙炔与Cl2的反应属于( )环己烷是无张力环。以下对间位定位基的描述正确的是费歇尔式经下列操作,构型改变的是B:苯 C:HFA:自由基取代 B:亲电加成 C:亲核加成 D:亲电取代 答案: 亲电加成A:对 B:错 答案: 对A:都

丙烯醛A:乙炔与Cl2的反应属于( )环己烷是无张力环。以下对间位定位基的描述正确的是费歇尔式经下列操作,构型改变的是B:苯 C:HFA:自由基取代 B:亲电加成 C:亲核加成 D:亲电取代 答案: 亲电加成A:对 B:错 答案: 对A:都是致钝基 B:继续取代时,取代基将位于其间位 C:都是供电子基 D:与苯直接相连的原子一般含不饱和键或带正电荷 答案: 都是致钝基;继续取代时,取代基将位于其间位;与苯直接相连的原子一般含不饱和键或带正电荷A:离开纸面翻转180° B:任意两个原子的位置交换奇数次 C:在纸面上旋转90° D:固定投影式中一个原子不动,其余原子按顺或逆时针轮换 答案: 离开纸面翻转180°;任意两个原子的位置交换奇数次;在纸面上旋转90°

下列化合物,酸性最强的是( )

下列化合物,哪个是极性分子( )

甲醛分子中的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

丙烯中存在的共轭效应有( )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不一定同时存在
D: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方向不一定相同
答案: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不一定同时存在;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方向不一定相同

二氧化碳分子中的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

苯酚分子中的羟基具有( )

答案: 吸电子的诱导效应;斥电子的共轭效应

下面结构中有π-π共轭体系的是(   )

下列分子中存在p-π共轭效应的有( )

对于氯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氯使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减小
B:氯具有吸电子的电子效应
C:氯使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增大
D:氯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
答案: 氯使双键上的电子云密度减小;氯具有吸电子的电子效应;氯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

正丁烷的优势构象是( )

下列自由基最稳定的是( )

2-甲基丁烷与溴在光照下反应的主要产物是( )

下列烷烃的沸点最高的是( )

下列结构热稳定性最高的是( )

下列碳正离子最稳定的是( )

在过氧化物的存在下,与丙烯反应存在过氧化物效应的是(   )

下列化合物与丙烯反应,相当于遵守反马氏规则加一分子水的是(   )

丙烯与Cl2在光照下的反应属于(   )

答案: 自由基取代反应

下列表述无误的为(   )

A:顺反异构又称为几何异构
B:能用ZE来命名的异构体一定能用顺反来命名
答案: 顺反异构又称为几何异构;顺式未必是Z构型

与丙烯的反应,能发生碳链断裂的是(   )

答案: 酸性高锰酸钾;

下列化合物与1-丁烯反应,中间体是碳正离子的为(   )

与丙烯反应的中间体属于鎓离子的是( )

下列化合物热稳定性最高的是( )

下列分子中的碳原子全部为sp3杂化的是( )

下列化合物与硝酸银的氨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

与丙炔的反应,相当于反马氏加成1分子水的是(   )

乙炔与Cl2的反应属于( )

下列反应中,不生成碳正离子中间体的是( )

C:共轭二烯烃的1,2-加成
D:共轭二烯烃的1,4-加成

乙炔能发生的反应类型有( )

答案: 聚合反应;亲核加成;亲电加成;氧化反应

可以鉴别1-丁炔与2-丁炔的试剂是( )

下列化合物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能生成酮的( )

“环上取代基比较复杂或链较大是,环作为取代基来命名”说法正确与否

“将桥环化合物切断碳碳键使其变为链烃,此过程中所需切断的最少次数,即为环的数目”此判断方法是否正确

对环己烷转环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C:全部变成稳定的e键
答案: e键变为a键;键的相对位置不变;a键变为e键

答案: 氧化;卤代;加成

对化合物“2-甲基螺[4.5]癸烷”说法错误的是

A:编号是从小环紧邻螺原子的某个碳开始
B:该化合物共有十一个碳原子
C:该化合物有两个环分别为四五元环
答案: 该化合物有两个环分别为四五元环

对化合物“1,8-二甲基二环[3.2.1]辛烷”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化合物有两个环分别为五六元环
B:两个环共用三个碳原子
C:编号时先编小环后编大环
D:编号是从某一桥头碳开始
答案: 该化合物有两个环分别为五六元环;两个环共用三个碳原子;编号是从某一桥头碳开始

环丙烷的稳定性差,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B:原子轨道重叠程度小
C:成环的键为重叠小的香蕉键

苯的稳定结构可以用哪些理论去解释

答案: 不易氧化;不易加成;易取代

苯的凯库勒式不能解释的实验事实是

B:只有一种一取代产物
C:苯的邻位二取代产物只有一种
答案: 苯的邻位二取代产物只有一种;所有的碳碳键等同

相对位置不同的二取代苯,命名是可以用以下哪些说法来区别

羧基和甲基是苯上的两个取代基,命名时的主官能团是甲基。这种说法对吗?

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多电子的试剂首先与芳烃的π电子络合
B:生成中间体σ-络合物
C:σ-络合物会迅速失去质子恢复芳烃结构
答案: 生成中间体σ-络合物;σ-络合物会迅速失去质子恢复芳烃结构;反应分两步进行

以下物质进行亲电取代反应最容易的是

以下对间位定位基的描述正确的是

B:继续取代时,取代基将位于其间位
D:与苯直接相连的原子一般含不饱和键或带正电荷
答案: 都是致钝基;继续取代时,取代基将位于其间位;与苯直接相连的原子一般含不饱和键或带正电荷

以下关于萘的描述正确的有

A:比苯容易发生芳香亲电取代反应
B:一取代产物只有一种
C:电子离域程度不如苯
答案: 比苯容易发生芳香亲电取代反应;电子离域程度不如苯;不如苯稳定

有机化合物会存在构型异构的原因是

A:分子内原子或基团在空间固定的排列方式不同
C:原子或基团的相互连接方式不同
D:原子或基团的相互连接顺序不同
答案: 分子内原子或基团在空间固定的排列方式不同

关于物质旋光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旋光性物质使偏振光振动平面旋转角度的大小和方向可能会不同
B:不对称的物质具有旋光性
C:使偏振光的振动平面旋转的性质
答案: 不同旋光性物质使偏振光振动平面旋转角度的大小和方向可能会不同;不对称的物质具有旋光性;使偏振光的振动平面旋转的性质;也称为光学活性

如果一个分子具有手性,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该分子与其镜像不能重合
B:其一定含有手性原子
C:该分子是不对称分子
答案: 其一定含有手性原子

一般从如下哪几方面判断一个分子是否具有手性

A:判断该分子与其镜像是否能完全重叠
B:判断分子是否存在对称轴
C:判断该分子是否具有手性原子
D:判断该分子的对称性
答案: 判断该分子与其镜像是否能完全重叠;判断该分子的对称性

导致分子具有手性的充要条件是分子含有手性碳原子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下列属于对映异构体性质的是

D:非手性环境中的性质基本相同

费歇尔式的投影规则错误的是

C:编号最大的碳原子在主链上方
D:投影的十字中心为碳原子
答案: 编号最大的碳原子在主链上方

费歇尔式经下列操作,构型改变的是

A:离开纸面翻转180°
B:任意两个原子的位置交换奇数次
C:在纸面上旋转90°
D:固定投影式中一个原子不动,其余原子按顺或逆时针轮换
答案: 离开纸面翻转180°;任意两个原子的位置交换奇数次;在纸面上旋转90°

Fischer式,关于绝对构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次序最低的基团位于横线,剩余三基团由大到小排列为顺时针,其构型为s
B:次序最低的基团位于竖线,剩余三基团由大到小排列为逆时针,其构型为R
C:次序最低的基团位于竖线,剩余三基团由大到小排列为顺时针,其构型为R
D:次序最低的基团位于横线,剩余三基团由大到小排列为顺时针,其构型为R
答案: 次序最低的基团位于横线,剩余三基团由大到小排列为顺时针,其构型为s;次序最低的基团位于竖线,剩余三基团由大到小排列为顺时针,其构型为R

}

  篇一:用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用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1)1-戊醇,2-戊醇,3-戊醇,2-戊酮,3-戊酮。

  (2) 2-甲基丁烷,2-甲基-2-丁烯,3-甲基-1-丁炔。

  (3) 丙烯,丙烷,丙炔,环丙烷。

  (4)甲苯,苯乙烯,苯乙炔,叔丁基苯。

  (5)氯代环己烷,苄基氯,氯苯。

  (6)2-氯丙烯,3-氯丙烯,苄基氯,间氯甲苯。

  (7)3-苯基-1-丙醇,1-苯基-2-丙醇,3-苯基-2-丙烯-1-醇。

  (9)1-戊烯,1-戊炔,1-戊醇,2-戊醇。

  (10)己烷,1-丁醇,苯酚,丁醚,1-溴丁烷。

  (11)戊醛, 3-戊酮,2-戊酮,3-戊醇,2-戊醇。

  (12)环己酮,苯甲醛,苯乙酮,环己基甲醇。

  (14)甲酸,乙酸,丙烯酸。

  (15)草酸,乙酸,乙醛,甲醛,氯乙酸。

  (16)苄醇,苯甲醛,苯甲酸,苯甲酸乙酯。

  (17)苯酚,苯甲醚,环己醇,环己酮,苯甲醛,苯甲酸。

  (18)乙醛,甲醛,甲酸,丙酮,丙醇,丙酸,丙烯酸。

  (19)乙醇,乙醛,乙酸,乙醚,溴乙烷。

  (20)丙酮,正丙醇,异丙醇,正丙醚,丙酸。

  (21)对甲基苯胺,N-甲基苯胺,N,N-二甲基苯胺。

  (22)苯胺,环己胺,3-氨基环己烯。

  (23)苯胺,苄胺,苯酚。

  (24)苯胺,N-甲基苯胺,N,N-二甲基苯胺,苯酚,苯甲酸,苯甲醛。

  (25)1-戊醇,1-戊硫醇,正丙醚。

  (26)环己酮,环己醇,苯酚,苯甲醚,苯甲酸,苯胺。

  (27)葡萄糖,果糖,蔗糖,可溶性淀粉。

  (28)1-丁醇,2-丁醇,2-戊酮,戊醛。

  (29)苯胺,1-丁胺,二乙胺,N,N-二甲基苯胺。

  (30)葡萄糖,蔗糖,甘氨酸,淀粉。

  (21) 对甲基苯磺酰氯

  (25) 醋酸铅,酸性重铬酸钾

  (30)I2,水合茚三酮,费林试剂

  篇二:化学物质的鉴别方法

  物质的鉴别,就是根据物质的特征反应,选择恰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颜色的改变、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生成及气味、焰色等实验现象,最终区分出不同物质的实验探究过程。

  一、物质鉴别的一般原则

  1.充分利用物质的特征反应。例如,检验NH4+的特征反应是利用NH4+与OH―反应,检验 的特征反应是利用 与Ag+反应,检验 的特征反应是利用 与Ba2+反应。

  2.设计鉴别方案时,应考虑方案的简约性。例如,鉴别装有浓硫酸和纯水的两瓶液体时,可以有多种方案,但最简单的莫过于轻轻摇荡试剂瓶,根据液体的黏稠度(浓硫酸黏度大)进行鉴别。

  3.充分排除干扰物质的影响。

  例1:有六瓶白色固体,它们是Al2O3、NaNO3、Ba(OH)2、MgCl2、(NH4)2SO4、无水CuSO4。现仅用蒸馏水及已被检出的物质对它们作出鉴别。根据以下实验步骤,在空格内填放需加入的试剂。填写检出物质时须与实验现象上下对应(已知:Al2O3不溶于水,但能溶于强酸、强碱溶液)。

  (1)待检物+ □

  (2)待检溶液 + □

  (3)待检溶液 + □

  解析:依题意,首先用蒸馏水检出一种或几种物质,然后再用检出物质为试剂进行鉴别。(1)六种白色固体不溶于水的只有Al2O3,水溶液呈现蓝色的原物质是CuSO4。(2)若将硫酸铜溶液分别与试剂混合,只有在Ba(OH)2中产生蓝色沉淀,可鉴定Ba(OH)2,

  再用Ba(OH)2检出其他物质[也可以将Al2O3与其他试剂混合,能溶解Al2O3的也只有Ba(OH)2,但用硫酸铜溶液现象更加明显,因此在(2)步操作中选用硫酸铜溶液]。(3)用Ba(OH)2与剩下的三种溶液混合时,能产生白色沉淀的只有MgCl2,在加热的条件下 能产生刺激性气体的是(NH4)2SO4,无明显现象的是NaNO3。

  (1)水;CuSO4、Al2O3;蓝色溶液、白色固体不溶于水

  (3)Ba(OH)2;MgCl2、(NH4)2SO4、NaNO3;白色沉淀、有刺激性气味、无明显现象 评注物质鉴别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实验探究原则的各个方面,才能找出最佳探究途径。

  二、物质鉴别的类型和常用方法

  1.不需任何试剂的顺序型。通过观察、加热、焰色反应或两两混合等方法先确定其中的某种物质,再用这种物质作为新试剂来鉴别组内其他物质。

  例2:下列各组稀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和试纸,就可以将它们区别开的是( )。

  A.硝酸钾、硫酸铜、硫酸氢钠、氯化钡

  B.硫酸、硫酸铝、氯化钠、硝酸钠

  C.盐酸、硫酸钠、硝酸钠、氢氧化钠

  D.硫酸镁、碳酸钠、氢氧化钠、硫酸氢钠

  解析:选项A中蓝色的是硫酸铜溶液,当用它和其他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白色沉淀的原溶液是氯化钡。氯化钡和剩下的两种溶液混合时,出现白色沉淀的是硫酸氢钠。选项D在两两混合的过程中,碳酸钠与其他物质的混合现象各不相同,分别是白色沉淀(硫酸镁)、气泡(硫酸氢钠)、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钠)。选项BC中的物质无法通过观察、混合的方法加以鉴别。

  评注:当不用任何试剂进行多种物质的鉴别时,一般先依据外观特征,鉴别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然后再利用它们去鉴别其他的物质。若均无明显外观特征时,可考虑两两混合法,记录混合后的反应现象,然后确定物质的种类。

  2.只需一种试剂的简单操作型。当只用―种试剂鉴别多种物质时,一般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水溶性、密度、溶液的酸碱性,确定能否选用水或酸碱指示剂进行鉴别。另外,通过观察需鉴别物质和所给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来鉴别物质,也是常用的.鉴别方法。当用一种物质鉴别多种物质时,被鉴别物质若出现沉淀、气体、既有沉淀又有气体,或者发生颜色变化,即可作出正确判断。

  例3:仅用一种试剂鉴别如下物质:四氯化碳、NaI溶液、NaCl溶液、Na2SO3溶液,下列试剂中不能选用的是( )。

  A.溴水B.FeCl3溶液

  解析:选项所给的四种物质中,A、B、C三种都具有强氧化性,它们均可把NaI、Na2SO3分别氧化成I2、Na2SO4,而四氯化碳是有机物,与水互不相溶。因此用A、B、C中的任何物质均可区分开四种物质。选项D,AgNO3溶液无法区分NaCl和Na2SO4溶液。 答案 D

  评注:当只用一种试剂鉴别多种有还原性的物质时,可选用有氧化性的试剂。若鉴别有氧化性的物质时,可选用有还原性的试剂。

  3.操作复杂的物质鉴别。对于组分比较复杂的混合物的鉴别,应该准确找出题目的突破口,然后逐步突破。

  例4:某无色气体含有CO、CO2、NH3、HCl、H2和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将它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氢氧化钡溶液(有浑浊现象)、浓硫酸(无明显现象)、灼热的氧化铜(变红)和无水硫酸铜(变蓝)(假设每处均完全反应(来自: 博文 网:化学方法鉴别))。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肯定有CO2、HCl,可能有NH3和H2或者其中之一

  B.肯定有H2、CO2、HCl,可能有CO和水蒸气

  C.肯定有H2,肯定没有CO2

  D.肯定有CO、O2、H2,可能含有HCl

  解析:上述气体中,能使氢氧化钡溶液产生浑浊现象的只有CO2,在此之前先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显然是由于HCl存在所致。由于HCl的存在,澄清石灰水的溶质Ca(OH)2易与HCl反应,而使CO2难以与Ca(OH)2作用生成CaCO3沉淀。这样CO2便顺利通过Ca(OH)2溶液,继而与Ba(OH)2反应,生成BaCO3沉淀。混合气体中含HCl后,一定不含NH3,因两者反应能生成白色晶体NH4Cl。混合气体可使灼热的CuO变红,证明其中必有还原性气体CO或H2存在。通过后面实验,即再通过无水硫酸铜时会使其变蓝,证明先前的还原性气体一定有H2存在,至于CO是否存在则不能确定。

  评注:在选用一种正确的方法确定某种成分存在的同时,就可以排除与之反应的某些组分存

  总之,进行物质的检验都是通过观察的实验来完成的,即根据物质的特征颜色和特征反应去查出要检验的物质。因此,物质检验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各物质(或离子)的特征反应,准确地选择鉴别试剂和实验方法。

  篇三:初中化学几种离子的鉴别方法

  知识要点: 1. 除杂题:

  解答除杂质一类的题目时,要注意三原则;三要领;五种常用的方法。 三原则:①不引入新杂质;②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③杂质便于分离。

  三要领:①根据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②确定除杂质方法;③选择适宜试剂。 除杂质思路分析方法:

  (1)沉淀法:加入一种试剂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沉淀,再用过滤法除去。 (2)化气法:加热或加入一种试剂将杂质变为气体逸出。 (3)置换法:利用置换反应的原理将杂质除去。 (4)转纯法: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提纯的物质。 (5)吸收法:常用于气体的提纯。

  在掌握了以上除杂质的原则、要领、方法后,解答题目时要审清题目要求,分析理顺思路且与题目要求吻合,才能准确解题。 2. 混合物的分离:

  (1)可溶性与难溶性物质的混合物――常用溶解、过滤、蒸发三步操作加以分离,分别得到纯净物。如:粗盐的提纯;BaSO4和Na2SO4的混合物。

  (2)两种物质均溶于水,但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种随温度变化大,另一种变化不大时,可考虑――结晶法。即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加以分离。如:NaCl和KNO3的混合物。

  (3)两种物质均溶于水时,可考虑用化学方法分离。如BaCl2和NaCl的混合物。可将混合物先溶于水,加入适量Na2CO3溶液,得到BaCO3和NaCl溶液。BaCl2+ Na2CO3=BaCO3↓+2NaCl。将沉淀过滤出,洗净后在沉淀中加入适量盐酸溶液,又得到BaCl2溶液,CO2逸出。BaCO3+2HCl

  注意:用化学方法或用物理方法进行混合物分离时,要区别除杂质与分离物质的不同点是:除杂质时只要求把杂质除掉、保留原物质即可;而混合物分离是几种物质用一定的方法分开,原混合物中各成分都必须保留。 3. 物质的鉴别:

  鉴别是通过化学实验将几种不同特性的物质区别开来。如鉴别两瓶无色溶液哪瓶是

  -NaCl或KNO3。我们只要把NaCl溶液中的Cl检验出来,即可认定NaCl溶液,另一瓶则溶液.(1)常见离子鉴别的特效试剂 +- H和OH:紫色石蕊试液或pH试纸。 -OH:无色酚酞试液(可鉴别碱性溶液)――变红。 -Cl:AgNO3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 2-SO4:BaCl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 2-CO3:稀HCl和石灰水――有CO2↑。 +

  NH4:强碱溶液(NaOH)――有NH3↑。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特征离子关系图

  (3)物质鉴别的原则

  ① 操作简便: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不用化学方法。能用一种试剂鉴别的不用多种试剂。 ② 现象明显:使待检物质的现象对比度较大。

  ③ 防止干扰:鉴别Cl和SO4时,只能用BaCl2溶液不能用AgNO3溶液。 (4)物质鉴别的思路和方法

  ① 气体鉴别:一看颜色,二用试纸,三用火点,四加试剂。 ② 固体、液体鉴别:一看颜色,二看气体,三辨沉淀。 ③ 一种试剂的鉴别:

  A. 几种溶液含不同阳离子时,常选用Ba(OH)2溶液或NaOH溶液做鉴别试剂。 B. 几种溶液含不同阴离子时,常选用强酸做鉴别试剂。 C. 几种溶液酸碱性不同时,常选用紫色石蕊做鉴别试剂。

  D. 几种物质是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时,常选用稀强酸做鉴别试剂。

  E. 一种试剂与四种溶液反应时,应是现象对比度大。多数是有沉淀、有气体,既有沉淀又有气体、沉淀颜色不同,无明显现象。

  F. 当给定的一种试剂不能鉴别出被检物时,可从已鉴别出的物质中找出一种试剂再鉴别。 ④ 不同试剂的鉴别:

  A. 观察法:根据物理性质中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进行鉴别。

  B. 热分解法:根据不同物质的热稳定性,利用产物的不同性质特征进行鉴别。 C. 相互作用法:根据两两混合后的不同现象进行鉴别。4. 物质的鉴定:

  鉴定是根据待检物质的特性,通过不同的实验将物质的各组分逐一检验出来,从而确定某物质。鉴定与“用实验方法确定或证明”等用语意义相同。如:用化学方法证明某白色固

  体是硫酸铵。在鉴定时不但要用化学实验检验白色固体是否是铵盐(含NH4),还要检验它

  是否是硫酸盐(含SO4)。从而确定此白色固体是(NH4)2SO4。5. 推断题:

  物质的推断是根据给出的实验步骤和现象,运用物质的特性,经过分析、推理作出正确的判断,以确定所给的未知物是物质,不可能是什么物质;确定混合物里或溶液里肯定有什么物质,肯定不含有什么物质,可能含有什么物质。

  推断题是考查化学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题型。常见的有文字叙述、图表式、链条式三种形式推断题,无论哪种形式推断都必备的知识有反应规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现象、溶解性等。在题目分析过程中,注意关键字的分析,如某物质溶于水是“生成”还是“得到”,“生成”是反应产物,“得到”既可能有反应产物,也可能有原物质。加酸沉

  2--淀溶解时有气体生成,一般有 CO3。沉淀溶解但无气体生成时,一般有OH。部分溶解时,一定有BaSO4或AgCl等。 解推断题应注意:

  (1)推理分析要紧扣实验现象,思考时要层次分明。判断的结论要准确,既要明确的肯定,又要明确的否定。

  (2)一般情况下,与试题叙述的现象完全吻合的是“一定存在”。与现象不吻合的或有某种物质的存在使现象不正确的物质是“一定不存在”。有某种物质的存在不影响其它反。

【化学方法鉴别物质】相关文章:

}

CH3CH2CH=CH2。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解答您的问题,如果您还有疑问,可以继续询问,没有的话,麻烦您给个赞哦。

丙炔为原料合成1-丁烯

CH3CH2CH=CH2。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解答您的问题,如果您还有疑问,可以继续询问,没有的话,麻烦您给个赞哦。

丙炔与氢气一步加成生成丙烯,丙烯与臭氧反应生成乙醛,两分子乙醛在一定条件下生成2-丁烯醛,与氢气完全加成生成正丁醇,浓硫酸170度生成1-丁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炔乙炔丙炔化学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