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回民逝者鲜花卡片写啥?

市回民公墓建设情况考察报告

我们学习考察组在市人大副主任李元法同志的带领下,先后对

银川等地的民族经济发展及回民公墓建设情况进行

接触了全国民族先进地区的发展理念,

和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成就,

建设和管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现就两市的回民公墓建设管理情况以及我们的建议

一、呼和浩特、银川两市回民公墓建设的基本情况

呼和浩特穆斯林公墓位于市中心,占地近二百亩,现在被称为

回民果园,园内一片郁郁葱葱,让参观人员极为赞叹。该处墓地很早

就是回民墓地,原来位于呼市郊区,解放以后,由于呼市城区的不断

扩建,已经处于城区中心地带。

年改建为回民果园。当时也对

这项改建活动通过清真寺广泛征求阿訇和回族群众的意见,

经据典地进行论证,认为坟地栽种果树,两世吉庆,是件好事。也有

施肥是否有违教义?大家经过反复讨论,

最后形成共识,只施牛羊粪,入土入净,不违教义,一致同意把回民

随后由伊斯兰教协会具体出面筹集资金,

实施,建起了围墙和大门,请来了农艺师作指导,栽上了果树。现在

这里不仅是穆斯林的墓地,同时也是市中心的一片绿地,每逢春天,

郁郁葱葱,开满鲜花,到了秋天便硕果满枝。

}

先理清概念,再讲生活习俗,能更容易理解:

回回是蒙古西征时期灭了的花剌子模人,属于波斯人和波斯化突厥人,作为蒙古人的奴隶,签军中国协助蒙古人维持政权稳定,这是回族成为唯一一个全国性分布的少数民族的原因。

【以阿木河(Amu)回回降民分赐诸王百官】

阿木河见上图,流经几个斯坦和阿富汗,是大伊朗和图兰(俗称:突厥斯坦)的边界,当时是花剌子模国土。

明朝时期,回回民族基本上已经完全汉化了,母语也变成汉语了,如果不是宗教信仰支撑,应该已经融入主体民族了,(参考蒙元时期签军朝鲜半岛的回回)。此时回回概念也发生变化,信教回,出教汉,此概念一直持续到建国。

利玛窦札记中的回回人(晚明):

他们数以千计的家庭遍及中国各地,几乎每省都有很多清真寺,他们在那里诵经、施行割礼、举行他们的宗教仪式。但据我所知,他们既不布道,也不设法宣传其教义,而且非常遵守中国的法律。对自己的教义知之甚少,而中国人对他们也不太重视,几乎把他们视为本国人,由于他们已完全同化,也就没人担心他们会造反,他们被允许上学,参加科考,担任国家官员。许多获取功名的伊斯兰教徒还放弃了他们古老的信仰,只保留不吃猪肉的传统,而这完全是习惯使然。

1577年西班牙人艾斯加兰蒂:

在中国流行的各种宗教中,我不认为值得向阁下介绍为数不多的回教徒(Muhametans),他们在几个省生活了六百年,而且从未受到干扰。因为他们从不破坏别人的信仰,仅满足于自己的宗教,或者只通过婚姻向亲友传播。

克路士记载中的明中后期回回人:

尽管这些摩尔人(两牙管北非穆斯林叫摩尔人,词意扩大到指所有穆斯林)分散到全中国,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一个中国人成为摩尔;相反的,那些生存的,因为是流放者的子孙,而且是中国女人所生,既为他们的母亲,也为国家现在真正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在中国人中,所以他们也大多吃猪肉和喝酒,那是摩尔人禁止的、几乎都不再是摩尔人,现已不顾穆罕默德的教规及其风俗了。

翻译:尽管回回分布全国,直到今天仍没有一个汉人成为穆斯林,相反的,因为是蒙古人奴隶之后,是汉人母亲所生,所以也是中国人。

所以,回族生活方式大多都是由宗教习俗演变的民族习俗,而且基本上全国回族习俗一致。

1.小白帽、头巾。现在礼节性场合用马来西亚船帽较多。头巾也不再是传统纯黑的了。

2.民族服饰。无,但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服饰逐渐中亚化,年轻人结婚开始用巴服(巴基斯坦印度风)。

3.忌穿有人偶、头像的服饰。不过现在也没人讲究了,清真寺里不穿有头像的就行。

1.不吃猪肉。这是由宗教习俗演变的民族习俗,实际上穆斯林特殊情况下可以吃猪肉,回族对猪过于敏感,或是不断加强自身民族认同的结果。而且有些不信教的回族对猪的反应更极端,很迷。

2.不喝酒。在宗教里,喝酒比吃猪肉更严重,是易卜劣斯(具体某个恶魔的名字,恶魔统称Shaitan舍伊团,会念求护词的回族都懂)行为。不过有相当部分年轻回族不在意,认为反正不吃猪肉就行……

3.回回历,每年的萊麦丹月(9月)斋戒,然后就是最盛大的节日开斋节。斋月里从黎明到黄昏是禁吃禁喝禁欲的。

回回历是纯阴历,简单理解比公历少10天,所以斋月不固定,每3年提前一个月。

补充:回历从元忽必烈到清康熙期间,都是由国家机构(回回司天监)专门制定,为历法制定提供参考。

4.回历每年12月是古尔邦节(宰牲节),有经济条件的可以宰牲,一般为羊,其肉三分,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一份施舍,名为古尔邦肉。

5.为新生儿宰牲。男2只,女1只,此为尔给盖(忤逆)羊,意为用羊来为子女戴罪,替罪羊的来源。尔给盖羊肉同样是施舍、送亲友。

1.装修风格是传统和宗教的融合产物。比如装饰用的嘟瓦盘子,阿拉伯文写的书法等等。

3.上厕所避免面向西边

4.养猫不养狗。功能性狗除外(看家护院、放羊)

1.右尊左卑。付钱、递物、施舍用右手,左手视为不洁,因为净下、擦屁股用左手。

另:凡穆斯林地区、国家及印度,食用手抓饭请用右手,哪怕你平时用右手擦屁股,不然会被嫌弃、惊讶的眼神扫射。

2.崇尚白色、蓝色、绿色。

3.经堂语(汉语加波斯语、阿语词汇)全国回族通用。比如:宗教学者、老师,阿拉伯人叫伊玛目,维吾尔人叫毛拉,回族叫阿訇(波斯语)

4.宰牲禁止虐杀。宰羊须割喉断3根气管,最快速度结束生命,死定后才能剥皮。

一是保留了中国传统婚嫁习俗三金、五金聘礼等

二是天课(简单理解就是宗教税,在我国是自愿原则自行施舍。将超过规定的财产按一定比例转移施舍给穷人和需要帮助的人)里的规定是以金子为单位。

今日足金价格368.41元/克。

手里有超过31314.85元的人需出天课,

有3万元存款的朋友,需出800元扶贫……

}
 传统葬礼有何规矩 寿终 
人死后,全家举哀,将死者移入正房迎门的灵床上。灵床有的用现成的木床,有的用门板或苇箔在长凳上搭成,还有的临时用土坯垒起,上铺一床单或褥子而成。死者脸盖黄表纸,口含铜钱(亦有含珍珠之类的)。灵床前置供桌,放“照尸灯”,预防狗猫进来,焚香设牌位,并供小米饭1碗,上插竹筷1双,叫“倒头饭”。
子女轮流守护,叫“守灵”。家族邻居帮助办理丧事,发讣文、告亲戚,帮丧者为首的叫“大总”。同时每天早、中、晚饭前3次到土地庙“送浆水”,浆水多由生水、面粉、小米混合而成,装在壶里,有的壶里只装清水,也叫做浆水。扎制纸车、纸马,用黑面烙制“打狗饼”、“打狗棒”,取意西天路途遥远,又有恶狗拦路,一旦遇到恶狗便可用棍子打它们,同时把打狗饼扔出去喂狗,以便趁机脱身。
此后是“指路”,死者长子站在板凳上,手举扁担,面西而呼死者的称谓,后说“上西方大路朝佛”,连喊4次,烧纸车纸马,送亡者归西。 亲友按讣告订的日期,在开墓安葬之日前来吊丧。院内设灵棚、立牌位,孝子麻衣素服,向前来吊丧的亲朋、乡邻磕头拜谢。
一般乡邻只付丧仪(现金)叫“付人情”。至爱亲朋则先付奠仪,后将祭品置于灵前,向灵位跪拜,奠酒3盅(张店为4盅),放声痛哭,叫“拜祭”。 死者入棺谓之“入殓”。棺材俗称“寿材”,多用杨、柳、榆、槐等杂木制成,殷实人家则用柏木。穷苦人家有的仅薄棺一口,苇席一领。
入棺前先在棺内铺香表垫褥,再由儿女亲属用棉絮蘸酒为死者擦脸净面,之后入棺。于亡者身旁放香表、草木灰及死者生前所爱之物,盖棺封口,大殓告成。此后,每天3次烧纸哭祭。 一般于人亡后第三日或第五日出殡,大家富户亦有第七日、九日甚至四十九日出殡者。
期间,有的请僧道设坛场作佛事,诵经超度。亡者配偶如有先逝者,丧主须于发丧前一日的晚上迎其灵共祭。 殡葬大体有烧炕(亦叫暖墓)、起灵、送殡、路祭、下葬成坟等程序。起灵前(临淄为起灵的前一日),一般先有亡者亲属(多为女眷)去坟内点火燃烧,叫“烧炕”,博山、临淄多是于坟内设火煎糕叫“暖墓”。
临淄在起灵前还有在灵棚内吃一顿水饺的习惯,谓之“吃团圆饭”,并边吃边填满“献食罐”。之后,把灵前的饭碗打掉,由十余人抬棺起灵,长子顶棺打瓦,此时家人亲友随灵哭送,到门外停灵奠祭。出殡时,长子或长孙打白幡,外甥打花幡在先引灵柩前往茔地,女孝家一般在柩后坐哭,不跟往茔地。
出殡的队伍到村(街)头要暂停,进行路祭。在灵前摆好桌椅、供品,亲友一一拜祭。棺至墓地后,先烧挽联纸扎(临淄居民还要把“献食罐”放入坟内),待孝家查看墓穴后,方下葬填土,插幡幢(亦有插秫秸者)于坟顶,至此新坟筑成。返回时,每个孝家分享一份切碎的馒头、豆腐等物。
殡后的翌日拂晓,死者的儿孙穿孝服到吊丧者家中致谢,一般只是在门前高呼“谢客”,主人听见,可回声“听到”,表示已知礼。 殡后第三天(亦有第二天者)亡者亲属着孝服至墓地供祭,绕坟转3圈,抛撒五谷粮,添加新土,谓之“圆坟”。
人亡后第三十五天叫“五七”,一百天叫“百日”,届时孝家都要到坟上祭祀,通常做“五七”、“百日”坟时,前者提前,后者延后,谓之“长百日短五七”。周村多是于半夜三更上坟祭祀。上“五七坟”时,死者亲属要带着金银山、摇钱树、聚宝盆等纸扎和供品祭祀。 也叫吃服。
安葬后,亡者家属要穿孝服守孝,谓之“持服”。持服期,儿女为3年,侄孙辈为1年,期间,儿女一般不理发,不问世事。 三四十年代,一些村社普遍建有“老人会”(亦叫“孝帽会”、“架子会”等)。凡家有老人者均可参加,遇有丧事,会友集资进行互助,有钱出钱,无钱出人,至入会者各家都经过一次丧事,此组织即告解散。
建国后,老人会组织很快消失。旧时的丧葬礼也逐步得到改革,设坛超度、送浆水、指路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基本根除。遇有丧事,只为死者穿寿衣,入棺成殓,亲友送丧仪,叩头祭拜,送往坟地埋葬,持服守孝等。60年代后,除回民外,城乡开始实行火葬制度,建立骨灰盒存放室,亲属戴黑纱或孝章,邻里送花圈、挽幛致哀,但在农村有不少人家仍将骨灰土葬。
“三日”、“五七”、“百日”祭仍保留,以表哀思之意。 1、送终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 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 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 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 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有的 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 往会受人非议。
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 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 落气纸"。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2、报丧 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 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 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 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 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 ,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 ,镜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 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4、守铺 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5、搁棺 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 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6、居丧 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
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 ;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 教帽。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 、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
7、吊唁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 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 死老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 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
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致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 一些。 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保卫祖国接,陪同。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 哭悼,直至有人劝慰。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 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样。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8、接三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 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
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 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 天堂。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 入天堂。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送三时,要用纸扎一些车马,以供死 者上路时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礼俗。据说焰口就是饿鬼饿鬼,在地狱受苦受难。民间举行仪式, 摆放三宝,即佛、法、僧,便可以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焰口有佛教《瑜伽焰口》, 比较常用。还有道教的《缸罐焰口》。
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9、出殡 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 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 埋在棺材前头。
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 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出殡的程序为: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口,由礼生主持礼仪 ,丧主跪拜,礼生读完祭文后,由僧道引导孝男教妇"旋棺",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之后, 再用绳索捆好棺材,盖上棺盖。
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 们持裹着白纸的"哭丧棒",大儿媳抱"馅食罐"。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伴随起杠,还 有两项礼仪:一项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把里边的荞麦皮等和枕头套一起烧掉;另 一项礼仪是"摔盆",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
这个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 子",不过也叫"吉祥盆"。这个仪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是关系非 常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孙,而不得不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式就会使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变 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讲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 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
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 出殡的顺序一般为: 草龙--铭旗--孝灯--吉灯--放生笼--铭旌--香亭--像亭--魂轿--纸桥- -乐队--灵柩--遗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亲友。 当然,各地风俗不同,出殡的队列、形式也有差别。
富裕人家仪式隆重讲究,冥器齐全,穷 人家的葬礼,则可能要简单得多,讲究也会少一些。 在传统丧礼出殡路上,还有几项礼仪。如扬纸钱,摆茶桌路祭等。 扬纸钱是扬撒由白纸做成的状如铜钱的纸钱,一般由专人在孝子前面扬撒。在起杠后,遇有 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祠庙,城门,以及下葬时,都要扬撒纸钱。
茶桌和路祭棚多为丧家的亲朋摆设,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孝子 要跑下叩谢。路祭是指在出殡队伍所经之路设供桌或祭棚,祭奠亡灵,遇有路祭,送葬队伍 一般要停柩进行祭奠和答谢,祭奠完毕即起棺继续前行。 10。落葬 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 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11。居丧 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 思念。这就是居丧。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为什么 是三年呢?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因此,父母死后,孝子应 服丧三年,以示回报。
三年之间还会有很多小的礼仪,礼仪繁多,要求严格。在现代,人们 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丧,只不过比古时短得多了。 传统丧葬礼仪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日益谈化了,旧时的很多丧葬礼仪,人们已不再遵循。但老 人的去世仍会继续,作为家庭的一件大事,丧葬也必须还有一定的礼仪,那么新式丧葬礼仪 又有哪些呢?新式丧礼一般有以下程序: 1、移尸:确认老人已经死亡,可将其遗体移到厅堂或灵堂中,一般仍要燃放鞭炮,点上香和 烛。
2、报丧:死者家人在亲人去世后,应尽快通过各种渠道通知亲友,通知的方式可以是电报、 电话、讣告或亲自登门通报。 3、整容:为死者擦洗身子,梳好头发,换上比较整洁的衣服,并将其移入棺材。 4、讣告:用讣告的形式向亲友近邻进行通报。 5、开追悼会 追悼会一般在丧家所设的灵堂里举行。
先要布置灵堂: 灵堂要庄严肃穆,在正后方墙壁上要扎"花牌",一般以深绿色为底色,配上黄色花朵图案 。花牌正前方放灵桌,灵桌后方正中央放死者遗像,周围放黄色鲜花,灵桌上可置备素色鲜 花,中间放灵位。会场中央悬挂黑色或蓝色横幅,用白纸黑字书写"×××追悼会"字样, 遗像正后方花牌上挂孝家的挽联,灵堂两边的墙壁上则可挂客人送的换联换幛。
花圈、花篮 则放在屋内门口两侧。灵堂内左右可摆放长桌子,并配座椅、桌子,可旋转茶水,以备吊唁 者休息时用。在灵堂门外两边分别放一长桌,一处用来收礼,一处用来签名。 追悼会一般在原设灵堂举行,也可另找场地,死者的骨灰盒要摆放在灵堂中间的桌子上,遗 体未火化的,可放于灵堂中间。
在追悼会仪式上,亲属一般站左边,主要亲属在前排,吊唁 者站正中,面向遗像或像体。主持者站前排左边,侧身,一半向着死者家属,一半向着吊唁者。 ①在会场门口迎候亲友和来宾,并发给白花功黑纱。迎候者一般为丧家委托的亲友。 ②宣布追悼会开始,奏哀乐。
④来宾致衰辞或发言,宣读唁电、唁函。 ⑤众人绕遗体一周,向遗体告别。 吊唁者要注意自己的穿着和谈吐,不可穿红戴绿,浓妆艳抹,不可三五成群,窃窃私语,不 可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行礼时动作要真挚自然。
6。丧服 现在丧葬提倡不穿白戴教,只在左胳膊上带一黑布,上面写一"孝"字,表示老人去世,自 己正在教期,还表示对亡者的哀思怀念。一般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去世后,举行追悼大会时, 在场的同志左胳膊上也都套戴黑布,表示对亡者哀悼,但不写"教"字。 最后要强调的是现在大力提倡火葬,因此一些传统的丧葬仪式有些变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人去世鲜花卡片留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