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未来能否广泛使用?

   人工智能正面临机遇与挑战,我们在“脚踏实地”的时候,也需要去“仰望星空”,用想象去构建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

人工智能这一新技术目前仍缺乏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为之服务,而大众在饱受科幻和小说的洗礼后,对人工智能的到来甚至产生恐慌。但已经活跃在生活当中的人工智能基本上都是在提高生产力、改善人类生活等积极方面。而人工智能在未来如何让交通更通畅、解决医疗顽疾、帮助孩子学习以及改善人类生活更需我们释放桎梏展开想象。

  无人驾驶的吸引力非常巨大,Tesla、Google和百度等科技巨头强势入场。而Tesla的自动驾驶系统Autopilot已经上线,虽然也已经发生了系统发布以来的第一起致命事故,但其之后的救人事件也平和了大众忐忑的心。以各大科技巨头目前公布的无人驾驶汽车设计与进程为参考,可以想象到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会给交通带来更新的变革。

  单人车型为主,缓解交通压力。出于对交通压力的考虑、现有车辆空座率和未来人们出行需求,无人驾驶汽车早期可能更多是单一的标准化车型,以满足乘客单人出行需求为主。让原本的单车道并排行驶两辆单人无人驾驶汽车,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缓解交通运输压力。

  成立统一平台,优化出行路程。在无人驾驶普及后,车与车借助统一平台实现互联,目的地相同或相近的车辆会自动在道路上如火车般自动排成一列连在一起,减少占据车道空间,同时可以根据路况共同选择理想线路,相邻区间道路上的车会形成一个区间整体系统,各个系统由统一平台指挥调度,让汽车运行如树木脉络有序高效而非像毛线球一团混乱。同时,现有的地铁线路与地上交通实现互通,无人驾驶汽车根据规划和出行需要地上地下灵活行驶,充分利用现有的城市交通资源。

  统一平台管理下的单人车型将会成为城市交通的主流,就对车型提出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同时,大规模的信息和数据互动沟通也需要匹配的信息传输设施作为基础,防止因信息超载而导致交通系统瘫痪。

  二、难以定位的人工智能医疗

  医学伴随着人类文明而发展,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医学体系,但即使是最杰出的医生也无法掌握所在文明的全部医学知识。IBM Watson医疗与生命科学项目带头人罗布·默克尔提供的数据是,在研究领域,每年发表的文章足有70万篇之多。每位研究人员平均每年要阅读200篇文献。“当所有数据来源都被包含在内之后,每个人能够产生1100TB的数据。这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大脑是不可能处理这么庞大的数据量的。”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实现跨文明、跨语言、跨时间的医学学习,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学习可以“学习”所有获得认可和检验的文献和案例资料,记忆量远超人脑极限。

  人工智能为基础的陪护的一大优势就是不受疲劳影响以及情绪波动,可以保持24小时的稳定服务状态。同时通过传感器获取各种与健康相关的数据,包括个人数据和行为数据等。人工智能既可以通过数据的变化判断陪护对象的身体状况,其搭载的系统也可以为普通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同时通过大量医学、药物、化学等知识的学习,人工智能可以为现有药物拓展新用途提供参考,也可以为药物开发提供全面的药理分析,排除潜在毒素的影响。

  辅助医疗将成为人工智能结合医疗的关键。计算机视觉的发展以及机器的优势使得人工智能可以识别比人类更加细致与复杂的图像,认知计算技术可以从科研文献、教材指南和持续的治疗记录中不断学习,人工智能可以为医生提供全面的相似案例为参考,提出建设性的决策辅助支持建议,有助于医生制定最为恰当的医疗方式。而人类医生是否会被“会思考”的人工智能医生替代,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工智能学习的病例仍然需要医生来产生,高水准且研究性强的医生将会更加重要,而低水准的医生将会被取代。

  三、普惠教育时代来临?

  人工智能到教育领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一改僵化的传统教育模式,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可以通过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有效发掘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针对性的加强教学与反馈,提高教学质量。而AR、VR和MR的兴起及5G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在线教育解决了互动不足的问题,并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体验学习,如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或者进入到微观世界一探究竟。

  如今,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北上等发达城市,离教育平等相差甚远。而人工智能应用到在线教育领域后,通过大量优秀教师案例的学习,只要有人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人工智能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扮演顶级全科教师的角色,真正向着普惠教育前进。

  正如热播美剧《西部世界》中展现的那样,人工智能可以搭建出任何一个历史长河的场景,供游客去体验。没有比“身临其境”更加适合讲述历史传播文化的方式了,想象一下,在未来,可以在春秋战国的牛车中听诸子思想碰撞,也可以跨上战马看霍去病封狼居胥;可以在会稽兰亭小酌吟诗,也可以看公孙大娘轻舞剑器;可以站在黑云压城的边塞远望,也可以伫立天坛观祭天盛典,这些场景都流淌在文化的血脉当中。如果说中华文明传承千年依靠的载体是汉字,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可以依靠的还有“复活”的历史文化本身。

  人工智能通过学习可以积累大量的文化资料与数据,重现文化节点,但却无法发挥人脑的思考能力,只是单纯的机械式表达。机器思考犹如人类思考一样无法明晰,但当有一天机器“自主思考”的黑箱突然打开了,我们又将如何面对人工智能?

}

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与腾讯大讲堂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产品经理大会:解码未来产品经理在深圳宝立方国际博览中心如期举行。讯飞输入法创始人@翟吉博 结合自身的产品经验,与我们分享人工智能给产品带来了四大变化:交互更自然、产品智能化、服务个性化和全面自动化。

分享嘉宾:讯飞输入法创始人、科大讯飞消费者BG输入法业务部总经理@翟吉博

以下内容为嘉宾分享实录,由@笔记侠 依据嘉宾分享内容整理,编辑有修改,嘉宾已确认:

在做产品的过程中,产品体验是通过技术或创新的路径来改变和演进的。这与今天我们从产品经理角度出发,谈“人工智能的未来”这样的话题有怎样的关系呢?

首先,简单分享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AI)其实不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从概念提出到现在已经有60年的历史,而且如果我们翻一下整个历史,可以看到它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遵循了所有的新技术都会有的曲线式发展的规律——

新技术在推向市场后一段时间,可能会经历一定的发展,但是很快由于技术的不成熟或者整个市场的发展没有到应该爆发的节点,它会落入一次低谷。

实际上人工智能已经经历了两次低谷,我们现在正处于第三次浪潮的崛起;而且这一次,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真正迎来一个爆发式的浪潮。

一、人工智能威胁到人类?

现在有一些言论:我们技术进展得这么快,整个技术的边界的进化呈指数级,那它会不会威胁到我们人类?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工智能目前的阶段:

以Alpha Go这样形态的人工智能为例,它处于我们整个领域的弱人工智能阶段。这个阶段的机器其实只能辅助人类,虽然在某些任务上可以超过人类,但是它还不具备人类智慧这样的通用性;只能在一些特定领域和特定的任务上,表现出超出人类或者接近人类的水平。

能够真正建设我们美好未来的是强人工智能时代,这个时候的机器会具备认知的智能,它能推理、会学习、能思考,像科幻片里面提到的机器人,有自己的意识,具备自己的思想,甚至会思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这些可能还是偏哲学的话题,我们并没有在技术领域认真分析其可能性。

我个人认为,我们离第三个阶段——超人工智能阶段还比较遥远。而现在,人工智能已经渗入进我们已有的产品品类里了,只是大家可能并没有把它很清晰地与我们理解的人工智能关联在一起。

比如说,在一些APP中,已经有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来让功能、体验得以提升。

站在现在的时间点上,我们对人工智能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而且我们觉得人工智能将会为产品带来非常深刻的变化——这就关系到产品经理这个角色了。

那么,产品经理要如何看待和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到我们的工作中呢?

二、人工智能给产品带来哪些变化?

我们(讯飞输入法)是从做一个工具开始,我个人对人与机器整个使用过程中的交互环节会比较关注。

人机交互的发展,背后就是由人工智能的技术演进来推动,这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人机交互的整个历史是怎样演进的?

我们所知的,语音的交互、图像的识别等都会使整个交互向更自然的方式迈出步伐。

比如输入法,我们跟机器进行文字的交互是一个输入的过程,也经历了几代的变化。

2010年,首先向市场推出语音输入时候就已经感觉到整个语音输入的交互可以在自然、便捷方面是获得巨大的体验提升,而且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是一个相得益彰的过程。

我们刚推出的时候,虽然有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的应用,但是需要用户使用、不断积累数据,使得机器能够快速学习、改进。

从2010年推出,到2015、2016年,语音输入的精准度可以从大概百分之七八十、刚刚可以使用的程度,提升到在通用语音的识别上达到90%以上精准度——也就是真正接近了人类可以接受的这个程度。

除了语音输入,设备的变化也可感可见,比如从原来的PC端到现在手机端的触摸屏幕,再到家里电视的大屏,将来是一个互联的时代,我们有很多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设备,可能整个交互需要多台设备联动方式。

在这样的方式下,我们的交互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除了原来的键盘、语音,又会有哪些新的交互方式呢?我们怎样利用新一代的设备进行文字的交互?

我们可以通过加载人工智能技术,包括对人的手势识别以及图像、图文的识别,还包括对语音的修改,对语音口令的理解,把这些技术整体融合在一起,打造最佳的交互体验。

其实在各种各样的设备中,比如智能家居、车载场景,还有一些可穿戴设备,交互的目标都要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看会认,这些都是我们将来每一台智能设备所标配的能力。

现在已经有一些实验室和学术层面的研究,我们甚至可以通过人机、脑机,接入脑电波的方式看人与机器是怎样交互的。我觉得这个技术有可能带来进一步的交互革命。

2. AI使产品智能化

我们的产品除了像人一样能听会说,能看会认,机器本身还需要具备“像人一样智能”的属性。

我们把人工智能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

AI是一种非常依赖机器的运算,能够达到让人觉得它具有智能的水平。

比如我们让机器下围棋,其实它是基于人类已有的规则进行强大的运算处理,通过对海量围棋数据的深度学习来体现运算智能。

机器可以像人一样对自然界以及周边的环境能听会说,能看会认。

机器可以像人一样能理解,会思考,能够听懂人说的话,能理解人真正的需要,能学会构建知识图谱,能像人一样表达。

我们说人工智能可以让产品智能化,具体可以体现在4个方面:

首先,机器取得语言理解能力;

第二,对人类的知识可以进行系统化的表示

其实这就是一个人工智能系统的产品原型。

现在,通用的人工智能助手在手机端评估结论还不太能达到人类认可的智能程度,但是可以基于垂直的场景,比如在家看电视、开车的时候让机器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在这样的场景里,我们很快就可以做出智能化的产品。

随着我们对垂直场景的深入,将来相信可以做出通用对话式的人工智能系统。

3. AI使服务个性化

通过对从交互到产品智能化的理解,我们希望最终给到用户个性化的服务,我们认为这才是产品真正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如今的消费背景下,用户对需求也是越来越个性化、合理化,所以对一些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我们非常需要通过后台的人工系统去赋能,去改造整个服务后台,给用户提供一个个性化的体验。

以科大讯飞在教育领域做的个性化人工智能学习平台为例:

我们知道,传统的“老师+学生”学习模式里是通用的。就是老师在台上讲,不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学生本身能力的差异;所有学生都接触一样的课程、一样的知识,而且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的作业。

我们科大讯飞推出的智能教学个性化教学系统,可以针对每个学生设计知识点以及参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向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知识推荐,包括个性化作业布置,分析学生对整个知识结构的理解来帮助学生学习,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除了学习个性化,在交互上,我们还有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表达的方式。我们知道人与人的沟通和交流,除了每个人的个性,还包括在内容上或者是一些表现形式上、声音上的差异。比如我们思考能否让机器像人一样发声,能否合成一个声音让机器像人一样去表达。

我们会做出一些虚拟的机器形象来模拟自然界的声音,其实这样的技术的整个应用有广泛的想象空间。

比如,父母都需要陪伴孩子成长或者给孩子讲故事。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有这样一个个性化的AI技术能够让机器模拟、学习父母的声音,能够给孩子更多陪伴,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前景和对我们生活的小小改变。

4. AI使设备全面自动化

我们知道现在社会中还有很多重复性的工作需要人来完成,人类还有很多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被解放出来,在一些重复性的工作上耗费了大量的体力劳动。

AI(人工智能)技术将来是一定能够帮助人类释放掉这些重复性的工作,让它们尽可能地实现自动化;让人类和机器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去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那些重复性的工作交给机器做就好了。

举一个例子:现在,工业制造领域有一些工业机器人可以帮助人类减少大量的体力以及一些流水线的作业。

又如,我们现在还在发展的一个很大的方向——汽车的自动驾驶,试想如果这个技术成熟,我们将来可能确实不需要去考驾照了。

再如,现在社会中有很多非常累的职业,如医生。现在的医疗资源非常紧张,如果我们要去医院看医生,很常见的局面是一个医生一天要看非常非常多的病人,他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对每一个病人进行非常深入的诊疗。

将来或许可以通过机器,通过AI技术学习使得机器能够具备一些技能,为医生做辅助,可以帮助医生释放体力劳动。

另外,在教学的资源上,AI也是可以训练机器,可以极大地释放教师的一部分重复的工作。

我们在这样的时代,该怎样应对可能的变化?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我觉得大家首先要看一下AI这个行业,再看一下整个人工智能能够应用到的一些领域。

可以这样说——整个AI技术是一个赋能性非常基础的设施,它可以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包括应用于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中一些改造系数的论证。

当然,一些非常大的社会性问题,还需要AI技术继续发展才能配合。

总体上讲: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使很多问题得到切实的改善。产品经理需要密切关注技术的发展。比如说语音技术、图像技术、认知智能方面的技术进展等等。

另外,你需要在熟悉的领域寻找是否有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看看这些技术到底应如何应用,要解决什么具体问题。

我们可能还要打破自己的思维方式。很多人过去可能是在手机端处理需求,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就会有一些固化思维产生的问题,就需要打破。

在新的时代背景、新的各种设备形态下,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是APP的形态,可能需要设计一些软硬件结合的系统。

同时,从问题本身去看,很多问题不是纯软件的问题,可能是要从硬件到软件到整个算法最后到整个后台的一体化思维,所以不局限于手机APP应用,智能硬件也是一种方向。

2017 中国产品经理大会·深圳|系列文章

本文为2017中国产品经理大会:解码未来产品经理嘉宾分享整理总结,未经本站许可,禁止转载。谢谢合作

}

  编剧、医生、服装设计师和通信行业从业者,他们如何想象自己职业的未来图景?

  无论是《推背图》还是“2012末日预言”,抑或是声称来自火星的男孩的奇怪发言,人们总是对这些与未来有关的话题乐此不疲。

  在谷歌输入“工业未来”,有惊人的22亿次搜索频次;而在百度上搜索“未来是什么样子”,相关结果也达1亿多个。

  太空殖民地度假岛屿艺术品。/图虫创意

  未来,今天我们从事的各种职业,是否还存在?如果还存在,它们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就此,我们和四个不同行业的从业者,聊了聊他们的未来职业想象。

  未来电影或尝试用AI代替演员

  被问及未来电影院是否继续存在时,电视剧《法医秦明》《十宗罪》的编剧、电影《追凶十九年》的导演徐翔云肯定地表示:“起码三十年左右,它不会消失。”他认为,有些电影在小屏上呈现,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比如3D电影《阿凡达2》。另外,电影院作为约会场所,也是无可替代的。

  徐翔云说,自己的童年是和港片一起度过的,人生中第一场在电影院看的电影,就是周星驰的《功夫》。电影里的故事让他着迷,他不仅自己看,还将看过的僵尸片、黑帮片、喜剧片里的故事复述给其他小朋友,看到他们听得十分认真,这让他觉得“就像自己参与过这部电影一样”。

  多年后的电影行业,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颠覆性突破?对此,徐翔云表示:“讲故事的行业存在了几千年,在短短几十年里很难说会有什么大的变化;但在叙事方法和镜头语言上,一定会有变化。尤其是,目前VR观影技术已相对成熟,观众会有更多观影方式选择,也会有更强的体验感。不论是3D还是VR,未来的电影都跟沉浸感、真实感分不开。”

  2021年6月27日,西班牙巴塞罗那,一名男子在全球移动大会现场试用虚拟现实眼镜。/视觉中国

  他还认为,未来,应该有部分影视剧作品会尝试使用AI换脸替代真人演员。但他仍然坚持,“AI换脸的表演是僵硬的,它的背后是技术驱动,而不是角色或人物在驱动”。

  “所有的技术都愈加成熟,也许未来真的有一天,电影行业能做到完全不需要演员,凭借电脑技术就能设计出活灵活现的人物。”徐翔云说。

  被问到几十年后他作为职业电影人会面临哪些变化时,他笑了:“那时候的我可能正处在退休的边缘,能否继续从事导演、编剧这些职业,要看创作力和身体状况是否允许。退休的生活我倒是畅想过,可以找个地方开一个火锅店,也可以开出租车。”

  未来医疗,手术会越来越少

  享誉全美的医疗预言家埃里克·托普在《未来医疗》一书中指出,在大数据时代下,医疗领域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对这种说法,北京协和医院前妇产科医生龚晓明表示赞同,他认为,以市场为主导的医疗是不可逆的潮流。“现在医患关系紧张,根本原因在于看病难。但医疗行业本质上就是服务行业,患者的口碑比什么都重要。”

  2013年,龚晓明从北京协和医院离职,成为中国第一位自由执业的妇产科医生。离职后,龚晓明每个月的工作量比在协和时有所减少,但依然要做四五十台手术。

  2021年2月16日,俄罗斯莫斯科,在一所临时医院参与抗疫工作的莫斯科叶夫多基莫夫州立大学医学院学生正在休息。/视觉中国

  就技术上来说,龚晓明称医疗行业未来可期。“手术发展至今有一百多年历史,但是手术终究不是患者愿意的事情。就拿子宫肌瘤来说,从我1998年刚毕业时的‘开刀’,到最近10年的宫腔镜、腹腔镜的5到10毫米切口,再到现在的消融治疗只需‘针眼小口’,变化很大。作为医生,我希望未来医疗行业能够取得药物以及基因治疗方面的进展,让吃药和打针代替手术治疗。”

  此外,从临床医学角度来说,有很多疾病会影响生育,所以他支持体外子宫等需求。对于在多年后能否达成这项技术,他表示:“你也许认为现在的医学很发达,但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非常多。关于未来生育的发展方向,不是仅靠医生就能完成的,还需要胚胎学家、基因学家等一起努力。因为这实在是太复杂,也许三十年的时间完不成目标,但依然是所有人努力的方向。”

  虚拟现实技术和环保布料

  对于外在美的追求,刻在人类的基因里。

  古往今来,服装革新的原动力,几乎都来自材料的进步。在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买手、店主、批发商聚集的杭州,服装设计师许嘉琪及男友赵润东也在思考,使用什么样的材料与外观,才是未来服装升级的秘诀。

  这对年轻的艺术家情侣分别毕业于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并一起成为杭州服装品牌“virola”的主理人。作为艺术家而投身服装行业,因为他们认为“衣服”恰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完美创作载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蔽体之衣,能很好地传达情绪。

  此前,许嘉琪在一本叫《众神的植物》的植物图鉴里看到了“virola”这个词,她认为,它的字形与发音,集合了西班牙语的浪漫与艺术世界中的“想象”与“奇幻”,于是用它给自己的服装品牌命名。在她心里,“随机灵感”本身就是未来服饰文化的一种可能性。

  AR眼镜在未来将会成为主流。/图虫创意

  在许嘉琪的家兼工作室,她给我们展示了男友刚完成的第一季产品概念视频,画面中,一群3D模特正在一个矿洞里进行服装走秀。对于不起用真人模特,而大胆采用电脑制作的假人的想法,许嘉琪说:“除了概念视频,未来的服装形态也一定会越来越偏向虚拟化。我的终极理想就是,未来我们只需穿纯色服装搭配AR眼镜,品牌方设计虚拟服饰滤镜及其插件即可。这样就不需要再考虑布料、剪裁之类的问题,可以仅考虑防寒保暖。”

  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眼下,这对情侣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服装设计的未来。许嘉琪说:“目前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对于菌类布料和蛋白质涂层布料的研究,未来服装一定是以更高效、更环保的布料为主。希望未来,我们能成功地与创新再生面料研究者一起合作,借助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的力量,使用类似鱼皮、甘蔗、菌丝等自然界天然环保的物质制作服装。”

  未来所有行业都是万物互联

  移动通信的发展,让人类可以跨越时空,紧紧相连。如今,5G已然到来,未来的通信行业发展,不可小觑。

  2016年,王浩然从美国波士顿大学毕业后,进入国内知名通信公司,担任研究员,他认为,未来,通信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将成为重中之重,而他也会继续加深对通信技术、机器学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性的科技的研究,努力使20年后的自己不被时代淘汰。

  2021年7月7日,上海世博展览馆,一名男子试用优必选全新一。/视觉中国

  他补充道:“咨询和研究是以数据为基础的,现在企业越来越重视数据,国家更是把数据定义为一种资产。之前的数据获取途径乱象频出,有很多灰色地带,数据安全堪忧。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数据资产将会被更规范地保护起来,可能会出现数据银行等形式,通过合规的交易来获取数据。整个咨询行业会因此变得更规范化、高效化,而这个职业也更有前景。”

  身处通信行业,王浩然对科技迅捷发展的感受更深刻。他希望,未来,中国能够经过自主创新与突破,在“卡脖子”技术上赶超发达国家,站在时代前列和世界之巅。

  此外,他认为,万物互联时代开启,人类生活会进入智能化的新时代。

  “就像第一代通信(1G),只支持有线;第二代移动通信(2G)能够支持短信息;第三代移动通信(3G)可以支持浏览网页;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速变快,可以发视频——通信的发展,也助推了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从最初QQ、新浪微博的兴起,到如今抖音、快手等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这都是科技的力量。5G将把工业从传统时代带入工业互联网时代,将来的通信会带来更广泛的应用,比如说车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家庭、智慧园区、智慧工厂等,所有数据都会互联互通,从政府治理到城市治理,从个人生活方式到工业智能,都会有一个彻底的改变。”

  机器学习分析识别智能城市中的人技术。/图虫创意

  “仅靠一部手机,就可以连接和控制各种设备。通过数据的互联互通,你可以掌握你需要的所有信息。你开的车不只是一个代步工具,而是一个移动的信息载体,而你可以随时随地处理信息。”王浩然说。

  此外,他也相信,未来通信行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加上算力的不断提升,会让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能够精准地感应到周围的人和事物,精确计算路线;远程医疗、VR/AR全息影像技术蓬勃发展……所有这一切,在未来可能成为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工智能开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