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类推的例子?

您好,我是【朵爸育儿碎碎念】,我家大宝现在5岁半,正在初学数学的路上,给你分享点我的经验。

我小女儿在学校有一套很简单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家女儿也是六岁,我目前也正在教她加减法。以我自身的经验和女儿的学习效果,来说说我的教学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的先人早就教导我们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只有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基本功扎实了,以后的学习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所以想让孩子学会10以上20以内的±法,必须先把基础打好。那就是把10以内的数记牢,加减法口算张口就来。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1、先记1-10的数字分合。就是2可以分成1和1;3可以分成1和2,2和1;4可以分成1和3,2和2,3和1……10可以分成1和9,2和8,3和7,4和6,5和5,6和4,7和3,8和2,9和1。家长可以利用道具比如拿几个苹果,西红柿什么的都可以,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形象的了解接受。

这个过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反复练习,让孩子特别熟练,所谓熟能生巧,这样才能为以后10以上的加减法打下坚实基础。

2、10以内加减法练习。只知道数字分合还是远远不够的,以我女儿为例,她记住了数字分合,我发现还是不能熟练掌握加减法。其内涵没明白,有的只是死记硬背下来的,比如她知道9可以分成3和6,但是你问她3+6等于几,她不知道。这就需要我们家长仔细讲解,教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耐心。

这时候你要结合数字分合一个数字一个数字来讲解。举个例子,以5来说吧。首先孩子已经知道5有4种分法。1+4和4+1得数都是5,2+3和3+2得数也是5。只不过是顺序颠倒了一下,减法也一起练习了。这样从1-10,一个数字的加减法直到孩子学熟学透,再换下一个数字。10个数字全部学习完后,再统一的反复练习。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孩子10以内的加减法能快速的口算出来。我女儿就是实例。

以上基础都打好了,就可以开始下一步的学习了。芒果妈建议2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先学会加法后,再学减法。

20以内的加法用凑十法

原则是留大数,分小数。

还是举例还说明吧,比如楼主所说的6+5和7+8怎么教孩子呢。

所以20以内的加法,凑十法,1-10的分合很重要,这也是我反复强调的要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孩子的教育对家长来说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在学习成长,我们做家长的也要学习提高,和孩子一起进步!


我是@芒果妈育儿,在带好宝宝的同时,希望和志同道合的你一起学习成长!

关于数学启蒙,我专门做过数学启蒙的研究,也给自己的孩子做过数学启蒙,目前看起来效果还不错。我家的孩子今年幼儿园大班,对数学非常感兴趣,万位以内的加法没有问题,自己尝试推导乘法口诀。

六岁之前如果没有做过任何数学启蒙的话,建议六岁的时候也要先拿实物让孩子理解加减法的数学含义,孩子对数字的理解从具体过渡到抽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的长短因人而异。数学来源于生活,6+8,实物演示即可以先拿6个苹果,跟孩子一起点点数,再拿来8个苹果,放在一起数数总数,这样一个情况,用数学来表示就是6+8=14。具体的实物,可以拿扑克牌、木棒、手指头等任何你身边的事物。

在理解了加法所表达的数学含义后,可以学习一下凑十法来拓展一下数学思维,凑十法是计算加法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下面重点来讲一下凑十法。

运用凑十法能将和大于10的进位加法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10以内的加法,从而化难为易,进行简单计算。在学习凑十法前,10以内的加法是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凑十法的口诀如下:

  •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

很好理解,家长学习了再指导孩子即可。下面多几个例子以及习题:

在训练孩子凑十法的时候,可以先按照例题中方法要求孩子填写具体的计算过程,掌握后再训练孩子进行口算,口算初期一定要请孩子讲解其解题思路,检查孩子是靠记忆还是真的理解了该方法。在孩子熟练掌握20以内加法的凑十法后,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大于20的加法啦。先扩大到100以内的。

首先要让孩子理解,100其实就是10个10,90就是90个10,80就是8个10……依次类推,95就是9个10和一个5,86就是8个10和一个6……举个例子:

其实就是3个10加上3个10,就是60,然后剩余6+5,用凑十法,就是1个10和1 ,那么就一共有7个10和1,即71啦。

同样的思路,可以拓展到大于一百的加法―百位数加法―千位数加法等等,非常方便口算并且不会因为忘记进位而失误。

掌握凑十法后,可以尝试拓展:1+2+3+4+…100;9+9+9+9;8+8+8…等这些特殊的加法,乘法就是很特殊的加法哦,尝试和你的孩子一起推导乘法口诀吧,按照我家孩子的说法:what fun!

减法推荐破十法,具体的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在这里讲啦,网上可以搜索到很多的学习资源。

此外想在这里强调一下:数学不仅仅是计算,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一定要引导小朋友把数学和实际生活关联在一起哦。比如买早餐,包子2元钱一个,面包5元钱一个,牛奶3元钱一个,早餐需要吃这三个食物,一共要多少钱?给小朋友拿钱买买东西,加法减法的应用题都有了……

现在很多城市,幼儿园阶段的幼儿是不让学习算术的。但一旦上了小学就要学习,进度还很快。小学学习比较系统,一步落下步步落下,不想让孩子在上学之初就被动,很多家长选择了提前给孩子学拼音算术等。针对学前儿童如何学6+5或8+7等算术,我结合自己教儿子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一直认为处在形象思维阶段的孩子,实物或场景是重要的教具,对数的感知力很重要。因此,我最初用他喜爱的木制积木做教具。将一个积木放在一个盘子里,逐渐往盘子里加积木,让他从直观上认识1+1 1+2 1+3等,有时在外面玩就用石子或树枝充当教具来进行计算练习。当时,6+5之类的我用的是比较笨的方法,先伸五个手指头,另一只手加一只脚数六个数。后来,我就让他先记住第一个数,比如6+5,先记住6,然后伸出手数7、8、9、10、11,也即加5个手指头。

后来,看到一位朋友在用凑十法教她同样六岁的孩子学数学加法,我才从网上查找,慢慢将凑十法讲给孩子听,比如8+7,你要先确定8+2=10,然后再算10+5=15。

等他慢慢熟悉了,我就要求他去超市买东西,一开始让他买一样两样,自己算价钱。后来我只给他一定的钱,让他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自己要算好价钱,他为了一分钱不剩,常常买东西时算了又算……

如果孩子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我觉得用凑十法来让孩子学习大于10的加法。

这是关于数学的早期启蒙的问题,我用视频做了解答,希望我的经验能帮到你。

6+5,7+8,这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内容,我们家孩子是这样学习的。

首先肯定是对数字有一定的概念,比如认数,读数,写数,数的比较以及数的合成等等。

10的分成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所以孩子肯定先要掌握10以内数的分成,如下图所示。家长可以用实物结合游戏,让孩子有趣味性直观的去学习。

当孩子清楚的知道10的分成口诀,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好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计算起来就显得很轻松了。

现在一般都是通过凑十法,来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十法,需要熟练的10的分成基础,快速找到朋友,拆分计算。比如9+3=12,是怎么计算的呢。

看大数9,9的朋友是1,

拆小数3,把3拆分为1和2,

凑成十,先算9+1=10,

这样整个计算过程就完成了。

数学的学习就是先了解概念,然后学习算法,最后反复做练习题,加深巩固。

}

小学数学教育心得(15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育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中永恒不变的话题。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小学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用素质教育的模式去教学生困难重重,这也让教育工作者更清楚学科的改革逐渐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说,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任重道远。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身做法,浅析几点感悟。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施途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理念是关键,要时刻将教书育人放在首要位置。要实现素质教育设定目标,优化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需从每一节课抓起,从每一位学生抓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才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适量合理的练习

  教学中以学生做为主体,就是要让学生们在教师的积极启发下,参与教学的一些过程,主动的获取知识。小学生获取知识大多是靠直接感知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抽象概括,年级越低的学生感知越高,其自身的思维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学上根据小学生的这个思维的特点,假如每次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适度的合理练习,让同学们能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意识。

  2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的给予学生们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们针对不同的教学问题,积极主动互相交流与讨论。可以尝试分组学习的方式,提供更多的时间,还要保证在每个小组合作学习中,所有的成员都会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教授“圆的面积”一课时,先和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时所使用的方法,再引导学生结合新旧图形间的关系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之间可分小组合作讨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小组成员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其中。大家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等,知晓拼出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以及梯形的上底与下底和圆的周长有关联,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又和圆的半径是一样的,借助这些关系也就能很顺利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了。此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学生之间的探讨成果展示出来,适当引导学生,让他们作必要补充,将小组的一些想法适当延伸,使每组学生都切实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3优化教学方法,使用启发式教学

  优化教学方法对推动教学进程发挥至关重要之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家长式的灌输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习的积极性也得不到提高,主体地位不能体现出来,这也是传统教学的一大败笔。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可采取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探索新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这样既能调动积极思维,更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当然,使用启发式教学需要突出学习兴趣。在兴趣的趋势下,学生才更愿意主动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很大。教师也可创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中进入教学之中。

  4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在教学时老师还应该对学生们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对他们的发展架桥铺路。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学内容,适时的向同学们讲解我国古今数学家的伟大成就与光荣事迹,激发学生们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如在讲解“圆周率”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在教学时介绍我国古代的优秀数学家祖冲之,是他首次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了3.1415926-3.1415927之间,并把该世界纪录保持了一千多年之久。又比如,在教学“数的整除”这课时,教师可向同学们介绍现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如何取得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桂冠等等,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感染与熏陶,增强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

  5科学评价学生成绩结果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着眼素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多种弊端,包括只重视应试结果,常结合成绩高低直接断定学生素质优劣等,相对地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评价,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这显然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对推动数学整体发展帮助很大。根据创新课程整改要求观察,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们有义务注重学生综合学习与活动参与能力等综合评价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鼓励与表扬的价值来教育学生,充分挖掘他们的个体潜能,欣赏他们阶段劳动成就,适时鼓励学生在生活规则中挖掘出更多创新数学的思维理念,和谐师生之间的情感,这能为课堂民主和风趣氛围的开拓积累适应性实力,这样更能顺势提升学生长久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更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与人格基础,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苏hi得到全面化发展。义务教育的核心任务指标就是令受教育人群逐渐掌握合格公民行为规范要求。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需在当代教育思想的引导下,充分利用科学方法,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认真专研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应有价值,激发并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李成贤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第三小学

  [1]赵代川.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年08期.

  [2]王丽华浅谈小学数学课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9,(03),113-114.

  [3]许哲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J].现代农村科技,2010(15).

  自9月开学以来,生本教育随着暖暖秋风吹到了利州大地。我们学校也在李校长的亲自部署下,如火如荼地开展探索适合于我校的生本教育课堂,我有幸作为首批生本实验教师,带着我的新一届一年级学生,开始了生本教育的探索之路。说实话,初遇生本教育,我只是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以学生为本。这样的教育理念我并不陌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本教育理论,也强调了不仅要关注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但为什么郭思乐教授要提出他的生本教育理论呢?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是什么样的?我校开展了近3个月的生本教育实践,我们的方法和路子是否正确?带着这些一连串的问号,带着学校领导的期望,我诚惶诚恐地开始了美丽羊城的生本教育学习实践之路。

  12月15日,当我来到羊城后,就看到了为期十五天满满的学习安排表:进校听课、理论讲座、课堂模拟、借班上课、论文答辩等等。但我不在乎这些形式,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专门在这些形式中“挑刺”,看看生本教育是否真有那么神奇,从这点说,我不是个好学生。但经过半个月的学习,我内心经历了由开始的怀疑----半信半疑----坚信不移的心路历程。可以说,这次学习是对我以前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的重构,特别是郭教授的一些经典警句,对我简直就是醍醐灌顶。今夜在回顾翻看学习笔记,更是内心激动澎湃,现把半月来的学习心得加以整理,吸取精华,去之糟粕。

  一、 生本教育的核心环节

  (一)个人学(独学)

  个人学(独学),是生本课堂的第一步。学什么?怎么学?----自主完成前置性小研究。谈到这里,不得不说前置性小研究,前置性小研究是老师设计的,在设计小研究时,我们要遵循学生生命之“根”和学科知识之“根”,当两“根”交汇在一块,就形成了“汇根”(即:慧根),简单地说,设计前置性小作业的原则是低入-多做-深思-高出。低入的含义是:根本,简单,开放。根本:是数学学科的金标准,直指学科内容的本质;简单:就是让人人会做,但我认为,简单也有个度的把握,应简单到不失去内容的探究价值,如:我在上模拟课内容中的《植树问题》时,我设计的是三棵树产生间隔的例子,再让学生试着画4棵树、5棵树的间隔情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最后,郭教授指出了为什么不设计两棵树的例子?因为两棵树是发现不了规律。可见,简单承载思想,过于简单就失去探究的价值。开放,就是可以拓展,能运用,便于总结。

  其实在独学中,还有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和方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尝试、画图、演示等方法技能,还要让学生养成会整理、会提炼、会质疑的能力。可见,让学生会独学,是生本课堂的基础。

  (二)小组学(对学)

  在学生独立完成前置小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就要真正在课堂上开展生本课堂教学。在小组中学习时,要注重突出“帮”学,在小组内交流前置小研究的完成情况,交流时,最好让要发言的同学把研究单放中间,轻声细语指着说,学困生为第一发言人,小组内可以每人交流一道题,也可以每人交流某道题的一种方法。

  针对我们一年级做生本,在一开始训练学生小组学习时,我们要做到各科互相配合(至少语文、数学),采用统一的小组分组,统一的评价标准及机制。在一开始训练时,要一组一组地训练,训练一组,巩固一组。每天训练时,要拟定一个训练重点和目标,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训练和评价,可以说,评价指向哪里,学生就会朝向评价的方向努力。

  (三)全班学(群学)

  全班学,表面上看好像是课堂展讲,但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对学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带到全班交流。在这一环节,根据不同的课型和内容,学生的展讲的方式和侧重点是各不相同的。在新授课时,学生展讲主要侧重于方法探究的过程及方法的多样性。如: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学生的展讲主要放在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方法及过程上,体现转化思想的过程。在整理复习课时,学生的展讲主要侧重于知识的整理过程及整理的方法,使相关知识横成片,竖成线。如:执教《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复习,学生的展讲应放在整理的方法和整理的知识网络上,在学生头脑中构建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及梯形的面积这一渐进的知识过程。在评研课时,学生的展讲要侧重于“评”与“研”,重点是要错题分享,把自己做出的题要分析错因,对改正后的题目加以研究,并给同学们诚恳的提醒或建议。

  以上无论是何种课型,每个小组展讲后都必须要或总结,或点评,或提醒。除此之外,上面的小组在展讲时,下面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待上面的小组汇报完毕时,下面的同学能质疑,会补充,并注重对学生质疑交流的指导和培训。

  (四)教师帮学(点评提升)

  在我校前几个月的生本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有时,我们过于的放手,以至于学生讨论的主题发生偏离;有时,我们放手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以至于上出的课堂缺乏深度;有时,我们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以至于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却茫然不知。

  那么,在生本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老师的作用还是不可替代的,生本老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作用(使课堂有序进行,确定小组及学生的发言顺序);导向作用(使学生的小组交流展示都要围绕本课的核心问题,抓住重点交流展示);慎重干预作用(当学生交流讨论的主题发生偏离时,我们要慎重干预,变“有为”为“无为”)。

  以上是生本课堂的四个核心环节。其实,我认为,如果从学习效度上分析,生本课堂实则是三大核心环节,即:个体学----小组学----全班学。而教师的帮学作用应贯穿在这三个环节之中。学生通过这要的三个环节的学习,相当于对同一内容学生学习了多次,每次的学习都是在前次学习效果上的叠加。试想:通过这四轮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对学习内容及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 前期我校数学生本课堂的几个误区。

  (一)重演讲,轻设计。

  在前期的生本课堂教学主题研讨中,我校老师都积极参与其中,可以说,我校老师们在生本课堂的探索中,都付出了艰辛和努力。取得了生本课堂上的质的飞跃,短短一学期时间,取得了一年或几年的成效。但在这次的学习中,使我更加深了对前置小研究的设计,无论是何种课型,学生的独学、对学及群学都是围绕小研究展开的。而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小组合作及小组展示的研讨,缺乏对前置小研究设计的研究和探讨,因此,在下学期开学初,我们低段数学组必把如何设计根本、简单、开放的小研究作为我们的教研主题之一,遵循慧根,让我们设计的课题与学生的课堂“脉搏”共振。

  (二)重结果,轻过程。

  在12月17日晚,郭思乐教授在组织学习《生本教育数学骨干班学习要点》时,向与会的老师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年级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如:9+5,怎么教学?要教给孩子什么?当他把此问题抛出时,我与很多的数学老师一样,头脑里快速的闪出这节课要让学生学会用“凑十法”解题。但接下来郭思乐教授低沉而简短的一句话,一语惊醒梦中人,他说:我们老师到底是带着方法(结果)见学生,还是带着学生寻方法。听到这句话时,反思自己以前的课堂,有多少次我不是带着方法及结果去见学生的?这样做的原理是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出现了偏离。

  (三)重学生,轻老师。

  在前期的生本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及我的伙伴们有时是矛盾的。想讲而不敢讲,不讲却又想讲。有时我们想放手,却又不放心学生;有时我们又情不自禁硬生生地把课堂拉回“师本”;到了最后,有些老师干脆完全放手,课堂让学生组织,老师就坐着看学生表演。等等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一个问题,生本课堂中我们教师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讲?应该讲什么?通过这次的学习,我终于坚定:生本课堂中老师的地位不能丢!在生本课堂中,我们教师要“点”在迷茫处,“指”向优化时,“帮”在必要时,控制课堂节奏。我们的老师讲,要讲在关键处,更要不讲在关键处(在关键处应让学生多探究,多争辩,然后再提炼总结),应侧重于对学生方法的指导,教学重点的精点拨,学习内容的精提炼,学生课堂展讲的精点评。

  以上是我这个“坏学生”美丽羊城学习的些许感获。在这次学习实践中,有太多可见可闻的硕果,如:代表全体数学骨干学员到朱村小学上汇报研讨课,受到了郭教授及全体兄弟学员的好评,更重要的是,被朱村小学六年级三班的同学的自学能力、展讲能力、视频展台的操控能力等所折服。可以说,这次广州行收获是满满的。如果有老师要问我:什么是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我想借用郭教授的话:“生本教育没有具体的模式”。这个观点我认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任何教学探索一旦成为模式,也就是这种模式灭亡的开始。如果还有老师要问:我们学习生本教育的什么呢?那么我想告诉大家:我们研究学习生本教育,并不在于我们一定要构建新的教育模式或课堂模式,而是我们要学习生本教育中“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及教育思想。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乘着这次羊城学习的翅膀,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努力沿着生本教育足迹,开创属于自己的幸福教育之路!

  有人说,大仲马的作品是小说化的历史,也有人说是历史化的小说。还有些评论家说大仲马不过是将史实化为衬底的色布,要把他的幻想绣上去,于是有时漏了光,就映出了历史底色的纹痕来。其实,不管是小说化的历史,还是历史化的小说,也不管绣上幻想的衬布是否漏光,这都不是评论这部作品的本质,就如文人墨客中,有的专长言情小说,有的谙熟人物传记,有的精于随笔散文一样,大仲马则拿手通俗历史小说,并且在通俗历史小说这块园地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在法国还是在全世界,无论在数量上或是质量上,他无疑是首屈一指且又无人与之匹敌的高手。这一评价也是举世公的。

  有些作品被推向社会,只不过是有文字记载的过眼云烟,在人们的心目中没有留下一丝回味的痕迹,时隔不久,便被抛进历史的垃圾或被打进历史的冷宫。而大仲马的《三剑客》和他的另一部世界名著《基督山伯爵》一样,已被世界各国译成多种文字。一个多世纪以来,尽管人事沧桑,星移斗转,该书始终风靡于世,烩炙人口,一直久畅不衰,成了一部受世人推崇的世界文学名著。这就说明,这部著作成功地经受了社会的检验,得到了包括法国在内的世界读者的一致认可,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这个评价又是举世公认的。大仲马生活的年代,正是法国保皇派和共和派激烈斗争的多事之秋,他在政治上倾向资产阶级,主张共和,反对查理十世,反对波旁王朝的复辟。反映这种思想倾向的他的第一部浪漫戏剧《亨利三世及其宫廷》,在《三剑客》问世十多年前就已大获成功。一八二八年二月十一日第一次公演时,共和派和保皇派均有人出席,剧场坐无虚席,雨果和奥尔良公爵夫妇也光临观赏,结果在共和派获得压倒性胜利的气氛中降下了帷幕。因此,大仲马主张共和这种基本的进步政治倾向,不能不在他以后的创作中反映出来,不能不成为他策划通俗历史小说的基本格调,当然也不能不是贯串《三剑客》的一根思想主线。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一、在教学目标上,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三、在教学练习中,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我的做法是: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莫旗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了一次特别的中小学老师暑期继教培训,所有参加本次培训的教师,无论是年长者还是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都对本次活动赞不绝口,并且热情高涨地投入到研讨中,使得本次培训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参加暑期中小学数学继教培训心得体会我也从中受益匪浅。说到这里,您一定对我们的培训内容特别感兴趣吧,那就是新一轮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教学”。

  本次培训分三期进行,每一期培训老师都设计了周密的安排;第一天上午:崔老师对“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教学”进行讲座。然后利用下午和第二天的时间各个研修团队进行备课、交流,第三天由培训老师进行检查验收。可以说在整个培训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数学教研员崔老师非常的辛苦,她不仅要关注整体,还要深入各个小组进行指导,而且对每一个细节都指导得特别到位,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总结让我们每一个参加培训的老师都大有所获。

  “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教学”训练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教材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最近发展区分析与确定教学流程;教材处理与教学策略的选择;编制教学预案。可以说通过本次培训,我在这六大环节中都有很大的收获,下面我就教材处理深入谈一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新课程倡导“学生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整合”,从而实现“现实生活资源于教材资源的整合“。尤其是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来说,我们不具备大城市那些优越的教学条件,也没有优越的校外课程资源。例如: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但我们老师应当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动有趣。说到这里,我不禁止想到自己在教学四年级《植树问题》的点滴经验,本节课最让学生难以理解的是“间隔”,如果用术语来解释学生会感到很抽象。教材中也没有具体介绍“间隔”一词的含义,而它还是解决植树问题的基础。这可怎么办呢?正在我苦思冥想之际,我注意到很多小学生都玩拍手的游戏,两个手指间的缝隙不就是间隔吗?于是我在教学时利用学生表演“幸福拍手歌”入手,表演后让学生看着自己的一只小手,问“你能发现什么数字?”生答:“5”。我说:“你们说的很对,我们一只手的确有五个手指。可老师除了发现你们说的5以外,还发现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指的是什么吗?”学生一时全用诧异的眼睛看着我,又看看自己的小手,很快有的同学发现了:“老师,我知道了,是手指间的缝隙。”我称赞地夸奖那个同学:“你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孩子。”于是我轻轻松松地引导学生理解了“间隔”这一词语,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就像新课程倡导的我们老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材仅是个例子。”而如何把握教材,利用教材是我们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教师要想成为智慧型的教师,就应该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学习教学常规,对照自己的工作找出不足,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课堂到底离有效教学有多远?

  通过对教学常规的学习,我对小学数学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作为教师应该把劳动前移,严格按照备课要求进行备课,抓好备课、上课环节。不断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形成课后反思的好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首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前,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和目标,明确目标定位,确定教学目标,并充分查阅资料,准确掌握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和背景知识,还要做到了解任教学生的学习背景、能力水平和行为习惯等。

  上课时,教师只有对所有的知识点做到了如指掌,传授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这样,学生就会在心里佩服你,就会喜欢上你的课,上课也会认真听讲。反思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发现有时候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够,导致课堂上有些教学契机没能有效利用,只能将一些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放到课后作业整理时进行讲评,这样就使课堂有效率大打折扣。

  因此课余时间,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及个别差异,明确哪些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哪些是难于记忆的,哪些是容易被忽略的,哪些是容易错混的,做到心中有数。要根据学习主题要求和学生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

  低年级适宜以活动体验为主。另外对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现在的课间铃声,提前2分钟进课堂,因为数学课很多时候需要用到实物投影,提前进入教室可以使教师能更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而且也能使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

  其次,课堂教学是每位老师的生命,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讲究教学的艺术,让课堂充分体现趣味性,吸引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偶尔有着松懈之处。对自己上课的每一句话没有做到多加雕琢,有时是想到这个过度语就说这个。

  而且有时候发现自己还有一些废话,有人说过,教师应该把每一堂课当成是公开课,这样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只有这样做才是对自己认真负责,对学生认真负责。《常规》中明确要求“应做到仪表端庄,语言规范”,反思自己虽说平时脾气比较好,但遇到那太差太皮的“朽木”生之时,我也会大发雷霆,哪里有端庄二字可言,学习常规以后,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忍”。当然,如果我在课堂上“讲究教态的艺术、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用必要的肢体语言表情达意,使学生得到多方位的启示和感受”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抓牢,也就无需烦恼自己在课堂中的失态。

  再次,课后反思也必不可少,它是对自己整节课的回顾,是对自己课堂中得与失的重新思考。成功了,自己是如何成功的?依赖的是什么?下次遇到相类似的问题,我可以继续用这种方法应对;失败了,如何才能成功?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做得更好?当时自己可以如何应对?通过这样的思考,对自己的教学帮助是很大的。

  最后,作业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中介,也是联系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中介,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每次作业。经常做下水作业,并对习题进行有效筛选,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作业的有效率可以有所提高。另外,重视每次错题的分析和整理。这样可以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总之,学习《常规》之后,应该给我更多的是思考,只有不断思考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对照教学常规中的要求不断完善自己教学常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学习需要想象力。有这样一段话:“数学是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客观反映。”缺乏想象力的数学是很难学好的。数学想象力就是能把一个数学问题联想到另一个数学问题,找出彼此的关联处。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展开联想,将简单的一幅图或几句话进行扩展,以“连环画”的形式,把数量的变化过程进行展示,从而使学生养成看到一幅图,想成几幅图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首先要提高观察能力,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观察训练。要求学生观察时做到四要:一要认真细致,二要有序有向,三要全面深刻,四要有静有动。丰富表象积累,培养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把外界信息转化成记忆可以接受的形象编码。没有形象记忆,就没有表象的积累,而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联想和想象的水平。因此,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增加形象信息量的储存,建立完整、清晰、丰富的表象。

  比如,书本第一次出现大括号,我是这样处理的:用投影仪很自然地将书本上的图展示给学生,请全班同学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随着学生的叙述,题目的意思也就一一被大家了解,而这时,有一位同学说起了大括号,我结合主题图,让学生猜猜什么意思。一些很有胆量的学生就说:“是加起来的意思”,“是合到一起的意思”,“是合起来的意思”。“对,你们真聪明!可是,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吗?”我大声表扬了孩子,又及时地问他们。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学生们更自信了,纷纷把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说出来,通过多个同学的补充,正确地理解了大括号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正因为有了猜想这一步,所以学生对大括号的认识特别深刻,也理解得好!在以后的主题图中,他们都能正确地找出图中的数量,根据大括号确定总量,很好地对解决了这一类问题。

  思维过程有了想象的参与,智力才能得到发展。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至于艺术成就,毋庸置疑,大仲马不愧是一位编织故事的能手,不愧是一位高超的语言艺术大师。和《基督山伯爵》一样,《三剑客》充分显示了大仲马想象思维的超凡脱俗,构织故事情节独具匠心,刻划人物别具特色。他用生花的妙笔将主人公达达尼昂和另三个伙伴的各自性格勾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达达尼昂初出茅庐,风流倜傥,果敢机智,对朋友侠肝义胆,对爱情执着追求,对敌人嫉恶如仇;阿托斯平素少言寡语,出口一言九鼎,遇事沉着冷静,处世稳重老练,关键时刻,他是主事的灵魂和统帅;波托斯头脑简单,胸无城府,大胆鲁莽,贪钱爱财;阿拉米斯则是足智多谋,才思敏捷,温文雅儒,风度翩翩,关键时刻,他是主事的参谋和智囊。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上述人物性格的勾勒,经常将其置于各种不同的决斗场景,使他们那具有中世纪史诗中骑士剑客的传奇色彩表现得更加丰满,因为当时法国及欧洲的绅士阶层,决斗是司空见惯的。大仲马的一生就有过十三次决斗。早在四岁那年,刚办完父亲的丧事第二天,大仲马就抱起两支大枪,悄悄爬上楼顶,要同上帝一决高低。当他母亲责骂时他回答说:“我要到天国去,我要和上帝决斗,要把上帝干掉……因为上帝杀死了我爸爸!”

  在家休息的一段时间里,看了一套美国某州的原版数学教材。因英语水平太差,基本上是借助百度翻译一点点啃下来的,很吃力。但与我们通用的教材比较区别还是差明显的。而这些区别也引发了我对指导孩子们预习的思考。

  这是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材的目录。非常简单,简单到初拿到课本的数学老师,未必清楚这一册教材里具体要学习哪些内容?重点难点是什么?课程标准对孩子学习有什么要求一无所知。

  这是美国加州教材四年级全学年的教材目录。分了几页来完成。我只取其中一部分,一对比就知道区别在哪里。它也安排了一页如人教教材的目录。

  紧随其后,又把以上每章的内容,一章一页,以每节为单位进行了更细致的编排。

  接下来,它还安排了加州标准,相当于是我们老师用的《课程标准》;还有五年级课程展望。

  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目录部分最后一页的内容:

  这页就是一张我期待的预习页,不过它把我口里的预习指导清单称为“寻物游戏”,紧紧抓住孩子的年龄特点,激起孩子的欲望。它以问题的形式教给孩子如何自主学习。

  寻物游戏(以下翻译不太准确,但大致能了解意思。)

  使用下面的“清除”来学习在每一章里的事情。

  1.第1章的标题是什么?

  2.1-1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你怎么知道哪个单词是词汇?

  4.什么是课1-1的词汇吗?

  5.1-6课所示的关键概念是什么?

  6.有许多例子1-4课了吗?

  7.你能找到额外的例子的网址是什么?

  8.在29页上,有一个记忆提示框。这是怎么记得你的记忆?

  9.1-5课有多少锻炼?

  10.假设你需要更多的练习的概念。你可以在哪里练习额外的练习?

  11.假设你正在做你的家庭作业,在38页,你会坚持练习16。你在哪里找到帮助?

  12.什么是网络地址,让你参加一个自我检查的测验,以确保你理解这一课?

  13.你会在哪一页找到1章的学习指导和复习?

  14.假设你不知道如何在48页的学习指导和复习中锻炼36。你在哪里找到帮助?

  受目录设置、“寻物游戏”的启发,我们原来没有特别清楚的预习任务,不就有迹可循了。至少我们可以这样去尝试。

  任务1:给课本编非常具体的目录,写在A4纸上,晒一晒。方法:把每一章“卷页”标题、几个例题、起止页用大括号写清楚(qq群里有例子)。预习先要摸清这学期的具体任务,先把书读厚!希望看到大家精美的新目录。

  任务2:把每一单元不懂的词汇找出来,查阅资料或问同学、老师、家长。

  任务3:把每一单元的例题主要内容总结一下,再举出其它的例子来。

  任务4:每一单元哪些内容需要记忆,把它先记一记。

  任务5:尝试做练习。

  虽然有些粗糙,但只要敢于去做,孩子们一定会有收获。

  再次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第一、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第二、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第三、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

}

数学小论文 生活中的数学 题材

一天,熙熙姐姐交给我们一个游戏:两人轮流从1—10按顺序报数,每次只能报1、2或3个数,谁先报到10,谁就赢了。

大家都想将对方“打倒”,但是,怎样才能让自己百分之百的胜利呢

这个问题总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使我疑惑不解。

回到家,我在小篮子里挑了十个石子,准备新手操作一下。

我把爸爸叫来,让爸爸和我一起做这个游戏。

我找来一支笔和一本本子,将我做的每一步记录下来。

规则是这样的:我和爸爸轮流拿石子,最多拿3个,最少拿1个,谁拿到最后一个,谁就赢了。

原来,爸爸先拿,爸爸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输的“很惨”;第二场我先拿,我居然赢了…

我将记录反复看了几遍,终于发现,我用最大的和最小的数相加:即1+3=4,又用了石子总数除以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和,也就是10÷4=2…2,如果有余数,就我先拿,余数是几就那几个石子,如果没有余数,让对方先拿。

现在余数是2,就拿2个石子,剩下的每次拿的石子和对方拿的和是除数3,我就可以必胜了。

为了保证答案的准确性,我又拿了28个石子和爸爸重新玩,有了上面的规律,我果然战无不胜

原来,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它们正等着你去发现呢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

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

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

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

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

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

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

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

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

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

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

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

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

我在商场里学数学用数学之买家角度

作为一个买家,最主要的是要做到货比三家。

要买一件衣服,遇到合适的不妨先把品牌、尺码、价格记下来再到别的店做比较。

一个物品的价格是进价+运费+税费+厂商利润,还有店铺租金员工工资等一系列附加成本,所以往往卖价要比商品价值高太多了。

其实在省钱这方面有一个更好的办法—网上购物。

网上购物价格要便宜多了。

在网上一个物品的价格是进价+运费。

一件三四百的衣服,在网上可能只卖五六十,十分实惠。

就算加上运费也要便宜许多。

所以,我认为现在商场中挑选自己合适的东西,把品牌、货号、以及自己合适的尺码记好,再到网上购买。

当然有些东西在网上是买不到的,这是就只有货比三家挑出最实惠的再买了。

可能有许多人认为一分价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我可以这么说,只要掌握好方法,便宜也是可以买到好东西的。

同样一件商品,便宜的和贵的,您会选择哪个呢

大家也知道网上东西便宜,但存在的风险较大。

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警惕性了

网上卖东西的商家是有信誉度的,这个信誉度直接显示在网页上以供买家参考。

同时还有成交量啊,好评度阿以及买家的留言,这些都是购物网站为了防止网上骗子行骗所设置的。

现在网上购物已经很透明了,多转转多看看总吃不了亏。

毕竟网上购物还是风险大,所以不妨我们再来看看商场里的活动吧,商场里的活动多,又诱人,其中会不会有什么小陷阱呢

这时就需要运用我们的数学啦

“买一赠一了啊,满200送200

每过节假日,我们行走在繁华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商家打出的“满200送200”的促销招牌。

消费者们蜂拥而至,商场里人山人海,抢购成风。

而实际上商家心里早打好了如意算盘。

俗话说:只有买亏,没有卖亏,“满200送200元券”只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其中暗藏着数学问题。

就说满200送200元购物券。

某顾客先用490元买了一件羊绒外衣,送来了400元购物券。

此时得到的四百元购物券,一般顾客心理都会产生一种捡便宜的感觉,于是就产生了较强的购买欲望,意欲花完为快(一般商家的购物券都是限期消费,在一定的时期内没有消费就过期作废)。

于是这位顾客又花了248元券买了一双鞋,又用剩下的150元券中的128买了一条围巾。

那么顾客到底便宜了多少呢

我们可以算一下128+248+490=866(元),这是原来不打折时需要花的钱。

490\/866,所打的折扣大约是五六折。

这位先生处理还好,因为购物券只能在指定地点使用,如果买了送,送了买….这样循环下去的话,那商家就赚大了

因为你不得不一直在这个地点消费,商家就算把你套上套了,所以经过真么一算,看来数学真的很重要

2.有奖销售与折扣比较

某报纸上报道了两则广告,甲商厦实行有奖销售:特等奖10000元1名,一等奖1000元2名,二等奖100元10名,三等奖5元200名,乙商厦则实行九五折优惠销售。

我们想一想;哪一种销售方式更吸引人

哪一家商厦提供给销费者的实惠大

面对问题我们并不能一目了然.在实际问题中,甲商厦每组设奖销售的营业额和参加抽奖的人数都没有限制.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有几种答案.

分析:(1)若甲商厦确定在单位时间内抽奖,当参加人数较少,少于213(1十2+10+200=213人)人,人们会认为获奖机率较大,则甲商厦的销售方式更吸引顾客;(2)若甲商厦确定在单位时间内抽奖,而在单位时间内的消费者很多,那么它给顾客的优惠幅度就相应的小.因为甲商厦提供的优惠金额是固定的,共14000元(10000+2000+1000+).假设两商厦提供的优惠都是14000元,则可知乙商厦的营业额为280000元(14000÷5%280000)。

还牵扯到优惠金额,嗯…数学是多么重要哇

学数学固然重要,但是最终目的还是能把它合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我们要学会学数学用数学

国庆假期中,我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准备找找千克和克.走进超市,首先来到了饼干柜旁,这么多琳琅满目的饼干中,我选择了我最喜欢闲趣饼干,我仔细看了看,终于在角落里找到了\"净含量100克\",说明这包饼干不含袋子的重量是100克,那要是有10包这样的饼干不就是1千克了.

接着我们又来到买米的地方,我发现一袋米要10千克,如果我们家每天吃2千克的话,我家每个月就要吃60千克,也就是这样的6袋米了.

后来我又看到了16个鸡蛋大约有1千克,一个菠萝大约2千克,一个西瓜大约3千克

今天,我收获真多啊,我感受到了数学中学到的千克和克这个知识,在生活中数学真的很重要.

很多人都以为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可是我一直对他很怀疑,果不出我所料,今天数学课上老师介绍了阿拉伯数字的真正的来历.原来这是一个误会!阿拉伯数字真正的发明者是印度人,因为当时阿拉伯人的航海业很发达,他们把数字从印度传到了阿拉伯,欧洲人从他们的书上了解了这种简便的记数方法,就认为是他们发明的,所以称它为阿拉伯数字,后来这个误会又传到了中国.

最后,我很想对印度人说:\"谢谢你们给我们人类带来了这么大的方便,就因为这样,我很喜欢数学.不仅数字王国很神奇,而且数学的历史知识更是丰富.

今天,我在家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

我发现一杯可乐800克,一杯绿茶500克,一杯冰红茶不知道多少克,于是我又补充了一个信息-冰红茶比可乐少200克,要求三杯一共多少克呢?于是,我按照老师教的方法算:800-200=600,再600+500=1100,最后0,所以一共1900克.

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希望小朋友们能多多观察身边的数学问题.

加法和减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缺一不可的.身边有许多事情都要用到加法和减法.比如在学校里,统计分数,统计认数-生活中,妈妈上街买菜付钱;在家里,计算一个月的开支也要用加减法.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加减法有关,所以加减法在我们生活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法与减法真奇妙啊!7.<去天目湖的途中>三(4)壮怡

现在,我们数学课正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今天是星期天,我们全家去天目湖玩,在去天目湖的路上,我就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当公交车靠第一站时,我看见有8个人上了车,而第二站上了3个人,那如果第三站上车的人数是第一站和第二站人数的两倍,那第三站一共上了几个人呢?小朋友们,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用我们学到的知识试一试吧.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来到超市买东西。

当我们买完所需的东西之后,刚要离开,我看见货架上正好摆着火腿肠,于是我让妈妈买些火腿肠,妈妈同意了。

可是刚走几步,我又看见货架上摆着一包一包的,同样品牌,同样重量,里面有10根,每包4.30元。

到底买一包一包的呢,还是买一根一根的

突然,我的脑子一转,有了,只要比较一下,哪一种合算就买哪一种。

于是我开始算起来:零卖的如果买10根,每根4角,就是40角,等于4元,而整包的要4.30元,多了3毛钱,所以我决定买散装的。

我把我计算的过程说给妈妈听,妈妈听了直夸我爱动脑。

今天,我们又发了小学生数学报,这期报纸真的很精彩。

上面讲了怎样让书香伴你左右,茅以升如何苦练记忆力的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等数学小常识,翻开一面,有许多数学的小窍门,如:如何找规律,怎样牢记知识,翻开另一面有一些数学小故事,从中我获得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

所以,我觉得每一次看数学报都能让我掌握到更多的知识,我很喜欢它。

《数学的奥妙》湖塘桥中心小学 张娜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比如:在菜市场买菜要付多少元钱

在超市里买东西一共要付多少元

还有,认识了千克和克,你就可以自己算一算称的东西的价钱了。

怎么样,数学是不是很重要

所以,我要提醒你-一定要学好数学哦

数学又是很奥妙的,它可以让我们知道一些未知数。

所以有的小朋友觉得数学有点难,有时还要请家教。

但是数学也是很灵活的。

除了我刚才提到的以外,生活中的数学还有很多种呢

《宝贝丁丁背口诀》湖塘桥中心小学三(2)班 李昊岚

星期天,宝贝丁丁在背口诀,当他背到“三八”时,却打住了。

这时正巧姐姐走过来,丁丁连忙问:“请问:三八

姐姐气呼呼的说道:“你才‘三八’呢

正在厨房做饭的妈妈闻声答道:“三八妇女节呀”。

我在一旁偷偷的笑了,其实她们都误会了:丁丁既不是在骂人,也不是在记节日,而是在背口诀呀:)

《比一比,谁用的单位多

湖塘桥中心小学三(2)班 曹可斐

早上,我从长大约2米的床上爬起来;拿起一枝长大约6厘米的牙刷开始刷牙;接着,拿起一块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毛巾开始洗脸。

洗漱结束后,我拿了一只重大约100克的碗盛满稀饭;吃完后,我背着重大约2千克的书包来到学校,开始了40分钟的早读课;两节课后,我们都站在高大约7米的国旗杆下做操。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你能比我说得更多更流利吗

《称体重》湖塘桥中心小学三(1)班 盛徐婕

今天是10月15日星期六,我和爸爸到南大街逛商场。

早上8点多钟,我们就乘车来到了南大街。

正巧,站台边有一位老爷爷,他的身边有一台“会说话”的秤。

看到我走过来,老爷爷笑着说:“小朋友,称体重吗

我有点好奇地问:“称一次要多少钱呀

老爷爷爽快的回答:“称一次只要1元,而且还可以量出身高呢

我想:这真是一举两得呀

老爷爷把开关打开,只觉得有个软软的东西往我的头顶上一碰,随后,机器上打印出一张小长方形的纸条,上面写着:“体重:27.0公斤 身高132.5厘米”呀

这半年我长高了4厘米,可是体重呢

这时,我记起数学课上老师说过,“千克”还有一个名字就叫“公斤”,没想到今天被我遇见了,而且我知道我的体重增加了2千克呢

回来的路上,我好开心啊

我一定要把身体锻炼的棒棒的

今天,我从书上看到一道很有意思的题目,现在介绍给小朋友.

小赵、小丁、小张分别是教师、医生和律师,只知道:(1)小赵比教师年纪大;(2)小张和教师不同岁;(3)小赵和律师是朋友,你能推断谁是教师,谁是律师,谁是医生吗

根据(1)小赵比教师年纪大和(3)小赵和律师是朋友,可以推断小赵既不是教师,也不是律师,所以小赵是医生,再根据(2)小张和教师不同岁和小赵是医生可以看出小张是律师,所以剩下的小丁是个教师。

这道题目很简单,我运用了排除法,比如:根据条件(1)和(3)就可以看出,小赵既不是教师,也不是律师。

以次类推就可以得出答案。

在我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只要掌握方法,就可以解决一切难题,想不到从数学中也能得到乐趣。

运动中的数字 三(3)朱 皓

11月24日,我校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运动会。

田径有24米往返跑,60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200米,1500米,2000米,还有垒球和跳远。

我发现它们都是用时间和长度做单位计算的,输和赢都是靠数字来决定的。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科学的故事>,心里感到很沉重.

里面讲了一个数学家,他家很穷,但很好学,就把他送到学校里去读书,可他不认真,一直玩,一天老师找他谈话:\"你吃的饭,上学所花的钱,都是你父亲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对得起谁啊?他受到了很多的启发,他想:长大了,我要当一个天文学家,文学家.

但后来,他受到了一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老师的影响,又把兴趣转到了数学上,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

吸烟有害健康 爸爸每天抽一报香烟,每包香烟20支,我了解到每支香烟能使人缩短寿命3分钟,那每天就会缩短

20X3=60分钟=1小时的寿命,每年就要缩短365天X1小时=365小时的寿命.所以,我对爸爸说:\"吸烟有害健康啊-.

我叫长方形,我的身体长得长长的,我有4条边,4个直角.

我叫正方形,我的身体长的方方的,我也有4条边,可是,我的4条边相同,我还有4个直角.

我们长的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都有4条边,对边都相等,都有4个直角;长的有点不同之处是:正方形的每条边都相等.

生活中有许多长方形和正方形.

桌子的面是正方形,我家的床的面也是正方形,钟的面还是正方形.

再来说说长方形,书的面是长方形,门的面是长方形,椅子的面还是长方形.

你们瞧,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我们生活中多么的常见,如果你和我一样,去观察一下周围,你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小知识的,不信,你试试.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他们都有周长,那周长有什么作用呢?我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的本领可真大.比如,我们要为长方形的花坛造个篱笆,如果不知道周长的话,工人们就需要去围一围,这样一次又一次,如果太短还得加长,如果太长,还得重来,你们看这样多浪费啊!所以只要知道周长,量一下,一次就行了,既节省时间,又节省木材,多方便啊!如果你对周长感兴趣的话,自己也可以去生活中找找看,把它记录下来,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分享!各种各样的图形

我们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梯形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图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譬如:正方形,它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而且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生活中正方形的物品很多,如电视机的面,窗户的面,柜子的面.还有三角形,也有很多种,其中比较特殊的是直角三角形,就是我们的一副三角尺:我发现一个三角形,它两条边相等,一个角是直角;另一个三角形,有一条边是另一条边的一半,一个角也是直角.在日常用品中,我发现三角形的东西要比正方形,长方形的少,我在家只找到空调架子和花架是三角形的.

你们会把这些不同的图形组成什么有趣的图形吗?试试看,你会发现很有趣的.

我们家的书房是长方形的,它的长有7米,宽有4米,坐南朝北呈列着.

一进门,正对着的是一张大的紫红色的书桌,它也是长方形的,大约长有2.5米,宽有1.2米,那是我爸爸的书桌,旁边还有一张小一点的长方形的书桌,大约长2米,宽1米,我妈妈经常在这看书.

另外靠着墙边有一排沙发和一个茶几,墙角是一个空调和一个饮水机和书柜,它们也都是长方形的

最后,我发现我在我们家的书房中竟然没有看到一个正方形,真奇怪!这就是我家的书房,欢迎小朋友来我家玩!

帮我写一篇题目为《生活中的数学一例》的小论文。

生活的数学 篮球场上的数学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去打篮球。

过了一会儿,我们俩打累了,就到观众席上去休息。

突然间,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我就禁不住说出来:“小明一分钟投8个球,小红一分钟投6个球,他们一起投了8分钟之后,小红提高命中率一分钟投8个球,小明由于体力不支减少投球只数一分钟投6个球,问多少分钟后小红和小明投进的只数相同

大概是我朋友太累的缘故,这么简单的问题他都答不上来,他想了一会儿没做出来,过了好长时间他还是没想出来。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他实在想不出来,只得不好意思地说:“没了草稿本,我做不出来。

我知道,就算他有草稿也未必做得出来。

我自豪地说:“原来小明一分比小红多投进2个,一共投了8分钟,也就是8×2=16(个),后来小红反过来每分比小明多投4个,那么16个球要多投几分钟呢

16÷4=4(分),要4分钟才能追上。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有工作中到处都有。

从此,我就更加喜欢数学了 顺便说一句,我不赞成您这种对孩子的态度,对孩子要善于诱导,而不是替代他做什么.下边是关于如何写数学小论文的,希望对您和您的孩子有所帮助.如何学写数学小论文“写什么

这是每个学写小论文的同学都会碰到的问题。

一篇好论文的产生,对于它的作者来说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

创造性的劳动对劳动者的要求是很高的。

其创作的素材、水平,乃至创作的灵感…,绝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它们需要作者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去进行长期的积累与思考。

从我校征集的论文来看,作者中有的是在平时十分注意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拓展延伸,学习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有的是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收获与启发后,获得灵感、得以选题;更有甚者是,有的作者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注意观察、探究,并与自己的数学学习相联系,对观察、探究的结果进行思考、归纳、总结,升华为理论,写出了令人叫绝的好论文。

综观获奖论文的小作者们,他们大多是数学学习的有心人。

好论文的作者不仅要有较好的数学感悟,还要有良好的文学修养、综合素养。

(1)写什么 写小论文的关键,首先就是选题,大家的选题要从自己最熟悉的、最想写的内容入手。

下面我结合我校同学部分获奖论文的选题,进行一点简单的选题分析。

论文按内容分类,大概有以下几种:①勤于实践,学以致用,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模型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如:探究大桥的热胀冷缩度 ②对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扰人心烦的小事,提出了巧妙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它;如:一台饮水机创造的意想不到的实惠 ③对数学问题本身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如:分式“家族”中的亲缘探究 如:纸飞机里的数学 ④对自己数学学习的某个章节、或某个内容的体会与反思 如:“没有条件”的推理 如:小议“黄金分割”如:奇妙的正五角星(2)怎样写 ① 课题要小而集中,要有针对性;② 见解要真实、独特,有感而发,富有新意;③ 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四)评价数学小论文的标准 什么样的数学小论文算是好的论文呢

标准很多,但我以为一篇好的数学小论文必须有以下三个特征—新、真、美。

“新”,指的就是选题要有独特的视角,写的内容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东西、不是单纯地下载一段。

文字,最好是自己原创的,至少要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观点,属于自己的思想;“真”,指的就是内容要实在、言之有理,既不能空洞无味、也不能冗长拖沓,文章要紧扣主题,力求做到准确、精练,尽量地体现数学的严谨性与科学性;“美”,指的就是语言通顺、文笔流畅,文章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然,从第二届时代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大赛的名称来看,既有实践又有创新的论文肯定更容易受到评委们的亲睐,所以,我希望同学们更加贴近生活、注意观察、去寻找、去发现,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把学习撰写论文、争取写出好的论文,作为对自己数学学习的一种评价、一种补充、一种提高,这样你学写小论文的目的就对了,你就会将数学小论文越写越好。

“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肯下大工夫、只要肯吃的起苦,不断地去思考、去揣摸,去学习,好的数学论文就一定会在你的手中诞生。

总之,学习撰写论文、争取写出好的论文,对于我们每一位同学来说,始终是一个锻炼自己、提高能力的极好的方式。

我相信我校初一、初二的同学们一定会在老师的组织与指导下积极参与第二届《时代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大赛的活动与交流,并取得好成绩。

祝愿今后有更多更好的数学小论文,在同学们的手中诞生;愿有更多的同学从学写数学小论文开始起飞,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书写出更多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

例子:《容易忽略的答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

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

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

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

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

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

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

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

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如何评价学生的数学小论文

走进新课程的今天,写数学小论文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

那么数学小论文是什么呢,所谓数学小论文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学写的以数学内容为中心的短小文章,其文体形式包括数学日记、数学故事、数学童话等。

其中,数学日记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自己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和体会;数学童话、数学故事是指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依据自己的理解有机地融合于故事、童话的框架中,以形成完整的情节。

1、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 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资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知、理解、吸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

最初,我们从网上、报刊上找来一些优秀的学生日记,让学生阅读,了解数学日记的格式与内容的选择,激发学生的撰写热情。

后来,结合学校读书活动,组织学生相互推荐优秀数学科普读物。

如:《生活中的数学》、《十万个为什么(数学卷)》、《数学万话筒》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展示活动:学生自编的一张张五彩斑斓的数学手抄报、一本本价值连城的数学剪贴本、一块块内容丰富的黑板报带领学生在阅读中走进数学的世界,体会数学的魅力。

2、提高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数学小论文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

反思型论文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作业或试卷以及课堂中的表现,对解决某个问题所采用方法的优劣进行自我反思,认识自我,澄清有关问题,从而为充满信心地继续学习数学打好基础。

这样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提高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其自信心。

长期以往,使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水平,增强他们自我反思的能力。

3、指导学生积累论文资料数学小论文不能满足于数学反思日记,而要将视野开阔。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开始,学生不明白如何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融于故事情节中,如何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写范文,读给学生听,并带学生分析

写一篇关于“生活数学”的小论文

让课堂生活化的几点随想

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

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但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

教师讲完新课就做书后面的练习,练习做了一题又一题。

而学生也还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怎么应用,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怎样获得数据。

因此,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

新大纲明确指出:义务阶段的数学教育必须是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我们在课堂上要联系生活实际,在习题的编拟上也要贴近生活,让学生从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之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而生动,诱发学生动手、动口又动脑,想办法来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实现我们的数学生活化。

本人就结合《圆锥体的体积》这课谈谈怎样让课堂生活的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每节课开始的导入就好比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合理,就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开启思维的闸门。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联系学生的 生活实际,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片断一:教师出示录像:(几位农民把打完稻谷稻草堆成一个圆锥体草堆的情境)。

师:这些农民叔叔在干什么呀

师:他们把草堆成了什么形状

生:圆锥体师: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把草堆成圆锥形吗

生:因为把草堆成圆锥形,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顺着圆锥的侧面流下来,草堆里面就不进水,就像我们的伞一样,雨水顺着伞流下来。

师:能不能把它堆成其它的形状呢

师:求这堆草的体积,就是求什么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师:在这堂课上,你希望学到哪些知识

生1:我想知道圆锥体积的推导方法。

生2:我想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生3:我想知道圆锥体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生4:我希望能够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师:好的,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实现我们的目标吧

上面的情境导入虽然说城市的小孩子很少亲眼见面,但是电视、电影里经常见到,在一次春游时候他们还见到过,学生问草堆为什么都是堆成圆锥形的,能不能堆成其它的形状呢

所以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就再一次把这个问题拿出作为导入,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圆锥是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的。

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圆锥还有它独特的作用。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中,人的生活中,我们只人细心观察,就可以从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进行生活化,课堂就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体验生活,理解新知。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

因此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片断二:教师出示“削铅笔”的示意图:削之前,铅笔的一段是圆柱形,削之后,这一段变成了圆锥形。

师:铅笔的一段削过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铅笔的一段由圆柱变成了圆锥形,但这个圆锥形与圆柱形等底等高。

可以看到,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一部分。

师:如果已知圆柱的体积,求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需要知道什么

生:需要知道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师:你希望通过什么办法,弄清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看看书本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师:书上所做的实验,为什么一定要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呢

师:如果给你相应的材料,你能做书的的实验吗

开始做实验…首先通过学生经常做的事“削铅笔”这个示例,明白圆锥体的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关。

再通过把盛满水的圆锥体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开容器或把盛满水的圆柱体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容器圆锥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的水总是圆锥体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立,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面对这些数学问题,教学中不应靠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讲解每个号码的意义,而是让学生集思广益展开讨论,解决自己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同时,给那些肯钻研、爱学习的学生留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全体学生探索、创新知识的过程。

三、服务生活、巩固新知。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所以,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 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片断三: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怎么求圆锥的体积。

那么我们能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

生:能师:我们学校旁边有一堆沙,我们能不能求出那堆沙堆的体积呢

生:能师:现在我们就到现场去。

(准备卷尺)师:要知道这堆沙的体积,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要知道这堆沙的底面积和高

生:不知道师:那怎么办

师:能不能直接测量出底面积

生1:可以先测量底面直径。

生2:可以先测量半径。

生3:不知道底面的圆心在哪里,好难测量半径,还是测量直径好一点。

师:现在我们就先测量直径和高,再求体积。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这堆沙的堆的体积,能不能这堆沙的重量呢

生:只要知道1立方米的沙有多重,我们就可以求到这堆沙的重量。

师:现在老师也不知道1立方米的沙多重呀,你们有没有办法呀

生1:我们有一个长方体的容器就好了,可以先量出这个容器的长、宽、高,再求出它的容积,再装满沙,称一下重量。

然后再用重量除一下它的容积,就可以知道单位体积的重量。

生2:不一定要长方体,我只要一个水桶就可以了,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求出单位体积的重量。

师:现在这个问题就留给你们下午去完成。

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这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

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

上面的例子,学生正是借助了生活中的经验,才解决了不一般的题目,这节课也取得了不一般的效果。

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数学问题。

总之,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又不拘泥于教材,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生活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

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的习惯,让数学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一篇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

生活中的数学“对我来说什么都可以变成数学。

数学家笛卡儿曾这样说过。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我国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曾下过这样的结论。

的确,正如两位前辈所说,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的脚步无处不在。

2006年已经接近尾声了,迎面而来的是新的一年—2007年。

行走在繁华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商家打出的“满400送400”,“满300送300”的促销招牌。

消费者们蜂拥而至,商场里人山人海,抢购成风。

此情此景,真让人以为回到了物资短缺的年代。

实际上商家心里早打好了如意算盘。

俗话说:只有买亏,没有卖亏,“满400送400元券”只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其中暗藏着数学问题,暗藏着商业机密,暗藏着许多玄机。

去年,我们一家三口,也在新年之际在商场里“血拼”,当时是满400送400元券。

我们先用980元买了一件苹果牌的皮夹克给爸爸,送来了800元购物券。

我们并没有过分浪费,花了300元券买了一件298元藏青色的李宁牌棉袄,又用剩下的500元券中的488买了一件太子龙男装(由于是购物券,不设找零)。

298+488+980=1766(元)—这是原来不打折时需要花的钱。

980\/1776,所打的折扣大约是五五折。

我的姑姑和姑夫从前也做过服装生意,我对服装的进货成本与销售价的关系也有些了解。

服装的进价一般只占建议零售价的20%~30%。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商场促销力度越来越大,为了保持利润,商家或厂家还不断地把衣服的建议零售价标高。

就如前几天在电视中看见的一位消费者所说,某一品牌同一款式的一条尼料的裤子,三年前建议零售价还只是299元,今年标价变成了999元。

这么一算,进价大概只有商场里售价的10%~20%。

就算打了五五折,商家还稳赚三至五成的毛利。

广告,广告,便是广而告之。

许多人一窝蜂似的赶来抢购、血拼,商场的人流量多了,商品销售量也快速增长。

就按人流量是平时的三倍算,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数学问题。

假设平时人流量少时,一件商品按8折销售。

8折减去进价2折,标价部分的6成就成了毛利。

虽然现在“满400送400元券”时同一件商品可能只赚三至五成,但销量起码是平时的三倍以上。

就按三成毛利和三倍销量来计算,3×3=9,与平时的6成毛利相比,一天能多赚50%。

虽说这样卖每件单位毛利率有所下降,毛利额却因销售量的增加而增长,更因大量销售而加快了资金周转,带来额外的收益。

商品标价和促销中有数学,购物消费中有数学,装修房子有数学,织毛衣中有数学…总而言之,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生活中的利率数学小论文,求求各位了重赏

应该写一下商店中的利率,比如

研究一下这几种情况那个最省钱,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数学老师是这么说的

谁知道关于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了

最好是论文,谢谢了 希望大家可以帮帮我,谢了

这是每个学写小论文的同学都会碰到的问题。

一篇好论文的产生,对于它的作者来说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

创造性的劳动对劳动者的要求是很高的。

其创作的素材、水平,乃至创作的灵感…,绝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它们需要作者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去进行长期的积累与思考。

从我校征集的论文来看,作者中有的是在平时十分注意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拓展延伸,学习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有的是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收获与启发后,获得灵感、得以选题;更有甚者是,有的作者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注意观察、探究,并与自己的数学学习相联系,对观察、探究的结果进行思考、归纳、总结,升华为理论,写出了令人叫绝的好论文。

综观获奖论文的小作者们,他们大多是数学学习的有心人。

好论文的作者不仅要有较好的数学感悟,还要有良好的文学修养、综合素养。

写小论文的关键,首先就是选题,同学们都是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受年龄、知识、生活阅历的局限,因此,大家的选题要从自己最熟悉的、最想写的内容入手。

下面我结合我校同学部分获奖论文的选题,进行一点简单的选题分析。

论文按内容分类,大概有以下几种:

①勤于实践,学以致用,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模型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如:探究大桥的热胀冷缩度

②对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扰人心烦的小事,提出了巧妙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它;如:

一台饮水机创造的意想不到的实惠

③对数学问题本身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分式“家族”中的亲缘探究

④对自己数学学习的某个章节、或某个内容的体会与反思

① 课题要小而集中,要有针对性;② 见解要真实、独特,有感而发,富有新意;③ 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要表达的内容

(四)评价数学小论文的标准

什么样的数学小论文算是好的论文呢

标准很多,但我以为一篇好的数学小论文必须有以下三个特征—新、真、美。

“新”,指的就是选题要有独特的视角,写的内容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东西、不是单纯地下载一段。

文字,最好是自己原创的,至少要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观点,属于自己的思想;“真”,指的就是内容要实在、言之有理,既不能空洞无味、也不能冗长拖沓,文章要紧扣主题,力求做到准确、精练,尽量地体现数学的严谨性与科学性;“美”,指的就是语言通顺、文笔流畅,文章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然,从第二届时代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大赛的名称来看,既有实践又有创新的论文肯定更容易受到评委们的亲睐,所以,我希望同学们更加贴近生活、注意观察、去寻找、去发现,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把学习撰写论文、争取写出好的论文,作为对自己数学学习的一种评价、一种补充、一种提高,这样你学写小论文的目的就对了,你就会将数学小论文越写越好。

“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肯下大工夫、只要肯吃的起苦,不断地去思考、去揣摸,去学习,好的数学论文就一定会在你的手中诞生。

总之,学习撰写论文、争取写出好的论文,对于我们每一位同学来说,始终是一个锻炼自己、提高能力的极好的方式。

我相信我校初一、初二的同学们一定会在老师的组织与指导下积极参与第二届《时代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大赛的活动与交流,并取得好成绩。

祝愿今后有更多更好的数学小论文,在同学们的手中诞生;愿有更多的同学从学写数学小论文开始起飞,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书写出更多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

例子:《容易忽略的答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

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

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

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

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

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

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

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

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数学小论文,初一的.题目是生活中的数学.急

其实初一的数学论文两三百字就差不多了

主要讲讲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三角形稳定性用于建住啊,涵数用于研究物体运动啊,离开了数学生活就怎么怎么的不方便

之类的,然后就讲要学好数学,以后可以干嘛干嘛的,再吹一下就可以了。

恩.还是需要你多联想一些事例加进去

五年级数学小论文,生活中的数学。

我也写过,给你参考一下:

第一先写一些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然后再写自己是怎么样探究的、怎么样解决问题的

然后在写一个简单的结尾就好了

每一次考试,基本上都要考到计算,同学们肯定都厌烦计算,特别是四则混合运算,再加上分数、小数,真是烦上加烦。

但是,考试终究是要考到计算,那怎样让计算不那么烦,不容易出错呢

那就要用上简便计算的定律了。

常见的简便计算的定律有: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等定律。

比如说下面一题就是在我们三训上出现的题目:0.88×100.1

如果这道题目列竖式计算的话会很麻烦,也有可能算错。

如果要简便计算的话就可以把100.1拆成100+0.1,然后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了:

这样计算就简便多了,不用再去死算,而且不容易出错。

在计算中,虽然可以用计算公式但是有一些题目还需要一步一步地算,比如说有两组很容易就上当的四则运算:12×48÷12×48和12×48÷(12×48)。

第一个看上去可以很快的算出来,其实,这只是一个陷阱,如果非要在第一个上简算,也可以用12和÷12抵消,转化成48×48。

而第二个的运算顺序和第一个是相反的,先算括号里的12×48,然后按照运算顺序把前面的12×48算出来,就可以转化成1÷1结果等于1。

计算,看看是挺难的,其实,只要用上一些运算定律,它们就像是魔术师,使计算变的简单了。

所以,数学是很奇妙的,只要用心去钻研,去思考,再难的数学题也会被攻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数学导入语例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